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上教师资格证科目三初级语文真题
2017年教师资格证初中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试题与答案

【精品文档,百度专属】2017教师资格证初中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试题与答案一、单选题1.教学杜甫《望岳》时,教师要求学生回忆学过的五言律诗,下列不合适的是( )。
A.王湾《次北固山下》B.王维《使至塞上》C.崔颢《登黄鹤楼》D.王勃《送杜少甫之任蜀州》1.【答案】C。
解析:《登黄鹤楼》是一首七言律诗。
2.在讲解王安石的《登飞来峰》时,“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两句体现了作者的雄心壮志,教师向老师列举了其他的诗句,下列不适合的是( )。
A.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B.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C.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D.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2.【答案】D。
解析:D表现的是哲理。
3.在学习完八年级上册第三単元叶圣陶的《苏州园林》后教室布置了这样一项课后作业一小练笔:我们的家乡很美,请你以“家乡一景”为题,写一篇200字的短文。
下面对这项作业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合适,让学生学习完后,及时根据所学知识进行了巩固练习,并有助于写作能力的提升。
B.不合适,学生刚刚学习完,对所学内容还不能做到熟练运用,不能达到目的,但题目很好,可以在学习完整个单元后再布置此作业。
C.合适,课后作业阶段,让学生写一篇小短文,既照应了课文题材,也练习了同类体裁,对接下来的学习也是有利的。
D.不合适,教师本人对课文的文体把握出现了问题,文本是说明文,教师布置的作业却是散文,造成了学用分离。
3.【答案】D。
4.下面是某教师对新课程标准实践后语文课堂教学的看法。
在新课实践中,有些教师片面理解新课改关于发挥学生主动性、季节性的教学理念,片面地追求课堂教学的表面热闹和活跃。
于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一片“生机勃勃”“热闹繁荣”的景象:演讲、小品、表演、辩论会……层出不穷的授课方式,让语文课有了盎然生机,但学生们在热闹的课堂中却收效甚微。
以下对上述案例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种为追求课堂气氛,用“牧羊式”取代“填鸭式”的课堂活动。
2017年教师资格考试初中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及答案

2017上半年教师资格考试初中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及答案注意事项:1.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为150分。
2.请按规定在答题卡上填涂,作答。
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不予评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用28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字母按要求涂黑。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教师告诉学生,古代文人墨客寄情山水,通过作品表现豁达的心境,建议学生搜集这类作品阅读。
下列不适合的是()。
A.柳宗元《小石潭记》B.苏轼《记承天寺夜游》C.欧阳修《醉翁亭记》D.陶弘景《答谢中书书》2.在古代诗歌复习课上,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含有“菊花”意象的诗句,下列适合的是()。
A.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B.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C.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D.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3.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后,准备向学生推荐一部科幻小说,下面作品适合的是()。
A.刘慈欣《三体》B.叶圣陶《稻草人》C.大仲马《三个火枪手》D.丹尼尔·笛福《鲁滨孙漂流记》4.教学《茶馆》,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剧本中人物语言的潜台词,下列例子合适的是()。
A.只有这么办,国家才能富强!好啦,我该走啦!B.我不但收回房子,而且把乡下的地,城里的买卖也都卖了!C.老大爷。
您外边蹓蹓吧!后院里,人家正在说和事呢,没人买您的东西!D.您甭吓唬着我玩,我知道您多么照应我,心疼我,决不会叫我挑着大茶壶,到街上卖热茶去!5.教师指导学生品味《湖心亭看雪》“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分析句中数量词的“对比”的表达效果,请学生再补充一例加深体会,下列合适的是()。
A.一曲新词酒一杯B.一片孤城万仞山C.两个黄鹂鸣翠柳D.夜来城外一尺雪6.教师安排学生分组梳理表达交流中的尊称与谦称,下列分类正确的是()。
2017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试题

2017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试题2017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试题近年来,教师资格证考试成为了备受关注的话题。
作为教师的入门门槛,教师资格证考试对于培养合格教师队伍具有重要意义。
而2017年上半年的教师资格证考试试题更是备受瞩目。
本文将对2017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试题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期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
首先,我们来看看语文科目的试题。
在阅读理解方面,试题主要涉及文言文和现代文两个方面。
其中,文言文部分考查了考生对于古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而现代文部分则考查了考生对于现代文学作品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此外,语文科目还涉及了写作方面的试题,如作文、改错等。
这些试题旨在考查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处理能力。
数学科目的试题则主要涵盖了数学的基本概念和运算能力。
试题中包括了代数、几何、概率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其中,代数部分主要考查了考生对于代数式的理解和运算能力,几何部分则考查了考生对于几何图形的认识和计算能力,概率部分则考查了考生对于概率事件的理解和计算能力。
这些试题旨在考查考生的数学思维和解题能力。
英语科目的试题则主要涉及了英语的听力、阅读、写作和翻译等多个方面。
试题中包括了听力理解、阅读理解、写作和翻译等多个部分。
其中,听力理解部分考查了考生对于英语口语的理解能力,阅读理解部分则考查了考生对于英语文章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写作和翻译部分则考查了考生的英语表达和翻译能力。
这些试题旨在考查考生的英语综合能力。
除了语文、数学和英语科目外,2017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还涉及了综合素质面试。
这部分试题主要考查了考生的综合素质和教育理念。
试题中包括了个人介绍、教育案例分析和教育问题解答等多个部分。
通过这些试题,考官可以了解考生的教育思想、教学经验和教育观念,以评估其是否适合从事教育工作。
综上所述,2017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试题涵盖了语文、数学、英语和综合素质面试等多个科目。
这些试题旨在考查考生的学科知识、解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素质。
2017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初级语文真题答案

2017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初级中学)参考答案及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答案】A。
解析:《小石潭记》描写的幽冷凄苦的景色反衬出了作者被贬谪后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记承天寺夜游》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的生动描绘,透露出作者在贬谪中虽感慨身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表达了作者旷达乐观的胸怀。
《醉翁亭记》通过描写醉翁亭的自然景色和太守宴游的场面,表达了作者被贬谪后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思想。
《答谢中书书》通过描写山川的自然之美、勃勃生机,传达出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故答案选A。
2.【答案】B。
解析:A项,出自陆游的《卜算子·咏梅》;B项,出自李清照的《醉花阴》;C 项,出自贺铸的《芳心苦·杨柳回塘》;D项,出自林逋的《山园小梅二首》。
A、D均为含有梅花意象的诗句,C为含有荷花意象的诗句,B项为含有菊花意向的诗句,本题答案选B。
3.【答案】A。
解析:A项,《三体》是刘慈欣创作的系列长篇科幻小说,由《三体》、《三体Ⅱ·黑暗森林》、《三体Ⅲ·死神永生》组成。
B项,叶圣陶的《稻草人》为童话集;C项,大仲马的《三个火枪手》为浪漫主义小说,非科幻小说;D项,丹尼尔·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是长篇历险小说。
故本题答案为A。
4.【答案】D。
解析:A项,是秦仲义在解释开工厂的原因;B项,是秦仲义在说开工厂的准备。
A、B均不含潜台词;C项,是茶馆伙计李三阻拦卖小物件的老人的话,也不含潜台词;D项,是王利发说的,表面意思是说秦仲义照顾他,不会让他去挑着茶壶到街上卖热茶,潜台词是秦仲义是长辈,不会为难他,会心疼他这个晚辈,所以是不会卖掉房子做其他营生的。
5.【答案】B。
解析:B项,用“一片”形容孤城,用“万仞”形容山,“一”和“万”对比,更显出城之小、城之孤。
2017年上半年教资考试初中《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及答案

教育思想在《论语》一书中有充分的反映。
《学记》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成文大约在战国末
期。在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中,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学记》中的相关教育思想都是考查重点,
考生应该熟练记忆,并注意两者的区别。
4.【答案】A。解析:个人本位论者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充分发展个人的潜能与
5.【答案】C。解析:制定学校教育制度的依据包括以下几方面:①生产力发展水平和 科学技术发展状况;;②社会政治经济制度;③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④本国学制的历 史发展利外国学制的影响。根据题干表述,各国在入学年龄、中小学分段等方面具有较高的 一致性,这说明学制的建立要依据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
6.【答案】B。解析:直线式和螺旋式是课程内容的两种组织形式。直线式是指把课程 内容组织成一条在逻辑上前后联系的“直线”,前后内容基本不重复,即课程内容直线前进, 前面安排过的内容在后面不再呈现。螺旋式是指在不同单元乃至阶段或不同课程门类中,使 课程内容重复出现,逐渐扩大知识而加深知识难度,即同一课程内容前后重复出现,前面呈 现的内容是后面内容的基础,后面内容是对前面内容的不断扩展和加深,课程内容层层递进。 题干中小学通过测量或拼图学习三角形内角和和中学通过证明学习三角形内角和的 课程内 容组织形式是螺旋式。此外,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还包括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逻辑顺序与 心理顺序这两种分类方式。
理论
代表人物
观点
荀子、柏拉图、涂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由社会发展的需要所决定的,至于人的潜能
尔干、凯兴斯泰纳、 与个性的需要是无关紧要的。
社会本位论 巴格莱、那托尔普 ①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
(又译为纳托普)、 ②教育除了满足社会需要以外并无其他目的。
2017年上半年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

结构化
1,你正在讲课,有个同学站起来说,老师你讲的这些东西我们都会,别讲了。
2,有人说教师不仅仅要上好课,还要知识渊博,多才多艺才行,你怎么看?
试讲
设计活动,帮助学生梳理《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最后一段
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
就是说,不管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得很快。
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
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
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
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到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
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基本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段
2、设计活动,帮助学生明确文段观点和说理方法。
3,结合内容书写板书。
答辩:
如何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你如此设计板书的目的。
教资科三语文考试卷子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蹉跎岁月(cuó tuó)B. 瞠目结舌(chēng mù jié shé)C. 蹑手蹑脚(niè shǒu niè jiǎo)D. 恍若隔世(huǎng ruò gé shì)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为了确保比赛的公平性,所有选手必须遵守比赛规则。
B. 他的成绩之所以能取得如此优异,离不开老师的辛勤教导。
C. 经过长时间的研究,终于找到了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
D. 由于天气原因,会议推迟到下周举行。
3. 下列成语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举世闻名B. 水滴石穿C. 画蛇添足D. 一丝不苟4.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他很喜欢看书,尤其喜欢看历史书。
B. 他很喜欢看书,尤其是历史书。
C. 他很喜欢看书,特别是历史书。
D. 他很喜欢看书,尤其是喜欢看历史书。
5.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 《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
B. 《三国演义》的作者是罗贯中。
C. 《西游记》的作者是吴承恩。
D. 《水浒传》的作者是施耐庵,讲述了108位好汉的故事。
6. 下列关于诗歌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五言绝句是每句五个字的绝句。
B. 七言律诗是每句七个字的律诗。
C. 词是一种新体诗歌,起源于唐代的民间歌谣。
D. 诗歌的押韵是按照音韵的规律进行的。
7. 下列关于文学作品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呐喊》是鲁迅的散文集。
B. 《骆驼祥子》是老舍的小说。
C. 《边城》是沈从文的小说。
D. 《家》是巴金的散文集。
8. 下列关于文学人物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哪吒是《西游记》中的角色。
B. 林黛玉是《红楼梦》中的角色。
C. 武松是《水浒传》中的角色。
D. 祝英台是《白蛇传》中的角色。
9. 下列关于文学作品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三国演义》以战争为主线,展现了三国时期的历史风貌。
2017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

2017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初级中学)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教师告诉学生,古代文人喜欢寄情山水,通过作品表现豁达的心境,建议学生搜集这类作品阅读,下列不适合的是A.柳宗元《小石潭记》B.苏轼《记承天寺夜游》C.欧阳修《醉翁亭记》D..陶弘景《答谢中书书》2.在古诗诗歌复习课上,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含有菊花意象的诗句。
下列适合的是A.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B.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C.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D.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3.教导指导学生阅读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后。
准备向学生推荐一部科幻小说。
下列作品适合的是A.刘慈欣《三体》B.叶圣陶《稻草人》C.大仲马《三个火枪手》D.丹尼尔·笛福《鲁滨孙漂流记》4.教学《茶馆》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剧本中人物语言的潜台词,下列例子合适的是A.只有这么办,国家才能富强!好啦,我该走了!B.我不但收回房子,而且吧乡下的地,城里的买卖也都卖了!C.老大爷,您外边溜溜吧!后院里,人家正在说和事呢,没人买您的东西!D.您甭吓唬着我玩,我知道您多么照应我,心疼我,绝不会叫我,提着大茶壶,到街上卖热5.教师指导学生品味《湖心亭看雪》“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
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分析剧中数量词“对比”的表达效果。
请学生再补充一例加深体会。
下列适合的是A.一曲新词酒一杯B.一片孤城万仞山C.两只黄鹂鸣翠柳D.夜来城外一尺雪6.教师安排学生分组梳理,表达交流中的尊称与谦称,分类正确的是A.敬词类:家父、高邻谦词类:拙作、贤弟B.敬词类:愚见、久仰谦词类:垂问、见教C.敬词类:惠存、斧正谦词类:高见、寒舍D.敬词类:奉送、令尊谦词类:敝人、舍弟7.学习鲁彦的《听潮》教师讲解“海在我们脚下沉吟着,诗人一般,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又像是情人的蜜语那样芳醇,”中划线句的修辞手法,并补充其他例子引导学生理解,下列合适的是,A.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淡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的笼罩着我(宗璞《紫藤萝瀑布》)B.这里的气味,到时很好闻的,万顷芦苇,且又是夏季青森森一片时,空气里满是清香《曹文轩《孤独之旅》)C.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朱自清《春》)D.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散发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鲁迅《社戏》)8.某教师自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01版)》对“语文课程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这一观点感受颇深,下列感受不恰当的是A.要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B.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C.要注重学生在语文教材解读的模式化D.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9.某教师要求学生将作业收集,整理到成长记录袋中,下列对该评价方式的理解,正确的是,A.成长记录袋更加强调学生的学习结果B.成长记录袋更加侧重于对学生的定量评价C.使用成长记录袋可方便使教师对学生的监控D.使用成长记录袋可以改变评价单一的问题10.某教材《木兰诗》第一课中配有四幅插图,下列对编者意图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帮助学生借助插图梳理叙事顺序B.帮助学生借助插图再现重点场景C.诗与画对照,有利于体会乐府诗的特点D.诗与画相映成趣,有利于激发阅读兴趣11.阅读《祖父的园子》教学实录的片段,按要求答题师:下面来检查昨天学的几个字,我听说班里好多同学字写的很好,我想请4位同学上来默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中有朵雨做的云 ①“风中有朵雨做的云,一朵雨做的云。云在风里伤透了心,不知要飘向哪儿去……”窗外,天 黑沉沉的,仿佛要下雨一般。此时,正值夏天,这阵雨正当使我愉悦舒畅。可是我有些失落,因为 心中的那朵云,早已下起雨来。 ②我可爱的家乡在黄河的拐角处,虽然我平常见到过大海的汹涌澎湃,但还是被滚滚的黄河深 深折服。父亲工作的地方有一条河,很像黄河,那是我儿时的天堂,呼啸向前的浑水,四处迸溅的 水花,岸边浓绿的菜地,茂密的果园,还有半坡上星星点点的人家…… ③那天暴雨后,青云还未散去,天空还下着蒙蒙细雨,我带着小伙伴们去河边玩耍嘻戏了,被 大雨冲刷后的河水显得更加疯狂,张牙舞爪地扑来,水花几乎溅湿我们全身,当分不清脸上是水还 是泪花,看着逐渐下陷的双脚和势不可当的河水绝望之际,我抱住了一块大石头,并借着小伙伴的 拉力,很长时间才回到岸上,那种截后余生的喜悦之情难以言表,可我们内心更多的是恐惧,互相 拉扯着,跌跌撞撞地往家里跑。 ④从此以后,我的内心总有一片阴霾,就像被青云笼罩一般,所以很少再去那里——直到好多 年之后…… ⑤水依然是浑水,只是失去了以往的盛气凌人——不再呼啸,而是在细细呻吟。站在桥上几乎 听不见她的声音。她缓缓地流着,像一个重症病人,步履蹒跚,每一步走得都那么艰难,难道是无 情的岁月腐败了她的容颜与能力?我的目光移向那边的半坡。星星点点的人家下面满是惨不忍睹的 “点缀”——废物与垃圾。桥下,我们曾经玩耍的地方,如今横七竖八地躺着大大小小、五颜六色的 塑料袋……那一刻我的心痛了!不知何时,天下起了蒙蒙细雨。这时我才发现,那朵青云正徘徊在
2017 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
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初级中学)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为 120 分钟,满分为 150 分。 2.请按规定在答题卡上填涂,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不予评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计 45 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 上对应题目的答案字母按要求涂黑。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学生发言:
“大拱的两边各有两个小拱。” “大拱的两边的上面共有四个小拱。”
“桥身的左右两边有两个小拱。” “大拱的两端各有两个小拱。” “大拱的两端的上面各有两个小拱。”
根据学生所述,老师一一在黑板上描绘其形,可是没有一种能与 PPT1 图片相符合。 老师示意学生看书:“在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继而师生一起讨论句中的“肩”与“各”为 什么用得准确……
( )。
A.成长记录袋更加强调呈现学生的学习结果
B.成长记录袋更加侧重于对学生的定量评价
C.使用成长记录袋可方便教师对学生的监控
D.使用成长记录袋可以改善评价单一的问题
10.某教材《木兰诗》一课中配有四幅插图,下列对编者意图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帮助学生借助插图梳理叙事顺序 B.帮助学生借助插图再现重点场景 C.诗与画对照,有助于体会乐府诗的特点 D.诗与画相映成趣,有助于激发阅读兴趣 11.阅读《祖父的园子》教学实录的片段,按要求答题。 师:下面来检查昨天学的几个字。我听说班里好多同学字写得很好,我想请 4 位同学上来默写。 (请 4 人到黑板前,每人默一个字:帽、瞎、抛、韭) 师:我很欣赏这个字(给“瞎”字加了一个圈儿),“抛”字写得更好,“韭”也不错(边说边画圈儿), “帽”字写错了吧? 生:错了。 师:好,请你来重写一个。(学生板书) 师:字写得真好啊。大家注意“帽”(师板书)上面部分再宽一点,里面的两横谁都不靠。知道 这个字念什么吗? 生:曰(yuē)。 师:不是“曰”,也不是“日”,因为这两横是不靠的。这个字念冃(mào),“冃”字是象形字(画 帽子);后来加个“目”,因为帽子戴在眼睛上面,成了会意字;后来为什么加“巾字旁”呢?古人扎头 巾,最早“帽”专指头上的头巾,再后来一演变,所有的帽子都用这个字来表示了。这个字有意思吧? 每一个汉字都是一个故事。不仅“帽”这样写,还有我们学过的课文《少年王冕》的“冕”字,上面写 成“冃”,冕就是帽子的意思,卫冕冠军,也是这个冕。 对上述内容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通过考证字源渗透了汉字的文化意蕴 B.检查学生默写意在强调汉字的综合运用 C.大量讲解构字法知识符合识字教学建议 D.讲解“帽”字时举出的例子不够恰当 12.阅读《土地的誓言》教学叙事的片段,按要求答题。 教学的第五个环节,教师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分享感受。学生发言非常踊跃,从父辈 到自己,从抗战到现实,角度多样,情感真挚。学生发出了共同的心声:牢记国耻,发奋图强,为
C.敬辞类:惠存、斧正 谦辞类:高见、寒舍
D.敬辞类:奉送、令尊 谦辞类:敝人、舍弟
7.学习鲁彦的《听潮》,教师讲解“海在我们脚下沉吟着,诗人一般。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
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又像是情人的蜜语那样芳醇”中划线句的修辞手法,并补充其他例子引导
学生理解,下列适合的是( )。
A.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宗
学生讨论
教师归纳:赵州桥和卢沟桥有中国石拱桥的典型特点,很有代表性。赵州桥是“独拱桥”,卢沟桥是“连 拱桥”;文中介绍赵州桥侧重结构特点,卢沟桥侧重艺术和历史价值。这样说明更加全面,说服力更
强。
问题:
16.(1)评析“环节一”中 PPT1 展示赵州桥图片的作用。(10 分)
(2)评析“环节二”中教师最后提出问题的目的。(10 分)
B.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C.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
D.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3.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后,准备向学生推荐一部科幻小说,下面作品适
合的是( )。
A.刘慈欣《三体》
B.叶圣陶《稻草人》
C.大仲马《三个火枪手》
D.丹尼尔·笛福《鲁滨逊漂流记》
4.教学《茶馆》,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剧本中人物语言的潜台词,下列例子合适的是( )。
14.阅读《口语交际训练的途径》教研论文的片段,按要求答题。 故事漂流是一项语文交流活动,具体做法有: (1)拟出故事开篇。由语文年级组,编制一个故事的开头,也可以从最近故事报刊中选取一个 开头,或者从学生的作文中选出故事开头。如果是选用的故事,教师需集体加工修改,以保证适合 活动的需要。 (2)确定漂流顺序。开篇拟出后,语文教师还要集体讨论故事漂流的顺序,可按照班级序号来 进行,保证每个班级都轮到不同的次序。 (3)明确漂流步骤。第一个班在接到拟定的故事开篇后,可分组讨论,各组编出后续故事,派 代表进行讲述。接着全班讨论,根据故事的可信度、合理性,与故事开篇的吻合度,特别是故事讲 述者的口语表达能力,评出最佳漂流故事。最后,选出“最佳漂流故事”小组到下一个班级讲述故事。 (4)汇编漂流故事。将各班编制的故事汇编成册,印发给学生。也可将每个班的故事录音剪辑 后,在校广播站播放,最后师生共同评出全年级最佳漂流故事。 对上述内容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该活动阻碍学生听说能力的整体发展 B.该活动不利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C.该活动为学生创造了真实具体的交际语境 D.该活动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书面写作能力 15.阅读综合性学习“马的世界”活动方案的片段,按要求答题。 (1)伯乐相马:请每位学生带着自己制作的“马”头饰,轮流上场陈述其造型特点及喜爱缘由。 (2)一马当先:学习小组汇报“汉语汉字中的马”专题研究成果,讲解“马”字历史演变过程及书 法艺术中“马”的多种书写形式,小组竞赛说说含“马”字的成语含义及情感色彩。 (3)龙马精神:学习小组展示“文学作品中的马”专题研究成果。 (4)马到成功:学习小组交流“历史传说中的马”专题研究成果;开展题为“伯乐和千里马谁更 重要”的小辩论。 (5)走马观花:学生介绍与马有关的艺术品和艺术家,欣赏雕塑和绘画中的马。 对上述内容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起始环节展示作品能够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 B.整体活动设计未能体现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点 C.专题研究中的历史传说没有脱离语文学习的范畴 D.多种活动方式可以促进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发展
这水气里(鲁迅《社戏》)
8.某教师自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对“语文课程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这 一观点感受颇深,下列感受不.适.合.的是( )。
A.要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B.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C.要注重学生对语文材料解读的模式化
D.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9.某教师要求学生将作业收集、整理到成长记录袋中,下列对该评价方式的理解,正确的是
璞《紫藤萝瀑布》)
B.这里的气味,倒是很好闻的。万顷芦苇,且又是在夏季青森森一片时,空气里满是清香(曹
文轩《孤独之旅》)
C.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
酝酿(朱自清《春》)
D.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发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
二、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小题,第 16 题 20 分,第 17 题 8 分,第 18 题 12 分,共 40 分)
案例:
阅读八年级课文《中国石拱桥》的两个教学环节,完成第 16 题。
环节一:启发思考
教师:展示赵州桥的图片(出示 PPT1),要求学生先不看课文,说清楚图上所示的大拱与四个 小拱的位置关系。
A.只有这么办,国家才能富强!好啦,我该走啦!
B.我不但收回房子,而且把乡下的地,城里的买卖也都卖了!
C.老大爷,您外边蹓蹓吧!后院里,人家正在说和事呢,没人买您的东西!
D.您甭吓唬着我玩,我知道您多么照应我,心疼我,决不会叫我挑着大茶壶,到街上卖热茶
去!
5.教师指导学生品味《湖心亭看雪》“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
1.教师告诉学生,古代文人墨客寄情山水,通过作品表现豁达的心境,建议学生搜集这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