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地表的变化》
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地表的变化》教案教学设计

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地表的变化》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道地表的变化是自然界的现象,它对人类的影响;2.了解地壳运动的基本概念,明确地震、火山爆发等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3.掌握地球的层次结构,区分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外部结构;4.学会描述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并能解释它们产生的原因;5.了解自然界中的一些常见景观的形成原因,如山、丘陵、峡谷、沙漠等。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地球的层次结构;2.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
2. 教学难点1.区分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外部结构;2.解释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产生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回忆上一单元所学内容,了解地理与科学地理的差别,为本单元的学习做好铺垫。
然后,教师可介绍地表的变化对人类的影响并引出本单元的学习内容。
2. 学习内容第一节:地壳运动地壳运动是地球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过程之一。
尤其是地震、火山爆发等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牵动着人们的思维,因此本节重在引导学生了解地壳运动的概念和类型,以及相关的自然现象产生原因。
其中,教师要让学生通过地图、图片、模型等形式了解地球内部的结构和构成。
学习目标1.了解地壳运动的基本概念;2.明确地震、火山爆发等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
教学方法讲授、互动问答。
教学步骤1.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向学生介绍地壳运动的概念、分类和地球内部的结构。
2.通过问答形式引导学生理解地震、火山爆发等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
3.发放学生手册,让学生互相交流和讨论,了解每个自然现象的原因。
第二节:地球的层次结构地球的层次结构可分为地壳、地幔、外核、内核四层。
学生可通过观察、实验、模拟等方式探究地球的内部构造。
然后让学生通过讨论方式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与外部结构之间的关系,并将地球的内部结构巧妙地结合到前一节学习的地壳运动中去。
学习目标1.掌握地球的层次结构;2.区分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外部结构。
教学方法实验、讨论。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知识梳理

3.地震发生时,要保持清醒,头脑冷静,就地避险,不可冒然外逃。
第四课《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
1.地球内部感到深处,压力越(大),温度越(高)。
2.岩浆中的大量气体和岩浆,从地壳中薄弱地带喷出,就形成了(火山喷发)。
3.火山按照活动类型可以分为三类,分别是(活火山)、(休眠火山)和(死火山)。
第二课《地球的结构》
1.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地核)。厚度最厚的是(地核)。
2.地壳是由岩石组成的,根据成因可以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3.地壳的不断运动会引起地震和火山喷发,还会导致岩层发生(弯曲形变)。
第三课《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1.地震是由(地壳运动)引起的。
五年级科学上册
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知识梳理
第一课《地球的表面》
1.观察地形图时,首先要确定方位: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在地形图和地球仪上,蓝色表示(海洋),(绿)色表示平原、耕地和森林,(黄)色表示山地和沙漠,(白)色表示冰川。
3.地球表面的形态主要有(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等。
1.降雨的(侵蚀)作用会改变地表的形态。
2.大江大河的下游往往是(平原),如长江中下游平原。
3.沙洲是由河道分割成的小岛,河水的(沉积)作用形成的。
第七课《总结我们的认识》
1.地面的岩石、沙土在(水)、(风)、重力等作用下被破坏和侵蚀。
2.在科学学习中,当我们无法参与真实情境的几个洞或者使用喷壹等)来进行。
3.岩石被破坏和侵蚀的现象叫做(风化)。
4.火山喷发有害处,也有益处,如地热资源,稀有矿物等。
2024年秋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上册 17.《地表的变化》教学设计

四、课堂小结
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谈收获。
三、拓展活动,激发对家乡的认识。(预设5分钟)
[PPT29出示]你想知道自己家乡的地表曾经发生过哪些变化吗?课下自己搜集资料或者调查,了解自己家乡地表的变化。
四、练一练
一、判断题
1.只有地球的内部变化会改变地形、地貌。( )
2.微风的力量很小,对土地没有侵蚀作用。( )
2.[PPT21-24出示]学生讨论,汇报人类开采矿石、修筑大型水坝、过度放牧、滥砍乱伐等活动引起地表变化。
3.[PPT25出示]播放视频,总结人类活动对地表的影响。
三、自由活动:提出保护地表的合理化建议。
1.[PPT27-28出示]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地表环境呢?
2.学生交流:该植树造林种草、停止乱砍滥伐、停止围湖造林等。
3.风能吹起土壤和沙子,但不能改变岩石的形状。( )
4.雨水降落到地面便会溅起泥沙,开始对土地的侵蚀。( )
5.雨水对土地的侵蚀过程中,土壤的颗粒越大越容易被水流带走。( )
二、选择题
1.水土流失不会引起( )。
A.破坏土壤肥力 B.阻塞河道 C.形成高山
2.我们常能看到地表有沟壑,这是由于( )造成的。
1.[PPT10出示]出示河流入海口和瀑布下岩石的图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说一说水流对地表变化产生影响?
学生通过仔细观察,猜测是对地表产生影响的自然因素。
2.[PPT11出示]分组实验——让水从土堆的顶部落下,观察。
思维导航:1.实验中,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2.根据实验推想自然界中的水流对地表有什么影响?
教学 难点
1.能用科学语言表述出古今地表的变化。
2.通过搜集的资料,总结概括地球表面的海洋和陆地处于不断地运动变化中。
五年级《地表的变化》

6 地表的变化【教学内容】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六课【教学目标】⒈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面对地表改变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⒉喜欢大胆想象;意识到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
⒊了解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改变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地球表面在地质作用,人为力量作用中是不断变化。
教学难点:能通过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大胆想象,对地表改变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意识到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
【教具、学具】教师准备:有关自然力量和人为力量对地表影响的图片、文字和视频资料,地表的变化课件。
学生准备:每组准备一套:大托盘、烧杯、水、沙。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教师课件展示6500万年前和现在的非洲板块,南美洲版块图片。
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回答)。
教师课件展示学生的发现:两块板块越来越远了。
看到这个现象你有什么想法吗?预设:这两个板块以前是不是一块?他们是怎么分开的?地表一直在变化吗?同学们提出那么多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地表的变化》。
(板书课题)二、师生合作,探究研讨⒈认识地表是在不断变化的。
对于地表的变化科学家和同学们一样有很多疑问,并且进行着不断地探索老师这有一份资料,我们来看一看。
课件展示珠穆朗玛峰图片,引出科学家的发现。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号称世界屋脊,科学家在这个地方发现了一些远古时代海洋生物的化石。
你认为青藏高原千万年前是什么样子?学生分析资料猜测青藏高原千万年前的地貌。
预设:青藏高原千万年前应该是海洋,因为科学家在这个地方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
你们知道什么是化石吗?教师出示资料卡。
化石是保存在岩层中的古生物的遗体(如动物骨骼、硬壳等)或遗迹(如动物足印、虫穴、蛋、粪便等)。
化石可以告诉我们关于地球的历史及生物进化的许多信息,在科学研究上有着重要的作用。
⒉猜测引起青藏高原地表变化的原因。
是什么原因使青藏高原由海洋变成世界屋脊呢?学生猜测。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一单元地表的变化∣青岛版(六年制,三起)1

《地表的变化》教案教学目标3. 了解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改变的影响。
4.了解化石的形成过程, 并能根据化石判断相关的环境信息。
教学重点解化石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能根据化石判断相关的环境信息。
教学方法实验操作, 小组合作探究课前准备相关课件或图片: 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风景图(包括对生物化石的特写), 非洲、拉丁美洲板块图, 火山、地震、三角洲, 石蘑菇及风蚀蘑菇, 石灰岩溶洞和石笋, 海蚀、冰蚀等地貌景观以及山峡工程、三北防护林、开山修路、乱砍森林、人类填海造陆、开挖河道、修建水库、过度放牧、沙尘暴、地质塌陷、荒漠化、蓄水发电等图像资料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火山、地震、海啸、山崩或雪崩、山洪和泥石流等视频资料以及不易被人们觉察, 如湖泊沉积作用, 地表的沉陷, 海岸的变迁, 河流的冲刷等方面的图片资料或展示一些图片让学生观看。
二、新课学习1.认识地表地球表面不是一成不变的。
教师通过课件出示一个6500万年前和现在地球海陆分布图, 让学生观察海洋与陆地的分布情况。
问学生:地球表面是一成不变的吗?猜想它以前会是个什么样的?并由此看能发现地表演变过程。
讨论:你们知道“沧海桑田”的故事吗?传说中国古代有个叫麻姑的仙女,曾经多次看到东海变成桑田。
你认为沧海能变成桑田吗?你能提供出证据吗?提出化石的概念。
请思考这几个问题:(1)我国科学考察、登山队在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区的岩石中发现了含有鱼、海藻、海螺等海洋生物的化石, 这说明了什么问题?(2 )近年来, 人们发现在台湾海峡海底的某些地方, 分布着古代森林的遗迹, 反映了此地带在过去是什么状况?总结:这些事实说明今天的地表形态, 都是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不断演变而成的, 现在仍在不断变化着。
以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区和台湾海峡的海陆变迁的实例引入。
把学生迅速带入问题的情景, 这两个例子比较生动、鲜明, 对学生来说又比较新奇, 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地表变化的感性认识, 还可使学生由好奇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地表的变化》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精品教案《地表的变化》教学目标:1、学生学会查阅书刊及其它信息源,能对地表改变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2、培养学生想象能力,使学生意识到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3、让学生了解地球是在不断变化的,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改变的影响。
教学重点:用科学的方法探究地表是在不断变化的以及人类活动对地表改变的影响。
教学难点:认识地表变化对人类影响的双重性。
教学准备:教师与学生共同搜集自然力量和人为力量对地表影响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猜图导入同学们,上课前我们一起来做一个猜图游戏,请同学们根据大屏幕上给出的图片来猜一下这是什么地方?看看哪个小组知道的最多?〖出示各种地貌图片〗学生猜图片同学们知道的还真不少呢!其实地球上关于这样的地表形态还有很多,老师不知道你都到过哪些地方?能不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学生交流刚才我们一起介绍了这么多姿多彩的地表形态,那么这些地表形态一开始就是这样的吗?是的,地表是在不断变化的,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地表的变化。
(板书:地表的变化)二、合作探究1、提出问题,确定主题地表形态可以说是千姿百态的,关于地表里面藏着好多的问题等着我们去发现去研究,好好想一想,你最想研究什么呢?学生交流2、猜测地表变化原因前几课我们学习了火山、地震等相关知识,结合前几课我们学的知识,大胆猜想一下,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地表的变化?鼓励学生大胆想象3、对影响地表的因素进行分类刚才同学们对地表千姿百态的原因做了大胆的猜想,科学探究的过程首先就是从猜想开始的,这一点我们同学们刚才已经做到了,并且做得非常好。
同学们,我们如果能给影响地表的众多因素分一分类,你觉得该怎样分?学生试着分类,教师引导教师小结:像火山、地震这些因素我们称为自然力量;像京杭大运河、三峡工程这些因素我们称为人为力量。
今天我们就从自然力量和人为力量这两个主题入手来研究地表的成因可以吗?4、自选主题,小组合作探究,认识自然力量和人类活动对地表的影响小组讨论选择研究的主题教师分发资料,以备学生参考研究自然力量的小组进行全班交流(针对学生的交流,教师适时播放关于火山、地震、风化、搬运、沉积、板块移动等的课件资料。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地表的变化:地震》教案

新2024秋季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地表的变化:地震》教案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地震的基本概念和地震发生的原因。
•学生能够知道地震的等级和地震波的类型。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模拟实验和观察,感受地震对地表的影响。
•学生能够培养观察、分析和解释自然现象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探究兴趣,培养科学探索精神。
•使学生认识到地震的危害和防灾减灾的重要性,培养安全意识。
二、教学重点•地震的基本概念和发生原因。
•地震的等级和地震波的类型。
三、教学难点•理解地震波的传播方式和地震对地表的影响。
•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防灾减灾能力。
四、教学资源•地震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
•模拟地震的实验器材(如震动器、沙盘等)。
•相关的科学书籍和资料。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地震的基本概念和发生原因。
•实验法: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感受地震的影响。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地震的危害和防灾减灾的方法。
六、教学过程1. 教学导入•展示地震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兴趣。
•提问:你们知道地震是什么吗?地震发生时,地表会有什么变化?2. 新课学习(1)地震的基本概念和发生原因(10分钟)•讲解地震的定义和地震发生的原因(板块运动等)。
•展示地震发生的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2)地震的等级和地震波的类型(5分钟)•介绍地震的等级(里氏震级)和地震波的类型(纵波、横波)。
•展示地震波传播的动画,让学生直观了解。
(3)模拟实验(10分钟)•利用模拟地震的实验器材进行实验,让学生感受地震对地表的影响。
•观察实验现象,讨论实验结果。
(4)讨论地震的危害和防灾减灾方法(10分钟)•分组讨论:地震会带来哪些危害?我们应该如何防灾减灾?•小组内分享观点,形成共识。
3. 整理•总结地震的基本概念和发生原因,强调地震的危害和防灾减灾的重要性。
•回顾实验现象和讨论结果,加深对地震的理解。
4.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搜集关于地震的资料,整理成一份简单的报告。
小学科学《地表的变化》教学设计25篇

小学科学《地表的变化》教学设计25篇第一篇:小学科学《地表的变化》教学设计2《地表的变化》教学设计课前准备1、教师、学生搜集自然力量和人为力量对地表影响的图片、文字和视频资料;2、每组准备一套:带铁圈的铁架台、酒精灯、烧杯、水、两块掰开的泡沫。
教与学的目标1.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面对地表改变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2.喜欢大胆想象;意识到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
3.了解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改变的影响。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展示青藏高原图片,(青藏高原号称“世界屋脊”,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有趣的是登山队员多次在青藏高原的喜马拉雅山主峰上发现海洋古生物化石(展示图片);2、展示非洲板块和拉丁美洲版块图片。
你看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想法?让学生猜想、交流并汇报。
3、地球表面是不断变化的,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地表的变化》。
(板书课题)二探究新知1关于地表的变化,大家想研究哪些问题?学生讨论汇报。
(为什么地表会发生变化?什么力量让地表发生变化?地表变化对人类的影响?我们这里的地表发生过变化吗?)2、为什么地表会发生变化?根据已有的经验和现有知识,先猜一猜。
学生回答(地震、火山、风化、搬运、堆积等)。
3、上面同学们说的既有自然力量对地表的影响,也有人为力量对地表的影响。
到底是不是这样呢?以小组为单位,先充分交流你们课前搜集的资料,看一看自然力量对地表的影响。
小组讨论交流并汇报。
4、做实验也是我们研究科学的好方法。
设计什么样的实验呢?板块运动模拟实验:在盛有水的烧杯内放两块紧靠的泡沫,用酒精灯加热烧杯,泡沫块逐渐分开。
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生汇报实验方案。
生做实验。
5、教师展示资料:(火山、地震、泥石流、石蘑菇等)小结:自然力量如板块移动、火山、地震、风化等都能对地表、地貌造成很大的影响。
6、人类活动对地表有哪些影响呢?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乱砍乱伐、过度放牧对地表的影响)。
教师展示图片:(三峡工程、三北防护林、开山修路等)小结:人类活动在不断的改变着地表形态,而且影响越来越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编辑课件
10
物了科的青
的一学高藏
化些家原高
石远在,原
。古这号是
时个称世
代地世界
海方界上
洋发屋最
生现脊高
编辑课件
, 11
化石
化石是保存在岩层中的古生物的遗体(如 动物骨骼、硬壳等)或遗迹(如动物足印、 虫穴、蛋、粪便等)。化石可以告诉我们关 于地球的历史及生物进化的许多信息,在科 学研究上有着重要的作用。
编辑课件
12
编辑课件
13
编辑课件
14
编辑课件
15
编辑课件
16
编辑课件
17
编辑课件
18
编辑课件
19
编辑课件
20
编辑课件
21
编辑课件
Hale Waihona Puke 22编辑课件23编辑课件
24
编辑课件
25
编辑课件
26
编辑课件
27
一、填一填: 1. 青藏高原 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号称世界屋脊, 科学家在这个地方发现了一些远古时代海洋生物的 化石,
说明这个地区亿万年前是一片汪洋大海。 2.化石是保存在岩层中的古生物的 遗体或 遗迹 。化
石可以告诉我们关于地球的 √历史 及生物进化的许多信息,
在科学研究上有着重要的作用。 3.引起地表变化的因素有地壳运动 、风雨侵蚀 、
地震 等。 二、当好小法官:
(1)地球内部和表面都在时刻不停地变化着。( √ ) (2)所有生物死后都能变成化石。( × )
编辑课件
1
编辑课件
2
爆发前编的辑课圣件 海伦斯火山
3
爆发后的编辑圣课件海伦斯火山
4
编辑课件
5
编辑课件
6
编辑课件
7
编辑课件
8
编辑课件
9
在20世纪初,魏格纳 收集了多方面的证据, 提出大陆漂移学说, 指出北美与欧亚大陆 曾拼接成为劳亚古陆, 隔古地中海,与南方 的南极洲、澳大利亚、 印度、非洲及南美拼 合而成的冈瓦纳大陆 相望,后来各大陆向 它们现在的位置移动。
A.风化作用
B.侵蚀作用
C.搬运作用
D.沉积作用
编辑课件
29
编辑课件
28
(3)人类活动不断地塑造着地表的形态。( √ )
(4)化石不但能帮助我们推测地表曾经的变化, 还为研究古环境提供了线索。( √ )
三、认真选一选:
1.下列哪项不是自然因素对地表的影响?( C)
A.地震
B.火山喷发
C.修路架桥 D.板块的挤压
2.自然因素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主要表现形式有 ( ABC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