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气象学-总结及复习
气象学期末复习重点

气象学期末复习重点绪论:1.天气:是指某地区在某一瞬间或某一短时间内大气状态和大气现象的综合。
2.气候:是在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和人类活动在长时间相互作用下,某一时段内大量天气过程的综合。
3.气象:它是指发生在天空里的风,云,雨,雪等一切大气的物理现象。
4.气象学:研究大气的特性和状态的科学。
5.天气和气候的区别:①天气是指在特定短时间内大气的活动情况,而气候则是对月,季或者年时间尺度上大气状况的一种估计,是对多年观测的统计结果。
②气候可以持续不断,天气只能延续几天。
第一章:1.气压:大气压强,它是空气具有重量和空气分子运动的综合反映。
在静止大气中任意高度上的气压值等于其单位面积上所承受的大气柱的重量。
2.气温:气温表示空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大小的度量。
①摄氏温标: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纯水的冰点为零度(0℃),沸点为100度(100℃),其间分为100等分,每等分表示1℃。
②华氏温标: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水的冰点为32度(32F),沸点为212度(212F),其间分为180等分,每等分即为1F。
③绝对温标:也称开式温标,用K表示。
绝对温标中一度的间隔和摄氏度标完全相同,不同是它是以理论上所说的分子热运动将完全停止时的温度记为零度,—273.16℃作为零度。
3.三种温标的换算:T=t+273;tF=9/5t+32;t=5/9(tF-32)T为绝对温度,t为摄氏温度,tF为华氏温度。
P94.相对湿度:相对湿度(f)是指空气的实际水汽压(e)与同一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E)之比,以百分数表示。
f=e/E*100%(温度变化时,E和e都要变化,但e的变化小于E的变化。
温度上升,f会减小,反之)5.绝对湿度:单位体积湿空气中所含的水汽质量,称为绝对湿度(a)绝对湿度不能直接测量,可间接算出。
a=289*e/T。
6.比湿:在湿空气中,水汽质量与该团空气总质量之比。
7.大气垂直划分的依据:①根据极光出现的最大高度②以大气密度接近星际气体的密度的高度作为标准。
大一气象学知识点汇总

大一气象学知识点汇总气象学是研究地球上大气现象的科学,涵盖了天气、气候以及其他与大气相关的现象。
作为一门广泛的学科,大一气象学为学生提供了入门级的知识和理解,为进一步探索气候变化和天气模式奠定基础。
本文将对大一气象学的主要知识点进行汇总和讨论。
一、大气的组成和结构大气是地球表面上围绕地球的一层气体。
它主要由氮气(78%)和氧气(21%)组成,还含有少量的水汽、二氧化碳等气体。
大气的结构可以分为四个主要层次: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和热层。
每个层次都具有不同的特征和性质,对地球上的气象过程产生不同的影响。
二、大气压力和风大气压力是指大气对单位面积施加的力量。
它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减小,因为在较高海拔上的空气压力较低。
风是由于地球表面上气压差异引起的空气运动。
气压差异产生风力,并且风的方向和速度取决于气压分布的特点。
三、云与降水云是由水汽通过上升的空气冷却而凝结形成的水滴或冰晶。
它们根据形状、高度和颜色等特征进行分类。
常见的云类型包括积云、层云和卷云等。
降水是指云中的水滴或冰晶凝结为足够大的尺寸,从云中坠落到地面。
降水形式包括雨、雪、冰雹等。
四、天气系统天气系统由气压差异引起的大规模空气运动形成。
高压系统产生下沉气流、较好的天气条件和低湿度。
低压系统产生上升气流、多云和降水。
气旋和反气旋是两种常见的天气系统,它们在地球上产生了各种不同的气象现象。
五、气候与气候变化气候是指长期时间尺度上的天气模式和平均气候条件。
两个主要的气候控制因素是纬度和海洋性。
纬度影响着太阳辐射的分布,而海洋性则通过调节近海区域的温度来影响气温和降水分布。
气候变化是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全球气候系统变化,包括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和极端天气事件增加等。
六、天气预报与气象观测天气预报是通过分析大气条件和模拟模型来预测未来天气的过程。
它使用气象观测数据,如温度、湿度、气压、风速和降水量等。
气象观测是通过气象仪器和设备对大气条件进行测量和记录。
常见的气象观测设备包括温度计、湿度计、气压计和气象雷达等。
环境气象学总结及复习

大气环流是指地球表面不同地区之间的大气流动,包括热力环流和动力环流,对气候的形成 和变化具有重要影响。
气候带是指根据地球表面不同地区的纬度、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形成的不同气候区域,包 括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等。
大气环流与气候带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大气环流的变化会导致气候带的迁移和变化,从而 影响全球气候。
气象服务在能源 领域的应用:提 供能源开发、生 产、输送和使用 过程中的气象保 障服务
气候变化的原因: 人类活动和自然因 素
全球变暖的影响: 海平面上升、极端 天气、生物多样性 减少等
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发展可再生能源、 提高能源效率等
未来展望:技术创 新、国际合作、政 策制定等
环境气象学研究大气环流与气候带的变化规律,对于预测气候变化、制定应对措施等方面具 有重要意义。
天气系统的分类:包括锋面、气旋、反气旋等,以及各自的形成机制和特点。
气象灾害的种类:包括暴雨、洪涝、干旱、台风、寒潮等,以及其对人类社会和经济 的影响。
气象灾害的监测与预警:介绍气象灾害的监测技术和预警系统,以及如何通过气象预 报提前防范灾害。
气象学基本概念:包括气候、气象 要素、天气系统等
气象灾害:包括台风、暴雨、干旱 等及其形成机制和影响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大气环流:包括三圈环流、季风环 流等
气候变化:包括温室效应、全球变 暖等及其影响和应对措施
解析环境气象 学中的常见题 型和解题思路
针对不同知识 点,提供相应 的练习题及答
,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汇报人:
01
02
03
04
气象学复习资料

气象学复习资料
气象学是研究大气现象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它涉及天气、气候、天灾等各方面的知识。
以下是气象学的一些重要概念和知识点,供大家复习参考。
1. 大气层的构成及特征:大气层可以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和外围层四个部分。
其中,对流层是最接近地球的部分,也是天气发生的主要区域。
平流层则较为稳定,不易出现大气运动。
2. 气压和海拔高度的关系:随着海拔的不断升高,大气的密度和气压都会逐渐减小。
3. 湿度的测量和计算:湿度通常可以用相对湿度和露点温度来表示。
相对湿度是指实际水汽含量与最大可能水汽含量的比值,露点温度则是指当空气冷却至饱和状态时的温度。
4. 大气的运动和风的产生:大气的运动主要有垂直和水平两个方向。
水平方向上的运动可以形成风,其产生的原因包括气压差、地转偏向力和地形等多种因素。
5. 暴雨和雷电的成因:暴雨通常发生在气压低、湿度高、温度适中的环境下,而雷电则是由云内的正负电荷分离所引起的。
6. 气象灾害的种类和防范方法:气象灾害包括台风、龙卷风、冰雹、洪水等多种类型,防范方法包括做好气象预报和监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多种措施。
以上只是气象学的部分内容,希望大家能够通过复习掌握更多相关知识,提高应对天气变化和灾害的能力。
气象学重点归纳汇总

一:1.ENSO:在南美西海岸(秘鲁和厄瓜多尔附近)延伸至赤道东太平洋向西至日界线(180º)附近的海面温度异常增暖现象。
P1702.白贝罗风压定律:地转风方向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即平行于等压线。
因而,若背风而立,在北半球高压在其右方,在南半球,高压在其左方,此称风压律。
P983.饱和空气:在温度一定的条件下,单位体积空气中容纳水汽的数量有一定的限度,如果水汽含量达到此限度,这时的空气称饱和空气。
P164.比湿:在一团湿空气中,水汽的质量与该团空气总质量(水汽质量加上干空气质量)的比值。
P175.大气逆辐射:大气辐射指向地面的部分称为大气逆辐射。
(书)p33与地面辐射方向相反的大气辐射叫大气逆辐射。
(ppt)6.大气稳定度:气块受任意方向扰动后,返回或远离原平衡位置的趋势和程度。
P457.东方波:是副高南侧(北半球)深厚东风气流受扰动而产生的波动。
(书)p144是副高偏向低纬一侧东风气流受扰动而产生的波动。
(ppt)8.峰:由两种性质不同的气团相接触形成,由于气团占有三度空间,因而峰是三度空间的天气系统。
P123 9.干绝热直减率和湿绝热直减率:气块绝热上升单位距离时的温度降低值,称绝热垂直减温率(简称绝热直减率)。
对于干空气和未饱和的湿空气来说,则称干绝热直减率。
饱和湿空气绝热上升的减温率,称为湿绝热直减率。
P39 10.寒潮:冷性反气旋在其发展、增强时期常常静止少动,但当高空形势改变时,会受高空气流引导而移动。
当其南移时,就造成一次冷空气袭击,如果冷空气十分强大,如同寒冷潮流滚滚而来,给流经地区造成剧烈降温、霜冻、大风等等灾害性天气,称为寒潮。
P137 11.空气湍流:空气的不规则运动称为湍流,又称乱流。
湍流是在空气层相互之间发生摩擦或空气流过粗糙不平的地面时产生的。
P3712.南亚高压:夏季中心位于青藏高原及其附近地区对流层上部的高压。
13.气候的垂直地带性:是指高山地区,因海拔高度的差异,使气候具有大体上与等高线相平行的带状分布规律。
环境气象学总结及复习

环境气象学
课程总结与复习
考试时间: 2012年1月10日(周二) 上午 9:30-11:30
考试地点: D301 闭卷
监考人员: 范绍佳、陈诗诗
《环境气象学》课程主要内容
10 一般情况下,在低气压控制时,空气有上升运动, 云量较多,如果风速稍大,大气多为中性或不稳 定状态,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 在高气压控制下,一般天气晴朗,风较小, 并伴有空气的下沉运动,往往在几百米到2千米 的高度上形成下沉逆温,抑制湍流的向上发展, 夜间有利于形成辐射逆温,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 容易造成地面污染。
1. 大气污染发展历程(尺度): 局地,区域 ,全球
2 大气污染类型: SO2烟雾(酸雨),光化学烟雾(臭氧层
破坏),气溶胶(细粒子),气候变化 (煤烟型,光化学烟雾型,室内空气污染型)
3 我国大气环境问题: 二氧化硫和酸雨,氮氧化物和光化学烟
雾,颗粒物,臭氧层破坏,气候变化
4 空气污染成因: 经济增长,人口增长,能源结构和能源消
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污染因子也有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我国的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在逐步与国际接轨,但标准制定必须与环境质 量现状和技术水平相适应。美国1987年将PM10列入环境空气质 量标准,在基本解决PM10的污染问题后,于1997年发布PM2.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着手解决PM2.5的污染问题。周生贤说,欧 盟的情况也类似。
第五章 城市环境气象预报 §5.1 城市环境气象预报概述 §5.2 城市环境气象预报技术 §5.3 常用城市环境气象预报指数 §5.4 城市环境气象灾害预报
气象学期末知识点总结

气象学期末知识点总结气象学是研究大气及其物理、化学和动力过程的一门学科。
它包括气象学的基本概念、大气物理、动力学、化学和气候学等方面的知识。
气象学不仅是天气预报的重要基础,也是研究气候、环境变化和自然灾害的基础。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气象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希望对大家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有所帮助。
一、气象学的基本概念1. 大气的组成和结构气象学研究的对象是地球大气。
地球大气主要由氮气(78%)、氧气(21%)和少量的稀有气体(如氩气、氪气、氙气和氡气)组成。
另外,还有二氧化碳、水气等微量气体。
大气可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和大气层等层次。
2. 大气压力和密度大气是由气体组成的,它对地球表面产生的压力称为大气压力(或大气压)。
大气压力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逐渐减小。
大气密度是单位空间内气体的质量。
3. 温度和热力学温度是物质分子的平均动能的度量。
大气中的温度随着海拔的升高呈现下降趋势。
热力学是一门研究热量和热力制度的科学,气象学中的热力学与热传递、热平衡等有关。
4. 湿度湿度是空气中水汽含量的度量。
湿度包括绝对湿度、相对湿度、露点温度和混合比等。
气象学中研究湿度变化对于天气变化的影响。
5. 大气光学大气光学是研究大气对于光的传播和散射等现象的学科。
它包括太阳光和地球上的光传播和反射等相关内容。
二、天气系统1. 大气环流大气环流是指在地球表面上不断变化的大气运动。
它包括大气环流模式、高压带和低压带等概念。
2. 气压系统地球表面上存在着不同的气压系统,包括高压系统、低压系统和辐散系统等。
气压系统的形成和演变直接影响着天气的变化。
3. 大气运动大气运动包括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水平运动主要包括平面环流和风。
垂直运动包括对流、上升气流和下沉气流等。
4. 温度系统不同的地带和不同的季节,地球表面上的温度分布是不均匀的。
温度系统和其演化对于天气和气候的变化具有重要影响。
5. 湿度系统湿度系统主要包括水汽的生成和消散、水汽输送以及大气中水汽的凝结、凝华等过程。
气象学期末知识点总结

气象学期末知识点总结一、气象学简介气象学是研究大气现象和气象规律的科学,是地球科学的一门重要分支。
气象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天气、气候、大气环流、气象灾害等。
气象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观测、实验、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等。
气象学的研究目的是预测和控制气候变化,改善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
二、大气的组成和结构1. 大气的组成大气主要由氮气、氧气、氩气和微量的其他气体组成。
氮气占据大气的78%,氧气占据大气的21%,氩气占据大气的0.93%,其余的其他气体包括二氧化碳、水蒸气和氮氧化物等。
2. 大气的结构大气的结构可分为四个层次: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和热层。
对流层是地球表面向上延伸约10-15公里的层次,其中包括大部分的水蒸气和云。
平流层是对流层的上方,延伸约50公里,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少。
中间层是平流层和热层之间的层次,延伸到约80公里,其中包括臭氧层。
热层是大气的最外层,延伸到约500公里,其中包括热层电离层。
三、气象要素和气象要素观测1. 气象要素气象要素是指描述大气状态和过程的各种物理量,包括温度、湿度、气压、风速、降水等。
这些要素是气象学研究的基础,也是天气和气候变化的重要指标。
2. 气象要素观测气象要素观测是指对大气中各种要素进行定量测量的过程。
观测的方法包括地面观测、卫星观测和雷达观测等。
地面观测主要通过气象观测站对气象要素进行测量,包括气温计、湿度计、气压计、风速仪等。
卫星观测通过卫星传感器对大气的温度、湿度、云量等进行遥感观测。
雷达观测通过雷达系统对大气中的降水、风暴等进行探测和监测。
四、气象系统和大气环流1. 气象系统气象系统是指地球上的大气和海洋以及它们之间相互作用所组成的复杂系统。
其中包括赤道低压带、副高带、温带低压带等。
这些系统的形成和运动对全球天气和气候产生重要影响。
大气环流是大气中气压和温度变化引起的水平和垂直气流的运动。
大气环流形成的原因包括地球自转、太阳辐射和海洋等。
大气环流主要分为垂直环流和水平环流两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1、自然环境
绪论
--指环绕在我们周围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 2、环境是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所共同 组成的。 3、大气结构:对流层(大气边界层 、自由大气), 平流层(臭氧层),中层,热层,散逸层 4、大气污染----当大气中有了本不属于大气成分的物 质,或某种大气成分的浓度大大超过了正常值, 就表明出现了大气污染。
环境气象学
课程总结与复习
考试时间: 2012年1月10日(周二) 上午 9:30-11:30 考试地点: D301 闭卷
监考人员: 范绍佳、陈诗诗
《环境气象学》课程主要内容
第一章 绪论 ---环境气象学的概念及其发展
第二章 环境气象基础 §2.1 大气与城市大气环境保护 §2.2
第三章 城市环境气象 §3.1 城市环境气象特点 §3.2 城市热岛效应 §3.3 城市雾与能见度 §3.4 城市雷电与城市气象灾害
5、常见大气污染物: 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一氧化碳 (CO)、悬浮颗粒物(烟雾、粉尘、PM10)、臭 氧、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铅等。
6、环境气象学包括的内容十分广泛,所有研究与人 类生活息息相关的大气现象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 称之为环境气象学。 7、环境气象学的基础知识相当广泛,涉及气象学、 气候学、大气物理学、大气化学、地理学、生态学、 生物学、农学、林学、水利学、工程学、流行病学、 环境卫生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等等。
3
4
空气污染成因: 经济增长,人口增长,能源结构和能源消 费,城市化,贫困 人口增加---能源消费增长---燃烧和交通工 具排放增加—空气污染(酸雨,光化学烟雾, 能见度变差) 污染与气象关系: 在同一地点来自同一排放源的污染物浓度 监测结果却不一定相同,有时可测到很高的浓 度,有时浓度却非常低,出现了很大差异。这 种现象说明在不同的气象条件下,污染物的输 送、扩散规律是不相同的。
第六章 城市烟雾警报小结
1. 酿成伦敦烟雾事件主要的凶手有两个:
冬季取暖燃煤和工业排放的烟雾是元凶, 逆温层现象是帮凶
50年代以来,光化学烟雾事件在美国其他城市 和世界各地也相继出现,
如日本、加拿大、意大利、澳大利亚等 国的一些大 城市都发生过。1974年,中国的兰州化工区也出现过光 化学烟雾。但因为光化学烟雾最早出现在洛杉矶,所以 又称洛杉矶型烟雾。
5
6 影响空气污染物散布的气象因子主要有: 大气边界层,风和湍流,气温与大气稳定度, 辐射与云 ,天气形势以及地形和下垫面的非均匀 性
7 大气边界层内,风、温度的垂直分布,特别是风的垂 直切变、逆温层的厚度和强度、边界层或混合层 厚度的演变特征等对大气污染物的输送和扩散起 着主导作用,是空气污染预报的关键问题之一。 8 气温的垂直分布决定了大气层结的垂直稳定度,直 接影响湍流活动的强弱, 支配空气污染物的散布。
9
近地面的气温垂直分布有三种情况:
递减--气温随高度递减,这种情况一般出现在晴朗的白天 风不太大时。 逆温--气温随高度递增,这种现象一般出现在少云、无 风的夜间。 等温--气温随高度基本不变, 这种情况常出现于多云天或 阴天。
10 一般情况下,在低气压控制时,空气有上升运动, 云量较多,如果风速稍大,大气多为中性或不稳 定状态,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 在高气压控制下,一般天气晴朗,风较小, 并伴有空气的下沉运动,往往在几百米到2千米 的高度上形成下沉逆温,抑制湍流的向上发展, 夜间有利于形成辐射逆温,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 容易造成地面污染。
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增加PM2.5,臭氧和一氧化碳。
2012年,在京津冀、长三角以及珠三角等重点区域以及直辖 市和省会城市开展PM2.5和O3的监测,2013年在113个环境保护 重点城市和环保模范城市开展监测,2015年在所有地级以上城市 开展监测。2016年1月1日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在全国实施。 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污染因子也有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我国的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在逐步与国际接轨,但标准制定必须与环境质 量现状和技术水平相适应。美国1987年将PM10列入环境空气质 量标准,在基本解决PM10的污染问题后,于1997年发布PM2.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着手解决PM2.5的污染问题。周生贤说,欧 盟的情况也类似。 目前,我国空气污染依然十分严重,总悬浮颗粒物和PM10 浓度水平较高,两种污染物问题还未根本解决,这决定了我国的 标准与国际接轨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
§3.5 城市建设与城市可持续发展
第四章 环境气象与健康 §4.1 环境气象与健康概述 §4.2 气象因素对人体的影响 §4.3 城市大气污染对健康的影响 §4.4 气象疾病与防治
第五章 城市环境气象预报
§5.1 城市环境气象预报概述 §5.2 城市环境气象预报技术
§5.3 常用城市环境气象预报指数
5 烟雾警报包括两个或三个阶段,较常见的是三个 阶段:
第一阶段开始发布健康建议警报,同时要求采取自愿 行动来减少排放, 第二阶段采取强制性的污染控制措施, 第三阶段要求采取更严格的措施。
6 我国重点城市空气质量预报(烟雾预报)是空气 污染指数预报,
包括空气污染指数、首要污染物、环境空气质量等 级预报,考虑的污染物为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 粒物PM10的浓度,没有考虑O3浓度。
3
灰霾现象成为城市群主要气候和气象灾害之一。
珠江三角洲大气灰霾严重,显示出空气污染形势严峻。 珠江三角洲普遍存在光化学烟雾形成的细粒子污染。
4 亚洲棕色云
1995~1999年科学家在印度洋上空发现厚约3公里、 面积约900万平方公里的棕色污染尘霾笼罩在印度洋、南 亚、东南亚和中国南部上空,形象地称其为亚洲棕色云。
第二章 环境气象基础
1. 大气污染发展历程(尺度): 局地,区域 ,全球 大气污染类型: SO2烟雾(酸雨),光化学烟雾(臭氧层 破坏),气溶胶(细粒子),气候变化 (煤烟型,光化学烟雾型,室内空气污染型) 我国大气环境问题: 二氧化硫和酸雨,氮氧化物和光化学烟 雾,颗粒物,臭氧层破坏,气候变化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