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鉴赏论文
美术鉴赏论文2000字[最终版]
![美术鉴赏论文2000字[最终版]](https://img.taocdn.com/s3/m/b366ef1d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00.png)
美术鉴赏论文2000字[最终版]第一篇:美术鉴赏论文2000字[最终版]画家毕加索毕加索是西班牙画家、雕塑家、剧作家、诗人,法国共产党党员,是现代艺术(抽象派)的创始人,西方现代派绘画的主要代表。
他自幼有非凡的艺术才能,他的父亲是个美术教师,又曾在美术学院接受过比较严格的绘画训练,具有坚实的造型能力。
毕加索绘画的主要趋势是丰富的造型手段,即空间、色彩与线的运用。
他一生中画法和风格几经变化,分为这样几个时期:“蓝色时期”,“玫瑰红时期”,“黑人时期”,“立体主义时期”(分成分解和综合两种形式),“古典主义时期”,“超现实主义时期”,最后是“抽象主义时期”。
毕加索一生是个不断变化艺术手法的探求者,印象派、后期印象派、野兽的艺术手法都被他汲取改选为自己的风格。
他的才能在于,他的各种变异风格中,都保持自己粗犷刚劲的个性,而且在各种手法的使用中,都能达到内部的统一与和谐。
他有过登峰造极的境界,他的作品不论是陶瓷、版画、雕刻都如童稚般的游戏。
在他一生中,从来没有特定的老师,也没有特定的子弟,但凡是在二十世纪活跃的画家,没有一个人能将毕加索打开的前进道路完全迂回而进。
他说过:“当我们以忘我的精神去工作时,有时我们所作的事会自动地倾向我们。
不必过分烦恼各种事情,因为它会很然或偶然地来到你身边,我想死也会相同吧!”《亚维农的少女》这幅画,可谓毕加索第一件立体主义的作品。
画面左边的三个裸女形象,显然是古典型人体的生硬变形;而右边两个裸女那粗野、异常的面容及体态,则充满了原始艺术的野性特质。
野兽派画家发现了非洲及大洋洲雕刻的原始魅力,并将它们介绍给毕加索。
然而用原始艺术来摧毁古典审美的,是毕加索,而不是野兽派画家。
在这幅画上,不仅是比例,就连人体有机的完整性和延续性,都遭到了否定。
因而这幅画(正如一位评论家所述),“恰似一地打碎了的玻璃”。
在这里,毕加索破坏了许多东西,可是,在这破坏的过程中他又获得了什么呢?当我们从第一眼见到此画的震惊中恢复过来,便开始发现,那种破坏却是相当地井井有条:所有的东西,无论是形象还是背景,都被分解为带角的几何块面。
美术鉴赏论文2000字(通用3篇)

美术鉴赏论文2000字(通用3篇)论文一:对达芬奇《蒙娜丽莎》的艺术鉴赏达芬奇是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艺术家之一,而他的作品《蒙娜丽莎》则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这幅画作是一幅肖像画,绘制于16世纪初期,目前收藏在法国卢浮宫。
通过对《蒙娜丽莎》的深入观赏,我们可以欣赏到达芬奇在绘画技巧和表现手法上的独特魅力。
首先,在绘画技巧方面,达芬奇运用了光与色彩的巧妙组合,使得画面显得十分生动。
画中女子的面部充满了光影效果,而眼神中的微笑更是达芬奇的创作精髓所在。
他通过运用细腻的笔触和渐变的色彩,使得画中的蒙娜丽莎仿佛具有生命力,能够和观者进行交流。
此外,达芬奇还巧妙地运用了透视法,使得画面具有深度感,使蒙娜丽莎的形象更加立体。
其次,在表现手法方面,达芬奇以其深厚的艺术造诣展示了他对人物心理的独特洞察力。
在画中,蒙娜丽莎的面容表情并非丰腴的微笑,而是一种微妙的、难以捉摸的神秘微笑。
这种表情使得观者难以揣摩她内心的情感,给了观者更多的想象空间。
这种不确定性与神秘感正是达芬奇追求的目标之一。
他通过巧妙挑战传统肖像画表现方式,创造出了一种独特的艺术语言,使得观者能够在作品中感受到蒙娜丽莎内心深处情感的种种可能性。
最后,我们还可以从《蒙娜丽莎》中感受到达芬奇对于自然界的赞美和对于人类美的追求。
画中的蒙娜丽莎身着一袭华丽的礼服,头戴一顶菊花装饰的帽子,这些细节展示了达芬奇对于细节的精心雕琢。
同时,画中的背景正是美丽的自然风景,这个细致描绘的背景象征着达芬奇对于自然世界的热爱与崇敬。
达芬奇通过这幅画作将人类的美与自然美相结合,传递出对于真实与理想的追求。
总之,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是一幅艺术品,它展示了达芬奇卓越的绘画技巧和对于艺术的深刻把握。
通过细腻的绘画技巧、神秘的表现手法以及对于自然与人类美的追求,达芬奇创造出了一幅极具魅力和内涵的杰作,给观者带来了无尽的欣赏乐趣。
论文二:对梵高《星夜》的艺术鉴赏梵高是19世纪后期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而他的作品《星夜》则是他在画作风格和表现手法方面的代表作。
最新【美术鉴赏课程论文3000字】美术鉴赏课程论文3000字范文.doc

【个人简历范文】美术鉴赏课是整个美术课程领域中的一门必修课程,对学生正确审美观的树立、身心的健康发展都有较好的帮助。
下文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美术鉴赏3000字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美术鉴赏论文3000字篇1浅谈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对策的深思【摘要】高中美术鉴赏课作为美术教学的必修课程,经历了从以前的无到现在的有,从简单的照图描型到现在的多元化教学,从简陋的印刷挂图到现在的多媒体教学等过程,与此同时,美术鉴赏教学在现代科技的推动下也在不断地变化与革新。
本文拟从高中美术鉴赏课的“教”与“学”两大方面,结合丰富的教学实践,探讨美术鉴赏课教学的新发展、新思路,以期对今后的美术教育提供新策略、新策略。
【关键词】美术鉴赏;教学;策略著名艺术社会学家豪泽尔说过“人生来就是艺术家,但要成为鉴赏家却必须经过教育。
”高中阶段专门开设美术鉴赏课,其目的在于通过鉴赏教学,启迪智慧,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推动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及身心的健康发展。
一、中西艺术交融,了解文化差异关于高中美术鉴赏课的教学内容,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方传统绘画这两方面都可进行,因两者皆有其特点与魅力所在。
中国传统绘画可以让学生充分体验了解中国绘画的特点,更深入地体会中国绘画艺术博大精深、哲学化的审美倾向。
中国传统绘画其门类也很多,可以从其中挑选其一种或两种进行教学。
例如花鸟画中可选梅兰竹菊,也可选简单的山水画等。
西方传统绘画也可以进行教学,学生从中可以学到西方的绘画理念,了解西方造型艺术的特点及其规律,学习西方的审美观。
在教学方面也可以选取其中的素描、速写、色彩等进行实际教学。
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方传统绘画同步教学能让学生真正全面地了解东西方文化艺术的差异,在欣赏与鉴赏中逐步获得审美愉悦,受到教益和启迪。
二、合理利用资源,开发特色课程在美术鉴赏课中一般比较重视对理论知识的探讨和理解,令学生感到乏味,我们可以利用学校周边现有资源,适当开展一些取材容易而又操作简易的手工制作课,让学生自己创作艺术作品,把成功的体验与众人分享。
美术论文鉴赏优秀3篇

美术论文鉴赏优秀3篇美术鉴赏论文篇一从《瑞鹤图》谈美术鉴赏的意义经过这一段时间美术鉴赏课的学习,我想从一幅花鸟画,《瑞鹤图》简单谈一下美术鉴赏的意义。
那么要谈美术鉴赏的意义,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美术鉴赏。
了解了什么是美术鉴赏,下面就要说说美术鉴赏的意义。
既然是鉴赏美术作品,那美术鉴赏的意义就首先是美术作品的意义。
而美术作品的意义又分为本身意义及延伸意义。
其本身意义就是说我们看到一件美术作品时所获得的美感和愉悦感。
拿《瑞鹤图》来说,此图绘彩云缭绕之汴梁宣德门,上空飞鹤盘旋,鸱尾之上,有两鹤驻立,互相呼应。
画面仅见宫门脊梁部分,突出群鹤翔集,庄严肃穆中透出神秘吉祥之气氛。
此幅一改常规花鸟画构图的传统方法,将飞鹤布满天空,一线屋檐既反衬出群鹤高翔,又赋予画面故事情节,此在中国绘画史上是一次大胆尝试。
绘画技法尤为精妙,图中群鹤如云似雾,姿态百变,无有同者。
更为精彩之处,天空石青满染,薄晕霞光,色泽鲜明,鹤身粉画墨写,睛以生漆点染,顿使整个画面生机盎然。
卷后为徽宗瘦金书题记及诗,款“御制御画并书”,签押“天下一人”,观其书风,健笔开张,挺劲爽利,侧峰如兰竹,媚丽之气溢出字里行间。
看到此图后,我们为之一震。
一片生机跃然纸上。
我们在看图的同时,也得到了美的享受。
这就是其本身意义。
北宋政和二年上元之次夕(即公元1112年正月十六日),都城汴京上空忽然云气飘浮,低映端门,群鹤飞鸣于宫殿上空,久久盘旋,不肯离去,两只仙鹤竟落在宫殿左右两个高大的鸱吻之上。
引皇城宫人仰头惊诧,行路百姓驻足观看。
空中仙禽竟似解人意,长鸣如诉,经时不散,后迤逦向西北方向飞去。
当时徽宗亲睹此情此景兴奋不已,认为是祥云伴着仙禽前来帝都告瑞,国运兴盛之预兆,于是欣然命笔,将目睹情景绘于绢素之上,并题诗一首以纪其实。
但“祥瑞之兆”却难以挽回衰败的国运,此后第十五年,即公元1127年,金兵攻陷都城汴梁。
宋朝军民纷纷起来抗击金兵,金人自知无力吞下这个腐朽然而却十分庞大的仅仅通过一幅画,我们就了解到这么多的历史文化知识,我们的文化底蕴、艺术和文化素养得到极大提高。
关于美术鉴赏课程论文(8篇)

关于美术鉴赏课程论文(8篇)美术鉴赏课程论文篇11、形与神在艺术史上的源流。
形与神的关系在美术史上一直是一个连续讨论的问题。
关于传神论早在汉代就有了萌芽,其代表就是刘安《淮南子》中支出作画勿“谨毛而失貌”,而当时著名的画家王延寿则表示作画要“随色象类,曲得其情”.这些说法和观点影响到了后来的艺术工作者,并且为之后的“以形写神”的论点打下了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而到了东晋时期,绘画艺术由“自发”转向“自觉”,而陶瓷雕塑也不例外,典型就是顾恺之的东晋画家顾恺之提出的“以形写神”“,以神造形”“,传神写照”等论点,这些论点无不显示出形神合一的理论特色,自此以后,形神合一作为中国美学的一项基本要求来确定。
经历南北朝的青白瓷、唐朝的唐三彩、宋朝的五大名窑等的发展,在中国文化整体大兴盛的前提下,艺术下的形神合一体系也到了又一个大总结的时期而代表就是唐代的张彦远所说的“以气韵求其画,则形似在其间”.这样理论的完整化更是让中国的美学“气韵”表现形式更为人们所重“,气韵”也成为一件优秀艺术品不可缺少的条件。
再加上当时儒家内敛化和佛道“虚无”思想的影响“,气韵”说更是得到了文人士子们的支持成为之后艺术品的必须要求,甚至于到了后来有“得意忘形”的说法。
这些传统的艺术要求对于陶瓷造型同样有效,甚至于其更多的保留在历代陶瓷艺术中,一直到现在“形神合一”都是陶瓷雕塑审美的基本原则。
2、陶瓷雕塑中“形神合一”表现。
陶瓷雕塑其本质是一种三位体系的雕塑艺术。
所以体、形是“实”,神是“虚”.对于陶瓷创作者来说,首先要考虑的就是体与形,在现有的技术利用,使外部空间与雕塑实体有一个和谐的环境,在进行艺术创作时,在观察周围环境的情况下,进行一种合理的嵌入式的艺术,所以在一定形式上说。
即精神之最高境界“始于形似,止于神似”.最后,在外部环境、雕塑实体与内在精神的三位一体的统一。
而这些在我国古代一些著名的陶瓷雕塑也可看看出来,如在临潼的兵马俑中就很好地做到了三位一体,一方面利用大规模陶俑数量和军阵的.整齐划一的气势进行了与周围环境进行了一个很好的契合,再这样契合的情况下,甚至于是它们创造了一个外部环境,用这个适宜的外部环境下雕塑实体的精致程度也是无与伦比的,二者以军阵为桥梁连接在一起的时候就是其单个的军人精神与整体的军阵是精神融为一体,这样的一体化程度结果就是内在精神的直接显现,在显现的过程中又坚持了单个的军人精神。
美术鉴赏论文3篇

美术鉴赏论文3篇美术鉴赏是一种视觉艺术,在发展学生的视知觉,获得以视觉为主的审美体验,陶冶审美情操,提高生活品质等方面,具有其他学科难以替代的作用。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以下是漂亮的小编帮助大家找到的美术鉴赏论文较新3篇,欢迎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美术欣赏论文篇一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人们清醒地认识到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的素质全面、和谐发展,而不只是积累知识那么简单。
素质教育的基本目的是使学生在思想、道德、文化、身心等方面能够得到全面、和谐发展。
美育作为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特殊的地位与作用区别于其他学科。
纵观当前的美术教学,美术观赏已贯串从小学至大学的审美教学全过程中。
而中小学美术观赏教学,作为培育学生审美素质的初级阶段,必需与学生的年龄特性相分离,控制学生观赏习气和观赏特征。
面对一幅绘画作品,该如何观赏?这是每一个人都会在心里问的一个问题。
在美术界,这也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而且是一个历来末能构成共识的学术问题。
从大量的听课与调查中发现不少观赏课中,教员讲授时间很多,大局部超越30分钟,有的以至整节课讲授,学生学的时机很少,这样的课,不单教员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学得更累,更没有兴味,这也不顺应如今所倡导的减负运动。
作为一名美术教育工作者,我也是常常考虑着这一问题,分离本人的教学理论,在这里谈一下本人的考虑。
一、美术观赏教学的常见类型普通说来,常见的美术观赏教学有以下四品种型。
(1)讲解型-----教员对美术伤口或是对美术观赏的根本原理和根底学问的解说、阐明。
(2)问答型-----教员就作品或观赏学问、原理发问,学生答复。
(3)讨论型------以学生为主体展开讨论,教员作为援助者。
(4)自在型------学生在学校内外自发地、自在地观赏美术作品。
讲解型的美术观赏教学的类型较常见。
象上面所讲的那样,一味由教员解说,这种以教员为中心的教学办法容易堕入学问灌输型的形式之中。
美术教育毕业论文范文(汇总13篇)

美术教育毕业论文范文(汇总13篇)摘要:美术鉴赏课将我带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带到了一个我以前从未涉足过的领域,带到了艺术的殿堂,我可以说出那些美丽的作品的故事,它让我发现原来世界是这么美,原来一个人的思想可以这样表达,原来先代们是那么的智慧。
美术鉴赏是运用感知、经验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
美术鉴赏活动能帮助我们在欣赏、鉴别与评价美术作品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审美能力,形成热爱本民族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情感和态度。
关键词:绘画、梵高、中国建筑、鉴赏一、对绘画的鉴赏就像梵高的艺术是伟大的然而在他生前并未得到社会的承认。
他作品中所包含着深刻的悲剧意识其强烈的个性和在形式上的独特追求远远走在代的前面的确难以被当时的人们所接受。
他以环境来抓住对象他重新改变现实,以达到实实在在的真实,促成了表现主义的诞生,在人们对他的误解最深的时候,正是他对自己的创作最有信心的时候。
因此才留下了永远的艺术著作。
他直接影响了法国的野兽主义德国的表现主义以至于20世纪初出现的抒情抽象肖像。
《向日葵》就是在阳光明媚灿烂的法国南部所作的。
画家像闪烁着熊熊的火焰满怀炽热的激情令运动感的仿佛旋转不停的笔触是那样粗厚有力色彩的对比也是单纯强烈的。
然而在这种粗厚和单纯中却又充满了智慧和灵气。
观者在观看此画时无不为那激动人心的画面效果而感应心灵为之震颤激情也喷薄而出无不跃跃欲试共同融入到凡高丰富的主观感情中去。
总之梵高笔下的向日葵不仅仅是植物;而是带有原始冲动和热情的生命体。
我更爱看窗外那一片向日葵,爱看她们在阳光下开出灿烂的笑容。
我不敢展示真正的我,我也不知道真实的我是什么样。
在向日葵面前,我有一种自信的感觉,展示着那个成功、全新的我;我在看见向日葵时,心里总有种暖洋洋的感觉。
我看见梵高背着画夹,在向日葵丛中专心致志地画着那幅热情奔放的向日葵。
我看着向日葵明朗的脸,眼睛一亮。
美术鉴赏论文2000字 3篇

美术鉴赏论文2000字 3篇绢本,重设色,纵 28.7 厘米,横 335.5 厘米,藏故宫博物院顾闳中,江南人,五代时期南唐画院待诏。
他绘制的《韩熙载夜宴图》,构图严谨精妙,人物造型秀逸生动,线条遒劲流畅,色彩明丽典雅,在技巧和风格上比较完整地体现了五代人物画的风貌。
五代十国(公元907-960年),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动荡、分裂的年代,而在绘画艺术上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
对意境的追求和对情趣的探索,使山水画与花鸟画得到新的发展,预示着绘画将由叙事状物转向抒情达意的更高层面。
五代人物画也更为精进,融汇了秦汉的纯朴豪放,魏晋的隽永含蓄,逐渐将大唐的恢宏绚丽淡化疏朗简雅的风尚。
然而人物画并未能摆脱“宣教化、助人伦”的世俗功能,要求生动地再现现实的事件和人物,在客观上直接促进了写实技巧的发展。
从古代人物画中,我们不仅可以了解一些历史事件,还可以通过那些或禾农丽丰腴、或柔淑温婉的生动形象了解那个时代的面貌和人们的精神境界。
据《宣和画谱》记载,《韩熙载夜宴图》是顾闳中奉南唐后主李煜之命,夜至韩熙载的宅第窥视其夜宴的情景而作的。
画中的主要人物南唐中书舍人韩熙载,出身北方豪族,避难来到南唐,李后主欲命其为宰相,而韩熙载见国事日非,不愿担当此任,遂终日纵情声色,与宾客作长夜之饮,画中的其他人物也大多真有其人,如状元郎粲、和尚德明等,都是韩常的常客。
画卷里,韩熙载虽放浪形骸,但始终双眉紧锁,难掩忧心忡忡。
桌案都比较低矮,正是由席地而坐到垂足高坐的过渡时期,琵琶箫鼓、秀墩床榻,室内的陈设器物无不体现了时代的特点。
现实主义的题材要求画家深入地观察生活,捕捉生活细节,目识心记,悉心体会,然后艺术地再现,把自然形态上升为艺术形态。
《夜宴图》采用了我国传统表现连续故事的手法,随着情节的进展而分段,以屏风为间隔,主要人物韩熙载在每段中出现。
通过听乐、观舞、歇息、清吹、散宴等情节,叙事诗般描述了夜宴的全部情景。
画家在构图上作了精心安排,每段一个情节、一个地点、一个人物组合,每段相对独立,而又统一在一个严密的整体布局当中,繁简相约,虚实相生,富有节奏感,图中三个屏风绝不雷同的处理方法体现了画家巧妙的构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 本文结合时代背景和政治原因,简述了龙门石窟北魏和唐代两个时期不同的造像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从而表明了龙门石窟完美地展现了石雕这一在亚洲地区文化发展中处于重要地位的古老艺术形式的魅力,具有极高的艺术和历史价值。
关键词:龙门石窟;北魏时期;造型艺术
龙门石窟是中国众多石窟中的一朵奇葩,它是继大同云冈石窟之后,开凿时间早,延续时间长,规模宏大,艺术价值极高的石窟群。
因其独特的地域文化、时代审美观,佛教宗派信仰以及开凿造像的统治者等多因素的差别,使龙门石窟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
龙门石窟位于古都洛阳,离市区13公里的伊河两畔。
在此之前,北魏还未迁洛。
在北魏文成帝和平(460~466年)初复法时,就在平城西五洲山开凿了着名的云冈石窟,这座石窟的开凿一直持续到北魏迁都洛阳,成为中原北方地区石窟寺的开凿中心。
云冈石窟对中原北方地区石窟寺的开凿,无论是洞窟形制,还是造像样式和题材都具有很大的影响。
《魏书·释老志》说:“太安初(455年),有狮子国胡沙门邪奢、遗多、浮陀、难提等五人,奉佛像三,到京都(平城)。
皆云:备历西域诸国,见佛影迹及肉髻,外国诸王相承,咸遣工匠摹写其容,莫能及难提所造者。
”他们所带来的3尊佛像,成为云冈石窟雕凿佛像的蓝本。
当时的山西逐渐成为了多种艺术的聚集地,“云冈风格”形成了。
龙门石窟的前期作品受到云冈石窟中的“昙曜五窟”影响很大。
无论从题材方面还是造型方面,仍然隐约透露印度佛教造像的身影,最为典型的是古阳洞和宾阳洞。
古阳洞位于伊河西岸龙门山的中部,是开凿最早、内容最丰富的大窟,本是一座天然的溶洞,在太和十七年(493年)以后,一批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王公贵族,陆续在此修整洞窟,发愿造像才慢慢成为今天的样子。
石窟内雕一佛二胁持菩萨像,主尊释迦牟尼高肉髻面相长圆清秀,身披褒衣博带式大衣,结跏趺坐于长方形台座上,平平的胸腹,给人一种瘦弱的感觉。
比起云冈佛像,它已经更加接近南朝士大夫的形貌了。
随着石窟的开凿,能工巧匠们逐渐的把他们
的所见所闻所想融入到了雕刻佛像中。
或许应当时统治者的要求,古阳洞的众龛排列于主像两侧的布局特点,正是现实社会中帝王将相们的从属关系在佛教世界中的生动写照。
石窟开始反应当时的生活情景,佛教的本土化也逐步加深了。
在迁洛前后开凿的部分龛像中,佛像和菩萨均肩宽体壮,身着袒右式袈裟。
这些都保留了云冈石窟早起造型和服饰的旧样式。
宣武帝以后旧样式消失,出现面容清瘦,双肩下削,身姿纤细,重在表现人物神与骨的“秀骨清像”形象,成为北魏后期流行的新型造像样式。
书法方面,魏碑体的代表着名的龙门二十品就有十九品在古阳洞。
宣武帝时期开凿的宾阳三洞,是龙门北魏时期规模最大、最为典型的魏窟。
它的洞窟与云冈“昙曜五窟”有相似之处。
其中宾阳中洞是龙门北魏时期造像成熟的代表。
它与云冈石窟造像相比,佛像庄严肃穆神秘的感觉已经逐渐消失。
宾阳洞西壁的三尊佛像仿佛汉族士大夫般的身着褒衣博带式大衣结跏趺坐于台座上,体态扁平,两肩窄削,衣褶稠密,衣裙下垂遮住佛座。
佛的面相清秀,鼻稍宽,嘴角微翘,脸上含着古拙而恬静的微笑,身后有华丽的背光。
菩萨身披宽披巾,在腹部交叉穿环。
这种形式来源于南朝造型艺术的影响,是拓跋鲜卑模拟南朝制度进一步推行汉化政策表现,同时也符合中原汉民族的审美情趣。
主佛两侧各有一个蹲狮。
这个蹲狮,原本是大乘佛经中视为护法的兽王与佛像座位结合在一起,被美术界传统上称之为“狮子座”,这种坐式早在西域一带的现实生活中就出现过了。
历史记载波斯国,“其王冠金花冠,坐狮子床,服锦袍,加以璎珞”,这大概反映了西域上层社会对这种坐式的偏好。
现今收藏于秣菟罗寇松博物馆的两件佛像石刻,其佛陀座坛的底部有数量不等的护法石狮出现,这些表现了印度本土佛教艺术对这一装饰题材的选择与认可。
在伊水长堤的南边,有一个靠路边的洞窟叫做路洞。
它的雕造风格与北魏时期的完全不同,显得更加丰富多样与自由化了。
路洞中的佛像虽然还穿着褒衣博带式的服装,但却一改过去流行的“秀骨清像”,而变得丰满了。
佛像的大衣比以前显得轻薄,衣纹的线条也更加流畅,都
紧贴着身体,衬托出佛微胖的身躯。
路洞左右两壁为两层列龛,每层刻四个屋行龛,均属歇山顶殿堂式建筑,这些浮雕较好的运用了透视法,为研究北魏到东魏时期的建筑艺术提供了一个完整的图像资料。
这些造像艺术上的新特点不仅出现于路洞,而且同时期的小佛龛也出现了类似的特点。
可见,当时的审美取向逐渐从北魏的“秀骨清像”慢慢转变为唐代的“丰腴美”,佛教的造像艺术也随之变化这与社会的新的艺术思潮是分不开的。
路洞成为北魏时期过渡到唐代审美取向的一个标志。
自北魏迁都洛阳以后,从社会的各方面向南朝学习的条件比以前便利多了,再加上统治者极力的推行佛教,想通过佛教教义和少数民族汉化来达到国家的长治久安,于是就大兴佛教,雕刻石窟群。
而石窟群中的佛教造像则是延续东晋以来流行的秀骨清像艺术风格,到了萧梁时期仍然发展着,但以丰满健康为美的新艺术形式以现端倪。
提倡这种艺术新风的第一人便是张僧繇。
张僧繇是南朝最有影响力的大画家,在宫廷秘阁中掌管绘画事务。
他擅长人物故事画和佛教画,他绘的佛像,自成一家,被世人称作“张家样”。
张僧繇绘画中的人物形象特点,虽然见不到实物了,但唐代和宋代时还流传着他的绘画真迹。
唐代的张怀瓘在《画断》一书中认为,张僧繇得到了人体肌肉化法的真谛。
宋代的米芾在《画史》中总结张僧繇画的天女、宫女是“面短而艳”。
可见米芾与张怀瓘看到的张僧繇的画中人物,都有一种面相与躯体肥胖的感觉。
这种艺术造型上的革新,对梁朝的绘画与雕塑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龙门石窟北魏后期的出现的微胖的佛像,正是吸收了梁朝新的艺术思潮以及新的审美形象。
北魏流行的“秀骨清像”正随着时代的推移而被更加健康的形象所取代。
从云冈石窟到龙门石窟,开启了中国北方佛教本土化的艺术新风尚,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时代前进的印记。
北魏造像在这里失去了云冈石窟造像粗犷特征,生活气息逐渐变浓更加
人性化,逐渐走向温文尔雅、娴静清秀的造像模式,在面部造型方面都是脸型略长,眉如镰刀眼如细月,鼻翼丰满,嘴角略向上扬呈微笑状,使膜拜的人们在敬畏的同时感到亲切;在服式上,云冈造像的偏袒右臂及通臂服式,都是薄衣贴体,而北魏作品变化成长裙、宽袖、垂摆,即汉化了的“褒衣博带”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审美取向的发展和当时推行的汉化改制情况。
之后的龙门石窟唐代造像继承了北魏的优秀传统,又贯注了汉民族文化艺术传统,创造了雄健生动而又柔和自然的写实作风。
从龙门石窟北魏造像到唐代时期造像,形成了两大造像高潮。
北魏时期秀骨清风,宽袍大袖,表情温和,潇洒飘逸与唐代体躯丰腴,面相圆润,曲线优美,典雅端丽的造像风格,并称为中国古代民族雕塑艺术的典型范例。
作为皇家石刻艺术的典范,龙门石窟完美地展现了石雕这一在亚洲地区文化发展中处于重要地位的古老艺术形式的魅力,是人类艺术创造力的杰出代表,是中国唐朝高度发达的文化水平和社会形态的缩影。
这一独特的文化瑰宝也因此而荣膺世界遗产之誉,其美轮美奂的石刻艺术品,凝聚了人们对真、善、美的强烈追求,千百年来,默默地涤荡着人们的心灵,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教化我们与人为善,共建和谐、美丽的世界。
龙门石窟艺术,更多表现外来文化和中国文化相融合的特点。
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因此,龙门石窟自开创之日起,就具有着世俗化、中国化的发展趋势和典型特征,这是在中国石窟史上是毋庸置疑的。
参考文献:
[1]罗哲文等着.中国名窟—石窟寺摩崖石刻与造像[M].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2]曾晓华编着.洛阳龙门石窟[M].广东旅游出版社,2010.
[3]李恒成编着.云冈石窟与北魏时代[M].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4]常青着.石窟寺史话[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