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启之死与元明之际文学思潮的转折
美的爱恋者和殉情者——论高启生命悲剧的美学意义

苏 轼 是 古 文 大 家 .唐 宋 八 大 家 ” 一 。 的 古 文 呈 现 出 多 “ 之 他 姿 多 彩 的艺 术 面 貌 。 有 极高 的表现 能 力 . 他 的 笔下 几 他 在 乎 没 有 不 能 再 现 的 客 观 事 物 和 内 心 情 思 .且 能 随 着 表 现 对 象 的 不 同 而 变 化 自如 ,连 他 自 己 都 说 :吾 文 如 万 斛 泉 “ 涌 , 择 地 而 出 , 平 地 滔 滔 洄 洄 , 一 日千 里 无 难 。 其 不 在 虽 及
成 就 的取 得 与诗 人 对 关的 执 著追 求 密 不 可分 。 用诗 歌 表 现 关 、 生 命 捍 卫 美 既 构 成 了 高 启 人 生 的 核 心 主 题 , 演 用 又
绎 了他 生 命 悲 剧 的 关 学 意 义 。 高 启 短 暂 的 生 命 旅 程 折 射 着人 类追 求 美 的理 想 光辉 。 关 键 词 : 启 美 生 命 悲 剧 美 学 意 义 高 高 启 (3 6 l 7 ) 字 季 迪 , 元 明 之 际 世 所 公 认 的 13 一 3 4 , 是
也 ; 姬、 嫱, 夏 王 如其 丽 也 ; 文 、 胜 , 其 豪 也 ; 鹤翔 田 赵 如 呜
云 , 其 逸 也 。” 嗍 真 是 美 不 胜 收 。这 一 美 的 特 征 的 形 成 如 [ z
源 自诗 人 内 心 强 烈 的 美 的 意 识 。 启 的 一 生 是 迷 恋 美 、 高 歌 颂 美 、 卫美 的 一生 , 生 命 之美 、 捍 对 自然 之 美 、 情 之 美 、 人 时 像 写 诗 一 样 大 量 采 用 标 题 和 小 序 的 形 式 ,使 词 的 题 序
《 苑 卮 言 》 说 : 当 胜 国 时 , 网 宽 , 不 必 仕 宦 。 浙 中 艺 中 “ 法 人
“明诗第一人”高启误用“龙蟠虎踞”被判腰斩

“明诗第一人”高启误用“龙蟠虎踞”被判腰斩导读:高启在南京也留下了不少不朽的诗作,代表作为《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
明代建国之初,青年诗人高启还是十分兴奋的。
毕竟,战乱之苦是不用再受的了。
今天的人们恐怕难以想象,被誉为“明诗第一人”的高启竟因为“龙蟠虎踞”这4个字而被腰斩。
其实,这个曾在南京留诗大赞明朝一统天下的年轻人的悲惨下场,和他在南京做官一年多后突然拒绝明太祖亲封高官却选择隐居一样,是有着深层次的原因的。
明初,高启曾在南京写诗盛赞开国皇帝高启,生于1336年,长洲(今苏州西南)人。
元代末年,他隐居在吴淞江边的青丘,自号为青丘子。
高启学识渊博,尤其酷爱吟诗,一直以“谪仙在世”自许。
他在青年时代即有诗名,与杨基、张羽、徐贲合称为“吴中四杰”。
在文学史上,与刘基、宋濂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
高启的诗歌,雄健有力、富有才情,改变了元末以来华丽的诗风。
他众体兼长,写诗摹拟取法不限于一代一家。
清人赵翼的《瓯北诗话》说:“高青丘(即高启)才气超迈,音节响亮,宗派唐人,而自出新意”,“推为开国诗人第一,信不虚也”。
更有后世评论者认为高启是“明诗第一人”。
高启在南京也留下了不少不朽的诗作,代表作为《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
明代建国之初,青年诗人高启还是十分兴奋的。
毕竟,战乱之苦是不用再受的了。
虽然元末的社会现实使高启写出了不少诗歌,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是也,但他肯定还是向往着过上太平日子的。
对于开国皇帝朱元璋,高启一开始也是表现出赞佩的。
他在《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写道: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
钟山如龙独西上,欲破巨浪乘长风。
江山相雄不相让,形胜争夸天下壮。
秦皇空此瘗黄金,佳气葱葱至今王。
我怀郁塞何由开,酒酣走上城南台。
坐觉苍茫万古意,远自荒烟落日之中来。
石头城下涛声怒,武骑千群谁敢渡。
黄旗入洛竟何祥,铁锁横江未为固。
前三国,后六朝,草生宫阙何萧萧!英雄乘时务割据,几度战血流寒潮。
我生幸逢圣人起南国,祸乱初平事休息,从今四海永为家,不用长江限南北。
高启生平简介

在中国文学史上,唐宋时期是被大家公认的中国是个发展的顶峰,甚至唐诗已经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代名词,无数的诗人和诗作被人们广泛的赞扬和传唱,而明代的诗歌在文学史上似乎一直处于边缘地带。
但是纵观明代诗坛,诗歌成就虽然不及唐宋,但却并非没有创作高手。
钱谦益《列朝诗集》收集明代诗人1600余家,陈田《明诗纪事》收集明代诗人4000余家。
其间不乏有才气有成就的诗人,尤其在诗歌理论方面,更是不乏名家。
仅明初就有著名的“吴中四杰”、“北郭十友”、越中、闽中等创作群体。
高启无疑也是明初诗歌创作成就较高的诗人之一。
高启生平简介高启(1336-1374),字季迪,号青丘子,晚号槎轩,长洲(今江苏苏州)人。
高启是元末吴中诗派最具有代表性的诗人之一,也是元明之际最著名的诗人之一。
高启生于元顺帝至元二年(1336年),至明太祖洪武七年(1374年)被腰斩。
他的生命虽然只有短暂的三十九年,却享有“明三百年诗人之冠冕”的盛誉。
清人赵翼说:“青丘子才气超迈,音节响亮,宗法唐人而自远胸臆。
一出笔即有博大昌明气象,亦有明一代文运,论者推为明初诗人第一,信不虚也。
”1[①]陈田则给予高启更高的评价:“季迪诸体并工,天才绝物,允为明三百年诗人称首,不只冠绝一时也。
”2[②]《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价高启:“天才高逸,实据明一代诗人之上。
”3[③]顾玄言也说:“高侍郎始变元季之体,首昌明初之音,发端沉郁,入趣幽远,得风人激刺微旨,足以嗣响盛唐。
”这些都是实评,肯定了高启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高启所处的时代正值群雄并起,天下大乱的元末,这也造就了诗人一生坎坷的经历。
高启一生的履历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少年时期、离乱士气、入明一伙、归田至死。
高启的先世为汴梁人,后南渡到临安,又迁徙吴郡。
“世居吴之北郭”,4[④]“祖本凝,父一元”。
5[⑤]高启自称“我家本出渤海王,子孙散落来南方”(《送高二文学游钱塘》),又称“我祖昔都邺,神武为世雄”(《赠铜台李壮士》)。
再论高启之死

郡 中,旦 夕延见甚欢。观以改修府治获谴 ,帝见启所作 上梁文 因发怒 ,腰斩于市。
收稿 日期 :2 1.70 0 00 .9 基 金项 目:浙江教育厅课题 ( 2 0 0 3 7 Y 0 9 99 ) 作者简介 :贾继用 (9 0 ) 17 一 ,男 ,山东枣庄人 ,讲师,博士 ,研究方 向: 中国古典文献学
因,于是又有了 “ 苏州人身份说”【、“ 4 政治斗争牺牲品说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以上诸说 J 5 】
往 往 以推测 代替 实证 ,结果 使 问题更 加 复杂 。为 了廓 清高 启之 死 ,同时 了解 高启之 死所 折射 的 明 初 诗人 处境 ,有 必要 对高 启之 死作 进一 步 的辨证 ,尽 可 能地终 结这 场争 论 。
中图分类号 :10 . 2 62 文献标志 ̄ -A f q - 文章编号 :1 7 .5 52 1)30 1.6 6 43 5 (0 1 .1 1 0 0 本文的 P F文件可以从 x ea . Ue u n D u boWZ. . 获得 dc
DO :1.8 5 .s. 7 .5 52 1.3 1 I 03 7  ̄i n1 43 5 . 1 . 6 s 6 0 00
高 启是 明初杰 出的诗人 之一 ,四库 馆 臣评 价 :“ 高启 )天 才 高逸 ,实据 明一 代诗 人之 上 。 1 ( ”[ 】 然而 , 启之死 却 是 明初 政 治 的悬 案 ,同时也是 中国文 学史上 的一 个难 解之 谜 。自明初 迄 于当代 , 高 关于 高启 之死 ,议论 和猜 测纷 纷 。至清 初 ,高启 死后三 百 年 ,钱 谦益 《 列朝 诗集 》始据 吴 中地 区 民间 传 闻 ,欲 印证 高启 “ 以诗得 罪 ”而死 L。2 2 0世 纪 8 J O年代 初 ,钱伯 城 《 诗人 高启 之死 及其诗 歌评 价 》口认 为高 启死 因是 他与 明朝 政府 不合 作 ,此说 开 “ 官得罪 说 ”之先 河 ,此后 附和 者 甚 】 辞 众 ,以至于 被许 多人 认为 是确 论而 写进 文学 史 。近 年来 ,许多研 究 者欲 从不 同角度 揭示 高启 的死
明代文学发展概况--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

明代文学发展概况明代文学呈现波浪形态势,大致可分成2个阶段:一.前期作为元文学馀波和明中后期文学突变的准备,可视为中古文学最后阶段;二.嘉靖(1522~1566)后,文学变革迅猛异常,步入近古新时代。
(一)明中叶到鸦片战争是近古期第一段。
(二)元明际社会动荡,形成人心思治、崇拜英雄的思潮,涌现一批精神上较解放且富时代使命感的文人,文学作品尚酣畅雄健的阳刚之美,浸透忧患意识,如《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游传》;南戏中兴和宋濂、刘基、高启等诗文作家。
(三)明初经济复苏,士人忧患意识消蚀;思想文化专制和特务统治,平添不安全感,知识分子转而欣赏平稳和谐、雍容典雅美:小说、戏曲创作受限,“台阁体”诗歌和讴歌富贵、道德、神仙的戏剧泛滥,文学倾向贵族化、御用化而滑入低谷。
(四)明中叶,商业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壮大、统治集团腐朽、思想控制松动、王阳明心学流行,嘉靖后文学复苏:1.文学创作随接受对象下层化、市民化而更加面向现实,创作主体精神高扬,突出个性和人欲的表露。
2.叙事文学全面成熟,向近代化变革:(1)《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词话》问世;(2)戏曲:从《宝剑记》、《浣纱记》、《鸣凤记》等三大传奇问世,传奇定型和昆腔改革,到汤显祖写“临川四梦”,戏曲创作推向继元杂剧后的又一高峰;(3)诗文:继前七子在弘治年间(1488~1505)以“复古”开展文学革新运动后,相继出现唐家派、后七子、公安派、竟陵派等。
(4)以“三言”、“二拍”为代表的白话短篇小说繁荣,(5)“挂枝儿”、“山歌”等民间文学的流行和整理。
3.明末天启、崇祯(1621~1644)间,国事多艰、经世实学思潮抬头,向理性回归,重新强调文学的社会功用,开启清文学思潮的转变。
三.明中期后,文学向世俗化、个性化、趣味化流动。
第一节商业经济的繁荣与城市文化形态的形成一.工商业的发展与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壮大,新读者群形成。
二.新内容与新形象:市民生活、市民情趣、市民形象。
朱元璋与元末明初文风嬗变

朱元璋还改革唐宋以来的科考制度,注意实用知识 趣的作品。洪武四年 ( 1 1 7 1 年) ,他批阅翰林学士所撰
和实际 技能的 传授与考察, 倡导务实学风, 以纠元代学 《 武臣诰文》的时 候强 调:“ 自 今措词务在平实, 毋事夸 张” [ ] ‘ 獬’ ; 洪武六年 ( 1 3 7 3 年) , 朱元璋又云:“ 唐 风浮 泛、 学者多流为文人之弊。 洪武三年 ( 1 3 7 0 年)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自古至今,文学很难摆脱政治的羁绊,封建帝王作 人, 使民以时’ , 真治国 之良 规, 孔子之言, 诚万世之师 『 2 ] ( p . 2 8 7 ) ,明初实施的重农桑、敦教化、轻徭薄赋 、 为政治文化环境的核心主导力量, 可以 凭借其至高无上 也” 的政治优势左右文坛风尚,在文学演进中扮演着举足轻 节用爱人等一系列休养生息政策皆从求真务实、 体恤民
的 局面, 他大力宣扬儒家的崇实贱虚、 节用爱民 思想: 百姓子弟为教育对象的 社学, 传 授《 四书》 、 《 五经》等
“ 吾每于宫中无事, 辄取孔子之言观之,如 ‘ 节用而爱 儒家经典, 并且严格规定: “ 在学生员,当以 孝悌忠信礼
[ 收稿 1 3期 ]2 0 1 2— 1 0- 2 0
[ 摘
蚌埠 2 3 3 0 3 0 )
要 ] 明初 文学,界 于元 末 文学 与盛 明文 学之 间,作 为过 渡阶段 ,有 着重教 化 而轻 审美 的特征 ,
但其文学理论和创作都有一 定历 史贡献。开 国帝王朱元璋 在元 末明初 的文风嬗 变 中起到 重要 作用 。他通 过 以儒 治 国、倡 导质朴文风 、改造士人精神 风貌 和 自身创作 垂范 ,有 力促 进 明初雅 正 文风的回 归,但 其 实行
古代文学明清篇

明代诗文1、明代诗文发展特点:①作品繁多,成就不高。
②流派林立,主张众多。
2、明代诗文衰落的原因:思想文化上实行专制主义,大力提倡程朱理学,采用八股取士制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就箝制了文人的思想,对文学的创作极为不利。
黄宗羲:“三百年人士之精神,专注于场屋之业,割其余以为古文,其不能如前代之盛者无足怪也。
”一、明初诗文明初诗坛活跃着以高启、杨基、袁凯等人为代表的作家群,他们大多生活在元明交替时期,经历过元末动荡的战乱与明初整饬政策下的高压统治,不少作品表现了时代的创伤以及作家个人在特殊环境中所产生的愁苦郁闷的心态与反思人生的内容,格调凝重悲怆。
(一)高启高启是最有成就的诗人,被推为“海内诗宗”。
主张取法汉魏晋唐各代,已开明中叶复古派先声。
作品抒写时代与个人命运的孤吟,流露出忧郁苦闷、彷徨孤独的情绪。
诗风雄健奔放,气象昌明博大,对转变元末纤秾缛丽的诗风实为有力,为明诗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开端。
(二)宋濂、刘基宋濂的散文以传记文最为出色,如《秦士录》、《王冕传》等,赠序《送东阳马生序》。
刘基的散文继承了密切关心现实的传统,多触及世风时弊,包孕着抑郁不平之气。
以寓言体散文最为出色,代表作《卖柑者言》。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别号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
浙江浦江人,明初文学家。
他家境贫寒,自幼好学,曾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等,元顺帝曾召为翰林院编修,以奉养父母为由,辞不应召,修道著书。
至正二十年(1360),与刘基、章溢、叶琛同受朱元璋礼聘,尊为“五经”师。
洪武初主修《元史》,后因其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党案,谪茂州,途中病死于夔州。
朱元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刘基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四方学者称他为“太史公”。
刘基(1311 - 1375),字伯温,青田(今属浙江)人,元至顺进士,曾任江西高安县丞、江浙儒学副提举等,因受排挤弃官归隐。
诗人高启之死与明初江南文祸

The Death of the Poet Gao Qi and the Writing Cases of South Yangtze River in Ming Dynasty 作者: 吴士勇[1]
作者机构: [1]淮阴师范学院历史与社会学系,江苏淮安223001
出版物刊名: 史学月刊
页码: 33-37页
主题词: 诗人高启;朱元璋;“魏观案”;江南士子;文祸
摘要:诗人高启死于非命有多方面原因。
世谓其诗作《宫女图》暗讽宫闱密事而招来杀身之祸,纯属穿凿之谈。
明初复杂的政治环境让诗人产生了惶恐无助的心态,随之其辞官不就的行为,被朱元璋视为不与新王朝合作的举措。
“魏观案”事发后,高启诗文中某些触犯忌讳的语
句让明太祖动了杀机。
朱元璋制造这起骇人听闻的惨案,还希望警告那些仍然感怀于元朝与张
士诚政权仁泽的江南士子。
此心愿落空后,明太祖屡兴文祸,使用暴力手段镇压不与新王朝合
作的士子。
从这个意义上讲,高启之死可谓明初江南文祸的滥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提要】本文纠正了自《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以来对高启之死的长期误解,即认为死亡是造成其未成为一流诗人的原因。
文章深入探讨了高启入明之后的创作变化及衰竭原因,认为他之所以没有取得理想的创作成就,是由于他已经不具备原来的创作条件与创作心境,并指出了其文学思想史的意义。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评价高启时说:“启天才高逸,实据明一代诗人之上。
其于诗,拟汉魏似汉魏,拟六朝似六朝,拟唐似唐,拟宋似宋,凡古人之所长,无不兼之。
振元末纤浓缛丽之习而返之于古,启实为有力。
然行世太早,殒折太速,未能熔铸变化,自成一家,故备有古人之格,而反不能名启为何格。
此则天实限之,非启过也。
特其摹仿古调之中,自有精神意象存乎其间。
”①此处既肯定了高启在明代诗歌史上的崇高地位,又指出其模拟的不足,更进一步剖析其摹仿中而又有自我精神意象存在的独特性,因而此段话历来被学者视为是高启评价的权威结论,从而屡屡被后人所征引。
同样对后世造成深刻影响的,还有如下的看法,即高启之未能做到自成一家而取得更大的创作成就,其原因则在于过早地死于非命。
此种看法使学者们在谈起高启时一方面惋惜其早逝,一方面痛恨朱元璋对于文学的扼杀。
其实,四库馆臣的此种感叹只具备同情的情感倾向而并不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学术判断。
高启所以没有取得理想的创作成就,是由于他已经不具备原来的创作条件与创作心境,换句话说,就是整个文学思潮已经发生转折,高启在这种情况下不可能在创作上有什么新的进展与新的成就,即使他不被腰斩而依然存活在世,也照样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高启之死的价值在于它鲜明地体现了元明之际文学思潮的转折,从而成为文学思潮发生转向的一个标志。
一关于高启的死因,学术界已经有过许多的考辨与推测,应该说都有一定的根据与道理。
但本文要指出的是,高启肉体生命的存在或毁灭也许会有种种的意外与机缘,而其精神世界的苦闷与文人个性的摧折则是无可避免的。
高启最得意的时期恰恰是元代末年的战乱频仍之时,当时他或在吴中之北郭与杨基、张羽、徐贲等朋友赋诗饮酒,或在松江之青丘啸傲自乐,用他诗中经常用到的话说就叫做“闲”与“懒”,其有诗曰:“移家到渚滨,沙鸟便相亲。
地僻偏容懒,村荒却称贫。
犬随春 女,鸡唤晓耕人。
愿得无愁事,闲眠老此身。
”②但这种“闲懒”只是相对于功名利禄的进取而言的,而并不是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慵散。
与闲懒密切相联的是孤高的个性、自由的心境、雅致的情趣与饱满的诗思。
像高启这样的闲淡超然之士在元代绝不是少数,而是作为一个有异于其他朝代的文人群体而出现的,尤其是在元末,出现了以顾瑛为首的玉山雅会的文人集团,出现了像杨维桢那样的怪异之人,出现了像王冕那样的隐逸高士。
以高启为代表的所谓“吴中四杰”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个部分而已。
文人出现此种特性乃是元代诸多复杂历史因素融汇的结果。
元代少数民族统治的民族隔阂与尚武重吏的政治现实,使得原本在政治生活中占据中心位置的儒士群体迅速地边缘化,从而造成了所谓“九儒十丐”的说法。
文人中的大多数当然还没有放弃对于功名的追求与济世经国的自期,同时也不乏仕途上的成功者,但成功者的数量已大为减少,追求的过程又充满挫折与烦恼,于是许多元代文人都经历过一个求取功名——挫折失败——归于隐逸的人生历程,从而在整体处于政治边缘化的位置。
此种边缘化的现实逐渐孕育出一种旁观者的心态,所谓“不占龙头选,不入名贤传。
时时酒圣,处处诗禅。
烟霞状元,江湖醉仙。
笑谈便是编修院。
留连,批风抹月四十年”③。
这种旁观者的心态在元末达到极致,比如从至正八年至十六年,在周围到处都是烽火战乱的环境中,顾瑛依然可以在其玉山草堂组织一次又一次的诗酒雅会,而数以十计的文坛名流竟然也可以心安理得地吟诗作赋,高谈阔论。
诗人兼画家的王冕则更绝妙:“著作郎李孝光数荐之府吏。
冕詈曰:‘吾有田可耕,有书可读,肯朝夕抱案立庭下,备奴使哉?'”④然后就隐居山中专心致志地写诗作画去了。
而且他是在预知天下将乱,“不满十年,此中狐兔游”的情况下归隐山中的,可知他对元政权是以旁观者自居而不愿担负任何的政治责任。
吴中四杰则更突出,至正二十七年,当朱元璋大军围攻苏州时,高启等人竟“聚首辄啜茗树下,哦诗论文以为乐”⑤。
在他们看来,腐败透顶的朝廷,庸碌无能的张士诚与气势汹汹的朱元璋,都没有必要过于亲近,都没有他们饮茶作诗更重要。
在中国历史上,文人的个性伸张与精神自由,往往是与对政治的疏离相伴而来的,在此又一次得到了证实。
高启也经历了一个从壮志满怀到失望隐居的人生历程,其《赠薛相士》一诗对此总结说:“可少喜功名,轻事勇且狂。
顾影每自奇,磊落七尺长。
要将二三策,为君致时康。
公卿可俯拾,岂数尚书郎?回头几何年,突兀将老苍。
始图竟无成,艰险嗟备尝。
归来省昨非,我耕妇自桑。
”⑥与其前辈不同的是,身处元末动乱之中的高启并非没有机会出仕,当时的张士诚、朱元璋和元朝朝廷都急于网罗才能智勇之士以为己用,高启本人就曾明确指出:“今天下崩离,征伐四出,可谓有事之时也。
其决策于帷幄之中,扬武于军旅之间,奉命于疆场之外者,皆上之所需而有待乎智勇能辨之士也。
”⑦但高启依然坚持不出,尽管吴中四杰的其他成员在当时或主动或被动地任职于张士诚政权中,高启却依然啸歌于吴凇之青丘。
究其原因,则其(摸鱼儿)“自适”一词言之甚明:“近年稍谙时事,旁人休笑头缩。
赌棋几局输赢注,正似世情翻覆。
思算熟。
向前去不如,退后无羞辱。
三般检束。
莫恃微才,莫夸高论,莫趁闲追逐。
虽都道,富贵人之所欲。
天曾付几多福。
倘来入手还须做,底用看人眉目。
聊自足。
见放著有田可种有书堪读。
这后段行藏,从天发付,何须问龟卜”⑧。
在此,他指出了两点归隐的理由,一是群雄相争,世情反复,未知最终鹿死谁手;二是替人当差,受人指使,须要看人眉目,从而失去了自我的独立性。
关于后一点,他在《瞻目轩》诗中有过更直率的表白,即所谓“君子贵独立,依附非端良”⑨。
可知高启所以选择隐居的生活而做诗人,除了对于诗歌的酷爱之外,最重要的还在于他能够保持自我的独立与自由,从而守住文人的人格节操。
当然,能够闲散自由地隐居、赋诗、饮酒而保持自我的独立,不仅需要具备文人的主观条件,同时还要拥有一个宽松的社会环境,在元代则恰好为其提供了此一机遇。
文人们在被朝廷边缘化之后,其实在一定程度上成了一群无人管束的自由阶层。
遵循宋代以来的传统,文人们主要从事讲学与作诗两大行当,尤其是在江南地区就更是如此。
有元一代,书院林立,诗社迭起,与此种既轻视文人又放纵文人的政治环境是密切相关的。
后来王世贞曾带着羡慕的语气追忆说:“当胜国时,法网宽,人不必仕宦。
浙中每岁有诗社,聘一二名宿如廉夫辈主之,刻其尤者以为式。
饶介之仕伪吴,求诸彦作《醉樵歌》,以张仲简第一,季迪次之。
赠仲简黄金十两,季迪白金三斤。
”⑩当时的吴越一带曾先后有两个文人集团最可瞩目,一个是以顾瑛的玉山草堂为中心的松散诗人群体,他们体现了元代文人处于政治边缘的自由闲散的生活方式;另一个是以吴中四杰为核心的文人群体,他们处于张士诚的实力范围之内。
张士诚在政治上缺乏远大目光而只图自保,但对文人则较为优待,为其所用则予以优厚待遇,不为其所用亦听其自便,所以当时的文坛盟主杨维桢与年轻新秀高启都曾拒绝其征召而得以安然隐居。
正是在如此环境中,高启才能享受那一份潇洒与自由,他在《青丘子歌》中自我描绘说:“蹑履厌远游,荷锄懒躬耕。
有剑任锈涩,有书任纵横,不肯折腰为五斗米,不肯掉舍下七十城。
但好觅诗句,自吟自酬庚。
”“朝吟忘其饥,暮吟散不平。
当其苦吟时,兀兀如被酲。
头发不暇栉,家事不及营。
儿啼不知怜,客至不果迎。
不忧回也空,不慕猗氏盈。
不惭被宽褐,不羡垂革缨。
不问龙虎苦战斗,不管乌兔忙奔倾。
”“世间无物为我娱,自出金石相轰铿。
江边茅屋风雨晴,闭门睡足诗初成。
叩壶自高歌,不顾俗耳惊。
”11尽管这是带有极大的夸张与想象的文学描绘,不等于现实中的作者,但考诸高启生平,还是大致能够体现其当时的人生行为与精神状态的。
但是在入明之后,文人们在元代所拥有的环境全都改变了。
朱元璋总结元朝灭亡的原因,认为官吏贪污与法网松弛是主要因素,故曰:“建国之初,当先正纲纪。
元氏昏乱,威福下移,法度不行,人心涣散,遂致天下骚动。
”12《明史?刑法志》则曰:“太祖开国之初,惩元季贪冒,重绳贪吏。
”面对在元代社会中闲散自由惯了的文人群体,朱元璋必须解决两个问题,既要让他们出山为朝廷服务,又要在规定的体制内规规矩矩地服务。
明初朝廷曾充满热情地连续下诏书征召山林隐逸之士,却同时又连连摧折儒士名流。
对此钱穆先生曾总结说:“元政大弊,端在重吏而轻儒。
明祖之起,其敬礼而罗致之者固多儒,且亦以儒道而罗致之。
然其所以录用之者,则仍未免循元之弊。
盖以旧之用吏者用儒,儒有不能吏事者,亦有不愿自屈为吏者。
方其未仕,敬礼之,优渥之,皆所以崇儒也。
及其既仕,束缚之,驰骤之,皆所以驭吏也。
在上者心切望治,有其可谅。
而在下者之不安不乐,宁求隐退以自全,亦有未可一概而议者。
”13儒召之而吏用之,这是元明易代之际文化变迁与承袭相混合的典型特征,钱先生之概括基本准确。
说基本准确是因为朱元璋之视儒为吏除却望治心切外,更要通过各种手段将文人纳入既定的规范秩序之中,而要守规矩,其前提即在摧折其个性与限制其野性。
高启不幸遭遇到这样的时代,从而使他无论在朝与在野都感到严重的不适应:在朝时不仅具有京城做客的孤独感,更有种种礼节制度对其闲散自由个性的限制,其他种种不便不必多言,单是早出晚归的朝参就使之苦不堪言:“官吏收鱼钥,朝趋阻向晨。
忘鸣鸡睡熟,倦立马嘶频。
柝静霜飞堞,钟来月堕津。
可怜同候者,多是未闲人!”14在高启的眼中,他不如那些熟睡的鸡,他们可以忘记打鸣而熟睡,却不会被朝廷追究罪过,可自己立在宫门前,连马都等得不耐烦了,却还得耐着性子等下去。
由己及彼,他看到周围乃是一群再做不得闲人的同僚。
于是他想到了退隐,他认为自己就是一只草野养成的大雁,根本不适宜养于宫中:“野性不受畜,逍遥恋江渚。
冥飞惜未高,偶为弋者取。
幸来君园中,华池得游处。
虽蒙惠养恩,饱饲贷庖煮。
终焉怀惭惊,不复少容与。
”15做官当然有好处,比如宫廷的华贵,生活的优裕,但无论如何他就是感到再没有以前的从容自在,还是更留恋那逍遥自在的江浒生涯。
然而当高启真正回到他梦寐以求的隐居之地时,他依然感受不到原有的愉快。
朋友已经星散,世事已经变迁,诗酒优游的场面已经一去不复返。
尽管有人曾考证出洪武时期北郭诗社还一度存在16,但在高启的诗中却很少再出现集中的高谈阔论、饮酒赋诗的场面,所谓“去年秋,余解官归江上,故旧凋散,朋徒殆空”17。
高启的确又可以享受其懒与闲的生活了,但此时的懒散已经主要不是潇洒而是无聊了。
于是,高启真正陷入了一种“居闲厌寂寞,从仕愁羁束”18的两难境地。
在一个新王朝中,他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他还在按原有的惯性生活,于是就有了与魏观的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