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江淮
小学音乐苏少版(简谱)五年级下册《情系江淮唱:拔根芦柴花凤阳花鼓》优质课公开课比赛讲课获奖教案D005

小学音乐苏少版(简谱)五年级下册《情系江淮唱:拔根芦柴花凤阳花鼓》优质课教案公开课教案比赛讲
课获奖教案
【名师授课教案】
一、教学年级:五年级二、教学课时:1课时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学唱歌曲《凤阳花鼓》,让学生体验凤阳花鼓独特的表演风格,在相互合作的学习过程中,感受安徽地方风格的音乐和文化。
2、能够用圆润而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并尝试用简单的锣鼓经节奏和锣、鼓为歌曲伴唱(奏),从而让学生体验到不同的表演形式给歌曲带来的欢快愉悦的情绪。
3、通过新旧凤阳花鼓音乐的对比,使体会到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珍惜好时光。
四、教学设计思路:
(一)设计理念
本课教唱的歌曲是《凤阳花鼓》,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利用生动活泼的形式,逐步引导学生用圆润而富有弹性的声音唱好歌曲。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在学习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进行凤阳花鼓表演,并且运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在音乐实践活动中感悟,理解音乐,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创造性潜质。
小学音乐苏少版(简谱)五年级下册《情系江淮唱:拔根芦柴花凤阳花鼓》优质课公开课比赛讲课获奖教案D016

小学音乐苏少版(简谱)五年级下册《情系江淮唱:拔根芦柴花凤阳花鼓》优质课教案公开课教案比赛讲
课获奖教案
【名师授课教案】
教学分析:
扬州民歌是江苏民歌的代表之一,它以独特的乡土气息,朗朗上口的旋律而广受欢迎。
《拔根芦柴花》是流行在江苏北部的“秧田歌”。
它由高音区起腔,声调高亢,起伏大,具有山野风格。
歌中运用“芦柴花”、“芙蓉”、“牡丹”、“玫瑰”等花名做衬词,借“花”寄兴,不在乎唱的什么,这也是一般歌曲的特征之一。
这些花的衬词既美化了歌曲,又显现了淳朴的乡土气息。
五年级学生音乐审美发展趣味在这一阶段中表现为热衷于流行音乐,对我国的民族音乐了解不多。
鉴于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音乐欣赏能力,但是尚不能较全面规范的分析曲目理解曲目,需要老师做进一步引导,使学生的审美判断和审美能力得到提高。
教学目标:
1.认知与发展:通过欣赏、学唱、分析《拔根芦柴花》,使学生初步了解这种民歌体裁,知道民歌的主要特点——方言演唱、衬词烘托、五声调式、口传心授。
2.知识与技能:能用具有方言的腔调朗读歌词,用悠扬高昂的声音、方言学唱《拔根芦柴花》。
3.情感与价值观:通过分析、学唱《拔根芦柴花》、《龙船调》(对白),体会浓郁的地方色彩,感受民歌丰富的表现力和来自于生活的道理,。
小学音乐苏少版(简谱)五年级下册《情系江淮听:情系江淮花鼓》优质课教案公开课教案比赛讲课获奖教案D004

小学音乐苏少版(简谱)五年级下册《情系江淮听:情系江淮花鼓》优质课教案公开课教案比赛讲课获奖
教案
【名师授课教案】
教材分析:
钢琴曲<花鼓》是一首描写20世纪40年代解放区人民新生活的代表作。
作者创作此乐曲的手法有借鉴、有吸收、有突破、有创新,不仅继承了《牧童短笛》优秀的创作经验,又给以后钢琴创作以有益的启迪。
它那热情洋溢、朝气蓬勃的音乐风格,又预示着建国以后钢琴创作的风格特点,特别是20世纪50、60年代的许多以表现新生活的钢琴作品中,都不难发现与《花鼓》的某些联系。
教学目标:
1、能用优美动听的声音演唱《凤阳花鼓》,感受歌曲中人们高兴的情绪,并能在歌声中表现出来。
2、初步养成静心聆听民间音乐的习惯,了解民族民间音乐是作曲家创作音乐的素材和源泉,能哼唱主题曲谱,加深对乐曲的了解和认识。
3、积极参与用自制小鼓创编节奏的音乐实践活动,体验到艺术的感染力和成功的快乐,并在活动中提高表演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对乐曲的了解和认识,在伴奏、表演等活动中提高表演能力。
难点:用较好的用自制小鼓创编节奏及随音乐合奏。
苏少版-音乐-五年级下册-《情系江淮》教学设计

《情系江淮》教学内容:1.听:《情系江淮》。
2.唱:《情系江淮》。
3.拓展:采集与分享——我知道的江苏灿烂文化。
教学目标:1.欣赏领唱、合唱《情系江淮》,了解民族音乐是作曲家创作音乐的素材和源泉,能够对音乐作品作出初步评价。
2.通过演唱、欣赏等活动,激发学生对“家乡”民歌的兴趣及爱好,对劳动人民的集体智慧产生赞美之情。
初步了解民间音乐的常用体裁。
喜欢身边、家乡的民歌和民间音乐。
教学重点:通过演唱、欣赏等活动,激发学生对“家乡”民歌的兴趣及爱好,对劳动人民的集体智慧产生赞美之情。
初步了解民间音乐的常用体裁。
喜欢身边、家乡的民歌和民间音乐。
教学难点:欣赏领唱、合唱《情系江淮》,了解民族音乐是作曲家创作音乐的素材和源泉,能够对音乐作品作出初步评价。
教具准备:电子琴、电脑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
1.师:同学们,这几节课我们了解了三首独具江淮特色的民间歌曲,身为江苏人,你对江苏的了解又有多少呢?2.用《情系江淮》作背景音乐,利用多媒体让学生看看江苏的风貌。
3.学生课堂上交流搜索到的有关江苏地理、人文方面的资料。
4.师生有感情地朗读歌词,对交流的信息作一个总结揭示课题。
二、欣赏歌曲《情系江淮》。
1.初步欣赏,感受旋律特点和歌曲内容。
﹙1﹚学生相互交流。
﹙2﹚教师小结。
《情系江淮》是一首优美的合唱歌曲,旋律融入了江淮的音调,淳朴流畅、情感充沛。
作者发自内心地歌颂了鱼米之乡——江苏。
2.分析欣赏,根据旋律变化为乐曲分段。
﹙1﹚学生相互交流。
﹙2﹚教师小结并板书。
第一部分两段歌词分别歌颂了江苏光辉的历史和辉煌的今天。
第二部分为合唱,以大跳为进行特点的旋律将歌曲推向高潮,抒发了对江淮故土的深情厚爱。
A 领唱(平稳抒情)B 合唱(充满激情)第一段光辉的历史深情讴歌第二段辉煌的今天3.综合欣赏,听一听,唱一唱。
(1)教师带学生哼唱歌曲的旋律片段,激发学生对江苏的热爱和赞美的感情。
(2)学生跟音乐分组领唱、齐唱,感受作者对江苏深切的爱。
小学五年级上册音乐第四单元《情系江淮》教案教学设计

小学五年级上册音乐第四单元《情系江淮》教案教学设计小学五年级上册音乐第四单元《情系江淮》教案教学设计第四单元情系江淮第一课时总第课时备课时间:上课时间:教学内容:1、唱:《杨柳青》 2、听:女声独唱、合唱《杨柳叶子青》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江苏民歌《杨柳青》,使学生能从中感受到浓郁的扬州民歌风格;2、用轻快、活泼的声音演唱《杨柳青》,并尝试用扬州方言来演唱;3、通过欣赏女声独唱、合唱《杨柳叶子青》,加深学生对江苏民歌的了解和认识。
4、讲授扬州相关文化,使学生增加对民歌的认识,并喜爱民族文化。
教学重、难点:1、感受民歌独有的地方风味;2、尝试用扬州方言演唱歌曲。
教学准备:多媒体及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师:同学们,还记得听过的乐曲《火车向着韶山跑》吗?我们知道韶山是毛主席的故乡!你可知道江泽民爷爷的故乡在哪里吗?生:江苏扬州(随机点击:诗句风景扬州八怪扬州小吃)1、诗句师:谁能说出一句与扬州有关的古诗?生: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师:好一个“烟花三月下扬州”!有好多诗人曾经在作品中写到扬州美景,比如杜牧诗:《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2、风光师:你们谁去过扬州?介绍一下你所见到的扬州好吗?生:……师:谢谢你的介绍!让我们随着美妙的音乐,去游览扬州的美景吧。
(播放《杨柳青》的音乐,出示扬州风光图,让学生欣赏画面。
)师:扬州美吗?生:美!3、扬州八怪师:扬州还有更有名的呢!比如:扬州八怪他们是中国画史上杰出的群体(多媒体播放)4、扬州小吃师:扬州的小吃名扬天下(有……)二、学习新歌:1、感受歌曲师:怎么样?陶醉了吧?告诉你们,扬州的民歌也是很有名的呢。
今天,我们就来听一首扬州民歌《杨柳青》。
(全体同学听赏歌曲一遍)师:听了这首歌曲,你有什么感受?生:轻松、活泼,充满活力,表达了劳动人民过上幸福生活后愉快的心情生:有很多衬词(学生说不出,则由老师问:歌中有许多歌词是在括号里的,你知道是为什么吗?)2、了解衬词在歌曲中的作用师:那么多衬词又不表达什么具体的意思,能不能去掉不唱呢?(先听老师去掉衬词唱歌曲,再听歌曲,感受衬词的作用)生:衬词虽然不表达具体意思,但是能够起到烘托气氛的作用,没有了衬词,这首歌曲就没有味道了。
情系江淮

叫啊我这么里来,我啊就的来了, 拔根的芦柴花花, 清香那个玫瑰玉兰花儿开。
蝴蝶那个恋花 啊 牵姐那个看呀, 鸳鸯那个戏水 要郎猜。 小小的郎儿来, 月下芙蓉牡丹花儿开了。
(领)来干活咯(合)哼哪!哼哪! (领)一人领来(合)哼哪!哼哪! (领)众人合呀(合)哼哪!哼哪!
(领)唱的干劲更加足啊(合)喂,喂好姐姐呀! (领)移高山来开大河啊(合)嗬嗬嗨,海棠花儿哟哟! (领)我把个号子交于你呀(合)喂,喂好妹妹呀!
(领)接过你号子我来喊啊(合)嗬嗬嗨,海棠花儿哟哟!
左手锣 右手鼓 手拿着锣鼓来唱歌 别的歌儿我也不会唱 只会唱个凤阳歌 凤阳歌儿哎哎呀 (得儿啷当飘一飘 得儿啷当飘一飘 得儿飘 得儿飘 得儿飘 得儿飘 飘一飘 得儿飘飘飘一飘)
新疆民歌《娃哈哈》 傣族乐曲《月光下的凤尾竹 》 藏族民歌《我的家在日喀则》 江苏民歌《杨柳青》 欢快活泼
热情欢快
辽阔高亢
优美抒情
比较欣赏两首歌曲,你发现在演唱形式、 速度上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演唱形式
速 度
女声独唱
无伴奏 女声合唱
稍快 中速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歌
小调 号子 山歌
(领)打起号子(合)哼哪!哼哪!
小学音乐苏少版(简谱)五年级下册《情系江淮唱:拔根芦柴花凤阳花鼓》优质课公开课比赛讲课获奖教案D019

小学音乐苏少版(简谱)五年级下册《情系江淮唱:拔根芦柴花凤阳花鼓》优质课教案公开课教案比赛讲
课获奖教案
【名师授课教案】
教材分析
《风阳花鼓》是流行于安徽的民间歌舞曲。
为五声宫调、4/4拍、一部曲式结构。
歌曲为扩充了的一段体,从第十一小节开始以独特的衬词增添了音乐的感染力和生活气息。
全曲具有抒情叙事性,歌与舞相互结合,富有浓郁的民间歌舞风格。
前四句构成一个起承转合结构的乐段,每句间采用“鱼咬尾”式的承递发展法,后三句是从不同的角度对前面的乐段进行补充,进而完善作品的结构。
前10小节旋律优美抒情,后面的衬词“嘚儿”诙谐风趣。
学情分析
在小学阶段,五年级的大多学生对于安徽的地方曲艺知之甚少。
但是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也往往比较乐意接受他们认为比较感兴趣的一些新事物。
因此,本节课的全部音乐教学活动是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实际出发,引导全体学生参与到我的教学活动中来,使每一位学生音乐潜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
让学生从内心深处喜欢音乐,享受音乐,感悟音乐。
教学目标:
1、了解安徽民歌《凤阳花鼓》的产生背景,能唱这首民间小调,并能根据歌曲的情绪选择适当的打击乐器和节奏型为歌曲伴奏。
小学音乐苏少版(简谱)五年级下册《情系江淮唱:拔根芦柴花凤阳花鼓》优质课公开课比赛讲课获奖教案D014

小学音乐苏少版(简谱)五年级下册《情系江淮唱:拔根芦柴花凤阳花鼓》优质课教案公开课教案比赛讲
课获奖教案
【名师授课教案】
教学目标:
1.能够用方言演唱《拔根芦柴花》,体会民歌特点并唱出民歌韵味。
2.在欣赏演唱歌曲的过程中,唱好歌曲中出现的装饰音,如一字多音和下波音,体会其在民歌中的作用。
3.通过律动、演唱等活动,了解民歌特点,表现扬州民歌的独特魅力,激发学生对家乡民歌的喜爱。
教学重点:
用方言准确地演唱扬州民歌《拔根芦柴花》并唱出民歌的韵味,掌握江苏民歌的特点。
教学难点:
1.一字多音和下波音的唱法。
2.用方言演唱以及对于民歌风格的掌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挑着装有扬州特产的扁担竹筐,伴随“担鲜藕”的视频与音乐从教室外跳舞进入教室(第一段音乐跳舞,第二段音乐示范演唱拔根芦柴花,其间给学生分发特产)。
“孩子们你们好!首先自我介绍一下,我是L老师,初次见面,L老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情系江淮教学内容1.唱:《杨柳青》;《打麦号子》;《对花》2.《杨柳叶子青》(女声独唱、合唱);《情系江淮》(领唱、合唱);《打麦号子》;《对花》(黄梅戏);《花鼓》(钢琴独奏;《我为祖国守大桥》(手风琴独奏)3.歌表演《打麦号子》4.采集与分享—今日家乡桥更美我的创造:创编节奏;露一手:表演花鼓教学总目标1.初步了解民间音乐的常用体裁。
喜欢身边、家乡的民歌和民间音乐。
对探索民族民间音乐产生浓厚兴趣。
对劳动人民的集体智慧产生崇敬之情。
2.初步养成静心聆听民间音乐的习惯,并能用自信、大胆的演唱体悟和表现民歌的色。
了解民族音乐是作曲家创作音乐的素材和源泉,能够对音乐作品作出初步的评价。
3.积极参与“我的创造”、“露一手”、“采集与分享”等音乐活动,体验到艺术的感染力和成功的快乐。
在创编打击节奏等活动中提高表演能力。
教学重点:1. 通过听、唱、动等多种途径开展艺术活动,培养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教材分析:1. 《杨柳叶子青》是在江苏、安徽、浙江一带广为流传的民间小调。
全曲明快有力,流利明畅。
尤其是一系列具有江北方言特点的衬词,使歌曲拥有了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
教材中女声独唱版本叙事性强,无伴奏女声合唱则加入再创造的因素,给人以新的艺术享受。
2. 领唱、合唱《情系江淮》旋律流畅、情感淳朴。
第一部分两段歌词分别歌颂了江苏光辉的历史和辉煌的今天。
第二部分为合唱,通过旋律的大跳到达歌曲的高潮,进一步抒发了对江淮故土的深情厚意3. 靖江民歌《打麦号子》是人们在进行田间劳动时演唱的歌曲。
它可以帮助大家统一节律,消除疲劳。
歌曲铿锵有力,采用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和”的旋律在“领”旋律基础上发展而来,增强了呼应的感觉。
歌曲开始有节奏的劳动呐喊,充满生活情趣,进一步烘托了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
4. 黄梅戏《对花》选自《打猪草》,它即景设喻,借花抒情,生动地表现了劳动人们的聪明才智。
其唱词针对10种花(荞麦花、莲蓬花、万字花、纺棉花、大红花、一身花、葵花、茄子花、芝麻花、石榴花)问答,充满情趣,并加入一些衬词烘托愉快的气氛。
《对花》节奏鲜明,热情欢快,表演时可采用对唱的形式。
5. 钢琴独奏《花鼓》是一首旋律通俗易懂,节奏明快活泼,具有浓郁生活气息和鲜明民族风格的乐曲。
反映了欢乐的歌舞场面和愉悦的心情。
乐曲以锣鼓的节奏音型贯穿全曲。
第一主题取材于安徽民歌《凤阳花鼓》,第二主题引用了《茉莉花》的音调素材。
在最后的高潮部分,第一主题在低音区出现,高音区则是第二主题华彩性装饰伴奏,展现出热烈欢腾的场景。
6. 手风琴独奏《我为祖国守大桥》创作于上世纪70年代中期,乐曲以同名歌曲的主旋律为基本素材,并采用变奏手法,热情饱满地表现了解放军守护大桥的生动形象。
在乐曲中,手风琴“抖风箱”技巧和“减七和弦”的运用,逼真地表现出车轮滚动,火车飞跑的形象,增强了乐曲的表现力。
此曲打破了手风琴只用于歌曲伴奏的格局,在手风琴艺术的发展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
课时内容安排第一课时教学内容1.听:女声独唱、合唱《杨柳叶子青》2.唱:《杨柳青》教学课时目标:1.通过听、唱《杨柳叶子青》和《杨柳青》,初步了解江苏民间小调体裁的歌曲。
激发学生对家乡民歌的兴趣。
教学重点:1.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理解民间音乐是音乐的源头。
教学难点:1.用方言演唱歌曲。
教学准备:钢琴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1.师生问好2.稳定学生情绪二.新课导入:1.你可知道我国前任国家主席江泽民爷爷的故乡在哪里吗?——江苏扬州2.有谁到过扬州?简单介绍一下你所见到的扬州好吗?3.结合课件,李白曾在著名的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提到扬州: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好一个“烟花三月下扬州”!有好多诗人曾经在作品中也写到扬州美景,比如杜牧的诗《寄扬州韩绰判官》也写到扬州“二十四桥”,在古代扬州是江南的政治、文化、商业的中心。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4.师:扬州是个人杰地灵的好地方,紧邻我们南京。
今天我们就来学一学采用扬州方言演唱的民歌《杨柳青》三.学唱歌曲1、简单介绍民歌《杨柳青》:江苏是一个民歌之乡,苏南、苏北民歌的风格各不相同。
《杨柳青》这首民歌就是出自苏南,在江苏、安徽、浙江一带也广为流传。
《杨柳青》属于民间小调,曲调变化较自由。
2、听老师范唱,感受活泼、诙谐的歌曲风格、熟悉歌词内容。
3.谈谈歌曲给你的感受,说说歌曲的内容。
4.歌曲因歌词中有“杨柳叶子青啊nia”而得名。
最初歌词确与“杨柳叶子青”有关,在流传过程中逐步演变成为脱离歌词内容的衬词,并无实际意义。
5. 再听录音范唱,给你感觉最深刻的是那一句?——一般会是“衬词”部分。
6. 这些都是“衬词”,这些衬词虽然不表达意思,却表现了人们在唱这首歌时的心情。
7.齐唱歌曲。
四.欣赏《杨柳青》1.导入,我们来听另一个版本的《杨柳青》——女声独唱2.细细品味女声独唱《杨柳叶子青》,并回答问题:这首女声独唱在音乐表现上有什么特点?听懂歌词吗?3.对,用了扬州方言来演唱。
民歌产生于民间,在民间的各种风俗活动中,由口头创作又经过口头广泛流传,在流传的过程中不断地被加工进行再创作,使之更加完美。
正因为这样,许多民歌都是用当地的方言来演唱的。
《杨柳青》这首歌曲用方言来演唱显得更加有趣味和乡土气息。
4. 老师教学生用方言学唱歌词。
nia;呵ho;哥go;卷舌音变平舌音。
5.再听女声合唱《杨柳叶子青》问题:女声独唱《杨柳叶子青》和女声合唱有哪些新鲜的地方?你喜欢吗?为什么?6.讨论,不同的表现形式有不一样的艺术效果。
7.再听赏无伴奏合唱《杨柳叶子青》,进一步感受、体验无伴奏合唱的魅力。
五.课堂小结,师生再见课后记录:这节课作为最后一节课上。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1.听:领唱、合唱《情系江淮》;靖江民歌《打麦号子》2.唱:《打麦号子》3.动:歌表演《打麦号子》4.拓展:江淮民歌览胜教学课时目标1.通过欣赏歌曲《情系江淮》,在流畅的旋律、淳朴的情感中,体味作者发自内心的自豪感、激发学生对鱼米之乡—江苏的热爱之情2.通过学唱歌曲《打麦号子》,感受号子的节奏,了解劳动号子是如何演变成歌曲的体裁教学重点:通过听、唱歌曲,对江苏民歌有一定的了解,认识“小调”与“号子”者两种歌曲的体裁。
教学难点:《打麦号子》中的一领众和的“号子”呼喊声。
教学准备:钢琴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二.听:《情系江淮》1、导入:江苏有两条河流,一条是长江、一条是淮河。
江苏地处长江中下游,这里湖河港汊水网交错,物产丰富,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
江苏不仅是农业大省,还有煤矿和石油,历史上还出现过许多英雄人物,人杰地灵。
身为江苏人,我们应该为之感到骄傲、感到自豪。
2.听:聆听歌曲,熟悉歌词内容。
听后请学生说说歌中的金龙、银龙指的是什么?金山、银山又指的是什么?(金龙-长江银龙-淮河金山-粮食银山-棉花)3.复听:欣赏歌曲从旋律上感受作者对江苏的深厚感情,请学生说说熟悉的有关江苏音乐。
4.唱:老师带领学生哼唱旋律片段,激发学生对江苏的热爱和赞美的感情。
5.再听:聆听歌曲,感受作者对江苏深切的爱。
三、听唱:歌曲《打麦号子》1.节奏导入:师生接口按节奏练习X X X X︱ X X X X︱……(领)打起号子(合)哼哪!哼哪!……2. 领唱和合唱分别给你怎样的感受?劳动中为什么采用一领众和的形式?(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
)3.完整地将一二乐句的号子“喊”好。
4.识谱模唱第三乐句“唱的干劲更加足啊……海棠花儿呦呦”5.齐唱第三乐句,注意下波音的唱法。
6.将第四乐句完整唱出(和第三乐句相似)7.完整地和老师合作(领合)好这首歌。
8.号子:是民歌的一种,它产生与体力劳动的过程中,伴随劳动,并与劳动节奏紧密配合。
多采用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
9. 教会学生打麦子的动作,表演“打麦子。
”10 .拓展:简介民歌的分类,采用边讲边唱的形式,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课堂小结,师生再见课后记录:这节课学生通过节奏和“一领众合”的方式进行学习,学生接受很快。
在旋律部分学生通过聆听、比较,比较容易地掌握。
第三课时教学内容1.听:钢琴独奏《花鼓》2.唱:《对花》3.动:我的创造—自制小鼓、创编节奏;露一手—表演教学课时目标1.通过学唱歌曲《对花》,感受浓郁的生活气息,了解民间小调“花腔”的呼应句式,对唱的表演形式。
2.通过欣赏钢琴独奏《花鼓》,感受钢琴的表现力,了解民族音乐是作曲家创作音乐的素材和源泉,能够对音乐作品做出初步评价。
教学重点:学习对唱的表演形式。
教学难点1.听辨钢琴模仿了哪些自然声响。
2.歌曲中的一字多音。
教学准备:钢琴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二.唱:黄梅戏《打猪草》选段《对花》1.导入:猜谜。
以歌词为谜面,学生回答。
2.听:完整地欣赏唱段,感受戏曲的独特魅力。
3.讲述:黄梅戏色彩鲜明丰富、旋律优美动听、简短易学。
安徽黄梅戏剧团曾出国访问演出,深受外国朋友的欢迎。
4.学唱:以听唱、视唱结合的方式学习歌曲。
第一句和最后一句用听唱法,中间部分用视唱法。
5. 老师范唱,学生模仿用安徽方言表现黄梅戏的风格特点。
补充歌词:郎对花,姐对花,一对对到田埂下。
丢下一粒籽,发了一棵芽,么秆子么叶开的是么花?结的是么籽?磨的是么粉?做的是么粑?此花叫做(呀子呀得儿喂呀,得儿喂呀得喂呀,得儿喂得喂上喂)叫做什么花?郎对花,姐对花,一对对到田埂下。
丢下一粒籽,发了一棵芽,红秆子绿叶开的是白花,结的是黑籽,磨的是白粉,做的是黑粑。
此花叫做(呀子呀得儿喂呀,得儿喂呀得喂呀,得儿喂得喂上喂)叫做荞麦花。
)三.听:钢琴独奏《花鼓》1.导入:《花鼓》是一首优秀的钢琴独奏曲,由著名作曲家瞿维作于1946年。
2.初听:逐段听赏。
1)引子以明快活泼的节奏模拟了什么声响?引子模拟锣鼓节奏的音型,并将这一音型贯穿全曲。
2)第一段音乐主题采用了哪首民歌的素材?主题分别在高低音区奏出,表现了怎样的情景?第一主题采用了《凤阳花鼓》的素材,表现了男女欢快的对唱。
3)第二段音乐主题源自于《茉莉花》的音调,他用怎样的情调,体现了人民对美好未来的憧憬?第二主题采用了《茉莉花》音调的变化,旋律妩媚柔情,体现了人民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4)这一段是那一段主题的再现,并将乐曲推向高潮?第一主题的再现。
现由低音区出现第一主题,3.复听:展开想象—可想象成秧歌场上男女欢快的对歌场面。
五、课堂小结课后记录:第四课时教学内容:1.唱:黄梅戏《对花》2.听:黄梅戏经典唱段《天仙配》、《女附马》。
教学课时目标:1.学习用自然流畅的声音演唱黄梅戏选段,能够用简单的、经过提炼的动作进行戏曲唱段表演并能尝试有个性的创造性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