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学复习资料
土壤学复习资料

69. 土壤自净类型:物理自净作用、化学和物理化学自净作用、生物化学净化作用。
70.土壤污染类型:水体污染、大气污染、农业污染、生物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71. 我们国家土壤退化的主要类型有哪几种?答:土壤侵蚀、土壤沙化、土壤盐化、土壤污染以及不包括以上的土壤性质恶化、耕地的非农业占用。
72. 我国的土壤有机质的分布规律是什么?并谈谈南北方土壤有机质的主要差异是什么?
73. 为什么制备1mm和0.25mm的所有土样都要通过1mm和0.25mm的筛子?
59. 土壤中磷酸根离子以H2PO4 ̄1和H2PO4 ̄2为主。
60. 如何提高土壤磷的有效性?答:①土壤酸碱度 土壤酸碱度是影响土壤固磷作用的重要因子之一,对酸性土壤,适当施用石灰调节pH至中性附近,可减少磷的固定作用,提高土壤磷的有效性。②土壤有机质 含有机质较多的土壤,其固磷作用往往较弱。③土壤淹水 土壤淹水后磷的有效性有明显提高,这是由于1、酸性土壤pH上升使铁、铝形成氢氧化物沉淀,减少了它们对磷的固定;2、土壤氧化还原电位下降,高价铁还原成低价铁,磷酸低铁的溶解度较高,增加了磷的有效度3、包被于磷酸表面铁质胶膜还原,提高了闭蓄态磷的有效度。
20.农业上宝贵的土壤是团里结构土壤(选择题)。
21.团粒结构形成的条件是什么?P82
22.团粒结构在土壤肥力上的意义是什么?P86 1、团粒结构土壤的大小孔隙兼备2、团粒结构土壤中水、气矛盾的解决3、团粒结构土壤的保肥与供肥协调4、团粒结构土壤易于耕作5、团粒结构土壤具有良好的耕层构造。
土壤学考试复习资料

1.土壤肥力:土壤能够持续不断供给植物生长所必需的水、肥、气、热,协调它们之间的矛盾及抵抗不良自然环境的能力。
2. 次生矿物:原生矿物在H2O、CO2、O2生物等作用下,矿物组成、结构、性质发生改变而形成的矿物。
3.土壤腐殖质:除未分解和半分解动植物残体及微生物体以外的有机物质的总称。
4.土壤机械组成:土壤中各级土粒所占重量百分数组合。
5.土壤粘闭现象:土壤在压力和剪力共同作用下,土粒趋向紧密排列,通气孔隙大量减少,毛管及无效孔隙急剧增加,土壤通透性减弱甚至消失的现象。
6. 田间持水量:土壤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时土壤含水量。
7.土壤热容量:单位体积或单位重量的土壤每升高1℃所需热量。
8.土壤比表面:单位质量土壤表面积的大小。
单位m2/g9.盐基饱和度(BSp):指交换性盐基离子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数。
10.活性酸;土壤溶液中游离的H+表现出来的酸度,用PH表示。
11.同晶替代:层状硅酸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其它大小相近,电性相同的离子取代,而矿物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12.土壤容重:指单位体积自然土体(包含孔隙)的干重;13.土壤养分:指主要由土壤供给的植物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14.土壤圈:覆盖于陆地和浅水域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盖层;;15.粘化作用:指土壤中粘粒的形成和积累过程。
16.可变电荷:在介质的酸碱度影响下产生的,其电荷类型和电荷数量均决定于介质的酸碱度,又称pH依变电荷;17土壤结构性:土壤中单粒、复粒的数量、大小、形状、性质及其相互排列和相应的孔隙状况等综合特性。
17.有机质矿化的过程:有机化合物进入土壤后,一方面在微生物酶的作用下发生氧化放应,彻底分解后释放出水和二氧化碳及能量,所含氮、磷、硫等营养元素在一系列特定放应后,释放成为植物可利用的矿质养料,腐殖化过程.(另一方面各有机物通过微生物的合成或在原植物组织中聚合转变为组成和结构比原来有机化合物更为复杂的新的有机化合物)18.入渗:指地面供水期间水进入土壤的运动和分布过程19.再分布:指地面水层消失后已进入土内的水分进一步运动和分布的过程.20.土面蒸发:土壤内部水分经过土壤以水汽扩散方式进入大气的过程.二填空题:土壤矿质颗粒大小粒级由小到大划分为石砾、砂粒、粉砂粒、粘粒土壤中的不良结构体种类有块状结构、核状结构、柱状棱柱状结构片状结构土壤空气的运动方式:对流和扩散土壤三相组成:固液气土壤热量的来源:太阳辐射能生物能地球内能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微生物动植物残体人为加入的有机质含量>200g/kg叫有机质土壤,<200g/kg的叫矿物土壤壤水分特征曲线:土壤水的基质势或土壤水吸力是随含水率而变化的,其表示土壤水的能量和数量之间的关系,是研究土壤水分的保持和运动所用到反映土壤水分基本特性的曲线.三简答题:1.简述农业化学派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答:农业化学土壤学派代表人物:德国土壤学家李比希。
土壤学复习资料-仅供参考

1. 土壤: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2. 土壤肥力:土壤能够持续不断供给植物生长所必需的水、肥、气、热,协调它们之间的矛盾及抵抗不良自然环境的能力。
3•腐殖物质:土壤中在微生物及其酶作用下,新形成的一种暗色,含N、高分子芳香族化合物。
4•腐殖化系数:单位质量有机物质碳在土壤中分解一年后残留有机碳量。
5•土壤机械组成:土壤中各级土粒所占重量百分数组合。
6•土壤质地:根据机械组成划分的土壤类型。
7•土壤容重:单位体积自然土壤的烘干重8•土壤孔隙度:土壤孔隙的体积占整个土壤体积的百分数9•土壤结构体:土壤中的各级土粒或其中的一部分互相胶结,团聚而形成的大小、形状、性质不同的土团、土块、土片等。
10•凋萎含水量:植物产生永久凋萎的植物含水量。
11. 田间持水量:土壤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时土壤含水量。
12. 饱和持水量:土壤中所有孔隙都充满水,此时土壤的含水量。
13•土水势:单位数量自由状态的水进入土壤后,在土壤各种力的作用力自由能的降低。
通常为负值。
14•基质势:土壤水受到吸附力和毛管力的束缚,自由能的降低。
15.SPAC体系:由水势梯度引起水从土壤进入植物体,再向大气扩散的体系。
16•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土壤水的基质势或土壤水吸力是随土壤含水率而变化的,其关系曲线称为 ~~。
17•土壤热容量:单位体积或单位重量的土壤每升高1C所需热量。
18•土壤导热率:单位厚度土壤温度相差 1C,每秒种传导通过单位断面的热量J数。
19•永久电荷:同晶置换一般形成于矿物的结晶过程,一旦晶体形成,它所具有的电荷就不受外界环境影响,故称之为永久电荷。
20. 等电点:土壤胶体解离的阳离子数和阴离子数相同,胶体净电荷为0时,溶液的PH值21. 土壤阳离子交换作用:扩散层内部与外部溶液离子浓度的差高于外部溶液为正吸附,低于外部溶液为负吸附。
22. 阳离子代换量(CEC ): PH=7时,每Kg 土吸附交换阳离子的厘摩尔数。
土壤学复习资料

土壤学复习资料绪论一、为什么说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1、土壤是植物生长繁育的基地。
A.为植物提供了定居场所(即植物生长的立足之地)B.给植物提供了必须生活条件(光、水、肥、气、热)C.能持续不断地协调,供应水肥气热。
2、土壤是农业生产链环中的基础环节。
三个环节:初级生产(植物生产)、次级生产(动物生产)、基础(土壤管理),从土壤——植物——动物生产循环。
3、土壤是能量和营养物质循环转换的场所。
二、为什么说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1.是生物的栖息地,保持了生物活性,多样性和生产性。
2.对水体和溶质流动起了调节作用。
3.是陆地与大气界面上气体与能量的调节器。
4.对有机、无机化合物具有过滤、缓冲、降解、固定和解毒作用,是环境中巨大的自然缓冲介质。
5.具有贮存并循环生物圈及地表养分的功能。
三、什么是土壤和土地?土壤的物质组成有哪些?土壤:地球陆地表面能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具有特殊形态、性质和功能的自然体。
本质的特征是具有肥力。
土地:地壳表层,包括所有附属物在内的一个自然综合体(包括一切环境条件在内:地貌、植被、水文、建筑等)。
物质组成:固相——矿物质、有机质;液相——土壤水;气相——土壤空气。
四、什么是土壤肥力?土壤肥力的种类和肥力因素有哪些?土壤肥力——土壤具有的同时能持续不断地供给和调节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水肥气热等生活因素的能力。
种类:按形成原因分:自然肥力、人工肥力。
按经济效益分:经济肥力、潜在肥力。
肥力因素:水肥气热。
五、目前我国土壤资源存在哪些问题?结合本专业特点,谈谈如何合理利用保护土壤资源。
问题: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次生盐渍化、耕地面积减少、土壤污染。
第一章一、土壤矿物质的主要元素组成有哪些?土壤中主要的原生矿物类型有哪些?主要元素组成:包括氧、硅、铝、铁、钙、镁、钛、钾、钠、硫、磷以及一些微量元素门锰、锌、铜等。
主要原生矿物类型:土壤原生矿物以硅酸盐和铝硅酸盐占优势,常见的有石英、长石等。
土壤学复习资料

土壤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土壤:土壤就是陆地表面能够生产植物收获物的疏松表层,土壤的本质特征是具有土壤肥力。
2.土壤肥力:土壤能够持续不断供给植物生长所必需的水,肥,气,热,协调它们之间的矛盾及抵抗不良自然环境的能力。
3.同晶替代:同晶替代是指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替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4.土壤有机质: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物质,它包括土壤中各种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物质。
5.土壤腐殖质:除未分解和半分解动植物残体及微生物体以外的有机物质的总称。
6.土壤的矿化:在土壤微生物作用下,土壤中的复杂有机物被分解为简单有机物,并最终被分解成水,二氧化碳和无机盐的过程。
7.腐殖质化过程:进入土壤的有机质在微生物进行的生化过程和一些纯化学过程的共同作用下,形成腐殖质的过程。
8.土壤容重:指单位体积自然土体(包含孔隙)的干重。
9.毛管持水量:地下水位较浅时,毛管上升水达到最大时土壤的含水量。
10.田间持水量:土壤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时土壤含水量。
11.土壤水吸力:指土壤水在承受一定吸力的情况下所处的状态。
12.土壤水分特征曲线:表示土壤水的能量和数量之间的关系,是研究土壤水分的保持和运动所用到的反映土壤水分基本特征的曲线。
13.阳离子交换量(CEC):单位质量的土壤所含有的交换性阳离子(+)的多少。
14.盐基饱和度(BS):指交换性盐基离子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数。
15.活性酸:土壤溶液中游离的H+表现出来的温度,用PH表示。
16.潜性酸:指土壤胶体上吸附的H+和Al3+17.永久电荷:也叫恒电荷或结构电荷,来自土壤胶体内同晶替代不随环境PH变化而改变的电荷,同晶替换作用使2:1型层状粘土矿物负电荷的主要来源。
二、填空题1.土壤五大成土因素:母质,气候,生物,地形,陆地。
2.2:1型矿物:蛭石,蒙脱石3.1:1型矿物:高岭石4.土壤碱度指标:总碱度,PH值,碱化度课本p175总碱度:土壤溶液或灌溉水中碳酸银。
土壤学复习资料

土壤学习题绪言1.概念:土壤:土壤是植物生长的介质,他们更关心植物影响植物生长的土壤条件、土壤肥力供给、培肥及持续性。
土壤肥力:土壤能够持续不断的供给植物生长所必需的水、肥、气、热,协调他们之间的矛盾及抵抗不良自然环境的能力。
(我国四元素论)2.简述土壤的自然经济特性。
1.土壤资源数量有限性2.土壤资源质量可变性3.空间分布固定性3. 简述土壤肥力与土壤生产力的关系。
土壤肥力是土壤生产力的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肥力是生产力的基础,而不是全部生产力。
肥力因素基本相同的土壤,如果处在不同的环境的条件下,表现出来的生产力彼此差异可能相差很大。
土壤肥力因素的各种性质和土壤的自然、人为环境条件构成土壤的生产力。
4. 简述土壤的基本组成?固体土粒部分:1.矿物质 2.有机质粒间空隙部分:3.水 4.空气 5.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
第一章土壤矿物质1. 原生矿物:直接来源于母岩的矿物质,其中岩浆岩是主要矿物质。
次生矿物:原生矿物质在水、二氧化碳、氧气的作用下分解转化而成。
土壤机械组成:根据土壤机械分析,分别计算各粒级的相对含量,即为机械组成活称土壤的颗粒分析。
土壤质地:根据土壤机械组成划分的土壤类型。
同晶替代作用:是指组成矿物质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代替的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2.土壤中主要原生矿物的类型?石英、白云母、长石(正长石、斜长石)、辉石、角闪石和橄榄石以及其他硅酸盐类和非硅酸盐类。
3.土壤质地分类国际制和卡钦斯基制有何不同?国际制三级分类制,砂砾,粉粒,黏粒。
卡钦斯基制为二级分类制,物理性砂粒和物理性粘粒。
5.试述砂土,粘土的性质有何不同?如何评价质地好坏,过砂,过粘如何改良?1.不同1)砂质土总空间孔隙度小,间粒孔隙度大,降水和灌溉水容易渗入但失水强烈。
黏质土总孔隙度大,粒间空隙数目比砂质土多但狭小,雨水灌溉水难以下渗而排水困难。
2)砂质土养分少,缺少黏粒和有机质而保肥性弱,黏质土含矿质养分丰富,而且有机质含量较高。
《土壤学》复习资料

《土壤学》复习资料绪论一.名词解释。
土壤:发育于地球陆地表面能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多孔结构表层。
土壤圈:土壤以不完全连续的状态存在于陆地的表面,称为土壤圈。
土壤肥力:土壤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所必需的水、肥、气、热和其它条件的能力。
有效肥力:土壤本身所具有的肥力。
潜在肥力:在一定条件下在当季生产中表现出来且产生经济效益的肥力。
土壤生产力:土壤在其土壤肥力、环境条件和人为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所能产生的经济效益。
自然肥力:土壤在五大成土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发育形成的肥力。
人为肥力:土壤在自然因子和人为因子综合作用下发育形成的肥力。
二.思考题。
1、土壤在人类农业生产和自然环境中有何重要性?答:一、土壤是人类农业生产的基地。
(一)土壤是植物生长繁育的基地,农业生产最基本的任务是首先发展植物生产。
绿色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五个基本要素日光、热量、空气、水分、养分和土壤密切相关。
土壤在植物生长繁育中的特殊作用。
(二)植物生产、动物生产和土壤利用管理三者的关系。
植物生产是初级生产(一级生产),动物生产是次级生产,动物生产必须以植物生产的有机物质作为其食料。
植物生产(初级生产)、动物生产(次级生产)和土壤管理是农业生产中三个不可分割的环节。
土壤在农业生产链环中处于物质和能量循环的枢纽地位。
二、土壤是地球表层系统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土壤是地球陆地生态系统的基础。
四、土壤是最珍贵的自然资源。
(一)土壤资源数量的有限性。
(二)土壤资源的可变性。
(三)土壤资源空间分布上的固定性。
(四)土壤资源时间分布上的连续性。
2、土壤在植物生长繁育中有哪些特殊作用?答:营养库的作用、养分转化和循环作用、雨水涵养作用、生物支撑作用、环境作用3、土壤由哪些基本物质组成?答:土壤矿物质(原生矿物、次生矿物)、土壤有机质(动植物残体、土壤微生物、土壤动物、腐殖质)土壤水(土壤溶液)、土壤空气(CO2、O2、N2等)4、李比希的”矿质营养学说”对土壤学的发展起到什么作用?土壤发生学说的内涵是什么? 答:作用:1、开辟了用化学理论、方法来研究土壤并解决农业生产问题的新领域,并进一步发展了土壤分析化学、土壤化学和农业化学等分支学科,大大促进了土壤科学的发展,并对植物生理学以及整个生物科学和农业科学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土壤学复习资料

土壤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土壤:土壤就是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长植物(产生植物收获量)得疏松表层。
2、土壤肥力: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协调营养条件与环境条件得能力。
(水、肥、气、热)3、自然肥力:土壤在自然因子即五大成土因素(气候、生物、母质、地形与年龄)得综合作用下发育而来得肥力。
4、人工肥力:在自然肥力得基础上,通过人为措施得影响(如翻耕、施肥、灌溉、与排水等措施)形成得土壤肥力,也称经济肥力。
5、潜在肥力:在当季节中,不能立即产生经济效益得这部分肥力。
6、土壤学:农林科学体系中得一门基础科学,主要论述土壤与农林生产各个环节之间得内在联系:土壤变肥变瘦得一般规律,以及土壤利用与改良得技术。
7、矿物:矿物就是地壳中得化学元素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得自然产物,分为原生矿物与次生矿物。
8、原生矿物:地壳深处得岩浆冷凝而成得矿物(如长石云母)。
9、次生矿物:有原生矿物经过化学变化(如变质作用与风化作用)形成得矿物。
10、五大自然成土因素:气候、生物、母质、地形与年龄。
11、岩石:由一种或多种矿物有规律得组合形成得天然集合体。
12、岩浆岩:由地壳深处得熔融岩浆,受地质作用得影响,上升冷却凝固而成得岩石(如灿石、原始岩石)。
13、沉积岩:地壳表面早期形成得各种岩石(岩浆岩、变质岩与先形成得沉积岩)经过风化搬运、沉积与成岩等作用,再次形成得岩石。
14、变质岩:原有得岩石受到高温、高压与化学活性物质得作用,改变了原有得结构、构造及矿物成分而形成得新岩石。
二、土壤得本质特征?肥力得四大因子?答:土壤得本质特征就是土壤具有肥力;肥力得四大因子就是水、肥(营养物质)汽、热(环境)。
三、土壤组成如何?土壤学发展过程得三大学派?答: 固体颗粒(38%)固相(50%)土壤有机物(12%)气相(50%)粒间空隙(50%)液相(50%)土壤学发展过程得三大学派:1、农业化学学派。
(提出矿质营养学说)。
2、农业地质学派(19世纪后半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壤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3*10=30分)风化作用:地表的岩石在外界因素的作用下,发生形态、组成和性质变化的过程。
母质:指经各种风化作用形成的疏松多孔体。
植物提取修复:是指通过植物根系吸收污染物并将污染物富集于植物体内,而后将植物体收获,集中处置的过程。
有机质矿质化过程:指复杂的有机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转化为简单的无机物的过程。
土壤环境背景值:指未受或少受人类活动(特别是人为污染)影响的土壤环境本身的化学元素组成及含量(是相对稳定的数值,但不是不变的)。
土壤污染:指污染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土壤,其数量和速度超过了土壤容纳和净化能力,而使土壤性质、组成和性状等发生改变,破坏其自然生态平衡,并导致其自然功能失调,质量恶化的现象。
土壤环境容量:指土壤环境单元在本底值的基础上所容许承纳的物质的最大数量或负荷量。
土壤临界含量:又称基准值,是土壤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溶度,是决定土壤负载容量的关键因子。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指具有毒性、生物蓄积性、和半挥发性,在环境中持久存在,且能在大气环境中长距离迁移并沉积回地球的偏远的极地地区,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严重危害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有机化学污染物质。
优先污染物:在众多污染物中筛选出的潜在危险大的化合物作为优先研究和控制的对象多环芳烃:是指两个以上的苯环连在一起的化合物。
多氯联苯:是一类以联苯为原料在金属催化剂作用下,高温氯化生成的氯代芳烃。
P240有机污染物的水解作用:指有机污染物与水的反应,X基团与OH基团发生交换,而H与X 相结合: RX+H2O ROH+HX有机污染物的老化:随土壤与有机污染物接触时间的延长,土壤中有机污染物的可提取性和生物可利用性下降的过程,可以认为是对有机污染物生物效应与时间变化的表现、总体的描述,它包括了导致可提取性和生物可利用性下降的所有过程。
非点源污染:狭义:各种没有固定排放口或地点的环境污染。
广义:难于按点污染源进行管理的污染源的统称。
有机污染物的光解作用:有机污染物分子在光的作用下,将光能直接或间接转移到分子键,使分子变成激发态而裂解或转化的现象。
腐殖化过程:是指有机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通过生化和化学作用转化为腐殖质的过程。
硒的生物甲基化:金属硒和硒离子等无机硒在生物,特别是微生物的作用下,通过酶促反应和非酶促反应转化成甲基硒和二甲基硒。
反硝化作用:又称生物脱氮作用,是指在嫌气条件下,NO3-在反硝化细菌作用下还原为NO、 N2O、 N2的过程.同晶替代:矿物形成时,性质相近的元素,在矿物晶格中相互替换而不破坏晶体结构的现象。
重金属污染:是指由于人类活动将重金属带入到土壤中,致使土壤中重金属含量明显高于背景值、并造成现存的或潜在的土壤质量退化、生态与环境恶化的现象。
土壤圈:是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域底部的一种疏松而不均匀的覆盖层及其相关的生态与环境体系;它是地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的界面中心位置,既是它们所长期共同作用的产物,又是对这些圈层的支撑。
永久电荷:同晶置换一般形成于矿物的结晶过程,一旦晶体形成,它所具有的电荷就不受外界环境(如pH、电解质浓度等)影响,故称之为永久电荷、恒电荷或结构电荷。
激发效应:土壤中加入新鲜有机物质会促进土壤原有有机质的降解。
铵离子的矿物固定:在2:1型黏粒矿物的膨胀性晶格中,层间的阳离子(Ca2+、Mg2+和Na+)被NH4+取代后可引起铵的固定。
P118土壤水分有效性:是指土壤中的水能否被植被吸收利用及其难易程度。
P59土壤机械组成:是指土壤中各粒级矿物质土粒所占的百分含量,也称颗粒组成。
阳离子交换量:是指每千克干土所吸附的全部交换性阳离子的厘摩尔数,以cmol(+)/kg表示。
土壤自净:在自然因素作用下,通过自身作用,使污染物在环境中的数量浓度或形态发生变化,活性、毒性降低的过程。
有机—中性化技术:是指将有机改良与中性化技术结合在一起的治理酸度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技术。
交换性酸度:是能被浓中性盐(往往是1.0mol/Lkcl)转换进入溶液的结合态H+和Al3+。
二、问答题(35分)1、简述生物质碳对污染土壤的修复功能。
1)生物质炭可以吸附农药等有机污染物,降低这些污染物在土壤中的化学活性和毒性。
2)、生物质炭可以增加土壤对重金属的吸附容量2、试分析生物质碳的性质及其对土壤环境功能的影响。
(1)生物质炭含有大量植物所需的营养元素,可以促进土壤养分的循环和植物的生长;(2)生物质炭一般呈碱性,施用生物质炭可以降低土壤的酸度和有毒元素如铝和重金属对植物的毒性; (3)生物质炭表面含有丰富的含氧官能团,施用后可以提高土壤的阳离子交换量 (4)生物质炭具有高度的孔隙结构,可以增加土壤的空隙度和保水能力,降低土壤容重,有利植物根系生长。
3、简述土壤重金属的来源及其危害来源:大气降尘、污水灌溉、工业固体废弃物的不当堆置、矿业活动、农药和化肥等危害: 1、土壤重金属会影响到土壤中氮、磷和钾的保持与供应,从而影响土壤肥力。
2、土壤重金属污染会降低有机物质的微生物转化效率,同时会对土壤中的酶起到抑制的作用。
3、生长在重金属污染的土地上的作物,可通过食物链等方式进入人体,从而危害到人体健康。
4、简述土壤中磷素的迁移转化与地表水富营养化之间的关系P139土壤的迁移转化包括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和生物化学反应:(1)、有机磷的矿化和无机磷的生物固定。
这是一个两个相反的过程,前者使有机磷转化为无机磷,后者使无机磷转化有机磷。
(2)、土壤中磷的固定与释放。
是磷的重要性质,磷的固定是水溶性磷从液相转化固相;磷的释放是固定作用的逆向作用,是从固相转入液相。
当N/P比大于4-5时,其影响因素是磷,富营养化取决于磷的浓度增加,如果小于4-5时,其影响因素可能是氮,在这种情况下,磷浓度的升降对富营养化影响较少。
5、农产品中硝酸盐积累哪些因素影响?P1221、蔬菜种类2、肥料品种3、氮肥用量及时间4、收获时间5、环境因素(水分、温度和光照)6、土壤中甲烷是如何产生的?稻田土壤甲烷排放通量受哪些因素影响?形成土壤中CH4的产生主要决定于两个条件:一是厌氧条件,即丰富的水分;二是碳源,即丰富的有机质。
淹水土壤中CH4的产生是一个生物化学过程。
淹水土壤中复杂的有机物质,被各类细菌组成的食物链转化成简单的产CH4前体。
产CH4菌在严格的厌氧条件下作用于这些产CH4前体,然后产生CH4。
淹水土壤CH4的产生有两条主要的途径:一是在专性矿质化学营养产生CH4菌的参与下,以H2或有机分子作H供体还原CO2或直接利用HCC00H和CO形成CH4:CO2+4H2---CH4+2H2O 4HCOOH---CH4+3CO2+2H2O 4CO+2H2O---CH4+3CO2另一个是在甲基营养产CH4菌的参与下,对含甲基化合物的脱甲基作用,这里所指的含甲基化合物主要是乙酸,因为乙酸是在天然条件下有机化合物厌氧分解的主要发酵中间产物:CH3C00H---CH4+CO2影响稻田土壤CH4排放量的因素:P1091)土壤水分管理、2)施肥、3)土壤理化性质、4)土壤温度及水稻植株生长等。
7、有机污染物在土壤环境中迁移转化的主要过程及其影响因素P246-258①与土壤颗粒的西方-解吸②挥发和随土壤颗粒进入大气③渗滤至地下水或随地表径流迁移至地下水④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富集或被降解⑤生物和非生物的降解主要影响因素:有机污染物的特性、环境特征、土壤特性8、土壤重金属的污染特征1:形态多变2重金属容易在生物体内积累 3重金属很难被降解而消除9、简述土壤—植物硒行为特征(P156)1)酸性土壤和富含有机质的土壤中,硒化物和硒—硫化物占优势,这些化合物迁移能力较弱,因此较难被植物吸收利用2)在排水良好的矿质土壤中,pH接近中性,硒主要以亚硒酸盐形式存在,其碱性金属化合物是可溶的,但亚硒酸铁是不溶的;此外,亚硒酸盐容易被铁的氢氧化物和氧化物固定,因此仅有少量硒被植物吸收利用3)在碱性和氧化条件下的土壤,硒酸盐含量高,易于溶解且不易被含铁氧化物固定,因此易于被植物吸收利用。
10简述农田土壤N2O排放的影响因素P121所有影响硝化及反硝化作用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都将影响土壤N2O的排放量,这些因素包括:土壤质地、土壤通气性、土壤水分含量、土壤氮素有效性、氮肥使用、土壤pH、土壤有机质、作物种类及土壤温度等。
11简述重金属的植物效应及影响因素P212重金属的植物效应:进入土壤的重金属可以溶解于土壤中,吸附于胶体表面,闭蓄于土壤矿物之内,与土壤中其他化合物产生沉淀,这些都影响到植物的吸收与积累。
影响因素:1、重金属的浓度 2、氧化还原电位、pH和阳离子交换容量 3、土壤质地 4、共存离子的影响。
12、土壤中磷素分几种形态?磷在土壤中的固定受哪些因素影响?形态:分为两种形态为有机态磷和无机态磷。
影响因素:磷的溶度、土壤中可溶性阳离子的浓度、pH值、土壤质地13、土壤中氟的主要化学行为有哪些特点?1、沉淀—溶解平衡:存在于土壤中游离态F离子可与钙、铝、铁、镁等离子发生沉淀作用,当土壤条件改变,沉淀可逆。
2、配位—解离平衡:土壤中的F离子可与铝、铁等离子形成配合物。
3、吸附—解吸平衡:土壤中的F离子可被土壤中的铁铝氧化物、黏粒矿物和有机大分子吸附而失去活性。
15、土壤中重金属形态一般分为几种?目前关于重金属形态的操作定义存在哪些不足?形态:水溶态、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结合态、残留态不足:1)、提取步骤多、费时 2)、试剂的有限选择性 3)、已释出的金属可在各形态间再分配 4)、结果重现性差 5)、可比性差,只有类似方法及性质相似的样品才具有可比性16、重金属形态:⑴水溶态⑵交换态或吸附交换态⑶碳酸盐结合态⑷铁锰结合态氧化物形态:⑸有机结合态⑹残留态水溶态、残留态和交换态重金属的迁移转化能力最高,其活性、毒性和对植物的有效性也最大,残留态最小,其他态介于其间。
17、污染土壤修复技术分类:按照土壤修复位置分:①原位修复技术:指对未挖掘的土壤进行治理的过程,对土壤没什么扰动②异位修复技术:指对挖掘后的土壤进行处理的过程。
异位修复技术可分: ①原地处理:发生在原地的挖掘出的土壤进行处理的过程②异地处理:将挖掘出的土壤运至另一地点进行处理的过程。
不同修复技术优缺点:原地处理优点:对土壤结构和肥力的破坏小,需要进一步处理和弃置的残余物少。
缺点:对处理过程产生的废气和废水的控制比较困难。
异位处理优点:对处理过程的条件控制比较好,与污染物的接触较好,容易控制处理过程产生的废气和废物的排放。
缺点:在处理之前要挖土和运输,会影响处理过的土壤的再使用,费用一般较高。
三、植物修复植物修复技术:指利用植物及其根际微生物对土壤污染物的吸收、挥发、转化、降解、固定作用而去除土壤中污染物的修复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