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博物馆的文物精品

合集下载

故宫珍宝馆的宝物介绍

故宫珍宝馆的宝物介绍

故宫珍宝馆的宝物介绍
故宫珍宝馆是故宫博物院中最为珍贵的展馆之一,收藏了大量的文物和宝贝。

以下是其中一些极具代表性的宝物介绍:
1. 长信宫金鳌双首杯:这是明朝嘉靖年间的一件金器。

杯子造
型为两只鳌龙相对,中间以花卉图案点缀,十分精美。

杯底刻有“长信宫”和“嘉靖十年”字样,寓意长寿和安康。

2. 清代乾隆御制玉瓶:这是一件非常罕见的玉器,由当时的皇
帝乾隆亲自下令制作。

玉瓶整体呈鼓形,带有青色和白色的纹路,精致的雕刻和细腻的纹理展现了中国传统工艺的精髓。

3. 清代乾隆御制琉璃瓶:这是一件以玻璃制成的宝物,亦是由
乾隆皇帝下令制作。

瓶身呈现出深蓝色和浅蓝色的交错和谐,瓶口则镶有铜制的花卉图案,十分华美。

4. 元代青花鱼纹瓷盘:这是一件元代时期的青花瓷器,制作工
艺十分精湛。

瓷盘上绘有鲤鱼和荷花,栩栩如生,呈现出优美的造型和色彩。

5. 清代乾隆御制绣球:这是一件非常精致的刺绣作品,由乾隆
皇帝下令制作。

绣球上密密麻麻地缀满了各种动植物、花卉、山水和人物,技艺之高令人惊叹,被誉为中国刺绣艺术的巅峰之作。

这些珍贵的文物和宝贝,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瑰丽和辉煌,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中的一部分,值得我们倍加珍视和保护。

- 1 -。

首都博物馆五大展览(中)

首都博物馆五大展览(中)

首都博物馆五大展览璀璨京城(中)二、北京文物精品展金双龙钮“天子之宝”清(公元1644-1911年)铜胎鎏金掐丝珐琅三足香炉清乾隆(公元1736年-1795年)此器器型高大美观,豪华富丽,用于宫廷陈设.器身通体施天蓝色珐琅釉,掐丝细腻流畅,制作工艺复杂精致.金錾花执壶清(公元1644年-1911年)造型秀丽,纹饰丰满,技艺娴熟,是清代皇帝的御用酒具.鎏金面具辽(公元907-1125年)錾花银靴辽(公元907年-1125年)金契丹文敕宜速牌辽(公元907年-1125年)八思巴文金圣旨牌元(公元1279年-1368年)银御赐养老牌清(公元1644年-1911年)银牌是嘉庆元年所制反面的铭文是:“丙辰年皇极殿千叟宴重十两”.万历皇帝随葬品金翼善冠明万历(公元1563-1620年)金冠全部用极其纤细的金丝编结而成,工艺水平已达登峰造极的地步.银镀金高翅冠(公主)辽(公元907-1125年)从内蒙古地区一座辽代的公主墓葬中出土.累丝龙纹金盖、金托盘、玉碗明(公元1368-1644年)钧窑天蓝釉贴花兽面纹双耳连座瓶元(公元1279-1368年)琉璃三彩镂空龙凤纹熏炉元(公元1279年-1368年)景德镇窑青花凤首扁壶元(公元1279年-1368年)景德镇窑青花折枝花卉纹盖罐明洪武(公元1368年-1398年)器身作十二瓣瓜棱形构成一朵盛开的莲花青花色泽有别于元,是洪武早期景德镇官窑产品.景德镇窑青花海水白龙纹天球瓶明宣德(公元1426年-1435年)景德镇窑青花海水云龙纹瓶清康熙(公元1662年-1722年)景德镇窑粉彩百鹿图双耳尊清乾隆(公元1736年-1795年)百鹿尊雍荣华美,多陈设于宫内御前,用以称颂帝王统治下的歌舞升平.粉青釉描金镂空开光粉彩荷莲童子转心瓶清乾隆(公元1736-1795年)景德镇窑青花云龙纹尊清雍正(公元1723-1735年)景德镇窑青花釉里红云龙纹天球瓶清雍正(公元1723-1735年)清雍正(公元1723-1735年)景德镇窑珊瑚红地珐琅彩花鸟瓶清雍正(公元1723-1735年)珐琅彩瓷耗工费时,彩料大都依靠进口,烧造极其珍秘稀少,这是绝无仅有的“内廷秘玩”,国内仅此一件.景德镇窑黄釉青花缠枝花卉纹绶带耳扁壶清雍正(公元1723-1735年)景德镇窑松石绿地粉彩番莲纹多穆壶清乾隆(公元1736-1795年)景德镇窑粉彩茶梅纹盘清雍正(公元1723-1735年)普贤菩萨像明嘉靖(公元1521年-1566年)观音菩萨像明嘉靖(公元1521-1566年)金漆菩萨立像清(公元1644-1911年)水月观音(画像)立马现代徐悲鸿(公元1895-1953年)乾隆御题青玉螭耳夔凤炉明(公元1368年-1644年)青玉鹰熊合卺杯明(公元1368年-1644年)青白玉夔凤纹子刚款樽明(公元1368年-1644年)此玉樽为新疆和阗玉,把下有阳文篆书“子刚”两字款.青玉兽面纹出戟花觚清(公元1644-1911年)碗共两件,壁薄不足1毫米,重45克,饰内外2层纹饰,整器轻薄剔透如蛋壳,琢刻技艺高超,是清朝薄胎玉器的代表作.白玉仿痕都斯坦菊瓣碗清(公元1644-1911年)青玉螭柄凤式觥清(公元1644-1911年)青玉嵌红宝石八角菱花洗清(公元1644年-1911年)青玉凸雕蟠螭灵芝式如意清(公元1644年-1911年)白玉团龙嵌宝石带饰、白玉龙首嵌宝石带钩明(公元1368-1644年)43金托玉爵、金托白玉执壶明(公元1368-1644年)青玉十二生肖清(公元1644-1911年)青玉十二生肖清(公元1644-1911年)三、紫禁城内外的竞技游戏47紫禁城内外的竞技游戏慈禧太后弈棋图。

22个博物馆镇馆之宝

22个博物馆镇馆之宝

对于很多旅游爱好者来说,旅游的时候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每到一处,必须转一转当地的博物馆。

但是对于每个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却并不是很清楚,如果只是走马观花,连这些镇馆之宝都没有得见,绝对是件憾事。

1.中国国家博物馆镇馆之宝:万历孝敬皇后九龙九凤嵌珠宝点翠凤冠这顶帽子是孝靖皇后王氏的凤冠,红蓝宝石超过100粒,珍珠5000多颗,总重2320克(四斤六两)。

相比之下,我国军人的头盔重量在1.45千克以下(不到三斤)。

2.首都博物馆镇馆之宝:元代景德镇窑青白釉水月观音菩萨像1955年出土于西城区定阜大街西口,现藏北京首都博物馆“古代瓷器艺术精品展”的元代展厅,是首都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3.浙江艺术紫檀博物馆镇馆之宝:儒家书房该书房是由大班台、大班椅和小型休息室组合而成。

以传统榫卯工艺精工细作,气势宏伟,尊贵大方,威严而稳重,具有强烈的视觉立体感。

选料考究,采用36吨珍稀的顶级印度小叶紫檀木。

用料恰到好处,多一分显得累赘,少一分亦不行,充分显示了设计用料的水平。

由86名工艺大师耗时1800多天,精雕细琢而成,用东阳木雕的雕刻工艺一丝不苟、淋漓尽致地讲述了讲述了孔子从出生、周游列国、拜访老师、辞官修书以及逝后封圣等一生的历程。

全榫卯结构,正宗红木家具传统工艺,精细毫厘之间,堪称举世无双的无价之宝!4.天津博物馆清乾隆款珐琅彩芍药雉鸡玉壶春瓶清乾隆款珐琅彩芍药雉鸡玉壶春瓶高16.3厘米,口径4厘米,底径5厘米。

其形细颈鼓腹,小巧玲珑,造型高雅端庄,简洁而优美。

瓶颈部兰料绘蕉叶纹,腹部绘制雏鸡、芍药等。

在这件16厘米的小瓶上,腹部用工笔花鸟技法绘制雉鸡、盛开的芍药等形象,色彩繁富艳丽,形态栩栩如生,是非技高艺精者不能胜任的。

纹饰空白处墨书题诗,是诗、书、画合璧的彩瓷艺术珍品。

这么小的站台,只用几根细丝固定……如果去天津博物馆观看,你可千万别近观。

5.上海博物馆镇馆之宝:东晋王献之行草《鸭头丸贴》那15个你看不出来的字是:鸭头丸,故不佳。

故宫博物院文化珍品解读

故宫博物院文化珍品解读

故宫博物院文化珍品解读故宫博物院作为中国最为著名的博物馆之一,收藏了大量的文化珍品。

这些珍品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载体,更是历史的见证。

本文将对故宫博物院的一些文化珍品进行解读,使读者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首先,我们来看一件非常有代表性的文化珍品——明代的《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是明成祖朱棣下令编撰的一部巨型图书,它完整地记录了当时的社会状况、科学知识、艺术作品等等。

这部巨著共有二万四千二百卷,几乎收录了当时中国的所有知识。

这不仅是一部百科全书,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通过对《永乐大典》的研究,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当时社会的发展状况,还可以了解到许多之后消亡的知识和艺术作品。

其次,我们看一下故宫博物院中的一些历代玉器。

玉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材料,其在中国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故宫博物院的玉器收藏丰富多样,包括器皿、饰品、玉璋、玉瑗等等。

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乾隆皇帝的玉器收藏。

乾隆皇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著名的玉器收藏家,他非常注重玉石的材质和工艺。

据说乾隆皇帝在位期间,共收藏了约五万余件玉器。

这些玉器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匠人的创作才华,还反映了当时的审美观念和文化特点。

再来看一下故宫博物院中保存的一些明清时期的书画作品。

这些书画作品不仅是艺术的瑰宝,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书画作品涵盖了不同的类型,包括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等等。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明代画家唐寅的作品。

唐寅被誉为“文人画派”的创始人之一,他的作品以意境深远、笔墨简练而著称。

唐寅的作品不仅展示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氛围和审美观念。

最后,让我们来看一下故宫博物院中保存的一些明清时期的古籍文献。

这些古籍文献是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窗口。

故宫博物院的古籍收藏涵盖了历史学、哲学、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其中最著名的是明代的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官修文集,收录了中国古代的数千部文献。

故宫中的文物介绍

故宫中的文物介绍

故宫中的文物介绍
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现已成为博物馆。

故宫馆藏了大量文物,其中包括绘画、书法、陶瓷、玉器、金银器、珠宝、漆器、乐器等。

以下是一些故宫中的珍贵文物介绍:
1. 《洛神赋图》:这是一幅东晋时期的顾恺之画作,描绘了曹植《洛神赋》中的故事。

画面中心是洛神,她身着红衣,回首后望,形态和气质都符合曹植的描述。

画卷上部是六龙驾车,下部是水禽飞翔和鲸鲵踊动,充满了仙气。

2. 《清明上河图》:这是一幅北宋时期的张择端画作,描绘了北宋时期东京汴京 (今河南省开封市) 的市井景象和社会生活场景。

画面中心是汴京的市坊和街道,有各种商铺、酒楼和行人。

画卷下部是河流和船只,展现了北宋时期的航运和水利设施。

3. 玉翁仲:这是一件清朝时期的玉器,是一件神祇雕像。

翁仲是秦朝时期的将军,后人将其神化,视为避邪驱魔的神灵。

玉翁仲出土于清朝宫廷,保存完好,是中国古代玉器中的珍品。

4. 金花鸳鸯壶:这是一件清朝时期的瓷器,是一件茶具。

壶身装饰着金色的鸳鸯图案,鸳鸯翅膀和尾巴上镶嵌着珠宝,显得极为华丽。

5. 十二美人图:这是一幅清朝时期的郎世宁画作,描绘了古代宫廷中的十二位美女。

画面中心是十二位美女,她们姿态优美,穿着华丽,面部表情安详宁静。

画卷上部是宫廷建筑和树木,下部是水面和小船,展现了古代宫廷生活的优美和奢华。

北京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

北京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

北京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北京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由互动百科上万网民在5月18日(第33个国际博物馆日)投票选出的,包括故宫博物院的清明上河图、保利艺术博物馆的神面卣、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司母戊大方鼎、北京古陶文明博物馆的汉金乌瓦当、首都博物馆的班簋、中国古动物馆的许氏禄丰龙、国际友谊博物馆瓷塑天鹅、北京松堂斋民间雕刻博物馆的《武士饮兽图》门墩、明十三陵博物馆的金冠[明神宗]、北京晋商博物馆的大德玉印章等十件珍贵展品荣获了“北京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

《清明上河图》藏于:保利艺术博物馆神面卣通梁高33.8厘米,通盖高30.1厘米,器高16.4厘米;口径长14厘米,腹径长19.6厘米,底径长15.2厘米,重量4.23千克。

子母口,器体口沿甚高,颈微束,鼓腹,圈足起棱。

器盖较高,顶是圆拱状,近沿部呈直壁。

拱形提梁跨於器颈长径两端。

主体纹饰作浅浮雕状,但神面双角和象首双耳均加细线刻划云纹。

器和盖的正背面均饰正视神面,鼻梁隆起两侧为块形耳。

圈足上饰同首双身蛇纹。

神面卣的主题图案为一威严夸张的神面,神面的双角和象首双耳刻有细线云纹。

神面卣的这种装饰,表现了古人对鬼神的畏惧与虔敬,整件器物营造了一种庄严肃杀的气氛,具有典型的商周青铜器特征,是青铜艺术品中的旷世珍品。

详细查看词条:神面卣北京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藏于:古陶文明博物馆这件汉金乌瓦当造型奇异,瓦体硕大,工艺精湛,气象非凡。

它是汉武帝甘泉宫建筑的重要构件,甚至可以说是甘泉宫建筑的标志。

它表现了汉代精神、理想和气质,它身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历史文化和意识形态内涵。

2006年参加中央电视台《鉴宝》节目“镇馆之宝”评选,被评为金奖。

详细查看词条:汉金乌瓦当北京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藏于:中国古动物馆许氏禄丰龙是中国所发掘最古老的恐龙类之一,与欧洲西部三叠纪晚期岩层中所发掘的板龙极为神似。

禄丰龙的第一件标本是杨钟健教授在1941年根据一具完整的骨架描述命名的。

到今天,总计有超过十具的禄丰龙复原骨架分别陈列在北京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北京自然博物馆与云南禄丰恐龙博物馆。

北京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及介绍

北京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及介绍

北京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及介绍北京博物馆是中国首都的文化瑰宝,收藏着大量珍贵的文物和艺术品。

在这些宝贵的藏品中,有着一些被誉为镇馆之宝的特别珍贵的展品。

下面将介绍北京博物馆的十大镇馆之宝。

1. 青铜司母戊鼎青铜司母戊鼎是北京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这是一件西周晚期的青铜器,用于祭祀活动。

鼎的四面浮雕着精美的纹饰,展现出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和审美水平。

2. 玉环龙纹钮这是一件战国时期的玉器,造型精美,工艺精湛。

玉环上雕刻着精细的龙纹钮,展现了古代玉器工艺的高超水平。

3. 红山文化陶人俑红山文化陶人俑是北京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这些陶人俑是红山文化时期的陶俑,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展现了古代陶艺的精湛技艺。

4. 明代《千里江山图》这幅《千里江山图》是明代著名画家刘基的代表作之一,画面宏大壮丽,气势磅礴,展现了明代山水画的高峰之作。

5. 清代乾隆御制瓷器清代乾隆御制瓷器是北京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这些瓷器精美绝伦,绘制精致,工艺精湛,展现了清代瓷器的高超技艺。

6. 元代《五牛图》这幅《五牛图》是元代著名画家赵孟頫的代表作之一,画面生动传神,形象逼真,展现了元代绘画的独特风格。

7. 清代珐琅彩美人图瓶清代珐琅彩美人图瓶是北京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这件瓶子绘有精美的美人图案,色彩艳丽,工艺精湛,展现了清代珐琅彩瓷器的高超技艺。

8. 明代宣德炉明代宣德炉是北京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这件炉子造型优美,工艺精湛,展现了明代铜器的高超技艺。

9. 清代《八骏图》这幅《八骏图》是清代著名画家郎世宁的代表作之一,画面生动逼真,栩栩如生,展现了清代画家的高超绘画技艺。

10. 秦代兵马俑秦代兵马俑是北京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这些兵马俑数量众多,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展现了秦代陶俑的独特魅力。

以上就是北京博物馆的十大镇馆之宝,这些珍贵的文物和艺术品展现了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让人们感受到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希望大家有机会能够去北京博物馆亲自欣赏这些珍贵的展品,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北京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及介绍

北京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及介绍

北京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及介绍书画之宝:《清明上河图》。

书画之宝《清明上河图》为故宫书画代表作品,该画为张择端所作,以精致的工笔记录了北宋末叶、徽宗时代首都汴京(今开封)郊区和城内汴河两岸的建筑和民生。

全图分为三个段落。

在5米多长的画卷里,共描绘了550多个各色人物。

法帖之宝:西晋陆机的《平复帖》。

法帖之宝西晋陆机的《平复帖》是故宫法帖的代表作品,也是目前存世最早的名人墨迹,内容为陆机向朋友问候疾病的书札。

织绣之宝:沈子蕃缂丝《梅鹊图》轴。

织绣之宝沈子蕃缂丝《梅鹊图》轴为故宫织绣的代表作品。

图轴纵104cm,宽36cm。

中国古代缂丝被认为是丝织工艺中最为高贵的品种,古人以“一寸缂丝一寸金”言缂丝作品之珍贵。

缂丝之高贵,首先因其耗费工时巨大,以万缕千丝成其工巧,“如妇人一衣,终岁方成”。

其次,缂技易学难精,虽摹缂书画,但并非简单地照葫芦画瓢,而需要纯熟的工艺技巧和相当的书画艺术修养。

许多缂丝书画具有很高的艺术鉴赏价值。

缂丝以其贵重而渐为皇家所垄断,现存传世缂丝珍品主要集中在故宫博物院。

玉器之宝:青玉云龙纹炉。

青玉云龙纹炉为故宫玉器的代表作品。

宋代出品,高7.9cm,口径12.8cm.炉青玉质。

通体以“工”字纹为底,上饰游龙、祥云和海水纹。

器内底阴刻乾隆七言诗一首:“何年庙器赞天经,刻作飞龙殿四灵。

毛伯邢侯异周制,祖丁父癸似商形。

依然韫匵阅桑海,所惜从薪遇丙叮土气羊脂胥变幻,只余云水淡拖青。

”珐琅之宝:掐丝珐琅缠枝莲纹象耳炉。

珐琅之宝掐丝珐琅缠枝莲纹象耳炉为故宫珐琅的代表作品。

元代出品,通高13.9cm,口径16cm,足径13.5cm,清宫旧藏。

此器釉质莹润,有的部分釉质呈玻璃般的透明状,珐琅色泽浑厚谐调,富丽典雅。

陶瓷之宝:郎窑红釉穿带直口瓶。

陶瓷之宝郎窑红釉穿带直口瓶为故宫陶瓷的代表作品。

高20.8cm,口径6.1cm,足径9.1cm。

景德镇有句话说“若要穷,烧郎红”,因为其烧制极为困难,数百窑亦难烧成一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首都博物馆的文物精品
我看过的首博固定展览有:
古代玉器艺术精品展
燕地青铜艺术精品展
古代佛像艺术精品展
书房珍玩精品展
古代瓷器艺术精品展
北京文物精品展
古都北京历史文化展
08年看过的临时性展览有:
古希腊竞争精神展
长江文明展
白玉三羊
清乾隆(1736-1795)
北京海淀圆明园出土
此作品为一只嘴衔灵芝的回首山羊,山羊身上分别浮雕两只小山羊,神态自然,是清代常见的“三阳开泰”吉祥作品。

碧玉太狮少狮
明(1368-1644)
北京海淀圆明园遗址采集
碧玉卧牛
明(1368-1644)
青玉“福寿平安”如意
清(1644-1911)
北京密云董各庄清皇子墓出土
如意是中国传统的吉祥物,头部多作心形、芝形、云形,为赏玩之物。

清代玉如意是最受人们喜爱的祥和玉,不仅是贵族身边的宝物,也是贵族阶层相互馈赠的珍贵礼品。

此玉如意为整雕过枝灵芝纹及宝瓶、蝙蝠,谐“福、寿、平安”吉祥之意。

青玉宴饮图插屏
清(1644-1911)
玉插屏是清代较为盛行的陈设品,琢制方法主要有阴线、浮雕,一般插于木座上。

此玉插屏屏心两面纹饰均采用多层浮雕技法琢制,一面琢长廊、芭蕉、桂树、桌、凳、人物;一面琢山水、垂柳、小船、人物,采用远山近景法,层次分明,技法精练。

2009-02-12 23:18:35
白玉“龙凤呈祥”扁瓶
清(1644-1911)
玉瓶为圆雕仿古作品。

瓶上分别浮雕凤、龙和兽首,兽首衔活环,螭龙作把,矮圈足,制作规整,抛光极好,构思巧妙,寓意“龙凤呈祥”。

碧玉灵芝双联瓶
清(1644-1911)
北京密云董各庄清皇子墓出土
2青玉饕餮纹双耳瓶
清乾隆(1736-1795)
北京海淀清华大学出土
青白玉如意云纹盖瓶
明(1368-1644)
北京密云董各庄清皇子墓出土
玉瓶通体镂雕如意云纹,底部有两道阳起的弦纹,底平,下以六个微微外撇的云头作足,内壁光滑,盖与钮分别碾琢,有极好的玻璃光。

青白玉凤首衔梁卣、瓶
清(1644-1911)
此套玉卣、瓶为仿古陈设器,采用平雕阳起饰花卉纹,单阴刻回纹,镂空圆柱形凤首勾梁,下配银钩。

青白玉鹭鸶衔莲荷叶形卣
清(1644-1911)
玉卣用镂雕、浮雕技法琢制,以一片硕大肥厚的荷叶翻卷成卣身,周围饰以荷叶、花蕾、莲蓬,盘曲的粗茎及藕节巧作成底,卣盖作成向下翻卷的荷叶,盖钮雕成衔荷花的鹭鸶,以活链相连。

青玉番莲纹香薰
清(1644-1911)
玉香薰盖上镂雕番莲花纹,器身外满饰相互缠绕的番莲花,细圈形平底足内,琢刻一朵盛开的番莲花。

壁薄精巧,造型新奇,琢制纹饰细密剔透。

青玉番莲纹香薰
清(1644-1911)
拉近
碧玉鱼龙形花插
清(1644-1911)
玉花插为两条向上跳跃的鱼龙,龙首鱼身,透雕龙口露齿,以口作插物用,底部以单阴刻线琢出水纹,再圆雕聚成海水波涛,情趣无穷。

明清时期,人们常以鱼龙的变化比喻功名、财富的飞跃发展,以此表达人们的良好祝愿。

青玉船
清(1644-1911)
此作品立体透雕江南常见的乌篷船,竹节式船帮,帮流苏的船篷,船尾立一存水罐,船篷上阴刻“#”字底纹,船帆收于顶上,船锚收于船头。

青玉仙人出行山子
清(1644-1911)
北京海淀圆明园遗址出土
清代玉山子多以历代名画为蓝本,与绘画艺术相结合,将玉雕工艺推向一个新的水平。

此玉山子系子玉刻,采用中国传统绘画中的远山近景技法。

近景
青白玉仙人出行山子
明(1368-1644)
玉山子立雕而成,以深浅浮雕和阴刻线纹等技法琢刻,一面雕山前古松、回廊、台阶,仙人持杖在前,小童紧随其后,一面雕高山、祥云、树木、双鹿。

布局疏密合理,雕琢精致。

白玉莲藕荷叶形花插
清(1644-1911)
玉花插以荷叶、荷花、莲藕节相融制成,翻卷的荷叶作花插口,叶脉清晰自然,藕节巧成底托,顶端的荷花起平衡作用,器形小巧典雅。

青玉玉兰花形花插
清(1644-1911)
玉花插采用圆雕、透雕技法琢成,单阴刻线琢出叶脉,翻卷的花瓣作玉兰形花插口,谐“玉堂富贵”的美好意愿。

青玉蜓螺荷叶形花插
清(1644-1911)
北京密云董各庄清皇子墓出土
玉花插是花插类器物中的精品,清代玉花插造型复杂,一般有树桩式、花果式、动物式等。

此件玉花插以镂空、浅浮雕技法琢制,器
身以一片荷叶卷曲成筒,一只蜻蜓落于荷叶之上,似在小憩。

器底雕荷花和水草,一只田螺缓缓前爬,水底有一条小鱼觅食缓游,情趣盎然,是清代宫廷造办处玉作中常见的题材,造型奇巧,精工细琢。

白玉饕餮纹朝天冠耳炉
清乾隆(1736-1795)
白玉双耳饕餮纹炉
清乾隆(1736-1795)
北京海淀圆明园遗址出土
白玉饕餮纹双耳盖炉
清乾隆(1736-1795)
玉紫檀雕松鹿三镶如意
清(1644-1911)
玉如意上分别刻有“百福”、“云蝠”、“海水”图案,及“御制”隶书填金文字:“养以万方乐无量,德因必得寿维贞”,以及“臣于敏中敬书”字样,其中“臣于敏中”为朱文,“敬书”为白文。

(于敏中,清代大臣,以文章为乾隆皇帝所重。


白玉童子牧牛
清(1644-1911)
北京密云董各庄清皇子墓出土
白玉小造像
清(1644-1911)
北京密云董各庄清皇子墓出土
玉造像背部自上而下有三个藏语文字,音译为“嗡、啊、吽”,分别代表佛的身、语、意三密,在佛像和唐卡背面经常出现,表示佛像或唐卡已经过装藏开光,具备神秘的宗教灵性和加持力量。

青玉御制诗纽
清乾隆(1736-1795)
北京海淀清华大学出土
玉纽上琢刻乾隆御制诗,诗文为:“玉蕊香徐送,琼枝影半横。


白玉土沁童子
明(1368-1644)
北京密云董各庄清皇子墓出土
青玉仕女
明(1368-1644)
碧玉“乾隆年制”天鸡樽
清乾隆(1736-1795)
玉樽为仿古造型,通体琢刻兽面纹、鸡纹、龙纹,天鸡背负蕉叶纹四出戟花觚,胸前阴刻篆字“乾隆年制”,整器琢、刻、碾、光各工序精湛,是清代宫廷造办处的佳作。

清乾隆(1736-1795)
再来一张特写
羊脂玉觽
清(1644-1911)
北京海淀颐和园出土
玉螭纹剑格
明(1368-1644)
北京海淀青龙桥董四墓村出土
用玉饰剑最早出现于西周晚期,至战国、西汉时期达到鼎盛,它是镶嵌或穿缀在剑上起保护和装饰作用的玉饰,主要有剑首、剑格(剑
柄与剑锋之间的玉件)、剑彘(剑鞘上部的饰玉)、剑珌(剑鞘下端饰玉)等部件。

此玉剑格高浮雕螭龙纹,单阴刻线显示脊骨、关节。

青白玉兽首觽
明(1368-1644)
北京海淀青龙桥董四墓村出土
玉觽始于新石器时期,它是一种角形器,最初,古人把它作为随身携带用来解开绳结或其他用途的小型工具,多数由角骨制成。

汉代以后,玉觽主要用于佩饰。

此件玉觽上端为变异的兽首,雕琢三道深弦纹显示颈部,反映出明代玉雕追求粗旷写实的风格。

白玉飞天
明(1368-1644)
北京密云董各庄清皇子墓出土
唐代佛教盛行,玉器中出现了飞天的新造型。

此玉飞天镂空加阴刻琢制,身下是透雕的如意祥云,面部表情生动,造型丰满飘逸。

白玉花蝶纹扁簪
明(1368-1644)
明代玉簪十分兴盛,有后妃玉簪和民间玉簪两大类,后妃玉簪利用玉、珠、宝、金、银贵重材料,工艺精细;民间玉簪常用青白玉琢
成,簪头变化多端。

此玉簪上端镂雕宝瓶、花草和蝴蝶,一圆凹为掏耳,下端簪柄尖细,琢刻精细剔透。

青玉麻花镯
清(1644-1911)
北京密云董各庄清皇子墓出土
青玉双龙镯
明(1368-1644)
北京密云董各庄清皇子墓出土
青玉双凤镯
清(1644-1911)
北京密云董各庄清皇子墓出土
白玉葫芦坠
清(1644-1911)
青玉镂空鱼穿荷花饰清(1644-1911)
白玉“吉庆有馀”牌清(1644-1911)
青玉“子孙万代”簸箕纹盒清(1644-1911)
北京密云董各庄清皇子墓出土
青玉勾莲纹镂空香囊
清(1644-1911)
北京密云董各庄清皇子墓出土
黄玉夔龙纹勒子
清(1644-1911)
北京海淀颐和园出土
白玉龙凤纹扁方
清(1644-1911)
镶金翠翎管(左)
清(1644-1911)
北京密云董各庄清皇子墓出土
翎管是清代官员冠帽上戴羽翎时插羽的用器。

白玉翎管(中)
清(1644-1911)
北京西郊万寿路出土
青玉翎管
清(1644-1911)
北京密云董各庄清皇子墓出土
白玉火焰纹梵文饰
明(1368-1644)
北京朝阳清墓出土
白玉秋叶螳螂佩
清(1644-1911)
北京密云董各庄清皇子墓出土
白玉孔雀开屏饰件元(1271-1368)
北京海淀出土
青白玉花鸟纹嵌饰元(1271-1368)
白玉仕女带饰
元(1271-1368)
北京元大都遗址出土
玉带饰镂雕孔洞为地子,平雕两仕女,单阴线刻眉、眼、口,双阴线刻琢衣裙褶纹,线条流畅飘逸。

依据仕女足下残留的边框,推断为带饰残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