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翔《琵琶行》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琵琶行》教案教学设计

《琵琶行》教案教学设计

《琵琶行》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理解《琵琶行》的作者背景、时代背景和文学价值。

2. 能够理解并运用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

3. 能够分析并欣赏《琵琶行》的文学特色和艺术魅力。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对《琵琶行》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通过朗读、表演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2. 培养学生对音乐和艺术的感知和欣赏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朗读1. 让学生反复朗读《琵琶行》,理解课文的大意和情感。

2. 引导学生注意课文的韵律和节奏,感受诗歌的音乐性。

2.2 课文解析1. 分析课文的内容,解释关键词汇和句式的含义。

2.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隐喻和象征,深入理解诗人的意图。

2.3 文学特色分析1. 分析《琵琶行》的文学特色,如意象、情感、节奏等。

2. 引导学生欣赏诗中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1. 引导学生回顾《琵琶行》的作者背景和时代背景。

2. 激发学生对《琵琶行》的兴趣和好奇心。

3.2 课文朗读与解析1. 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音乐性。

2. 解析课文的内容,解释关键词汇和句式的含义。

3.3 小组讨论1. 让学生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课文中的隐喻和象征。

2. 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分享对诗人的意图的理解。

3.4 实践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朗读、表演等活动,体验诗歌的情感。

2. 邀请音乐老师进行琵琶演奏,让学生感受诗歌与音乐的结合。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自主学习评价1. 评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评价学生对文学特色的欣赏和审美能力。

4.2 小组讨论评价1. 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和表达情况。

2. 评价学生对课文中的隐喻和象征的理解程度。

4.3 实践活动评价1. 评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和体验。

《琵琶行》教案设计

《琵琶行》教案设计

《琵琶行》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准确、流畅地诵读全诗,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引导学生品味诗歌中精彩的音乐描写,感受琵琶女高超的弹奏技艺。

3、体会诗人对琵琶女不幸遭遇的同情,理解诗人抒发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领会诗中描写音乐的高超技巧,体会诗人运用生动比喻将抽象音乐形象化的艺术手法。

(2)理解诗歌的主题,感受诗人与琵琶女之间情感的共鸣。

2、教学难点(1)理解诗人通过音乐描写所传达的情感和思想。

(2)把握诗歌中“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深层意蕴。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一段琵琶曲,如《十面埋伏》,让学生在音乐声中感受琵琶这种乐器的魅力。

然后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唐朝,有一位诗人听了一首琵琶曲,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诗篇,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琵琶行》。

那么,这首诗究竟有着怎样的魅力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白居易的世界。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通俗易懂。

2、写作背景: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在一个秋夜,他送客湓浦口,听到了琵琶声,结识了琵琶女,感慨于自己的遭遇与琵琶女相似,于是写下了这首《琵琶行》。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诵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范读,学生注意节奏和情感。

3、学生齐声诵读,教师指正读音和节奏。

4、提问:这首诗主要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四)精读诗歌,赏析音乐描写1、找出诗中描写音乐的句子。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2、小组讨论:这些描写音乐的句子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表现了怎样的音乐特点?3、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比喻: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将大弦的声音比作急雨,小弦的声音比作私语,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弦声的不同特点。

关于《琵琶行》教案设计

关于《琵琶行》教案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关于《琵琶行》教案设计学科领域:语文年级:高中课时:2课时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琵琶行》的作者背景、时代背景及诗歌内容。

(2)能够分析并欣赏《琵琶行》的韵律美、意境美和情感美。

(3)能够运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创作简单的古体诗。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琵琶行》。

(2)学会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学会从诗歌中提取关键信息,分析诗歌意境和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文化素养。

(2)培养学生珍惜友情、关爱他人的品质。

(3)培养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激发奋斗动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琵琶行》的基本内容。

(2)欣赏《琵琶行》的韵律美、意境美和情感美。

(3)掌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诗歌意境和情感的深入分析。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像等手段,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氛围。

2. 朗读感悟法:引导学生朗读、背诵,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合作探讨法:鼓励学生相互讨论,提高解读诗歌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白居易及其作品《琵琶行》。

(2)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琵琶行》,了解诗歌基本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关键词语、意象。

3. 课堂讲解:(1)讲解诗歌的韵律特点,如平仄、对仗等。

(2)分析诗歌的意境美和情感美,如描绘画面、表现情感等。

(3)讲解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4.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深入解读《琵琶行》。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5. 朗读感悟:(1)组织学生朗读、背诵《琵琶行》。

(2)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韵律美,提升语感。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7. 作业布置:(1)熟读、背诵《琵琶行》。

《琵琶行》教学设计(1)

《琵琶行》教学设计(1)
主要作品
白居易的诗歌作品丰富,包括《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都是中 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03
教学方法
诵读法
总结词
通过诵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培养语感。
详细描述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多次诵读,从初步 感知到深入理解,逐渐体会诗歌的韵 律和节奏,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对诗歌 的感悟能力。
小组合作探究法
总结词
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探讨诗歌的主题 和思想内涵。
详细描述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学生共同 探讨诗歌的主题、思想内涵、艺术手 法等方面的问题,通过交流和讨论, 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认识。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总结词
利用多媒体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详细描述
教师可以使用PPT、视频、音频等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展示诗歌的相关背景、音乐、画面等内容,帮助学生更 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唐诗发展概况
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创造了著名的唐诗文化,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代表 之一。《琵琶行》是唐朝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反映了唐朝中后期的社会现实 。
诗人白居易简介
白居易是唐朝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与元稹并称为“元白”,他的诗歌题材广 泛,语言通俗易懂,被誉为“人民诗人”。
《琵琶行》的创作背景
社会背景
《琵琶行》是白居易的代表作之 一,也是唐诗中的经典之作,其 诗歌艺术价值极高,被誉为中国 古代文学史上的“史诗”。
历史地位
《琵琶行》不仅在文学上具有重 要地位,同时也反映了唐朝中后 期的社会历史状况,对于研究唐 朝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琵琶行》的作者介绍
白居易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朝著名现实主义诗人,与元 稹并称为“元白”,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

《琵琶行(并序)》详细教案设计

《琵琶行(并序)》详细教案设计

《琵琶行(并序)》详细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琵琶行(并序)》的基本内容,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兴趣,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1.2 教学内容1.2.1 诗歌背景:《琵琶行(并序)》的作者、创作背景和文化背景。

1.2.2 诗歌结构:诗歌的韵律、节奏和层次。

1.2.3 诗歌内容:诗歌的主题、意象和情感。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文化背景。

2.1.2 诗歌的韵律、节奏和层次。

2.1.3 诗歌的主题、意象和情感。

2.2 教学难点2.2.1 诗歌中的生僻字词和古代文化常识。

2.2.2 诗歌的意境和情感的把握。

2.2.3 诗歌的鉴赏方法和技巧。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3.1.1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文化背景和鉴赏方法。

3.1.2 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3.1.3 讨论法:通过讨论,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意象。

3.1.4 写作法:通过写作,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和表达能力。

3.2 教学手段3.2.1 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歌的文本、图片和相关视频。

3.2.2 实物教具:展示古代乐器琵琶,增强学生对诗歌形象的认识。

3.2.3 网络资源:提供相关诗歌的鉴赏文章和评论,拓宽学生的视野。

第四章:教学过程与步骤4.1 导入新课4.1.1 播放琵琶音乐,引发学生对琵琶的兴趣。

4.1.2 简介诗歌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4.2 讲解诗歌4.2.1 讲解诗歌的基本内容,让学生了解诗歌的故事情节。

4.2.2 讲解诗歌的韵律、节奏和层次,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4.2.3 讲解诗歌的主题、意象和情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4.3 讨论与思考4.3.1 组织学生讨论诗歌的主题和意象,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

程翔《琵琶行》教学设计

程翔《琵琶行》教学设计

程翔《琵琶行》教学设计经典课例:一曲琵琶说到今――《琵琶行》教学设计(两课时)程翔一、介绍相关背景资料,进行整体阅读。

请同学们回答:《琵琶行》作为一首叙事诗,第一小节交代了什么呢?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事件是“送别”。

古人写送别有“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有“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

中国人的传统,喜欢团圆。

“何事长向别时圆”,分别总是令人伤感的。

所以读古诗,要有一种传统文化的敏感。

更何况诗人当时的处境:被贬官来到偏远的九江,本来心情就很痛苦,再加上分别之苦,更是雪上加霜。

按照唐朝规定,被贬人员接到皇帝命令,必须马上动身。

当时白居易来不及向朋友告别就起身了,所以他来到九江,对这难得的朋友格外珍惜和留恋。

二、第一小节除了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这些叙事要素外,还写了什么?渲染了一种悲凉气氛。

一个“秋”字告诉我们,当时的环境也是悲凉的。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举酒欲饮无管弦”点明了话别时的孤寂无聊。

一个“惨”字告诉我们“以酒浇愁愁更愁”,这小小的船儿如何载得动这许多愁!分别之时,只有那一轮明月浸泡在江水中,冷月无声,诗人内心悲痛、伤感、凄凉。

就在这时,出现了转机:一个“忽”字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喜悦。

理解作者创造的艺术氛围是读懂作品的关键。

抓关键词语,体会感情色彩。

三、第二段描写音乐,具有怎样的特点?请同学们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说一说。

解决三个问题:1.大量地使用比喻。

2.运用留白、烘托的艺术手法。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音乐戛然而止,但是诗人的内心活动仍在继续。

诗人沉醉在那美妙的音乐之中,音乐勾起了他对往事的回忆。

3.描写了琵琶女弹奏的全过程。

从“转轴拨弦三两声”试音到“低眉信手续续弹”,从“轻拢慢捻抹复挑”到“大珠小珠落玉盘”,从“间关莺语花底滑”到“凝绝不通声暂歇”,从“银瓶乍破水浆迸”到“四弦一声如裂帛”,音乐经历了一个从舒缓到激越,从单纯到错杂,从欢快到艰难,从连续到间歇,从高昂到低沉的复杂多变的过程。

琵琶行教学设计(精选3篇)

琵琶行教学设计(精选3篇)

琵琶行教学设计(精选3篇)琵琶行教学设计(精选3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琵琶行教学设计(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琵琶行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透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2、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2、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板书课题、作者,简介作者与作品提示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继杜甫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琵琶行》是一首七言长篇叙事诗,继承了汉乐府叙事诗的传统,是初唐以来七言歌行的代表作,带有很强的抒情性。

由于叙事与感情的结合,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优美动人,可以说是我国古典叙事诗又一新的高峰,在诗人生前,就被广为传诵,所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歌唱《琵琶行》。

”时至今日,千百年过去了,但仍然感人肺腑。

二、教师引导学生对诗的内容作整体把握三、串讲小序,讲前布置两个思考题要求学生边听边思考,串讲后提问1、小序有什么作用?明确: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概况,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2、小序已经简明清楚地叙述了琵琶女的故事和自己的感受,为什么还要写成一首诗呢?明确:写成了诗,人物和故事更加形象感人,更好地抒情达意,给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鸣。

四、分析第一段“浔阳江边闻琵琶”1、“枫叶荻花秋瑟瑟”:叙述秋夜江边送客时的环境,秋夜江边,枫叶、荻花,色调暗淡,“瑟瑟”二字点情,景物成了溢满悲凉情感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令人顿觉秋凉袭来,渲染了送别时人物凄凉愁惨的心情。

《琵琶行》教案设计

《琵琶行》教案设计

《琵琶行》优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琵琶行》全文;(2)理解《琵琶行》的创作背景、作者白居易的生平等;(3)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表现手法;(4)掌握诗歌的基本格律和韵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琵琶行》;(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诗人的才情和艺术创造力;(2)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3)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琵琶行》;(2)理解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表现手法;(3)掌握诗歌的基本格律和韵律。

2. 教学难点:(1)诗中一些生僻字词的解释和理解;(2)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的把握;(3)对诗人心境和创作背景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琵琶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中的字词和句子;(3)让学生思考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表现手法;(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欣赏与鉴赏:(1)让学生欣赏古典诗词的美,提高审美情趣;(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3)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和外延。

5. 巩固拓展:(1)进行诗歌默写练习;(2)结合其他诗歌进行比较阅读;(3)开展诗歌创作活动。

四、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琵琶行》;2. 总结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表现手法;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教学策略1. 借助多媒体手段:在教学中,可运用多媒体展示与《琵琶行》相关的图片、音乐等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韵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程翔《琵琶行》教学设计
经典课例:一曲琵琶说到今
程翔
一、介绍相关背景资料,实行整体阅读。

请同学们回答:《琵琶行》作为一首叙事诗,第一小节交代了什么呢?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事件是“送别”。

古人写送别有“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有“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

中国人的传统,喜欢团圆。

“何事长向别时圆”,分别总是令人伤感的。

所以读古诗,要有一种传统文化的敏感。

更何况诗人当时的处境:被贬官来到偏远的九江,本来心情就很痛苦,再加上分别之苦,更是雪上加霜。

按照唐朝规定,被贬人员接到皇帝命令,必须马上动身。

当时白居易来不及向朋友告别就起身了,所以他来到九江,对这难得的朋友格外珍惜和留恋。

二、第一小节除了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这些叙事要素外,还写了什么?
渲染了一种悲凉气氛。

一个“秋”字告诉我们,当时的环境也是悲凉的。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举酒欲饮无管弦”点明了话别时的孤寂无聊。

一个“惨”字告诉我们“以酒浇愁愁更愁”,这小小的船儿如何载得动这很多愁!分别之时,只有那一轮
明月浸泡在江水中,冷月无声,诗人内心悲痛、伤感、凄凉。

就在这时,出现了转机:一个“忽”字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喜悦。

理解作者创造的艺术氛围是读懂作品的关键。

抓关键词语,体会感情色彩。

三、第二段描写音乐,具有怎样的特点?请同学们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说一说。

解决三个问题:1.大量地使用比喻。

2.使用留白、烘托的艺术手法。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音乐戛不过止,但是诗人的内心活动仍在继续。

诗人沉醉在那美妙的音乐之中,音乐勾起了他对往事的回忆。

3.描写了琵琶女弹奏的全过程。

从“转轴拨弦三两声”试音到“低眉信手续续弹”,从“轻拢慢捻抹复挑”到“大珠小珠落玉盘”,从“间关莺语花底滑”到“凝绝不通声暂歇”,从“银瓶乍破水浆迸”到“四弦一声如裂帛”,音乐经历了一个从舒缓到激越,从单纯到错杂,从欢快到艰难,从连续到间歇,从高昂到低沉的复杂多变的过程。

音乐的旋律起伏跌宕,千回百转,回肠荡气。

更为动人的是,诗人对音乐的描写紧紧抠住一个“情”字:“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只有让情感伴随着音乐的起伏跌宕而变化,才能表现出诗人内心世界的痛苦悲哀,才能显示出音乐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让学生说出喜欢的句子,课堂就活了。

学生喜欢的句子如何与“三个问题”对接?顺序不是主
要的,教师要因势利导,从学生喜欢的句子中引到“三个问题”上来。

这是接榫的艺术。

四、自古以来,描写音乐的诗词歌赋很多,比如韩愈的《听颖师弹琴》,李贺的《李凭箜篌引》等,都是描写音乐的绝唱。

下面给同学们介绍刘鹗在《老残游记》中写“白妞说书”的一段,请大家欣赏:王小玉便启朱唇,发皓齿,唱了几句书儿。

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

唱了十数句之后,逐步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

那知她于那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转折。

几啭之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

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来峰削壁干仞,以为上与天通;及至翻到傲来峰顶,才见扇子崖更在傲来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险,愈险愈奇。

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又极力骋其千回百折的精神,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

顷刻之间,周匝数遍。

从此以后,愈唱愈低,愈低愈细,那声音逐步的就听不见了。

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

约有两三分钟之久,仿佛有一点声音从地底下发出。

这个出之后,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

这个声飞起,即有无限声音俱来并发。

那弹弦子的亦全用轮指,忽大忽小,同他那声音相和相合,有如花坞春晓,好鸟乱鸣。

耳朵忙不过
来,不晓得听那一声的为是。

正在撩乱之际,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

这时台下叫好之声,轰然雷动。

“白妞说书”也写了一个完整的过程。

同学们想一下:如果把“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改成“叫好之声,轰然雷动”好不好?
不好。

即便改成“掌声响起来”也不好。

特定的艺术境界决定了只有“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才是最好的。

贾岛的“敲”好还是“推”好?恐怕也是这个道理。

进入到艺术欣赏的深层领域,估计学生比较感兴趣。

五、请同学们读第三小节,然后思考问题:琵琶女自叙身世与上段的音乐描写是什么关系?
有对应关系。

教师板书:“描写音乐”――“自叙身世”。

教师请同学们先交流,然后找几位同学回答。

教师说上句:“描写音乐一段,虽然没有写琵琶女的身世,但那优美动人的乐曲,实际上就是在叙述琵琶女坎坷的身世。

”请同学们接下句:“自叙身世这个段,虽然没有描写音乐,但那悲惨凄恻的身世经历,实际上就是一首悲凉的乐曲。

”这种对联式的语言训练,既能够检验学生对作品理解的水准,又能够实行语言技能的训练,一举两得。

六、有人说,琵琶女的故事不真实。

还有人说,诗人夜晚与一陌生女子交往,怎么就不避嫌呢?你们对此如何看待?
琵琶女的故事是否真实,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什么?请同学们说。

引出这样的话来:“重要的是琵琶女高超的技艺怎样折射了诗人的艺术才华和美好人格;重要的是琵琶曲丰富的内涵如何反映了诗人内心的酸甜苦辣;重要的是琵琶女的悲惨身世如何映现了诗人遭受挫折的人生经历。

”能够采取说半句留半句的方式。

诗人少年得志,才华横溢,报效国家,满腔热情――不料遭此打击,从天上落到地下。

长期以来压抑在内心的悲痛、愤怒、伤感之情无处宣泄,即便有人倾听也可能无法理解,更谈不上产生共鸣了。

琵琶女的悲惨遭遇无疑和诗人的坎坷人生非常相似,琵琶女的琴声早就勾起了诗人痛苦的回忆。

当听了琵琶女的悲惨身世经历后,诗人仿佛找到了能够理解自己的知音,他再也控制不住长久以来积压在内心深处的感情――“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卿卿。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他像是一个饱受了委屈的孩子见到了久别的妈妈,倾诉的闸门一下子打开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口哲难为听。

”他如同一个无家可归的流浪汉,如同一个行走在茫茫黑夜里的过客,突然遇到了别人的施舍,突然看到了一线光明――“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他欣喜如狂,忘记了这种快乐转瞬即逝。

他更像一个乞丐,用真诚又可怜的眼光恳求琵琶女“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琵琶女也被诗人感动了,她无法想象眼前这个名满天下的诗人竟然会有如此不公平的遭遇,
“良久立”三个字把琵琶女内心翻江倒海般的复杂感情表现得含蓄蕴藉。

我们能够想象,琵琶女眼中满含泪水,为了诗人,也为了自己,再尽情地弹一首。

诗人痛哭流涕,泪洒青衫。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

两颗心连在一起。

至此,我们明白了:琵琶女的形象和诗人的形象原本就是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

我中有你,你中有我。

相同的命运构成了同一个艺术典型。

这就是《琵琶行》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悲剧美之所在,也就是它千古传唱的根本原因。

课堂如潮,汹涌澎湃。

这是一种课堂境界,学生在这种境界中,心灵得到陶冶,感情得到升华;教师也陶醉在这课堂艺术境界之中,体验人生,感受幸福。

七、一千多年过去了,今天,我们捧读这首诗仍然心潮澎湃,情不自已。

为什么?
因为我们同情诗人的遭遇,因为我们热爱这位伟大的诗人,因为我们追求真善美,憎恨假恶丑。

我们感谢诗人给我们留下了这么美好的精神食粮。

“枫叶荻花何处寻?江州城外柳阴阴。

开元法曲无人记,一曲琵琶说到今。

”最后,让我们怀着对诗人的无限崇敬之情,把这首诗再朗读一遍。

教学后记:每次教学《琵琶行》,我内心都难以平静,备课时两眼闪着泪花,甚至不得不停下来平静一会儿。

我太喜爱这首诗了,它的艺术魅力征服了我的心。

《中国教育报》2006年2月24日第5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