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公子列传教学设计
《魏公子列传》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

《魏公子列传》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魏公子列传》的作者、背景及文学地位。
(2)能够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3)能够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魏公子的人格魅力,学习其忠诚、仁爱、勇敢的品质。
(2)领悟友谊、忠诚、信义等传统美德的重要性。
(3)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内容1. 教学重点:(1)掌握《魏公子列传》的基本内容,了解魏公子的生平事迹。
(2)分析魏公子的人格魅力和品质特点。
(3)领悟文章所传达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
2. 教学难点:(1)理解古代礼仪制度在文章中的体现。
(2)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
(3)将文章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进行价值观的引导。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史记》及《魏公子列传》的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魏公子的生平事迹。
(2)布置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章主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魏公子的人格魅力和品质特点。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
(2)解析文章中的古代礼仪制度。
5.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感悟友谊、忠诚、信义等传统美德。
(2)讨论魏公子的故事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强调魏公子的人格魅力和品质特点。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加深对魏公子事迹的理解。
3. 探究魏公子的故事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魏公子列传》的基本内容掌握程度。
2. 学生对魏公子人格魅力和品质特点的分析能力。
高中语文_《魏公子列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魏公子列传》教学设计【课前准备】: 1、诵读全篇文章,了解文章脉络。
2、结合注释及《双成》学案完成对课本的预习,掌握重点文言字词。
【前置补偿】:★古代对人的死有专用词古代对人的死有专用词:皇上死曰崩,王宫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平民死曰死。
★战国四公子魏国信陵君无忌与齐国孟尝君田文、赵国平原君赵胜、楚国春申君黄歇,并称为战国“四公子”。
【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考点。
2、分析文中主要人物,探究其命运。
【教学方法】: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由战国四公子之一信陵君导入:士为知己者死,这是永远让千载而下的仁人志士神往不已且热血沸腾的人生信念。
它从来不是神话,是现实。
而窃符救赵,就是这一现实神话在信陵君魏公子无忌与处士侯嬴之间的又一次精彩极致的演绎。
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场精彩。
二、出示教学目标(学生齐读)1、积累文言知识考点。
2、分析文中主要人物,探究其命运。
三、预习检测断句、释义、翻译A 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B 然嬴欲就公子之名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过客以观公子C 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我岂有所失哉四、问题探究(一)思考:侯嬴为什么不在信陵君辞决时献上计策,而一定要让信陵君去而复返才献计?1、信陵君以大队人马过夷门,顺便辞决侯生,并无问计之意,作为门客不能主动干预;2、此时耳目众多,不便说出;3、此计关乎多人性命,干系重大,故不可轻易说出;4、若轻易说出恐不能引起信陵君的重视;5、侯嬴料定信陵君心中有憾,必定去而复返。
(二)思考:侯嬴为什么一定要北向自刎呢?(小组讨论)第一,战国时,士人交往的一条重要准则是“士为知已者死”。
信陵君能“仁而下士”,且“待侯生者备矣”,侯生就会成为“为知己者死”的士。
文中朱亥说:“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就是当时这一道德观念的反映。
第二,是侯生为激励信陵君,坚定他的意志而为。
《魏公子列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魏公子列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魏公子列传》的基本内容,理解魏公子的生平事迹和人格魅力。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从中感受到忠诚、友情、勇敢等美好品质,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1.2 教学内容1.2.1 课文简介:介绍《史记》及《魏公子列传》在其中的地位。
1.2.2 魏公子的生平事迹:重点讲解魏公子的出生背景、成长经历、成就及去世原因。
1.2.3 魏公子的人格魅力:分析魏公子身上的美好品质,如忠诚、仁爱、勇敢等。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掌握《魏公子列传》的基本内容。
2.1.2 理解魏公子的生平事迹和人格魅力。
2.2 教学难点2.2.1 分析魏公子事迹中所体现出的高尚品质。
2.2.2 理解古代封建社会中的忠诚与友情。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3.1.1 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了解魏公子的生平事迹。
3.1.2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魏公子的事迹中所体现出的品质。
3.1.3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无法解决的问题,进行讲解和解答。
3.2 教学手段3.2.1 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2.2 网络资源:查找相关资料,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第四章:教学过程设计4.1 课堂导入通过介绍《史记》及《魏公子列传》在其中的地位,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4.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魏公子的生平事迹。
4.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魏公子的事迹中所体现出的品质。
4.4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无法解决的问题,进行讲解和解答。
4.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魏公子的事迹和品质。
第五章:课后作业与评价5.1 课后作业5.2 评价方式5.2.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
《魏公子列传》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

《魏公子列传》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魏公子列传》的作者、背景及文学地位。
分析并欣赏魏公子的形象特点及其在文中的表现。
理解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2 教学内容课文导入:介绍《史记》及《魏公子列传》在其中的地位。
课文朗读:全班朗读课文,感受语言韵律。
人物分析:讨论魏公子的形象特点,如忠诚、勇敢、智慧等。
修辞手法:分析文中的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解释其效果。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课文背景、人物特点、修辞手法等。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魏公子形象的理解。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段落,引导学生欣赏文字之美。
2.2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使用PPT展示相关图片、视频资料,增强直观感受。
网络资源: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深入了解《史记》及魏公子。
纸质教材:提供相关阅读材料,丰富学生的知识背景。
第三章:教学过程与步骤3.1 教学准备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了解作者和背景。
准备PPT及相关教学资源。
3.2 教学步骤导入新课:介绍《史记》及《魏公子列传》的背景。
朗读课文:全班朗读课文,感受文字韵律。
人物分析:分组讨论,分享对魏公子形象的理解。
修辞分析:讲解并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
总结反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作业。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评价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问答中的积极性。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课后作业,如作文、练习题等。
知识掌握:通过课堂提问和课后练习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4.2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需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反馈、教学方法的适用性等。
根据反思结果调整教学计划和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
第五章:教学资源与拓展5.1 教学资源教材:《史记》及相关辅助阅读材料。
网络资源:关于《史记》、魏公子的视频、文章等。
PPT及多媒体教学材料。
5.2 拓展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再现课文场景。
《魏公子列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魏公子列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魏公子列传》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能够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
(3)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学会批判性思维,对文章进行分析和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英雄人物的魅力,培养爱国情怀。
(2)学习魏公子的高尚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1. 掌握《魏公子列传》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 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
3. 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翻译技巧。
2. 对文章深层次含义的理解和把握。
3.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史记》及其作者司马迁。
(2)介绍魏公子的历史背景和成就。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解决文言文中的疑难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讲解分析:(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难点和重点。
(2)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
5. 实践提高:(1)学生进行文言文翻译练习。
6. 总结拓展:(1)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
(2)学生进行拓展性思考,提出问题并进行讨论。
五、课后作业1. 翻译并背诵课文。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魏公子列传》的主要内容、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文章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的分析能力。
3. 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以及文言文翻译的准确性。
七、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实例,掌握文章的写作手法。
3. 采用讨论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史记》选读《魏公子列传》教案(苏教版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史记》选读《魏公子列传》教案(苏教版选修)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史记》是我国古代的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
本节课选自《史记·魏公子列传》,主要讲述了战国时期魏国的魏无忌、信陵君等人物的故事,展现了他们的英勇、智慧和忠诚。
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可以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掌握人物传记的阅读方法,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2)掌握人物传记的阅读方法;(3)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学会分析人物形象,概括人物特点;(3)学会评价历史人物,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人物的魅力,激发对历史的兴趣;(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忠诚、勇敢、智慧等品质。
三、教学重点1. 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2. 人物传记的阅读方法;3. 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四、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生僻字词、句式结构;2. 人物形象的分析和评价;3. 历史人物的价值观念。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史记》及其作者司马迁,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疏通文意。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人物形象,概括人物特点,评价历史人物。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课堂讲解,解答疑难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 课堂练习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完成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拓展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人物的价值观念,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7. 布置作业学生根据课堂所学,完成作业,进一步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对典型人物的剖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背景和人物特点。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
《魏公子列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魏公子列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1)能够理解并掌握《魏公子列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2)能够分析并评价魏公子的性格特点和其在故事中的作用。
(3)能够概括并阐述故事的主题思想和历史价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魏公子列传》。
(2)运用比较分析法,分析魏公子与其它人物的差异。
(3)运用历史背景知识,理解《魏公子列传》的历史价值。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名士的风采,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明确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魏公子列传》的故事情节。
(2)分析魏公子的性格特点和其在故事中的作用。
(3)概括故事的主题思想和历史价值。
2. 教学难点:(1)理解文中的一些特殊句式和词语。
(2)如何评价魏公子的行为和品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介绍魏公子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掌握关键词语和句式。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魏公子的性格特点和其在故事中的作用。
4.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难点知识,如特殊句式和词语,引导学生正确评价魏公子的行为和品质。
5. 案例分析: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了解魏公子与其它人物的差异。
6. 课堂小结:概括故事的主题思想和历史价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整理笔记。
3. 推荐阅读:《史记》其他篇目,了解古代名士的风采。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程度。
3. 长期效果:关注学生在后续学习中的表现,了解本节课对学生的长远影响。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历史故事、图像资料等,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的历史情境,增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魏公子列传》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魏公子列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品读文本情节,鉴赏“隐士侯赢”人物形象。
2.通过魏公子与侯赢的“君待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交往之道,体悟战国时期的“养士之风”,“君子之德”,“士人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品读文本情节,鉴赏“隐士侯赢”人物形象。
难点:通过魏公子与侯赢的“君待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交往之道,体悟战国时期的“养士之风”,“君子之德”,“士人精神”。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批注法、诵读法、读写结合。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侠客行[作者] 唐·李白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
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
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
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
救赵挥金槌,邯郸先震惊。
千秋二壮士,烜赫大梁城。
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
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
“千秋二壮士”指的是谁?明确:侯赢和朱亥。
侯赢是一个夷门监者,朱亥是一个屠夫,两个身份低微的是因为什么典型事件煊赫大梁城?明确:窃符救赵世人如何评价“信陵君”和“侯赢”?明确:信陵君:贵,仁而下士;侯赢:贫,修身洁行二、品读“明主贤臣”(一)“明主贤臣相得”的故事是如何展开的?细读:公子闻之,往请明确:侯赢是一个隐士,有名望,公子慕名而请。
(二)学生自由讨论,小组展示。
1.信陵君:我拿什么打动你?细读:欲厚遗之(物质)明确:公子用对待一般士人的态度礼待侯赢,侯赢不肯受。
细读: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精神)虚左,自迎夷门侯生。
(不分贵贱,一与人等)公子引车入巿,侯生下见其客朱亥。
(知贤识才)巿人皆观公子执辔。
(大庭广众,毕恭毕敬)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
(自降身份,尊为贵客)明确:魏公子慕名而去,以礼相待,高于物质层面的精神关怀,魏公子放低自己的姿态,给予侯生最高的尊重。
2.侯赢:我拿什么回报你?细读:市人皆以嬴为小人,而以公子为长者能下士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魏公子列传》导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课文中的有关文言知识,积累文言字词与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2、学习司马迁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学习重点:学习并归类课文中的文言字词句学习难点:分析信陵君礼贤下士的谦虚作风和急人之困的义勇精神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并归类课文中的文言字词句、主动探究分析信陵君礼贤下士的谦虚作风和急人之困的义勇精神学时安排:3学时第1学时学习要点:了解故事背景,解决文言字词与句式,疏通课文大意一、简介人物和相关背景1、魏公子:魏公子,名无忌,魏国人,魏安釐王同父异母的弟弟。
因为他的封地在信陵,所以又称为信陵君。
春秋战国时诸侯的嫡长子,预定继承君位的,称“世子”,其他的儿子称“公子”,故,本文又称他为“魏公子”。
魏公子,是“战国四公子”之一。
他名冠诸侯,声震天下,其才德远远超过齐之孟尝君、赵之平原君、楚之春申君。
窃符救赵后,在赵居住10年,后秦攻魏急,魏大败之后,回国统帅五国联军击退秦军,并追击秦军到函谷关以西。
但很快魏王中秦国反间计,夺其兵权,后四年在郁郁寡欢中酗酒病亡。
公子的为人仁爱宽厚礼贤下士,士人无论有无才能或才能大小,他都谦恭有礼地同他们交往,从来不敢因为自己富贵而轻慢士人。
因此方圆几千里的士人都争相归附于他,招徕食客三千人。
当时,诸侯各国因公子贤德,宾客众多,连续十几年不敢动兵谋犯魏国。
2、秦赵之战公元前259年秋季开始,秦军围攻赵都邯郸,由于之前的长平一战,赵国损兵40万,元气大伤,此时虽然殊死拼搏,但已经是亟亟可危,接下去,如果没有外援的话,就可能国家灭亡。
赵国派使臣赴齐国借粮,齐国君臣态度暧昧,赵使无功而返。
秦军围攻邯郸渐紧,赵国请求姻亲之国魏国依约发兵相救。
魏安厘王命大将晋鄙率精兵十万北上,秦王派使臣赴梁言于魏王:邯郸不久必下,诸侯但有救赵者,秦必攻之。
魏王震恐,命魏军屯与漳水之南,原地待命。
魏军观望不前,秦军猛攻邯郸,平原君心急如焚,写信给内弟魏公子无忌,请信陵君设法相救。
信陵接信后,知邯郸危急,数次入宫苦谏王兄发兵救赵,但魏王畏于强秦,顾虑重重,未至可否。
平原君在无奈之下,率门客赴楚求援,楚考烈王被秦国打怕了,恐殃及本国,百般推托,后毛遂以楚国国耻激之,楚王深受震动,最终与赵达成合纵,并命春申君黄歇率军救赵。
而此时,信陵君在苦谏无效的情况下,采用侯生之谋,使魏王宠妾如姬窃取调兵虎符,赴邺杀晋鄙夺取兵权,精选武卒八万直趋邯郸。
至十二月初,魏楚两军均已赶到邯郸外围,秦国也不断的增兵汾城(河东之地)以为声援。
十二月,信陵君指挥魏楚联军,对秦军发动了强大的攻势,魏军击于西,楚军击于东,赵军应于内,秦军三面受敌,全线崩溃。
王龁率秦军主力向西仓狂败退了数百里,入汾城才稍事喘息。
在邯郸城南驻防的秦军郑安平部两万人,被赵军重重围困。
郑安平部远离主力,粮秣断绝,突围无望,只得全军降赵。
三国联军乘胜进攻汾城,秦军大败,被迫撤至河西,夹河对峙。
联军乘势收复河东六百里之地,声威大震。
邯郸战后,秦国士卒死伤大半,丢失了六年以来所侵占的赵国大部领土。
二、文言知识积累:1、注音并释义:品士无贤不肖(xiào 才能低的)侯生摄敝衣冠(bì破旧的)公子往,数请之(shuò多次地)品公子姊为赵惠文王……(zǐ姐姐)冠盖相属(zhǔ连续)宾客辩士说王万端(shuì劝说)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duó揣测,估计)约车骑百余乘(shèng 量词)今有难(nàn 危难)侯生乃屏人间语(bǐng 使人退避。
jiàn秘密地,悄悄地)椎杀晋鄙(chuí名词做状语用铁椎)矫杀晋鄙(jiǎo动词假托……命令)品公子遂将晋鄙军。
勒兵……(jiàng 统帅。
lē文中作“检阅”讲)嚄唶宿将(sùjiàng 有经验,有威势的老将。
)北乡自刭(jǐng 用刀割脖子)2、通假字直上载公子上坐(“坐”通“座”)俾倪(通“睥睨”,斜着眼睛看。
)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乡”通“向”)公子与侯生决(“决”通“诀”)3、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品仁而下士(谦逊地对待)留军壁邺(营垒──驻扎)如姬资之三年(资财──出资悬赏)朱亥袖四十斤铁椎(衣袖──袖里藏着)(2)形容词作动词:不敢以其高贵骄士(骄傲──傲慢地对待)臣修身洁行数十年(清洁──使……高洁,使动用法)公子从车骑,虚左(使……空着,使动用法)为能急人之困(着急──能急救患,为……着急为动用法)公子怪之(奇怪──感到奇怪意动用法)(3)动词的使动用法:品公子从车骑(让……跟从着)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使……站立着)侯生乃屏人间语(让……退避)(4)名词作状语北救赵而西却秦(向北,向西)皆谦而礼交之(礼貌──以礼)4、一词多义:故: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缘故)故久立与其客语(故意)今公子故过之(特意)朱亥故不复谢(有意)世莫能知,故隐屠问耳(所以)引:公子引车入市(带领)公子引侯生坐上坐(延请)复引车追问侯生(退回)为公子先引(引路)就:乃谢客就车(上,登上)赢欲就公子之名(成就)金就砺则利(接近,靠近《劝学》)使归就戮于秦(接受《殽之战》)下:礼贤下士(谦逊地对待)旦暮且下(攻下,打下)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低等的《邹忌讽齐王纳谏》)每薄暮,下管键(使用《狱中杂记》)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少于《赤壁之战》)辞:辞决而行(辞别)无一言半辞送我(言语)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推辞)近日奉辞伐罪(命令《赤壁之战》)臣等不肖,请辞去(辞退《廉颇蔺相如列传》)存:公子亲数存之(问候)却秦存赵(保存)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存在)此诚危机存亡之秋也(生存《出师表》)5、文言句式(1)省略句欲以(之)观公子(省介词宾语“之”代“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的做法。
)遍赞(于)宾客(省介词)臣客屠者朱亥可与(之)俱(省介词宾语“之”代信陵君。
)可使(之)击之(省宾语,“之”代朱亥。
)(2)倒装句请救于魏(介宾短语后置)何功之有(“之”是宾语前置标志,“有何功”)何泣也(宾语前置,“泣何”)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主谓倒置,“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
“安在”,宾语前置,“在安”在哪儿)(3)判断句赢乃夷门抱关者也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4)被动句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为”表被动。
)三、疏通课文大意:第一部分(1):概括介绍信陵君的身份和“仁而下士”的品德。
第二部分(2~3):详写信陵君“仁而下士”的行动。
其一为信陵君与侯赢的交往过程。
其二为信陵君与朱亥的交往过程。
第三部分(4~8段):具体叙写“窃符救赵”的故事。
第4段:秦兵围邯郸,魏王畏秦不敢求赵。
赵请救于魏,公子欲助而不能。
第5~8段:信陵君四见侯生。
①信陵君私约车骑,欲死秦军,行过夹门,见侯生。
②信陵君见侯见生无一言半辞送他,心中疑惑,退回复见侯生。
③信陵君得虎符后,出发之前再见侯生。
④侯生推荐朱亥随信陵君同行,信陵君再次出发,过谢侯生。
第7段:破秦救赵。
信陵君得胜归来,侯生北乡自刭。
第8段:信陵君留赵不归。
第一部分对信陵君的概括介绍突出的是他“仁而下士”的品质起到笼罩全篇的作用。
第二部分是具体描写他如何“仁而下士”,第三部分是他“仁而下士”所获得的成果。
第二部分在结构上是后面“窃符救赵”故事的铺垫。
正因为信陵君“仁而下士”才得到了侯生与朱亥的帮助,使他得以却秦救赵,建功立业。
四、作业:预习课文,疏通字词句通读全文第2学时学习要点:翻译重点句子,研读文本第一、二部分一、重点句子翻译:二、研读文本:1、第1自然节怎样介绍信陵君的?分析:文章首先按传记的一般体例,概括介绍信陵君的身份:“魏昭王少子”、“魏安釐王异母弟”、“封公子为信陵君”,然后介绍他的品德特点:“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
”最后介绍信陵君的威望:“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诸侯)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2、第2自然节作者选用哪两件典型事例描写信陵君与侯生交往来体现他“仁而下士”的?分析:第一件是身为魏国公子的信陵君,听说侯生是个隐士,并不顾及他是一个看管城门的老头,家境贫寒,地位低下,而“往请,欲厚遗之”。
当侯生不肯受,说:“臣修身洁行数十年,终不以监门因故而受公子财”时,信陵君反而更优厚地以礼相待。
第二件事是“乃置酒大会宾客,……自迎夷门侯生并遍赞宾客”。
3、勾划信陵君与侯生的不同表现来体会司马迁的对比手法运用的妙处分析:写信陵君“置酒大会宾客”,等宾客坐定,他才“从车骑”“自迎夷门侯生”且“虚左”以待。
而侯生毫不谦让直上公子上座,“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欲以观公子”;又写侯生“故久立与其客语”,“微察公子”,而信陵君竟还为侯生“执辔愈恭”“颜色愈和”;还写“市人皆观公子执辔”“从骑者窃骂侯生”,信陵君则“色终不变”。
至家,“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
通过这些不同人物的不同反映,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把人物形象写得栩栩如生。
同时所选的这几个细节,都安排在“大庭广众”的特定的典型环境中,更使得信陵君求贤若渴,仁而下士的鲜明形象,得到充分而具体的展现。
4、此节可以看出侯生事怎样的一个人?忠诚,不惜牺牲自己的名声成就信陵君的名声,舍己为人5、信陵君的“仁而下士”还表现在?数清朱亥第3学时学习要点:研读第三部分、小结一、文本研读:1、平原君在怎样的情况下,向魏国求救?分析:当时,“秦昭王已破赵长平军,又进兵邯郸”(长平之战,赵国重用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而使40万士兵被活埋,因而兵力空竭,只有依赖外国的援兵)。
赵国局势非常紧张。
信陵君的救赵就成为赵国生死存亡的关键。
2、对于赵国的求救,魏王及信陵君各抱什么态度?分析:魏王“使将军晋鄙将十万众救赵”,“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由此可看出他自私、怯懦,屈从于秦国的压力,而取观望态度。
信陵君则明确救赵即自救,见义勇为,“数请魏王”,“计不独生命令赵亡”,“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3、哪几节是写窃符救赵的?复述故事情节分析:5—8节,侯生献计窃符,计成;朱亥与公子俱行;朱亥椎杀晋鄙;信陵君夺军,却秦,存赵;侯生北乡自到。
4、侯嬴为什么不在信陵君辞决时献上计策,而一定要让信陵君去而复返才献计?是否当时侯嬴并未想好计策?明确:信陵君以大队人马过夷门,顺便辞决侯生,并无问计之意,作为门客不能主动干预;此时耳目众多,不便说出;此计关乎多人性命,干系重大,故不可轻易说出;若轻易说出恐不能引起信陵君的重视;侯嬴料定信陵君心中有憾,必定去而复返。
侯嬴早已想好此计,这可以从以下四点来说明:早已打听出魏王藏符地点;想定窃符之人;考虑到晋鄙的态度;计划好用朱亥去对付晋鄙等。
5讨论:侯嬴为什么要“北乡自刭”?信陵君又为何不加劝阻?明确:侯嬴是一个头脑冷静却又热血满腔的人,他在信陵君辞行赴军时提出将以自刭送公子,不是毫无意义的一时“侠义”冲动,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