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带下病、带下过多解析

合集下载

(精)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妇科学试题答案:带下病

(精)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妇科学试题答案:带下病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妇科学试题答案:带下病一、A11、下列各项,不属于生理性带下的是A、月经期前后带下量多B、排卵期带下量多C、妊娠期带下量多D绝经前后白带减少E、带下黄绿色2、带下过多者,治疗以A、除湿为主B、益气养血C、治本调经D疏肝养肝E、调理冲任3、带下过少的治疗原则重在A、除湿B、益气养血C、滋补肝肾之阴精D疏肝养肝E、调理冲任4、下列各项,属带下过多脾虚证临床表现的是A、腰酸如折,畏寒肢冷B、带下赤白相兼,有气味C、烘热汗出,失眠多梦D四肢倦怠,纳少便溏E、烦热头晕,口苦咽干5、带下过多热毒蕴结证的带下特点是A、带下色白或淡黄,质稀薄B、带下黄绿如脓,臭秽难闻C、带下绵绵不断,质清稀如水D带下色黄或赤白相兼,质稠E、带下色白质黏,呈豆渣样6、治疗带下过多肾阳虚证,应首选的方剂是A、内补丸B、完带汤C、知柏地黄汤D止带方E、肾气丸7、完带汤治疗带下过多的适应证候是A、肾阳虚证B、阴虚夹湿证C、脾虚证D湿热下注证E、热毒蕴结证8、治疗带下过多热毒蕴结证,应首选的方剂是A、内补丸B、完带汤C、知柏地黄汤D止带方E、五味消毒饮9、湿热下注证带下过多的主证哪一项是错的A、带下量多,色黄,质黏腻,有臭气B、带下色白质黏如豆腐渣样,阴痒C、胸闷口腻,纳食较差,小腹作痛D面部烘热,五心烦热,失眠多梦E、舌苔黄腻,脉滑数10、带下过多阴虚夹湿证的主证哪一项是错的A、带下量多,色黄或赤白相兼B、阴部灼热,头晕耳鸣C、阴部瘙痒,五心烦热D烘热汗出,失眠多梦E、舌淡胖,苔薄腻,脉沉细11、热毒蕴结带下过多的治法是A、清热泻火B、清热解毒C、利湿解毒D清热利湿E、清热止带12、湿热下注带下过多的治法是A、清利湿热,佐以止带B、清利湿热,佐以祛风止痒C、清利湿热,佐以解毒杀虫D清利湿热,佐以止痒E、利湿止带止痒13、阴虚夹湿带下过多的治法是A、养阴清热,除湿止带B、滋肾益阴,清热利湿C、滋肾养阴,清热止带D滋阴降火,清热除湿E、滋肾养肝,清热止带14、肾阳虚带下过多的治法是A、温肾健脾,固涩止带B、温补肝肾,固涩止带C、温肾培元,固涩止带D温补肾气,固涩止带E、温补肾阳,固涩止带15、脾虚带下过多的治法是A、健脾益气,固涩止带B、健脾益气,清热止带C、健脾益气,升阳除湿D健脾益气,清热利湿E、健脾益气,除湿止带16、下列哪一项不是热毒蕴结带下过多的主证A、带下量多,或赤白相兼,或五色杂下,质黏腻B、带下黄绿如脓,臭秽难闻C、面部烘热,烦热头晕,午后尤甚D小腹疼痛,腰骶酸痛E、口苦咽干,小便短赤,大便干结17、肾阳虚带下过多的主证哪一项是错误的A、带下量多,质清稀如水,终日淋漓不断B、腰酸如折,小腹冷感C、小便频数清长,夜间尤甚,大便溏薄D畏寒肢冷,面色晦黯E、烘热汗出,头晕耳鸣18、治疗血枯瘀阻带下过少的首选方是A、人参养荣汤B、左归丸C、桃红四物汤D十全大补汤E、小营煎19、治疗肝肾亏损带下过少的首选方是A、归肾丸B、左归丸C、知柏地黄丸D补肾固冲丸E、小营煎20 、肝肾亏损带下过少的治法是A、滋补肝肾,养精益血B、滋阴补肾,填精养血C、滋肾养肝,补益气血D滋补肝肾,益气养血E、以上都不是21、哪一项不是血枯瘀阻带下过少的症状A、带下过少,甚至全无,阴中干涩,阴痒B、面色无华,头晕眼花,心悸失眠C、面色晦黯,畏寒肢冷D经行腹痛,经色紫黯,有血块,肌肤甲错E、舌黯,边有瘀点瘀斑,脉细涩22、哪一项不是肝肾亏损带下过少的主证A、带下过少,甚至全无,阴部干涩灼痛B、阴痒,阴部萎缩,性交疼痛C、头晕耳鸣,腰膝酸软,烘热汗出D烦热胸闷,夜寐不安,尿黄便结E、舌淡红苔白,脉细涩二、A21、患者带下过多,若湿浊偏甚,症见带下量多,色白,如豆渣状或凝乳状,阴部瘙痒;脘闷纳差; 舌红,苔黄腻,脉滑数,首选A、止带方B、萆薢渗湿汤C、龙胆泻肝汤D五味消毒饮E、知柏地黄汤2、患者带下过多,症见带下量多色黄或黄绿,质黏稠,或呈泡沫状,有臭气,阴痒; 烦躁易怒,口苦咽干,头晕头痛; 舌边红,苔黄腻,脉弦滑,治宜选用的方剂为A、止带方B、萆薢渗湿汤C、龙胆泻肝汤D五味消毒饮E、知柏地黄汤3、患者带下量多,绵绵不断,质清稀如水; 腰酸如折,畏寒肢冷,小腹冷感,面色晦暗,小便清长,大便溏薄;舌质淡,苔白润,脉沉迟。

中医助理妇科歌诀

中医助理妇科歌诀

中医助理妇科歌诀
中医助理妇科歌诀有很多,以下是部分内容:
月经先期:先期连续早七天,气虚血热两因连。

脾虚归脾补中益,肾虚归肾固阴煎。

阳盛血热用清经,阴虚两地凉血痊。

肝郁血热不难治,方用丹栀逍遥散。

此外,中医妇科学中有许多重点病证的歌诀,例如:
1.崩漏:虚热保阴实固经,肾气阴阳苁左右,脾虚止崩血瘀桃。

2.闭经:气亏苁蓉两弱营,加减一阴治血燥,瘀府逐瘀导痰湿。

3.痛经:气滞膈下寒少腹,湿热并瘀清热调,气血圣愈肾益肾,阳虚内寒温经汤。

4.绝经前后诸证:阴虚左饮阳右丸,阴阳俱虚二仙适。

5.带下病:带下过多——脾虚完带肾内补,阴虚知柏湿热止,热毒蕴结五味消;带下过少——肝肾左归血枯营。

6.胎漏、胎动不安:气血胎元肾寿胎,血热保阴癥桂苓,跌仆伤胎圣愈汤。

7.产后发热:染毒五味或解毒,血瘀生化虚八珍,外感荆防四物汤。

8.不孕症:气虚毓麟阳温胞,郁结种玉阴虚种,瘀滞逐瘀痰湿导。

9.癥瘕:气滞香棱痰桂苓,湿热黄牡肾益调。

带下病

带下病

带下过多
湿毒型: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或黄绿如脓, 或夹血色、臭秽,阴部灼痛,或浑浊如米泔,或 似豆渣,阴部搔痒,或并见月经过多,经期延长, 阴痒,阴疮等病。或见发热,小腹疼痛、拒按。 烦渴不欲饮,小便短黄,大便燥结,舌质红,苔 黄腻,脉数或滑数。 治法:清热、除湿、解毒。 方药:萆薢渗湿汤(《汤科心得集· 补遗》)加 红藤、败酱、蒲公英、白花蛇舌草等。
带下病
清远市妇幼保健院 中医科 汤伟玲
带下过多
带下量明显增多,色、质、气味异常,并 伴全身或局部症状者,称为“带下过多”。 如经间期、经前期以及妊娠期带下稍有增 多者,均属正常现象,不作疾病论。
带下过多
妇女阴道内流出的带下量多绵绵不断,或 色、质、气味异常,或伴有全身症状者, 可诊断为本证。 赤带应与经间期出血、经漏等鉴别。脓浊 带下与阴疮排出的脓液,通过妇科检查可 鉴别。如带下五色夹杂,如脓似血,奇臭 难闻,当警惕癌变,应结合必要的检查以 明确诊断。
带下量少
带下量明显减少,甚至干涸无带,并伴随全身或 局部症状者,称为“带下缺少”。如在绝经后, 肾气渐衰,生化无源则带下量减少,逐渐至阴道 干涸无带,属正常生理,不作病态论。
根据临床病理表现,本证可见于现代医学中的生 殖器官发育不良、卵巢功能低下、雌激素水平过 低、垂体功能减退、人流后宫颈腺体遭到破坏及 宫颈切除术后等多种疾病。
方药:内补丸(《女科切要》)加减。
带下过多
肾虚型: 肾阴虚证:带下赤白,质稍粘无臭,阴部干涩灼 热。心烦少寐,手足心潮热,咽干口燥,腰酸耳 鸣,或头昏眼花,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益肾滋阴,清热止带。 方药:知柏地黄汤(《症因脉治》)加芡实、金 樱子等
带下过多
湿热型:带下量多,色黄或赤,或赤白相兼,质 粘腻,有臭味,或少腹疼痛拒按,或阴中灼痛, 或有月经增多,或经期延长。小便黄热或淋涩, 大便或溏,或有低热,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 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止带方(《世补斋· 不谢方》)加减

中医妇科学2带下病概述

中医妇科学2带下病概述

带下医 妇科医生

如《史记·仓公列传》:“扁鹊名闻天下 过邯郸,闻贵妇人即为带下医。”这里的 “带下医”即指女科医生。
《金匮要略》:“妇人之病、因气、积冷 、结气,为诸经水断绝,至有历年,血寒 积结,胞门寒伤、经络凝坚,……此皆带 下,diseases
中医学院 刘英莲
LOGO
目的与要求
1 掌握 带下过多的定义、病 因病机及辨证论治。
2 熟悉 阴道炎、宫颈炎的临 床表现和治疗。

一、概述 定义
带下病是指带下量明显增多或减少,色、质、 气味发生异常,或伴有全身或局部症状者。 带下明显增多者称为带下过多,带下明显减 少者称为带下过少。
在临床上常见的有白带、黄带、赤带、赤白 带几种。

预后
带下病的预后一般良好,但若病情迁延日久 不仅消耗体质,影响健康,而且影响生育。
因此,并非是一种无足轻重的疾病。尤其对 赤带、赤白带、杂色带更应引起足够重视,做到 早期诊断,积极治疗。

作业—查阅资料
1.带下病的中医治疗特色 2.带下病与不孕症及宫颈癌的关系,如何诊治?

Click to edit company slogan .
LOGO
狭义带下
又有生理性带下和病理性带下之别。
生理性带下:正常女子自青春期开始 阴道内即有少量白色或无色透明、无臭 味的液体流出。 见于:经间期、经前期以及妊娠期带下量 稍有增多,使阴道保持湿润。

正如张山雷著《女科读》又名《沈氏 女科辑要笺正》引王孟英说:“带下女子
生而即有,津津常润,本非病也。”

病理性带下
带下量过多,或色、质、气味发生异常, 则属带下病。

《诸病源候论》中记载青、赤、黄、白、黑 五色带下。

中医妇科学(带下病)练习试卷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中医妇科学(带下病)练习试卷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中医妇科学(带下病)练习试卷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 A3型题 2. A3型题 3. A1型题患者,女,38岁,带下量多色黄,黏稠,有臭味;口苦口腻,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1.中医诊断为A.带下过多热毒蕴结证B.带下过多湿热下注证C.带下过多阴虚夹湿证D.带下过多脾湿化热证E.带下过多肾阳虚证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带下病2.治宜A.清热解毒B.清热利湿,解毒杀虫C.滋阴益肾,清利湿热D.疏风化浊,除湿杀虫E.健脾渗湿,清热除湿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带下病3.方宜首选A.龙胆泻肝汤B.萆?渗湿汤C.易黄汤D.八正散E.止带方正确答案:E 涉及知识点:带下病4.(假设信息)若此患者症见带下色黄绿如脓,呈泡沫状;烦躁易怒,口苦咽干,目赤头痛;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则治宜A.清热解毒B.清热利湿,解毒杀虫C.清肝利湿止带D.清热利湿化浊E.健脾渗湿止带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带下病5.方宜首选A.萆?渗湿汤B.龙胆泻肝汤C.五味消毒饮D.止带方E.易黄汤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带下病患者,女,30岁;带下量多,色白,质稀薄如涕,无臭;面黄倦怠,纳少便溏;舌淡体胖,苔白稍腻,脉细。

6.此病例中医诊断A.带下过多热毒蕴结证B.带下过多肾阳虚证C.带下过多脾虚证D.带下过多阴虚夹湿证E.带下过多湿热下注证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带下病7.治法为A.健脾益气,升阳除湿B.温肾培元,固涩止带C.滋肾益阴,清热利湿D.清利湿热,解毒杀虫E.清热解毒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带下病8.方宜首选A.内补丸B.止带方C.易黄汤D.补中益气汤E.完带汤正确答案:E 涉及知识点:带下病9.(假设信息)若患者带下日久,滑脱不止,处方宜加A.杜仲、川断B.芡实、乌贼骨C.香附、艾叶D.砂仁、厚朴E.黄柏、苍术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带下病10.(假设信息)若此患者日久不愈,湿化为热,证见带下量多,色黄黏稠,有臭味,方宜A.知柏地黄汤B.龙胆泻肝汤C.止带方D.易黄汤E.五味消毒饮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带下病患者,女,38岁,避孕措施采取不当,反复流产。

2带下病、带下过多

2带下病、带下过多

治法:温肾培元,固涩止带。
方药:内补丸(《女科切要》)。(鹿茸菟丝内补丸, 芪桂苁蓉附紫菀; 潼白蒺藜桑螵蛸,温肾培元止带专)
鹿茸、菟丝子、潼蒺藜、黄芪、肉桂、桑螵蛸、 肉苁蓉、制附子、白蒺藜、紫菀茸、
方解: 鹿茸、肉苁蓉——温肾阳,生精髓,益血脉; 菟丝子——补肝肾,固任脉; 黄芪——补气; 肉桂、附子——温命门,补真火; 潼蒺藜——温肾止腰痛; 白蒺藜——疏肝泄风; 紫菀茸——温肺益肾; 桑螵蛸——收涩固精。 全方有温肾壮阳,益精固涩之力。 加减: 若便溏者——去肉苁蓉,加补骨脂、肉豆蔻温脾肾。
治法:清热解毒。 方药: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加土茯苓、败酱草 、鱼腥草、薏苡仁。(五味消毒治诸疔,银花野菊蒲 公英; 紫花地丁天葵子,清热解毒效非轻。) 蒲公英、金银花、野菊花、紫地丁、天葵子
方解: 五味消毒饮——五味药均为清热解毒之品;
土茯苓、败酱草、鱼腥草、薏苡仁——清热解毒,利水 除湿。
3.阴虚夹湿证 主要证候:带下量多,色黄或赤白相兼,质稠,有气味 ,阴部灼热,或阴部瘙痒;腰膝酸软,头晕目眩,或烘 热汗出,五心烦热,咽干口燥,失眠多梦。舌红,苔少 或黄腻,脉细数。
证候分析:肾阴不足,相火偏旺,损伤血络,或复感湿邪,损
伤任带致任脉失固,带脉失约,故带下量多,色黄或赤白相兼, 质稠,有气味;腰为肾之府,肾阴虚则腰酸膝软;阴虚生内热, 则五心烦热,咽干口燥,阴部灼热或瘙痒;阴虚不能潜阳,虚阳 上扰则头晕目眩,烘热汗出;肾水亏损,不能上济于心,则失眠 多梦。舌红,苔少或黄腻,脉细数均为肾虚夹湿之象。
诊断
1.病史:有手术切除卵巢、盆腔放疗、盆腔炎症、反 复流产史、卵巢早衰、产后大出血或长期服用某些药 物抑制卵巢功能等史。 2、临床表现:带下过少,甚至全无,阴道干涩、痒痛 ,甚至阴部萎缩。或伴性欲低下,性交疼痛,月经错 后、稀发、经量偏少,闭经,不孕等。 3、检查: ①妇科检查:阴道黏膜皱折明显减少或消失,或阴道壁 菲薄充血,分泌物极少,宫颈、宫体或有萎缩。 ②辅助检查:阴道脱落细胞涂片提示雌激素水平较低。

带下病--带下过多(附:阴道炎、宫颈炎)练习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带下病--带下过多(附:阴道炎、宫颈炎)练习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带下病--带下过多(附:阴道炎、宫颈炎)练习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A2型题 2. A1型题 3. B1型题1.患者,女,30岁,自诉带下量多半年,色白,如涕如唾,绵绵不断,无臭气,面色6光白,四肢倦怠,纳少便溏,舌淡胖,苔白腻,脉细缓。

首选方剂是( )A.五味消毒饮B.完带汤C.内补丸D.知柏地黄丸E.止带方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带下病--带下过多(附:阴道炎、宫颈炎) 2.患者,女,30岁,自诉三天来带下量多,色白,质黏腻,呈豆腐渣样,外阴瘙痒,胸闷口苦,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其治疗的首选方是( ) A.五味消毒饮B.完带汤C.苓桂术甘汤D.知柏地黄丸E.止带方正确答案:E 涉及知识点:带下病--带下过多(附:阴道炎、宫颈炎) 3.患者带下增多,色黄绿,质黏稠,有臭气,伴阴部瘙痒,胸闷心烦,口苦咽于,头晕头痛,小便黄少,大便秘结;舌边红,苔黄腻,脉弦滑。

其治法是( )A.清热利湿,杀虫止痒B.清热凉血,祛风止痒C.清肝利湿止带D.健脾除湿,止带止痒E.清热利湿,疏风化浊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带下病--带下过多(附:阴道炎、宫颈炎) 4.患者,女,25岁,自诉3天来带下量多,赤白相兼,质黏腻,臭秽难闻,小腹疼痛,腰骶酸痛,烦热头晕,口苦咽干,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疗首选方剂是( )A.五味消毒饮B.完带汤C.易黄汤D.知柏地黄丸E.止带方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带下病--带下过多(附:阴道炎、宫颈炎) 5.细菌性阴道炎的带下特点是( )A.稀薄淡黄,或赤白,甚者为脓性B.凝乳状,或豆腐渣样C.五色带下,秽臭难闻D.灰黄色或黄绿色,质稀薄或呈脓性状,腥臭味,有泡沫E.淡黄色或血样脓性赤带,质稀正确答案:E 涉及知识点:带下病--带下过多(附:阴道炎、宫颈炎) 6.脾虚带下过多的治法是( )A.健脾益气,清热止带B.健脾益气,升阳除湿C.健脾益气,清热利湿D.健脾益气,固涩止带E.健脾益气,除湿止带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带下病--带下过多(附:阴道炎、宫颈炎) 7.湿热下注带下过多的治法是( )A.清热利湿止带B.利湿止带止痒C.清热祛湿止痒D.清热利湿,解毒杀虫E.清热除湿,祛风止痒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带下病--带下过多(附:阴道炎、宫颈炎) 8.肾阳虚带下过多的治法是( )A.温补肾气,固涩止带B.温补肝肾,固涩止带C.温肾健脾,固涩止带D.温肾培元,固涩止带E.温补肾阳。

带下病中医名词解释

带下病中医名词解释

带下病中医名词解释带下病中医名词解释1. 带下病带下病,又称白带异常、阴道炎,是指女性阴道分泌物的异常变化,包括颜色、质地、气味等方面的改变,常伴有瘙痒、灼热感和不适等症状。

2. 寒湿带下寒湿带下是指阴道分泌物中寒湿之邪滞留引起的带下病。

寒性带下常伴有白带增多,呈稀薄的液体状,外阴瘙痒、灼热感明显,尤以寒湿之邪侵犯肾经者,出现下腹冷痛、腰酸等症状。

3. 湿热带下湿热带下是指阴道分泌物中湿热之邪滞留引起的带下病。

湿性带下常伴有白带黄稠,伴有瘙痒、灼热感,甚至局部红肿疼痛的症状。

湿热带下可能与体内湿热蕴结、脾胃湿热等因素相关。

4. 血热带下血热带下是指阴道分泌物中存在热毒,引起的带下病。

血热带下常伴有黄色或暗红色的带下,且伴有异味、瘙痒、疼痛等症状。

常见于月经不调、子宫附件感染等情况。

肝郁带下是指由于情绪压抑导致肝经气机郁滞,进而引发带下病。

肝郁带下的特点是白带量多,质地粘稠,常伴有情绪不稳、胸闷、嗳气等症状。

6. 腰冷带下腰冷带下是指因腰部受寒而引发的带下病。

腰冷带下的表现为白带清稀,腰部冷痛明显,伴有腹部不适、乏力等症状。

常见于寒冷环境下长时间暴露或不注意保暖导致的寒邪入侵。

带下病是女性常见的妇科疾病之一,不同类型的带下病在症状和表现上有一定的差异。

对于带下病患者,应及时就医,寻求中医专家的帮助,根据不同类型的带下病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以恢复阴道分泌物的正常状态,缓解相关症状,并避免病情恶化。

7. 气滞带下气滞带下是指由于气机郁滞引起的带下病。

气滞带下的特点是白带量多,质地黏稠,伴有胸闷、脘腹胀满等症状。

常见于情绪不畅、饮食不节等因素影响。

8. 气虚带下气虚带下是指由于气血亏虚引起的带下病。

气虚带下的表现为白带清淡,质地稀薄,伴有乏力、气短、心悸等症状。

常见于长期体力或精力消耗过多、营养不良等情况。

血瘀带下是指因经络阻塞、血液循环不畅引起的带下病。

血瘀带下的特点是白带颜色暗红或紫红,质地黏稠,伴有下腹胀痛、经期不调等症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能自行停止。均出自胞宫。 赤带出自阴道、子门,为赤白色黏液,似血非血,月经周期正常
。 2.白带与白浊鉴别:
白浊出自尿窍,混浊如米泔。 带下出自阴道。 3.黄带与阴疮鉴别: 阴疮阴户红肿热痛,或有结块,破溃时排出脓性液体。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根据带下的量、色、质、气味异常辨寒热虚 实。
带下色深(黄、赤、青绿),质黏稠,臭秽者——多属 实、热;
带下量多,清冷,终日淋漓不断;肾阳虚,不能下暖膀胱,故小 便频数清长;不能上温脾阳,故大便溏薄;肾为腰外之府,肾虚 失养,故腰酸如折;肾阳虚衰,不能温煦胞宫,则小腹有冷感。 舌淡,苔白润,脉沉迟,为肾阳不足之征。
治法:温肾培元,固涩止带。
方药:内补丸(《女科切要》)。(鹿茸菟丝内补丸, 芪桂苁蓉附紫菀; 潼白蒺藜桑螵蛸,温肾培元止带专)
第九章 带 下 病
概念
带下病是指:带下量明显增多或减少,色、质、气味发 生异常,或伴有全身或局部症状者。 带下量明显增多指带下过多。 带下量明显减少指带下过少。 带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带下:泛指经、带、胎、产、杂等妇科疾病而言; 狭义带下:是指妇人阴道内的分泌物。有生理和病理之 分。健康女子自青春期开始,阴道内即有少量白色或 无色透明无臭的粘性液体分泌,其量不多,但每逢经 期前后、月经中期及妊娠期量增多,以润泽阴户,防 御外邪,此为生理性带下,不做病论,本节讨论病理性 带下。
3.检查:
(1)妇科检查:可有阴道炎、宫颈炎或盆腔炎性疾病的 体征。
(2)其他检查:阴道、宫颈分泌物涂片或培养可见大量 白细胞,或滴虫、白色念珠菌、假丝酵母菌等病原体 。可行宫颈细胞学检查,必要时阴道镜或宫颈活组织 检查,以排除恶性病变。
鉴别诊断
1.赤带与漏下、经间期出血鉴别: 漏下是指经血非时而下,淋漓不止; 经间期出血是在两次月经中间出现少量周期性出血,一般3~7天
西医学之阴道炎、宫颈炎、盆腔炎等疾病所致带下 异常可参照本病治疗。
病因病机
主要病因:感受湿邪。 内湿: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任脉不固,带脉失约。
1.脾虚——饮食不节,劳倦过渡,或忧思伤脾、损伤脾 气,或素体脾虚,或肾虚不能温煦脾土或肝郁乘脾。 均可导致脾失健运,湿邪内生,湿邪流注下焦,伤及 任带,致任脉不固,带脉失约而为带下。
实、乌贼骨固涩止带。 若湿蕴化热者,症见带下黏稠色黄——治宜清热利
湿止带,方用易黄汤(《傅青主女科》见经断复来) 。
2.肾阳虚证
主要证候:带下量多,清冷,质稀如水 ,终日淋漓不断 ;腰酸如折,小腹冷感,小便频数清长,夜间尤甚,大 便溏薄。舌质淡,苔白润,脉沉迟。
证候分析:肾阳不足,命门火衰,封藏失职,阴液滑脱而下,故
第一节 带下过多
概念
带下量明显增多,色、质、气味异常,或伴有全身或局 部症状者。 古代有“白沃”、“赤白沥”、“下白物”等名称。 《诸病源候论•妇人杂病诸候•带下候》明确提出了“带 下病”之名。 《校注妇人良方》认为“病生于带脉,故名带下”。 《沈氏女科辑要笺正》对其临床表现作了较为具体的描 述:“如其太多,或五色稠杂及腥秽者,斯为病候。” 《傅青主女科•带下》将带下病列为首卷,根据带下颜 色的变化,详细分析了白、黄、赤、青、黑五色带下 的论治,认为“带下俱是湿证”,并创立完带汤、易 黄汤、清肝止淋汤。
方解:重用白术、山药——健脾止带; 人参、甘草——补气扶中; 苍术——燥湿健脾; 柴胡、白芍、陈皮——疏肝解郁,理气升阳; 车前子——利水除湿; 黑芥穗——入血分祛风除湿。 全方脾、胃、肝三经同治,具有健脾益气,升阳除
湿之功。
加减:若肾虚腰痛者——加杜仲、菟丝子以固肾气; 寒凝腹痛者——加香附、艾叶以温经止痛; 若带下日久,滑脱不止者——加金樱子、龙骨、芡
脉不固,带脉失约而为带下异常;脾虚中阳不振,则面色不荣而 呈(白光)白或萎黄,四肢不温,精神疲乏;脾虚失运,则纳少 便溏,两足浮肿。舌淡苔白或腻,脉细缓,为脾虚中阳不振之象 。
治法:健脾益气,升阳除湿。 方药:完带汤(《傅青主女科》)。 白术、山药、人参、白芍、苍术、甘草、陈皮、黑芥穗 、柴胡、车前子
5.湿毒蕴结——房事不洁,或手术损伤,湿热乘 虚而入,酿而成毒;或宿有痼疾,正气不足以 御邪,邪毒直中子门、胞宫,损伤任带,而为 带下病。
诊断要点
1.病史:经期、产后余血未净,摄生不洁,或不禁房 事,或妇产科手术后感染邪毒史。
2.临床表现:带下量增多,色、质、气味异常,可伴 有阴部瘙痒、灼热、疼痛等症。
2.肾阳虚——素体肾气不足,下元亏损,或房劳 多产,或久病伤肾,肾阳不足,命门火衰,任 带失约;或肾气不固,封藏失职,精液滑脱而 下均可导致带下过多。
3.阴虚挟湿——素体阴虚,或年老体虚,或久病 失养,肾阴亏虚,相火偏旺,阴虚失守,复感 湿邪,伤及任带,约固无力,而为带下病。
4.湿热下注——经期、产后,胞脉空虚,摄生不 慎,湿热内犯;久居阴湿之地,或经行产后涉 水淋雨,湿邪乘虚而入,蕴而化热,伤及任带 而致;或因肝郁化热,肝气乘脾,脾虚失运, 肝火挟脾湿流注下焦,伤及任带两脉,发为带 下病。
鹿茸、菟丝子、潼蒺藜、黄芪、肉桂、桑螵蛸、
肉苁蓉、制附子、白蒺藜、紫菀茸、
方解: 鹿茸、肉苁蓉——温肾阳,生精髓,益血脉; 菟丝子——补肝肾,固任脉; 黄芪——补气; 肉桂、附子——温命门,补真火; 潼蒺藜——温肾止腰痛; 白蒺藜——疏肝泄风; 紫菀茸——温肺益肾; 桑螵蛸——收涩固精。 全方有温肾壮阳,益精固涩之力。
带下色淡(白、淡黄),质稀,或有腥气者——多属虚、 寒。
久病阴液耗损,湿邪黏着缠绵,可致虚实错杂,或虚者 更虚。
治则:以除湿为主。 治脾宜运、宜升、宜燥; 治肾宜补、宜固、宜涩; 湿热宜清、宜利; 局部症状明显者可配合外治。
1.脾虚证 主要证候:带下量多,色白或淡黄,质稀薄,如涕如唾 ,无臭气,绵绵不断;面色(白光)白或萎黄,四肢不 温,精神疲倦,纳少便溏,两足浮肿。舌淡苔白或腻, 脉细缓。 证候分析:脾气虚弱,运化失职,水湿下注,伤及任带,使任
加减: 若便溏者——去肉苁蓉,加补骨脂、肉豆蔻温脾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