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史之清代美术

中国美术史之清代美术
中国美术史之清代美术

中国美术史之清代绘画

摘要:中国美术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清代绘画展现出了耀眼的光芒,从清初“四王”集传统大成而更重笔墨的倾向,到“四僧“代表了虽不废弃传统但更加独抒个性大胆创造的趋向,清代绘画在一步步发展与创新,及扬州八怪,把写意花鸟画发展得更加豪纵,古拙而充满个性,也更雅俗共赏和更关注现实。清代末期出现的任颐,吴昌硕等画家开创的“海派”更是对后世影响深远。所以,清代的绘画对后人是有不可磨灭的影响。

关键词:清代绘画四王四僧扬州八怪海派发展

中国美术史源远流长,自史前时代至今,中国美术总是保持了令人惊奇的延续性。中国对传统的尊崇是欧洲美术所不能及的,它的影响在整个东亚文化圈都可以观察得到。尤其在曾经在中国统治下的地区,无论建筑、雕刻、绘画、工艺,创作上都各有伟大的贡献,16世纪以来,中国的工艺品,尤其是瓷器,大量向欧洲出口,这对欧洲艺术也产生了影响。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也展现出了耀眼的艺术文化。

清代的绘画,可以说是清代美术中不可缺少的成员之一,也是中国近现代美术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清初,延续晚明以来尊崇吴派的传统,出现了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他们都以摹古为主旨,崇尚董、王和元四家,讲究笔墨趣味和技巧功力,把宋元名家的笔法视为最高标准,这种思想因受到皇帝的认可和提倡,因此被尊为“正宗”。他们看重笔墨,大多以古人丘壑搬前搬后,达到古人画中的完美境界,表现平静安闲的情感状态,体现所谓“士气”与“书卷气”,却较少观察自然,描写具体感受。他们在研究古人笔墨上也达到一定水平,在发展干笔渴墨方面也丰富了文人画的表现方式。四王的山水画风影响了整个清代,弥漫在北京以皇帝为中心的贵族士大夫社会中间。皇家画院和皇室,大臣都画这种山水画,可谓:笔力超凡,功力极深,气韵高雅,别开生面。但是,由于他们一味模古,也在一定程度上桎梏了文人画的发展。与四王齐名的还有吴历和恽寿平,前者以山水闻名,作品丘壑多姿,笔墨苍浑,风格醇厚深秀;后者则以花鸟见长,创没骨画法,以极似求不似,重在“摄情”,画风清新雅丽,于绚烂中求平淡,表现了理想化的美的境界,均成就显著。

与四王的固守古法相比,清初的四僧在继承前人笔墨基础上,更加主张发展,强调贴近生活。作为旧明遗逸,对国破家亡之痛感触尤深。他们不满足于挪用古法,而是深入自然,寄情于山水,以抒发自身感受为目的,不屈附于社会审美需求。四僧尤其是石涛的山水,看似无法而实际上变古法为我法,想象力丰富,景色新奇,构图新颖自然,笔墨纵肆潇洒,意境生气奕奕,充满了昂扬的激情。

清代中期,扬州因盐商富贾聚集,经济又呈繁荣景象。不仅是东南的经济中心,也是文化艺术的中心。各地文人名流,汇集扬州。富商大贾已经不满足于物质和精神上的产品,而是在书画方面着力搜求。流风所及,中产之家乃至平民中稍富有者,亦求书画悬于室中,以示风雅。由于对字画的大量需求,吸引和产生了大量的画家。据《扬州画舫录》记载,本地画家及各地来扬画家稍具名气者就有一百数十人之多,其中不少是当时的名家,扬州八怪就在其中。

扬州八怪,并不专指某八个人,而是泛指代表扬州画坛新风的一批画家。一类是丢官从画的郑燮等人,还有一类是厌弃官场的金农,高翔等人,最后是具备文人修养的职业画家,如黄慎,罗聘等人。以“扬州八怪”为代表的扬州画派的作品,无论是取材立意,还是构图用笔,都有鲜明的个性。他们重视生活感受,凭着知识分子的敏锐洞察力和善良的同情心,对丑恶的事物和人加以抨击,或著于诗文,或表诸书画。与“正宗”不同的是,他们不死守临摹古法,而是另辟蹊径,“掀天揭地之文,震惊雷雨之

字,呵神骂鬼之谈,无古无今之画” 来自立门户,不追随时俗,风格独创。“八怪”最喜欢画梅、竹、石、兰。他们以梅的高傲、石的坚冷、竹的清高、兰的幽香表达自己的志趣。其中罗聘还爱画鬼,他笔下的鬼形形色色,并解释说“凡有人处皆有鬼”,鬼的特点是“遇富贵者,则循墙蛇行,遇贫贱者,则拊膺蹑足,揶揄百端”。这哪是在画鬼,分明是通过鬼态撕下了披在那些趋炎附势、欺压贫民的贪官污吏身上的人皮,还了他们的本来面目。在封建制度极端残酷又大兴文字狱的时代,他们却敢于与众不同,标新立异,无怪乎当时一督抚摇头直称“怪哉、怪哉”。邓拓在咏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时曾写道“歌吹扬州惹怪名,兰香竹影伴书声”,可以算作对他们“怪”之特点的总结吧。

这些已经职业化的文人画家和已经文人画的职业画家,在一定程度上挣脱了宫廷提倡的正宗保守艺术的羁绊,或多或少地摆脱了贵逸平和的“士气”与“书卷气”,形成反映时代变化的新风貌,发展了写意画。

清代末年,上海出现了一些绘画名手,任颐和吴昌硕是其中最杰出者。

任颐是一位极有才能的画家,他除了山水人物之外,在花鸟方面也有极其宽阔的表现,一改恽寿平以来花鸟画家只长于花卉,少画禽鸟的风气。他的花鸟画,总是把花与鸟连在一起,禽鸟显得很突出,花卉有时只作背景,整个画面充满了诗的意境。

任颐的山水画创作不多,早年师法石涛,中年以后兼取明代沈周、丁云鹏、蓝瑛、并上追元代吴镇、王蒙,以纵肆、劲真的笔法见长。然则,他的花鸟画更富有创造,富有巧趣,早年以工笔见长,后吸取恽寿平的没骨法,笔墨趋于简逸放纵,设色明净淡雅,形成兼工带写,明快温馨的格调。这种画法,开辟了花鸟画的新天地,对近、现代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他创作的鼎盛时期,不仅创作题材上范围扩大了,而且具有深刻的社会内容,用隐晦的手段寄寓深情。作为后辈,吴昌硕受任颐指点,所作的画笔恣墨纵,不拘成法,外貌粗疏而内蕴浑厚,虚实相生,能纵能收,疏可走马,密不容针,以极度简练概括的笔墨来表现深邃的意境,抒发丰富的思想感情。他和任颐共同形成了所谓的“海派”,是“海派”的先后领袖人物。

在海派的影响下产生了今天的齐白石,潘天寿等卓越的花鸟画家。这一富有成就的花鸟画派的生长不能不归功于其最有力的推动者:石涛。同时,也应注意到石涛和清代初年其他画家所开辟的道路,经过错综的发展,最后也出现了优秀的山水画家黄宾虹。清代的绘画艺术虽受到因袭模仿的思想的影响,但在艺术的某些方面仍是发展和创造的,对后人的影响是不可磨灭的。

薄松年《中国美术史教程》(课后习题 第2单元 夏商周时期美术)【圣才出品】

第2单元夏商周时期美术 (约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221年) 1.什么是青铜器?夏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有哪些品种? 答:(1)青铜器是指以青铜为基本原料加工而制成的器皿、用器等。青铜,古称金或吉金,是红铜与其它化学元素(锡、镍、铅、磷等)的合金,其铜锈呈青绿色,因而称青铜。 (2)三代青铜器的种类很多,其形制名称多为今人所不熟悉。依其用途,大体可分为炊煮器、盛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兵器、车马器等类。 2.试述夏商周青铜器艺术风格的发展与演变。 答:(1)夏代青铜器还处于初期阶段,种类不多,造型稚拙,体态较薄,装饰花纹也很少。 (2)商代青铜器品种增多,以酒器和食器最为突出,已有鼎、鬲、甗、簋、爵、斝、觚、罍、尊、卣等诸多品种。以铸鼎最为突出,鼎有方圆大小等不同的形制,大多庄重威严,具有非凡的气势。装饰纹样图案多兽面纹、夔龙纹等动物纹样及云雷纹。商代青铜器有前后两个发展阶段,前期青铜器胎壁薄,造型规整,花纹铸造较浅,且无底纹,风格简洁疏朗,以河南郑州二里冈和杜岭、湖北黄陂盘龙城出土的为代表。后期青铜器形制凝重,装饰趋向繁缛华美,浮雕的主体纹饰下布满繁密的底纹,具有威严、狞厉和神秘的特色,以河南安阳殷墟、安徽阜南、湖南宁乡、江西新干大洋洲等地出土的为代表。 (3)周代青铜器器型进一步增多,鼎、尊、卣等器下腹部膨出,有倾垂的特点。纹饰流行饕餮纹、夔纹、不分尾鸟纹、蚕纹、乳钉纹等。不少器物有突起的扉棱和大角兽首作装

饰,具有恐怖神秘色彩的饕餮、夔龙等纹样逐渐转化为环带纹、窃曲纹。铭文开始逐渐增多。从周穆王前后的西周中期起,酒器明显减少,组合性的鼎与簋多见。鼎的柱足演变为蹄足,鼎腹呈长方扁形;簋多鼓腹有盖。盘、匜、壶等新器种出现。造型风格趋向典雅和简朴。 3.列出商周青铜器常见的纹饰并分析其装饰意匠。 答:(1)商周青铜器纹饰 ①商朝前期兽面纹主要是单层装饰。纹饰以动物纹为主,如饕餮、夔龙等纹样,如二里冈上层尊、罍等器肩上已有高浮雕的牺首装饰,所有的兽面纹或其它动物纹都不以雷纹为地,是这一时期的特色。商代早期的几何纹极其简单,有一些粗率的雷纹,也有单列或多列的连珠纹,乳钉纹也已经出现。商朝中后期尤其是迁殷后,开始出现双层装饰。兽面纹下面出现了回纹。 ②到了周代,盛行了几百年的动物纹饰突然退出了青铜器装饰主纹的领域,具有恐怖神秘色彩的饕餮、夔龙等纹样逐渐转化为环带纹、窃曲纹等几何纹样。纹饰较前有很大变化,一反前一时期简明、质朴,趋于细腻繁茂、灵巧新颖。怪异的饕餮纹因不适于装饰日常生活用器,已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各种无角小蛇互相穿插重叠,以四方连续形式展开的蟠螭纹。 (2)商周青铜器纹饰的装饰意匠 ①商代以狞厉怪异的动物纹饰为主,表现了对自然的无奈、恐惧与敬畏。在青铜器上用狞厉怪异的纹饰来“辟邪免灾”,增强自身的安全感。此外,也有一定的政治色彩,如饕餮纹,其意在于号召节俭,劝贪婪。 ②周代,纹饰更为复杂,反映了当时各诸侯国之间的政治、经济纠结蟠绕。这一时期频仍的战争,也使得人们由关注自然转向关注人类社会及其自身命运,在青铜器纹饰上出现了

《中国美术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美术史》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于美术学专业) 课程编码:186522060 学时:28 学分:1.5 开课学期:第一学期 课程类别:必修 课程性质:专业课 考核方式:考试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美术史是中国文化艺术的主要学科之一。美术是人类的一种创造性的活动。美术作品是作者对生活认识的物化形态。美术史是通过具体作品对美术的发生、发展、演变的历史事实的概括及学术性研究。需要以科学的观点把握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特征和美术的发展规律,它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史论课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对该课程的讲述及对形象资料的展示,使学生认识到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除了典籍的文字记载,更是美术作品对历史发展中各期政治、经济、文化的直观反映。美术的发展、演变和技法的不断成熟和完善、创新,以及作品中所体现的文化特征,是完全和历史的发展同步的。它是中国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了解美术的发展规律。从而转变学生对美术专业学习的单纯技巧观念,更加自觉地重视对祖国文明的了解和自身文化素养的形成。 二、课程的基本容: 第一章原始社会的美术 本章主要教学容: 1.1概述 1.2石器的制作与审美意识的萌芽 1.3新石器时代的器艺术 1.4雕塑与绘画 本章教学目的及要求: 1、了解美术学所涵盖的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各自研究目的、方法、互相之间的联系。 2、了解原始社会的美术现象及美术作品的特征。 本章教学目的及要求:

重点:器艺术 难点:了解彩艺术各期特征及黑艺术特征。 第二章奴隶制时代的美术 本章主要教学容: 2.1概述 2.2灿烂的青铜工艺 2.3建筑 2.4绘画与雕塑 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奴隶制时代青铜艺术所负载的强烈的政治与的功能及工艺制作的灿烂辉煌。了解各个历史时期对青铜纹饰的崇尚及区别。 本章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青铜艺术 难点:青铜“礼器”的艺术精神及分期特征。 第三章战国汉美术 本章主要教学容: 3.1概述 3.2绘画形势 3.3缣帛画 3.4画像石(砖)艺术 3.5壁画 3.6器物上的装饰绘画 3.7汉绘画的艺术特征 3.8雕塑 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进入封建社会以后美术作品表现容、技巧等与奴隶制社会的区别以及主要代表作品、风格。 本章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3.3 3.4 3.8 难点:封建社会尤其是汉的艺术的功利性及其特征。 第四章晋南北朝时期的美术 本章主要教学容: 4.1概述 4.2人物画的新发展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关系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对多数没有佛教信仰或不曾接触过佛教的人来说,佛教似乎离我们的生活非常遥远。事实上,佛教和国人的关系不仅非常密切,且源远流长。2000年,佛教界举办了“佛教传入中国两千年”的纪念活动。作为一种外来宗教,佛教在中国经过两千年的传播,已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佛教和传统文化已水乳交融、密不可分了。 关于佛教传入的时间,早期多认为是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其后,学术界经过进一步考证,提出传入时间应为西汉哀帝元昭元年(公元前2年),这也是目前教界一致公认的。 一、佛教与哲学 在中国文化史上,虽在春秋时期出现过百家争鸣的盛况。但汉魏之后,真正对中国社会 产生影响的,乃儒、释、道三家。 如果我们不了解佛教,就无法对中国文化有全面的认识。如魏晋玄学,便深受佛教般若 思想的影响。般若典籍谈空说无,正是玄学所崇尚的境界。故在南北朝时期,般若经典的翻 译及弘扬成为热潮。而隋唐哲学的内涵主要是佛学,如果离开佛学思想,隋唐时期的哲学史 将是一片空白。 早期的儒家思想比较富有生活气息,发展至宋明理学,则将重点落实于心性。关于心性 的内容,是早期中国哲学的薄弱之处。虽然孟子及《易经》有所涉及,但总体较为单薄。而 佛教的大、小乘经论,对心性都有着丰富且深入的阐述。需要说明的是,佛教对于心性的认 识,不仅在理论上有所建树,更落实于具体修证中。尤其是禅宗,特别重视心性的参悟。因 而也有人说,宋明理学是戴着儒家帽子的和尚,表面为儒家,内涵却是佛家。且不论宋明理 学的兼收并蓄是否成功,其深受佛教之影响,却是不争的事实。 及至清末民初,谭嗣同、康有为、梁启超、杨度等维新人士,以大乘佛教慈悲济世的大 无畏精神从事救亡图存、维新改革,虽然他们的政治改革失败了,但志士们的哲学思想却影 响了数代国人。而在他们的思想中,又有相当部分是源于佛学。谭嗣同的《仁学》是受到华 严及唯识思想的影响,开卷即言“凡为仁学者,于佛书当通华严及心宗、相宗之书”,以为“仁 为天地万物之源,故唯心,故唯识”。康有为的《大同书》则受到佛教无我思想的影响,立 志打破社会各阶级的界限。 纵观中国哲学史,佛教始终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胡适先生早年曾撰写《中国哲学史大 纲》,及半便不了了之,原因就在于他不了解佛教。其后,他也开始研究佛教,并收集了很 多禅宗方面的资料,尽管他的考证未必为教界接受,但也从中反映了他对佛教的重视以及佛 教于中国哲学的深远影响。

中国美术史模拟试卷(答案)

中国美术史 姓名 一填空题 1. 艺术起源于旧石器时代。 2. 在旧石器时代,石器工具的制作方法主要为打制法。 3.陶器依其用途可分为饮食器器、炊煮器以及储藏器。 4. 陶器据其陶色的不同,主要分为红陶、灰陶、白陶以及黑陶四种类型。 5. 从彩陶的装饰工艺来看,主要分为素陶、彩陶以及印纹陶。 6. 新石器时代在工艺装饰与艺术审美方面的杰出代表是彩陶和黑陶。 7. 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与马家窑文化出土了大量精美的彩陶,代表了彩 陶艺术的最高水平。 8. 青铜艺术是夏商周艺术成就最为辉煌的代表。 9. 依据青铜器使用的性质,可把其分为礼器和非礼器。 10.先秦时期最具独立意义和代表性的绘画作品是湖南长沙楚墓出土的《人 物御龙帛画》与《人物龙凤帛画》,它们代表了当时绘画艺术的杰出水平。 11.秦始皇陵兵马俑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 12.汉代墓葬石雕中最为优秀和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霍去病墓石雕群。 13.在汉画像石研究中,一般认为厚葬和孝悌是汉画像石产生、发展 以及广泛盛行的历史原因。 14.传为东晋画家顾恺之的唐宋摹本有《洛神赋图卷》、《女史箴图卷》、《列女 传·仁智图卷》。 15.中国书法史上的二王是指王羲之与王献之。 16.东晋书法家王羲之传世作品最著名的莫过于《兰亭序》。 17.南齐谢赫在其《画品》一书中提出了六法论。 18.六法论是指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 传移模写。 19.顾恺之的画论著作有《论画》、《魏晋胜流画赞》以及《画云台山记》。 20.东晋南朝时期,宗炳的《画山水序》和王微的《叙画》是最具代表性 的山水画论著。 21.炳灵寺石窟位于甘肃永靖。 22.麦积山石窟位于甘肃天水。 23.昙曜曾在云冈石窟主持营建了5个大型的洞窟,史称昙曜五窟。 24.游春图是现存年代最早的山水卷轴画。 25.唐代朱景玄的《唐朝名画录》是已知的第一部断代画史。

基督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基督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法政学院 12历史1班郑美鸿 2012084144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几千年的发展中,中国文化经历了盛衰浮沉,但最终还是成为了东方璀璨的明珠。在此进程中,基督教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不容忽视。 基督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基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基督教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其实并不是非常的巨大。因为,基督教是在唐太宗贞观九年才开始传入中国,而且一开始并未受到重视,在唐朝会昌五年的时候就被禁止传播了。后来在元朝时也曾传播过,但是伴随着元朝的灭亡,基督教再度被禁。直到明朝万历十年,传教士利玛窦的努力,使天主教在中国得以立足了。在古代中国,基督教基本上是以异教的身份存在着,在封建社会这样一个思想被禁锢的时代下,百姓们的愚昧懵懂,使基督教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举步维艰。但是明朝开始,天主教在中国的立足,使得朝廷开始对基督教逐渐产生兴趣。自明末清初以来,为了叩开“远东帝国”的大门,那些肩负着罗马教徒向东方传播宗教使命的传教士,相继来华,传教士在宣传基督教的同时,也带来了西方的文化与科技,这对中国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早在康熙皇帝的时候,他就对传教士带来的西方文化产生了很浓厚的兴趣,在养心殿,召传教士张诚、徐日升等人轮班为他讲解几何、测量、代数、天文、地理、乐理以及解剖学方面的知识。另外还有举世闻名的圆明园中的西式建筑,这些虽然是西方科技文化对中国的影响,但归根结底,也是由于基督教传入中国后,传教士带来的西方文化,渗透到中国文化中。 对中国近代文化的影响:鸦片战争后,基督教义及西方思想的传入,对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文化造成很大的冲击,对长期处于封建愚昧状态下的中国人民,起到了清醒的作用。基督教真正开始对中国文化造成冲击,是在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之后,基督教的传教方针改变了,开始利用清政府的赔款兴办医院、学校和其它文化慈善机构,虽然是以此来推动传教活动,但是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文化。学校的兴建,提高了中国人民的文化水平,使中国人民从思想禁锢的牢笼里慢慢解脱出来,虽然处在封建社会的晚期,但是相较于之前,中国的文化或者思想都有了很大的改变。这些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基督教的传播。为中华文化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增添了新的活力,使本来落后腐朽的中国文化出现了一缕新的曙光。 对中国现代文化的影响:当代中国十分重视人文科学,和谐中国是大家一直以来追求的梦想。现代中国,并不仅仅是单纯的信仰佛教或者是其他教派,而是信仰自由。许多中国人选择了信仰基督教。基督教强调心灵的宁静与纯洁。它为中国文化带来了别样的风采。它所强调的以人类为本之类的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中国的和谐社会思想,教育优先方针,或多或少都受到了基督教的影响。基督教强调对生命的重视,所以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关注人类与生物界所有生命体的和谐,从而出现了和谐文化,使中国的文化更加趋于和谐、稳定。 的确,基督教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是很大的。从古至今,就曾产生了很多的影响,并且将会继续影响中国文化,中国文化秉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的方针,将会与基督教文化继续相互影响,走的更远更好。

中国美术史重点复习资料

第一章原始美术 (一)原始器艺术 1、器及器的装饰手段 早期:以实用为目的,简单粗劣、种类少, 第二个时期:既有实用价值又有作为艺术品存在的价值,采用了彩绘、纹饰等装饰手段 第三个时期:种类繁多,造型丰富,镂孔、印纹等手法的应用。 2、我国新石器时代出土器的著名文化遗址 仰韶文化(彩代表,公元前4100-前2500左右)、 马家窑(前3300-前1800,分石岭下、马家窑、半山、马厂四个类型)、半山类型器代表新石器彩艺术的最高水平 大汶口、龙山(素面突出代表),大汶口3大显著特点:1、色泽多样化,2、黑制作成熟,3、雕刻技术发达镂孔随之发展、纹饰多样。龙山文化使用了快轮制术。 河姆渡文化等。 3、新石器时代器的主要类型及风格特征 (风格上分黄河上游彩[仰韶、马家窑]、下游素面[大汶口、龙山]) 仰韶器:在彩绘上表达美的意识和愿望,但受实用性的约束,形体变化不大。 龙山文化:表面装饰相对简单,但造型变化丰富。许多器皿已摈弃了实用目的。 (二)原始绘画 1、原始绘艺术 分图案和图画两大类,图案居多, 2、早期地画、壁画、岩画 82年,安湾仰韶晚期遗址发现地画。 岩画:蒙阴山岩画、广西花山岩画、将军崖等 (三)原始雕塑 1、史前塑艺术品的造型种类 新石器时代雕塑有实用性和象征性两大特征,最具代表性的雕塑是玉器和塑。塑造型有动物和人物两大种类。 2、新石器时代石雕刻的两个中心及主要风格 南北两个中心,南方为良渚文化,北方为红山文化。 南方良渚:采用平面浅浮雕和线刻结合的手法,描绘对象主要为礼器上的神人像,造型庄重神圣,较强的意味。 北方红山:采用圆雕的技法,描绘生活中或神化中的动物,造型生动活泼,带有较强的装饰性。 第二章先美术 (一)先青铜艺术 1、夏商周三代青铜器的发展过程及各阶段的风格特征 ***** 2、青铜器的分类:按用途分: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兵器等。

论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论西方节日在西方的庆祝方式和在中国庆祝方式的对比 摘要:世界文化发展博大精深,节日是文化的最好体现,不同节日体现了不同地区的文化背景和传统习俗,西方节日同样体现了其优秀的文化渊源。随着国际合作交流的加强,西方节日在东方国家的发展,如圣诞节、情人节早已被中国人接受,在理解方式和庆祝方式上也发生了变化。西方节日在中国的本土化,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极好机遇的同时,也涉及了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话题。西方文化对中国古老传统文化的强烈冲击,从而引发的文化危机,是不可忽视的。如何保住并发扬传统文化的精华,关键在于如何提高本国民族自信心,尤其是民族文化的自信心。 关键词:西方节日,庆祝方式,传统习俗,民族自信心 目录:(一)西方节日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传统庆祝方式 1.以圣诞节、情人节为例,描述节日来由和传统庆祝方式 2.节日如何为中国人接受和庆祝方式的变化 (二)两种文化的结合,前人如何看待西方节日在中国的发展和影响 1.西方文化对本国传统文化的冲击,不可忽视. 2. 提倡中西文化交流,不应死守传统 (三)本人观点 1.论述西方节日在中国的发展对传统文化的流失以及中国民族文化自信心的丧失的严重性 2.论述外来节日在移民国家如美国、加拿大的影响 3.发扬传统节日文化,提高民族文化自信心 正文:<“节”最初在汉字中是指植物叶与枝交接的部位,就如中所言:“其于木也,为坚多节”。动物的骨骼衔接出也叫节——骨节。以此引申出的一年之中的节日则意味着具有关键而特定的意义。日历上如果没有了节日,我们的生活突然变得没有了期待,我们的日子会过得单调沉闷>(1)(耿卫忠 2006:1)。节日的庆祝方式体现了一种文化的浓缩,透过各个地域的节日文化及习俗,了解各地的民族历史及其文化渊源,让我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并感受着不同节日带来的快乐和幸福。 西方节日文化凭着悠久的历史,作为西方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体现西方国家、民族历史及其文化上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我们透过西方的节日文化及习俗,可以充分认知西方各民族的历史与文化,从而加强我们与西方各国各民族的沟通与了解,促进改革开发的成果和国际间的交流。 中西方文化的相互结合与渗透,越来越多的西方节日被中国人所认知。80年代还离我们很远的圣诞节,感恩节,情人节等西方传统节日,随着我国的进一步开放和国际交流合作的进一步加强,在潜移默化中已悄悄走进了我们的生活,并以其欢快的气氛和特殊的纪念意义吸引着广大年轻一族。 <情人节是用来纪念古罗马修士瓦伦丁(Valentine)。传说公元三世纪时,古罗马的战事一直连绵不断,暴君克劳多斯征召了大批公民前往战场,为了保证人们忠于战争,他下令禁止人们于此时结婚,甚至连已订了婚人也马上要解除婚约。许多年轻人就这样告别爱人,满怀悲愤地走向战场。瓦伦丁对克劳多斯的虐行感到非常难过。当一对情侣来到神庙请求他的帮助时,瓦伦丁在神圣的祭坛前为它们悄悄地举行了婚礼。人们一传十,十传百,很多人来到这里,在瓦伦丁的帮助下结成伴侣。消息终于传到了克劳多斯的耳里。他暴跳如雷,将瓦伦丁投入地牢,瓦伦丁在地牢里受尽折磨而死,那天刚好是2月14日。>(具体可参考https://www.360docs.net/doc/1b2544686.html,/question/20262182.html)。如今在情人节这天,中西方庆祝节日的方式并没有太大的差别。通常在这一天,亲朋好友,父母子女、老师同学都会以玫瑰花,

中国美术史名词解释

中国美术史名词解释 1.画像石(砖):是指汉豪族祠堂和陵墓地面建筑、享祠、碑的壁面上以及墓室表面的装饰绘画性雕刻.是指汉代豪族祠堂和陵墓地面建筑石阙、享祠碑的壁面上以及墓室表面的砖石上的装饰绘画性雕刻。 2. 黑陶①黑陶工业是我国新石器时代工艺美术取得的杰出成就之一。②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良渚文化等遗址中常有发现。③其烧制工艺是在烧制结束时,从窑顶慢慢加水,木炭熄灭后产生浓烟,使陶器渗炭而成,表面漆黑光亮且较为致密。④其中山东龙山文化黑陶中的蛋壳陶以黑、光、亮、薄而著称于世。 3. 彩陶①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美术中。②是在打磨光滑的橙红色陶坯上,以天然的矿物质颜料进行描绘,用赭石和氧化锰做呈色元素,然后入窑烧制,使橙红色胎地呈现各种颜色的美丽图案,形成纹样与器物造型的高度统一。 ③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是彩陶的杰出代表。 4. 人面鱼纹彩陶盆①西安半坡②仰韶文化③图案装饰于陶盆内壁,展现人面与鱼的简练造型和生动组合④图案被认为与半坡氏族的原始信仰有关⑤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绘画杰作和典型器物 5. C形玉雕龙①1971年内蒙古自治区翁牛特旗三星它拉村遗址出土②红山文化玉器的杰出代表 ③玉龙为墨绿色软玉制 成,龙身光泽,蜷曲如勾, 龙首做猪嘴形,长吻修目 ④是目前发现的体形最 大,制作最精,形态最逼真, 年代也最久远的碧玉龙形 象 6. 泥塑女神像①出土 于辽宁牛河梁红山文化遗 址②头像与真人等大,似 为全身像的头部。塑像面呈 方圆形,颧骨突出,平鼻阔 嘴,眼角高挑,眼窝内嵌圆 形玉片,目光深邃,具有神 秘感③塑造技术成熟,水 平高超,令人叹为观止,其 内涵当与原始巫术或信仰 有关,是生殖女神和丰收女 神的象征 7. 舞蹈纹彩陶盆①中 国原始美术中马家窑文化 彩陶艺术的杰作,出土于青 海大通上孙家寨。②内壁 画着原始人舞蹈的图像,有 学者认为这是表现了氏族 成员分组围猎野兽的场景, 也有人认为是载歌载舞庆 祝丰收或祭祀神灵。③在 技法上,这件作品紧紧抓住 人物的动态和整齐的队形, 以极其精练的笔墨进行描 绘富有抒情的意念。 8. 饕餮纹①也叫兽面 纹②是流行于商周时期 一种青铜器纹饰。③基 本特征为双目圆睁,阔口隆 鼻,头上多有一对变化多端 的犄角,或更有獠牙利爪, 多数兽面纹的两旁还有对 称展开的兽体身躯。④ 这种纹样实际上把各种动 物头部的正面形象以夸张 和象征的手法综合起来,往 往难以判定为何种动物,故 称兽面纹。⑤常饰于器物 的腹部、颈下等重要部位作 为主题纹样,西周中期后逐 渐衰落。 9. 岩画①是用矿物质 顡料涂绘或用石器磨刻,敲 乃至用金属工具刻划在崖 壁或岩石的图画。②我 国境内岩画分布广泛。③ 比较重要的有内蒙古阴山 岩画,宁夏贺兰山岩画,江 苏连云港岩画等。 10. 原始瓷器商周时期 出现的青釉器皿,已经具备 了瓷器的基本条件,但与后 来的瓷器相比,质量较差, 还于原始阶段,故称原始瓷 器。 11. 帛画①中国古代画 种。②因画在帛上而得 名。帛是一种质地为白色的 丝织品,在其上用笔墨和色 彩描绘人物、走兽、飞鸟 及神灵、异兽等形象的图画 ③约兴起于战国时期,至 西汉发展到高峰。④代表 有战国时期的《人物御龙 图》《人物龙凤图》 12. “六齐”①青铜是 红铜加锡的合金,②其 合金成分,视用途和器类之 不同而有不同的铜锡比例, 这就是《周礼考工之经》所 谓的“六齐”,即六种不同 性能的铜锡配制比例。 13. 甲骨文①商同时期 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②主要内容是商王室用来 占卜的“卜辞”甲骨文已经 具备“六书”,是一种比 较成熟的文字。 金文:铸或刻在殷、周时期 青铜器上的铭文. 14. 失蜡法①铸造铜器 的一种方法,也称横蜡法 ②先用蜡雕塑成所需形后 翻制成泥范,再用烘干的泥 范铸铜器,可以获得精细的 纹饰效果。③湖北随县 曾侯乙墓出土的蟠虺纹铜 尊是我国失蜡法的代表作。 15. 青铜器①是先秦时 期用铜锡合金制作的器物。 ②主要类型有饮器、食器、 酒器、兵器等。③青铜 器艺术是夏、商、周时占主 导地垃的美术创造。此时期 出现了大量制作精美的青 铜器,其造型和纹样在工艺 美术史上具有典范意义。 16. 《人物龙凤图》①战 国时期帛画②1949年出 土于长沙陈家大山战国楚 墓③质地为平纹绢,高 31厘米,宽22.5厘米④ 画面描绘了一细腰长裙、侧 身向左合掌做祈祷状的贵 族妇女,在腾龙舞凤的引 导下,向天国飞升的景象 ⑤画中人物比例匀称,仪 态肃穆,勾线流利挺拔,设 色采用平涂和渲染兼用的 方法,格调庄重典雅,是先 秦时期绘画的代表作 17. 《人物御龙图》①战 国时期帛画②1973年出 土于长沙子弹库楚墓③ 画中一位头戴高冠、身着长 袍,腰悬宝剑、侧身向左而 立的男子右手执缰绳,驾 驭着一条巨龙驰进人龙尾 部企立着一只仙鹤,龙身下 有一鱼④该画所表现的 是死者之魂乘龙升天的景 象⑤色彩平涂与渲染兼 用,运笔劲挺优美、潇洒自 如。人物形象准确生动,揭

庄祖鲲:《契合与转化:基督教与中国传统文化之关系》

THEO 5926基督教與中國文化Name:朱肇羽 閱讀報告:莊祖鯤:《契合與轉化:基督教與中國傳統文化之關係》 莊祖鯤博士在《契合與轉化:基督教與中國傳統文化之關係》一書中,試圖以辨證方式找出基督教(文化) 和中國傳統文化的結合點,從而尋索基督教對中國文化貢獻,並指出中國文化需要作出改變和更新。全書共分六章:第一章為緒論;第二、三章嘗試以歷史的角度,闡述基督教與佛教對於中西文化的影響;第四章作者嘗試以「宣教學」Missiology作為理論,來探討基督教與中國文化會通的進路;第五、第六章則承此進路,探討當代中國文化所面對的危機,藉著透過基督教文化作為會通的交會點,並作為未來中國文化的轉化點。1本文試從以四方面作出解釋和評論: (1)莊祖鯤「改變和更新」的研究進路: 1.1.研究動機 踏入廿一世紀,由於現代化(modernization)的推展下,全球文化產生類似的問題和面臨同樣的挑戰。中國近年經濟起飛,已成功融入國際社會的一員,政府和民間都以「大國崛起」號稱自鳴得意之時,所面對的文化危機也似乎在所難免。因此,作者提出以下兩點: 1莊祖鯤。《契合與轉化:基督教與中國傳統文化之關係》西安:陝西師範大學,2007 p6。

1.大國崛起背後,是一個怎樣的精神文明支撐著? 2.如果我們期望將來中國也能崛起,我們是否應該致力中國文化更新與再 造?2 作者認為「文化更新」並不是一個新議題,他引述了大陸學者湯一介「中國(的)文化更新,已成為全球多元文化系中,一個令人矚目的現象」的一段話3,包括上世紀八十年代,西方國家所關注由儒學主導的東亞經濟的發展。但過往的討論大多皆以哲學為進路,較少從宗教的幅度來思考。他傾向Christopher Dawson的論點,認為「宗教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該社會中的文化形式」4。 因此,他提出以宗教與文化會通的角度,來研究當代中國文化的更新問題。 (2)從方法論上談: 作者利用前三章作檢視了佛教、基督教分別在中國及歐洲文化的過程及結果,從而說明宗教對文化的影響。由第四章開始,他才正式闡述個人的觀點,他認為以「宣教學」(Missiology) 是最好作為探討基督教與中國文化會通的研究工具,因為其涵蓋性相當廣泛,當中包括神學、歷史、人類學、社會學和心理學等,是具有一種綜合科學的特性。5他借用了神學家尼爾(Richard Niebuhr)和 2同上, p7 3同上,p2。 4同上,p4。 5同上p75。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与基督教文化的冲突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与基督教文化的冲突 一、关于孝敬老人的观念冲突 孝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孝敬老人何以在中国形成一种文化,备受中国人的重视?这是因为中国历史自古就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的历史,严重的贫富分化和强者对财富的贪婪、剥削与占有,致使中国历朝历代的老年人在失去劳动能力之后无以生存,所以他们只有依靠子女来为其养老送终,其实作为老人的子女在被强者剥削之后,其家庭财富已所剩无几,赡养老人成为了子女生活的一大困难。于是大量的不肖子孙的出现,反过来促成了中国孝老文化的形成。 在基督教国家,基督教认为每一个人手中的财富都是上帝的,每个人手中的钱财只不过是上帝让他代为保管或使用;于是,这些国家认为贫富分化是由于制度的不健全造成的,与一个人的才能关系不大,正是这一理念促使基督教国家高额收税和大量收取征收遗产税,以减少贫富分化现象,更给予了青少年一个公平的事业起跑线。高额的税收,使这些国家为保障人的“生存权”打下了基础,于是高福利成为了老人养老的社会制度的一大特征。二、关于劳动观的冲突 孔老二的“学而优则仕”几乎是家喻户晓的。从这一句话,我们就能体会到孔老二鄙视劳动者的本质,这也正是毛泽东深批孔老二的原因所在。所以中国人自古以不劳动能奴役他人为荣。再者,中国劳动者自古至今就认为自己的劳动是服侍“权力者”的,所以当权力者对自己不好之时,他们就开始了迷茫、愤恨。 基督教认为,劳动者的劳动是服侍上帝的,而不是服侍他人的,同时劳动是赋予人的一种义务,甚至工作岗位都是上帝赐予的。所以在一个企业之中,无论作为一个老板还是员工,他们都是服侍上帝的,他们通过老板、员工在上帝面前共同签署的协议,进行劳动分工,谁违背了这一协议就会受到上帝的惩罚;同时,在基督文化中,老板和员工是平等的,不存在谁奴役谁的问题,他们都是在履行经上帝见证了的契约。 所以说基督教国家的员工更主动也更敬业爱岗。 三、关于自由观的冲突

中国美术史教案 明清

第五编明清美术 教学要求: 使学生了解明清美术基本知识。 教学重点: 浙派、吴门派、四王、四僧、扬州画派 授课过程: 概况 1 明清统恢复了被元代废弃的皇家美术机构(无画院名称),与宋代相比大为衰微。 2 文人书画进一步发展壮大。 3 传教士来华,促进了中西美术的融合 4 大中型雕塑及佛教造像衰落,在小型观赏性雕塑方面显示了活力。 第一章绘画艺术 第一节明前期宫廷绘画与浙派 明代没有设立画院,但有宫廷画家。明代的宫廷画冢编入锦衣卫,授予武职,归太监管理,地位较宋代院画家低下。由于宫廷滥施皇威,稍不称旨即杀头弃市,故而人物画创作不如山水花鸟为盛。 明代院体花鸟观察入微,描写精细。多为大幅作品,构图饱满完整。常把花鸟置于特定环境中,表现一定的气氛。手法工、写结合,细丽的花鸟与粗放的木石互为映衬。在写意花鸟画的发展中起到了继往开来的作用。 林良,字以善,广东南海人。善画鹰,构图宏大,造境气氛浓烈,用笔刚健奔放。作品有《雄鹰八哥图》等。描写威猛雄鹰自空而下,翻身扑向狼狈而逃的八哥,表现了紧张而激动人心的气氛;

《桂菊山禽图》、《残荷鹰鹭图》等。

《桂菊山禽图》 戴进、吴伟与浙派 戴进在山水画上形成了新的风貌,有为数众多的追随者。由于戴进是浙江钱 塘人,所以把这一画派称为浙派。

戴进,字文进,号静庵,一生坎坷,“平生作画不能买一饱”。取法宋、元人,画山石用斧劈皴,,“变南宋浑厚沉郁之体,成健拔劲锐一体”,比宋人措景丰富,较元人多生活实感。尤善于在山水实境中安排有情节的人物活动,是以山水为主的人物画。如《三顾茅庐图》、《春游晚归图》。 《春游晚归图》 吴伟,字次翁,号小仙,幼为孤儿。入宫得皇帝宠遇,誉之为“仙人笔也”,获“画状元”印。他不受朝廷拘羁,浪迹江湖。吴伟“源出戴进”而气魄更大,更简括整体。画中人物气宇昂扬,与山水相结合,给人以水墨淋漓,气势磅礴,又

【免费下载】中国美术史课本

第一章原始、古代美术 第一节原始美术 一、原始美术的特征 1、幻想的实用性创造动机与激情流露的创作过程有机联系 2、知觉感受的记忆与夸张特征的写实高度统一。 3、造型风格属于稚拙、简朴的审美类型。 二、旧石器时代美术 奥瑞纳时期(距今3-2万年) 梭鲁时期(距今2万年) 马格德林时期(距今1.4万-1万元) 旧石器时代美术特点: 1、原始雕刻主要以女性为创作母题。 2、题材作品主要围绕生殖崇拜。 3、雕刻作品比绘画作品出现的要早。 4、创作手法稚拙、概括、简朴、夸张。 5、原始雕刻中反应女性地位很高。 洞窟:拉斯科洞窟阿尔塔米拉洞窟 二、中石器时代的美术主要成就 北欧岩画拉文特岩画 三、新石器时代的美术 新石器时代的美术主要成就是巨石建筑,这是用重达数吨的巨石垒成的宗教性纪念物巨石建筑基本有三种形式:单石(石柱)这里是

后来纪念碑的原型,石棚(石台)这是陵墓建筑的开端,石栏这是 教堂建筑的雏形。 第二节古代两河流域地区的美术 古代两河流域地区分为四个时期1、苏美尔-阿卡德时期2、巴比伦时期3、亚述时期4、新巴比伦时期 两河流域美术的基本特征: 两河流域美术的创造更注重现实性,而且表达的题材上大多与战争 和武力有关,他多具有宏伟雄健的气质,并表现出更多的活泼情调,在艺术处理上受埃及美术的影响,但却更加随意而自由。 第三节古代埃及美术 一、古代埃及美术的特点 1、强化王权的等级观念和服务灵魂的相互渗透,构成古 埃及美术的动因。2、理性因素与固定模式的结合。4、强调几何形式规整追求装饰风格的表现手法。5、刚劲、宏伟、刚劲明确且简洁干练的艺术风格。 二、古王国美术成就在哪几个方面,有哪些代表性作品, 人像雕刻遵循怎样的法则 古王国时期的美术以金字塔建筑和雕刻最为突出,壁画尚处于初级阶段。建筑:金字塔雕刻:埃及雕刻程式在古王国就已形成,以后被当做典范沿袭下来。雕刻程式有:1、姿势必须保持直立,双臂紧靠躯体,正面直对群众;2、根据人物地位的尊卑决定比例的大小;3、人

对基督教之超越性的再思_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比较

泥中,举认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凡庸者引绳人也。”之记载。另外,中国古代传说中也把炎帝和黄帝视为人类的祖先,将后人视为“炎黄子孙”。由此可见,中国的古神系统传说繁多,谱系复杂。 从某种程度上看,中国传统文化中所信奉的不是“神创说”而是“人创说”。中国“神系”结构中的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轩辕氏乃至炎黄二帝之所以在中国人心目中地位崇高,其功绩并不在于创造万物,而在于他们躬身而为,蹈励而行,引领人类认识自然万物,征服自然。人类始祖女祸严然是一个大地母亲的形象,她的抟土为人并不象西方的上帝造人说那样有明确的目的和严格的规则,几乎可以视为一种消遣与即兴创作,作为创世者的威严与神圣并不存在。所以,中国传统中的“神”实际上是一种拟人化的形象,所谓的人类始祖和常人一样都是肉身凡胎,只不过他们在对抗自然的过程中起到了领袖作用,被后人神圣化了。 通过基督教的“上帝创世说”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创说”的对比,我们可以发现其不同之处非常明显:其一,基督教教义中严格明确地指出了人与上帝之间存在着一条不可逾越的界限,上帝之超越性的神性维度使之具有沟通有限与无限的功能;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神之间并没有本质上的明确区分,因此人与神的相似性与亲近关系难以形成截然分开的此岸世界与彼岸世界,也可以说,无论人或神都处于现世之中,随着古代的宗教信仰与民族意识的融合,以致中国在后来的发展中被视为宗教意识淡泊的民族。其二,传统的基督教在其发展过程中自始自终强调上帝的唯一性、绝对性、完整性,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诸神”身份多元化和不确定性,使中国文化中缺少对唯一神的信仰传统。 简而言之,由于基督教中的创造观念,表现为一个过程,即上帝创造了世界和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其神话的“神意”形象缺乏其超越维度,更易被理解为世人中出类拔萃者或人民领袖之类。中国传统文化主流中的儒学更趋于强调人在历史上的中心地位,重视人及其在历史上的作为。基督教与中国传统文化从此拉开距离。 二、关于两种文化根基—— —罪感文化与德感文化 在中西文化进行比较时,人们习惯将基督教文化归为“罪感文化”或“爱感文化”,将中国文化归为“德感文化”或“乐感文化”。在此,所谓的“罪感文化”之根据乃是基督信仰中的原罪观,以及与之相关的负罪感和忏悔感,而所谓的“德感文化”则主要基于中国传统思想中的孔孟“人性本善”、“天人合一”、“反身而诚”等观点,以及荀子的“人定胜天”的乐观思想。 基督教中的“原罪说”取自《圣经》中关于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偷吃禁果犯了罪”的故事。由此“罪”或“原罪”成了基督教中的核心观念和对人之本性的最根本的定义,“罪”的主要意味着人的始祖背叛了上帝,导致人与上帝的关系破裂。而且这种罪性使人从一出生开始就意识到自己的本质具有与生俱来的欠缺性,因此认同生命的渺小与卑微。这种原罪观被发展为西方文化中的主流—— —罪感文化。 与此相反,中国传统文化的心理意向结构的根据和基础是“德感文化”。“天人合一”开启了对个体人格自足性—— —人格的完善毋需外求而自足于内的儒学观,所谓“反身而诚”所迷信也是这种心态的最终根据,无论外部条件如何都不影响人格的自我完善。在此基础上,荀子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更进一步将个体人格的意志自足与无所不能发挥到极致。 中国人一般很难理解基督教的“原罪说”,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罪”的理解主要是指犯法和实际恶行,而基督教中的“罪”则是指人与上帝关系破裂之后的所处的孤立状态,是人自身对背离神性的自觉意识,“罪感”所强调的是宗教的意义,而不是一种道德取向。罪感的意向恰恰是把个体生命与超绝的神性意义联系起来的动因,是把人与神性重新联系起来的第一个环节,它使人意识到自己的自然状态在价值形态上的非自足性,从而引出一个超越的意向。 在中国传统的“德感文化”熏陶之下,所培养出的个体心态已是绝对的充盈自足体,根本无需再有外在的超越对象和根据。其后果之一是走向人性的妄自尊大,所谓的“王道美政”、 “天人合德”

中国美术史试题及答案

中国美术史试题3 一、填空题(40分) 1、中国新石器时代的绘画艺术,主要体现在的装饰纹样上。 2、在人和人的装饰品上,呈现出成熟的钻孔技术,这在雕刻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3、青铜器中的,是统治阶级用以区别尊卑等级的器物。 4、秦汉时代的美术中,兼有绘画与雕刻两种特点的是与。 5、《》被称为“汉人石刻,气魄深沉雄大”的杰出代表,其主体雕刻是《》。 6、六朝三大家指的是、、。 7、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敞肩拱桥是隋代的。 8、画史上“吴带当风,曹衣出水”分别指的是唐代画家和北齐 画家所独创的宗教图像样式。 9、唐代画马的名家是、画牛的名家是。 10、“徐黄异体”指的是五代画家和的花鸟画风格。 11、宋代瓷器生产的五大名窑指的是、、、、窑。 12、宋代文人画赋予梅兰竹菊以道德品格,号称“”。其后成为传统绘画中的独特门类。 13、元代肖像画家,驰名江浙一带,著《》一书。 14、把写意花鸟推向新阶段的两名主要画家是和。 15、明代后期,在肖像画的发展中,以为代表的墨骨敷彩画法,在当时的文人中影响很大。 16、“扬州八怪”大致分为三类:其中一类是厌弃官场的文人画家,如、、等。 17、明清时期我国著名的四大名绣是、、和。 18、被视为“海派”名家,但未定居上海的画家,有和。 19、天津泥人张被徐悲鸿成为“虽杨惠之不足过也”。其创始人是。

20、奠定擦笔水彩画法,并用时装美女做月份牌主要描写对象的是。 二、单项选择题(将正确答案代号填在题后的括号内,10分) 1、黄河流域半坡彩陶纹饰最多的是() A、兽面纹 B、凤鸟纹 C、几何纹 D、鱼纹 2、秦汉时代表示威仪登第的建筑物是() A、门阙 B、墓表 C、享堂 D、坞壁 3、首先提出“明劝诫,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这一绘画功能的是() A、顾恺之《画云台山记》 B、谢赫《画品》 C、宗炳《画山水序》 D、王微《叙画》 4、我国第一部绘画断代史著作是() A、历代名画记 B、唐朝名画录 C、贞观公私画史 D、续画品 5、南宋时期以善画婴戏图著称的画家是() A、刘松年 B、李迪 C、苏汉臣 D、李嵩 6、现存最大的喇嘛式塔是() A、妙应寺白塔 B、佛宫寺木塔 C、开元寺料敌塔 D、天宁寺塔 7、“明四家”中以工笔重彩闻名的画家是() A、沈周 B、文征明 C、唐 D、仇英 8、清初“四王”中,取得“熟不甜,生不涩,淡而厚、实而清”的收获的画家是() A、王时敏 B、王鉴 C、王翚 D、王原祁 9、在苏州大型园林中具有代表性的园林是() A、拙政图 B、网师园 C、怡园 D、留园 10、铜胎掐丝法郎的俗名是() A、唐三彩 B、扣器 C、景泰蓝 D、宣德炉

基督教与中国传统文化选修课论文

课程名称:基督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学号 2012080907 姓名成绩: 论文正文 论基督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摘要:本文分析了基督教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异同,中西文化的交融,并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论述了论述了基督教与中国文化在节日、饮食、服饰等方面的差异。在文化融合方面的努力。对社会现状的思考,并从发展角度出发,提出了和平友好,指出了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基督教中国传统文化文化融合节日服饰 基督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在世界各地都有广泛的传播和影响。中国是世 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以儒释道三教为核心的中国文 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聪明智慧的结晶。基督教自唐朝开始在中国传播,几经曲折,与中国文化进行了长期的冲突与融合,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明朝末期,当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来中国传播天主教的时候,他采用 了“援耶补儒”的传教模式,通过基督教与儒家思想的融合,为天主教在中国的 传播找到了文化的内在依据,如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高僧通过当时流行的玄 学思想为依据在中国传播佛教一样,走的是适应中国本土文化的传教路线。但利 玛窦的传教路线因“礼仪之争”而被迫中断。 1807年(清朝嘉庆十二年),英国伦敦传教会传教士马礼逊来华时,他的传 教方式更多地倾向于福音派的“以耶代儒”模式。他开创的文字、教育、医药等 传教方式的出发点是通过介绍西方基督教文明使中国人认识到西方文明的优越性,借此达到引导中国人皈依基督教的目的。这种“以耶代儒”和“耶稣或孔子”的 排斥主义传教路线经过郭实腊、戴德生等传教士进一步发扬光大,成为基督教各 派在中国传教的主流形式。这样,基督教就对中国文化的生存和发展形成了巨大 的威胁,使基督教与中国文化之间产生了深刻的冲突。基督教被中国大众蔑称为“洋教”。义和团运动就是以“灭洋教”为目标发展起来的。五四运动以后,中 国知识界又掀起了“非基督教运动”,使基督教在中国知识界遭到猛烈批判。 从节日方面来说 东西方节日的不同习俗,我们可以看到我国悠久的文化历史传统,和西方人 民崇尚自由和理性的特性。 首先,我们谈谈中国节日所承载的文化含义。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 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我们的七个主要节日有:春节、端午节、七夕节、清明节、元宵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这些节日,无一不是

中国美术史试题及答案

中国美术史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40分) 1、中国美术的起源和萌芽时期是石器时代的美术。 2、青海大通孙家寨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堪称马家窑文化彩陶艺术之杰作。 3、我国迄今发现最古老的壁画墨迹,是辽宁牛河梁红山文化女神庙遗址出土的壁画残块 4、我国先秦时代的青铜器,分礼器、乐器、兵器、工具及车马器等四类。 5、东汉时代的画像石以山东嘉祥的武梁祠为代表。 6、中国现存最早的砖塔是河南等封的蒿岳寺塔。 7、刘宋时画家陆探微创造了“秀骨清象”的清秀绘画形象,而张僧繇则因其创造的形象独具风格,被称为“张家祥 ”。 8、唐代画家王维以诗入画创“ 破墨”山水,书写文人情怀。王洽画松石山水则疯癫狂放,创“ 泼墨 ”之法。 9、我国著名的四大石窟指的是"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大同云冈"和 "洛阳龙门 " 石窟。 10、唐代工艺品中成就最为卓著的首推唐三彩,殉葬的俑和驼、马动物是其中的精品 11、论者评宋初两大山水画家谓:“ 李成 " 之画,近视如千里之远, "范宽 " 之笔,远望不离坐外。 12、南宋画家梁揩擅绘洗练放逸的“ 减笔画”,开启了元明清写意人物的先河。

13、元代永乐宫三清殿壁画的作者是民间画工马君祥等,而纯阳殿的壁画构图则是采用了连环的表现形式。 14、明代“ ”派的代表画家吴伟和戴进。 15、明末画家陈洪绶19岁时创作的九歌图,其中以屈子行吟图为最佳。 16、清初“四僧”指的是八大山人、石涛、髡残、弘仁。 17、“扬州八怪”大致分三类,其中一类是丢官后来扬州的文人,如郑板桥、李鱓等人。 18、清代三大木板年画产地是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山东潍县杨家埠。 19、近代画家任伯年注重文人画与民间美术结合,创造了雅俗共赏的新画风。 20、“从来没有一个画家像他这么努力与绘写社会生活??”这是郑振铎对《点石斋画报》的主要执笔人吴有如的评价。 二、单项选择题(将正确答案代号填在题后的括号内)(10分) 1、马王堆汉墓帛画描绘的主题思想是( B )。A、天地神话 B、引魂升天 C、墓主生活 D、仙人出行 2、已知最早的纸本绘画《地主庄园图》出土于( A )。A吐鲁番晋墓 B、昭通霍氏墓 C安丘冬寿墓 D酒泉丁家闸墓 3、描绘宫中嫔妃生活哀怨的作品是( C )A 虢国夫人游春图 B、捣练图 C、挥扇仕女图 D、簪花仕女图 4、“昭陵六骏”浮雕中具有情节性的作品是(A )。A、飒露紫B、拳毛騧 C、白蹄乌 D、特勒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