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说课稿和评课稿

《劝学》说课稿和评课稿
《劝学》说课稿和评课稿

《劝学》说课稿和评课稿

《劝学》说课稿

一、说教材:

这篇文章的教学既要担负起积累文言文基础知识的任务,又要把在精读课中学到的知识延伸,能力迁移,形成基本技能的双重任务。基于此,我确立了本文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掌握重点文言知识,积累文言词汇。实词如:劝、中、就、假、绝等等,虚词如:而、焉、以、其、之。

(2)掌握比喻论证的方法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文言文,理解重点词句含义,以及初步的研究分析能力。

(2)掌握背诵的技巧。

3、德育目标:了解学习的意义、态度和方法,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根据这些教学目标我确立了本文的重难点:

1.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理解比喻的含义及其内在联系。

二、说教法:

学生通过前一单元的文言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基础,而且,我所教授的班级中有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在教师地点拨下较准确地分析文言文的各种特殊现象,比如词类活用、句式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等,所以拟定采用以学生自读和教师点拨相结合的方法突破重难点。主要的教学设想是:

1、抓住学生好新好奇的特点,利用幻灯片激发其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其集中注意力,并激发其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讲,以思维训练为中心,通过提问、讨论、学生质疑学生答疑、教师点拨的方式饿授课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解决文字障碍,并掌握文言知识,特别是重点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以文章的脉络为基础,在自读过程中,引导学生在每段中找出比喻句,并引导学生得出比喻的含义和他们的内在关系,把教师的认知结构轻松转化成学生的认知结构。

4、在授课的同时注意提醒学生背诵课文的技巧.

三、说学法:

1、创造更多的条件和机会,让更多的学生发表见解,并给予适当的肯定和鼓励;

2、学生在学习本文时将遇到一些知识障碍,如“虽有槁暴,无复挺者,鞣使之然也”生词比较多,又是判断句式,学生比较难于理解,所以教师更做好点拨工作

3、学会辨析词义,并对重点字词的意思进行归纳总结。

四、说教学过程:

布置预习:预习《劝学》,找出比喻句,思考每一段的比喻句的含义和它们的内在联系。

1、首先(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又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导入新课的开场白就显得十分重要。好的导入语,能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产生浓厚的兴趣。我设计的导语是:

以《花未眠》中“人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入手,引出人不能因为能力有限自然美无限就停止审美,停止审美意味着死亡的结论,使他们更深刻的明白,学习不能因为没有止境就停止学习。自然导出新课

2、解题。包括:

(1)、“劝”的意思为鼓励,并联系以前学过的课文中的句子(国人皆劝),起到统领全文的作用。

(2)、荀子简介

接下来我将以三个活动贯穿本堂课,用活动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合作探究,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完成对文本基本内容的掌握和深入学习。

活动一: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解决重要实虚词,疏通文意。具体操作如下:

1,学生自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2,指名朗读,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字音和句读。并强调易错的字词,如槁暴,輮以为轮的輮,金石可镂的镂等,并趁机让学生释义和整理在笔记本上。(在黑板右侧板书1、字词)

3,同桌互读,互相纠正错误,以此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正确熟练的朗读课文。

4,同桌轮流口译课文,翻译不准的,对方应指出来加以纠正或共同讨论。

5,集体解疑。两人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集体解决。最终达到疏通文意的目的。

6,前后四人组成小组,共同探讨制作重点字词卡片。

7,成果展示。老师将事先准备好的重点实虚词卡片在课堂展示,包括通假字“輮以为轮”的“輮”,“虽有槁暴”的“有”和“暴”等。一词多义的“假”在句子“假舟楫者”中和“乃悟前狼假寐”中分别作“借助”和“与真相对”的意思。重点句子“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等。(在黑板右侧板书2、通假字3、一词多义4、句式)

8,教师总结,在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要注意这四个方面的积累,课下进一步完善自己的卡片,并互换交流。

以上活动就解决了文言文学习中“言”的问题。

活动二,四人小组合作制定本文提纲,明确文本的论点、论据以及论证方法。

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1、画出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要表达的主要观点。大部分同学可以找出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既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进而提问,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论述的?

明确是从学习的意义,作用和方法态度三个方面来论述的。由此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寻找作者观点的规律,作者的观点一般出现在段首或段尾。

2、根据以上结论,四人小组合作,自列提纲,充实论据。明确学习的意义是用了四个比喻句,学习的作用用了五个比喻句,方法态度用了十一个比喻句。

带领学生以学习的意义四个比喻为例,要求学生找出本段论述的事物及其特点。

找出青——蓝冰——水木——直金——利(并板书)

上面提到的前两个比喻都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提高自己,后两个是改变自己。他们是平行并列的,还是依次排列的?请分析说明。

明确:从论证思路可以看出,本段可以分层:①人只要不断学习,就能得到发展、提高;②人只有博学,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即达到“知明而行无过”这两层不是平行并列的,而是延伸。

用同样的方法,私人小组合作完成对“学习的作用”和“学习的方法态度”的学习,并由学生补充完整板书。

3、由此得出本文的论证方法是比喻论证。

4、比喻论证有什么好处?

明确:可以让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活动三:探究辩论

本环节设计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学会总结和迁移。

问题一是《劝学》告诉了我们哪些道理?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谈自己的所想所得。明确告诉我们学习可以让我们完善自身,学习应该日积月累,坚持不懈和专心致志。此问题的设置,可以培养学生及时总结的习惯,能把作者的观点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问题二是就观点“学可以已”和“学不可以已”进行辩论。

此次辩论用3-5分钟的时间,辩论的目的不是判定孰是孰非,而是让学生学会用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并尝试用多种论证方法,如刚学过的比喻论证。

然后教师总结,通过同学们的辩论和本堂课的学习,我们可以得出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这也是与我们现在提倡的“终身学习”的观点也是一致的。

教学过程中的五个阶段,三个活动,有一定的层递性,从疏通文意到整体把握再到重点研读,最后总结迁移,既体现了文本阅读的特点和方法,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五、教学设计依据:

通过学生的讨论、质疑和答疑,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这样循序渐进,能发散重难点,使其迎刃而解;又有利于学生从大出入手,品味细微知识,并形成好的阅读习惯,逐渐形成一个学习系统。五,最后是课外作业,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

最后

课后作业是“自拟学习格言”,这是一个创新性的活动,既能引导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活学活用,又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同时也是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一次熏陶。

《劝学》评课稿

金星老师的课,一是注重方法设计与方法传授,授人以渔,表现在对于听读与朗读的要求上,明确的要求与较好的效果成正相关;二是关注文言基础与文言语感的教学,范读、自读、齐读、朗读等层层深入,字字落实,句句会译;三是课堂用语干干净净,没有废字,而且从从容容,指挥若定,体现了语文教师的本职要求;四是结构化教学,为学生建构知识树,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的理论。

建议:一是可以从“荀子”与《荀子》入手,介绍人与书两个方面的文学常识,这样的分类教学便于记忆。二是研究文化常识的作用,可以开头铺垫,也可以结尾体会,而这样的《荀子》文章特点先讲不如后讲,因为经过学习才会有了理解的基础。三是翻译的时候也应该交代方法,特

别是直译和意译的不同与运用,最好是直译,不行再意译,那么,在什么情况下不行?需要交代清楚。四是关注学生学习效果的“三重境界”,听懂--记住--会用;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当然,作为语文教师,能否有一些板书呢》这样以加强汉字的教育。

孙权劝学公开课教案

孙权劝学 泸南中学:殷春梅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2.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3.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和翻译理解课文的内容和主旨,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 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学生齐读此词,导入新课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宋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二、诵读课文,品评人物 (一)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学生在自由朗读后,挑战无标点而读)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学生挑战后,明确停顿,再读课文。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二)读懂文意,读出感情。 根据情景,补充对话。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课文。提出不能理解的句子,揣摩语气。 权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蒙曰:“______________。”(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曰:“______________。”(蒙乃始就学) 鲁肃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三)齐读课文,根据提示,尝试背诵。 提示: 初,权谓____曰:“卿今____掌事,不可不学!” 蒙_____军中多务。 权曰:“孤______卿治经为____邪! 但当_____,见___耳。 卿言___,___若孤? 孤常___,自以为____。” 蒙乃___。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 大惊曰:“卿今者_____,非复_____!” 蒙曰:“______,即更刮目相待,大兄________!” 肃遂拜___,____而别。 三、大胆想象,深入探究 “刮目相待”后,请结合文章最后一句,想象鲁肃有何表情、动作、语言?这说明了什么? 四、课堂小结,畅谈感受 1.请用“伤仲永,我悟到;赞吕蒙,我懂得。”的句式,谈

《邓稼先》说课稿—获奖说课稿

---------------------------------------------------------------最新资料推荐------------------------------------------------------ 《邓稼先》说课稿—获奖说课稿 《邓稼先》说课稿一、教材位置及单元环境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曾经出现过许多杰出人物,他们中有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他们的对社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们的事迹生动感人,广为流传。 探寻他们的足迹,学习他们的精神,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所选的就是这类题材的课文,它们依次是《邓稼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音乐巨人贝多芬》、《福楼拜家的星期天》、《孙权劝学》。 这些文章人文内涵丰富,都各有侧重地写出了名人的品格、气质和生活道路,颂扬了他们对人类的贡献。 《邓稼先》一文以几千年的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多年的民族为情结,以 50 年朋友的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是一篇可读性极强的文章。 品读本文,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对名人的敬仰之情。 二、教学目标分析依据新课标精神,结合七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认知阅读能力,教学这篇课文,应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三个方面确定教学目标。 因此确定的目标是: 1. 知识目标: 1 / 6

⑴理解积累宰割、筹划、彷徨等 12 个词语的读音、字形、词义,并学会运用。 ⑵了解杨振宁、邓稼先两位科学家的有关情况及一些相关的背景材料,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⑶抓住重点句段,理解文章丰富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情感。 2. 能力目标: ⑴掌握本文以小标题连缀,自成一体、相对独立而又彼此关联的行文特征,逐步提高写作能力。 ⑵了解本文语言句式多变,情感真挚的特点,体会课文恰当的运用语言技巧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积累语言,增强语感。 3. 德育目标: 学习邓稼先把一切献给科学、献给祖国、不计个人名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争做一个大写的人。 三、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⑴理解作者将邓稼先的生平、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加以描写、评论及精选横断面表现人物的作用更典型更集中地突出人物不平凡的经历和对民族的伟大贡献。 ⑵揣摩语言,把握句式特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感悟作者寄寓在字里行间的深情,理解文章在记叙、议论基础上抒情的好处。 四、教法与学法 1. 教法: 教学过程中力求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开展研究性学习,加强实

《孙权劝学》评课稿

《孙权劝学》评课稿 4月12日,我到四中听教学能手谷恒景老师的《孙权劝学》,感受颇深。他的这节公开课教学环节紧凑,内容饱满,思路清晰,教态自然亲切,问题设计难易适中。现将他在这一课的主要成功经验总结如下: 一.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 陈书勇老师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取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尽量让学生参与进来,拓展学生的想像空间。打破了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言堂的局面,让学生各抒己见,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想法和思考。比如,“请你和同桌分别扮演孙权和吕蒙,模拟人物的语气对话,讨论孙权究竟为什么要说这些话,应该用什么样的语调和语速,读出什么样的情感来。”学生不仅要理解文章的内容,而且还要揣摩人物的语气。再如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求学生会翻译。一般情况都是老师串讲,陈老师是让学生把自己不懂的问题提出来,让学生自己解决,这样既解决了问题,又提高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二.注重基础,不华而不实 现在的公开课,谁上得活上得有特色上得花哨谁就能赢得好评。其实上课要以学生的基础和课文的难易程度而定。陈老师则注重基础,强调字词教学。对课文中要掌握的词语反复练习。如单个的字解释,古今词义的差别,通假字,成语的运用。让学生结合以前学过的字词,举一反三。既复习了旧课,又巩固了新知识。课堂上又教授学生翻译的五种方法:留、替、调、补、删。既授之以鱼,也授之以渔。 三.注重朗读教学,在读中领略语言美节奏美 语文课是基础课,朗读是关键。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一篇文章学生掌握的好不好,关键在于学生对课文熟悉的程度。日常教学中,常发现学生读课文结结巴巴,添字掉字读破句的现象屡见不鲜,老师只顾自己讲解而忽视朗读教学,而陈老师的课堂是书声朗朗。首先是老师范读,然后学生自由朗读,再让学生个别读。课文中也不时穿插着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分别点评朗读效果,强调朗读的重要性;揣摩人物说话的语气,以文中人物的身份读出语气。以读代讲,以读增进对课文的理解。 四.多媒体的运用恰到好处 现在上公开课无一例外地都运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增加了课堂的容量,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运用得好是锦上添花,运用得不好就是画蛇添足,影响教学效果。陈老师在课件的处理上既简洁明白,又很好地提高教学效率。如对吕蒙、孙权、司马光及《资治通鉴》的介绍,课堂的板书,讨论问题的提出,都用多媒体打出来,节省了不少时间。特别是让学生提出在翻译课文中遇到的问题时,用的是Word文档,学生提到哪一句,他就把哪一句反色显示,简单方便,学生不会的问题一明了然,教学时就能有的放矢。 不足之处与建议: 一.教学环节前松后紧。前面能够从容不迫,到后来发现时间不多时,有的内容只是一带而过。其实有些环节可以省略,或者灵活掌握。应多设计一些时间相对宽泛的问题,有时间就多

15孙权劝学

【学习目标】 1、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大意。 2、 分析人物对话,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3、 在把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词的基础上,理解文中语气词和称谓语的含义。 【学习重点】 学会理解文言词语,掌握疏通文言句意的方法。 【学习难点】 理解课文的内容并有自己的感悟,体会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一)课前预习 1、有关文中人物 孙权:(182-252 )即吴大帝。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字仲谋,吴郡富春人。 联合,大败曹操于赤壁。 222年夷陵战役,吴军大败蜀汉军队。 229年称帝于武昌,后迁 都建 邺230年派将军卫温到达夷州(今台湾),加强了与夷州的联系。 鲁肃:(172-217 ),三国时吴国名将、政治家。字子敬,临淮东城人。出身士族,为孙 权所敬重。主张联刘抗曹,助周瑜大破曹军于赤壁。周瑜死后,代领其军,继续与刘备维 持和好关系。 吕蒙:(178-219 ),三国时吴国名将,字子明。他接受孙权劝告,多读史书、兵书,长 进甚快。鲁肃卒,代领其军,袭破关羽,占领荆洲。不久病故。 2、关于作者: Mwii P 学习内容 4、孙权劝学 课型 新授 设计者 刘春莲 审核人 闫小乔 宋艳华 课时 4 学生姓名 班级 上课时间 司马光,字 ,北宋史学家、 家。司马光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是我国 一部重要的 .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 1362年间的史事。对史料取舍慎重 ,考 208年与刘备

证详密。其中像《赤壁之战》、《淝水之战》都成为历史散文的名篇。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___________________ 》,即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 3、《孙权劝学》中出现了两个沿用至今的成语,你知道?并解释一下。 (二)课堂导学预习翻译课文的方法: 1、留: 2、替: 3、调: 4、补: 5、删: 国号、年号、地名、官名、人名、书名等可以保留,直接使用; 用现代汉语双音词替换古代汉语单音词;调整语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习惯;补出省略的成分,使之意思完整; 删去没有实在意义的词,不译。 二、导学达标 (一)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地大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得通顺,读音准确,停顿正确。 3、小组内互读,检查朗读情况。【组内竞赛:组长指名朗读,组内评选优秀诵读者】 (二)自主学习,结合工具书,掌握字词,初步疏通文意。 初(),权谓() 掌事,不可不学! )今当涂 ( 蒙辞( 权曰: ( ( ( 读书, 蒙乃( 及() )以( “孤( ) ) ) 自以为( ) ) 军中多务() ) 为( !但( 耳() 大( 始( 鲁肃过( 就( ) 岂() 博士( 当涉猎(卿 言()多务, 有 所益()C )'学。 寻阳,与( 欲 ( ) ) ) 孰( 卿治经 邪 ,见() 若() 往事 孤?孤常者( )蒙论议,大惊曰: “卿今者 )才略(),非复()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孙权劝学》说课稿

《孙权劝学》说课稿 说课的内容是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课文《孙权劝学》。下面将按照说教材分析、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学情分析及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这几个环节来展开说课。 一.说教材分析 《孙权劝学》选自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本单元是一个名人单元,共四篇文章,即《邓稼先》、《说和做》、《回忆鲁迅先生》《孙权劝学》。教材设计这一单元,主要是让学生感受到这些名人的非凡气质,唤起学生对理想的憧憬和追求。 《孙权劝学》处在本单元的最后一课,是选自《资治通鉴》的一篇小短文,在延续前四课展现名人风采的同时,又产生一些新的变化。 就内容而言,本文只有129个字,情节简单,语言浅显易懂,是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绝佳教材。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借助课文的注释和相关资料,应该可以很容易地理解故事大意。同时,由于本文的主题与学生的学习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对解决学生在学习上的态度和方法问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因此,教育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树立学习上的自信心,也是教材设置这一课的主要目的。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另外,课程标准对朗读还专门做了规定: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孙权劝学》作为一篇精短的文言文,是让学生积累文言知识,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好文章。其简练生动的笔墨,个性鲜明的对话,极富特色。有鉴于此,把本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 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理解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鼓励学生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自主学习,掌握重点难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大致了解文意。通过课堂教学实践,进一步深化掌握这些内容。这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2. 结合人物身份,揣摩人物的口吻、神态和心理,读出人物的

最新最新《劝学》说课稿和评课稿-word文档

《劝学》说课稿和评课稿 《劝学》说课稿 一、说教材: 《劝学》是鲁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劝学》则是《荀子》的开篇之作,主要讲述了荀子对学习观的理解。为什么要选择这篇呢?首先,荀子是继孔孟之后先秦儒家学派的最后一位代表人物,而且本单元的主题是开启智慧之门,都以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智慧、指导学习方法为目的,语言浅易,内涵丰富,《劝学》是荀子对学习观的理解,所以放在这个位置,对于已经熟悉高中学习方式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其次,高中语文教材大纲要求我们:继续熟悉常见的文言实词的一般用法,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而本文又是一篇文言文阅读课文,从文体上讲,又是一篇典型的总——分式议论文.对刚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来说,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劝学》作为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更是如此。 这篇文章的教学既要担负起积累文言文基础知识的任务,又要把在精读课中学到的知识延伸,能力迁移,形成基本技能的双重任务。基于此,我确立了本文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掌握重点文言知识,积累文言词汇。实词如:劝、中、就、假、绝等等,虚词如:而、焉、以、

其、之。 (2)掌握比喻论证的方法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文言文,理解重点词句含义,以及初步的研究分析能力。 (2)掌握背诵的技巧。 3、德育目标:了解学习的意义、态度和方法,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根据这些教学目标我确立了本文的重难点: 1.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理解比喻的含义及其内在联系。 二、说教法: 学生通过前一单元的文言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基础,而且,我所教授的班级中有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在教师地点拨下较准确地分析文言文的各种特殊现象,比如词类活用、句式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等,所以拟定采用以学生自读和教师点拨相结合的方法突破重难点。主要的教学设想是: 1、抓住学生好新好奇的特点,利用幻灯片激发其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其集中注意力,并激发其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讲,以思维训练为中心,通过提

15 孙权劝学(教案)

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言词语。 2.了解作者及作品。 3.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1.朗读课文,翻译课文。 2.揣摩文中的对话描写在刻画人物和组材方面的作用。 3.理解文章的内容,领会文章给人的启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励学生热爱学习,养成终生学习的好习惯。 1.朗读、背诵课文,翻译课文。 2.积累文言词语。 3.体会对话描写的作用。 揣摩鲁肃与吕蒙对话时的语气与心理。

一课时 朗读课文,积累词语,感知文意;翻译课文,理解背诵;品析文章言简意丰的对话美;谈启示。 一、导入 第一单元,我们学习了《伤仲永》一文,文中方仲永可谓天生神童,可就是因为他的父亲“不使学”而让他“泯然众人矣”。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孙权劝学》,了解吕蒙因为勤奋学习,才学大长以致让人刮目相看的故事。 二、作者、作品简介 见教材注解,此略。 三、朗读课文,积累语句知识,并翻译课文,感知文意 1.学生初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请一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帮助正音。教师提示学生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卿(qīnɡ)岂(qǐ)邪(yé) 孰(shú)遂(suì)更(ɡēnɡ)

2.教师教读一遍。 3.学生自读课文,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翻译课文。 (1)请学生翻译课文,其他学生发现错误并及时指正。 (2)教师提示学生积累重要词句,可以设计题目,让学生分组抢答,以加深印象。 多媒体显示: ①解释加点的词语。 卿.今当涂 ..掌事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 ..,见.往事耳 大兄何见事 ..之晚乎 蒙辞.以军中多务 及鲁肃过.寻阳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 ②辨析古今异义。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 ..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 ..耳 ③辨析一词多义。 ④翻译下列句子。 a.蒙辞以军中多务。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孙权劝学》优秀说课稿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孙权劝学》说课 一、本课教学目标的确立 学生升入初中半年来,已经初步具有了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的能力,同时也积累了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并积累“但、见、过、涉猎”等一些常用文言词语以及“邪、耳、乎”等语气词,“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2.体会孙权、吕蒙、鲁肃说话时的口吻、情态、心理。 3.能够字斟句酌精读文言文,把握人物特征。 【过程与方法】 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体会人物对话的口吻、心理、语气、性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古人爱才、善劝、善于学习等优秀品质。 二、本课教学重点及难点的预设 重点:1.反复诵读课文,把握文意,积累文中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 2.从人物身上吸取个人成长的养料,获得启示。 难点:揣摩文中人物对话,感受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心理。 三、本课教学方法的选择

本文短小精悍,情趣、理趣盎然,人物形象鲜明,既适合于朗读,又适合于品味。学生在已经积累的文言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思想。 让“读”贯穿课堂始终,按照“朗读—译读—演读—悟读”的方式,使学生在“读”中体验故事情节、人物个性。 教师补充一些历史资料,引导学生结合《三国志》《资治通鉴》进行拓展阅读,开阔视野,开启思维,加深学生对孙权人物形象的理解。 四、本课学法的指导 本单元的语文核心素养是精读,所谓精读,就是引导学生对文章中关键词句反复揣摩、细细品味。本文难点在于揣摩文中人物对话,感悟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心理。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人物对话字斟句酌地去品味,让学生养成通过细读文章语言,感悟人物品质的习惯。 五、本课的教学设想 本课预设为2课时。课前学生查阅《三国演义》《三国志》。第一课时先让学生自读质疑。通过借助注释自读课文,提出疑难,小组共同讨论解决。第二课时通过品读人物对话感悟人物品质。朗读、演读,拓展阅读,以多种方式带领学生字斟句酌,体会精炼语言的魅力。 六、本课的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查找《三国演义》《三国志》有关孙权、鲁肃、吕蒙的资料。

孙权劝学评课稿

《孙权劝学》评课稿 4月12日,我到102班听朱洪斌老师的《孙权劝学》,感受颇深。他的这节课教学环节紧凑,内容饱满,思路清晰,教态自然亲切,问题设计难易适中。现将他在这一课的主要成功经验总结如下: 一.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 朱洪斌老师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取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尽量让学生参与进来,拓展学生的想像空间。打破了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言堂的局面,让学生各抒己见,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想法和思考。比如,“请你和同桌分别扮演孙权和吕蒙,模拟人物的语气对话,讨论孙权究竟为什么要说这些话,应该用什么样的语调和语速,读出什么样的情感来。”学生不仅要理解文章的内容,而且还要揣摩人物的语气。再如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求学生会翻译。一般情况都是老师串讲,陈老师是让学生把自己不懂的问题提出来,让学生自己解决,这样既解决了问题,又提高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二.注重基础,不华而不实 朱老师则注重基础,强调字词教学。对课文中要掌握的词语反复练习。如单个的字解释,古今词义的差别,通假字,成语的运用。让学生结合以前学过的字词,举一反三。既复习了旧课,又巩固了新知识。课堂上又教授学生翻译的五种方法:留、替、调、补、删。既授之以鱼,也授之以渔。 三.注重朗读教学,在读中领略语言美节奏美 语文课是基础课,朗读是关键。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一篇文章学生掌握的好不好,关键在于学生对课文熟悉的程度。日常教学中,常发现学生读课文结结巴巴,添字掉字读破句的现象屡见不鲜,老师只顾自己讲解而忽视朗读教学,而陈老师的课堂是书声朗朗。首先是老师范读,然后学生自由朗读,再让学生个别读。课文中也不时穿插着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分别点评朗读效果,强调朗读的重要性;揣摩人物说话的语气,以文中人物的身份读出语气。以读代讲,以读增进对课文的理解。 色显示,简单方便,学生不会的问题一明了然,教学时就能有的放矢。不足之处与建议: 一.教学环节前松后紧。 前面能够从容不迫,到后来发现时间不多时,有的内容只是一带而过。其实有些环节可以省略,或者灵活掌握。应多设计一些时间相对宽泛的问题,有时间就多找两个学生回答,没时间就少找两个学生答。比如,你认为孙权是个什么样的人,从课文中我们得到哪些启示。二.教学内容安排过多。 朱老师想用一节课的时间把学生二节课才能掌握的内容都压缩在一节课里讲,这样教学内容是充实了,但学生不可能在一节课里掌握那么多的内容,这样就造成面面俱到,平均用力。如蜻蜓点水,每个问题都只是泛泛而谈,教学重点和难点不突出。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并不这样教学,而是按部就班,一堂课只讲清一两个问题。比如:这一堂课就讲文言文的翻译,教给学生翻译的方法。可以问学生:“你是怎么翻译这句话的?”让学生自己总结翻译的技巧有:留、替、调、

15.孙权劝学

15.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积累文言词语“初、见、过、更”等,了解一些文学常识,理解文章内容,领会文章内容,领会文章给人的启示,品味文章中传神的人物对话。 过程和方法目标: 反复朗读课文直至背诵,复述课文内容,通过提问、训练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可进行比较阅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懂得“开卷有益”的道理,理解刻苦治学,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对自己的成长意义重大;敦促学生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教学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具准备:录音机,朗读磁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三分钟(课外阅读读后感)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开卷有益”这个成语是说读书对人们大有益处。本文讲了一个有关读书的故事。三国时,孙权手下的名将吕蒙大字不识几个。孙权劝他,你现在当权,不可以不读书。吕蒙听了孙权的劝告,开始学习,后来果然大有长进。 2.教师或请学生进行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来政治家,史学家。 三、正课 1.朗读课文(听录音后,学生朗读) 2请学生翻译。(一人译一句) 3.课文注释补充。

谓……曰:对……说。掌事:掌管国家大事。但:只不过。多务:事情多。孰若:与……相比如何。遂:于是 4.再次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邓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目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享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 (3)“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条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要选出惊讶不解的语气。)(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5.提问:孙权如何以现身说法,劝吕蒙学习? 讨论并归纳:“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6.提问: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 讨论并归纳:“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通过鲁肃所见所语来写。 7.提问: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讨论并归纳: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8.提问:请解释“吴下阿蒙”并造句。 讨论并归纳:“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例句)你还不知道吗?小黄已贵为经理,可不再是吴下阿蒙了。 9.提问:请解释“刮目相待”并造句。 讨论并归纳:“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例句)听了少管所的“现身说法”报告后,小明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你对他可要刮目相待。 第二课时 一、试背诵全文。 二、复述课文(学生讲讲文章的内容和背景) 三、情节表演(分男女两组,每组三给人,分扮演三个角色) 四、教师小结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

人教版初一语文下册《孙权劝学》说课稿

《孙权劝学》说课稿 良教乡中心学校李全普 -、教材分析 (一)课文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目标 《孙权劝学》选自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C该单元是一个名人单元。这些文章人文内涵丰富,都各自有侧重地写出了名人的品格、气质和生活道路。教学这一篇课文,应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 知识和能力这三个方面着手。要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涵,以及给我们的启发意义。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在反复诵读中,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立(该课总得来说在名人单元,而且又是一篇文言文,所以对人物的体会必不可少,对文言文的教学我们应重视落实字词和朗读的培养,可以说是文言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决定的。) (1)知识目标: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理解文章内容,了解一些文言的实词、虚词的意思。 (2)能力目标: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3)情感冃标:理解“读书求知的可贵”(开卷有益)二、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运用 1、总得来说,“教学千法,朗读为本。”朗读法的运用不可缺少,同时应在课堂中教学形式多样,齐读、诵读、自读、对话朗读等等相结合。文言文教学新课程标准提倡新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教学思想,但是却不能忽略了“双基”教育,这对文言文教学可谓是一大挑战,注重朗读,以读会意,

可以加强对文言文的理解,同时给予文言文准确的定位很重要。对学生来说能够阅读浅近的文言文,注重工具性、人文性的统一,这是学习它的目的,要注重学生字、词、句的积累,因为它是学生举一返三,阅读的基础。 2、情境设置法,充分利用课件展示创设情境,让学生深入课文。 3、讨论法,这是学生掌握运用,实践能力培养的一种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来自行解决问题。教师则引而不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则诱发探索,通过探索,可能发现真理。 三、学法的指点与指导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的方法往往采用串讲法,师授生法,字字落实。重视了文言文的工具性,但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更忽略了文言文的人文性。怎样把文言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恰倒好处的结合起来, 是语文教学课堂应训练和实践的。 我国古代的教育文献《学记》曾强调“道而弗牵” “强而弗抑” “开而弗达”反对注入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从教与学两方面进行点拨,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学法具体: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方面的共同发展。 第一方面,在诵读基础上,让学生提出词法方面的难词难句、重要字词,并由学生互相解答,教师“引而不发”,只把获得结论的途径指给学生,促其自求,使其自得,从中悟出解词的方法。

七年级语文《孙权劝学》评课稿

七年级语文《孙权劝学》评课稿 七年级语文《孙权劝学》评课稿 今天我听了《孙权劝学》,感觉大有收获。新课标下的目标教学中文言文教学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培养,主要采用诵读的方法并根据“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运用到质疑、合作探究法,再辅以幻灯片等多媒体演示,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积累文言词句和理解、品味人物语言,把握人物形象。段老师本课目标的确立体现新课标对初中阶段文言文教学要求:“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基本上按照目标教学设计完成了课堂教学任务,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思路清晰,小组合作学习比较有效,并基本上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了老师的主导作用,达到了预设的目标。教学过程中,段老师积极发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基本完成了预设目标。个人觉得段老师本堂课的有点基本体现如下: 一、简语导入新课,导入语的设计妙用名人效应,在一定程度上能产生激趣效应。板书课题有意识的将“劝”和”学”分开,也是一种独特的板书形式。 二、朗读的层次把握得很好,指导到位,从学生发言情况看,学生掌握得也不错,每个环节落实到位。文言文的学习重在朗读,所以整堂课贯穿了各种形式的朗读;并且由读通到读出语气停顿,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第一个层面的朗读,目的在于读通。段老师先让学生

自主朗读,再合作学习;接下来老师指导,起到引领作用。目的是让学生读准字音,读出停顿。(二读)读懂课文。在这个环节,先让学生独立疏通文意,接着小组合作学习,解决部分疑难;再质疑并全班互助解决。在这一步后面又有当堂训练,形成知识反馈。这样进一步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训练的内容紧扣大纲的要求“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减少了学生自学的盲目性,有明显的针对性,扣住了目标教学的要求。 三、由语气评析到人物人物形象的把握是个亮点。 本环节的设计是整堂课的亮点。整体教学流程进行的比较流畅,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通过体会说话者语气来把握人物形象。同时通过评价指导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独特发现。每一次的诵读都能看到学生对人物形象把握的.深入。环节设计考虑到了学生的诵读能力、通过对话整合信息的能力。学生的自评自译又是一次字词句翻译的课堂检测,是学与练的有效结合,知识与能力的结合。但也有问题和不足,我觉得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充分的时间来挖掘和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学生读的不够,学生思考的不深,分析问题就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当然本堂课有还存在不足,有些环节处理的不够深入,导致学生没能尽情地展示学习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问题的设置应有梯度 教学目标中中直接用“品读人物对话,把握人物形象” 这样一个问题来完成教学目标,是否显得单薄了些,前面是否应该加

15《孙权劝学》导学案附答案

15*孙权劝学 精彩开篇词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知识可以改变人,知识能够塑造人。三国时期吴国名将吕蒙就是一例。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及重要的文学常识,积累成语,翻译课文。 2.理解文章内容,背诵课文,理解文章主旨。 3.反复朗读课文,逐步深入品味人物语言,分析人物性格。 4.明白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勉励同学重视学习,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给下面的生字注音 卿(qīnɡ)岂(qǐ)邪(yé)孰(shú)遂(suì)更(ɡēnɡ)2.解释下面的成语。 (1)吴下阿蒙:吴下指现江苏长江以南,阿蒙指吕蒙,比喻人学识尚浅。(2)刮目相待:刮目指擦眼睛,意思是改变旧看法,用新眼光看人。 3.作者链接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现属山西省)涑水乡人,也称涑水先生。谥号文正,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史学家。政治上他反对王安石的新政,力主祖宗之法不可变。作为史学家,他主持编纂了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 4.作品介绍 《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撰,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略于经济、文化。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注意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1)蒙/辞以军中多务。 (2)孤/凯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3)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4)自以为/大有所益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七年级下册孙权劝学说课稿

七年级下册 《孙权劝学》说课稿 单位:新郑市市直中学 姓名:刘真真 时间:二零一四年六月

《孙权劝学》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孙权劝学》。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目标及重难点的设置、教学方法、学习过程及教学反思几个方面来展开说课。 一、教材分析 《孙权劝学》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文言文,选自《资治通鉴》,讲的是三国时期东吴吕蒙在孙权劝说下认真读书,才略长进的故事。文章短小精悍,对话描写生动,既可承担、落实本单元写人的教学重点任务,又可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具有极强的教育意义。 二、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初中一学期的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了查阅工具和利用课文注解,来疏通简单文言文中关键字词的能力,但还需进一步提高在翻译上的语言组织能力和理解思想内涵的能力,而本课的主题与学习有关,易于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目标及重难点的设置 新课标对初中阶段文言文教学要求:“具有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能借助注解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根据这一要求,结合教材和学情的分析,确立本文的学习目标及重难点如下: 【学习目标】 1、会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了解《资治通鉴》及司马光; 2、在熟读的基础上,结合注释会解释重点词语,并会疏通文意; 3、根据文意,会分析人物形象,能领悟开卷有益的道理。 【学习重点】结合注释会解释重点词语,并会疏通文意;

【学习难点】根据文意,会分析人物形象,能领悟开卷有益的道理。 四、教学方法 根据以上分析,我将用一课时对本课进行教学,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我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根据不同环节的不同要求,我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教法:诵读法、讨论法和情景教学法等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该注意学生平日诵读的培养,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中增强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语文教学重视整体教学,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培养,因此,我在教本课时采用诵读法、讨论法和情景教学法,指导学生积累文言词语,品味人物语言,理解文章主题。 学法:勾画圈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等。 1、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多动手,借助工具书,结合注释,进行圈点、勾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扫除阅读障碍。 2、诵读法:让学生多动口,体会作品中人物的语言及当时情景,以语感带情感,深入理解文章主题。 3、合作探究法:加强学生的合作学习,在合作中愉快完成学习任务,提高效率。 五、学习流程 鉴于以上分析,我对课堂学习做了如下安排: (一)设疑导入,激发兴趣。 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以讲故事的方式导入: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

关于宣布上虞市第四届中小学课堂教学视频课评比结果

关于公布上虞市第四届中小学课堂教学 艺术节优秀成果评比结果的通知 各中小学、学区办: 根据虞教体研〔2012〕4号通知精神及要求,教研室组织评委对各校选送的成果进行了认真评审,共评出中小学精品视频课例(光盘)110节,其中一等奖55节,二等奖55节;教师课堂教学优秀评课稿205篇,其中一等奖42 篇,二等奖61篇,三等奖102篇。现将评比结果予以公布(见附件)。 希望获奖教师能再接再厉,继续努力,展示出更多的精彩课堂,撰写出更优的评课文稿,也希望有更多的校长、教师积极行动起来,及时总结、分享课堂教学艺术成果,为共同打响“赢在课堂·学在上虞”的教学品牌作出更大的贡献。 附件:上虞市第四届中小学课堂教学艺术节优秀成果评比结果 2013年1月5日 附件:上虞市第四届中小学课堂教学艺术节优秀成果评比结果 项目: 中小学课堂教学精品视频课例 一等奖(55节) 高中:11节 学科课题学校教师高中化学 《钠及其化合物》 春晖中学王金刚 高中通用 《设计中的人机关系》 小越中学潘勇 高中历史 《美国1787年宪法教学设计》 城南中学冯华琴 高中化学 《铝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 上虞中学林炯 高中地理 《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 上虞中学章丽萍高中英语 《A Single Crocus》 春晖中学冯晓华 高中政治 《价值与价值观》 上虞中学朱建祥 高中物理 《曲线运动》 华维学校张竺利 高中校本 《爱情是什么》 春晖中学丁洁 高中语文 《阿房宫赋》 城南中学李雅菲、 管 路 敷 设 通 过 管 线 不 仅 可 以 解 决 吊 顶 层 配 置 不 规 范 高 中 资 料 试 卷 问 题 , 而 且 可 保 障 各 类 管 路 习 题 到 位 。 在 管 路 敷 设 过 程 中 , 要 加 强 看 护 关 于 管 路 高 中 资 料 试 卷 连 接 管 口 处 理 高 中 资 料 试 卷 弯 扁 度 固 定 盒 位 置 保 护 层 防 腐 跨 接 地 线 弯 曲 半 径 标 高 等 , 要 求 技 术 交 底 。 管 线 敷 设 技 术 包 含 线 、 电 气 课 件 中 调 试 对 全 部 高 中 资 料 试 卷 电 气 设 备 , 在 安 装 过 程 中 以 及 安 装 结 束 后 进 行 高 中 资 料 试 卷 调 整 试 验 ; 通 电 检 查 所 有 设 备 高 中 资 料 试 卷 相 互 作 用 与 相 互 关 系 , 根 据 生 产 工 艺 高 中 资 料 试 卷 要 求 , 对 电 气 设 备 进 行 空 载 与 带 负 荷 下 高 中 资 料 试 卷 调 控 试 验 ; 对 设 备 进 行 调 整 使 其 在 正 常 工 况 下 与 过 度 工 作 下 都 可 以 正 常 工 作 ; 对 于 继 电 保 护 进 行 整 核 对 定 值 , 审 核 与 校 对 图 纸 , 编 写 复 杂 设 备 与 装 置 高 中 资 料 试 卷 调 试 方 案 , 编 写 重 要 设 备 高 中 资 料 试 卷 试 验 方 、 电 气 设 备 调 试 高 中 资 料 试 卷 技 电 力 保 护 装 置 调 试 技 术 , 电 力 保 护 高 中 资 料 试 卷 配 置 技 术 是 指 机 组 在 进 行 继 电 保 护 高 中 资 料 试 卷 总 体 配 置 时 , 需 要 在 最 大 限 度 内 来 确 保 机 组 高 中 资 料 试 卷 安 全 , 并 且 尽 可 能 地 缩 小 故 障 高 中 资 料 试 卷 破 坏 范 围 , 或 者 对 某 些 异 常 高 中 资 料 试 卷 工 况 进 行 自 动 处 理 , 尤 其 要 避 免 错 误 高 中 资 料 试 卷 保 护 装 置 动 作 , 并 且 拒 绝 动 作

15.孙权劝学

15.孙权劝学 编写:张 [ 学习目标 ] 1.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2.揣摩想像人物当时的语气、神态和心理活动,学习其写法。 3.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 自主预读 ] 1.本文选自,这本书是朝的著名政治家、史学家 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到共1362年间的史事。 2.给加点的字注音 ①孤岂欲卿.()②治经为博士邪.() ③孰.若孤()④肃遂.拜蒙母() 3.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4.辨析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义。 ①见.往事耳古义:今义: ②见往事 ..耳古义:今义: ③及.鲁肃过寻阳古义:今义: ④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 ..邪古义:今义: 5.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和成语并翻译全文。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 ③及.鲁肃过寻阳 ④蒙乃.始就学 ⑤吴下阿蒙 .... ⑥刮目相待 .... 全文翻译: 6.我的疑难: [ 文本研讨 ] 活动一走近孙权劝学 熟读课文,思考问题: 7.①孙权如何以身说法劝吕蒙学习的?吕蒙读书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言来写的?

②孙权告诉吕蒙哪两种读书方法?其目的分别是什么? ③“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表现了鲁肃怎样的感情? ④“士别三日,……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现了吕蒙怎样的心境? 活动二探究人物内心 品读课文,思考问题: 8.“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有什么作用? 9.吕蒙的变化给你什么启示? 活动三爱写作展才华 10.假如,鲁肃与吕蒙结友而别后不久,又去拜见了孙权,他会怎样向孙权叙说他的见闻与感受呢?请写一篇150字左右的小短文。 [ 书声琅琅 ] ◎美文赏读 师旷论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 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人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 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 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任末好学 任末年十四时,学无常师,负笈不远险阻。每言:“人而不学,则何 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克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望 月,暗则缕麻蒿以自照。观书有合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

《劝学》说课稿

《劝学》说课稿 一、说教材 《劝学》是苏教版必修一第二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第一板块“求学之道”的第一篇文章,本专题意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为什么人需要在学习中不断反省自己的行为,为什么从师问道,为什么要阅读经典杰作以及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并引导学生注意文章表达思想的方法。《劝学》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通过《劝学》的学习,不仅可以领略荀子散文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还可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思维能力,提高学生鉴赏文学古籍的能力。 二、说学情 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知识,接触过议论性散文,掌握了一些阅读和欣赏的方法。不足之处在于知识的储备和方法技巧的掌握是零散的,鉴赏能力较弱,作品构思、选材、语言和表现手法的精妙借鉴吸收少。 三、说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材和学情,我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目标:加强诵读,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并掌握有关的文言词语和句式。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理清文章思路,体味文章充分运用比喻进行说理的艺术特点。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文章思想内涵,明确学习的重要意义及学习应持的正确态度。教学重点是学习比喻论证、围绕中心论点论证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是理解比喻的含义及其内在联系。 “发展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形成的关键在于日常教学中方法的渗透。把握作者论证观点的方法,分析其严密周详的逻辑,这是对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理解的过程。通过这个环节学生可以掌握论证的方法,加深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提高议论的能力。而此篇课文荀子主要运用比喻和对比论证议论学习和人才培养的问题。所以把学习比喻论证、围绕中心论点论证的写作方法作为教学重点。由于学生对比喻论证的概念是比较模糊的,这种通篇运用比喻的议论文更是没有见过,要学生对其分析肯定是有不小困难的,因此把理解比喻的含义及其内在联系作为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过程应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第二课时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现教学目标: 1.诵读法。【依据】“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是学习文言文最基础、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2.点拨法与讨论法相结合。【依据】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从而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指导学生理解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方法,提高他们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 3.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依据】借助多媒体,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加大课堂内信息的容量,有利于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这样,教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知识水平出发,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培养他们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法:1.在第一课时已扫清字词的基础上做好预习,找出文章的比喻句。2.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一个个相扣环节的学习,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3.借助小组讨论,让学生在讨论研习、合作探究中,体会比喻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的妙处。 【依据】此种方法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能够面向全体学生,能够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认知、分析然后有一定的认识,并通过学生之间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