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中北部侏罗系大面积非常规石油勘探潜力的再认识_梁狄刚

四川盆地中北部侏罗系大面积非常规石油勘探潜力的再认识_梁狄刚
四川盆地中北部侏罗系大面积非常规石油勘探潜力的再认识_梁狄刚

 

第32卷 第1期2011年1月

石油学报

AC TA PET ROLEI SINICA

V o l .32Jan . 

N o .1

2011

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梁狄刚,男,1938年3月生,1960年毕业于成都地质学院,现为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咨询中心专家委员会专家,教授级高

级工程师,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专家室副主任,长期从事石油地质、油气勘探战略、石油地球化学研究。E -mail :dgliang 0314@sina .com

文章编号:0253-2697(2011)01-0008-10

四川盆地中北部侏罗系大面积非常规石油勘探潜力的再认识

梁狄刚 冉隆辉 戴弹申 何自新 欧阳健 廖群山 何文渊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咨询中心 北京 100724)

摘要:通过对四川盆地侏罗系石油的资源潜力、油藏类型、裂缝型储层及勘探开发技术适应性等4个方面进行的再认识,作者认为:

①四川盆地侏罗系的石油资源量可能比目前的(10~11)×108t 要大得多。②它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大面积非常规致密油聚集,没有明显圈闭界限;没有明显边、底水及油水界面,属“无水油藏”;浮力与重力分异不明显,缺少大规模二次运移,源内或近源聚集;储层具有特低孔渗、双重介质特征;大面积整体含油,多层系叠合连片,“连续”分布在斜坡及凹陷区,不受局部构造控制而受岩性控制,含油范围以油井分布范围划定,往往是先有产量后有储量。③不能把侏罗系油层简单定性为“裂缝型”,裂缝是测试及生产初期获得高产的必要条件,但各类孔隙对储量和长期低产稳产有重要贡献。④这类非常规致密油的储量规模很大,但是要采用以压裂为主的非常规技术进行开采。建议以龙岗地区沙溪庙组为突破口,推动四川盆地石油勘探开发打开一个新局面。关键词:四川盆地;资源量;非常规石油聚集;致密油层;裂缝型油层;勘探潜力;压裂改造中图分类号:T E 122.1 文献标识码:A

A re -recognition of the prospecting potential of Jurassic large -area and

non -conventional oils in the central -northern Sichuan Basin

LIANG Digang RAN Longhui DAI Danshen HE Zixin OUYANG Jian LIAO Qunshan HE Wenyuan

(C N PC Advisory Center ,Beijing 100724,China )

A bstract :T he present paper made a re -reco gnitio n o f Jurassic oils in Sichuan in te rms o f the four aspec ts ,such as resource po tential ,reservo ir types ,fr actur ed r eser voirs and techniques o f ex plo ratio n and development .T he pape r has dr awn the follo wing co nclusio ns .①T he Jura ssic oil reso urce in Sichuan may be much more than the presently discove red amount of 1.0~1.1billion tons .②T he Ju -rassic o il resource is a special lar ge -area and non -conventio nal compact oil accumula tion that ha s no clea r trap boundaries ,no clear edge -w ater ,botto m -water and oil -w ater boundaries like a “w ater -f ree reserv oir ”,and no clear diffe rentiatio n between buoyancy a nd gr avity .T heir r eser voirs are characterized by inner -source o r near -sour ce accumulatio n rather tha n larg e -scale secondary mig ratio n ,ultra -low pe rmeability ,dual media ,lar ge -area entire oiliness ,superimpo sed and linked multi -measures ,“continuo us ”occur rence on slopes or in depressed areas ,being restric ted by litholog y r athe r than lo cal structur es ,a nd delimitating o il -bear ing and well distribu -tion areas frequently by o utput instead of re serv e .③Jurassic reservo ir s can no t be simply defined as “fr actured type ”because various po res contribute sig nificantly to bo th the reserve s and long -ter m low but stable produc tion tho ug h fractures are the pre requisite fo r a high output at the te sting or produc tion beg inning .④T hese e xists a gr eat reserv e fo r this kind of no n -co nve ntional co mpact o ils in the central -no r ther n Sichuan ,ho wev er ,a no n -conventio nal technique co nsisting mainly of hydr aulic fr acturing should be adopted in development .I t w as propo sed tha t Shaximiao Fo rma tion in the Long gang area sho uld be a pro specting targ et ,w hich will be a break -thr ough to o pen a new er a for petr oleum ex plor ation in Sichuan Ba sin .

Key words :Sichuan Ba sin ;r eso urce ;no n -conventio nal o il accumulation ;compact oil lay er ;f ractured oil laye r ;prospecting po tential ;

f racturin

g alter ation

1 问题的提出

四川盆地中北部侏罗系石油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勘探开发,在近4×104km 2范围内分布有726口工业油井与224口低产井,共计950口出油井。探明6个油田,还有8个无储量油田和8个含油气构造(图1)。

1997年,川中原油产量曾达到21.6×104t /a ,目前降

到11×104t /a ,平均单井产油约1t /d ,历年累计产油488×104t 。以往的结论是:川中石油属特低孔渗、低丰度、低产、低采收率、裂缝型的低效或无效油田[1-2],以致近10年来每年只钻探11~15口开发井、1~4口探井;最近4年每年只钻探6~7口开发井,没有钻探

 第1期梁狄刚等:四川盆地中北部侏罗系大面积非常规石油勘探潜力的再认识

9

 1口探井;年产油综合递减率为11%;川中石油的勘探

开发工作面临萎缩。

2009年以来,中国石油咨询中心组织专家,对四川盆地石油勘探开发状况进行了系统调研,结果认为:四川盆地侏罗系石油有4个问题需要重新认识。“重新认识”或“再认识”,并不意味着完全否定过去的认识,因为重新认识的结果可能与过去一样,也可能有些不同。毕竟过去的有些认识是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技术条件下得出的,现在技术进步了,完全可能有新认识。

为什么现在要再认识

?

图1 四川盆地中北部侏罗系油田与含油气构造分布Fig .1 Distributio n of Jurassic oilfields a nd hydro ca rbon -bea ring

structures in the central -northern Sichuan Basin

第一,川中北部龙岗地区侏罗系石油有新发现。龙岗地区位于川中北部中、下侏罗统凹陷区,靠近生油中心,在2600km 2三维地震覆盖面积上,截至2008年底,中、下侏罗统珍珠冲组(6口井)、大安寨组及凉高山组(各有23口井)、沙溪庙组(16口井)等4套层系普遍见油气显示,范围东西长100km ,南北宽20~40km ;特别在欠平衡、空气钻进中,出现油气浸和井涌,油气显示十分活跃。对26口井沙溪庙组的测井资料重新解释发现每口井都有油层,其平均厚度约40m 。龙岗地区目前共有6口新井测试获得过工业油流:其中龙岗9井沙溪庙组产油166m 3/d ,大安寨组产油

76.51m 3

/d ;龙岗7井大安寨组产油4.5m 3

/d 、产气4.38×104m 3/d ;龙岗2井凉高山组折产油60m 3/d ;龙岗18井珍珠冲组产气2.01×104m 3/d ,沙溪庙组产油6.5m 3

/d ;龙岗001-18井大安寨组产油7.2m 3

/d 、产气2.43×104m 3/d ;龙岗39井大安寨组套管破裂,出油10m 3;4套含油层系都有发现。此外,天池2井、仪1井、税1井、税2井、税5井和税8井等6口老井在沙溪庙组、凉高山组、大安寨组都分别获得过工业油流。出油井分布在北倾斜坡的不同部位上,不受局部构造而受岩性控制,同一油层埋深东西相差600m ,显示出中、下侏罗统靠近生油凹陷多层系大面积含油的特点。

第二,鄂尔多斯盆地低渗透延长组对四川盆地石油勘探开发的启发。鄂尔多斯盆地与四川盆地同属李四光的经向第三沉降带;同是古生代(四川盆地延续到早-中三叠世)海相克拉通上叠的中生代(四川盆地从晚三叠世起)陆相坳陷湖盆;同是古生界产气,中生界产油;同样发育一套优质湖相烃源岩:鄂尔多斯盆地是上三叠统延长组(T 3y ),四川盆地是下侏罗统自流井群(J 1),其厚度、分布面积和生油指标也相近(见后文)。两个盆地都发育特低渗透(<5×10-3μm 2)油层,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砂岩油层未突破前,被形容为“磨刀石”、“破棉袄”、“井井见油,井井不流”[2]

和“鸡肋”等;四川盆地中、下侏罗统储层的物性更差,被定性为“裂缝型”油层[3-4]。鄂尔多斯盆地对四川盆地的启发是:16年前的1994年,鄂尔多斯盆地年产原油不过260×104t (含中等孔渗的侏罗系产量);谁能想到,因为抓了“三个重新认识”和压裂改造,16年后,靠特低渗透的延长组,探明储量从5.3×108t 增

至29.33×108

t ,年产量上到2700×104t ,增加了10倍!

四川盆地石油勘探开发有无这种历史机遇?

2 石油资源量的再认识

四川盆地侏罗系一次资源评价(1984年,类比法)和二次(1994年,成因法)资源评价计算的石油资源量分别为10.87×108

t 和11.35×108

t ,但是都只计算了大安寨组和凉高山组这2套层系的资源量,珍珠冲组和东岳庙组生油层未作计算,沙溪庙组油层也没有资源量。二次资评中这2套生油层的排油系数只取22.59%~51.35%,根据中国石油油气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陈建平等的最新研究,湖相II 型生油岩的排油系数高达85%以上,二次资评所取的排油系数显然偏小。因此,四川盆地侏罗系的石油资源量可能偏小很多。

10 石 油 学 报2011年 第32卷 

2009年以来,作者对四川盆地中北部不同部位的龙岗001-8井等5口井(图2),以2~4m 间隔密集取岩屑样,进行地化扫描分析,结果发现:①下侏罗统烃源岩(TOC >0.5%)的厚度比二次资评要大(表1);②有人认为侏罗系烃源岩TOC 虽然不低,但生烃潜力

不高;而5口井的分析证明,热解生烃潜量(S 1+S 2)可达4~7.73kg /t (表1);3个随机选取的生油岩岩心分析,S 1+S 2更高,达7.24~9.62kg /t ,属于“极好”的生油岩(>6kg /t )。可见,四川盆地侏罗系的石油资源量比二次资评要大

图2 四川盆地中北部龙岗001-8井下侏罗统生油岩地球化学剖面

Fig .2 Geochemical profile of Lower Jurassic source rocks from Well Longgang 001-8in the central -northern Sichuan Basin

表1 四川盆地中北部5口地化扫描井下侏罗统烃源岩厚度及其TOC 与热解参数

Table 1 Thicknesses of Lower Jurassic source rocks and its TOC and rock -eval pyrolysis parameters from 5

geochemical scanning wells in the central -northern Sichuan Basin

井号岩性位置本次统计

厚度/m

二次资评厚度/m

TOC /%(S 1+S 2)/(kg ·t -1)最大值平均值最大值平均值T m ax /℃富顺1泥岩碳质泥岩西部72302.931.004.791.4017.1714.9034.5028.70440~460蓬溪1泥岩南部93571.801.095.992.30440李001-X1泥岩南部105581.510.884.992.12450~460公山1泥岩北部2121002.351.227.733.10450龙岗001-8

泥岩

北部

230

130

2.18

1.25

4.04

1.91

470~480

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和四川盆地下侏罗统两套

湖相烃源岩,分布面积、厚度和生油指标都相近(表2)。但四川盆地下侏罗统的生油强度只有(20~200)×104t /km 2,比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100~400)×104t /km 2要小得多,一、二次资评计算的石油资源量一直停留在(10~11)×108

t 。鄂尔多斯盆地低渗透延长组未突破前,一、二次资评的石油资源量也不过(19.08~20.47)×108t ,突破后,猛增至2001年的85.88×108t ,最近又增至128×108t ,增加了5.4倍。由此看来,四川盆地侏罗系的石油资源量很可能也会大幅度增加。

表2 四川盆地与鄂尔多斯盆地湖相烃源岩生烃条件比较

T able 2 Co mpariso n of hy drocarbo n -g enerative conditio ns of lacust -rine so urce ro cks fro m the Sichuan Ba sin and Ordos Basin

生烃参数四川盆地下侏罗统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

烃源岩厚度/m 40~16040~160分布面积/104

km

2

8.3

8.0

TOC /%1.13~2.411.56~1.87沥青“A ”/%0.10~0.260.14~0.20总烃/10-61364~2628

773~1189母质类型II 型II 型R o /%0.9~1.30.75~1.22生烃强度/20~200

100~400

 第1期梁狄刚等:四川盆地中北部侏罗系大面积非常规石油勘探潜力的再认识11

 3 油藏类型的再认识

四川盆地中北部侏罗系石油勘探,以往主要按构造布井,具有以下10个特点:

(1)油井大面积广泛分布。东起鲜渡河,西至金华镇,南至合川,北到龙岗,在近4×104km 2范围内,分布有726口油井和224口低产井。大安寨组、凉高山组2套油层,南自合川—龙女寺,北到龙岗,埋深相差近2000m ,都有油井和高产井。

(2)5套含油层系叠合连片。基本上以嘉陵江为界,以西是珍珠冲组、东岳庙组、大安寨组油井主要分布区,以东是凉高山组、沙溪庙组油井主要分布区,含油构造之间的低部位也有油井分布。人们常说:在川中,很难打到一口不见油的井,类似于过去的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井井见油”,5套含油层系基本上叠合连片(图3)。

(3)纵、横向上油层与生油层密切共生。纵向上,几套油层夹持在大安寨组、凉高山组这2套主力生油

层之间或紧邻其上;横向上,大安寨组油层在西部更发

育,与大安寨组生油区相一致;凉高山组、沙溪庙组油层在东部更发育,与凉高山组生油区相一致(图3),属于源内或近源聚集,表现为越靠近生烃中心,充注程度越高;龙岗地区位于凉高山组生烃中心附近,测井解释沙溪庙组油层的含油饱和度高达70%~80%,比公山庙油田高出10%。

(4)含油范围不受局部构造控制而受储层发育控制,大大超出构造圈闭范围。例如,桂花油田构造面积10km 2,生产区面积>500km 2;八角场油气田构造面积约93km 2

,含油面积大于300km 2

;公山庙油

田构造面积29.5km 2,含油面积71.2km 2

。8个油田中的17个高产区:背斜只有6个,向斜有2个、鞍部有2个、翼部有5个、鼻突有2个。桂花油田累计产量达40×104t 的蓬40井高产区就在鞍部。实际上,四川盆地中北部侏罗系油田群是向北西倾斜的大斜坡背景上的大面积岩性或岩性—构造石油聚集

图3 四川盆地中北部侏罗系5套含油层系油井叠合连片分布

Fig .3 Distributio n of superim posed and linked wells of 5suits of Jurassic oil -bearing m eas ures in the central -northern Sichuan Basin

12

 石 油 学 报2011年 第32卷 

(5)储层具有特低孔渗特征,但非均质性强,也有相对高孔渗区。川中大安寨组灰岩孔隙度一般小于2%,渗透率小于0.1×10-3μm2;但桂花油田8口井实测油层孔隙度平均可达4.81%~7.56%,最高达22.2%(石103井大二段);龙岗9井大安寨组油层测试产油76.5m3/d,测井解释孔隙度平均6.77%,渗透率平均0.28×10-3μm2。凉高山组砂岩孔隙度平均只有2%左右,渗透率平均0.055×10-3μm2;但在西9井、西22井、罗4井、合40井、中1井和女14井等井中,油层实测孔隙度平均6.2%~11.45%,渗透率平均(0.21~0.53)×10-3μm2,最高达6.66×10-3μm2(西22井凉二段)。沙溪庙组砂岩孔隙度平均只有3.63%,渗透率平均0.41×10-3μm2;但在龙岗地区孔隙度可达6%~8%,最高可达12%;川西北鱼1井沙溪庙组油层埋深已达3200m,测井孔隙度为7.5%~12.5%,渗透率可达1×10-3μm2以上。可见,四川盆地侏罗系特低孔渗储层很不均质,“低中有高”,不是“铁板一块”。特别是,由于喜山运动强烈,天然裂缝发育,改善了储层物性,这是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所不及的。

(6)资源量丰度低(4.56×104t/km2),储量丰度也低(6×104t/km2)。两者相差不大,暗示着源内或近源聚集,二次运移强度小,规模不大。即使将来资源量大幅增加,储量也将大幅增加,对于这类大面积低丰度石油聚集,两者丰度之差也不会大,与鄂尔多斯盆地相似。

(7)油藏无明显边水和底水。水井很少,号称“无水油田”,干井也少;地层水不活跃,浮力与重力分异作用不明显。从生产动态看,绝大部分生产井无水产出。2008年川中所有产油区块年产油11×104t,年产水仅9200m3;累计产油488×104t,产水仅42×104m3;桂花油田198口井,只有1口水井,且位于背斜高点上;只有2口干井,即使投产近50年的生产井,水产量也极低(表3)。

表3 川中桂花油田累计产油4×104t以上高产井的产水量统计(据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川中油气矿资料,2009) Table3 Water production statistical list of high yielding w ells with cumulative oil production o ver4×104t in the Guihua Oilfield of the central Sichuan

井 号投产

年份

2008年产量历年累计产量

油/t气/104m3水/m3油/t气/104m3水/m3

桂141960645.93/047835.64326.600

桂2419611040.4760.29071070.851855.710

桂77197200053493.803115.6657.30桂102197460068367.29852.04317.64桂10319731084.5951.15040652.991540.751.0桂11919751240.1016.72041325.33644.610

大石1319610.50075245.601589.15902.30

(8)单井产量相差悬殊,高产井、低产井、小产井、干井间互出现,但有多个高产富集区。2008年全区开井322口,其中近1/4的高、中产井(78口)产量约占总产量的3/4,产油8.17×104t;累计产量大于1×104t 的井共136口,仅占总井数14%,却占累计总产量的61.6%,亦即少数高产井贡献了大部分产油量。

(9)三分之二的油井以自喷、间喷方式生产;同一油田、同一产层有多个压力系统。例如金华油田大三段产层有压力异常,有3个压力系统,压力系数分别为1.28、1.41和1.83。油藏类型有未饱和(桂花油田)、饱和(金华油田)、轻质油藏(中台山油田)、带气顶凝析油藏(八角场油气田)等。

(10)先有产量,后有储量,或只有产量,未有储量。四川盆地中北部除5个探明储量油田及龙岗新区外,其余15个含油构造(区块)全部投入开发,有的长达半个多世纪,累计产油148×104t,占累计总产量的1/3,但是均无探明储量。就是已有探明储量的5个油田,也都是先投入生产,再根据生产区油井分布范围划定含油面积,上交探明储量。

总而言之,四川盆地中北部侏罗系石油聚集不是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构造油田群。它与常规油藏不同:没有明显圈闭界限;没有明显边、底水和油水界面[2,5],属“无水油藏”;缺少大规模二次运移,浮力作用不明显;储层特低孔渗,属致密油层,具双重介质特征及压力异常;储量丰度低,不是按构造面积,而是按油井分布范围计算储量;高、中、低产井间互出现;勘探程序往往是先有产量、后有储量。它是一种特殊类型的非常规石油聚集:纵、横向上含油层与生油层密切共生,源内或近源聚集;多层系叠合连片,大面积整体含油,“连续”分布在斜坡区和凹陷区,不受局部构造控制而受岩性控制[6]。这种非常规致密油聚集,储量规模可能很大,但要用非常规工艺技术进行开采。

4 “裂缝型”油层的再认识

按照“裂缝型”或“孔隙-裂缝型”油层的定义,裂缝既是主要渗滤通道,又是主要储集空间,孔隙基本上不含油[2]。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就曾明确:川中大安寨组油层属“裂缝型”[2-3];1994年的原油上产技术攻关也主要是攻裂缝,攻裂缝性油藏描述、钻井工艺、油藏开发、增产改造,攻裂缝发育带早期预测。

第1期梁狄刚等:四川盆地中北部侏罗系大面积非常规石油勘探潜力的再认识13

图4 四川盆地中北部侏罗系油层的孔隙类型及含油性照片

Fig.4 Photos of po re types and oil-bearing of Jurassic oil layers in the central-northern Sichuan Basin

14 石 油 学 报2011年 第32卷 

作者则认为:裂缝只是四川盆地侏罗系特低孔渗油层测试和生产初期获得高产的必要条件;而基质孔隙空间(特别对凉高山组和沙溪庙组2套砂岩油层)是含油的。

这个问题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一旦定为裂缝型油层,其裂缝孔隙度只有0.2%~0.3%,一般小于0.5%,既没有规模储量,裂缝发育带又很难找,“裂缝型”就成了川中石油评价不高的关键。

(1)露头、岩心、薄片与电镜观察到孔隙空间是含油的。大安寨组灰岩岩心可见溶洞发育,洞缝相连,有油迹、沥青;镜下观察介屑灰岩的介屑边缘、晶间隙、粒间溶孔也被黑色沥青充填,有的溶孔含油饱满[图4(a )—4(c )],生物壳体间发黄褐色荧光。凉高山组和沙溪庙组砂岩岩心在公山庙油田多处见基

质孔隙含油(公36井和公22井沙一段),镜下发育

粒间孔、晶间孔、粒间溶孔、粒内溶孔及片状喉道等多种孔隙空间,常见油浸、含油或被有机质充填[图4(d )—4(h )]。至于川西北著名的沙溪庙组厚坝油砂,则更是典型的孔隙含油。其实,四川石油界早在20年前就曾将大安寨组、东岳庙组介壳灰岩和凉高山组砂岩油层定性为“裂缝-孔洞型”和“裂缝-孔隙型”,明确其储油空间是孔隙和孔洞,而裂缝则是渗滤通道[2],只是后来被淡忘了。

(2)试井双对数压力恢复曲线具有典型双重介质特征(图5)。裂缝和孔隙双重介质在曲线上表现为三段式,其中第二段曲线的下凹形,正是孔隙开始向裂缝持续供液、两种不同介质之间发生流动的结果;它与典型裂缝型储层的两段式曲线明显不同

图5 川中侏罗系油层的试井双对数压力恢复曲线

Fig .5 Recovery curves of log -log pressures in well testing of Jurassic oil layers in the central Sichuan

(3)采油曲线分两个阶段,裂缝和孔隙有不同贡献。川中侏罗系油藏以消耗天然能量衰竭式开采,有的井生产期长达40多年,单井累计产油在万吨以上,可达几万吨。罗渡溪罗30井凉高山组砂岩油层自1960年

投产后,至今一直自喷生产,其采油曲线明显分2个阶段:早期(1960—1962年)为高产不稳定期,时间短,只有3年,产量高(3~12t /d ),但递减快,以裂缝产油为主,占累计产量的53.3%;中后期(1963年至今)为低产稳产期,拖得很长(达45年),产量低(约1t /d ),以孔隙产油为主,占累计产量的46.7%;孔隙与裂缝对产量的贡献约各占一半(图6)。大安寨组灰岩、沙溪庙组砂岩油层

的采油曲线,这两个阶段都很明显;与国外低渗透、非常规致密砂岩气和页岩油、气的产量曲线相似。可见,四川盆地中北部侏罗系油层的裂缝只是高产的必要条件,而孔隙对储量和长期低产稳产的贡献十分重要,不可忽

视。

(4)储量计算结果,孔隙空间的储量远大于裂缝空间的储量。根据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对部分区块储量构成的计算结果(表4和表5),孔隙空间的储量约为裂缝空间储量的3~7倍,即使计算中所用的孔隙度值低到只有1%左右,孔隙作为主要储集空间的作用也比裂缝要大得多。

 第1期梁狄刚等:四川盆地中北部侏罗系大面积非常规石油勘探潜力的再认识

15

 表4 四川盆地中北部大安寨组油藏部分区块的储量构成

T a ble 4 R eserve co mpositio n of so me blo cks of the Da 'anzhai Form ation reserv oir in the central -no rthern Sichuan Basin

油田孔隙度/%

含油饱和度/%地质储量/(104t 或108m 3)

岩块

裂缝

合计

岩块

裂缝孔隙空间裂缝空间

合计

公山庙

0.0850.2101.0608395452.6127.9581莲池0.8100.2561.06684.359511003921492中台山0.7190.2300.954839511724391611金华0.8900.2591.14982939573231290秋林

0.830

0.300

1.130

79

95

气44.7

气16.13

气60.85

(据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孔隙空间储量约为裂缝空间储量的3倍)

有一种意见认为:不否认四川盆地侏罗系各油层的孔隙空间是含油的,但那是“死油”,出不来!果真如此,则川中侏罗系的石油探明储量将大幅度减少到1/3~1/7,油早采完了。实际上,一口油井能够自喷、间喷几

十年,低产但是稳产,正是孔隙空间的油缓慢外渗、“出得来”的证明。如果再用鄂尔多斯盆地低渗透延长组、美国致密砂岩气、页岩油、页岩气的办法,通过压裂人工造缝沟通孔隙,“井井不流”的“死油”也就会变成“活油”。

表5 桂花油田已开发探明储量构成的计算结果(截至2001年4月)

Table 5 Calculated result composed of the discovered reserves developed in the Guihua Oilfield

区块面积/km

2

控制井数/口

石油地质储量/104t

基质孔隙裂缝合计储量丰度/(104t ·km -2)单储系数/

[104t ·(km 2·m )

-1]蓬4058546168770312.121.04桂花23232533528812.531.06河滩44425307160113.671.09石1325162313526610.650.96康家23142163024610.691.04柳树40214545851212.811.03文井3612237532908.060.71合计

249

182

2537

369

2906

11.67

0.99

(据西南油气田分公司《桂花油田“十五”双重调整方案》,孔隙空间储量约为裂缝空间储量的7倍

)

图6 川中侏罗系油层采油曲线的两个阶段

Fig .6 Two stages of oil production curves of Jurassic oil layers in the central Sichuan

16 石 油 学 报2011年 第32卷 

5 勘探开发工艺技术适应性的再认识

四川盆地侏罗系石油采用消耗天然能量衰竭式开采,自喷、间喷井约占投产井的2/3,产量占3/4。以往曾小规模进行过酸化、压裂、注水、水平井等技术攻关,有的见到了一定效果。但是,对于这类非常规致密油藏,限于当时的条件,勘探开发技术并不完全适应。

(1)公山庙油田沙溪庙组仅有的4口裸眼完成井,测试全部高产,日产油分别为24.43t 、74.1t 、77.03t 与144.4t ;而相邻的5口射孔完成井,测井解释有10~20m 较厚油层,岩心观察为油浸级,又更靠近断层,但测试全是“干层”或“低产”。这5口井中有

3口未压裂,只用酸洗或复合土酸酸化,另外2口井或是压裂未压开,或是压后工程报废。可见,油层保护、完井方式、压裂技术都大有潜力。

(2)桂花油田大安寨组有6口井,试油结论为“干层”,经井下作业投产后,至今30~50年,累计单井产油(1~7)×104t ,“干井”不干,变成了高产井(表6)。可见,增产改造措施至少对这些井是见效的。(3)广安油田广9井凉高山组砂岩油层,自1966年12月投产后,40年间经2次酸洗作业,产量逐次上台阶,从1~2t /d 上到3~4t /d ,再到6~7t /d (图7),酸洗效果十分明显。截至2009年11月,这口井累计已产油5.73×104t ,油田预计最终可产油10×104t 以上,这不应当是个特例。

表6 桂花油田大安寨组油藏部分测试“干井”的生产情况(据西南油气田分公司资料)

Ta ble 6 Production state of some measured “dry w ells ”of the Da 'anzhai Formation reservoir in the Guihua Oilfield

井号测试情况

油/(t ·d -1)

气/(m 3·d -1)

结论井下作业后的投产年份

累计产量

油/t 气/104m 3

水/m 3

桂70

干层196028752.54481.67356.07桂800干层197110859.30123.6736.00桂900干层199524686.1521.84914.19桂1400干层196047835.64326.600桂1700干层196711787.00452.672812.00

桂24

干层

1961

71070.85

1855.71

图7 广安油田广9井凉高山组油层40年间2次酸洗的采油曲线

Fig .7 Oil pro duction curves of two times of acid pickling in the past 40years for the

Lianggaoshan Formation oil layers in Well Guang -9of the Guang 'an Oilfield

邱中建.美国页岩气快速发展和中国页岩气远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咨询中心,2010.

鄂尔多斯盆地低渗透延长组油层天然裂缝不发育,又是负压;四川盆地侏罗系油层虽然物性更差,但天然裂缝发育,又有高压异常,油质较轻,油井能够间

喷;如果借鉴长庆油田“口口井都压裂,不压不试,压后

再试,压后再投产”的经验,再引入国外致密砂岩气、页岩气、页岩油“人工油气藏”的理念 ,继续坚持对四川盆地侏罗系进行油层保护、完井方式、酸化压裂、水平

井分段压裂等技术攻关,四川盆地侏罗系大面积非常

 第1期梁狄刚等:四川盆地中北部侏罗系大面积非常规石油勘探潜力的再认识17

 

规致密油的突破是完全有可能的;四川盆地“满盆气、半盆油”的局面就会出现!

6 结论与建议

(1)四川盆地侏罗系石油的资源量可能比(10~11)×108t要大得多,四川盆地“满盆气、半盆油”的局面很可能出现。

(2)四川盆地侏罗系石油是一种大面积、非常规致密油聚集,没有明显圈闭界限,没有明显边、底水和油水界面,属“无水油藏”,浮力与重力分异不明显,缺少大规模二次运移;储层具特低孔渗、双重介质特征,很不均质;纵、横向上与生油层密切共生,源内或近源聚集;多层系叠合连片,大面积“连续”分布在斜坡和凹陷区;不受局部构造控制而受岩性控制;含油范围以油井分布划定,往往是先有产量后有储量。

(3)侏罗系油层不应简单定性为“裂缝型”,裂缝是特低孔渗油层测试和生产初期获得高产的必要条件,而各类孔隙空间对储量和长期低产稳产有重要贡献。

(4)对待这类非常规致密油聚集,要用非常规工艺技术进行开采,要坚持以压裂为主的勘探开发技术攻关。

(5)建议以四川盆地中北部龙岗地区为突破口,靠近生油凹陷下凹找油,主攻沙溪庙组、凉高山组两套砂岩,同时建立勘探开发先导试验区;建议中国石油设立“十二五”四川盆地石油勘探开发重大科技专项;建议研究这类非常规石油的勘探开发管理模式和特殊政策。

致谢 感谢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川中油气矿提供大量珍贵资料和协助。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唐黎平同志为本文绘制了所有图件,深表谢意!

参考文献

[1] 翟光明.中国石油地质志(卷十):四川油气区[M].北京:石油工

业出版社,1989.

Zhai Guangmin g.Petroleum geology of China(Vol.10):Sich uan

oil and gas area[M].Beijing:Petroleum Indus try Pres s,1989. [2] 邱中健,龚再升.中国油气勘探[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地质

出版社,1999.

Qiu Zhongjian,Gong Zaisheng.Petroleu m exploration in C hina [M].Beijing:Petroleum Indus try Press,Geological Pub lishin g

H ouse,1999.

[3] 何自新.鄂尔多斯盆地演化与油气[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3.

He Zixin.Evolu tion and ol i-gas of Ordos Basin[M].Beijing:Pe-

troleum Industry Pres s,2003.

[4] 王毓俊.四川盆地找到大油田的可能性分析[J].石油科技论坛,

2010(1):28-31.

W ang Yu jun.Feasibil ity analysis of discovering large oilfield in Si-

chuan Basin[J].Oil Forum,2010(1):28-31.

[5] 蒋裕强,漆麟,邓海波,等.四川盆地侏罗系油气成藏条件及勘探

潜力[J].天然气工业,2010,30(3):22-26.

Jiang Yuqiang,Qi Lin,Deng Haibo,et al.H ydrocarbon accumu la-

tion conditions and exploration potentials of the Jurassic reservoirs

in the Sich uan Basin[J].Natural Gas In du stry,2010,30(3): 22-26.

[6] 邹才能,陶士振,袁选俊,等.连续型油气藏形成条件与分布特征

[J].石油学报,2009,30(3):324-331.

Zou Cainen g,Tao Shiz hen,Yu an Xuanjun,et al.T he formation

conditions and distribution charaeteris tics of continu ou s petroleum

accumulations[J].Acta Petrolei Sinica,2009,30(3):324-331.

(收稿日期2010-12-18 责任编辑 熊 英)

四川盆地中北部侏罗系大面积非常规石油勘探潜力的再认识_梁狄刚

第32卷 第1期2011年1月 石油学报 AC TA PET ROLEI SINICA V o l .32Jan .  N o .1 2011 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梁狄刚,男,1938年3月生,1960年毕业于成都地质学院,现为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咨询中心专家委员会专家,教授级高 级工程师,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专家室副主任,长期从事石油地质、油气勘探战略、石油地球化学研究。E -mail :dgliang 0314@sina .com 文章编号:0253-2697(2011)01-0008-10 四川盆地中北部侏罗系大面积非常规石油勘探潜力的再认识 梁狄刚 冉隆辉 戴弹申 何自新 欧阳健 廖群山 何文渊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咨询中心 北京 100724) 摘要:通过对四川盆地侏罗系石油的资源潜力、油藏类型、裂缝型储层及勘探开发技术适应性等4个方面进行的再认识,作者认为: ①四川盆地侏罗系的石油资源量可能比目前的(10~11)×108t 要大得多。②它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大面积非常规致密油聚集,没有明显圈闭界限;没有明显边、底水及油水界面,属“无水油藏”;浮力与重力分异不明显,缺少大规模二次运移,源内或近源聚集;储层具有特低孔渗、双重介质特征;大面积整体含油,多层系叠合连片,“连续”分布在斜坡及凹陷区,不受局部构造控制而受岩性控制,含油范围以油井分布范围划定,往往是先有产量后有储量。③不能把侏罗系油层简单定性为“裂缝型”,裂缝是测试及生产初期获得高产的必要条件,但各类孔隙对储量和长期低产稳产有重要贡献。④这类非常规致密油的储量规模很大,但是要采用以压裂为主的非常规技术进行开采。建议以龙岗地区沙溪庙组为突破口,推动四川盆地石油勘探开发打开一个新局面。关键词:四川盆地;资源量;非常规石油聚集;致密油层;裂缝型油层;勘探潜力;压裂改造中图分类号:T E 122.1 文献标识码:A A re -recognition of the prospecting potential of Jurassic large -area and non -conventional oils in the central -northern Sichuan Basin LIANG Digang RAN Longhui DAI Danshen HE Zixin OUYANG Jian LIAO Qunshan HE Wenyuan (C N PC Advisory Center ,Beijing 100724,China ) A bstract :T he present paper made a re -reco gnitio n o f Jurassic oils in Sichuan in te rms o f the four aspec ts ,such as resource po tential ,reservo ir types ,fr actur ed r eser voirs and techniques o f ex plo ratio n and development .T he pape r has dr awn the follo wing co nclusio ns .①T he Jura ssic oil reso urce in Sichuan may be much more than the presently discove red amount of 1.0~1.1billion tons .②T he Ju -rassic o il resource is a special lar ge -area and non -conventio nal compact oil accumula tion that ha s no clea r trap boundaries ,no clear edge -w ater ,botto m -water and oil -w ater boundaries like a “w ater -f ree reserv oir ”,and no clear diffe rentiatio n between buoyancy a nd gr avity .T heir r eser voirs are characterized by inner -source o r near -sour ce accumulatio n rather tha n larg e -scale secondary mig ratio n ,ultra -low pe rmeability ,dual media ,lar ge -area entire oiliness ,superimpo sed and linked multi -measures ,“continuo us ”occur rence on slopes or in depressed areas ,being restric ted by litholog y r athe r than lo cal structur es ,a nd delimitating o il -bear ing and well distribu -tion areas frequently by o utput instead of re serv e .③Jurassic reservo ir s can no t be simply defined as “fr actured type ”because various po res contribute sig nificantly to bo th the reserve s and long -ter m low but stable produc tion tho ug h fractures are the pre requisite fo r a high output at the te sting or produc tion beg inning .④T hese e xists a gr eat reserv e fo r this kind of no n -co nve ntional co mpact o ils in the central -no r ther n Sichuan ,ho wev er ,a no n -conventio nal technique co nsisting mainly of hydr aulic fr acturing should be adopted in development .I t w as propo sed tha t Shaximiao Fo rma tion in the Long gang area sho uld be a pro specting targ et ,w hich will be a break -thr ough to o pen a new er a for petr oleum ex plor ation in Sichuan Ba sin . Key words :Sichuan Ba sin ;r eso urce ;no n -conventio nal o il accumulation ;compact oil lay er ;f ractured oil laye r ;prospecting po tential ; f racturin g alter ation 1 问题的提出 四川盆地中北部侏罗系石油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勘探开发,在近4×104km 2范围内分布有726口工业油井与224口低产井,共计950口出油井。探明6个油田,还有8个无储量油田和8个含油气构造(图1)。 1997年,川中原油产量曾达到21.6×104t /a ,目前降 到11×104t /a ,平均单井产油约1t /d ,历年累计产油488×104t 。以往的结论是:川中石油属特低孔渗、低丰度、低产、低采收率、裂缝型的低效或无效油田[1-2],以致近10年来每年只钻探11~15口开发井、1~4口探井;最近4年每年只钻探6~7口开发井,没有钻探

高中地理四川盆地知识点整理

沃野千里,天府之土----四川盆地 自然地理环境 特点概述:我国著名的四大盆地之一。我国唯一的紫色盆地和唯一的外流型大盆地。成因:断裂下陷、河流冲积 位置:位于第二阶梯,属于西南地区。西靠横断山脉青藏高原北靠大巴山秦岭黄土高原东靠山地到长江中下游平原南连云贵高原经纬度中心大约为105°E 30°N 地形:内部西高东低,成都平原位于其西部,海拔500米左右 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气温年较差小,降水丰富,季节变化较大。 太阳辐射少的原因:①盆地地形,海拔低,辐射小。②东南部相对较低有利水汽进入,西北部相对较高不利于水汽的散失,导致空气湿度高,多阴雨天气,多雾。③近年来四川重庆发展较快,空气污染严重。 冬季气温高于同纬度:北部山地阻挡了冬季风 夏季西南季风(较厚能越过云贵高原)与东南季风在此交汇,增加了降水。 多夜雨:①盆地地形,夜间山风②云层厚,白天辐射不强,对流不强,夜间大气上层辐射散热,导致上冷夏热,对流加大。(巴山夜雨,蜀犬吠日) 四川盆地是中国昼夜温差最小的地区之一:①白天大气阻挡辐射②夜间降雨散热 四川盆地很少出现焚风效应:1焚风是山区特有的天气现象。----四川盆地是丘陵型盆地不是山区 2焚风多出现于春夏秋此时四川盆地盛行偏南风,越过云贵高原高大山脉形成的焚风出现在川南丘陵、金沙江河谷(四川盆地绝大部分地区距离干热气流较远) 3四川盆地降水丰富空气湿度大焚风被降温增湿 植被: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较高山地上以针叶林和草地为主) 土壤:有肥沃的紫色土。 水文:河流众多;径流量丰富,季节变化大,汛期集中于夏季,补给类型以雨水为主;含沙量小;没有结冰期;水能资源丰富。 都江堰自流灌溉长江从此流过,金沙江梯级开发 资源:水能可开发蕴藏量居全国首位。天然气储量居全国第一位(川东北富集,宏观上的西气东输有部分气源来自四川盆地,但目前衰竭了,所以主体工程不在此)。此外还有煤铁等。 人文地理环境: 人口:人口稠密,四川是人口最多的省份之一,劳动力外流为主。人口政策,人口素质。农业:有利,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雨热同期,生长期长,冬季受冷空气影响小;历史悠久,经验丰富;不利,多阴雨,光照较少 主要农作物是水稻,小麦,玉米,红薯。一年两熟 工业:工业以重工业为主(攀枝花钢铁工业) 有利条件:①能源资源丰富②水源充足③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廉价④市场广⑤工农业基础好,有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⑥交通建设较快(原来蜀道难)⑦西部大开发政策 问题:水土流失,植被破坏,天然气能源枯竭,也有酸雨 解决措施:改善交通,保护生态环境,开发新能源(尤其水能),可持续发展,兴修水利工程, 自然灾害:地震(亚欧板块内陆断裂带)滑坡、泥石流干旱(很少,一是有都江堰调蓄作用,二是受两个夏季风影像,降水较多。如果有那就是夏季风势力强,过早推向北方,用水较多。)洪涝(若是较少别忘了都江堰调蓄作用,若是较多就是洪涝的一系列原因。)

四川盆地钻井情况综述

四川盆钻井情况分析 2013年3月

1.四川盆地综述 钻井承包商钻机型号及数量/台钻井甲方/油公司 CCDC-Chuandong 中石油川庆-川东ZJ90-1Rigs ZJ70-16Rigs ZJ50 ZJ40 ZJ30 总数:56 中石油西南油气田 雪佛龙 CCDC-Chuanxi 中石油川庆-川西ZJ70 -15Rigs ZJ50-10Rigs ZJ40-14Rigs 总数:39 西南油气田分公司 壳牌项目 青海 Sinopec SW—C Q 中石化西南局重庆钻探ZJ90-1Rigs ZJ70-3Rigs ZJ50-Rigs ZJ40-2Rigs ZJ20-1Rigs 总数:17 元坝气田-4台 中石化西北局-8台 中石化西南油气分公司-5 台 Sinopec SW—Sichuan 中石化西南局四川钻探ZJ70-4Rigs ZJ50-5Rigs ZJ40-6Rigs ZJ30-5Rigs ZJ20-1Rigs 总数:21 中石化西南油气分公司 -19台 中石化元坝气田-1台 Sinopec SW—G Xi 中石化西南局广西钻探ZJ70-4Rigs ZJ50-2Rig s 总数:6 中石化元坝气田-6台 Sinopec SW—External —Sourcing—ZPEB 中石化西南局—外部市场—中原ZJ70-2Rigs ZJ50-1Rigs ZJ30-3Rigs 总数:6 中石化西南油气分公司-6 台 Sinopec SW—External —Sourcing—Shengli 中石化西南局—外部市场—胜利ZJ70-6Rigs 总数:6 中石化元坝气田-6台

四川盆地天然气资源分布及利用精编

四川盆地天然气资源分布及利用 四川盆地是中国大型富含天然气盆地之一,是一个典型的多期构造叠合盆地。盆地经历了两大构造沉积旋回,即震旦纪—中三叠世被动大陆边缘构造演化阶段和晚三叠世—始新世前陆盆地及拗陷演化阶段,沉积了巨厚的震旦纪—中三叠世海相碳酸盐岩(4~7 km) 、晚三叠世早期海陆过渡相(300~400 m) 和晚三叠世中期—始新世陆相碎屑岩(2~5 km) 。四川盆地纵向上发育了中生界陆相成藏系统、上古生界海相成藏系统及下古生界海相成藏系统三大成藏系统,有效勘探面积约18 ×104 km2 。 四川盆地的大规模勘探始于1953 年[ 1 ] ,相继发现了威远、大池干、罗家寨等大中型气田,建成了中国第一个产能超过100 ×108 m3 的天然气生产基地。2001年以来,又先后发现了普光、广安、合川和新场等大型气田,据统计,2002 —2008 年,年平均探明天然气储量均超过1000 ×108 m3 ,形成了四川盆地天然气勘探又一个高峰期。基本明确了震旦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等主要含气层系,形成了川东、川西、川南和川中4 个含气区[ 223 ] 。 近10 年来,四川盆地天然气勘探开发的迅速发展主要表现为: ①探明天然气储量快速增长; ②天然气年产量不断增加; ③发现了一批大型、特大型气田; ④勘探向深层超深层及新领域不断拓展。随着“川气东送”工程的建成投产,四川盆地天然气工业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大中型气田分布特征截至2008 年底,国土资源部矿产储量委员会公布。 图1 四川盆地油气田分布简图 四川盆地已发现125 个天然气田(图1) ,累计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172251.02 ×108 m3。其中,探明储量大于300×108m3的大型气田有14 个,累计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125431.26×108 m3 ,大型气田探明储量占盆地天然气总探明储的72.18 %;探明储量(100~300)×108 m3的中型气田有13 个,累计探

四川盆地燕山期古构造发展及对油气的影响

第39卷 第1期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Vol.39No.1  2 012年2月JOURNAL OF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cience &Technology  Edition)Feb.2012  [文章编号]1671-9727(2012)01-0070- 06[收稿日期]2011-03- 05[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基金资助项目(40739907)[作者简介]孙玮(1978-),男,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石油地质、构造地质学的教学与研究,E-mail:sunweicdut@1 63.com。四川盆地燕山期古构造发展及对油气的影响 孙 玮1 刘树根1 韩克猷2 米色子哈1 代寒松3 孙 东1 (1.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成都610059; 2.中国石油西南油气地质开发研究院,成都610051;3.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北分院,兰州730020 )[摘要]利用Ro及古地温等资料重建地层的方法,对四川盆地燕山期古构造的演化过程进行分析,恢复其古构造格局。四川盆地燕山运动的主要构造发育期是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最终形成了三隆三拗的构造格局,即龙门山山前古隆起、川中古隆起、华蓥山-川东南古隆起和川西拗陷、川北拗陷、川鄂拗陷,3个拗陷连在一起形成了以川中、川东南隆起为中心的西、北、东半环状的拗陷的围绕, 龙门山山前隆起带则沿龙门山分布。该构造格局的形成,特别是形成的燕山期古隆起对于油气的富集有很重要的指向性,同时对于陆相红层次生气藏的形成也有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燕山运动;古隆起;四川盆地[分类号]TE121 [文献标志码]A 四川盆地的燕山运动介于印支运动与喜马拉 雅运动之间,以往并不被重视,其主要的原因有:a. 盆地中侏罗统和白垩系广泛暴露,侏罗系出露的地区大部分没有见顶,厚度不全;白垩系分布的地区,则由于侏罗系埋藏较深,钻探工程很少。因此,侏罗系的厚度和变化情况不清楚,白垩系也多是残厚,给研究燕山期的古构造发展带来很大的困难。 b. 燕山运动在四川盆地只是升降运动,没有发生大规模的褶皱运动,侏罗、白垩系大部分是红色陆相地层,只被认为是四川盆地区域性的盖层,没有认真研究该期的古构造发展。 c. 后期喜马拉雅运动褶皱强烈,对燕山期的古构造改造较大,因此恢复古构造较为困难。 随着近年来钻探工作的扩展,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含煤地层的镜煤反射率资料的积累和对盆地古地温和古地温梯度的研究, 以及裂变径迹资料的增多[1-3 ],使得重建盆地陆相地层的最大沉积 厚度成为可能,从而为恢复盆地燕山运动的古构造情况提供了条件,进而分析上三叠统含油气条件的影响,为寻找陆相地层,特别是须家河组油气田提供资料。 1 燕山期古构造发展 燕山运动非常重要的方面是白垩系的分布。白垩系在盆地中残存不一,要全面了解在原始状态的分布是有难度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采用了Ro、古地温和埋深的关系,据此重建地层最大厚度。 白垩系主要分布在盆地的周边地区以及华蓥山的西麓,川中和川东的广大地区没有白垩系沉积(图1)。川中和川东为古隆起,因而白垩系沉积厚度很薄或没有接受沉积。华蓥山在该时期已具雏形,核部出露最老的地层为中侏罗统沙溪庙

中国地理《四川盆地、黄土高原》学案

中国地理《四川盆地、黄土高原》学案 相信自己、梦不再遥远! 编写人:xx 审稿人:地理教研组编写时间:2013-10-10 班级:____________组别: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 【教学目的】 1.理解黄土高原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及治理措施。 2. 掌握并分析地势对气候、河流等自然地理要素及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3.理解不同地形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树立因地制宜的发展观。 【教学重点】 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及治理措施。 2.城市分布规律及城市规模与数量的关系,地形对城市的布局形态的影响。 【教学难点】荒漠化的治理,地形对城市布局及经济发展的影响。 【学法指导】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多媒体、讨论等。 【课前预习】 1.四川盆地:位于四川东部,北有大巴山,西有横断山脉,南有云贵高原,东有巫山。土壤以紫色土为主,海拔300米至600米。 2.黄土高原:北起古长城,南到秦岭,西起祁连山东端,东到太行山。海拔1000米至2000米。黄土广布,地表受流水侵蚀作用明显,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3.黄土高原与四川盆地的地理环境差异 地形:四川盆地主要以盆地、丘陵为主,内部丘陵起伏,仅成都平原比较平坦;黄土高原则属于高原地形,地表破碎,崎岖不平。 气候:四川盆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黄土高原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四川盆地冬季气温要高于黄土高原,降水也比黄土高原丰富 水文:四川盆地河流数量、径流量均多于黄土高原,另外四川盆地河流冬季无结冰期,黄土高原冬季河流有结冰期。最突出的水文差异是四川盆地河流含沙量小于黄土高原。 土壤:四川盆地紫色土的肥力高于黄土高原的黄土。 植被:四川盆地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而黄土高原属于温带落叶阔叶林。 资源能源:四川盆地多天然气,黄土高原多煤炭。 【课堂讨论】 一、读黄土高原位置及其内部某城降水、气温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四川盆地天然气勘探开发技术进展与发展方向

作者简介:李鹭光,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1983年毕业于原西南石油学院钻井专业,2004年获油气田开发专业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石油川渝石油企业协调组组长、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总经理,担任本刊第六届编委会主任。地址:(610051)四川省成都市府青路一段3号。 四川盆地天然气勘探开发技术进展与发展方向 李鹭光 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 李鹭光.四川盆地天然气勘探开发技术进展与发展方向.天然气工业,2011,31(1):1‐6. 摘 要 四川自西汉时期就发现并利用了天然气,川渝石油人在四川盆地建成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天然气工业基地。为推进“建设300亿战略大气区和一流天然气工业基地”的工作目标,首先分析了四川盆地天然气工业现状:①川渝地区经济社会对天然气依存度越来越高;②天然气勘探开发配套技术日臻完善;③地面系统综合配套能力大幅提高;④资源基础更加雄厚,产量快速增长。总结了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近期在该盆地天然气勘探开发工作中所取得的技术进展:①岩性气藏勘探技术取得重大突破;②深层礁滩高含硫气藏开发技术攻关成效显著;③形成须家河组气藏一类区开发主体配套技术;④钻完井及其配套技术攻关取得重要进展;⑤老气田稳产和提高采收率配套技术进一步完善。进而指出了下一步的工作方向:在开江—梁平海槽两侧,须家河组,石炭系、嘉陵江组等老区层系,震旦系—下古生界新领域等勘探开发主攻方向,深入开展深层礁滩气藏、低孔渗碎屑岩气藏、高含硫气田、老气田勘探开发技术攻关,并以页岩气勘探开发为重点,全面展开非常规天然气的勘探开发工作,推动该盆地天然气快速增储上产,再上新台阶。 关键词 四川盆地 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 天然气工业 现状 勘探开发技术进展 发展方向 大气区 DOI:10.3787/j.issn.1000‐0976.2011.01.001 川渝气区是我国最早的天然气工业基地,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和发展,2004年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以下简称西南油气田)在四川盆地建成全国首个天然气年产量超过百亿立方米的大气区。进入“十一五”以后,西南油气田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实施科技创新战略,着力加大科技攻关和新工艺新技术推广应用力度,天然气勘探开发技术不断取得重大进展,有力支撑了勘探开发主营业务的快速推进和天然气储量产量的快速增长,2006年成为全国首个以生产天然气为主的千万吨级大油气田,2009年天然气产量超过150×108 m3 ,为川渝等周边六省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做 出了重大贡献。站在“十二五”新的历史起点上,四川盆地勘探领域不断扩展,对象日益复杂,勘探开发难度进一步加大,必须始终把发展的基点牢固地建立在依靠科技进步上,依赖关键技术和瓶颈技术的突破,才能全面推动和实现油气田的跨越式发展,为建成“300亿战略大气区和一流天然气工业基地”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 1 四川盆地天然气工业现状 1.1 资源基础更加雄厚,产量快速增长 “十一五”期间,西南油气田在岩性气藏勘探中获得重大发现,探明龙岗、须家河组等一批大中型气田(藏),新增天然气探明储量超过5000×108m3,年均 新增探明储量在1000×108 m3 以上,是“十五”年均 探明储量的1.8倍。在储量大幅度增加的同时,天然气产量也持续较快增长,“十一五”期间累计生产天然气超过700×108 m3 ,占同期全国天然气总产量的近 20%,年均增长达6%,2010年产量达到153×108 m3 ,形成了龙岗、须家河组、老气田等三大主要生产领域。1.2 地面系统综合配套能力大幅提高 “十一五”期间,随着地面系统建设力度的加大和北内环、罗家寨外输管线等骨干管道相继投产,川渝地区输配气管网系统更加完善,累计建成集输管网1.8×104 km,同时地面系统其他配套建设也达到新的水

四川盆地发现大气田 储量超千亿吨

四川盆地发现大气田储量超千亿吨 四川盆地发现埋藏最深海相大气田储量超千亿吨 四川盆地再次发现储量超千亿吨的大气田。中国石化[0.00 0.00% 股吧研报]勘探南方分公司宣布:由中国石化勘探南方分公司发现的、气藏最大埋深6950米的大型海相天然气田——元坝气田,第一期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1592.53亿立方米,已于9月16日正式通过国土资源部矿产资源储量评审委员会专家组审定,这是迄今为止国内埋藏最深的海相大气田。 - 元坝气田位于红军战斗过的革命老区四川省广元、南充和巴中市境内,是中国石化继发现国内最大海相整装气田普光气田之后,在四川盆地发现的又一个大型海相气田。元坝气田探明含气面积155.33平方千米,气藏埋深6240米至6950米,平均埋深6673米。元坝气田的发现井1井在2007年11月试产时,每日获得天然气50.3万立方米。目前,已有7口井9层试获日产天然气超百万立方米。中国石化计划到2015年末建成34亿立方米的年生产能力。

  相关新闻: 发现油气田对老百姓有何好处 发现油气田 对老百姓有何好处 殷国安(江苏职员) 中国石化集团17日提供的消息说,在四川盆地发现的元坝气田第一期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为1592.53亿立方米。它是迄今为止中国国内发现的埋藏最深的海相大气田。(9月17日中国新闻网) - 从小学时代,我们就知道,祖国地大物博、物产丰富,大地、海疆下面,都是无价的宝藏。现在发现了中国国内发现的埋藏最深的海相大气田,正证明了这一点。 联想到几年前有新闻说,中海油加大新区新领域勘探力度取得突出成效,一下子获得十个油气新发现,奠定了坚实的储量基础。法律规定,矿产资源属国家所有,也就是归全国人民所有。人民手上又增加了资源和财富,这实在是一件值得高兴的好事啊。

中国石油地质志 川盆地构造旋回及构造演化特征

四川盆地构造旋回及构造演化特征[1] 四川盆地为一菱形状构造盆地,它被周缘发育的一系列构造带及断裂带所围绕。在盆地的西北缘发育有著名的龙门山推覆构造带;盆地东北缘发育有米仓山构造带及大巴山构造带;盆地东南缘发育有八面山断褶带;盆地南缘发育有娄山断褶带;西南缘发育峨眉山一凉山块断带。这些构造带为盆地周缘的一级构造单元,对盆地的发展演化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构造及沉积演化史上,四川盆地具有多旋回特点。从基底开始,可分出6个主要构造旋回。发生在中生代以前的扬子旋回(包括晋宁运动和澄江运动)、加里东旋回(包括桐湾运动、早加里东运动、晚加里东运动)、海西旋回(包括柳江运动、云南运动、东吴运动)、印支旋回、燕山旋回和喜马拉雅旋回。 扬子旋回: 包括晋宁运动和澄江运动,以晋宁运动最重要。 形成盆地基底:晋宁运动是发生在震震旦纪以前的一次强烈构造运动,它使前震旦纪地槽褶皱回返,扬子准地台普遍固结称为统一基底。 加里东旋回:加里东旋回一般是指寒武纪到志留纪的构造运

动,第一次在沉积盖层中出现大型隆起与坳陷:主要运动有三期。第一期在震旦纪末(桐湾运动),表现为大规模抬升,灯影组上部广遭剥蚀,与寒武系间为假整合接触;第二期在中晚奥陶世之间,但在四川盆地表现不明显;第三期在志留纪末(晚加里东运动),是一次涉及范围广而且影响探远的地壳运动。这次运动使江南古陆东南的华南地槽区全面回返,下古生界褶皱变形。在扬子准地台内部虽然没有见到明显的褶皱运动,但是,大型的隆起和拗陷以及断块的升降活动还是比较突出。 海西旋回:是古生代第二个构造旋回。影响到四川盆地范围的运动主要有泥盆纪末的柳江运动、石炭纪末的云南运动和早、晚二叠世之问的东吴运动,其性质皆属升降运动,造成地层缺失和上下地层间呈假整合接触。 印支旋回:表现特别明显的主要有两期,一是发生在中三叠世末(早印支运动),另一是发生在晚三叠世末(晚印支运动)。 早印支运动以抬升为主,早中三叠世闭塞海结束,海水退出上扬子地台,从此大规模海侵基本结束,代之以四川盆地为主体的大型内陆湖盆开始出现,是区内由海相沉积转为内陆湖相沉积的重要转折时期。早印支运动还在盆地内出现了北东向的大型隆起和拗陷。三叠纪末,晚印支运动幕来临。这次运动在西侧的甘孜一阿坝地槽区表现异常强烈,使三叠

四川盆地油气地质特征

盆地油气地质特征 盆地位于省东部及市,为一具有明显菱形边框的构造盆地,同时也是四周高山环抱的地形盆地,其围介于北纬28°~32°40′,东经102°30′~110°之间,面积约18×104km2。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天然气的地方。从汉代“临邛火井”的出现,到隋朝(616年)“火井县”命名;从凿井求盐到自流井气田“竹筒井”·“盆”·“笕”钻采输技术的发展,都无不例外的证明天然气的开采源远流长。但是,天然气的发展,经历了近代被欺凌的衰落,直到20 世纪中叶,古老的中国重新崛起,伴随工业化的进程,才得到真正的发展。截止2004 年,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勘探,全盆地已经探明114 个气田,14 个油田,获得天然气地质探明+控制+预测储量约15000×108m3,3 级储量之和约占2002 年盆地资源评价总量的1/4。伴随新区、新层、新领域的勘探发现,盆地的总资源量还将继续增长,为川、渝天然气能源发展锦上添花。 1.构造特征 盆地属扬子准地台西北隅的一个次级构造单元,是古生代克拉通盆地与中新生代前陆盆地的复合型盆地。从晋宁运动前震旦系基地褶皱回返,使扬子板块从地槽转向地台发展,直到喜山运动盆地定型,共经历了9 期构造运动,但对盆地构造、沉积地层发展演化有明显影响的有4 期:一是加里东期,形成加里东期~龙女寺古隆起;二是东吴期,拉断裂活动,引发玄武岩喷发(峨嵋山玄武岩厚达1500m);三是印支期,形成印支期、开江、天井山古隆起,且具盆地雏形;四是喜山期,盆地全面褶皱定型。纵观盆地的发展,受欧亚、太平洋、印度板块活动的影响,盆地应力场的变化经历了古生代拉为主,中生代三叠纪反转(由拉向挤压过渡),中生代侏罗纪以来的挤压过程。这一拉-过渡反转-压挤的地应力场,控制了油气生成、运移、聚集、保存与破坏以及晚期成藏的全过程,尤其对复合型盆地更为明显。 1.1基底特征 盆地的基底岩系为中新元古界,其结构具3 分性。盆地中部的磁场特征显示为一宽缓的正异常区,多为中性及中基性岩浆岩组成的杂岩体,变质程度深,硬化强度大,构成盆地中部刚硬基底隆起带。基岩埋深一般4~8km,地史中较稳定,沉积盖层厚度较薄,褶皱平缓带。盆地东南和西北侧为弱磁场区,组成基底的岩石是浅变质沉积岩,属柔性基底,是褶皱带。基岩埋深8~11km,沉积盖层厚度较大,褶皱较强烈。 1.2区域构造特征 盆地的发生、发展,形成菱形边框和不同组系、不同方向的褶皱构造,大体可以追溯到8.5×108年的地史发展过程,是受基底、周边古陆、深大断裂以及地应力作用方式等诸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反映,也是多次构造旋回叠加的产物,使盖层褶皱出现形式多样,交织复杂化的局面。 1.2.1褶皱构造的展布特点 盆地最早形成的褶皱构造可上溯到印支期,但围仅局限于川西龙门山前,如矿山梁~天井山~海棠铺等北东向背斜构造。整个盆地的现今构造主要形成于喜山期,包括震旦系在的全部沉积盖层都被卷入,出现了众多成群成带分布的褶皱构造。 1)川东南坳褶区 系指华蓥山以东的川东与川南区,包括川东高陡构造带和川南低陡构造带,是盆地褶皱最强烈的地区。一般陡翼倾角>45°,甚至直立倒转。高、低陡构造之分,在于构造核心出露地层的新老,前者出露中下三叠统及其以老地层,后者出露上三叠统及其以新地层。构造线走向主要由北东向高陡构造带和断裂带组成的隔挡式褶皱,背斜紧凑,向斜宽缓,成排成带平行排列。北部受大巴山弧的的影响向东弯曲,局部呈近东西向;南部逐渐低倾呈帚状撒开,除北东向为主外,还有受边界条件干扰的南北向、东西向等多组构造线。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读书报告

四川盆地油气地质特征 院系名称: 专业: 学生姓名: 学号:

四川盆地油气地质特征 (成都理工大学四川成都610059) 摘要:四川盆地富含油气资源,并且油气成藏,是典型的含油气盆地。结合含油气盆地的成因及特征,从构造和地层等方面对其地质特征进行详述,为生、储、盖、运、圈、保机制提供基础性资料。 关键词:四川盆地;油气富集;构造;地层 0 前言 四川盆地位于四川省东部及重庆市,地处扬子板块西缘,为一北东向呈菱形的构造盆地,是典型的沉积盆地,同时也是四周高山环抱的地形盆地。与周缘的龙门山、米仓山—大巴山、齐岳山和大娄山及大凉山组成盆山结构[1],内部则有以华蓥山为主的北东向雁列状山脉,其范围介于北纬28°~32°40′,东经102°30′~110°之间,面积约19×104km2。四川盆地地处青藏高原东缘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和滨西太平洋构造域的交接转换部位,是典型的叠合盆地。四川盆地富含油气资源,油气开发历史悠久,是典型的含油气盆地。众所周知,沉积盆地是油气形成的基本地质构造单元,含油气盆地的类型、构造和发展对油气的分布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控制作用。构造是主导、沉积是基础、生油是关键,保存是条件[2]。四川盆地富含油气,并且油气成藏,即油气从分散有机质生成后还有运移和聚集过程。生、储、盖、运、圈、保是油气藏形成的基本地质因素[3]。四川盆地油气富集与其地质因素密不可分。1构造特征 四川盆地是古生代克拉通盆地与中新生代前陆盆地的复合型盆地,是古特提斯对中国板块施加压力环境下发育起来的大型不对称箕状压性断陷盆地。从晋宁运动到喜玛拉雅运动盆地定型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其中对盆地构造、沉积地层发展演化有明显影响主要有:①加里东期,形成加里东期乐山~龙女寺古隆起;②东吴期,拉张断裂活动,玄武岩大量喷发(峨嵋山玄武岩厚达1500m);③印支期,形成印支期泸州、开江、天井山古隆起,且具盆地雏形④喜山期,盆地全面褶皱定型。盆地的发展受欧亚、太平洋、印度板块活动的影响,盆地应力场的变化经历了古生代拉张为主,中生代三叠纪反转(由拉张向挤压过渡),中生代侏罗纪以来的挤压过程。这种拉张-过渡反转-挤压的地应力场控制了油气生成、运移、聚集、保存以及晚期成藏的全过程,尤其对四川盆地这种叠合盆地更为明显。在四川盆地刚性地块上,从边缘向刚性地块中间,出现一系列古隆起,其中古隆起边缘是有利的油气聚集带。

四川盆地地形概貌

四川盆地由连结的山脉环绕而成,位于中国大西部东缘中段,囊括四川中东部和重庆大部,是川渝的主体区域,人口稠密,城镇密布,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气候宜人,山水秀丽,人杰地灵,物华天宝,资源丰富,区位优越。四川盆地聚居着四川、重庆的大部分人口,是中国和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区域之一,也是巴蜀文化的摇篮。号称“天府之国”。蜀相诸葛亮曾赞其为“沃野千里,天府之土”。中国著名红层盆地,中国各大盆地中形态最典型、纬度最南、海拔最低的盆地。它囊括四川省中东部和重庆大部,位于长江上游,海拔500米左右,长江把它和东海一脉相连,它是中国最大的外流盆地。四川盆地的面积约26万余平方千米,占四川省面积的46%。四川盆地西依青藏高原和横断山脉,北近秦岭,与黄土高原相望,东接湘鄂西山地,南连云贵高原,盆地北缘米仓山,南缘大娄山,东缘巫山,西缘邛崃山,西北边缘龙门山,东北边缘大巴山,西南边缘大凉山,东南边缘相望于武陵山。四川盆地这里的岩石,主要由紫红色砂岩和页岩组成。这两种岩石极易风化发育成紫色土。紫色土含有丰富的钙、磷、钾等营养元素,是我国最肥沃的自然土壤。四川盆地是全国紫色土分布最集中的地方,向有“紫色盆地”的美称。四川盆地底部面积约16万多平方公里,按其地理差异,又可分为盆西平原、盆中丘陵和盆东平行岭谷三部分。(1)在龙泉山和龙门山、邛崃山之间的盆西平原,系断裂下陷由河流冲积而成,面积约8000平方公里,为我国西南最大的平原,因成都位于平原之中,故称成都平原。成都平原海拔460米~750米,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地表平坦,相对高差一般不超过30米~50米,它由氓江、沱江、涪江、青衣江等八条河流冲积联缀而成,土壤肥沃,河渠稠密,有著名的都江堰自流灌溉,素有“天府”之称。(2)在龙泉山和华蓥山之间的盆中丘陵,地势低矮,海拔大多在300米~500米之间,相对高差50米~150米,地势由北向南倾斜,岩层近于水平,在流水的长期侵蚀切割作用下,形成台阶状的方山丘陵,南部多浅丘,北部多深丘。丘陵地表软硬相间的紫红色砂、页岩极易风化为紫色土,富含磷钾,自然肥力较高,宜种性广,是四川全省粮食、经济作物主产区。(3)华蓥山以东为盆东平行岭谷区,由多条近东北西南走向的条状背斜山地与向斜宽谷组成,山地陡而窄,高700 四川盆地--峨眉山 米-1000米,其中,华蓥山高1705米,为盆地底部最高峰。山地顶部的石灰岩被雨水溶蚀后,常成凹槽,故山地大多具有“一山二岭一槽”或“一山三岭二槽”的特色。山岭间的谷地宽而缓,海拔300米~500米,其间丘陵、平坝交错分布,是平行岭谷区工农业生产主要地区。四川盆地边缘山地区四川盆地边缘山地区属强烈上升的褶皱带。地貌显著特征是,海拔高,过渡性明显,均为一系列中山和低山所围绕。盆地北缘米仓山、大巴山近东西走向,是著名的秦巴山地南翼部分,海拔一般在1500米~2200米之间,山势雄伟,山坡陡峭,沟谷深切,相对高差可达500米~1000米;南缘大娄山属气势磅礴的云贵高原之一部分;西缘有龙门山、邛崃山、峨眉山,山脊海拔都在1500米至~3000米以上,相对高差可达1000米,属中国地势第一级阶梯。i峨眉山顶峰高3099米,与附近的平原相对高差达2660米,山势巍峨秀丽,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

四川盆地油气地质特征

四川盆地油气地质特征

四川盆地油气地质特征 四川盆地位于四川省东部及重庆市,为一具有明显菱形边框的构造盆地,同时也是四周高山环抱的地形盆地,其范围介于北纬28°~32°40′,东经102°30′~110°之间,面积约18×104km2。四川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天然气的地方。从汉代“临邛火井”的出现,到隋朝(616年)“火井县”命名;从凿井求盐到自流井气田“竹筒井”·“盆”·“笕”钻采输技术的发展,都无不例外的证明四川天然气的开采源远流长。但是,四川天然气的发展,经历了近代被欺凌的衰落,直到20 世纪中叶,古老的中国重新崛起,伴随工业化的进程,才得到真正的发展。截止2004 年,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勘探,全盆地已经探明114 个气田,14 个油田,获得天然气地质探明+控制+预测储量约15000×108m3,3 级储量之和约占2002 年盆地资源评价总量的1/4。伴随新区、新层、新领域的勘探发现,盆地的总资源量还将继续增长,为川、渝天然气能源发展锦上添花。 1.构造特征 四川盆地属扬子准地台西北隅的一个次级构造单元,是古生代克拉通盆地与中新生代前陆盆地的复合型盆地。从晋宁运动前震旦系基地褶皱回返,使扬子板块从地槽转向地台发展,直到喜山运动盆地定型,共经历了9 期构造运动,但对盆地构造、沉积地层发展演化有明显影响的有

4 期:一是加里东期,形成加里东期乐山~龙女寺古隆起;二是东吴期,拉张断裂活动,引发玄武岩喷发(峨嵋山玄武岩厚达1500m);三是印支期,形成印支期泸州、开江、天井山古隆起,且具盆地雏形;四是喜山期,盆地全面褶皱定型。纵观盆地的发展,受欧亚、太平洋、印度板块活动的影响,盆地应力场的变化经历了古生代拉张为主,中生代三叠纪反转(由拉张向挤压过渡),中生代侏罗纪以来的挤压过程。这一拉张-过渡反转-压挤的地应力场,控制了油气生成、运移、聚集、保存与破坏以及晚期成藏的全过程,尤其对复合型盆地更为明显。 1.1基底特征 四川盆地的基底岩系为中新元古界,其结构具3 分性。盆地中部的磁场特征显示为一宽缓的正异常区,多为中性及中基性岩浆岩组成的杂岩体,变质程度深,硬化强度大,构成盆地中部刚硬基底隆起带。基岩埋深一般4~8km,地史中较稳定,沉积盖层厚度较薄,褶皱平缓带。盆地东南和西北侧为弱磁场区,组成基底的岩石是浅变质沉积岩,属柔性基底,是褶皱带。基岩埋深8~11km,沉积盖层厚度较大,褶皱较强烈。 1.2区域构造特征 四川盆地的发生、发展,形成菱形边框和不同组系、不同方向的褶皱构造,大体可以追溯到8.5×108年的地史发展过程,是受基底、周边古陆、深大断裂以及地应力作

四川盆地油气地质特征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 本科生课程(设计)报告 课程名称油气勘查与评价学时: 64课时 题目:四川盆地油气资源评价 学生姓名:学生学号: 专业:资源勘查工程(油气方向)班级: 任课老师:完成日期: 2014年3月4日 报告评语: 成绩:评阅人签名:日期: 备注:1、无评阅人评语和签名成绩无效; 2、必须用红色签字笔或圆珠笔批阅,用铅笔批阅无效; 3、正文应该有批阅标示内容; 4、建议用A4纸张打印;批阅报告及时交系办存档;

四川盆地油气地质特征 四川盆地位于四川省东部及重庆市,为一具有明显菱形边框的构造盆地,同时也是四周高山环抱的地形盆地,其范围介于北纬28°~32°40′,东经102°30′~110°之间,面积约18×104km2。四川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天然气的地方。从汉代“临邛火井”的出现,到隋朝(616年)“火井县”命名;从凿井求盐到自流井气田“竹筒井”·“盆”·“笕”钻采输技术的发展,都无不例外的证明四川天然气的开采源远流长。但是,四川天然气的发展,经历了近代被欺凌的衰落,直到20 世纪中叶,古老的中国重新崛起,伴随工业化的进程,才得到真正的发展。截止2004 年,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勘探,全盆地已经探明114 个气田,14 个油田,获得天然气地质探明+控制+预测储量约15000×108m3,3 级储量之和约占2002 年盆地资源评价总量的1/4。伴随新区、新层、新领域的勘探发现,盆地的总资源量还将继续增长,为川、渝天然气能源发展锦上添花。 1.构造特征 四川盆地属扬子准地台西北隅的一个次级构造单元,是古生代克拉通盆地与中新生代前陆盆地的复合型盆地。从晋宁运动前震旦系基地褶皱回返,使扬子板块从地槽转向地台发展,直到喜山运动盆地定型,共经历了9 期构造运动,但对盆地构造、沉积地层发展演化有明显影响的有4 期:一是加里东期,形成加里东期乐山~龙女寺古隆起;二是东吴期,拉张断裂活动,引发玄武岩喷发(峨嵋山玄武岩厚达1500m);三是印支期,形成印支期泸州、开江、天井山古隆起,且具盆地雏形;四是喜山期,盆地全面褶皱定型。纵观盆地的发展,受欧亚、太平洋、印度板块活动的影响,盆地应力场的变化经历了古生代拉张为主,中生代三叠纪反转(由拉张向挤压过渡),中生代侏罗纪以来的挤压过程。这一拉张-过渡反转-压挤的地应力场,控制了油气生成、运移、聚集、保存与破坏以及晚期成藏的全过程,尤其对复合型盆地更为明显。 1.1基底特征 四川盆地的基底岩系为中新元古界,其结构具3 分性。盆地中部的磁场特征显示为一宽缓的正异常区,多为中性及中基性岩浆岩组成的杂岩体,变质程度深,硬化强度大,构成盆地中部刚硬基底隆起带。基岩埋深一般4~8km,地史中较稳定,沉积盖层厚度较薄,褶皱平缓带。盆地东南和西北侧为弱磁场区,组成基底的岩石是浅变质沉积岩,属柔性基底,是褶皱带。基岩埋深8~11km,沉积盖层厚度较大,褶皱较强烈。 1.2区域构造特征 四川盆地的发生、发展,形成菱形边框和不同组系、不同方向的褶皱构造,大体可以追溯到8.5×108年的地史发展过程,是受基底、周边古陆、深大断裂以及地应力作用方式等诸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反映,也是多次构造旋回叠加的产物,使盖层褶皱出现形式多样,交织复杂化的局面。 1.2.1褶皱构造的展布特点 盆地内最早形成的褶皱构造可上溯到印支期,但范围仅局限于川西龙门山前,如矿山梁~天井山~海棠铺等北东向背斜构造。整个盆地的现今构造主要形成于喜山期,包括震旦系在内的全部沉积盖层都被卷入,出现了众多成群成带分布的褶皱构造。 1)川东南坳褶区 系指华蓥山以东的川东与川南区,包括川东高陡构造带和川南低陡构造带,是盆地内褶皱最强烈的地区。一般陡翼倾角>45°,甚至直立倒转。高、低陡构造之分,在于构造核心出露地层的新老,前者出露中下三叠统及其以老地层,后者出露上三叠统及其以新地层。构造线走向主要由北东向高陡构造带和断裂带组成的隔挡式褶皱,背斜紧凑,向斜宽缓,成排成带平行排列。北部受大巴山弧的的影响向东弯曲,局部呈近东西向;南部逐渐低倾呈帚状撒开,除北东向为主外,还有受边界条件干扰的南北向、东西向等多组构造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