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山各村来历
乳山东司马庄于氏家谱

乳山东司马庄于氏家谱乳山东司马庄于氏家谱前面一直在说司马庄于氏家谱,实际上说的是乳山市乳山寨镇北司马庄和南司马庄两村家谱,这次就说一说南北庄东边的东司马庄。
在乳山寨镇驻地西北方十里左右,有三个连在一起的村子,分别为北司马庄、南司马庄、东司马庄。
三个村子皆为于姓,共有上千户居民。
希奇的是,三个村子居民虽然都姓于,但在其族系归属问题上,南北二庄与东庄之间一直存在很大的分歧。
南北庄家谱合为一系,始祖于广,谱在南宋时自荣成斥山迁至乳山司马庄,至第六世堂兄弟二十八人,唯有仲保公有传。
至十三世,象泽、象渭兄弟自司马庄南迁数里建村,由此得北司马庄与南司马庄。
而据县志记载东司马庄于明末建村,我认为这个时间应该是错的。
从东司马庄家谱来看,其谱载代数已达到二十五代以上,因此不可能是明末建村。
查看东司马庄家谱发现上面记载一条令人非常迷惑的信息:东司马庄于氏太始祖于敬(我认为此处于敬是大水泊太始祖于敬祖的误写),大始祖于广,始祖于子真。
东司马庄后人解释说于广为于敬祖四世孙,于子真为于广四世孙。
这也就是说,东司马庄于氏后人不仅承认自己为于广之后,还承认自己为斥山于敬祖之后,与大水泊于氏分属同宗。
而在南北司马庄后人中,却流传着一些口头上的说法,比如说,东司马庄于氏族人实际为南北庄之管家,古人有仆随主姓之例,因此东司马庄后人乃是于家仆人之后,并非于广后人。
还有人说东司马庄先祖本在于家为仆,后对于氏先人有恩,而被收为义子。
等等,这些说法虽然存在不少差异,但共同点都是说东司马庄族人并非为于广后人。
我本身不姓于,作为一个旁观者,应该客观反应两族之间的关系,但这些毕竟都是数百年前的往事了,东司马庄究竟是不是于广后人,双方都拿不出足够的证据来证实自己的说法。
而于广是于敬祖后人的说法,东庄家谱也只能算是孤证。
所以由于找不到可靠的证据,对于东司马庄后人的族系归属问题,我一直未能下结论。
青岛平度古庄于氏是东司马庄于氏后人,富有戏剧性的是,由于古庄于氏在当地是望族,所以在古庄于氏后人中也流传着一些类似于南北司马庄解释东司马庄族人来历的说法。
乳山这个村有座宋氏祠堂,是文登宋村宋姓的分支

乳山这个村有座宋氏祠堂,是文登宋村宋姓的分支
牟乳公路是胶东半岛南北走向的一条重要公路,连接着烟台牟平和威海乳山,因为有了这条路,相对来说,乳山到烟台比到威海更方便一些,这条路进入乳山后路过的第一个乡镇叫做午极镇
在午极镇境内,有一个叫做宋家庄的村子,就在公路旁边
顾名思义,宋家庄是宋姓建立的村子,与很多村子模糊的历史不同,宋家庄对于建村时间有很精确的记载,在清朝顺治十五年,宋家
庄村的始祖宋继孔从不远处的曲水村(育黎镇)搬迁至此建村
从山坡上看宋家庄村,环境很清新
在村的西头,有一座宋氏祠堂,正屋是在老祠堂的基础上翻新而成的,所以看着新
这是宋氏祠堂的牌匾,宋家庄村的宋姓源于曲水村,而曲水村的宋姓则是文登宋村的分支,在胶东宋姓的发展史上,文登的宋村是一个很出名的地方,其先祖原籍江西,元朝时到胶东任职,后来落户,子孙遍及胶东各地,清代胶东名人莱阳宋琬、蓬莱宋庆,都是宋村宋姓分支的子孙
在祠堂的旁边,还放着一个老辈的石碾子
这是宋家庄村的老房子
村里的村民很热情,看到有人来探访,介绍了不少关于姓氏的情况。
魅力乳山湾:旗杆石、刘家庄、陈家、寨前那些渔村

魅力乳山湾:旗杆石、刘家庄、陈家、寨前那些渔村乳山口湾北距城区15公里,南距东小青岛7公里,因海口东侧的大乳山而得名。
乳山口湾系海水淹没山间凹地而成,湾口向南,口宽0.75公里,东西两岸有大乳山和海阳县垛山扼其门户,海湾呈“V”字形分别向东北和西北延伸12公里和9公里,湾内海岸线长约75公里,平均水深5米,最深18米,水域面积46平方公里。
湾内岩礁有乳岛子和取脚石,海湾底质为砂质。
有乳山河和司马庄河、锯河、六村屯河、兰家河注入湾内。
乳山口湾为避风良港,历史上素有“北有旅顺口,南有乳山口”之说。
乳山湾历史上曾盛产泥蚶,占全县总产量的70%多。
乳山口港因其地理位置和港湾条件优越,很早就成为境内海上贸易的重要港口。
久有“北有旅顺口,南有乳山口”之说。
早在唐代就有外埠船只来往。
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至宋代,乳山口的海上贸易日渐兴旺,当江、浙一带商船以南方稻米来此换取当地柞茧绸、谷物等土特产品。
南宋时期,宋、金分淮河而治,南、北方海上贸易受到限制,乳山口亦在其列。
元代,南粮北运兴起,乳山口海上贸易重兴。
南方商船载稻米、毛竹、茶叶、木材等物来此换取当地的丝绸、大豆、黄金等。
明代初期曾实行海禁,但因客商从事民间贸易获利颇丰,乳山口的海上贸易从未间断。
至清代,海禁解除,乳山口的海上贸易重新兴旺,贸易船只由南方上海、广州等沿海港口扩大到北方的旅顺、天津、安东等地。
贸易物品由粮食、布匹、木材扩大到日用品,贸易方式由易货贸易发展到用货币交易。
至道光末年,乳山口已有商号50余家。
商船有闽(福建)帮、广(广州)帮、浙(江)帮、关里(东北地区)帮之分。
咸丰元年(1851年),为适应乳山口海上贸易需要,境内的“泉盛”“合兴”等商号集资在乳山口修建简易石码头两座。
清末,当地人亦在乳山口先后建立了“三义”“新兴”等运输商行,从事海上运输的木帆船达50余只,港口日泊船30余只。
境内所产花生已成为与外地客商进行交换的大宗商品。
随着青岛、烟台开埠,洋货入境,南方商船来此贸易减少,当地从事海上贸易的船只多载土特产去青岛、烟台,换回机织布、纱线、煤油和日常用品在境内出售。
走进乳山市北刘伶庄村,参观胶东特委诞生地历史陈列馆

走进乳山市北刘伶庄村,参观胶东特委诞生地历史陈列馆这组图片仍是胶东村庄故事系列,要介绍的村庄位于威海乳山市冯家镇境内,名字叫做“北刘伶庄”村。
北刘伶庄与南刘伶庄相对,后者靠近原来的乳山三中,前者的位置更偏北一些,位于省道206沿线。
“杜康造酒刘伶醉”,是人们常说的一句话。
“刘伶”这个名字,容易让大家联想到酒。
南北刘伶庄村为什么会起这个名字,是否与酒有关呢?根据村志的记载,两者的确与“刘伶”有关,但此刘伶非彼刘伶。
在清初的时候,这里是一位叫做“刘伶”的地主的庄子。
当时一支从谭家口迁来的谭姓人来此建村,人们都称这里为“刘伶庄”,后来形成两个村,以南北为区分。
其中,北刘伶庄为谭姓建村,不过后来宋姓从史家疃迁入,逐渐成为村里的大姓。
刘、张、冷等姓,也相继迁入,如今的北刘伶庄,有两百多户人家。
北刘伶庄是一个很有历史底蕴的村落,在革命年代留下了光辉的记忆。
近几年去过的朋友都知道,在村里有一座“中共胶东特委诞生地历史陈列馆”。
根据《乳山市志》记载:1932年冬,张静源受上级委派,从莱阳到牟海边区筹建胶东特委。
经与刘经三等人议定,在牟平、海阳两县交界处的霄龙寺建立了党的秘密联络站(以养鸡养蜂为掩护,对外称“鸡鸭公司”,刘经三任公司“经理”)。
其主要任务是联络胶东各地党组织,检查部署工作。
1933年3月,在刘伶庄建立了以张静源为书记,刘经三、刘松山为委员的第一届中共胶东特委。
如今在刘伶庄村,诞生地旧址、张静远故居、秘密联络站旧址都有展示。
这个小村庄也在胶东红色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笔。
值得一提的是,在那个风云年代,北刘伶庄村也涌现出了一批英雄人物,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宋绍九(宋健华)。
他的事迹在《乳山市志》中也有记载。
根据记载,宋健华(1911~1980) ,原名宋绍九,冯家镇北刘伶庄村人。
1930年他考入瑞泉中学,受学校进步师生影响,于1931年春参加了党的外围组织“反帝大同盟”,翌年10 月入党。
天福山起义后,他任山东抗日救国军第三军一大队三中队政治指导员,后奉命率队赴蓬、黄、掖一带开辟革命根据地。
乳山各村来历.wps

赫家庄 明末,赫姓由城阴迁此定居立村(后迁走)。清乾隆年间,王、刘、 梁、汪、孙姓先后由西纪村、莱阳县北刘、海阳县叶口、鲁家夼等地迁入,袭旧 称。现 122 户。
东秦家庄 明末,秦姓居此立村,清初迁东耿家。乾隆年间,宋允元由北江 村迁此立村,袭旧称。清末,高、阎、林、于姓先后由高格庄、东里村、林家庄、 东念头迁入。1980 年更今名。现 220 户。
清末,李、唐姓由莱阳县、唐家迁入。现 600 户。 金碃岭 明末,孙、纪姓居此立村,当时有人采到一天然金块,重一斤七两,
故取村名斤七两。清乾隆年间,于、宋二姓由司马庄、南江村迁入。以谐音取名
金碃岭。现 330 户。 东耿家 明万历十三年,耿姓由山西省凤陵渡迁风台顶,翌年又迁此定居立
村。因同乳山口镇西耿家同年建村,故称东耿家。清初,夏、秦姓由夏村、东秦 家庄迁入。清康熙三十五年,宋姓由南江村迁入。雍正年间,于姓由司马庄迁入。 宣统三年,鲁姓由腾甲庄迁居村北皮子城,取地名为村名,1952 年并入东耿家。 现 1023 户。
作今名。清嘉庆年间,刘、陆、孙、倪、高等姓相继迁入。现 305 户。 洼九埠 明万历年间,孙姓由孙家(后并入冷家)迁此立村,因地势低洼不平,
故名。清道光年间,徐、周、林姓先后由石村、牟平县阎格庄、莱州林家北流迁 入。现 125 户。
仇家洼 明万历年间,仇、冷姓由仇家兴、乳山寨迁此立村,因村址低洼,
另,明初,盖姓由云南迁居崔家村西南,因居住地是兰姓地主种地庄子,故称兰 家庄,后盖姓迁走,刘、吕、段、崔等姓迁入,1952 年并入崔家。现 500 户。
官庄 明嘉靖元年,刘姓从文登县鸭湾崖迁此立村,取名刘家宅口。嘉靖末 年,于伟从北司马庄迁入。万历年间,高金由海阳县徽村迁入。后宋、徐、邢、 张等姓迁入。因此地是司马庄财主种地庄子,故更名司马官庄,后称官庄。现 960 户。
乳山下石棚村景点简介

乳山下石棚村景点简介
摘要:
一、石棚
1.位置与特点
2.历史背景与作用
二、古井
1.位置与特点
2.历史背景与作用
三、古树
1.银杏树
2.皂角树
四、民俗馆
1.位置与展示内容
2.意义与价值
正文:
乳山下石棚村位于我国山东省乳山市,是一座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村落。
这里的景点丰富多样,包括石棚、古井、古树、民俗馆等。
接下来,我们将详细介绍这些景点。
一、石棚
石棚位于石棚村中心地带,为元代所建,是我国现存最大的石棚。
石棚呈长方形,由五块巨大的花岗岩堆叠而成,高约5米,长约10米,宽约6米。
石棚内部空间宽敞,可供村民聚会、祭祀等活动。
二、古井
古井位于石棚村西南部,建于明代。
井壁由青石砌成,井口覆盖一块巨大的花岗岩。
古井水质清澈,甘甜可口,供村民饮用。
三、古树
石棚村中有两棵古树,一棵为银杏树,另一棵为皂角树。
银杏树龄已有800年,树干粗壮,枝繁叶茂。
皂角树龄约500年,树干笔直,高耸入云。
两棵古树均为村民心中的神树,保佑着石棚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四、民俗馆
民俗馆位于石棚村东部,展示了石棚村的历史沿革、民间风俗、传统技艺等。
馆内陈列着各种实物、图片和文字资料,让游客更加了解石棚村的文化底蕴。
总之,乳山下石棚村的景点丰富多彩,展现了这座村落独特的历史文化魅力。
乳山大崮头村有座李氏宗祠,海阳栖霞牟平都有其后人

乳山大崮头村有座李氏宗祠,海阳栖霞牟平都有其后人
李是大姓,在胶东地区人也很多,但李姓宗祠却并不多见,而在威海乳山北部的崖子镇大崮头村,就有一座规模不小的李氏宗祠,因此显得很珍贵。
大崮头村位于乳山和牟平之间的垛山脚下,再往北走,就是烟台牟平的地界
这座李氏宗祠位于大崮头村的西侧,相对比较完整,周围也比较空旷,在村头很醒目
根据乳山史志资料记载,大崮头村是元朝时,李姓先祖由金乡县迁此建村,因位于垛山余脉尽头而得名。
在古代,宗祠有严格的规格区分,大崮头村的李氏宗祠原来规模很小,但到了清朝,族中出了一位人物,考取了大的功名,因此宗祠规格得以提升。
这是李氏宗祠的正门,近几年有所翻新,但基本维持了古貌
根据族谱记载,大崮头村李姓子孙逐渐在胶东迁徙,海阳、牟平、夏村、栖霞等地,都有大崮头李姓后人分布
这是宗祠内的情形,根据清代制定的辈分用字,凡大崮头村李姓后人,按照“人文丕振乃树家声,英华广萃式建国勋”的辈分起名,如果你在胶东地区看到李丕某或者李乃某的人,那多半就是这一支派的李姓后人
如今的宗祠门前,是大崮头村的一片小菜园
图中这位老大叔也姓李,年纪不小了,来到宗祠探访时,他正在浇水锄地,当问到李姓的历史时,这位老大叔很热情也很谦虚,介绍了一段之后,说他辈分“小”,知道的不多,族中的长者讲得更好。
【文化】乳山胡家沟乡村古树,辽远的乡愁

【文化】乳山胡家沟乡村古树,辽远的乡愁
乳山市胡家沟村位于市区北端10公里处。
福山脚下,南靠邵家,东与胡八庄接壤。
胡家沟村地势由北向南倾斜,东西两侧为丘陵,南北两侧为缓丘,福山河穿村而过。
有耕地1600亩,多为丘陵阶地,有山峦1500亩,其中柞峦1000亩。
全村居民现500余户。
村中有一条穿村河将胡家沟一分为二!
村里一般唤作村西为西崖!
村南为南台!
村北部山坡则唤作北塂!
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胡姓由牟平胡家楼和蓬莱迁此定居立村。
因位于山沟,故取名胡家沟。
民国时期(1912-1949年)桂、乜、于、张、卜等姓先后从莒县、云南烟台、荣成、贵州等地入籍。
主要姓氏为胡姓。
沧桑古树小叶朴,见证胡家沟的兴衰变迁。
一棵古树,其实就
是小村的活档案;一棵古树,其实就是一种文化情怀……而在
乡间,也“躲藏”着一些不为人知的古树,它们见证着乡村的
发展变迁。
它们已经成为当地的一个地标,历经世间沧桑,成
为乡村悠久历史与文化的象征,是自然界和老一辈人留下的宝
贵财富。
据说胡家沟村这大树已经有上百年的树龄了!这也叫黑弹树,村里人一般都称为欧果。
一树一故事,大树无言,寂静生长着!
古老的青砖胡同!
正在用粪水浇菜园的大爷讲解这栋房屋的历史!
这以前可是大户人家!
据说是在北方的“洋火”厂赚了钱回来盖的房子!这精致的房子到现在也极具美感!
磨盘小径!
乳山特色小门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乳山各村来历夏村镇(51村)夏村(4村) 明洪武年间,夏、宫、安姓居此立村(明末先后迁走),•以夏姓命名夏村。
永乐年间,王姓由莱阳县岘子湾迁入。
明末,宋姓由北江村迁入。
清末,黄、于、张、林、王等姓相继迁入。
1942年,划东、西、南、北、中5个里。
1944年8月,改建为东、西、南、北、中5个行政村。
1963年10月,中村与东村合并,建夏东、夏南、夏西、夏北4个行政村。
至1995年(下同),夏东828户,夏南881户,夏西470户,夏北928户。
战家夼元代前,战姓居福山西夼建村战家夼,元末迁走。
明洪武年间,仇姓由陕西华阴县迁入,袭原名。
清康熙四十二年,于、孙、刘姓分别由司马庄、牟平县葫芦地、文登县鸭儿湾迁入。
乾隆年间,倪、邓、王姓分别由塔庄、邓家、驾马沟迁入。
现600户。
小疃明永乐二十二年,孙姓由小云南(据考,小云南指今安徽、•江苏二省北部一带,下同。
参见第三编第二章:〔附〕“云南迁民”考。
)迁此立村,初名崮岱。
清雍正元年,遭兵祸北迁2里建村,邓、胡姓由邓家、胡家沟迁入,因村小,故更名小疃。
乾隆年间,黄、于、倪姓分别由牟平县养马岛、司马庄、•塔庄迁入。
现500户。
阜西庄明嘉靖年间,邵姓由河南省云南庄迁福山之西立村,初名福山西庄。
清顺治年间,迁居邵家。
乾隆年间,崔、安、蒲姓由曹城、安家等地迁入,袭旧称,渐演变为今名。
后东姓由东家迁居村东北建三水河村,尹姓由尹家迁居村北建雀头村。
1952年诸村合一行政村。
现208户。
房屋明永乐年间,邵姓由河南省云南庄迁此立村西庄,后遭兵祸被灭。
崇祯年间,杨姓由牟平县五台南塂迁入,来时原村址房屋尚存,故名。
清嘉庆年间,王、徐、高、赵、孙、于等姓先后由肖家、石村、人石、柳家、战家夼迁入。
现370户。
周格庄(2村) 明万历元年,周姓由浙江省迁此以姓立村(后迁走)。
•万历三十七年,徐姓由台依迁入。
万历四十四年,于、宋姓由文登县大水泊、南泓迁入。
后王、张姓先后由西纪村、宅口迁入。
清雍正年间,邵、刘姓由房屋、炉上迁入。
乾隆年间,冷姓由黄埠崖迁入。
1960年因修台依水库东迁分为东、西2村。
现西周格庄255户,东周格庄305户。
羊角盘明万历年间,姜姓由峒岭迁此立村,因地形似羊角,故名。
清乾隆六十年,于、林、田姓由于家庄、东林家、田家庄迁入。
后丁、袁姓由港头、赫家庄迁入。
现170户。
台依明永乐年间,徐姓由江苏昆山县大槐树村迁此立村,因地势较高,故名。
清末,杨姓由房屋迁入。
现305户。
黄依台明万历年间,徐姓由台依析居黄泥高台处立村,取名黄泥台,后演作今名。
清嘉庆年间,刘、陆、孙、倪、高等姓相继迁入。
现305户。
洼九埠明万历年间,孙姓由孙家(后并入冷家)迁此立村,因地势低洼不平,故名。
清道光年间,徐、周、林姓先后由石村、牟平县阎格庄、莱州林家北流迁入。
现125户。
仇家洼明万历年间,仇、冷姓由仇家兴、乳山寨迁此立村,因村址低洼,取名洼里村。
后仇姓人众,更此名。
现549户。
石村明万历年间,徐姓由台依迁石塂之前立村,故名石塂子。
清初,高、朱姓由官庄等地迁入。
道光年间,宋、程姓由南泓、平度县迁入。
1942•年更今名。
现535户。
簸箕姜家明正统八年,姜姓由峒岭迁此立村,村民以编制簸箕为业,故得此名,后简称姜家。
清初,李、吴、倪姓由大崮头、封赠山、塔庄迁入。
1980年复原名。
现210户。
郑家明洪武年间,郑姓从由古迁此立村。
现118户。
于家庄清康熙年间,于综由司马庄迁此立村。
现480户。
肖家清顺治七年,肖国环由江苏省迁此立村。
清末,王、李、张姓先后由章丘县、黄埠崖、莱西县迁入。
现500户。
冷家明嘉靖年间,孙姓由小疃迁此立村孙家。
万历年间,冷姓由江苏省迁此立村冷家。
后孙家并入冷家。
现224户。
东泗水头明嘉靖二十八年,刘君由文登县鸭儿湾迁泗水头村东定居立村,故名。
清康熙年间,宋、王姓由育黎、驾马沟迁入。
现203户。
西泗水头明成化十二年,刘姓由文登县鸭儿湾迁此立村,因位居4•条小河交汇处,故名泗水头。
后因建东泗水头而更今名。
清初,•高姓由海阳县徽村迁入。
•现400户。
西圈元末,乔姓居此立村,因村西被厥水(今名乳山河)所围,取名圈里(•后迁走)。
明万历年间,张姓由莱阳县迁此定居,袭旧名。
清初,徐、李、邢、刘、董、韩、魏姓相继迁入。
1952年更今名。
现287户。
桑行埠明洪武年间,姜姓由峒岭迁此立村,因周围多桑树,故名。
明末清初,仇、鞠、邢、于姓由战家夼、海阳所、文登县望岛、司马庄迁入。
清末,宋、吕、武、孙、徐姓先后由赤家口、莱阳县、流水头、海阳县杨台、西圈迁入。
现502户。
庄上明弘治年间,仇姓由云南(据考,所谓云南指今山西省中南部、河北省南部及河南省北部一带,下同。
参见第三编第二章:[附]“云南迁民”考。
)•迁居立村,取名庄上。
清康熙年间,任姓由平度县任家洼迁入,更名南庄上。
雍正年间,•张姓由莱西县张家埠迁入。
1961年更名南庄。
1980年恢复原名。
现163户。
北庄上明崇祯年间,任姓由平度县从军海阳守御千户所落籍。
清初,迁庄上村北定居立村北庄。
1980年更此名。
现130户。
北江村元初,江姓由江苏句容县迁此立村江村(明永乐年间迁海阳江家)。
明洪武二年,宋端由史家疃迁此定居,袭旧名。
清顺治年间更今名。
现659户。
南江村明嘉靖年间,宋姓由南泓迁此定居立村。
现400户。
黄埠崖金初,黄姓由乳山寨迁此地河岸高处定居立村,故名。
明末,左姓由海阳所迁此。
清初,黄、左姓迁走,于、周姓由司马庄、周格庄迁居,袭旧名。
清末,李、唐姓由莱阳县、唐家迁入。
现600户。
金碃岭明末,孙、纪姓居此立村,当时有人采到一天然金块,重一斤七两,故取村名斤七两。
清乾隆年间,于、宋二姓由司马庄、南江村迁入。
以谐音取名金碃岭。
现330户。
东耿家明万历十三年,耿姓由山西省凤陵渡迁风台顶,翌年又迁此定居立村。
因同乳山口镇西耿家同年建村,故称东耿家。
清初,夏、秦姓由夏村、东秦家庄迁入。
清康熙三十五年,宋姓由南江村迁入。
雍正年间,于姓由司马庄迁入。
宣统三年,鲁姓由腾甲庄迁居村北皮子城,取地名为村名,1952年并入东耿家。
现1023户。
腾甲庄清康熙元年,于七(农民起义军首领)部下滕、贾二将隐居此地,取名滕贾庄。
康熙三十年,于式款由司马庄迁此定居,滕、贾二姓迁走,后取谐音更名腾甲庄。
现562户。
曹城清康熙中期,崔姓由崔家迁此定居立村。
此处有土围子,围内野草丛生,•人称草城,后演作曹城。
清末民初,王、孙姓由夏村、岚子后迁入。
现382户。
官地明成化年间,周姓由河南省迁此定居,相传当年有一官吏路过此地,并题写村名官地。
清时,先后有倪、崔、王、董、唐姓从塔庄、崔家、夏村、下洼、八门邹家迁入。
现550户。
草埠明万历年间,丛姓由文登县迁此定居立村,因当时此地野草丛生,故名。
清末,相继有张、孙、徐、崔等姓迁入。
现260户。
桥东庄清康熙年间,宋、修姓分别由南江村、海阳县东村迁小桥之东立村,故名。
现217户。
张八庄清道光年间,宋姓由南江村迁此立村小东庄。
后姜、张、许姓迁入。
因一张姓人家横霸乡里,人称“张霸庄”,后更此名。
现58户。
赫家庄明末,赫姓由城阴迁此定居立村(后迁走)。
清乾隆年间,王、刘、梁、汪、孙姓先后由西纪村、莱阳县北刘、海阳县叶口、鲁家夼等地迁入,袭旧称。
现122户。
东秦家庄明末,秦姓居此立村,清初迁东耿家。
乾隆年间,宋允元由北江村迁此立村,袭旧称。
清末,高、阎、林、于姓先后由高格庄、东里村、林家庄、东念头迁入。
1980年更今名。
现220户。
西里村清顺治年间,姜姓由峒岭迁夏村之南里许定居立村,故名里村。
乾隆年间,陈、崔姓由陈家、崔家迁入并更今名。
清末,王、丛姓由夏村、炉上迁入。
现335户。
东里村清康熙年间,焉、刘姓由焉家、文登县鸭湾崖迁居里村之东建村。
•现327户。
宅口清康熙四十九年,张琪进由莱西县双山迁居立村,因村前有旧宅,故名。
现235户。
岚子清乾隆年间,史姓由大史家迁此立村,因居地周围多山峦而得名。
嘉庆年间,焉姓由东里村迁入。
现173户。
打磨明万历年间,丁姓由河东迁此定居,以打石磨为业,故名。
崇祯年间,毕、宋、赵姓由文登县、夏村、高格庄迁入,后四姓迁走。
清康熙年间,于姓由文登县大水泊迁此,乾隆年间又有于姓由赤家口迁入,袭旧名。
现286户。
高格庄明初,高姓在此建村,后被剿。
万历年间,赵姓由牟平县清泉寨迁此立村,袭旧称。
现486户。
炉上明崇祯年间,刘姓从文登鸭湾崖迁居立村,因当时村民以炉烤糕点为业,故名。
清初,丛姓由海阳县大丛家迁入。
现387户。
崔家明洪武年间,吕姓从河北枣强县迁此定居;崔姓由山西省桃花寨迁莱西县店埠,又于嘉靖年间迁此定居。
崔姓人盛,取名崔家。
后有李、杜姓迁入。
另,明初,盖姓由云南迁居崔家村西南,因居住地是兰姓地主种地庄子,故称兰家庄,后盖姓迁走,刘、吕、段、崔等姓迁入,1952年并入崔家。
现500户。
官庄明嘉靖元年,刘姓从文登县鸭湾崖迁此立村,取名刘家宅口。
嘉靖末年,于伟从北司马庄迁入。
万历年间,高金由海阳县徽村迁入。
后宋、徐、邢、张等姓迁入。
因此地是司马庄财主种地庄子,故更名司马官庄,后称官庄。
现960户。
清口涧元初,黄、王姓由乳山寨迁清口山涧定居立村,故名。
后毛、徐姓迁入。
明末清初时四姓先后迁走。
清康熙年间,宋、赵姓由岛子、海阳县索格庄迁此定居,袭旧称。
清末民初,崔、刘、单姓由崔家、官庄、圈港迁入。
现400户。
井子明嘉靖年间,刘姓由文登县鸭湾崖迁此立村,因地势周高中洼,故名。
清顺治年间,马姓由海阳所、冷姓由乳山寨迁入。
康熙年间,姜姓由海阳县谷家疃迁村南建姜家庄,1952年并入井子。
现1050户。
海阳所镇(40村)海阳所元至正十三年,焉姓由河南省开封迁居此地,以居地西沟旁曾设军寨,取名沙沟寨(明洪武十八年迁翁家埠)。
明洪武三十一年,为防倭寇海上入侵,在此设海阳守御千户所,至明末,先后有许、张、马、李、刘、徐、于、孙、杨、鞠、常、赵、王、左、傅、贾、吕、陈、鲍、谢等24姓军户落籍,以此地设海阳守御千户所定名海阳所。
后多数姓氏迁居他处。
现有马、许、鞠、左、王等姓,计951户。
所后张家庄明永乐年间,张姓由小云南从军海阳所,成化年间落籍建村张家庄。
1980年更今名。
现170户。
所后王家庄明永乐年间,王姓由小云南从军靖海卫,明末迁此建村王家庄,后郭、辛等姓迁入。
1980年更今名。
现58户。
所后常家庄明永乐年间,常姓从军靖海卫,明末迁此建村常家庄。
1980年更今名。
现188户。
贾家庄明永乐年间,贾姓从军海阳所落籍,明末迁此建村。
现204户。
望海庄明末,宋、潘、于姓先后迁此建村宋家庄,后迁走。
清雍正年间,杜姓由杜家岛、王姓由海阳所迁此定居,因东临大海更此名。
现70户。
吕家庄明永乐年间,吕姓从军海阳所,成化年间落籍此地建村。
现146户。
所陈家明永乐年间,陈升由小云南从军海阳所,后落籍此地建村陈家。
1980年更此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