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史之清代美术
第十一章清代的工艺美术

下五旗:“镶蓝、镶红、镶白、正蓝、正红”为 王贝勒掌管。
第一节 陶瓷工艺
清代的陶瓷,继承了明代的传统,以景德镇为烧制中 心,在生产技艺上,仍然有不少创造。
釉色方面:品种增多,更为丰富多彩。
彩绘方面:古彩、珐琅彩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青 瓷的瓷色白而泛青,所以在青花制作中,产生更为和谐 的艺术效果,成为清代陶瓷的主要品种。(珐琅彩)
中国工艺美术史
第十一章 清代的工艺美术
概说 1644年,明代封建王朝在农民领袖李自成 领导的起义军的打击下,节节败退,很快灭 亡。不久,农民起义军又被我国以东北地区 为根据地的满族打败。满族是女真族的一支, 明代时居住在松花江、黑龙江一带。明代末 期。逐渐强大,建立了金国,历史上称为后 金,后改国号为清,攻入北京后建立了清王 朝。
称为“墨分五色”。《陶雅》中这么记载:“其青花 一色,见深见浅,有一瓶一罐而分之七色、九色之多, 娇翠欲滴。”写得非常清楚,康熙青花甚至能分出九 个层次。所以康熙青花在整个清朝,乃至后来到民国, 到现在,都被认为是清朝青花里最好的。《陶雅》也 是这样说:“雍乾两朝之青花,盖远不逮康窑。然则 青花一类,康青虽不及明青之美者,亦可以独步本朝 矣。”康熙青花虽然艳不如明朝的青花,但在清朝这 个朝代里,肯定是老大。由于这些因素,收藏者一开 始最容易喜欢上的,就是康熙青花(康熙青花)。
(1)造型有碗、盘、炉、瓶等,碗较深而盘较 浅。碗和炉多为卷口,瓶的口缘为向外敞。
(2)装饰花纹为花卉、人物、洞石、云龙等, 布局较满,近似明代特色。
(3)釉呈青白色,青花色调灰暗。 (4)胎骨厚重,口沿多为一圈酱色。
2、康熙时期
康熙时期的陶瓷工艺,从釉色上来说,以红釉为最著名,又 称宝石红。因当时曾由郎廷极督造,因此又称为“郎红”。
中国美术史名着选读之明清时期

中国美术史名著选读之明清时期写作特点:传统的重视一家之言、史论结合的特点削弱了,重视资料性的成分加重了。
许多画史成了画家传记。
对资料的收藏、整理、编录,是和美术史的实用目的诸如收藏、鉴赏相关连。
收藏的队伍成分发生变化,由南北朝时的士大夫阶层,发展为普通人群,故书画家字号类的书籍有了需求。
1、列传体的画史继承传统继续发展。
2、公私著录蓬勃发展,形式完备而多样。
3、出现了各种各样整理以往美术史籍的丛书。
美术史的汇编,如《王氏书画苑》,如《佩文斋书画谱》(书学、画学、书家传、画家传、书辨正、画辨正等)。
著录的类编,如《式古堂书画彚(huì)考》。
工具书性质的汇编,《历代画史汇传》。
简明的年表性的书籍,《画法年表》。
工艺美术史方面的汇编,如《竹人录》、《景德镇陶人录》。
画史文献:1、明清的列传体书画史:《无声诗史》,《明画录》。
2、地域性的画史:《吴郡丹青志》,《虞山画志》。
3、按画科、画史编写的画史:《墨梅人名录》。
4、按性别或身份编写的画史:《玉台画史》5、宫廷绘画史籍:《南宋院画录》、《国朝院画录》6、年表、人名录:郭础《画法年表》,陈豫钟《明画姓氏韵编》。
7、题跋、着录类的史籍文献:《珊瑚网》、《钤山堂书画记》、《墨缘汇观》、《秘殿珠林石渠宝笈》元末明初陶宗仪的《书史会要》陶宗仪有《南村辍耕录》,三十卷,记见闻,元代典章制度轶事、元末农民起义等。
《古刻丛抄》,抄汉至南宋七十一种碑刻。
《书史会要》九卷,补遗一卷,共十卷。
书成于明洪武九年(1376年)。
择100余种书籍,编录上古至元代的书法家传记,评论简洁、允当,系统而较详尽。
分卷给历代书家列传记。
补遗,收录400余人,绝大多数是鲜为人知的书法家,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搜辑史实的用心。
明代朱谋垔(yīn)《书史会要续编》一卷,系采录明代书法家传记,补充上了明代的书法家。
价值:收集资料丰富,文笔简练,有个人看法,评价有褒贬,评论公允。
所收书家很多,是他人所未收。
中国美术史明清美术PPT幻灯片课件

• 边景昭:是永乐、宣德时画家,工花鸟,主要继承宋代“ 院体”传统,其花鸟,精微而不失于工板,优美而不流于 柔媚,在工谨妍丽之中传达出雍容浑朴的气质,被誉为“ 当代边鸾”。
• 存世代表作有《三友百禽图》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以松、竹、梅为背景,布置各类禽鸟百只,隐喻百官朝拜 天子,呈现顺承天意之象,属吉祥瑞应装饰画。画面百禽 刻划细致入微,品类一一可辨,情态又生动活泼;松竹梅 则较洗练,用笔亦劲健,并以水墨为主,使全幅在艳丽之 中兼具清雅之韵。
•
秋 风 纨 扇 图 唐 寅 明
•
人 物 故 事 图 册 局 部 仇 英 明
三、明代写意花鸟画
• 写意花鸟在明代中叶以后形成一个高峰期。沈周、唐寅已先 开拓了这一领域,继而出现了以表现个性为主,笔墨技法淋 漓酣畅,情感充分溢于笔墨的杰出画家陈淳与徐渭。
• 花卉册 陈淳 明
• •
墨
竹
葡
石
萄
图
• 木叶丹黄图 龚贤 清
•
山 居 图 高 岑 清
• 金陵八家山水册(之一) 樊圻 清
二、宫廷绘画与郎世宁 • 康熙三十年(1691)是清代宫廷绘画的第一高峰期,乾隆
继位(1736)又趋上升阶段。 • 康熙时主要画家有冷枚以及王原祁、王翚等。因而这一时代
绘画受“虞山派”、“娄东派”影响明显,同时西方油画在 康熙年间已被内廷重视。清代宫廷画家中,有一批是西洋来 的传教士,他们带来了西洋画的明暗和透视法,在宫廷内还 培养了很多学生。不少中国画家受西方绘画影响,在应用明 暗方法、焦点透视方法,以及西画色彩关系等方面,丰富了 传统中国画的表现技法,整体看可以说是清代院体中西合壁 的画法。
• 梅竹图卷 石涛 清
• 诗画册 石涛 清
1840—1949年中国美术史

任伯年(1840—1895)
任颐( 1840—1895 ),浙江绍兴人,后改 字伯
年,自幼受到父亲在艺术上的熏陶和指导,擅长肖 像画。 任伯年所作人物画,有肖像画,也有历史故事和民 间传说,题材丰富,内容通俗易懂,思想倾向明确。 任伯年在绘画成熟时期的创作,以花鸟画居多,其 中尤以勾勒与没骨相结合的小写意突出。善于将处 于运动中的花鸟,以瞬间的姿态描写于画面而不失 动感,使画面总是充满生气。
居 廉
·
花 卉
向 日 葵
花卉册
二高一陈
高剑父、高奇峰、
陈树人 三人都具有明显 的政治思想,致 力于民国革命, 参加同盟会,同 时也为改良中国 画作出贡献。
高剑父(1879~1951)
高剑父(1879~1951),广东番禺人。中国近现代中
国画家、美术教育家、岭南画派创始人之一 少年向居廉学画。1905年留学日本,进“白马 会”“太平洋画会”“水彩画会”,在传统绘画的 基础上吸收西洋画技法。 回国后参加黄花岗起义,民国初年在上海创办“审 美书馆”,出版《真相画报》,宣传革命主张,倡 导美育,推行中国画的革新运动。孙中山逝世后, 他对当时的军阀、官僚统治极为不满,遂放弃从政, 办春睡画院,收徒授艺,专心致力于中国画的革新。
蟹
鱼
群虾图
齐白石的绘画,
以花鸟草虫为大 宗,且兼工、写 两种作风,俱都 造诣高深。 他的写意人物画 与山水画虽不及 花鸟草虫多,但 在艺术上的成就 却毫不逊色甚至 更为突出。
昆 虫
盆草荔枝
闲人
人物画简练粗犷,
内容诙谐深邃,发 人深思。
群吓
鱼 群
古 树 归 鸦
鸳 鸯
黄宾虹(1865~1955)
清代的工艺美术——《中国工艺美术史》笔记及真题详解

a.碗,早期有敞口碗、直口碗;中期多折腰碗;晚期创造了有盖碗,是专供 饮茶用的。 b.盘,多为大型制作。 c.瓶,式样甚多。有棒捶瓶、花觚、梅瓶、天球瓶、蒜头瓶、桶子瓶、葫芦 瓶、胆瓶、荸荠瓶、扁瓶、柳叶瓶等。 d.尊,有太白尊、观音尊、⻢蹄尊、凤尾尊、萝卜尊等。 e.壶,有茄式壶,有福字、禄字、寿字壶。 f .罐,有将军罐,罐盖似古代武将的军盔而得名。有粥罐,体形矮而圆,是 提取稀粥用的。 ③陶瓷装饰纹样 a.雉鸡牡丹。因牡丹花心出两个犄⻆,故称双犄牡丹。 b.冰纹梅花。 c.⻰凤。 d.四季景,十二月花。 e.人物。康熙时期多表现人物题材,雍正时则多采用花⻦题材的纹饰。 f .刀⻢人。即挂刀骑⻢的人物,表现两军作战,人⻢奔腾的战斗场面。 g.锦地开光。这是康熙时期用作边饰的一种最普遍的形式。锦地丰富多彩, 有万字流水、⻳纹、钱文、锁子、人字、⻥鳞、盘绦等。 h.戏曲故事。多以古典小说《东周列国志》、《三国演义》、《隋唐演 义》、《水浒》、《⻄游记》等故事题材。 i.全篇诗文。康熙时期用⻓篇的诗文作为装饰,常⻅的有《兰亭序》、《赤壁 赋》、《出师表》、《醉翁亭记》、《滕王阁序》等,多装饰在笔筒上,流行 于康熙中期。 j.耕织图。 k.渔家乐。表现渔⺠的欢快情景。 l.祈福祝寿。如“洪福⻬天”、“福禄寿三星”、“八仙庆寿”、“双螭捧寿”等,此 与康熙晚年寿辰有关。
(2)康熙时期 ①陶瓷工艺 a.红釉红釉又称宝石红,从釉色上说是最突出的,康熙红釉颜色鲜艳,特点 是挂不住口。器皿的口缘部分,红釉下淌,呈现淡⻘色。 b.古彩古彩又称硬彩,是康熙时期的重要品种。它是继承明代五彩的传统技 法而发展的彩绘。笔力健劲,多用单线平涂,色彩浓艳。与明代五彩相比,则 有深浅层次之分。 c.⻘花⻘花在康熙时期有所发展,出现了康⻘五色、素三彩:第一,康⻘五 色,是指渲染的次数加多,更富层次感。第二,素三彩是用⻩、绿、紫等色施 以彩绘,而无红色,也是这时的创造。 ②陶瓷造型 康熙时期陶瓷造型,有的沿用旧式,有的加以改造发展为新品种,有的富有独 创性。如:
中国美术史:8.明清-近代美术

明清时期的美术
明代绘画
一、宫廷花鸟画派 二、宫廷山水画派(浙派) 三、吴派(山水画派)
一、宫廷花鸟画派
画风: 艳丽典雅、笔法工整而富有生意。
主要宫廷画家:
边文进(福建沙县人) 吕纪(浙江宁波人) 林良(广东佛山人)
林良 花鸟画
吕纪 花鸟画Page 4
边文进 花鸟画作品
Page 5
二、宫廷山水画派——浙 派(院派) (157)
1.陈淳(今江苏苏州人) 2.徐渭(今浙江绍兴人) 3.周之冕(今江苏吴江人)
陈 淳 花鸟画作品
徐渭
花鸟画 作品
位于浙江绍兴的徐渭墓
周之冕 花鸟画作品
159
明末画家 董其昌
★ 上海人。明政府
官员(礼部尚书), 上海一带的大地主。 他具有很高的文化修 养,是明朝末年中国 书画界的领袖,最著 名的山水画家、书法 家,无论对当时,还 是对后代,他都有十
郑燮 《竹石图》
金农作品
黄慎的人物画
第四节 明清书法
第二节 明 清 书 法 家 (348)
一、明代书法家
祝允明(草书)、文征明、 唐寅、董其昌、王铎(草 书)
祝允明 草书
祝允明 书法作品
文征明 书法作品
唐伯虎 书法作品
王铎 书法
二、清代书法家 郑燮、金农、吴昌硕、 何绍基、康有为
峰 画作品
陈树人
(1883-1948)
原
名哲,后改名韶,字树
人,以字行,号葭外渔
子。籍隶广东番禺(今
广州)。年十七学画于
居古泉(廉),与高剑
父为同门。留学日本,
先后毕业于西京美术学
校绘画科、东京立教大
学文科。
陈树人作品
14中国美术史-明清美术(四)清代书法、建筑、雕塑及工艺美术

明清美术(二)—清代建筑
一、宏伟壮丽的宫苑建筑 二、人神感应的坛庙建筑
三、玉宇梵宫的宗教建筑
四、诗情画意的园林艺术
一、宏伟壮丽的宫苑建筑
(一)故宫 今存北京故宫的规模是清朝时确定下来 的,要比明朝的规模要小得多。清朝宫殿数 目不及明的十分之三,墙垣木料也改用普通 的砖和松木。但其整体布局没有变化。
清 王 铎 《 自 作 五 律 诗 》
清 王 铎 《 杜 甫 五 律 诗 卷 》
明清美术(二)—清代书法
(三)郑板桥 郑板桥(1693~1765), 原名郑燮,字克柔,号板 桥,江苏兴化人。早年家贫,以书画维持生活。 他的书法早年师法苏东坡,黄庭坚。 他的字 能熔 正、草、隶、篆于一炉,可以说是我国书法史上的一怪。 板桥的怪是“恕不同人”的怪,不愿流于凡俗的怪,而 不是不要传统的怪。他自己说过:“横涂竖抹,要自笔 笔在法中。”又说:“必极工而后能写意。”他在书法 上非常强调自己的新意,他在《跋临兰亭序》中说: “板桥道人以中郎之体,运太傅之笔,为右军之书,而 出己意。并无所谓蔡、钟、王者,岂复有兰亭画貌乎?”
清 郑 板 桥 《 自 书 诗 轴 》
清 郑 燮 《 行 书 七 律 诗 轴 》
明清美术(二)—清代书法
(四)金农 金农(1687~1764), 原名司农,字寿门,号东心, 浙江杭州人。诗文书画金石皆精。 他的书法以《天发神碑》为基础。他的隶书早年是 “墨守汉人绳墨”的。既负盛名之后,有意“骇俗”, 老芝以为“笔笔从汉隶而来”,“世人以不怪为怪”。 今天我们看到的金农书法,大体有三种风范。其一是隶 书字多圆滑古朴,其间仿佛可见其”小变汉法”之求索 轨迹;其二是漆书,横粗竖细,方整浓黑,世称“冬心 体”他的漆书,是其自辟蹊径的标志;三是以碑法与自 家的漆书法写成的行草书。其尺牍,提画多用此体。
中国工艺美术史清代工艺美术

中国工艺美术史清代工艺美术背景介绍清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自1644年至1912年,被外族侵略后中国社会经济民风陷于停滞,文化上更是丧失独特性。
然而,优秀的清代工艺美术却在这种情况下依旧绚丽绽放。
清代的工艺美术表现了民族传统文化的辉煌和精湛的工艺技术,展现了当时中国工匠们的智慧和才华。
清代工艺美术的特点清代工艺美术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技术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精湛的工艺技术:清代工艺美术大多采用传统手工工艺,包括雕刻、绘画、织绣、刺绣等,工匠们经过长期的训练和实践,技艺日臻完善,精湛绝伦。
2.丰富多彩的题材:清代工艺美术作品的题材广泛,涵盖了宗教、神话、历史等各个方面,内容丰富多样,形式各异。
3.细腻精美的工艺品:清代工艺美术作品在细节处理上非常注重,工匠们善于运用线条、色彩和材料,使作品看起来既细腻又精美。
清代工艺美术的主要作品清代工艺美术涵盖了很多不同的领域,包括陶瓷、玉器、漆器、丝绸、铜器等。
以下是几种代表性的清代工艺美术作品:1. 清代青花瓷青花瓷是清代最具代表性的陶瓷之一,其釉下彩绘和青花绘花工艺技法达到了巅峰。
清代青花瓷制作精美,品种繁多,风格上独具特色,成为中国瓷器史上的瑰宝。
2. 清代玉器清代玉器是中国工艺美术的珍品之一,其雕刻工艺精湛,题材多样,包括玉佩、玉璧、玉杖等,形态优美,寓意深远。
3. 清代漆器清代漆器制作精良,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主要有漆画、漆雕、漆制家具等,被誉为“东方艺术明珠”。
清代工艺美术的影响清代工艺美术对后世的影响深远,它不仅在中国本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且对外国工艺美术的发展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使中国工艺美术成为世界上重要的艺术形式之一。
结语清代工艺美术是中国工艺美术史上的重要时期,其优秀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繁荣与文化的丰盛。
清代工艺美术将传统工艺与艺术相结合,不仅展现了中国工匠们的高超技艺,更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美术史之清代绘画
摘要:中国美术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清代绘画展现出了耀眼的光芒,从清初“四王”集传统大成而更重笔墨的倾向,到“四僧“代表了虽不废弃传统但更加独抒个性大胆创造的趋向,清代绘画在一步步发展与创新,及扬州八怪,把写意花鸟画发展得更加豪纵,古拙而充满个性,也更雅俗共赏和更关注现实。
清代末期出现的任颐,吴昌硕等画家开创的“海派”更是对后世影响深远。
所以,清代的绘画对后人是有不可磨灭的影响。
关键词:清代绘画四王四僧扬州八怪海派发展
中国美术史源远流长,自史前时代至今,中国美术总是保持了令人惊奇的延续性。
中国对传统的尊崇是欧洲美术所不能及的,它的影响在整个东亚文化圈都可以观察得到。
尤其在曾经在中国统治下的地区,无论建筑、雕刻、绘画、工艺,创作上都各有伟大的贡献,16世纪以来,中国的工艺品,尤其是瓷器,大量向欧洲出口,这对欧洲艺术也产生了影响。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也展现出了耀眼的艺术文化。
清代的绘画,可以说是清代美术中不可缺少的成员之一,也是中国近现代美术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清初,延续晚明以来尊崇吴派的传统,出现了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
他们都以摹古为主旨,崇尚董、王和元四家,讲究笔墨趣味和技巧功力,把宋元名家的笔法视为最高标准,这种思想因受到皇帝的认可和提倡,因此被尊为“正宗”。
他们看重笔墨,大多以古人丘壑搬前搬后,达到古人画中的完美境界,表现平静安闲的情感状态,体现所谓“士气”与“书卷气”,却较少观察自然,描写具体感受。
他们在研究古人笔墨上也达到一定水平,在发展干笔渴墨方面也丰富了文人画的表现方式。
四王的山水画风影响了整个清代,弥漫在北京以皇帝为中心的贵族士大夫社会中间。
皇家画院和皇室,大臣都画这种山水画,可谓:笔力超凡,功力极深,气韵高雅,别开生面。
但是,由于他们一味模古,也在一定程度上桎梏了文人画的发展。
与四王齐名的还有吴历和恽寿平,前者以山水闻名,作品丘壑多姿,笔墨苍浑,风格醇厚深秀;后者则以花鸟见长,创没骨画法,以极似求不似,重在“摄情”,画风清新雅丽,于绚烂中求平淡,表现了理想化的美的境界,均成就显著。
与四王的固守古法相比,清初的四僧在继承前人笔墨基础上,更加主张发展,强调贴近生活。
作为旧明遗逸,对国破家亡之痛感触尤深。
他们不满足于挪用古法,而是深入自然,寄情于山水,以抒发自身感受为目的,不屈附于社会审美需求。
四僧尤其是石涛的山水,看似无法而实际上变古法为我法,想象力丰富,景色新奇,构图新颖自然,笔墨纵肆潇洒,意境生气奕奕,充满了昂扬的激情。
清代中期,扬州因盐商富贾聚集,经济又呈繁荣景象。
不仅是东南的经济中心,也是文化艺术的中心。
各地文人名流,汇集扬州。
富商大贾已经不满足于物质和精神上的产品,而是在书画方面着力搜求。
流风所及,中产之家乃至平民中稍富有者,亦求书画悬于室中,以示风雅。
由于对字画的大量需求,吸引和产生了大量的画家。
据《扬州画舫录》记载,本地画家及各地来扬画家稍具名气者就有一百数十人之多,其中不少是当时的名家,扬州八怪就在其中。
扬州八怪,并不专指某八个人,而是泛指代表扬州画坛新风的一批画家。
一类是丢官从画的郑燮等人,还有一类是厌弃官场的金农,高翔等人,最后是具备文人修养的职业画家,如黄慎,罗聘等人。
以“扬州八怪”为代表的扬州画派的作品,无论是取材立意,还是构图用笔,都有鲜明的个性。
他们重视生活感受,凭着知识分子的敏锐洞察力和善良的同情心,对丑恶的事物和人加以抨击,或著于诗文,或表诸书画。
与“正宗”不同的是,他们不死守临摹古法,而是另辟蹊径,“掀天揭地之文,震惊雷雨之
字,呵神骂鬼之谈,无古无今之画” 来自立门户,不追随时俗,风格独创。
“八怪”最喜欢画梅、竹、石、兰。
他们以梅的高傲、石的坚冷、竹的清高、兰的幽香表达自己的志趣。
其中罗聘还爱画鬼,他笔下的鬼形形色色,并解释说“凡有人处皆有鬼”,鬼的特点是“遇富贵者,则循墙蛇行,遇贫贱者,则拊膺蹑足,揶揄百端”。
这哪是在画鬼,分明是通过鬼态撕下了披在那些趋炎附势、欺压贫民的贪官污吏身上的人皮,还了他们的本来面目。
在封建制度极端残酷又大兴文字狱的时代,他们却敢于与众不同,标新立异,无怪乎当时一督抚摇头直称“怪哉、怪哉”。
邓拓在咏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时曾写道“歌吹扬州惹怪名,兰香竹影伴书声”,可以算作对他们“怪”之特点的总结吧。
这些已经职业化的文人画家和已经文人画的职业画家,在一定程度上挣脱了宫廷提倡的正宗保守艺术的羁绊,或多或少地摆脱了贵逸平和的“士气”与“书卷气”,形成反映时代变化的新风貌,发展了写意画。
清代末年,上海出现了一些绘画名手,任颐和吴昌硕是其中最杰出者。
任颐是一位极有才能的画家,他除了山水人物之外,在花鸟方面也有极其宽阔的表现,一改恽寿平以来花鸟画家只长于花卉,少画禽鸟的风气。
他的花鸟画,总是把花与鸟连在一起,禽鸟显得很突出,花卉有时只作背景,整个画面充满了诗的意境。
任颐的山水画创作不多,早年师法石涛,中年以后兼取明代沈周、丁云鹏、蓝瑛、并上追元代吴镇、王蒙,以纵肆、劲真的笔法见长。
然则,他的花鸟画更富有创造,富有巧趣,早年以工笔见长,后吸取恽寿平的没骨法,笔墨趋于简逸放纵,设色明净淡雅,形成兼工带写,明快温馨的格调。
这种画法,开辟了花鸟画的新天地,对近、现代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他创作的鼎盛时期,不仅创作题材上范围扩大了,而且具有深刻的社会内容,用隐晦的手段寄寓深情。
作为后辈,吴昌硕受任颐指点,所作的画笔恣墨纵,不拘成法,外貌粗疏而内蕴浑厚,虚实相生,能纵能收,疏可走马,密不容针,以极度简练概括的笔墨来表现深邃的意境,抒发丰富的思想感情。
他和任颐共同形成了所谓的“海派”,是“海派”的先后领袖人物。
在海派的影响下产生了今天的齐白石,潘天寿等卓越的花鸟画家。
这一富有成就的花鸟画派的生长不能不归功于其最有力的推动者:石涛。
同时,也应注意到石涛和清代初年其他画家所开辟的道路,经过错综的发展,最后也出现了优秀的山水画家黄宾虹。
清代的绘画艺术虽受到因袭模仿的思想的影响,但在艺术的某些方面仍是发展和创造的,对后人的影响是不可磨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