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作业题解答

合集下载

生物化学前三章作业题答案

生物化学前三章作业题答案

第一章核酸化学(一)、问答题:1、某DNA样品含腺嘌呤15.1%(按摩尔碱基计),计算其余碱基的百分含量。

解答:A为15.1%,则T为15.1%,G为34.9%,C为34.9%。

2、DNA双螺旋结构是什么时候,由谁提出来的?试述DNA双螺旋结构的基本特点?稳定DNA双螺旋结构主要作用力是什么?它的生物学意义是什么?解答:1953年,J.Watson和F.Crick 在前人研究工作的基础上,根据DNA 结晶的X-衍射图谱和分子模型,提出了著名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DNA双螺旋结构的基本特点①两条反向平行的多核苷酸链围绕同一中心轴形成右手双螺旋;②磷酸和脱氧核糖形成的主链在外侧,嘌呤碱和嘧啶碱在双螺旋的内侧,碱基平面垂直于中轴,糖环平面平行于中轴;③双螺旋的直径2nm,螺距3.4nm,沿中心轴每上升一周包含10个碱基对,相邻碱基间距0.34nm,之间旋转角度36°;④沿中心轴方向观察,有两条螺形凹槽,大沟(宽1.2nm,深0.85nm)和小沟(宽0.6nm,深0.75nm);⑤两条多核苷酸链之间按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进行配对,两条链依靠彼此碱基之间形成的氢健和碱基堆积力而结合在一起。

意义:第一次提出了遗传信息的贮存方式以及DNA的复制机理,揭开了生物学研究的序幕,为分子遗传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3、tRNA的结构有何特点?答:①分子量在25KD左右,由70~90个核苷酸组成,沉降系数在4S左右;②碱基组成中有较多的稀有碱基;③3’一末端是一CCA结构;④5’末端多是PG…也有PC…;⑤呈三叶草形。

包括氨基酸臂,二氢尿嘧啶环、反密码环、额外环,TψC环。

4、DNA和RNA的结构有何异同?答:1、RNA分子中所含的戊糖是核糖,而DNA中的是2’-脱氧核糖。

二者形成的核苷与核苷酸有别。

2.RNA分子中所含的嘧啶碱与DNA分子中有区别。

(U换T)3.天然RNA是以单链的形式存在,DNA分子常以双股螺旋的形式存在。

第一章-物理化学C 作业题 参考答案 5-23

第一章-物理化学C 作业题 参考答案 5-23

习题 6. 0.500 g 正庚烷放在氧弹量热计中,燃烧后温度升高 3.26℃,燃烧前后的平均温度为
25℃。已知量热计的热容量为 8176 J∙K-1,计算 25℃时正庚烷的等压摩尔燃烧热。
解答:0.500g 正庚烷燃烧后放出的恒容热效应为
QV= {8176×(−3.26)} J= − 26.65 kJ 1 mol 正庚烷燃烧后放出的等容热效应为
解答:∆rCp,m= ∑B νB Cp,m(B)=(31.4+37.7 − 52.3) J∙mol-1∙K-1=16.8 J∙mol-1∙K-1
由基尔霍夫定律:∆rHmy (1000.15K)=∆rHmy (298.15K)+ ∫219080.105.1K5K ∆rCp,mdT ={−36120+16.8×(1000.15-298.15)} J∙mol-1 = − 24.3 kJ∙mol-1
∆cUm=
QV m⁄M
=
(−02.656⁄5130.076)
J∙mol-1= −
5330
kJ∙mol-1
C7H16(l)+11O2(g)=7CO2(g)+8H2O(l)
正庚烷燃烧热为 ∆cHmy (C7H16,298K)=∆cUm+ ∑ νBRT ={−5330+(7 − 11)×8.314×298} J∙mol-1
物理化学 C 作业题 参考答案
第一章 热力学第一定律及其应用(共 4 题)
习题 1. 1 mol 理想气体依次经过下列过程:(1)等容下从 25℃升温至 100℃,(2)绝热自 由膨胀至二倍体积,(3)等压下冷却至 25℃。试计算整个过程的 Q、W、∆U 及∆H。 解答:理想气体的热力学能和焓仅与温度有关,U 和 H 为状态函数,则∆U=0;∆H=0。

高中生物 第1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2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新人教

高中生物 第1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2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新人教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下列有关内环境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A )A.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相对稳定的B.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恒定不变的C.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变化的、无规律的D.内环境的稳态是神经系统调节控制的解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相对稳定的,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是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来维持内环境的稳态的。

2.下列关于内环境及其稳态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C )A.内环境的存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生命诞生的历史,内环境稳态是生物进化的结果B.内环境的稳态是机体代谢的正常结果,也是细胞正常代谢的前提条件C.内环境是由高等动物机体内所有液态物质组成的,其稳态是动态的、相对的D.内环境稳态也是生物圈稳态的一部分解析:内环境的某些成分与海洋中的成分相似,可以说明生命起源于海洋,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而不是由高等动物机体内所有液态物质组成的。

生物圈的稳态包含内环境的稳态,内环境的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3.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D )A.内环境的渗透压下降会刺激下丘脑分泌抗利尿激素增加B.内环境是一个主要由H2PO-4/HPO2-4构成的缓冲体系C.内环境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场所D.内环境的变化会引起机体自动地调节器官和系统的活动解析: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内环境的渗透压下降,下丘脑分泌抗利尿激素减少;内环境是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内环境的稳态与H2PO-4/HPO2-4等构成的缓冲体系有关;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内环境的任何变化,都会引起机体自动地调节器官和系统的活动。

4.关于稳态生理意义的叙述,错误的是( D )A.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B.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C.稳态遭到破坏时,可能导致疾病发生D.当血液成分稳定时,人就不会得病解析:血液成分稳定,只是机体稳态的一个方面。

1章 直流作业题答

1章 直流作业题答

王鸿明教材《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第2版第1章 电路定律及分析方法习题解答清华大学电机系电工学教研室 唐庆玉 2000年2月29日编习题:1-2(a )(b ),1-6,1-8(a ),1-9(a ),1-11,1-13,1-15,1-17,1-211-2 图1-58所示电路,求各支路中的未知电流I x 。

图(a )中,I 1=2A ,I 3=-1A ;图(b )(c )中,R 1= R 2= R 3=1k Ω,I S =10mA ,U S1= U S2=10V 。

(a )解:将圆圈内的电路看作为一个广义节点,由基尔霍夫电流定律,有:031=++I I I x所以,A 1)12()(31-=--=+-=I I I x(b )解:将圆圈内的电路看作为一个广义节点, 流入该节点的电流0=入I 。

由基尔霍夫电流定律, 有:A 0==入I I x1-6 图1-62所示电路,求各电流源的端电压和功率,并判断出哪个电流源输出功率,哪个电流源吸收功率。

已知:I S1=0.1 A, I S2=0.2 A, R 1=20Ω, R 2=10Ω。

解:A 1.02.01.0211-=-=-=S S I I I V 220)1.0(111-=⨯-==R I U SV 4102.020)1.0(22112=⨯+⨯--=+-=R I R I U S S W 2.0)2(1.0111=-⨯-=-=S S S U I P ,电流源I S1消耗功率; W 8.042.0222-=⨯-=-=S S S U I P ,电流源I S2输出功率。

1-8(a) 对图1-64所示电路作电源模型的等效变换,求出所示网络的等效电压源与电流源。

已知:U S1=9V, U S2=12V , I S1=5A, I S2=2A, R 1=3Ω, R 2=6Ω。

解: A 31631292121-=+-=+-=R R U U I S SUB图1-64(a )U S1I S图1-62U S1等效电压源模型:Ω====+⨯-=+==26//3//V10126)31(2122R R R U IR U U S S ABO S 等效电流源模型:Ω====2A 5210S S S S R R U I1-9(a) 将图1-65所示各有源二端网络用等效电压源和等效电流源替代。

计算机算法设计与分析(第4版) 王晓东习题解答

计算机算法设计与分析(第4版) 王晓东习题解答

第一章作业1.证明下列Ο、Ω和Θ的性质1)f=Ο(g)当且仅当g=Ω(f)证明:充分性。

若f=Ο(g),则必然存在常数c1>0和n0,使得∀n≥n0,有f≤c1*g(n)。

由于c1≠0,故g(n) ≥ 1/ c1 *f(n),故g=Ω(f)。

必要性。

同理,若g=Ω(f),则必然存在c2>0和n0,使得∀n≥n0,有g(n) ≥ c2 *f(n).由于c2≠0,故f(n) ≤ 1/ c2*f(n),故f=Ο(g)。

2)若f=Θ(g)则g=Θ(f)证明:若f=Θ(g),则必然存在常数c1>0,c2>0和n0,使得∀n≥n0,有c1*g(n) ≤f(n) ≤ c2*g(n)。

由于c1≠0,c2≠0,f(n) ≥c1*g(n)可得g(n) ≤ 1/c1*f(n),同时,f(n) ≤c2*g(n),有g(n) ≥ 1/c2*f(n),即1/c2*f(n) ≤g(n) ≤ 1/c1*f(n),故g=Θ(f)。

3)Ο(f+g)= Ο(max(f,g)),对于Ω和Θ同样成立。

证明:设F(n)= Ο(f+g),则存在c1>0,和n1,使得∀n≥n1,有F(n) ≤ c1 (f(n)+g(n))= c1 f(n) + c1g(n)≤ c1*max{f,g}+ c1*max{f,g}=2 c1*max{f,g}所以,F(n)=Ο(max(f,g)),即Ο(f+g)= Ο(max(f,g))对于Ω和Θ同理证明可以成立。

4)log(n!)= Θ(nlogn)证明:∙由于log(n!)=∑=n i i 1log ≤∑=ni n 1log =nlogn ,所以可得log(n!)= Ο(nlogn)。

∙由于对所有的偶数n 有,log(n!)= ∑=n i i 1log ≥∑=n n i i 2/log ≥∑=nn i n 2/2/log ≥(n/2)log(n/2)=(nlogn)/2-n/2。

当n ≥4,(nlogn)/2-n/2≥(nlogn)/4,故可得∀n ≥4,log(n!) ≥(nlogn)/4,即log(n!)= Ω(nlogn)。

计算机网络基础作业解答

计算机网络基础作业解答

作者:010402137第一章1.说出数据通信系统的五个组成部分?答:数据通信系统五个组成部分:报文发送方接受方传输介质协议。

7.半双工和全双工传输模式的区别是什么?答:在半双工下,每台主机均能发送和接收,但是不能同时进行。

当一台设备发送时,另一台只能接收,反之亦然。

而全双工双方可以同时发送和接收。

11.什么事互联网?什么事因特网?答:由多个网络 (局域网,城域网或广域网) 通过路由器彼此连接而形成的新网络,称为互联网。

互联网是指将两台计算机或者是两台以上的计算机终端、客户端、服务端通过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手段互相联系起来的结果,人们可以与远在千里之外的朋友相互发送邮件、共同完成一项工作、共同娱乐。

因特网:在全球范围,由采用TCP/IP协议族的众多计算机网相互连接而成的最大的开放式计算机网络。

其前身是美国的阿帕网(ARPAnet)。

Internet以相互交流信息资源为目的,基于一些共同的协议,并通过许多路由器和公共互联网而成,它是一个信息资源和资源共享的集合。

2.广播技术和交换技术使用的网络有什么不同?答:广播技术;通过介质传输数据,适用小型的,本地的网络。

交换技术;通过共享路由器实现数据传输,适用大型的远程的网络。

第二章1.研究电磁信号的方法有哪两种?适合于网络技术的是哪一种?答:研究电磁信号的方法有:时域和频域这两种,适合网络技术的是频域。

2. 傅立叶分析有哪两种技术?分别适用于什么类型信号的分析?答:傅里叶分析有傅里叶极限和傅里叶变换,傅里叶极限用于研究周期性信号,傅里叶变换用于分析非性周期信号。

3. 为什么说数字信号不可能无失真传输?答:(1)根据傅里叶分析可知数字信号的带宽变化范围是从0到无穷大,只有把它无限大频率范围内的全部频率分量都传送到接收端,才能保证信号的不失真,而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信道从经济、技术上知道现有的传输介质都不能实现全频率范围的传输;又由于信号通过介质进行传输会发生三种类型的减损:衰减、失真和噪声。

《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训指导) 第1章-习题解答

《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训指导) 第1章-习题解答

练习题一、完成下列选择填空,并结合关键词通过baidu检索扩展阅读1.1 第一代电子计算机称为 C 计算机,baidu检索所选答案,了解其特性。

第二代电子计算机称为 A 计算机,baidu检索所选答案,了解其特性。

第三代电子计算机称为 B 计算机,baidu检索所选答案,了解其特性。

第四代电子计算机称为 D 计算机,baidu检索所选答案,了解其特性。

A)晶体管B)中小规模集成电路C)电子管D)大规模集成电路1.2 第一代微型计算机是__4__位微型机,典型CPU是___F_____、____G______。

第二代微型计算机是__B__位微型机,典型CPU是____H______、____I______。

第三代微型计算机是__C__位微型机,典型CPU是___J_____、____K______。

第四代微型计算机是__D__位微型机,典型CPU是____L_____、____M_______。

第五代微型计算机是__E__位微型机,典型CPU是_____N_____、_____O______。

A)4 B)8 C)16 D)32 E)64F)Intel4004 G)Intel8008 H)Intel8080 I)Z80 J)Intel8086K)Z8000 L)Intel80386 M)Intel80486 N)Pentium O)Alpha1.3 一个完整的计算机系统包括软件和硬件两大部分。

1.4 计算机硬件是指指计算机系统中由电子,机械和光电元件等组成的各种物理装置的总称。

1.5 计算机软件是指计算机软件(Computer Software,也称软件,软体)是指计算机系统中的程序及其文档,程序是计算任务的处理对象和处理规则的描述;文档是为了便于了解程序所需的阐明性资料。

程序必须装入机器内部才能工作,文档一般是给人看的,不一定装入机器。

1.6 计算机硬件系统的五个组成部分是运算器、存储器、控制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

物理初二第一章练习题答案

物理初二第一章练习题答案

物理初二第一章练习题答案1. 速度和加速度的关系根据物理学的基本概念,速度是物体运动的一个重要参量,而加速度则表示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

在初二的物理学习中,我们常常需要研究速度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以下是第一章练习题的答案:题目1:一个从静止开始的物体以恒定的加速度3 m/s²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求它在5秒后的速度是多少?答案:根据物理学中的加速度公式v = u + at,其中v是末速度,u是初速度,a是加速度,t是时间。

给定初速度u=0,加速度a=3 m/s²,时间t=5秒。

代入公式计算可得v = 0 + 3 × 5 = 15 m/s。

题目2:一辆汽车在道路上以25 m/s的速度匀速行驶,经过10秒后它的位置是多少?答案:根据物理学中的位移公式s = ut,其中s是位移,u是速度,t 是时间。

给定速度u=25 m/s,时间t=10秒。

代入公式计算可得s = 25 ×10 = 250 m。

题目3:一个物体的速度从10 m/s增加到20 m/s,经过2秒的时间,求它的加速度是多少?答案:根据物理学中的加速度公式a = (v - u) / t,其中a是加速度,v是末速度,u是初速度,t是时间。

给定初速度u=10 m/s,末速度v=20 m/s,时间t=2秒。

代入公式计算可得a = (20 - 10) / 2 = 5 m/s²。

2. 动量守恒定律在物理学中,动量守恒定律是一个重要的原理,它指出在一个系统内,所有物体的总动量在没有外力作用的情况下保持不变。

以下是第一章练习题中涉及到动量守恒定律的答案:题目1:一辆质量为1000 kg的小轿车以20 m/s的速度向东行驶,和一辆质量为1500 kg的卡车以15 m/s的速度向东行驶发生碰撞,碰撞后两车结合在一起,求结合后的速度是多少?答案:根据动量守恒定律,碰撞前的总动量等于碰撞后的总动量。

小轿车的动量为mv1,卡车的动量为mv2,碰撞后的总动量为(m1 +m2)v。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计算方法为:
进行积分可得加速时间。
6、教材课后习题 1.4。 空车、满载时汽车动力性有无变化?为什么? 答:空车、满载时汽车动力性有变化。 动力因数 D 的大小可直接反映动力性的优劣, 根据动力因数 D
Ft Fw , 空车、 满载时 Ft、 G
FW 都无变化,而空车时 G 较小,因此动力因数 D 较大,因而动力性较好。 6、教材课后习题 1.8。 一轿车的有关参数如下: 总质量 1600kg; 质心位置: a=1450mm, b=1250mm, hg=630mm; 发动机最大扭矩 Ttqmax =140N•m;I 挡传动比 i1=3.85;主减速器传动比 i0=4.08;传动效率ηT=0.9;车轮半径 r =300mm;飞轮转动惯量 If=0.25kg•m2;全部车轮的转动惯量∑Iw=4.5kg•m2(其中,前轮的 Iw=2.25 kg•m2,后轮的 Iw=2.25 kg•m2)。
注意:应说明驱动方式,该图为前驱车。 4、一轿车:总质量为 1800kg,空气阻力系数与迎风面积之积为 1.6m2,发动机最大转矩为 180Nm,各挡的传动比为 3.85、2.13、1.33、1.00 和 0.83,主减速器传动比为 4.08,传动系 统机械效率为 0.9,车轮半径为 0.35m,滚动阻力系数为 0.013。当汽车用直接挡以 70km/h 的速度匀速爬 4%坡度时,求此时发动机的转速和输出转矩。 解: ua 0.377


1
2 2 1 I w 1 I f ig i0 T 1 4.5 1 0.25 3.852 4.082 0.9 1 m r2 m r2 1600 0.32 1600 0.32 =1.4168
由于不记滚动阻力与空气阻力,即 F f 、 Fw 发动机能提供的最大驱动力 Ft Fi Fj 即:
5、什么是动力因数?请用动力特性图分析某五挡手动变速器汽车的动力性。 答:汽车的动力因数 D
Ft FW ,即汽车驱动力与空气阻力的差与汽车重力的比值。 G
如图作出五挡变速器汽车的动力特性图, 分析汽车动力性的步骤为: 1)最高车速:f 线与最高档 D-ua 曲线的交点即为汽车的最高车速; 2)最大爬坡度:D 曲线与 f 曲线间的距离即表示汽车上坡能力,
F C1 X 1 FZ 1
Ff 2 FW Fi Fjw 2 m FZs1 FZw1 G du hg g dt L
du dt
G G du hg b cos hg sin L g dt L
I w 2 du du m 2 r dt dt
I w 2 du du 2.25 m 1600 2 2 r dt dt 0.3 0.766> 0.6 Gb G du hg 1600 9.8 1.25 1600 0.63 2.7 2.91 2.7 L g dt L
Hale Waihona Puke Ttq (Gf cos
CD Aua 2 G sin )r / ig i0T 21.15 1.6 702 (1800 9.8 0.013 cos(arctan 0.04) 21.15 1800 9.8 sin(arctan 0.04)) 0.35 /1 4.08 0.9 124.4Nm
D Ⅰmax f cos max sin max
2 2 D Ⅰmax f 1 D Ⅰmax f max arcsin 1 f 2 du g (D f ) , 3) 加速时间: ∵ 利用上式将动力特性图变为加速度倒数 dt/du~ua 曲线, dt u 2 dt du 然后在该图上利用式 T u1 du
Ff Gf cos ,
式中: F f ——滚动阻力,[N]; G ——汽车重力,[N]; f ——滚动阻力系数,良好沥青或 混凝土路面, f 0.010 0.018 ,常取 f 0.012 ; ——道路坡度角,[°]。
FW
CD Aua 2 , 21.15
式中: FW ——空气阻力,[N]; C D ——空气阻力系数,典型轿车, CD 0.3 0.41 ; A — —迎风面积,即汽车行驶方向上的投影面积,[m2]; u a ——汽车的行驶速度,[km/h] 。
第1章 1、请写出 Ft、Ff、Fw、Fi、Fj 的计算式以及各参数的含义和单位以及 f、CD、δ 的常用取值范 围。 答: Ft
Ttqig i0T r

式中: Ft ——驱动力,[N];Ttq ——发动机有效转矩,[N·m];i g ——变速器传动比; i0 — —主减速器传动比; T ——传动系的机械效率; r ——驱动车轮的滚动半径,[m]。
uaig i0 rn 70 1 4.08 ,n 2164.5r/min ig i0 0.377r 0.377 0.35 Ttqig i0T r Gf cos CD Aua 2 du G sin m 21.15 dt
Ft Ff Fw Fi Fj ,
故发动机转矩不能充分发挥而产生应有的最大加速度。 2)令 C1
2.25 I w2 1600 m 2 2 0.3 ,即 r 0.6 hg 1600 9.8 b 0.63 Gb 1600 m du 2.7 2.91 2.7 L L dt
解得 b 1.544m , b 1.544 前轴负荷率 57% 。 L 2.7
若该轿车为前轮驱动,问:当地面附着系数为 0.6 时,在加速过程中发动机扭矩能否充 分发挥而产生应有的最大加速度?应如何调整重心在前、后方向的位置(即 b 值),才可以保 证获得应有的最大加速度。若令 b/L×100%为前轴负荷率,求原车的质心位置改变后,该 车的前轴负荷率。 解题时,为计算方便,可忽略滚动阻力与空气阻力。 解:1)求汽车质量换算系数
Ttq ig i0T r Gi m du dt
0,
将 Ttq max 140 N m 代入有:
( Ttq max ig i0T du )max dt r 2.91m/s 2 140 3.85 4.08 0.9 /m / 1.4168 1600 0.3
Fi G sin ,
式中: Fi ——坡度阻力,[N]。
F j m
du , dt
式中: F j ——加速阻力,[N]; ——汽车旋转质量换算系数,( >1);m ——汽车质量,
[kg];
du ——汽车行驶加速度,[m/s2]。 dt
2、画出平路加速行驶时驱动轮的受力图。
注意:不应漏画 Tfw。 3、画出上坡加速行驶时整车(驱动方式任选)的受力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