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桑红字的深层解读
《红字》:罪与赎的终极抉择

《红字》:罪与赎的终极抉择简介《红字》是一部由美国作家纳撒尼尔·霍桑创作的小说,出版于1850年。
这部小说以17世纪的新英格兰为背景,讲述了一位被指控通奸并被刺上红字A的女性海莉·普林彻和她的情人阿瑟·登斯代尔之间扑朔迷离的故事。
本文将从罪与赎、终极抉择等角度来深入探讨《红字》所呈现的主题。
罪与赎在《红字》中,罪与赎是其中一个核心主题。
通过制定海莉为“通奸”的罪行,并在她身上刺上红字A(代表Adultress通奸者),霍桑揭示了社会对于道德错误和不道德行为的惩罚机制。
海莉因此成为公众耻笑和谴责的对象,但她也试图寻求内心的平衡和救赎。
整个故事围绕着海莉努力面对自己过去所犯下的错并寻找复仇或救赎的旅程展开。
终极抉择《红字》中的终极抉择是指海莉面临的可能选择:是否承认通奸的事实,追求真相和正义,或是选择沉默,逃避社会对她的谴责。
这个抉择代表着一个人在道德困境中所面临的艰难决策。
海莉作为主角,必须直面自己内心深处的欲望、痛苦和负罪感,并找到自己对于赎罪和改变的态度。
最终,她做出了勇敢而坚定的选择,通过接受过去的错误并开始接受惩罚来寻求救赎和内心的平静。
总结《红字》以其复杂而引人入胜的情节和深度哲学思考闻名于世。
从罪与赎、终极抉择等角度来看,《红字》探索了社会及个体道德观念、罪恶与救赎之间的关系,并向读者呈现出一个关于良心、权力、社会规范等问题引发思考和辩论。
该小说以其政治和道德上深邃而复杂的主题,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通过对《红字》的深入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性、道德选择和自我救赎等方面的问题。
结局的解读:《红字》中的道德与罪恶

结局的解读:《红字》中的道德与罪恶
简介
《红字》是美国作家纳撒尼尔·霍桑于1850年出版的一部小说。
这部小说通过描述一个女性因婚外情而怀孕,被判定犯有通奸罪的故事,探讨了人性、道德和罪恶的复杂关系。
本文将对小说的结局进行解读,并分析其中所涉及到的道德观念和罪恶之间的关联。
结局分析
1. 强烈的道德意味
小说通过描述女主角希斯特玛丽在公开草地上展示她所佩戴的红色"A"字,暴露了她与牧师唐·道卞发生不正当关系并怀孕这一事实。
这个结局强调了社会对于婚外情和通奸行为存有极大厌恶感与道德谴责。
2. 矛盾的罪恶表达
结局中,希斯特玛丽不仅向公众展示自己被贴着红字标记为罪人,还坚守着秘密拒绝透露爱女的父亲是谁。
这一矛盾使得罪恶既被公开承认,又带有深藏不露的成分,进一步加深人们对罪恶本质的思考。
3. 罪恶与道德观念的冲突
小说中,唐·道卞作为一个行事正直、以道德规范为准则的牧师,在与希斯特玛丽发生婚外情后,面临到了巨大的道德困境。
他辜负了自己诺言并坦诚面对错误,但仍然无法摆脱内在的罪恶感和思想上的挣扎。
结论
通过《红字》这个故事的结局解读,我们可以看到作家试图表达出道德与罪恶之间复杂而矛盾的关系。
小说揭示了社会对于婚外情和通奸行为持负面态度,并强调了罪人必须承担后果的道德观念。
然而,同样也指出了个体内心深处可能存在着无法根除的罪恶感与复杂情感。
最终,《红字》中结局呈现出一种深思熟虑和辩证的态度,引发了人们对道德观念和罪恶本质的思考与探索。
《红字》- 堕落与救赎的永恒主题

红字:堕落与救赎的永恒主题概述《红字》是由美国作家纳撒尼尔·霍桑创作的一部文学经典。
这部小说以17世纪新英格兰清教社区为背景,讲述了一位妇女因出轨而被判定有罪并戴上"A"字暗记的故事。
通过这个故事,霍桑探讨了人性、道德、罪恶以及堕落与救赎等永恒主题。
堕落与罪恶在《红字》中,主人公海丝特·普林被社会视为不道德的象征。
她在婚姻外和牧师亚瑟·丘柏恋爱,并生下了一个私生女珠儿。
这个罪行引发了整个社区的愤怒和指责,把海丝特置于社会排斥的边缘。
霍桑通过描写海丝特品行不端及她身上的红字暗记,深刻地展示了人性中脆弱而诱惑力强大的一面。
他呈现出人们对禁忌欲望的无法抵抗以及无处可逃的罪恶感。
堕落与罪恶的描绘,让读者思考道德与自由之间的冲突。
救赎与改过虽然海丝特被判终身守望社区,并戴上红字暗记来示众,但她并没有沉溺在自己的罪行中。
相反,她通过内心的坚强和母爱的力量,在严苛的社会环境下艰难生活。
这给予了读者关于救赎、改过和乐观主义的启示。
同时,亚瑟·丘柏牧师也经历了属于自己的救赎之旅。
他背负着内疚感、精神压力和社会谴责,在无法再忍受罪孽般的生活后做出了伟大牺牲,为了保护珠儿公开承认了他们之间的关系。
尽管付出了巨大代价,但这也是他追求内心平衡和获得救赎的一种方式。
永恒主题《红字》所探讨的堕落与救赎是一个永恒而普世的主题。
它引发了对悔过、赎罪、自由和道德观念的思考,迫使读者面对人性的复杂性和冲突。
通过霍桑独特的叙事手法,读者被迫思考罪过、个体权利以及社会道德之间的平衡。
这一主题贯穿整个作品,表达了对人类内心深处欲望与道德之间永恒斗争的认识。
它不仅适用于17世纪新英格兰清教社会背景下的故事,在当今社会同样具有普遍意义。
结论《红字》是一部描绘堕落与救赎主题的经典文学作品。
通过海丝特和亚瑟·丘柏等角色的刻画,霍桑引发了关于人性、道德、罪恶与改变等问题的思考。
这部小说提醒我们,无论在何时何地,堕落与救赎都是我们永恒而不断探索和反思的议题。
浅谈小说《红字》中的多重象征意义

浅谈小说《红字》中的多重象征意义纳尼尔·霍桑是美国19世纪伟大的浪漫主义小说家。
他的长篇小说《红字》是其最杰出的代表作。
霍桑在小说中多次运用象征手法,从而使小说中的人物、场所、其它景物以及贯穿小说始终的红字A都带上了特殊的象征意义。
该小说深刻剖析了罪与罚的宗教意识以及其对人性道德本质的深刻影响。
标签:《红字》“A”人物;场景;象征意义1.红字“A”的象征意义1.1霍桑在《红字》中用了大量的象征,小说以“A”开头又以“A”结尾,全部内容包含在这个字母中,人物的命运,情节的发展都与之息息相关,所以红字“A”代表了小说本身。
象征意义最为典型的红字“A”,顾名思义是红色的 A 字,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便是耀眼的红色。
红色是一种能引起人们无限联想的颜色,于是小说中红色展示出了各种丰富的内涵:红色是血与火的颜色,是热烈情欲的象征,海丝特和丁梅斯代尔抑制不住青春的冲动和对对方的爱慕,最終成为上帝的罪人,一个妇女丧失了贞节,一位牧师辱没了自己的使命,受到惩罚。
红色还是生命、力量和热情的象征。
海丝特与丁梅斯代尔之间的爱情是纯洁的,美丽的,热烈的,然而在严峻的清教思想的统治下,象征爱情和生命之源的红色被愚昧的社会当作耻辱的标记戴在海丝特胸前,以示惩戒。
让大家觉得讽刺的是:海丝特胸前耀眼的红字,就如同她心头熊熊燃烧着的一团火焰,在严寒和冷酷的社会环境中带给她温暖;在死一般地孤独和寂寞中给她以生的希望和勇气。
虽然遭到社会的迫害,世人的唾弃,她却没有屈服,她几乎是昂首挺胸走出层层困境,以无声地沉默和坚强的信念反抗着令人感到窒息的精神压迫。
她坚定地相信,一个更光明的时期一定会来临,人们将会获得真正的爱情和幸福。
1.2就红字“A”本身而言,它并没有神秘的色彩,第一次出现在人们面前,它仅仅是一个耻辱的符号,A字是通奸(Adultery)的缩写,作者霍桑是这样对它进行描述的:“在她(海丝特)衣服的胸部,出现 A 形的字,那是精美的红布制成的,四周有金线织成的细工刺绣和奇巧花样。
《红字》:霍桑展现的道德与罪恶之争

红字:霍桑展现的道德与罪恶之争引言《红字》是美国作家纳撒尼尔·霍桑于1850年发表的一部小说,以17世纪普利茅斯殖民地为背景,探讨了道德与罪恶之间的冲突。
本文将通过对小说内容的解析,探讨霍桑如何展现道德与罪恶之间的辩证关系。
小说概述情节摘要《红字》主要围绕着女主角海瑟尔·白丹(Hester Prynne)和她在普利茅斯殖民地社会中承受的耻辱展开。
故事开始时,海瑟尔被指控通奸,并因此被处以戴上一个醒目的“A”字刺绣标记而示众。
然而,这个孩子的父亲却未公开揭示身份。
霍桑对道德问题的反思霍桑通过描写海瑟尔如何面对来自社会和内心的压力,在小说中引入了道德和罪恶之间复杂而令人深思的关系。
1.社会道德的束缚:普利茅斯殖民地是一个道德多严格的社会,海瑟尔作为异端妇女受到了社会的谴责。
霍桑通过这一描写表达了对当时社会道德束缚的批判。
2.个体道德与自我救赎:海瑟尔积极面对自己所承受的罪恶,她并不局限于被标记为罪人,而是试图通过善行和自我救赎来重塑自己。
小说中,她在慈善事业上付出,成为了心地善良的人。
3.红字象征多义性:以“A”字刺绣形式呈现的“红字”成为小说中一个重要的符号。
它既代表了失去名誉和公众监视,也象征着海瑟尔内心深处鲜活而勇敢的意志。
4.道德应对与罪恶惩罚:小说中另一个核心问题是如何对待道德犯罪和惩罚。
霍桑通过塔金斯医生(Roger Chillingworth)作为反派角色,探讨了复仇和折磨他人是否真能有效解决问题以及他的行为是否比海瑟尔更具有道德性。
结论《红字》通过海瑟尔的遭遇和她与塔金斯医生之间的关系,展现了道德与罪恶之间的冲突。
霍桑揭示了社会道德束缚对个体自由和寻求正义带来的限制,并探讨了个体面对罪恶时如何以善行和自我救赎来平衡内心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这部作品深刻地反思了道德问题和人性的复杂性,令读者思考并探索人们在不同情境中所作出的道德选择。
霍桑红字的深层解读

《红字》的深层解读摘要:《红字》是美国著名作家霍桑于1850年发表的长篇小说。
这篇小说将19世纪美国复杂的社会问题揭露出来。
在这部作品中,霍桑把自己对于爱情、宗教信仰、女性意识等问题的观点都蕴含在小说之中。
《红字》成功塑造了海丝特这一女性形象。
她以自己的方式捍卫自己作为女人应得的权利,她从一个被侮辱被损害的女性,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永不放弃追求幸福的自由思想者,甚至妇女活动家。
通过对海丝特这一女性人物的塑造,体现了霍桑的女性主义意识,本文从几下几个方面对《红字》进行解读。
关键词:一、海丝特形象塑造方面《红字》这部作品共24章,其中有18章是用来描写海丝特这一女性形象的。
这种布局安排无疑将海丝特置于文中的主体地位。
而小说中的主要男性人物——齐灵渥斯和丁梅斯代尔则处于相对次要的地位。
霍桑一改男权社会中应当把男性作为主要人物的传统观念,在作品里为海丝特赢得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主体”的位置,这一做法将作者潜在的女性主义意识表露出来。
海丝特一出场,霍桑就对海丝特的形象作了正面、积极的刻画:“要是有一个罗马天主教徒,他准会从这美丽的妇人,从她那绚烂如画的服饰和仪态,从她怀中的婴儿,联想到被无数著名的画家竞相表现的圣母形象。
”通过作者的描写,海丝特追求美的天性、自由奔放的气质,对清教教规的反抗,对社会习俗的轻视以及追求爱情的精神都得到了最好的阐释与肯定。
二、海丝特对话语权的争取《红字》以十七世纪的波士顿作为大背景,在当时,清教统治者为了统治、囚禁妇女设立了一系列严厉的法案法规。
在当时的社会里男人是主导,是中心,而女性只能处于从属地位,受到压迫和排挤。
在这样一个环境里,海丝特不仅不臣服于传统的男尊女卑观念,还通过对社会的拒绝表达了她与清教社会的针锋相对。
海丝特由于犯了所谓的通奸罪,受到当权者逼迫,必须在胸前带有象征着耻辱的标记“A”。
当她怀抱婴孩,站在邢台上接受权利机构对她的审判时;当他们以拯救海丝特灵魂为借口,想要用神圣、感化的语言诱导她说出同伙的名字时,海丝特坚决并大声地回答说“我不说!……这红字烙得太深了,你无法把它取下来。
《红字》读后感

《红字》:人性之谜的深度探索《红字》是19世纪美国作家纳撒尼尔·霍桑的一部经典小说,该作品以深邃的主题、奇妙的叙事方式和细腻的描绘手法赢得了读者和评论家的高度赞誉。
在这篇读后感中,我将探讨这部小说的主要主题,分享我的观感和思考,同时也会分析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段落。
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红字》是一部深入探讨人性、道德、罪恶和救赎的小说。
霍桑巧妙地通过富有想象力的情节,把读者带入一个充满矛盾和复杂情感的世界。
这部作品揭示了人性的双重性,即人的内心既包含着罪恶,也蕴含着对善的追求。
小说的主人公海丝特·白兰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她一方面背负着通奸的罪恶,另一方面又显现出坚韧和善良的特质。
在《红字》中,霍桑巧妙地运用了象征主义,使得故事具有更深的含义。
例如,红色的A字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符号,它既代表了通奸(Adultery)的罪恶,也是海丝特坚强(Adversity)和勇敢(Bravery)的象征。
这种象征主义的运用使得文本更加丰富多元,同时也揭示了作者对人性的深刻理解。
当谈到霍桑的描绘手法,我不禁想起他在小说中对环境和人物的描绘。
霍桑以其精细入微的描绘手法,生动地再现了17世纪美国殖民地的生活场景。
在描述海丝特和她的女儿珠儿在森林中的生活时,霍桑的描绘不仅具有强烈的视觉效果,同时也透露出一种神秘和原始的气息。
此外,霍桑在《红字》中的人物塑造也极具特色。
不论是海丝特、珠儿还是丁梅斯代尔,他们都是极富个性且深刻的人物。
他们的行为、动机和情感都反映了人性的多样性,让我们对人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当我读到丁梅斯代尔在痛苦中挣扎的时候,我不得不思考是什么驱使他选择了自我毁灭的道路。
他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角色,既是虔诚的教士,也是伪善者。
他的内心斗争和痛苦无疑为这个角色增添了更深的层次和更强的戏剧性。
另一方面,珠儿是小说中的另一个重要角色,她具有一种野性和难以捉摸的美。
她既象征着自由和激情,也是海丝特和丁梅斯代尔之间关系的纽带。
《红字》:道德与罪恶的纠结

红字:道德与罪恶的纠结引言《红字》是美国作家纳撒尼尔·霍桑于1850年出版的一部小说,讲述了17世纪晚期某个清教社会中,一个女性因为通奸而被判罪,并受到贴上红色“A”字的惩罚。
这部小说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与争议,涉及到道德、罪恶、社会规范等诸多主题。
本文将探讨《红字》中展现的道德与罪恶之间的纠结。
1. 社会规范与道德观念在《红字》所描绘的清教社会中,严格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观念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个社会强调对回归基督教原则的遵守,并将犯罪行为视为对神圣秩序的冒犯。
然而,在这种极其约束人性自由发展的环境下,个体成员面临着更多困境和人性诱惑,这种转折暗合着作者对于传统道德观念进行反思。
2. 原罪与道德悖论《红字》中的主要人物赫斯特·普林彻特被迫戴着红色“A”字标记的原因是婚外恋产下了私生女。
这个情节展示了原罪和道德悖论之间的紧密联系。
赫斯特作为一个有着正当理由离开她丈夫、心灵需要被疗养的女性,最终却陷入了更深层的道德困境之中。
小说通过这一情节揭示了社会对于性别和婚姻问题上双重标准存在的问题。
3. 犯罪与罪恶的复杂性在《红字》中,除了赫斯特自己面临的道德压力外,还有其他人物也暴露出各自隐秘的罪恶。
例如,赫斯特所爱人贾尔吉·奇利医生不堪忍受内心折磨,在过去做错事后选择沉溺于酒精,表现出内心挣扎和逃避现实的形象。
这种展示让读者思考犯罪和罪恶并不是非黑即白、两极分化的现象,而是复杂、多维、有时令人同情的。
4. 个人与社会的角力《红字》中,赫斯特始终试图在满足自己欲望和遵守社会规范之间找到平衡。
她为了保护自己的爱女,选择忍受社会给予的压迫;同时,她也通过强大的内心力量和自我意识来抗争,并最终赢得了尊重和解放。
这种追求个体自由与对道德准则进行挑战的故事情节,引起读者对于道德标准拟定与对个体权利之间关系的思考。
结论《红字》深刻揭示了道德与罪恶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通过小说中人物们所经历的挣扎、矛盾和反思,在一个严苛的社会制约下探讨了正义、背离社会规范以及尊重个人权利等重要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字》的深层解读
摘要:《红字》是美国著名作家霍桑于1850年发表的长篇小说。
这篇小说将19世纪美国复杂的社会问题揭露出来。
在这部作品中,霍桑把自己对于爱情、宗教信仰、女性意识等问题的观点都蕴含在小说之中。
《红字》成功塑造了海丝特这一女性形象。
她以自己的方式捍卫自己作为女人应得的权利,她从一个被侮辱被损害的女性,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永不放弃追求幸福的自由思想者,甚至妇女活动家。
通过对海丝特这一女性人物的塑造,体现了霍桑的女性主义意识,本文从几下几个方面对《红字》进行解读。
关键词:
一、海丝特形象塑造方面《红字》这部作品共24章,其中有18章是用来描写海丝特这一女性形象的。
这种布局安排无疑将海丝特置于文中的主体地位。
而小说中的主要男性人物——齐灵渥斯和丁梅斯代尔则处于相对次要的地位。
霍桑一改男权社会中应当把男性作为主要人物的传统观念,在作品里为海丝特赢得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主体”的位置,这一做法将作者潜在的女性主义意识表露出来。
海丝特一出场,霍桑就对海丝特的形象作了正面、积极的刻画:“要是有一个罗马天主教徒,他准会从这美丽的妇人,从她那绚烂如画的服饰和仪态,从她怀中的婴儿,联想到被无数著名的画家竞相表现的圣母形象。
”通过作者的描写,海丝特追求美的天性、自由奔放的气质,对清教教规的反抗,对社会习俗的轻视以及追求爱情的精神都得到了最好的阐释与肯定。
二、海丝特对话语权的争取《红字》以十
七世纪的波士顿作为大背景,在当时,清教统治者为了统治、囚禁妇女设立了一系列严厉的法案法规。
在当时的社会里男人是主导,是中心,而女性只能处于从属地位,受到压迫和排挤。
在这样一个环境里,海丝特不仅不臣服于传统的男尊女卑观念,还通过对社会的拒绝表达了她与清教社会的针锋相对。
海丝特由于犯了所谓的通奸罪,受到当权者逼迫,必须在胸前带有象征着耻辱的标记“A”。
当她怀抱婴孩,站在邢台上接受权利机构对她的审判时;当他们以拯救海丝特灵魂为借口,想要用神圣、感化的语言诱导她说出同伙的名字时,海丝特坚决并大声地回答说“我不说!……这红字烙得太深了,你无法把它取下来。
”在男权社会里,语言是男性的专利,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海丝特竟敢用语言驳回了权力机构对她的审问,表达出自己的思想,这一切都将她追求自由爱情的精神和勇于承担后果的勇气表露出来。
三、经济方面要求独立女人要想追求自由和解放,这主要根源于经济上的独立和人格上平等。
独立的自我以及对生活炽烈的追求一直都是支撑海丝特走下去的力量所在。
由于这种力量,“在过去的这些年里,她用这种疏远的目光来看人类社会的各种制度,以及牧师们和立法者们所建立起来的一切。
她以印第安人看待牧师的宽领带,法官的长袍,颈手枷,家庭或宗教的那种老大不敬的态度批判一切。
”在这种极为痛苦的生活中,海丝特勇敢地承受着人们的蔑视与冷淡。
她以自己微薄的收入维持着母女俩简单的生活,并且以顽强的生活意志和善良的本性感动了周围人们,通过海斯特的坚持和努力许多人都不再以原有的意义去理解那刻在衣服上鲜红的 A 字了,在他们的眼
中“A”早已变成了“能干”(Able),和“天使”(Angel)的代表,原来人们眼中的那个“奸妇”已变成了闻名全镇的天使。
综上所述,海丝特是一位对女性权力的维护者,是对浪漫爱情的追逐者,同时又是自己命运的抗争者。
在小说中,霍桑通过对海斯特完美形象以及良好品质的塑造将自己的女性意识表现得淋漓尽致。
———An Exploratory Analysis of the Moral Theme of The Scarlet
Letter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 , Nan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 Nanjing 210003 ,China)
《红字》中的女主人公海丝特虽然在故事里的角色是一名犯了“通奸”罪的罪犯,但在霍桑的笔下,她一点也不象一个罪孽深重、不可饶恕而应被罚入地狱的可耻罪人,却分明是一个为争取人生权利和个人自由幸福与命运相抗争、与清教社会道德法规相抗争的叛逆女性形象。
霍桑在小说中要颂扬的人性和道德行为中的真善美
也就集中体现在海丝特的身上。
她的真,主要表现
在她对所爱之人的真心实意和对纯真爱情的忠贞不
渝。
她出于对自己与原先丈夫之间那种无爱婚姻的
不满,大胆追求与年轻牧师丁梅斯代尔(Dimmesdale) 既有性爱又有情爱的美好爱情。
这是她作为
一个女性所应有的合情合理的自主权利,也是她作
为一个人所具有的人性的基本要求(自然需要和精
神需要) 。
可是,在清教道德法规统治的社会里,海
丝特的这种权利和要求不但没有得到尊重与确认,
反而被无情地剥夺了。
她追求真爱的合理行为被定
为与人“通奸”的违法行为,并因此遭受到监禁、示众
蒙辱和终身佩戴耻辱标记红字A 的严厉惩罚。
这
对于一个年轻女子来说,是一种难以忍受的巨大痛
苦和压力。
然而,面对整个世界对她的不公、冷酷、嘲笑和讥讽,海丝特不但没有倒下,却反而随着故事情节的逐步发展变得越来越坚强.
与海丝特绚丽形象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年轻牧师
丁梅斯代尔和老医生齐灵渥斯的灰暗形象。
如果说海丝特是道德意义上真善美的典型,那么丁梅斯代尔和齐灵渥斯则是假恶丑的代表。
而霍桑正是通过这两个人物形象的刻画来鞭笞人性和人们道德行为中的假恶丑的。
所谓假,从道德意义上讲,就是虚假、虚伪、不诚实,是一种恶劣的品质和行为。
这种假,在丁梅斯代尔身上的表现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道德和社会责任的逃避和推卸;二是道德生活中的自欺欺人。
而在齐灵渥斯身上的表现则是假仁假义的伪装。
综上所述,《红字》主题的道德意义不仅在于它
无情地揭露和鞭笞了人性和人类道德行为中的假恶丑,而且还在于它颂扬了人性和人类道德行为中的真善美。
如果说丁梅斯代尔的虚伪、自私和齐灵渥
斯的奸诈、险恶能从反面给读者以深刻的教训与启
迪的话,那么,海丝特的真诚、无私、善良、勇敢和坚
强则更能从正面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与心灵的震
憾! 笔者认为,这正是《红字》之所以能代代相传而
魅力永存的关键所在。
Abstract :Over the past one and a half centuries since The Scarlet Let ter was published , critics and reviewers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have expressed various views and opinions about it s theme. When inquiring into the
level of the moral significance of the theme , the Western literary critics generally hold that what the author advocates in The Scarlet Letter is the Puritan doctrine that all men are born sinful , and that the theme of the novel
is discussing sins. But the author of this paper thinks that , as far as it s moral signifincance is concerned , the principal melody of the novel’s theme is not discussing sins but discussing human nature (including good and
evil) , and moral conduct (including virtue and vice) . It not only relentlessly exposes and lashes the falsehood ,
vice and ugliness but also vigorously praises the turth , virtue and beauty in human nature and human moral con2
duct .
Key words :theme ; morality ; Puritan doctrine ; truth , virtue and beauty ; falsehood , vice and uglin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