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秉贞御制耕织图(清 康熙彩绘本)【图】
濡染西风的桑丝——外销画中的大千世界(2)

濡染西风的桑丝——外销画中的大千世界(2)EMBA在职博士专升本自考网在职研究生育龙网核心提示:濡染西风的桑丝江滢河中山大学历史系中国外销商品的生产过程,是清代广州外销画的一种重要的绘画题材。
尤其是丝绸、茶和瓷器,反复地濡染西风的桑丝江滢河中山大学历史系中国外销商品的生产过程,是清代广州外销画的一种重要的绘画题材。
尤其是丝绸、茶和瓷器,反复地出现在油画、纸本或绢本水彩画、通草纸水彩画等各种形式的绘画中,成为外销画中独特的品种,反映了当时西方世界了解中国的渴望。
本次展览所陈列的丝绸制作过程图,为纸本水彩册页,共16幅图画,描绘了丝绸生产从种桑养蚕到纺织印染、采买销售、装运出洋的全部过程。
同时图画所表现的内容也比较真实地体现了中国传统社会男耕女织的生产模式,是西方人了解中国传统社会极好的图像资料。
整套画基本上以康熙时期焦秉贞绘制的《御制耕织图》为蓝本,再为满足西方人的兴趣,添加了一些反映丝绸销售过程的内容,比如丝商、入仓、洋行等。
现代学者方豪引张庚《画征录》论焦秉贞,说其“工人物,其位置之自远而近,由大及小,不爽毫毛,盖西洋法也”。
维多利亚阿伯特博物院这套制丝图,和《御制耕织图》一样,在画法和构图上也是中西合壁。
采摘荆桑维院藏蚕以桑为本,桑树也是中国的特产,适应性强,品种多样,栽培的地域非常广,在养蚕区十分常见。
这套画首先描绘的就是采桑的情景。
中国主要的桑树品种是荆桑和鲁桑。
荆桑为乔木,树干高大,采摘须用桑梯,《采摘荆桑》正表现人们搭着木梯上树采摘荆桑。
鲁桑是灌木,多种于南方及气候炎热的地区,生长迅速,产叶量大,适合于经年不息地养蚕。
清代出口蚕丝主要产地江浙与广东地区所种多是鲁桑。
《采摘鲁桑》所画妇女采摘的正是这种多种于广东的鲁桑。
这画册的绘制者吴俊,其画室设于广州,他看到的应是采摘鲁桑的情景。
但因为《御制耕织图》中出现的是男人攀木梯采荆桑的场面,为了忠于“原著”,吴俊干脆将采荆桑、摘鲁桑两幅图都纳入画册中。
【国画】清代---焦秉贞《百子团圆图册》

【国画】清代---焦秉贞《百子团圆图册》绢本,设色,全册十六页,每页:高27.5厘米,宽20厘米。
国家图书馆藏。
图册共十六幅,以春、夏、秋、冬四时为序,以百名儿童时令游戏为内容,勾画出一个个有声有色的儿童嬉戏场面。
旧时儿童杂戏是丰富多彩的。
博戏则骑马,舞灯……闲常之戏则鞭陀螺,放空钟,踢毽子……有京师儿语:“杨柳清,放空钟。
杨柳活,抽陀螺。
杨柳发,打尜尜。
杨柳死,踢毽子”。
以百子图为艺术创作题材的作品为人门喜闻乐见,以各种形式流传于世的百子图并不在少数,这部焦秉贞绘制的《百子团圆图》虽只是画家的小品之作,却具有浓郁的民俗色彩。
清焦秉贞《百子团圆图册》焦秉贞,山东济宁人。
康熙年间任钦天监,是西洋天文学家、天主教士,汤若望的学生。
善画人物、山水、花卉,参西洋画法,重明暗,楼台界画,刻划精工,别具面目。
所画花卉精妙绝伦,其山水、人物、楼观之位置,自近而远,自大而小,不爽毫发,系采西洋画法。
据《国朝院画录》记载说:“秉贞职守灵台,深明测算,会司有得,取西法而复通之。
圣祖(康熙)之奖其丹青,正以奖其理数也。
”另外还说他工人物、山水、楼观,参用“海西法”,“海西法善于绘影,刻析分,以度量其阴阳向背,斜正长短,就其影之所着而设色,分浓、淡、明、阴焉”。
这种画法早在明神宗时,从利玛窦带来天主像、圣母像开始,西洋画就随着宗教,传到了中国。
西洋油画“与生人不殊”,让中国画家“无由措手”。
虽然当时的文人画家,对它不屑一顾,说它“笔法全无,虽工亦匠”。
但终究给中国画坛引入了一丝新风,使得一些画家,开始探索中西画法相结合的道路。
明代有一位画家名叫曾鲸(公元一五六八—一六五零年,字波臣,福建莆田人,流寓金陵),他就一改我国传统人物肖像的画法,不用粉彩进行渲染,而是采用淡墨渲染出阴影、凹凸,甚至每画一张像,烘染达数十层,直到满意为止。
当时,追随他用这种方法画肖像的人很多,被称为“波臣派”。
焦秉贞就是继曾鲸之后、开创“西学派”的著名画家,和禹之鼎的“白描派”并称肖像画三大派。
清代宫廷“耕织图”器物

清代宫廷“耕织图”器物
王潮生
【期刊名称】《紫禁城》
【年(卷),期】2003(000)002
【摘要】清代《耕织图》作为皇帝倡导农桑生产的系列图画,除画、摩、刻在纸、绢、木、石质载体外,还被广泛“移植”于瓷器、屏风、墨锭、织锦、挂屏、扇面、文玩等器物,成为实用、欣赏和收藏价值兼备,同时又具有高雅文化品位的艺术精品……
【总页数】9页(P17-25)
【作者】王潮生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5
【相关文献】
1.基于《耕织图》的农耕文化旅游开发利用研究r——以"临安耕织图文化园"规划设计为例 [J], 刘挺;肖胜和
2.清代宫廷文房用具述要之清代宫廷御用砚 [J], 赵丽红
3.清代宫廷文房用具述要之清代宫廷御用墨 [J], 赵丽红
4.耕织图器物初考 [J], 王潮生
5.形与神:基于《耕织图》文化的村落景区规划建设——临安於潜耕织图村落景区[J], 江颖[1]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御题棉花图》的绘画艺术价值

、
《 御题棉 花图》 生的历史 背景 产
《 御题棉花 图》 中国农业社会 的产物 , 是 中国是农 业大 国 , 业历史悠久 , 农 在农业发 展过程 中 , 不仅产 生 了丰富的古籍文献 , 同时 出现 了许 多 以描绘古代 耕织 为主的 图像资料。 新石器时代 岩画到先秦器物 、 从 两汉
明 , 最前 面并 附有康熙 皇帝
的《 木棉赋》 同年 四月 , 。 乾隆皇帝南巡 路经保定 , 方观 承将 图册 呈报 , 隆帝 欣然 在 图上 题写七 言诗 , 乾 并允 许 方观承 的题 诗附在每 幅图末 尾 ,棉 花 图册 》 《 被正式 定名为 《 御题棉 花图》 同年七 月 , 。 方观 承将 附有乾 隆 和方观 承七 言诗 的《 御题 棉 花 图》 呈缴 清廷 , 同时 , 精 心临摹 副本 , 并将 其付诸石刻 , 刻石之 时加入《 方观承 恭进棉 图册折 》 《 、方观承恭 缴御题棉 花 图折 》 方观 和《 承御题 棉花图跋》 15 年 , 。9 4 刻石在保定两江会馆发 现 , 被河北省博物馆收藏 。 刻石共计 l块 , 2 均为端石 , 中 其
在 清廷的大力倡 导下 , 隆年 间出现 了一批 勤于 乾 政务 、 关心 民瘼 的地方官 , 直隶总督方观承便是其 中之
一
方观承 的勤政 实干是《 题棉花 图》 御 产生 的重要 原 因。 同时 , 家学 深厚 、 勤于著述 为方观 承《 御题棉 花图》
。
的产生提供 了强有力 的支撑 。 方观承将著述 习惯贯穿
关键 词 :御题 棉 花 图》 历 史 ; 画艺术 《 ; 绘
中图分 类号 : 0 J 5 2 文献标 识码 : A 文 章编号 :6 4 2 9 ( 0 9)5 0 3 — 5 1 7 — 4 4 2 0 0 — 10 0
林世田 俄罗斯访学记

俄罗斯访学记古籍馆林世田俄罗斯是海外收藏中华古籍的重镇之一,所藏古籍既多且精。
2011年6月27日至7月2日,笔者有幸成为中国国家图书馆代表团的一员,在詹馆长带领下,访问了位于莫斯科的俄罗斯国立图书馆、位于圣彼得堡的俄罗斯国家图书馆和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所三家中华古籍重要收藏单位,得以近距离接触流失海外的中华古籍。
现仅就所见所闻,简述如下。
一、俄罗斯国立图书馆俄罗斯国立图书馆始建于1862年,附属于鲁缅采夫博物馆,它是莫斯科第一所免费开放的公共图书馆,通常称鲁缅采夫图书馆。
1925年改名为苏联国立列宁图书馆。
1992年,改名俄罗斯国立图书馆。
古老的建筑、连片成排的目录柜、249种文字4400多万册件的藏书、各类精致设计的专业阅览室,处处显示了该馆深厚的文化底蕴。
俄罗斯国立图书馆所藏超过6万册件的中文古籍,是我们此行考察的重要内容。
这部分古籍共有两个来源:一部分是晚清驻华领事斯卡奇科夫的专藏;另一部分是南满洲铁路株式会社大连图书馆的藏书,1945年后作为苏联对日战争的战利品运往苏联。
斯卡奇科夫专藏最富特色,斯卡奇科夫中文名叫孙琪庭、孔气、孔琪,是十九世纪俄国著名的汉学家、外交家。
他利用在北京传教士团担任气象观测台台长以及担任俄国驻华领事的便利,收集大量珍贵汉文典籍。
他的兴趣广泛,除购买大量有关天文、地理、水利等工作用书之外,还购买文学、宗教、历史、经济、语言、哲学、民族学等领域的典籍及各种舆图、水利图等,其中许多善本藏书现在已经成为不可多得的珍本。
斯卡奇科夫专藏在俄罗斯国立图书馆分藏在手稿部和东方文献中心。
手稿部收藏有斯卡奇科夫专藏的手稿、舆图、水利图等。
去年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了俄罗斯A.N.麦尔纳尔克斯尼斯著、张芳译、王菡注释的《康•安•斯卡奇科夫所藏汉籍写本和地图题录》,著录了这部分专藏。
我们参观时,手稿部负责人已经给我们提好了《顺天府志》、《洪泽湖水系图》、《首善全图》、《历代钱币考》等几件藏品。
“雍正耕织图”之耕图中古典空间的表现方法及其营造思想

“雍正耕织图”之耕图中古典空间的表现方法及其营造思想张昭希;吴国源【摘要】在历代“耕织图”中的“耕图”的描绘中,绘者不仅刻画“耕作活动”和“人物活动”,对其相应的自然及建筑环境也给予了富有“场所意义”的图像表现,其中包含丰富深刻的古典空间内涵.用图像学的方法,以雍正御制《耕织图》中“耕图”为例,对画面空间结构进行层层分析,阐释绘者是如何艺术性地表达空间关系并安排人物活动的.探讨绘者营造场景与情境的表达方式,从而进一步揭示作者创造意图背后的营造思想.【期刊名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7(036)005【总页数】11页(P61-71)【关键词】古典空间关系;空间限定及方式;人物行为活动;古典环境营造观【作者】张昭希;吴国源【作者单位】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上海200092;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陕西西安71005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6古典建筑文化中的空间表现是古人对于“人与环境的自然观”的智慧集中体现,理解古典建筑观中“场所”与“空间”的表现方法及意义内涵有助于领会古人对空间理解。
《耕织图》作为古代表现民间耕织活动的具有时间跨度的一套图,对“自然、环境、建筑”大量的细致刻画,对于我们研究古人的生活方式及行为,行为与住所的建筑空间关系有重要意义。
《耕织图》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南宋绍兴年间,为画家楼俦所作。
后经历过多次翻版与重绘,在画法上也有明显差别。
为众人所知的便是清宫所藏耕织图[1],如康熙年间由焦秉贞画的《耕织图》绘本(46幅),雍正年间的《胤禛耕织图》绘本(46幅),乾隆年间由陈枚画《耕织图》绘本(46幅)等。
其中,雍正时期的《耕织图》画面独特,深藏故宫,保持较好,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本次研究便以《雍正御制耕织图》为原本,基于对《耕图》部分的图解,分析田野户外、院落空间、建筑外部空间等多个场景中反映出的建筑与环境的空间关系,为研究古典居住建筑环境观提供一个新的切入点。
楼璹《耕织图》
楼璹《耕织图》南宋有个叫做楼璹(shú)的读书人,熟知耕桑,他曾在杭州临安做过县令,有感于农夫与蚕妇的辛苦,将农桑生产的每个环节都画了下来,并对每一环节都赋诗一首,他这一套画册,名叫《耕织图》。
后来这一套耕织图轶失,只剩一些摹本,康熙在第二次南巡途中,得到江南士子进献的一套《耕织图》,十分喜爱,令宫廷画家焦秉贞根据楼璹原意另绘耕、织图各23幅,并亲自题诗。
焦秉贞绘制的这套《耕织图》后来刊印的版本很多,这一套是康熙三十五年,即1696年,由朱圭、梅玉凤镌刻的内府刊本,是最早的版本。
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这册子每页横34.7厘米,纵27.7厘米。
钤:渊鉴斋,康熙宸翰,保合太和。
渊鉴斋是康熙书房的名字,宸翰指帝王的墨迹。
这里是拔秧和插秧两幅图。
种水稻,要先在秧田育秧,等秧苗长大一点之后,将其从秧田拔出,再插到大田里去,故先有拔秧才有插秧。
拔秧新秧初出水,渺渺翠毯齐。
清晨且拔濯,父子争提携。
既沐青满握,再栉根无泥。
及时趁芒种,散着畦东西。
青葱刺水满平川,移植西畴更勃然。
节序惊心芒种迫,分秧须及夏初天。
插秧晨雨麦秋润,午风槐夏凉。
溪南与溪北,笑歌插新秧。
抛掷不停手,左右无乱行。
我教插秧马,代劳民莫忘。
千畦水泽正弥弥,竞插新秧恐后时。
亚旅同心欣力作,月明归去莫嫌迟。
康熙作为一个开创了一代盛世的皇帝,为什么对农业生产有如此大的兴趣呢?实在农业乃社稷之本。
虽说人活着不止为吃饭,但没有饭吃是万万不行的。
只有百姓能够吃饱穿暖、安居乐业,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这几乎是古代每一个明君的梦想,但究竟终他们一生,也未曾实现,只因农业主要是一个看天吃饭的行业。
后来这个梦想被袁隆平实现了。
袁隆平院士带领团队研究的杂交水稻,极大地提高了产量,粮食安全这个困扰了中国人数千年的难题迎刃而解。
从此泱泱中华,再无饥馁。
此等功德,深不可量。
袁老千古。
部编历史教科书中的《耕织图》辨识与教学省察
部编历史教科书中的《耕织图》辨识与教学省察作者:王黑铁张华中来源:《中学教学参考·上旬》 2018年第12期江苏苏州高新区实验初级中学(215010)王黑铁江苏省吴县中学(215100)张华中[摘要]史料实证是中学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辨识与省察部编初中历史教科书中的《耕织图(局部)》,是中学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生根” 的重要尝试。
[关键词]核心素养;史料实证;《耕织图》;辨识;省察[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 (2018) 34-0067-02一、问题由来部编初中历史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一课,有一幅插图《耕织图(局部)》(如图1所示)。
在集体备课活动中,教师们对于这幅插图反映不一。
有的教师认为它的出现仅仅是为了凸显新教材的图文并茂,可以忽略不计;有的教师认为它应该有价值,但由于对它一知半解,所以并不知道它价值何在;还有的教师对它有所了解,但是对于如何在教学中加以利用不得要领。
那么,耕织图在中国古代是如何起源与流传的?本课的耕织图又是从哪里来的?这幅图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立意?教材使用这幅图作为本课的插图用意何在?通过探究这幅插图,能不能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学生的核心素养呢?二、追根溯源“耕织” ,是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生动写照。
“耕织图” ,顾名思义,就是以农事耕作和丝棉纺织为题材的图画。
这种图画是我国古代所特有的一种描绘农业生产过程的连环画,堪称“世界首部农业科普画册” 。
至少在汉代,“耕” 图便已问世。
唐朝敦煌莫高窟壁画《雨中耕作图》就被用作本套教材第3课《盛唐气象》的插图。
但是,“耕” “织” 同框要到北宋,而成就经典的则是南宋楼璹所作的《耕织图》。
自此以后700余年,各种版本的耕织图便层出不穷,但无一例外地以楼璹的《耕织图》为母本。
“后世耕织图无不模仿楼璹耕织图,只是在细节上稍有变化而已。
文房清供
文房清供文房清供(清代康熙)清代,文房的所备之物已一应俱全,文房清供的审美理念,工艺技巧更臻完善,并达到了鼎盛。
文玩的流行、繁荣与跃升,除了文人的潜心追求外,在很大程度上是康雍乾三朝皇帝的爱好与推动。
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为历史上的太平盛世,三朝帝王皆具学养,雅好艺术,并鼓励甚至亲自指导工艺美术作品的创作,故此时的文房清供以宫廷制作的为最大宗。
皇家作坊—造办处,物质力量雄厚,设备完善,并征召各地技艺高超的能工巧匠入职内廷,再加上各地官员的贡品,是紫禁城成为文房用具精品的荟萃之地。
御制文房用具的材质,制作工艺,装饰技巧,构筑成了一个琳琅满目的煌煌殿堂—康熙朝的器形延续晚明制式,或雄浑古朴或优雅柔媚;雍正朝的清新飘逸,雅致脱俗;乾隆朝的则繁华绚丽、雍容华美,均体现了祥和安宁的盛世特征。
康雍乾三帝也将文房清供作为治世教化的道具。
将文房的制作工艺和玩赏鉴藏的风气推向了顶峰。
1、清代内廷文房清供的制作及其种类特点清代康熙时期,内廷作坊林立,招募各地贤能艺匠,专门承做内廷室内陈设器具。
文房清供的制作业极为讲究,皇帝所居之处,斋堂轩室,书房须有大量的清供陈设。
据记载,清代皇帝根据个人喜好,都增设和更换过各处陈设。
特别是在乾隆时期,宫廷文化生活极为丰富,制作有大量的陈设器具并传于后世。
(1)康雍时期文房清供的种类特点清康熙时期,文房清供器具种类丰富,主要表现在各种-瓷质文房器具的制作呈现繁荣景象,其形制、釉色多种多样,如墨彩、粉彩、清花、单色釉、豇豆红釉、冬青釉、粉白釉、粉青釉、珊瑚釉等均有制品。
墨彩为釉上彩,也烧成于康熙时期,其墨彩竹枝臂搁、墨彩笔筒等均为代表制品;又如最名贵的白釉团龙纹太白尊式水丞,造型为直径小口,圆腹,平足,底部青花楷书“大清康熙年制”款,极为少见。
另外,还有粉白釉水丞制品,康熙时期的冬青釉龙纹文具盒,以调色为主要用途,也都是康熙时期特有的精品。
画珐琅清供制品更为典雅,如康熙御制画珐琅莲瓣式水丞,巧作盛开的莲花,花瓣朵朵鲜艳,铜镀金口沿,并附铜镀金水勺。
焦秉贞《历朝贤后故事图》
焦秉贞《历朝贤后故事图》画作内容此册共12开,取材于古代贤后顺妃故事,分别为:1.葛覃亲采2. 含饴弄孙 3. 教训诸王 4. 戒饬宗族 5. 禁苑种谷 6. 麟趾贻休 7. 女中尧舜 8. 亲掖銮舆 9. 身衣练服 10. 孝事周姜 11. 约束外家 12. 濯龙蚕织。
所绘仕女形象柔弱,设色浓艳,富有装饰性,已呈现清代仕女画的主要特色,笔法工整细腻,气息华贵。
图上建筑物的绘制采用欧洲焦点透视的方法,注重明暗晕染和远近透视,使人物富有立体感,环境有纵深感,形成别具一格的工笔重彩画风,有别于中国的传统界画。
每开对题是由梁诗正书写的弘历在皇子时期所作的诗句,记录了这些皇后、太后的事迹和对她们的评价。
画作题材《历朝贤后故事图》历史故事是清代宫廷绘画中的重要题材之一。
此套图册题材取自历代有良好德行的皇后、太后的故事,人物包括西周文王之母太任、西周武王之母太姒、东汉明帝明德马皇后、东汉和帝和熹邓皇后、北宋仁宗慈圣曹皇后、北宋英宗宣仁高皇后、明仁宗诚孝张皇后。
她们在身为皇后或太后期间,有的勤俭仁厚、贤淑孝顺,有的不问政事、不佞外戚。
画家绘此画册就是借她们的懿德来宣传封建的伦理纲常,给宫廷里的妃嫔们竖立行为楷模。
作者简介焦秉贞(生卒年不详,活动于清康熙时期),字尔正,山东济宁人。
天主教传教士。
汤若望的门生。
清康熙时曾任钦天监五官正。
善绘肖像,以画"御容"称旨,供奉内廷。
当时的钦天监中多有西方传教士,从焦秉贞他们那里学到了西方画法,并付诸实践。
其所画山水、人物、楼观均用透视明暗画法,别具面目。
焦秉贞《历朝贤后故事图》此套图册记录了历代有良好德行的皇后、太后的事迹和对她们的评价。
图上建筑物的绘制采用欧洲焦点透视的方法,有别于中国的传统界画。
分别为《葛覃亲采》《含饴弄孙》《教训诸王》《戒饬宗族》《禁苑种谷》《麟趾贻休》《女中尧舜》《亲掖銮舆》《身衣练服》《孝事周姜》《约束外家》《濯龙蚕织》1.葛覃亲采西周文王之母太任,勤俭仁厚,经常亲自采摘织布原料.2.含饴弄孙此图人物典出东汉明帝皇后马后,大将马援之女,以贤德闻名后宫,从不因私干涉朝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焦秉貞·御制耕織圖(清 康熙彩繪本)【圖】
焦秉貞·御制耕織圖(清 康熙彩繪本)★★★還舊樓主2013
年10月30日轉自《北京市東城區圖書館》★★★
古代中国是一个农耕为主的国家,历代统治者都十分
重视桑蚕和农耕。元世祖忽必烈曾说:国以民为本,民以食
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
“耕织图”是用绘画配合诗的艺术表现形式反映农桑劳作
过程的一大创举,《耕织图》被称为“中国最早完整记录男耕
女织的画卷”、“世界首部农业科普画册”。是解读中国农业史、
纺织史、艺术史的珍贵文献。
一、耕织图的流传扩展
(一)、最早的耕织图是由南宋初期的楼瓙所绘。楼瓙在
南宋任于潜县令(今临安)时,“深领帝旨”,笃意民事,概
念农夫蚕妇之作苦,究防始末,为‘耕’、‘织’二图。
(二)、楼璹《耕织图》的直接摹绘本(1)、宋濂《题耕
织图卷后》认为,他所见到的《织图》有吴皇后的题注,可
能是翰林待诏重摹之图,所谓“翰林院重摹本”之说不一定可
靠。也许这个“题注本”可能就是楼璹所进呈之图。(2)、由《进
东宫〈耕织图〉札子》可知,楼璹侄楼钥曾依据楼璹《耕织
图》的副本重新摹绘(传写旧图),并抄录了他为《耕织图》
写的“跋”语,分装为两轴,进献给太子殿下。说明历史上第
一次出现了楼璹《耕织图》的摹本。(3)、根据楼洪为《耕
织图诗》刻石题识之意,似乎将“图”和“诗”都“镌诸石”。但楼
钥在为《耕织图》刻石的“跋”语中却说:“欲以诗刊诸石,钥
为之书丹”。似乎是只刻了“诗”,而未刻“图”。究竟刻没刻图,
这还是个疑问。不过既使是只有“诗”的刻石,至今也还没有
发现。(4)、南宋理宗嘉熙元年(1237),绍兴(会稽)知府
汪纲见到楼《图》之副本,出于让皇宫及官员们了解农桑之
艰辛的良好愿望,于是命工重图,付梓刊印,并且为楼《图》
写了“赞语”,楼杓为刊印写了“跋”。这是又一种楼《图》的直
接摹本,并且有了刊刻本。 至此,连楼璹《图》正本、
副本在内,直接从楼《图》摹绘、刊刻之《耕织图》己有五
种。即:楼璹所绘之正本和副本;楼钥之摹本;汪纲之刊印
本;以及吴皇后题注本。
(三)、楼璹《耕织图》的延伸
在楼璹《耕织图》的影响下,绘制《耕织图》几乎成了一
种风气,宋代及以后的几个朝代,都有《耕织图》出现,现
择要加以介绍:
(1)、刘松年《耕织图》
刘松年的生活年代和楼璹大约相距四、五十年,也就是
说约比楼璹晚一至两代人。也是当时著名的画家,但遗憾的
是,至今没有找到刘松年《耕织图》的任何踪迹。
(2)、梁楷《耕织图》
宋代梁楷的《耕织图》在国内一直没有见到过,而且也
没有见过文献记载。日本. 渡部 武先生1982年10月至11
月在东京国立博物馆举办的“美国二大美术馆所藏中国绘画
展”见到了一种绢本、墨图、淡彩的《耕织图》。这套图己不
是全本,且没有配诗,但却标注为梁楷真迹。
(3)、程棨《耕织图》
程棨生活于宋末元初。乾隆皇帝在校订蒋溥进呈之《耕
织图》后,肯定为程棨《耕织图》之真迹。乾隆皇帝还步楼
璹《耕织图. 诗》的原韵为程棨《耕织图》配了一组诗,并
将此图收藏于圆明园多稼轩。接着乾隆皇帝又命依此图刻石,
并亲自为刻石题写了《耕织图》三个大字。
(4)、宋宗鲁《耕织图》
明朝英宗天顺六年(1462),江西按察佥事宋宗鲁曾
据宋版《耕织图》进行翻刻,然至今国内未见此翻刻本,但
在日本却有延宝四年(1676年)由狩野永纳忠实翻刻的版
本。
(5)、仇英《耕织图》
仇英字实父,号十洲,江苏太仓人,明朝杰出画家,与沈
周、文征明、唐寅并称。据说仇英也绘过《耕织图》,但至
今未见。据赵书雅在《关于〈耕织图〉之初步探讨》(《幼狮
月刊》1976年第5期)中介绍,台湾故宫博物院收藏有一
册题名为仇英的《耕织图》。
(6)、唐寅《耕织图》
据《石渠宝笈》续编,着录有唐寅真迹《耕织图》一卷,
但未见流传,真伪待考。
(7)、焦秉贞《耕织图》
相传,清朝康熙皇帝得宋版耕织图,于是命宫廷画家焦秉
贞参照宋版《耕织图》重新绘制。焦秉贞吸收了诸家之长,
又融入了西洋绘画的一些技巧,是各种《耕织图》中水平较
高的一种。焦秉贞的《耕织图》得到康熙皇帝的褒奖,每图
都配题了诗,还写了一篇长长的重农劝农的《序言》。由于
皇帝的重视与褒奖,这套《耕织图》得到广泛的翻刻与传播,
从此之后,社会上又出现了许多以焦秉贞《耕织图》为兰本
的《耕织图》。
(8)、雍正皇帝命绘之《耕织图》
雍正年间世宗皇帝胤祯,也效法其父康熙皇帝玄晔的作法,
命人绘制《耕织图》一套,共有“耕图”、“织图”各二十三幅,
每幅冠以胤祯配诗一首。
(9)、陈枚《耕织图》
陈枚字殿论、号载东,乾隆年间供奉于宫廷画院,受乾
隆皇帝之命,也参照焦秉贞《耕织图》重新绘制了着彩《耕
织图》一套,笔法也有些摹仿雍正帝命绘之图本,每图配乾
隆帝题诗一首,所配之诗是乾隆帝年轻时的旧作。乾隆皇帝
还为之写了后记。1985年12月日本渡部武先生在台湾故宫
博物院见到此图。
(10)、冷枚《耕织图》
和陈枚同时供职于宫廷画院的画家冷枚,字吉臣,也绘制
过《耕织图》,其画法与陈枚基本相同。此图上方影录了康
熙皇帝为焦秉贞《耕织图》的配诗。冷枚《耕织图》现收藏
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11)、何太青《耕织图》
清朝光绪年间于潜县令的何太青,也仿焦秉贞《耕织图》
绘制了一套《耕织图》,并且制成了刻石。图末附有楼璹和
何太青的五言诗。何太青本存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
(12)、台北故宫博物院还收藏着一套《耕织图》袖珍画
册,其画面布局与绘画方法与焦秉贞《耕织图》十分相似,
虽系小品,却是很用心之作。
二、初步统计耕织图在世界各地藏品:
(一)、北京故宫博物馆:《御制耕织图》又名《佩文斋
耕织图》,不分卷,清圣祖玄烨题诗,焦秉贞绘图,朱圭、
梅玉凤镌刻,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内府刊本。故宫
博物院藏品中还有景德镇出品的五彩耕织图碗,画面取“舂碓”
和“分箔”两组题材。
(二)、北京历史博物馆:元代时安徽休宁人程棨根据楼
氏家族收藏的副本临摹,流传于世。元程棨摹楼璹《耕织图》
乾隆皇帝将程棨摹本置于盒内,收藏在圆明园贵织山堂,同
时命画院临摹刻石,所刻之石也同藏于圆明园。1860年,
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刻石在这次浩劫中部分被毁,余石于民
国初年被徐世昌收藏,镶嵌于花园墙壁,至1960年,留存
的刻石才归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现存共23方,其中耕图
13方、织图7方,另有3方未能辨识。
(三)、北京图书馆:焦秉贞《耕织图》原图未见,现存内
府刻本及多种翻刻本和无名氏仿本。
(四)、黑龙江历史博物馆:题注本现有“织图”部分。1984
年,在中国黑龙江省,发现了一组有南宋皇后题注的《蚕织
图》。1947年为大连市民冯义信所购,十年浩劫被查抄,险
遭毁灭,1983年返归原主。1984年冯氏将其捐献给国家,
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现由黑龙江省博物馆收藏
(五)、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乾隆朝冷枚(焦秉贞弟子、
供奉内廷)、陈枚(画家、官内务府员外郎中)绘制的焦图
的绢本着彩摹绘本。和袖珍版耕织图。
大连图书馆所藏乾隆时刊印的《御制耕织图诗》则不但有康
熙的诗,雍正、乾隆时的御制诗也都赫然在目。
(六)、美国国会图书馆:美国国会图书馆亚洲部专家居
蜜女士提及他们也藏有《耕织图》,收藏的御制耕织图属丝
绸手绘,世间罕有。这份文件上的文字出自清朝康熙皇帝;
耕织图是由焦秉贞创作的。《御制耕织图》又名《佩文斋耕
织图》,不分卷,清圣祖玄烨题诗,焦秉贞绘图,朱圭、梅
玉凤镌刻,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内府刊本。这本画
作的起源非常值得一提。这本御制耕织图于 1908 年由来自
纽约的弗雷德里克·彼得森博士在伦敦购得,经过当时两位著
名的汉学家鉴定后发现该画作出自焦秉贞之手。1921 年《通
报》13 号上发表了一篇有关耕织图的重要文章,题目是“发
现失落之书”,奠定了康熙版耕织图在历史上的学术地位。20
年后,1928 年,纽约的威廉·H·摩尔夫人从彼得森博士手中
购得该本画作,并交给美国国会图书馆保存。
(七)、美国华盛顿佛利尔美术馆:元代时安徽休宁人程
棨根据楼氏家族收藏的副本临摹,流传于世。清乾隆年间,
乾隆皇帝将程棨摹本置于盒内,收藏在圆明园贵织山堂,同
时命画院临摹刻石,所刻之石也同藏于圆明园。1860年,
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烧毁圆明园时,《耕织图》被掠去,现
藏于美国华盛顿佛利尔美术馆。
(八)、美国克利夫兰美术馆: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梁楷
本,美国克利夫兰美术馆存残卷三段;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存全套忠实摹本。
(九)、日本、朝鲜等国家也纷纷摹刻,其著名的有狩野
本、上野本、渡道本、金弘道本等等。据渡部武先生研究认
为,日本廷宝四年(1676)狩野 永纳复刻的《耕织图》、《古朝
鲜版耕织图》和金弘道画的《耕织图》都比较忠实地摹写了
明代天顺六年的刊本。
歡迎進入還舊樓主個人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