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商山早行》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温庭筠:《商山早行》教案【5篇】

温庭筠:《商山早行》教案【5篇】

温庭筠:《商山早行》教案【5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书包范文为大家精心整编的温庭筠:《商山早行》教案【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一:温庭筠:《商山早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品味意象,领会意境,体会情感。

2、了解羁旅思乡类诗歌的常见意象和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品味意象,领会意境,体会情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介绍温庭筠二、鉴赏《商山早行》1、朗读,整体感知诗人的思想情感。

明确:悲故乡——思乡。

2、理解诗意。

3、品味两幅画面。

(品味意象,领会意境,体会情感。

)(1)这首诗营造了两幅不同的画面,一幅是异乡的画面,一幅是故乡的画面,找出相应的诗句。

(2)“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四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诗人在此融入了怎样的情感?(用笔写,交流)(3)作者在旅途的奔波中他想起了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故乡景象“凫雁满回塘”。

“凫雁满回塘”表现了怎样的意境?联系首联解说作者这样写的意图。

4、品味佳句:(自由鉴赏)问:第二联历来脍炙人口,此诗颔联上下句除对仗外,其构成形式还有么特点?与我们学过的哪些诗词句子异曲同工?5、小结:这首诗选取了一些富有意味的典型意象,运用意象叠加、相互映衬、虚实相生、情景交融、首尾呼应等手法,表现了作者旅途中的孤独寂寞,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三、羁旅思乡诗回顾1、特征(意象):驿道、征铎、马、船(舟)、杜鹃、鸿雁、月、客、浮萍、飞蓬等。

2、表达情感:旅途艰辛漂泊无依浪迹天涯归期遥遥孤独彷徨思乡思亲四、作业设计用以上方法自己鉴赏一首羁旅思乡诗。

篇二:温庭筠:《商山早行》教案篇二教学设想:《唐诗宋词选读》第六专题是“诗国余晖中的晚唐诗”。

该专题有6首诗,4首教学篇目,2首学生自学或老师选教篇目。

本课要学的是教学篇。

学习过程中主要解决三大问题:1、读懂,理解字词句子;2、理解诗歌的情感思想;3、领悟表现手法和基本风格。

《商山早行》教学设计

《商山早行》教学设计

《商山早行》教学设计《商山早行》是一首传统的古诗词,内容描述了作者在商山旅游时清晨起行的情景。

它既具有文化价值,又具有良好的艺术表现力,是一首值得学习的优秀诗作。

下面是相关教学设计:1.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尝试翻译该诗,从而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

2.可以让学生通过写作练习来进一步培养写作能力。

可以设计一些写作任务,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写出相关的文章或评论。

3.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通过分组讨论或个人陈述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这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

4.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或课后进行实践活动,如拍摄短片或绘制漫画,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5.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相关的背景资料,了解商山的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的知识,从而更好地理解该诗的内容。

6.通过阅读和解读该诗,让学生了解其内容和主要意思。

可以让学生结合图片或视频辅助理解,并通过问答和讨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7.让学生了解该诗的文化背景,包括作者、时代、地点等信息。

可以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使用网络搜索工具了解相关信息。

8.通过练习朗读该诗,帮助学生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练习朗读,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后自行练习,并在课堂上反馈。

9.通过练习书写该诗,帮助学生提高书写能力。

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练习书写,并在课后带回家练习。

10.通过创作活动,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创作出自己的诗作。

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也可以让学生在指定的主题或题材上进行创作。

创作活动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或个人写作的形式进行。

在创作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注意诗歌的基本结构、语言表达、意象和情感表达等方面。

11.让学生通过比较和分析不同诗人的作品,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特点和发展变化。

可以让学生阅读和比较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诗歌,并通过讨论和写作总结自己的观点。

12.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通过唱歌、跳舞、表演等方式来展示所学知识,并通过观看影片或参观博物馆等活动来丰富学习内容。

《商山早行》诗歌鉴赏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商山早行》诗歌鉴赏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商山早行》诗歌鉴赏教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商山早行》这首诗;(2)了解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掌握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商山早行》;(2)学会通过分析诗歌的语言、形象、表达技巧来欣赏古典诗词;(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赞美;(2)体会诗人对旅途生活的艰辛和对理想的追求;(3)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2. 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3. 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某些生僻字词的理解;2. 诗歌深层含义的把握;3. 古典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人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鉴赏课堂。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商山早行》,理解诗歌内容;(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进行思考。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语言、形象、表达技巧;(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2)深入剖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5. 鉴赏指导:(1)引导学生运用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2)培养学生独立鉴赏诗歌的能力。

6. 情感体验:(1)让学生感受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赞美;(2)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旅途生活的艰辛和对理想的追求。

7.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诗歌鉴赏的重要性和方法。

8. 课后作业:(1)背诵《商山早行》;(2)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典诗词,进行鉴赏分析和分享。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诗歌鉴赏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化的热爱,培养具有文学素养的现代人。

九年级上册语文《商山早行》教案-2024鲜版

九年级上册语文《商山早行》教案-2024鲜版
等。
24
艺术特色欣赏
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意 境美和韵律美,提高学
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引导学生思考相关问题
01
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是 如何表现的?有哪些值 得借鉴的写作技巧?
2024/3/27
02
诗歌所表达的主题和思 想内涵对现代人有何启 示?
03
04
如何将诗歌中的艺术特 色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
25
你对《商山早行》这首 诗有哪些独特的理解和 感受?
12
修辞手法运用
对偶
诗歌中运用对偶手法,使得诗句 整齐匀称,音韵和谐。
2024/3/27
比兴
通过比兴手法,诗人将自然景物与 内心情感相交融,表达出深邃的意 境。
夸张
诗人运用夸张手法,强调自己的感 受和情感,增强诗歌的感染力。
13
文化内涵挖掘
羁旅思乡之情
诗歌表达了诗人在旅途中的孤独 寂寞和对家乡的深深思念之情。
22
06 课程总结与拓展 延伸
2024/3/27
23
回顾本次课程重点内容
诗歌背景介绍
了解作者温庭筠的生平 及创作背景,掌握《商 山早行》的创作时间和
历史背景。
2024/3/27
诗歌朗读与解析
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歌 ,理解诗歌中的意象、
情感和表现手法。
诗歌主题探讨
引导学生探讨诗歌所表 达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如羁旅之愁、人生感慨
刻感受到旅人的孤独和思乡之情。
2024/3/27
02 03
意象丰富
文中运用了大量的意象,如“征铎”、“鸡声”、“茅店月”、“人迹 ”、“板桥霜”、“槲叶”、“枳花”等,这些意象不仅丰富了文章的 内涵,也使得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商山早行》教案

《商山早行》教案

《商山早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商山早行》。

(2)理解诗文的内容,把握作者的表达手法和意境。

(3)了解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文的主题和表现手法。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时光的优良品质。

(3)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民族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基本内容及其主题思想。

2. 诗人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 诗文中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技巧。

三、教学难点:1. 诗文中生僻字词的解释和理解。

2. 诗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和情感。

3. 古典诗歌的鉴赏方法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含诗文全文、作者简介、相关图片等。

2. 准备诗文的注解和译文,以便学生查阅。

3. 准备相关背景资料,如唐代社会风俗、诗歌发展历程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PPT展示《商山早行》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诗文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观。

(2)简要介绍诗人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感受诗文的韵律和节奏。

(2)引导学生查阅注解和译文,理解诗文的基本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文的主题和表现手法,分享学习心得。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互动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诗文的基本内容、主题思想和表现手法。

(2)分析诗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技巧,如比喻、拟人等。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闭目聆听朗读,感受诗文所蕴含的情感。

(2)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诗文的感悟和体会。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文的主题思想和情感。

7. 课后作业:(1)背诵《商山早行》。

(2)写一篇关于《商山早行》的鉴赏文章。

《商山早行》教案

《商山早行》教案

《商山早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商山早行》的诗意和背景。

分析并欣赏诗人王之涣的写作技巧。

能够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领会诗文内容。

学习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旅途艰辛的感慨和对自然景色的赞美。

培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理解并欣赏《商山早行》的意境和情感。

掌握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

三、教学难点诗句中隐含的意境和深层含义的解读。

古典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教师讲义或教案。

相关背景资料和图片。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开场提问:同学们有没有早上起早的经历?早上的景色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引入诗歌主题,展示《商山早行》的背景图片。

2. 诗歌讲解(15分钟)朗读全诗,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逐句讲解诗句,解释生僻词语和深层含义。

分析诗中的意象,如“晨星”、“霜气”、“茅店”、“板桥”等,理解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

3. 讨论与欣赏(10分钟)分组讨论:诗句中哪些字眼让你感受到了早行的艰辛?各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古典诗词鉴赏技巧讲解(10分钟)讲解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如关注、作者、注释、意象、关键词等。

引导学生运用这些方法来深入理解和欣赏《商山早行》。

5. 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对《商山早行》的理解和欣赏。

布置作业:背诵《商山早行》,并写一篇简短的鉴赏文章。

注意: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时间分配。

六、教学拓展1. 比较学习(10分钟)教师提出其他描写旅途中早行的诗词,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杜甫的《晨起》等,让学生比较阅读,分析各自的表现手法和情感。

学生分享比较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七、课堂互动1. 诗句接龙(5分钟)以《商山早行》中的诗句为起点,学生接龙说出其他古诗词中的句子,要求接龙的句子也要描写早行或旅途景象。

《商山早行》教案设计

《商山早行》教案设计

《商山早行》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商山早行》的诗意、诗意和文学特点。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写作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的思考,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1.2 教学内容1.2.1 诗歌背景:介绍作者王之涣和《商山早行》的背景。

1.2.2 诗歌解析:分析诗歌的主题、意象、韵律等。

1.2.3 诗歌欣赏: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1.2 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点。

2.2 教学难点2.2.1 诗歌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2.2 诗歌深层含义的解读。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3.1.1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背景、字词解释和主题思想。

3.1.2 互动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1.3 实践法:通过写作、朗读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诗歌的美。

3.2 教学手段3.2.1 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歌的文本、图片和相关视频。

3.2.2 图书资料:提供相关的文学书籍和论文,供学生自主阅读。

第四章:教学过程设计4.1 导入新课4.1.1 朗读诗歌:教师朗读《商山早行》,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声音美。

4.1.2 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作者、背景和主题。

4.2 诗歌解析4.2.1 讲解诗歌的字词和翻译。

4.2.2 分段解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4.2.3 探讨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点。

4.3 诗歌欣赏4.3.1 朗读诗歌:学生分组朗读,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4.3.2 默写诗歌:让学生默写《商山早行》,培养记忆力。

第五章:作业设计与评价5.1 作业设计5.1.1 翻译诗歌:让学生翻译《商山早行》中的生僻字词。

5.1.2 写作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商山早行》的感悟文章。

《商山早行》教案

《商山早行》教案

《商山早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商山早行》。

(2)理解《商山早行》的诗意和诗人的情感。

(3)分析并欣赏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商山早行》。

(2)学会通过诗句品味诗人的情感,培养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旅途生活的独特见解和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

(2)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提高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诗句的意义和诗人的情感。

2. 诗中的意象和艺术手法。

三、教学难点1. 诗句的深层含义和诗人的情感。

2. 诗中的意象和艺术手法的运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诗人王之涣及其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王之涣的诗作,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商山早行》,感受诗的韵律和节奏。

(2)让学生结合诗下注释,理解诗的大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艺术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通过诗句品味诗人的情感。

(2)让学生发挥想象,体验诗中的早行情景。

5. 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商山早行》。

3. 选择一首类似的古典诗词进行自主学习,下节课与同学分享。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和背诵《商山早行》。

2. 学生能够理解诗句的意义,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艺术手法。

3. 学生能够通过诗句品味诗人的情感,体会诗人对旅途生活的独特见解。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调整教学节奏和难度。

对于诗句的意义和诗人的情感,要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不可浅尝辄止。

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激发他们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八、教学拓展1. 邀请专家或学者进行专题讲座,深入解读《商山早行》及其艺术特色。

2. 组织学生参观诗词展览或相关文化活动,拓宽他们的艺术视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商山早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能够借助注释读懂并能初步鉴赏温庭筠的诗歌。

2.鉴赏温庭筠高超的写景状物技巧,弄清《商山早行》的“言外之意”。

3.了解羁旅类诗歌的常见意象和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鉴赏温庭筠高超的写景状物技巧。

三、教学难点:正确理解本诗的“目前之景”和“言外之意”
四、教学方法:诵读与鉴赏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作者简介
温庭筠:本名岐,字飞卿
每入试,押官韵,凡八叉手而八韵成,有“温八叉”之称。

温庭筠幼时随家客游江淮,后定居于今陕西户县郊野,靠近杜陵,所以他曾自称杜陵游客。

晚唐时期第一个致力于写词的人,其词辞藻华丽,浓艳精致,被称为“花间派鼻祖”。

诗与李商隐齐名,并称“温李”
词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
三、知人论世
纵观温庭筠的一生,他是在落寞和漂泊中渡过的。

他自幼聪敏,才思过人。

然而他性格放浪不羁,恃才傲物,得罪权贵,屡试不第,仕途上备受压制,生活坎坷。

晚年的温庭筠景况极其凄凉,他穷困潦倒,身名狼籍,落魄江湖,甚至因醉卧街头而遭夜巡兵毒打。

最终,温庭筠贫病交加,客死他乡。

四、写作背景
这首五言律诗,是温庭筠在唐宣宗大中末年离开长安赴襄阳的途中,经过商山时所写的。

当时的温庭筠已经48岁,饱尝了人世的颠沛流离之苦。

五、抓住意象,析“异乡景”
1、诗中的哪些句子描绘了“异乡”的景色?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2、诗歌是怎样扣“早”的?
答:(1)直接表现:晨起动征铎
(清晨起床,车马铃声叮叮当当,旅客套马、驾车活动已暗含其中。


(2)间接表现:
鸡声茅店月(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雄鸡报晓,残月未落)
人迹板桥霜(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枳花明驿墙(明反衬天暗,说明“早”)
3、赏析“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此联选取了哪些意象表现景色,抒发了什么感情?
借景
凄凉清冷,寂寞悲伤
用现代汉语把六个意象扩写成一段话。

示例:诗人一边思念着故乡和亲人,一边往前走。

路上,雄鸡在不住地高声啼叫,仰望天空,寒星闪烁,月亮依然高挂天中,环顾四周,早春的旷野和荒凉的山岭以及三三两两的农舍村店,全都洒满了银色的月光。

再往前走了一程,道路要走过一道小涧壑,这涧壑上面搭了一座简易的木板桥,板桥上面铺满了一层浓浓的白霜,浓霜经人行走踩踏以后,已经留下了许多杂乱而又清晰的足迹。

看到这情景,诗人不得暗发感叹:唉,前面的那些旅客比我还要辛苦,他们走得更早啊!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六、展开想象,品“故乡情”
1、诗中的哪一句描绘了“故乡”的景色?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虚实相生
以乐景衬哀情
七、挖掘字词,悟“心中情”
1、作者借“异乡景”“故乡景”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用诗中的一个字来概括。

——“悲”:奠定全诗感情基调,点明诗歌主旨。

(诗眼)
2、首联“悲”换成“思”好不好?为什么?
答:(1)因思乡念亲而悲,但“悲”字分量很重,意蕴深沉,它所表现的情感远远超越了“思”,更为深沉,更为厚重,更为浓烈。

(2)悲旅途不便,山险路陡
(3)悲仕途多舛
(4)悲前途未卜
总结
这首诗选取了一些富有意味的典型意象,运用意象叠加、借景抒情、虚实相生、反衬等手法,表现了作者旅途中的孤独寂寞,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以及仕途失意的落寞情怀。

八、学以致用,迁移拓展
1、回忆初中阶段的羁旅诗
《宿建德江》《送友人》
《春夜洛城闻笛》《次北固山下》
《枫桥夜泊》《夜雨寄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羁旅诗中使用频率比较高的意象有:
①“望月怀远”②“鸿雁传书”③“折柳送别”④“杜鹃啼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