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下病
带下病中医护理查房

带下病患者出现阴道炎症的可 能性较高,表现为阴道分泌物 增多、瘙痒、异味等症状。需 密切关注患者病情变化,及时 采取治疗措施。
子宫颈炎风险
子宫颈炎是带下病的常见并发 症之一,可能导致患者宫颈充 血、水肿、糜烂等症状。应定 期进行妇科检查,及时发现并 治疗。
其他并发症风险
带下病患者还可能面临盆腔炎 、卵巢早衰、闭经、不孕、妇 科肿瘤等并发症的风险。需全 面评估患者病情,制定个性化 的治疗方案。
带下病的特点主要包括:带下量多或少,色黄或赤白相兼,质稠 或有臭气,伴有阴痒、头晕、腰酸、尿频等症状。
广义与狭义带下区分
广义带下
泛指妇产科疾病而言,由于这些疾病都发生在带脉之下,故称为 “带下”。包括月经病、带下病、妊娠病、产后病及妇科杂病等 。
狭义带下
仅指带下的量、色、质、味发生异常的疾病,包括生理性带下和 病理性带下。生理性带下为正常生理现象,病理性带下则为疾病 状态。
针灸、拔罐等非药物治疗手段
针灸
通过针刺和艾灸相关穴位,如关元、气海、三阴交、足三里等,可调节脏腑功 能,达到治疗带下病的目的。
拔罐
在背部膀胱经和督脉上拔罐,可祛除体内湿气,改善带下病症状。同时,拔罐 还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增强机体抵抗力。
03
护理评估与问题识别
患者信息收集与整理
01 提高其对患者病情的认识和理解。
THANK YOU
感谢聆听
个性化护理计划制定
制定中药熏洗方案
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症状,选用适当的中药进行熏 洗,以缓解症状、改善病情。
制定情志护理方案
针对患者的情志状态,制定情志护理方案,如通 过音乐疗法、心理疏导等方式缓解患者的焦虑、 抑郁等不良情绪。
带下病

内补丸
鹿茸、肉苁蓉
菟丝子
温肾阳,生精髓,益血脉
补肝肾,固任脉
肉桂、熟附子
潼蒺藜
温命门,补真火
温肾止腰痛
白蒺藜
紫苑(茸)
疏肝泄风
温肺益肾
黄芪
桑螵蛸
补气
收涩固精
内补丸
《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九:内补丸 【处方】 黄连30克(去须,微炒)当归 22.5克(锉,微炒)干姜15克(炮裂,锉) 阿胶22.5克(捣碎,炒令黄燥) 【功能主治】治冷热气不和,腹痛,下痢 不止。
脓液出自肿物。
黄带:无阴户肿痛,黄
带出自阴道内。
白带与白浊
白带:从阴道流出的白色粘性液体,或 白色质稠的秽物。 白浊:尿道流出混浊如脓之物。
辨证论治
带下的量、色、质、气味为辨证要点。 色淡、质稀 、腥气 虚、寒 色深、质稠 、秽臭 实、热
治则:除湿为主 治脾——宜运、宜升、宜燥 治肾——宜补、宜固、宜涩 湿热和热毒——宜清、宜利
2 、生理性带下 3 、带下病(带下量,色,质,气味异常的疾病)
带下含义
古代称妇科疾病。中医学以为带脉环绕人 体腰部一周,犹如腰带。凡带脉以下,名 曰“带下”,故妇科病统称之为“带下”。 《金匮要略· 妇人杂病脉症并治》:“妇人 之病……此皆带下,非鬼神”。 尤在泾 纂注:“带下者,带脉之下,古人列经脉 为病,凡三十六种,皆谓之带下病,非今 人所谓赤白带下也”。
这就是说,傅山用引血归经,意在疏肝顺气。对于“引 血”与调气的关系,傅山在解释引气归血汤时说:“此 方名引气。其实仍是引血也,引血亦所以引气,气归于 肝之中。血亦归于肝之内,气血两归”(<傅青主女科一 女科)下卷),傅山辨证地看待和调整气血关系,由此可 见一斑。联系完带汤的立法“大补脾胃之气。稍佐以舒 肝之品” 和方中重用白术、山药均达一两。而柴胡、 陈皮和黑芥穗的用量均不过数分,可以看出傅山使用黑 芥穗的本意是引血和血以舒肝理气。
傅青主女科之带下病

一旦确诊为带下病,应积极配合医 生进行治疗,避免病情恶化。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傅青主女科之带下病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 带下病概述 • 傅青主女科治疗特色 • 常见证型及方剂介绍 • 现代医学对带下病认识与治疗进展 • 傅青主女科在现代临床中应用体会 • 预防与调护建议
01
带下病概述
定义与发病原因
定义
带下病是指妇女带下量明显增多或减少,色、质、气味发生异常,或伴有全身 症状者,是妇科常见病证之一。
肾阳虚衰型
症状表现
带下量多,色白清冷,质稀如水,淋漓不断,头晕耳鸣,腰痛如折,畏寒肢冷,小腹冷感,夜尿多, 大便溏薄,面色晦黯,舌淡润,苔薄白,脉沉细而迟。
功效
温肾助阳,涩精止带。
阴虚夹湿型
症状表现
带下量多,色黄或赤白相兼,质稠, 有气味,阴部灼热感,或阴部瘙痒, 头晕目眩,腰酸肢软,五心烦热,咽 干口燥,或失眠多梦,舌质红,苔少 或黄腻,脉细数。
情志护理也是傅青主女科治疗带下病的重要方面,通过心理疏导、情志调节等方 法,帮助患者缓解压力、改善情绪,从而促进病情好转。
03
常见证型及方剂介绍
脾虚湿困型
症状表现
带下量多,色白或淡黄,质稠无臭味,绵绵不断,面色萎黄,四肢不温,神倦乏力,足跗时肿,舌淡,苔白或腻 ,脉缓而弱。
功效
补脾疏肝,化湿止带。
中医对带下病认识
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带下病的发生与脾肾功能失常密切相关。脾虚则运化失职,水湿内停, 下注胞宫而致带下增多;肾虚则封藏失司,精液滑脱而下致带下绵绵。湿热、热 毒之邪侵袭胞宫,与血搏结,损伤任带二脉,也可导致带下病。
治则治法
中医治疗带下病以健脾益气、补肾固涩、清热利湿、解毒杀虫为基本原则。根据 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特点进行辨证施治,选用合适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同时 ,还可配合针灸、艾灸等非药物治疗方法以提高疗效。
带下病

带下病以带下量增多为主要症. 带下病可见于西医的阴道炎,宫颈炎,盆腔炎,肿瘤等.
带下病
病因病机 主要病因是"湿邪",脾肾功能失常是发病的内在条件,病位 在前阴,胞宫. 经期涉水淋雨,感受寒湿 产后胞脉空虚,摄生不洁,湿毒邪气乘虚内侵胞宫 脾虚运化失职,水湿内停,下注任带 任脉损伤,带脉失约 ��带下病 肾阳不足,气化失常,水湿内停,又关门不固,精液下滑 素体阴虚,感受湿热之邪,伤及任带 主要病邪:湿邪 内在条件:脾肾功能失常 病位:前阴,胞宫
带下病
定义: 带下的量明显增多,色,质,气味发生异常,或伴全身, 局部症状者,称为"带下病".又称"下白物","流 秽物". 带下之名,首见于《内经》,《素问 骨空论》:"任 脉为病,女子带下瘕聚." 带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泛指一切妇科疾病. 狭义:
生理性带下:为肾气充盛,脾气健运,由任,带所约束而润泽于阴 户的一种无色,质粘,无臭的阴液,其含量不多. 病理性带下:本文所论述的带下病.
带下病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主要根据带下的量,色,质,气味;其 次根据伴随症状及舌脉辨其寒热虚实.
脾阳虚:带下量多色白或淡黄,质清稀 肾阳虚:带下色白质清稀如水,有冷感者 阴虚挟湿:量不甚多,色黄或赤白相兼,质稠或有臭气 湿热下注:带下量多色黄,质粘稠,有臭气,或如泡沫状, 或色白如豆渣状 湿毒:带下量多,色黄绿如脓,或浑浊如米泔,质稠,恶 臭 难闻
带下病
辨证论治: 湿毒蕴结
主要证候:带下量多,黄绿如脓,或赤白相兼,或五色杂 下, 状如米泔,臭秽难闻,小腹疼痛+湿热证 治疗原则:清热解毒除湿 代表方:五味消毒饮
中医妇科学-带下病

炼以增强体质。
妇科肿瘤合并带下病风险评估
肿瘤性质评估
综合评估
明确妇科肿瘤的性质(良性或恶性), 以便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和评估带下 病的风险。
结合患者的年龄、肿瘤分期、身体状况 等因素,综合评估妇科肿瘤合并带下病 的风险,并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带下病症状评估
观察带下病的症状(如带下量是否增 多、色质是否异常等),以评估其对 妇科肿瘤的影响及预后。
间尤甚,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沉迟。
输入 治标疗方题法
症状表现
温肾助阳,涩精止带。
常用方剂
宜食温补肾阳之品,如羊肉、韭菜、核桃、生姜等。
饮食调理
内补丸、右归丸等加减。
阴虚夹湿型带下病
症状表现
带下量多,色黄或赤白相兼,质稠,有气味,阴 部灼热感,或阴部瘙痒,头晕目眩,腰酸肢软, 五心烦热,咽干口燥,或失眠多梦,舌质红,苔 少或黄腻,脉细数。
01
02
03
04
注意个人卫生,经期和性生活 前后要特别注意外阴清洁。
增强体质,适当进行体育锻炼 ,提高身体免疫力。
均衡饮食,保证营养全面,避 免偏食或暴饮暴食。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熬 夜、烟酒等不良行为。
定期检查与随访重要性
定期进行妇科检查, 及时发现并治疗带下 病等妇科疾病。
如有异常情况,应及 时就医检查,避免病 情加重。
常用方剂
知柏地黄丸、左归丸等加减。
治疗方法
滋阴益肾,清热祛湿。
饮食调理
宜食滋阴清热之品,如绿豆、冬瓜、赤小豆、鸭 肉等。
湿热下注型带下病
症状表现
治疗方法
带下量多,色黄或黄绿,如脓样,有臭味 ,或夹血液,阴部瘙痒,小便短赤,口苦 咽干,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带下病的护理

在局部用药期间,要注意观察病情变 化,如出现过敏反应或症状加重等情 况,应及时停药并就医。同时,要保 持外阴干燥、清洁,避免性生活和盆 浴等刺激性行为。
口服药物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口服药物使用方法
根据医嘱选用适当的口服药物,如中成药、抗生素等。要按照正确的用药方法进行操作,注意服药时 间和剂量。
关注月经变化
注意观察月经周期、经量、经色等变化,如有异 常应及时就医检查,排除卵巢早衰等风险。
3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过度劳累等不良生活 习惯,有助于预防内分泌失调引起的远期并发症 。
定期检查及随访安排
定期检查
建议每年进行一次妇科检查,包括白带常规 、宫颈细胞学检查等,以便及时发现并治疗 带下病及其并发症。
辨证论治方法
根据带下病的不同证型,中医采用相应的治 疗方法,如健脾益气、补肾固涩、清热利湿 等。同时,还可配合针灸、拔罐等非药物治 疗技术进行综合治疗。
针灸、拔罐等非药物治疗技术应用
针灸治疗
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经络、调和气 血来达到治疗带下病的目的。常 用穴位包括关元、气海、三阴交 、足三里等。
拔罐治疗
随访安排
对于已经治愈的带下病患者,应定期随访观 察,如有复发或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处理。
紧急情况处理流程
01
突然出现大量脓性、血性分泌物 或伴有恶臭味道时,应立即就医 诊治,排除恶性肿瘤等严重疾病 的可能。
02
出现剧烈腹痛、高热等全身症状 时,应及时就医检查治疗,以免 延误病情导致严重后果。
PART 06
理需求,给予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和支持。
03
生活起居
指导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如勤换内裤、保持外阴清洁
中妇-带下病

三、带下病:带下一词首见《素问。
骨空论》,隋代《诸病源候论。
妇人杂病诸侯》明确提出了“带下病”之名。
13、带下过多:主病机—湿邪伤及任带二脉,使任脉不固,带脉失约。
治疗:以除湿为主。
脾虚证—健脾益气,升阳除湿—完带汤;肾阳虚证—温肾培元,固涩止带—内补丸;阴虚夹湿—滋肾益阴,清热利湿—知柏地黄丸;湿热下注证—清利湿热,佐以解毒杀虫—止带方热毒蕴结证—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14、带下过少:肝肾亏损—滋补肝肾,养精益血—左归丸;血枯瘀阻证—补血益精,活血化瘀—小营煎四、妊娠病:发病机理—阴血虚;脾肾虚;冲气上逆;气滞。
安胎之法,以补肾健脾,调理气血为主。
用药原则:凡峻下、滑利、祛瘀、破血、耗气、散气以及一切有毒药品,都应慎用或禁用。
用药以“衰其大半而止”为准,免伤胎气15、妊娠来阻:妊娠早期出现恶心呕吐、头晕倦怠、甚至食入即吐者。
亦称子病、病儿、阻病。
隋。
巢元方《诸病源侯论》首次提出恶阻病名。
冲气上逆,胃失和降致。
治疗以调气和中,降逆止呕。
脾胃虚弱证—健脾和胃,降逆止呕—香砂六君子汤;肝胃不和—清肝和胃,降逆止呕—橘皮竹茹汤;16、妊娠腹痛:因胞脉阻滞或失养,发生小腹疼痛者(以病势较缓的小腹绵绵作痛,或冷痛不适,或隐隐作痛,或小腹连及胁肋痛多见),亦名“胞阻”。
病名最早见于《金匮》。
血虚证—养血安胎止痛—当归芍药散;气滞证—疏肝解郁,养血安胎—逍遥散;虚寒证—暖宫止痛,养血安胎—胶艾汤;血瘀证—养血活血,补肾安胎—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17、异位妊娠:宫外孕不包括宫颈和子宫残角妊娠。
病机本质是少腹血瘀实证。
治疗始终以活血化瘀为主。
未破损期—活血化瘀,消?杀胚—宫外孕II号方;已破损期:休克型—益气固脱,活血祛瘀—生脉散合宫外孕I号方;不稳定型—活血化瘀佐以益气—宫外孕I号;包块型—活血祛瘀消?—宫外孕II号方18、胎漏胎动不安:晋代《脉经》首载胎漏,隋《诸病源侯论》首载胎动不安。
张锡纯创制寿胎丸,成为安胎首选方。
中医妇科带下病

中医妇科带下病中医妇科带下病一、概述妇科带下病是指女性生殖系统发生的一种常见病症,主要表现为阴道或外生殖器部位的异常分泌物增多、颜色、气味变化等。
中医学认为,带下病多由湿热、湿寒等病理因素引起,治疗时需根据具体病情进行辨证施治。
二、病因病机⒈湿热带下病病因:长期不洁、不卫生、性生活不规律等原因导致湿热病邪侵入阴道。
病机:湿热壅盛,阴道黏膜出现炎症反应,引起分泌物增多、色黄、气味烈等症状。
⒉湿寒带下病病因:受寒湿邪气侵袭,或因长期居住潮湿环境导致湿气郁滞。
病机:湿邪与正气相搏,湿气阻滞不行,阴道黏膜受寒湿邪影响,出现分泌物增多、色白、气味不显的症状。
三、辨证施治⒈湿热带下病症状特点:带下色黄、黄稠,有刺激性气味,伴有阴部瘙痒、灼热感,小腹胀痛等。
治疗原则:清热利湿,解毒止痒。
常用药物/方剂:黄连石斛汤,龙胆泻肝汤等。
⒉湿寒带下病症状特点:带下色白稀薄,无明显气味,伴有阴部冷感、不适或胀痛,腰腿酸软等。
治疗原则:祛寒化湿,温通经络。
常用药物/方剂:小青龙汤,四逆汤等。
四、注意事项⒈保持外阴清洁卫生,避免过度清洗和使用刺激性洗液。
⒉避免性生活不洁,定期更换卫生巾或护垫。
⒊饮食上忌辛辣、油腻食物,多食新鲜蔬菜水果,保持肠胃通畅。
⒋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潮湿环境的长期暴露。
五、附件六、法律名词及注释⒈辨证施治:中医治疗方法,根据患者的症状、体质等进行辨证施治。
⒉方剂:中药组方的处方形式,是指将数种中药配伍在一起,通过特定的制剂方法加工而成的药物形态。
⒋中医妇科诊疗指南:针对妇科疾病的中医诊疗指南,包括病因病机、辨证施治等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肾阴亏虚 相火偏旺
带下病 感受湿邪
4、湿热下注
久居湿地 经产后涉水淋雨 肝郁化热乘脾 湿蕴化热 肝火挟脾湿 流注下焦 带下病
5、热毒蕴结
摄生不慎 房事不洁 手术损伤 素有痼疾 湿热蕴毒 带下病 邪中胞宫
人流手术对宫颈的损伤
诊断要点
病史 经期、产后余血未净摄生不洁 不禁房事 妇产科手术后感染邪毒史。 症状 带下增多,色、质、气味异常,可伴有 外阴、阴道瘙痒、灼热、疼痛等症。
带下量明显增多,色、质、气味异常, 或伴全身、局部症状者,称为带下病。
广义--泛指经、带、胎、产、杂等 各种妇科疾病。
狭义--带下发生异常的疾病。
带下病
西医学之阴道炎、宫颈炎、盆腔炎性疾病等所 致带下异常可参照本病治疗。
历史沿革
《黄帝内经· 骨空论》首见 “带下”之名。
《诸病源候论》专列“带下候”,明确提出带
热毒蕴结证
带下量多,黄绿如脓,或赤白相兼,或五 带下 色杂下,质黏腻,或如脓样,有臭气,或 特点 腐臭难闻 全身 小腹作痛,腰骶酸痛,口苦咽干,烦热头 情况 晕,大便干结或臭秽,小便短赤
舌脉 舌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数 治法 清热解毒 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加白花蛇舌 方药 草、樗白根皮、白术 蒲公英 金银花 野菊花 紫地丁 天葵子
味,神疲乏力,纳少便溏,四肢不温。
请作出中医诊断,拟出中医治法、方药
舌质淡胖,苔白腻,脉缓弱。已婚未孕。
病例2
患者女性25岁,因“白带增多5天,伴发热腹痛1天” 就诊。患者 5 天前因性交后出现白带增多,色黄,异 味,伴外阴痒,当时患者自用肤阴洁后白带症状稍好 转,昨天出现下腹隐痛伴发热, T38℃,故来我院就 诊。当时症见:精神良好,发热无恶寒,白带量多, 色黄质稠异味,下腹隐痛,大便干结,小便黄。舌红 苔黄腻脉滑数。 妇检:外阴阴道正常,宫颈光滑,见分泌物量多,色 黄,子宫前位,稍胀,压痛,双侧附件增厚,压痛。
辨证论治
量多、色淡、质稀----虚寒 量多、色黄、质稠、有臭者----实热 量多、色淡黄或白,质稀,无气味,----气虚
量多,色白,质清稀如水,-----阳虚
量少,色黄或赤白带下,质稠----阴虚
量多,色黄或黄白,质粘腻,有臭味----湿热
量多,色黄或赤白带或五色带,质稠如脓样, 有臭味-----湿毒
下病之名。 《傅青主女科》列为首篇,并按五色带(白、 黄、赤、青、黑)分别论述,并认为“带下俱 是湿证”。
病因病机
主要机理:任脉不固,带脉失约 主要病因:湿 《傅青主女科》:“夫带下俱是湿症” 外湿:外感湿邪 内湿:多由脾肾肝三脏功能失调,脾 虚失运,水湿内生;肾阳虚衰,气化 失常,水湿内停;肝郁侮脾,肝火挟 脾湿下注
用药经验
1.
脾虚带下 健脾方药中加用淮山药、
莲子、莲须、芡实、苍术、白术。
2.
肾虚带下 补肾方药中加用芡实、金樱
子、乌贼骨、桑螵蛸、煅龙骨、煅特蛎。
3.
湿热带下 清热利湿方药中加用白鸡冠
花、败酱草、银花藤、车前子、生苡仁、 银杏、川萆薢 。
病例1
患者陈某某,女, 28 岁,近一月因工作
劳累出现带下量多,色白,质稀,无臭
湿热下注证
带下 带下量多,色黄或呈脓性,质黏稠,有臭 特点 气,或带下色白质黏如豆腐渣状
全身 外阴瘙痒;胸闷纳呆,口苦而腻,或小腹 情况 作痛,小便短赤 舌脉 舌红,苔黄腻或厚,脉濡略数 治法 清利湿热 止带方(《世补斋· 不谢方》) 方药 猪苓 茯苓 车前子 泽泻 茵陈 赤芍 丹皮 黄柏 栀子 牛膝
稀薄,淡黄或 脓血性
充血,小出血 点,浅表溃疡 增高近中性 阴性 大量基底层细 胞及白细胞
胺试验 阴性
显微镜 阴道毛滴虫,多 芽孢及假菌丝, 少量白细胞 检查 量白细胞
慢性宫颈炎
宫颈纳氏囊肿
宫颈息肉
宫颈癌 正常宫颈
鉴别诊断
赤带与漏下、经间期出血鉴别 漏下是指经血 非时而下,淋漓不止;经间期出血是在两次月 经中间出现少量周期性出血,一般3-7天能自 行停止。均出自胞宫。赤带出自阴道、子门, 为赤白色粘液,似血非血,月经周期正常。 白带与白浊鉴别 白浊出自尿窍,混浊如米泔。 带下出自阴道。 黄带与阴疮鉴别 阴疮阴户红肿热痛,或有结 块,破溃时排出脓性液体。
脾虚证
带下量多,色白或淡黄,质粘稠,无 带下特点 臭气,绵绵不断 面色白光白或萎黄,四肢不温,精神 全身情况 疲倦,纳少便溏,两足浮肿 舌脉 治法 方药 舌淡苔白或腻,脉缓弱 健脾益气,升阳除湿 完带汤《傅青主女科》 白术 山药 人参 白芍 苍术 车前子 陈皮 黑芥穗 柴胡 甘草
肾阳虚证
带下 特点 全身 情况 白带量多,清冷,质稀薄,终日淋漓不 断 腰酸如折,小腹冷感,小便频数清长, 夜间尤甚,大便溏薄
细菌性阴道 病
分泌物增多, 无或轻度瘙痒
老年性阴道 炎
分泌物增多, 外阴瘙痒,烧 灼感
分泌物 稀薄、脓性、 特点 泡沫状
阴道粘 散在出血点 膜 阴道 PH >5(5~6.5)
白色,豆腐渣样
水肿,红斑 <4.5 阴性
白色,均匀, 腥臭味
正常 >4.5(4.7~ 5.7) 阳性 线索细胞,极少 量白细胞
中医诊断:中医证型,中医治疗。(西医诊断)
滴虫性阴道炎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
细菌性阴道病
前庭大腺脓肿
目的要求
掌握带下病的定义及其辨证论治
熟悉带下病的主要机理及其治疗原则
了解带下病的鉴别诊断
补充
白带:包括尿道旁腺、 前庭大腺、子宫颈腺 体以及子宫内膜腺体 分泌的粘液,阴道壁 中毛细血管和淋巴管 的渗出液。混合后的 粘液中含有阴道上皮 的脱落细胞及少量白 细胞,即形成白带。
病理性带下
定义
病因病机
脾虚 肾阳虚 阴虚挟湿 湿热下注 湿毒蕴结
1、脾虚
素体脾虚 饮食不节 劳倦过度 忧思不解
损 伤 脾 气
运化失 常,内 湿流注 下焦
带下病
2、肾阳虚
禀赋不足 房劳多产 久病伤肾
肾命 阳门 不火 足衰 任 带 失 约
肾封 气藏 不失 固职
带 下 病
阴 液 滑 脱
3、阴虚夹湿
素体阴虚 年老体衰 久病失养
其他疗法
外治法 严重宫颈糜烂,有黄带、赤带,经宫颈 细胞学检查已排除宫颈癌,药物治疗效 果不显著,可采用热熨法治疗,包括火 熨、电灼、激光等,使病变组织凝固、 坏死、脱落、修复而达到治疗目的。 阴痒者,可用外阴熏洗或阴道冲洗等治 疗
临证思路
诊治时应首先明确带下异常的原因,特别对于 赤带、赤白带、五色杂下,气味秽臭者,必须 排除恶性病变。 “带下俱是湿证”。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故健脾利湿之法应贯穿带下病各个证型之中。 生殖道炎症所致的带下病多属实证、湿热证。 应结合西医检查了解致病的病原体,针对病原 体选择药物以提高疗效。 阴痒或涩痛者,应内外合治。局部病变明显, 药物治疗效果不显,可行局部物理治疗。
舌脉
治法 方药
舌质淡,苔薄白,脉沉迟
温肾培元,固涩止带
内补丸(《女科切要》) 鹿茸 菟丝子 潼蒺藜 黄芪 肉桂 桑螵蛸 肉苁蓉 制附子 白蒺藜 紫菀茸
阴虚挟湿证
带下 带下量多,色黄或赤白相兼,质稠,有气 特点 味 阴部灼热,或阴部瘙痒,腰膝酸软,头晕 全身 目眩,或烘热汗出,五心烦热,咽干口燥, 情况 失眠多梦 舌脉 舌红,苔少或黄腻,脉细略数 治法 益肾滋阴,清热利湿 方药 知柏地黄丸加芡实、金樱子
症状
量:带下量多 色:白或淡黄,或赤白相兼,或黄绿如脓,或浑浊如 米泔 质:或清稀如水,或稠粘如脓,或如豆腐渣凝乳,或
如泡沫状
气味:无臭,或有臭气,或臭秽难闻 伴随症状:外阴、阴道灼热、瘙痒、坠胀或疼痛
滴虫阴道炎
症状 分泌物增多, 轻度瘙痒
外阴阴道假丝 酵母菌病
分泌物增多,重 度瘙痒,烧灼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