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教学课件第十四章抗战时代的文学背景
抗战时期的文学

抗战时期的文学一.文学救亡运动(一)文艺界抗日统一战线建立1.国共合作,建立军委会第三厅,负责抗日宣传。
2.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
(二)抗战文学思潮形成1.文学大众化民族化A.大众文艺运动内容的报告文学化——形式上的小型化、通俗化、实用化B.民族形式的讨论林冰的“民间形式”观——葛一虹的“五四新文学”观——郭沫若的“综合统一”观。
2.抗战文学论争关于“暴露与讽刺”问题的论争——关于“与抗战无关”论的论争——关于“战国策”派的论争。
3.现实主义主潮(并存浪漫派文学和现代派文学)(三)区域文学的出现1.国统区文学2.解放区文学3.沦陷区文学二.抗战时期的散文(一)报告文学兴起1.报告文学:战时散文的主流2.报告文学创作的分化:国统区趋于限制——解放区走向发展(二)杂文繁荣1.“鲁迅风”杂文派2.“野草”杂文派(三)散文的演变1.初期的战斗合唱:慷慨悲歌,热情呐喊2.后期的多样深化:战乱流离生活、后方社会弊端的记叙——“在暗夜里呼号”的抒情——领悟自然的游记、闲适悠然的小品三.抗战时期的诗歌(一)战斗的号角1.街头诗、朗诵诗兴起2.艾青与田间(前面已有专题讲述)3.晋察冀诗人:陈辉等(二)何其芳与柯仲平1.何其芳:从《预言》到《夜歌》A.思想情感的转变《预言》:关闭在超现实的唯美氛围中的青年的内心抒唱——歌唱迷离、甜蜜而痛苦的爱情,怀念逝去的往事,咏叹渺茫的人生前途转折点:《成都,让我把你摇醒》——抗战的呼喊《夜歌》:诅咒黑暗,歌颂光明——歌唱解放区新生活,颂扬推翻旧世界的人民革命战争,剖析自我的弱点B.诗风的转变由华美、雕饰、晦涩的风格转向朴素、自然、明朗的风格,由浪漫主义、现代主义诗风转向现实主义诗风。
2.柯仲平A长篇叙事诗:《边区自卫军》《平汉路工人破坏大队》——促进了解放区叙事诗的繁荣B优秀抒情诗:《哀诗人闻一多》《延安与中国青年》(三)胡风及“七月”诗派1.胡风(1902 —— 1985),原名张光人,湖北蕲春人。
中国现代文学PPT

从1840年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 开始,中国就开始陷入不断被迫签订 丧权辱国割地赔款的各种不平等条约 屈辱中,直到20世纪四十年代,帝国 主义列强强迫中国签订了1100多个不 平等条约,通过这些条约掠去的战争 赔款和其它款项达白银1000亿两。丧 失约35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相当于北 京、天津、吉林、辽宁、山东、山西、 河北、河南、江苏、上海、浙江、安 徽、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 广西、海南、四川、重庆、陕西、宁 夏等23个省(市、区)总面积之和。
引言
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追赶世界的脚步
‚中国现代文学‛以 1917年 1月《新青年》第 2卷第 5号发表胡适《文学改良刍议》为开 端,在这个意义上,‚现代文学‛是一个时间节点概念。 ‚现代文学‛同时还是一个揭示这一时期文学的‚现代‛性质的概念, 从性质思想理念创作手法文本样式等诸方面与传统意义上的古代文学不同的现代化。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传统的文学观念、文学社会责任、时代使命感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子曰:‘小子,何莫 学夫(诗》?《诗》可 以兴,可以观,可以群, 可以怨;迩之事父,远 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 木之名。’”
“兴”:孔安国注:“兴,引譬连类。” 朱熹注:“感发意志。”就是说诗是用比兴 的方法抒发感情,使读者感情激动,从而影 响读者的意志; “观”:郑玄注:“观风俗之盛衰。”朱 熹注:“考见得失”,就是说诗歌是反映社 会现实生活的,因此通过诗歌可以帮助读者 认识风俗的盛衰的政治的得失; “群”:孔安国注:“群居相切磋。”朱 熹注:“和而不流。”就是说诗可以帮助人 沟通感情,互相切磋砥砺,提高修养; “怨”:孔安国注:“怨刺上政。”变是 说诗可以批评指责执政者为政之失,抒发对 苛政的怨情。
现代中国文学史课件整理

中国现代文学,以晚清文学改良运动为前奏,发端于1917年初文学革命的倡导,止于1949年7月第一次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召开。
其发生发展大致经历了五四时期文学(1917-1927)、30年代文学(1928-1937.6)和战时战后文学(1937.7-1949)三个阶段。
五四时期文学:走向现代的伟大转折文学革命兴起的文化背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对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具有先导作用。
主要是以梁启超为代表的“文学改良运动”。
域外文学的催生新文化运动的孕育,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孕育文学革命的母体。
民主(Democracy)与科学(Science)“打倒孔家店”:反复辟、反礼教文学革命的理论建设1917年初,陈独秀、胡适在《新青年》杂志上高举文学改良或文学革命的旗帜,明确提出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白话文运动和文学革命运动自此正式发端。
文学革命的创作实践文学研究会:以沈雁冰接编的《小说月报》为主要阵地。
文学主张:人生、写实主义主要成就:一面努力介绍世界文学到中国,一面努力创造中国的文学。
创造社文学主张:前期倾向浪漫主义,后期倡导革命文学新月派:新月派的社团活动,起于1923年初“新月社”的成立,终于1933年《新月》的停刊,并以1927年新月派活动基地的南移为界,大致分为北京、上海两个时期。
文学主张:其一,在诗歌内容方面,侧重于表现个人的世界,阐释人性的主题。
其二,在审美方式方面,擅长于抒发个人的情绪、性灵,注重诗歌意象。
其三,在诗歌形式方面,提倡新格律诗。
语丝社:1924年11月17日,《语丝》周刊在北京创刊。
《语丝》周刊的发展可分前后两个阶段:从创刊到1927年被查封,刊物设在北京,是为前期;从1927年底到1930年停刊,刊物设在上海,是为后期。
以《语丝》周刊为纽带的语丝社,并无严格的组织,只是一个思想倾向和文学态度比较相近的同人团体。
主要成员有鲁迅、钱玄同、刘半农、周作人、林语堂、冯文炳等。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全套课件253P)

《小说月报》——二十年代文坛第一刊
立场与宗旨
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 创造新文学。 ——《文学研究会简章》 将文艺当做高兴时的游戏或失意时的消 遣的时候,现在已经过去了,我人相信 文学是一种工作,而且又是与人生很切 要的一种工作。 ——《文学研究会宣言》
势 种 《 《 《 《 ( 社 留 当 田 吾 郁 员 东 月 一 物 《 。 创 创 共 异 洪 创 学 时 汉 、 达 有 京 成 九 , 创 先 造 造 廿 军 在 等 夫 郭 立 二 水 造 造 生 张 , 显 后 月 周 六 突 日 日 沫 于 一 》 , 资 、 最 示 》 , 办 刊 报 期 起 本 若 日 年 平 初 出 等 》 创 都 成 季 》 》 ) 之 有 的 本 七 成 一 刊 、 造 是 、 仿 , 刊 、 、 、
新月社
1923年由胡适、陈源、徐志摩、 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在北京发 起,成员多为英美留学生。新 月社成员较复杂,本来不是一 个专门的文艺团体,带有文化社交俱乐部的性质, 1925年,徐志摩接偏《晨报副刊》,1926年4月在 《晨报》副刊上开辟《诗镌》栏目,宣称“要把创 格的新诗当作一件认真事情做”。在徐志摩的周围 形成了一个诗人群,成为新月诗派,包括闻一多、 朱湘等诗人。
创 造 社
立场与主张
只是本着我们内心的要求,从事文艺的活 动罢了。——郭沫若
创造社转向
创造社的文学活动,以 1925年“五卅”为界,分 前后两期,“五卅”后, 冯乃超、彭康、朱镜我、 李一氓、阳翰笙等进步作 家加入创造社,随着革命 形势的发展变化,郭沫若 等又提出了“革命文学” 的口号。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件

中国现代文学具有思想性、艺术性和创新性的特点,关注社会现实,反映人民心声。
影响
中国现代文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丰富了世界文学的多样性,也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做出了贡献。
02
重要作家及其作品
鲁迅及其作品
总结词
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作品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和社会关怀。
详细描述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作品如《狂人日记》、《呐喊》等,以尖锐的笔触和深刻的 社会洞察力,揭示了社会的种种弊病和国民性的弱点。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和社会关怀,对 后来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学流派与思潮
白话文运动
总结词
白话文运动的发起旨在推动文学语言的现代化,打破文言文的束缚,使文学更加贴近大 众。
详细描述
白话文运动是20世纪初中国文学领域的一场重要变革。它主张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 使文学语言更加通俗易懂,更易于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这一运动对中国文学的发展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来的新文化运动奠定了基础。
京派与海派文学
总结词
京派与海派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两大重要流派 ,分别代表了北方和南方的文化特色和风格。
详细描述
京派文学和海派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两大重要 流派。京派文学以北京为中心,代表了北方的文化特 色和风格,注重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海派文学以 上海为中心,代表了南方的文化特色和风格,注重吸 收西方文化的影响和创新。两大流派的差异和特色对 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学创作提供了规范的语言文字基础,促进了当代文学的传播和发展。
对世界文学的影响
文化交流与传播
01
中国现代文学通过各种渠道传播到世界各地,为世界了解中国
中国现代文学课件

现代文学对文化的影响
促进文化多元化
推动文化现代化
反映社会文化现象
引领文化思潮,引领 时代精神
文化对现代文学的渗透与推动
文化背景:中国现代文学是在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化相互碰撞的背景下产生的。
文化元素: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融入了大量的传统文化元素,同时又借鉴了西方现代文化 的表现手法和思想观念。
文化推动力: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受到了文化多元化的推动,同时也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反 思和改造。
背景:西学东渐,新文化 运动
代表人物:胡适、鲁迅等
特点:反对封建制度,推 崇民主自由
发展中期
时间:1917年-1927年 代表人物:鲁迅、郭沫若、茅盾等 文学流派: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创造社等 代表作:《狂人日记》、《女神》、《子夜》等
成熟期
时间:20世纪80年代 代表作家:莫言、余华、贾平凹等 作品特点:关注现实、反思历史、深入剖析人性 代表作品:《红高粱家族》、《活着》、《平凡的世界》等
当代文学
时间:20世纪末至今 背景: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全球化 代表作品:《平凡的世界》、《活着》、《白鹿原》等 特点:多元化、包容性、创新性
作中 品国 及现 作代 者文
学
代表作品及作者介绍
《阿Q正传》——鲁迅 《骆驼祥子》——老舍 《子夜》——茅盾 《围城》——钱钟书
重要作品及作者贡献
《阿Q正传》——鲁迅:作品以幽默讽刺的笔触描写了阿Q的悲惨命运,深刻揭示 了当时社会的各种弊端。鲁迅因此成为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件中
添 加
国文 现档
副
代标 题
文
汇 报 人 :
资
学
料 超 市
课
CONTENTS
目 录
抗战文学绪论

阶段明晰
初期的抗战文艺活动生气蓬勃
广大作家或坚守岗位、或流亡内地、或奔 赴战区,以同仇敌忾共担国难的决心与气 概,愤怒揭露日本侵略者烧杀掳掠的滔天 罪行,歌颂中国军民的英勇反抗,彰显民 族气节,弘扬爱国情操,突出英雄主义与 乐观主义精神成为贯穿一切创作的主旋律
国统区的政治环境与文化气氛发生 着变化,
。二是文学中心的阶段性与区域性
战时像北京与上海那样稳定的具有全国性 影响的文学中心不复存在,随国民党政府 首都的两次搬迁,武汉和重庆短时间地担 负过文学中心的职能。不同政权形式的并 存使数个区域性文学中心的同时存在成为 可能甚至必要,而作家们或出于逃难或因 为尽责而在地区间聚散离合,也很可能改 变一地落后的文学面貌,形成短暂的地区 性的文学中心。
另一批作家则远接五四文学传统,在更宽 泛的为人生而艺术的目标下写作,或直面 现实黑暗抒发愤懑,如巴金、师陀等人的 小说;
或将战争作为背景,探究人性的种种变异, 如沈从文、废名、徐訏等的创作; 或执着生命本位、个人本位,对思想、艺 术作某种高远的探索,如穆旦等人的诗
自由主义文学在理论上虽仍有梁实秋等人主张, 但创作实践则大多不离抗日救亡和民主爱国的主 调,为国民党张目或帮忙的文学不成气候 倒是在五四时为新文学家深批痛揭的通俗文学产 生分化,张恨水写出了《八十一梦》,走上了进 步文学轨道,而进步文学也纷纷借用通俗形式写 作通俗作品,通俗文学在分化转换之中又迎来了 一轮繁荣。
战争与文学
战争对文学的制约与影响
从1937年到1949年是现代中国文学发展的第 三个阶段,又概称20世纪40年代文学。这十 二年的文学演变始终伴随着连绵烽火,战 争作为政治的极端形式和战时政治的最高 形态,构成制约、影响文学变动的强有力 因素,也使这一时期的文学生成、衍化出 现了不同于二三十年代的一系列战时特点。
《中国现代文学》课件

发展历程
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初期,以鲁迅、茅盾、老舍等为代表的小说家和 剧作家,以白话文创作了大量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中期,以巴金、曹禺等为代表的小 说家和剧作家,在文学创作中更加注重人性和情感的表现。后期,以钱钟书、张爱玲等
为代表的小说家和剧作家,在文学创作中更加注重艺术性和文化内涵的表现。
批评实践的注意事项
需要客观公正地评价作品,不夸大其词, 同时也要注意吸收他人的意见和建议,不 断完善自己的批评观点和体系。
04
文学与社会文化
பைடு நூலகம்学与政治
文学与政治的关系
探讨文学如何反映和影响政治,以及政治如何影响 文学的发展。
政治意识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
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政治意识,如阶级斗争、民族独 立等主题。
02
重要作家及其作品
鲁迅及其作品
总结词
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作品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和社会关怀
详细描述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作品以尖锐的批判、深沉的社会关怀和独特的文学风格著称 。代表作品有《狂人日记》、《呐喊》、《阿Q正传》等。
茅盾及其作品
总结词
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关注社会 底层人民的生活
05
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与评价
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1 2 3
推动了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
中国现代文学在形式、内容、风格等方面进行了 大胆的创新,摒弃了传统文学的束缚,为中国文 学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丰富了文学表达手法
中国现代文学借鉴了西方文学的写作技巧和表达 方式,引入了新的叙事结构和表现手法,使文学 作品更加生动、多样。
文学批评的实践
批评实践的重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在40年代发生的比较突出的运动有两次: 一次是1938—1942年在国统区和解放区先 后发生的关于歌颂与暴露问题的讨论;一 次是1942年延安文艺整风运动前对王实味 文艺思想的批判。
三、关于现实主义和主观论的论争
• 发生在1945—1949年。这场论争的焦点人 物胡风从30年代起就坚持批评文学创作中 的公式主义与客观主义倾向。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称“文协”)
1938年3月27日 在武汉成立,会议选出 郭沫若、茅盾、冯乃超 、夏衍、胡风、等45 人为理事,周恩来、孙 科、陈立夫等为名誉理 事,由老舍支持“文协 ”日常工作。 “文协” 出版会刊《抗战文艺》
国统区即国民党政府统治区域,其文学创作 具有鲜明的阶段性特征:从抗战之初亢奋 热烈到相持阶段凝重反思,再到40年代的 喜剧性嘲讽,文学情绪的变化影响着文学 风貌的转换
2020/10/24
第一节:抗战文学背景
文学存在的区把文学与时代社会与政治的关系扭 结得更紧密,不同文学观念的价值取向以 及由此引起的广泛争论就更复杂化
40年代文学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文学和战争与 救亡发生密切的关系。各派作家在民族解放的旗 帜下实现了统一。
胡风以“主观战斗精神”说三个支柱:
• 其一是“到处都有生活”说 • 其二是“精神奴役创伤”说 • 其三,胡风还提出了“世界进步文艺支流
说”
本章小结
• 本时期的文学论争也存在着相当严重的片 面性和简单化倾向。这在涉及文艺与政治 关系的诸多问题上表现得尤为明显。把政 治问题与文艺思想问题混为一谈。至于延 安文艺整风运动前夕对王实味的批判,更 是开了用政治处理来解决文艺思想问题的 先例,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6
第二节:抗战时代的文学论争
• 国统区40年代各种文艺问题、论争、困惑的几个 理论命题:
第一、文艺与政治(时代)的关系 。
第二、现实主义的问题。 第三、文艺大众化的问题。
一、关于“民族形式”问题的论 争
• 论争主要集中在1939—1941年。“民族形式 ”问题是与大众化问题联系在一起的。
二、关于文艺与政治、文艺与生活 关系问题的论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