《魏公子列传》导学案(精品)

合集下载

《魏公子列传》导学案共3课时

《魏公子列传》导学案共3课时

《魏公子列传》导学案共3课时《魏公子列传》导学案【学习目标】1、进一步了解人物传记的写法。

2、积累文中一些重要的实词、虚词,掌握几种常见的文言句式。

3、了解本文中一些词的多义现象。

4、体会《史记》的叙事艺术。

第一课时【预习导航】一、关于战国四公子春秋战国时诸侯的嫡长子,预定继承君位的,称“世子”,其他的儿子称“公子”。

魏无忌,战国时魏国的贵族,是魏昭王的小儿子,魏安釐王的弟弟,魏无忌即信陵君,信陵君是其封号。

信陵,地名,在今河南省宁陵县境内。

他与齐国孟尝君田文、赵国平原君赵胜、楚国春申君黄歇,并称为战国时期“四公子”。

战国四公子最突出的表现在于能够礼贤下士。

其中以信陵君为最。

二、关于“士”战国时代,出现了一个特殊的阶层,即“士”的阶层,这是个知识分子阶层。

这些人走公室,跑私门,不狩不猎,不农不商,靠知识糊口,奔走四方,寄食于豪贵之家并为之服务。

故称为门客或食客。

他们或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或有高强的武艺,能文能武,又懂政治,懂经济懂军事,懂外交,为各国统治者效劳。

在战国时代起着异乎寻常的作用,他们可以左右各国的政策,处理各国的外交,指挥各国的军队,如著名的纵横家苏秦与张仪两人几乎操纵着战国时代各国的外交关系。

三、写作背景故事发生公元前258年,当时属战国末期,秦国吞并六国日亟,战争进行得频繁而激烈。

公元前260年,在长平之战中,秦国大破赵军,坑杀赵降卒40万。

秦又乘胜围赵国首都邯郸,企图一举灭赵,再进一步吞并韩、魏、楚、燕、齐等国,完成统一中国的计划。

当时的形势十分紧张,特别是赵国首都被围甚急,诸侯都被秦国的兵威所慑,不敢援助。

魏国是赵国的近邻,又是姻亲之国,所以赵国只得向魏国求援。

就魏国来说,唇亡齿寒,救邻即自救,存赵就是存魏,赵亡魏也将随之灭亡。

信陵君认识了这一点,才不惜冒险犯难,在侯赢的帮助之下,窃符救赵,抗击秦兵;终于挫败了敌人的图谋,保障了两国的安全。

四、本文内容本文介绍了信陵君与侯赢的交往,以及在侯赢的帮助下窃符救赵,从而推迟了秦灭六国的进程。

《魏公子列传》导学案学生版

《魏公子列传》导学案学生版

《魏公子列传》导学案仁而下士的战国公子——信陵君魏无忌(?-前243),魏昭王少子,安釐王的异母弟,战国时期魏国著名的军事家。

因安釐王元年(前276)被封于信陵(今河南宁陵县),所以后世皆称其为信陵君,与春申君黄歇、孟尝君田文、平原君赵胜并称战国四公子。

当时魏公子威名远扬,各诸侯国十余年不敢出兵伐魏。

战国末期,即公元前260年,在长平之战中,秦国大破赵军,坑杀赵降卒40万。

秦又乘胜进攻赵国首都邯郸,企图一举灭赵,再进一步吞并韩、魏、楚、燕、齐等国,完成统一的计划。

当时的形势十分紧张,特别是赵国首都被围甚急,诸侯都为秦国的兵威所慑,不敢援助。

魏国是赵国的近邻,又是姻亲之国,所以赵国只得向魏国求援。

就魏国来说,唇亡齿寒,救邻即自救,存赵就是存魏,赵亡,魏也将随之灭亡。

信陵君理解到了这个点,才不惜冒险犯难,窃符救赵,抗击秦兵,保障了两国的安全。

本文详细地叙述了信陵君从保存魏国的目的出发、屈尊求贤、不耻下交的一系列活动,着重记写了他在这些“岩穴隐者”的鼎力相助下,不顾个人安危,不谋一己之利,挺身而出,完成“窃符救赵”的历史大业,歌颂了信陵君礼贤下士、救人于危难之中的思想品质。

通篇洋溢着作者对信陵君的敬慕、赞叹之情。

一、通假字1.直上载公子上坐.同“ ”,译为“ ” 2.侯生下见其客朱亥,俾倪..故久立 同“ ”,译为“ _” 3.辞决.而行 同“ ”,译为“ ” 4.北乡.自刭 同“ ”,译为“”5.朱亥袖四十斤铁椎.同“ ”,译为“ ” 二、古今异义1.以公子为长者..古义: 今义:年长的人 2.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 古义: 今义:因婚姻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3.公子颜色..愈和 古义: 今义:有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 4.以公子退让..也 古义: 今义:让步 三、一词多义1.就⎩⎪⎨⎪⎧①然嬴欲就.公子之名 动词,成就②乃谢客就.车 动词,登上 2.独⎩⎪⎨⎪⎧ ①计不独.生而令赵亡 形容词,独自②独.不怜公子姊也 副词,难道 3.下⎩⎪⎨⎪⎧①公子为人,仁而下.士 动词,谦逊对待②吾攻赵旦暮且下. 动词,攻克4.辞⎩⎪⎨⎪⎧ ①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 动词,推辞②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 名词,言辞,言语5.无⎩⎪⎨⎪⎧ ①士无.贤不肖 副词,无论②独子,无.兄弟,归养 没有6.存⎩⎪⎨⎪⎧ ①而公子亲数存.之 动词,问候②遂救邯郸,存.赵 动词,保全7.过⎩⎪⎨⎪⎧ ①自迎嬴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 动词,访问②行过.夷门,见侯生 动词,经过8.之⎩⎪⎨⎪⎧①如姬资之.三年 代词,它②此五霸之.伐也 助词,的③今日嬴之.为公子亦足矣 助词,无义④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 代词,他9.以⎩⎪⎨⎪⎧①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 介词,在②实持两端以.观望 连词,而③欲以.客往赴秦军 介词,用④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连词,因四、词类活用1.名词活用(1)名词作动词①留车壁.邺 壁: ②朱亥袖.四十斤铁椎 袖:③仁而下.士 下: ④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鼓:⑤直上.载公子上坐 上:(2)名词作状语①皆谦而礼.交之 礼: ②北救赵而西.却秦 西:③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 椎:2.动词活用(1)动词使动用法 ①公子从.车骑 从: ②侯生乃屏.人间语曰屏: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 却: ④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立: (2)动词为动用法 魏王怒.公子之盗其兵符 怒:3.形容词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 今公子有急. 急:(2)形容词作动词 ①不敢以其富贵骄.士 骄: ②且公子纵轻.胜轻: (3)形容词意动用法 ①为能急.人之困 急: ②公子怪.之怪:五、文言句式1.判断句①嬴乃夷门抱关者也。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一史记选读魏公子列传导学案1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一史记选读魏公子列传导学案1

学习目标:1.了解时代背景及战国四公子;2.学习课文1——3节,积累文中文言实词;3.掌握文中一些词的多义现象;一、自主学习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

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

公子为人仁而下.【名作动,居于-----之下】士,士无贤不肖..【不才】皆谦而礼.【名作状,按礼节】交之,不敢以.【因为】其富贵骄.【形作动,傲视】士。

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致.【招致,招来】食客三千人。

当是时,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馀年。

魏有隐士曰侯嬴,年七十,家贫,为.【是】大梁夷门监者..【看守城门的人】。

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赠送】之。

不肯受,曰:“臣修.【使----美好】身洁行数十年,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

”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

坐定,公子从.【使-----从】车骑,虚左..【使-----空】,自迎夷门侯生。

侯生摄.【整理】敝.【破旧】衣冠,直上载.【乘坐】公子上坐,不让,欲以.【凭借】观公子。

公子执辔愈恭。

侯生又谓公子曰:“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委屈】车骑过.【拜访】之。

”公子引.【拉】车入巿,侯生下见其客朱亥,俾倪..【同睥睨,眼睛斜着看】,故.【故意】久立,与其客语,微察公子。

公子颜色..【脸色】愈和。

当是时,魏将相宗室宾客满堂,待公子举酒。

巿人皆观公子执辔。

从骑..【随从人员】皆窃骂侯生。

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辞别】客就车。

至家,公子引.【引导】侯生坐上坐,遍赞.【介绍,引见】宾客,宾客皆惊。

酒酣,公子起,为寿侯生前。

侯生因.【于是,就】谓公子曰:“今日嬴之为.【使-----为难】公子亦足矣。

嬴乃夷门抱关者...【看门人,守门人】也,而公子亲枉车骑,自迎嬴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访问】,今公子故.【特意地】过之。

然嬴欲就公子之名,故.【故意】久立.【使-----立】公子车骑巿中,过客以观公子,公子愈恭。

巿人皆以.嬴为.【认为】小人,而以公子为长者能下士也。

《魏公子列传》学案

《魏公子列传》学案

《魏公子列传》学案一、学习目标1、掌握本文的文言文基础知识,积累一些重要的文言词语和句式。

2、学习本文通过叙述事件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了解魏公子无忌的为人和品德。

3、了解战国时期合纵、连横的政治背景和各诸侯国间的斗争,加深对历史的理解。

二、学习过程1、课前预习(1)通读全文,标注生词和不理解的句子。

(2)了解战国时期的政治背景和各诸侯国之间的关系。

(3)了解魏公子无忌的生平和事迹。

2、课堂学习(1)讲解文章背景和生词,扫清阅读障碍。

(2)分析文章结构,理解魏公子无忌的为人和品德。

(3)深入分析文章中的重要事件和细节,探讨其意义和影响。

(4)比较阅读其他相关史料,了解史家对魏公子无忌的评价。

3、课后复习(1)背诵重要段落,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2)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搜集相关资料,了解更多关于战国时期的历史。

三、学习评价1、课堂表现:包括听讲、回答问题、参与讨论等方面。

2、课后作业:完成课后习题,以及搜集相关资料等。

3、期末考试:考核学生对本文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

四、学习反思1、总结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找出改进的方法。

2、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自己的素养和能力。

《魏公子列传》是司马迁笔下的一篇杰出传记文学作品,以魏公子为中心,展现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这篇文章不仅揭示了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政治斗争和军事策略,更深入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丰富性。

这篇文章展示了人性中的忠诚和信仰。

魏公子在国家危难之际,不畏艰险,挺身而出,策划并执行了“窃符救赵”的历史大业。

他心系魏国,不惜牺牲个人的名誉和利益,以行动证明了对自己的国家和人民的忠诚。

这种忠诚和信仰,无疑是人性的闪光点,也是我们在困难时期最宝贵的力量。

文章揭示了人性的智谋和胆识。

魏公子在“窃符救赵”的过程中,展现了他的高超智谋和过人胆识。

他能够洞悉时局,判断形势,做出正确的决策。

同时,他还能以出奇制胜、奇思妙想的方式对抗强大的敌人,这都体现了人性中的智慧和勇气。

《魏公子列传》导学案一等奖及答案一等奖(苏教版高二选修)

《魏公子列传》导学案一等奖及答案一等奖(苏教版高二选修)

创新性:答案内容丰富,角度新颖,具有启发性和引导性
实用性:答案详细具体,针对性强,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 识
01 明 确 教 学 目 标 和 内 容 : 在 设 计 导 学 案 前 , 要 明 确 教 学 目 标 和 内 容 , 确 保 导 学 案 与 课 程 要 求 相 符 合 。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为了最终演示发布的良好效果
答案的完整性:学生认为答案 涵盖了所有题目,没有遗漏任 何要点
答案的准确性:学生认为答案 与参考答案相符,没有出现错 误或遗漏
答案的条理性:学生认为答 案组织有序,易于理解
答案的实用性:学生认为答案 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题目和
知识点
教学方法:学生认为教师的教学方式生动有趣,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教学内容:学生对教学内容表示满意,认为教师讲解清晰,易于理解。 课堂氛围:学生认为课堂氛围轻松愉快,有利于他们的学习。
答案详尽:对每个问题 都进行了详细的解答, 包括对题目的解析、对 答案的阐述等
答案条理清晰:答案按 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进行 排列,使得学生能够更 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答案规范:答案的表述 规范、准确,没有出现 错别字或语法错误
答案具有指导性:答案不 仅是对题目的解答,还具 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能够 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 知识和技能
结合学生的实 际情况,提供 具体的操作方
法和步骤。
针对学生的实 际情况,提供 个性化的指导
和建议。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 的学习效果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 的自主学习能力
及时反馈与评价,鼓励学生不 断进步
导学案内容是否清晰易懂
单击添加文本具体内容,简明扼要地阐述您的观点。根据需 要可酌情增减文字添加文本

魏公子列传 学案

魏公子列传 学案

魏公子列传学案教学目标1.掌握“就”“过”“下”“独”“辞”“无”“存”等实词的意义。

2.学习通过理解作品对人物的言行的刻划去把握人物性格。

1.体会纪传作品的一般的结构特点。

4.认识信陵君“仁而下士”的思想作风和侯嬴以死报知己的思想感情及他超凡出众的智慧。

自主阅读导引战国时代,出现了一个特殊的阶层“士阶层”,即知识分子阶层。

他们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能文能武,懂政治、经济、军事、外交,为各国统治者效力,往往起着异乎寻常的作用。

他们可以左右各国的政策,处理各国外交,指挥各国的军队,如著名的纵横家苏秦与张仪几乎操纵了战国时代各国的外交关系。

这些士人投奔到权贵门下,以谋生活,称为门客或食客,而贵族也都大量收养门客,以显实力和威势。

其中门客最多名声最盛的是战国四君子(又称“四公子”),即魏国公子信陵君魏无忌,齐国公子孟尝君田文,赵国公子平原君赵胜,楚国公子春申君黄歇。

他们都收养数千门客,对内维护自己的势力以对付政敌,对外与敌国作政治、军事上的斗争。

课文内容通过记叙信陵君结交侯嬴、朱亥和窃符救赵的经过,既赞美了士人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才能,又赞美了信陵君礼贤下士、急人之困的高风。

有人论《史记》说:“读一部《史记》,如直接当时人,亲睹其事,亲闻其语,使人乍喜乍愕、乍惧乍泣,不能自止,是子长叙事入神处。

”这话一点不假,《信陵君窃符救赵》就是这样,真可以说,通篇充满诗情画意,使人百读不厌。

课文内容既赞美了士人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才能,又赞美了信陵君礼贤下士、急人之困的高风。

(二)课文内容1.内容结构课文内容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自然段):介绍信陵君身分和为人。

这一部分中第1层(第1自然段)写信陵君身分。

第2层(第2自然段)写公子为人。

写公子“仁而下士”“多客”而诸侯“不敢加兵谋魏”,既是明赞信陵君仁义得人,又是暗示士人作用重大(急难可用),为写信陵君和士人之事做好了铺垫。

第二部分(3—4自然段):结交侯嬴。

这一部分写结交侯嬴经过。

魏公子列传导学案

魏公子列传导学案

一探究课文1、信陵君:仁而下士,有义勇精神。

侯赢:穷而志坚,有超人的才智与忠心。

朱亥:有骨气,有义勇精神。

2、(1)典型材料的选择。

此传是写信陵君的,要突出他的历史功勋,这功勋是在侯生帮助下取得的;而信陵君结交侯生、问计于侯生又最能体现他“下士”的作风。

所有的材料都是为表现人物的主要特征而设的。

为突出信陵君“仁而下士”的特点,详细地记叙了他礼遇侯生的种种表现,特别是自迎侯生一节,尤为详细。

这里写得越详细,我们就越能理解后面侯生甘冒死罪为信陵君献上“窃符”“矫杀晋鄙”的计策。

与朱亥的交往写得略,身为公子的信陵君“数清”一个屠夫,本身就是“能下士”的表现,和“自迎侯生”的表现具有相同的作用,所以作略写处理,仅仅留下一个“公子怪之”的小悬念。

在“窃符救赵”这一主要事件中,侯生献策是详写,因为这不仅是救赵成功的关键,而且能表现人物的特点,又能反映信陵君“仁而下士”的效果。

而领兵进击秦军的军事行动则一笔带过,因为与主题关系不大。

附带提一下,信陵君的另一个重大历史功勋是败秦军于河外,这是十年之后的事。

当时信陵君在赵,许多人劝他归魏,他不听,甚至下令说:“有敢为魏王使通者,死。

”后来毛公、薛公对他说:“公子所以重于赵,名闻诸侯者,徒以有魏也。

今秦攻魏,魏急而立公子不恤,使秦破大梁而夷先王之宗庙,公子当何面目立天下乎?”信陵君立即归救魏。

(2)烘托手法的运用。

一是以人物烘托人物,二是以事件烘托人物。

前者的例子有:以侯生之故作傲慢烘托信陵君的谦恭;以侯生北乡自到、朱亥效命烘托信陵君之“能得士”;以魏王“持两端以观望”烘托信陵君“急人之用”。

后者的例子有:以信陵君虚左自迎生和“宾客皆惊”烘托侯生的不同寻常;以平原君之急切望救、魏王之观望、信陵君之欲赴秦军死烘托侯生巧设奇谋。

3、秦的野心是要并吞六国,一旦秦灭赵,魏则势孤,也会被秦所灭。

所以窃符救赵,也是自救,表现了信陵君的爱国精神。

二、巩固练习1、翻译略。

《魏公子列传》导学案教师版

《魏公子列传》导学案教师版

句容实验咼级中学咼二《史记》选读导学案 2 主备人:侯红强 审核:刘梅 2014 .11.3《魏公子列传》导学案教师版魏无忌(?一前243),魏昭王少子,安釐王的异母弟,战国时期魏国著名的军事家。

因 安釐王元年(前276)被封于信陵(今河南宁陵县),所以后世皆称其为信陵君,与春申君黄歇、 孟尝君田文、平原君赵胜并称战国四公子。

当时魏公子威名远扬,各诸侯国十余年不敢出兵 伐魏。

信陵君救赵存魏战国末期,即公元前 260年,在长平之战中,秦国大破赵军,坑杀赵降卒 乘胜进攻赵国首都邯郸,企图一举灭赵,再进一步吞并韩、魏、楚、燕、齐等国,完成统一 的计划。

当时的形势十分紧张, 特别是赵国首都被围甚急,诸侯都为秦国的兵威所慑, 援助。

魏国是赵国的近邻,又是姻亲之国,所以赵国只得向魏国求援。

就魏国来说,唇亡齿 寒,救邻即自救,存赵就是存魏,赵亡,魏也将随之灭亡。

信陵君认识到了这一点,才不惜 冒险犯难,窃符救赵,抗击秦兵,保障了两国的安全。

本文详细地叙述了信陵君从保存魏国的目的出发、屈尊求贤、不耻下交的一系列活动,完成“窃符救赵”的历史大业, 歌颂了信陵君礼贤下士、 救人于危难之中的思想品质。

通篇洋溢着作者对信陵君的敬慕、赞叹之情。

礼贤下上* 政治、军爭 取再成功 / S 进糕it 裤 -”;:兀〃产〃 * '厂工"少7玄么\ 魏公了尢总拎•魏昭T 少了 而魏安蜃工井母 魏公子无忌是魏昭王的小儿子.久是魏安釐王同父异母的 弟也,昭王喘.安J 議工即 位J 寸公子为信陵君“「勲Png ): 弟弟。

昭王也庖*安^王登上王位•封公子为信陵君.L 谐俣死叫 崽即位:疥王蹩基..封:帝王 1公子为人 仁 mj把得住A 土地賜给臣子叫”封」於子为人.心地仁&丽且能谦逊人输卡片仁而下士的战国公子信陵君 40万。

秦又不敢 着重记写了他在这些“岩穴隐者”的鼎力相助下,不顾个人安危,不谋一己之利,挺身而出,e 邯郸敢ffl,十万火急h H [魏壬書怕.不敢出兵】 ■1要与客往赴秦军] 』侯生献ii,士无册不W 皆谦mi礼地対待士人a只要是士*无论才能是為或是低•都谦逊而礼貌地交之•不敢以富贵骄十"「而:表iH进关系结交他们•不敢凭借自己富贵而对士人骄構.L的连词.并且.下:动词•课讼地灯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魏公子列传》导学案
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重点词语,把握文章内容。

2、体会文中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3、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手法。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1、理解并积累1---3段的常见实词、虚词意义用法及特殊文言句式;
2、了解信陵君“仁而下士”“急人之困”的品质。

一、自主学习:1、仔细认真朗读课文1—3段,圈点勾画你认为重要的生字词语。

2、对照注释,查找工具书翻译1—3段,找出并解释应该积累的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二、合作学习:
第一段:
1、重点字词(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虚词)
2、特殊句式
第二段:
1、重点字词(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虚词)
2、特殊句式
第三段:
1、重点字词(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虚词)
2、特殊句式
我的疑问:
三、合作学习:
文章前三段写了什么内容?体现了公子什么样的性格特点?文章是如何表现公子的这一性格特点的?
四、课堂总结:(我的收获)
五、当堂检测:
(一)注音
1、魏昭王少.子( )
2、安釐.( )
3、昭王薨.(. )
4、不肖.( )
5、厚遗.( )
6、执辔.( )
7、俾倪
..( ) ( )
(二)通假字
1、直上载公子上坐()
2、俾倪故久立()
(三)词语释义
1、致.食客三千人()
2、诸侯以.公子贤()
3、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
..之。

()
4、微察
..公子()
5、公子颜色
..愈和()
6、从骑皆窃.骂侯生()
7、乃谢.客就车 ( )
8、遍赞.宾客()
9、今公子故.过之()
10、过客
..以观公子()
(四)词类活用
1、公子为人仁而下.士()
2、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
3、不敢以其富贵骄.士()
4、公子从.车骑()
5、故久立
..公子车骑市中()
6、公子怪.之()
(五)特殊句式
1、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

()
2、魏有隐士曰侯嬴,年七十,家贫,为大梁夷门监者。

()
3、为寿侯生前。

()
( 六 )翻译句子
1、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
2、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车骑过之。

六、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1—3节:
2、整理主要文言知识点。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4-6段,扎实掌握文中重点的实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准确的翻译文言句子。

2、体会文中人物形象的性格
一、自主学习:1、仔细认真朗读课文4—6段,圈点勾画你认为重要的生字词语。

2、对照注释,查找工具书翻译4—6段,找出并解释应该积累的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二、合作学习:
第四段:
1、重点字词(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虚词)
2、特殊句式
第五段:
1、重点字词(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虚词)
2、特殊句式
第六段:
1、重点字词(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虚词)
2、特殊句式
我的疑问:
五、当堂检测: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数遗
..魏王乃公子书( ) 2、冠盖相属.( )
3、侯王曾.无一言半辞( )
4、馁.虎( )
5、屏.人间.语( )
6、嚄唶
..( )
(二)通假字
1、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

()
2、北乡自刭()(三)词语释义
1、冠盖相属
....()
2、让.魏公子曰()
3、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
4、且公子纵.轻胜()
5、约.车骑百余乘()
6、欲以.客往赴秦军()
7、吾所以
..待侯生者备矣()
8、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9、而公子亲数存.之()
10、公子过谢.侯生()
(四)词类活用
1、留军壁.邺()
2、屏.人间语()
3、北.救赵而西却
..秦()
(五)特殊句式
1、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
2、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

()
3、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

()
4、何功之有哉?()
5、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
(六)翻译句子
1、今邯郸旦暮降秦而魏救不至,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2、今有难,无他端而欲赴秦军,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尚安事客?
六、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4—6节:
2、整理主要文言知识点。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7-8段,扎实掌握文中重点的实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准确的翻译文言句子。

2、学习文中刻画人物的手法
一、自主学习:1、仔细认真朗读课文7—8段,圈点勾画你认为重要的生字词语。

2、对照注释,查找工具书翻译7—8段,找出并解释应该积累的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二、合作学习:
第七段:
1、重点字词(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虚词)
2、特殊句式
第八段:
1、重点字词(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虚词)
2、特殊句式
我的疑问:
三、合作学习
1、本篇在着力刻画信陵君形象时,也以点睛之笔,描绘了侯生、朱亥、如姬、晋鄙等生动形象。

说说这些形象对集中刻画传主形象的作用。

2、研读文本有关侯嬴的记述,探讨侯嬴“北乡自刭”的原因。

四、课堂总结:(我的收获)
五、当堂检测
(一)通假字
1、公子与侯生决。

()
2、侯生果北乡自刭。

()
(二)词语释义
1、矫.魏王令代晋鄙。

()
2、屯.于境上。

()
3、勒.兵下令军中。

()
4、赵孝成王德.公子之矫夺晋鄙兵而存赵。

()
5、赵王扫除.自迎。

()
6、口不忍
...献五城。

()(三)词类活用
1、朱亥袖.四十斤铁椎。

()
2、椎.杀晋鄙。

()
3、已却.秦存.赵。

()
(四)特殊句式
1、赵王及平原君自迎公子于界。

()
2、平原君不敢自比于人。

()
3、使将将其军归魏。

()
(五)翻译句子
1、今吾拥十万之众,屯于境上,国之重任,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
2、公子乃自骄而功之,窃为公子不取也。

六、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7—8节:
2、整理主要文言知识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