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中医助理-中医妇科学-带下病
中医执业助理冲刺金题中医妇科学第六章:带下病

中医执业助理冲刺金题中医妇科学第六章:带下病1.下列各项ꎬ不属带下过多脾虚证临床表现的是A.带下量多、色白或淡黄、质稀薄ꎬ无臭气ꎬ绵绵不断B.面色白或萎黄ꎬ四肢倦怠C.纳少便溏ꎬ四肢浮肿D.五心烦热ꎬ失眠多梦E.舌淡胖ꎬ苔白ꎬ脉细缓2.下列各项ꎬ不属带下过多肾阳虚证临床表现的是A.带下量多、质清稀如水ꎬ终日淋漓不断B.腰酸如折ꎬ小腹冷感C.小便频数清长ꎬ夜间尤甚ꎬ大便溏薄D.畏寒肢冷ꎬ面色晦暗E.烘热汗出ꎬ头晕耳鸣3.带下过多脾虚证的治法是A.健脾益气ꎬ固涩止带B.健脾益气ꎬ清热止带C.健脾益气ꎬ升阳除湿D.健脾益气ꎬ清热利湿E.健脾益气ꎬ除湿止带4.带下过多热毒蕴结证的治法是A.清热泻火B.清热解毒C.利湿解毒D.清热利湿E.清热止带5.下列各项ꎬ不属带下过少血枯瘀阻证临床表现的是A.带下过少ꎬ甚至全无ꎬ阴中干涩ꎬ阴痒B.面色无华ꎬ头晕眼花ꎬ心悸失眠C.面色晦暗ꎬ畏寒肢冷D.经行腹痛ꎬ经色紫暗ꎬ有血块ꎬ肌肤甲错E.舌暗ꎬ边有瘀点瘀斑ꎬ脉细涩6.患者自诉三天来带下量多、色白、质黏腻ꎬ呈豆腐渣样ꎬ外阴瘙痒ꎬ胸闷口苦ꎬ小便短赤ꎬ舌红ꎬ苔黄腻ꎬ脉滑数ꎮ治疗应首选的方剂是A.五味消毒饮B.完带汤C.苓桂术甘汤D.知柏地黄丸E.止带方7.患者ꎬ女ꎬ27岁ꎬ已婚ꎮ近几个月来带下量多、黏稠、色黄ꎬ胸闷心烦ꎬ纳少便溏ꎬ舌淡红ꎬ苔黄略腻ꎬ脉细ꎮ其治法是A.清热利湿止带B.健脾利湿止带C.健脾益气止带D.清热解毒止带E.补肾健脾止带8.患者ꎬ女ꎬ32岁ꎬ已婚ꎮ带下量多、色淡黄、质黏稠ꎬ无臭气ꎬ面色萎黄ꎬ四肢不温ꎬ舌淡ꎬ苔白腻ꎬ脉缓弱ꎮ其治法是A.清热解毒除湿B.清热利湿止带C.温肾助阳ꎬ涩精止带D.滋阴益肾ꎬ清热祛湿E.健脾益气ꎬ升阳除湿9.患者近半年来带下量少ꎬ阴中干涩ꎬ阴痒ꎬ面色无华ꎬ头晕眼花ꎬ心悸失眠ꎬ神疲乏力ꎬ经行量少ꎬ色紫暗ꎬ有血块ꎬ下腹有包块ꎬ舌质暗ꎬ边有瘀点瘀斑ꎬ脉细涩ꎮ其治法是A.补血益气ꎬ活血化瘀B.滋补阴血ꎬ活血化瘀C.补血益精ꎬ活血化瘀D.补血填精ꎬ破血下瘀E.补血益气ꎬ破血下瘀(10~11题共用备选答案)A.知柏地黄丸B.萆薢渗湿汤C.完带汤D.补中益气汤E.右归丸10.治疗带下过多阴虚夹湿证ꎬ应首选的方剂是11.治疗带下过多脾虚证ꎬ应首选的方剂是1.D2.E3.C4.B5.C6.E7.A8.E9.C 10.A11.C1.【解析】带下过多脾虚证的主要证候:带下量多、色白或淡黄、质稀薄ꎬ或带如涕如唾ꎬ绵绵不断ꎬ无臭ꎬ面色白或萎黄ꎬ伴四肢倦怠ꎬ脘胁不舒ꎬ纳少便溏ꎬ或伴四肢浮肿ꎬ舌淡胖ꎬ苔白或腻ꎬ脉细缓ꎮC项五心烦热ꎬ失眠多梦属于带下过多阴虚夹湿证的临床表现ꎮ7.【解析】由题干带下量多、黏稠、色黄ꎬ胸闷心烦ꎬ纳少便溏ꎬ舌淡红苔黄略腻ꎬ脉细ꎬ诊断为带下过多湿热下注证ꎬ治法是清热利湿止带ꎮ8.【解析】由题干带下量多、色淡黄、质黏稠无臭气ꎬ面色萎黄ꎬ四肢不温ꎬ舌淡ꎬ苔白腻ꎬ脉缓弱ꎬ诊断为带下过多脾虚证ꎮ因为脾气虚弱ꎬ运化失司ꎬ湿邪下注ꎬ任脉不固ꎬ带脉失约ꎬ则带下量多ꎻ脾虚中阳不振ꎬ则面色萎黄ꎬ四肢不温ꎻ舌淡ꎬ苔白腻ꎬ脉缓弱均为脾虚湿困之证ꎮ脾虚治法是健脾益气ꎬ升阳除湿ꎮ。
中医-针灸治疗-妇科(带下病-女更)

病因与病机
病因
年龄、遗传、环境因素、生活压力等。
病机
中医认为女性更年期是由于肾气不足、肝郁气滞、脾虚湿盛等原因导致气血失调 ,引发一系列症状。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
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 结合年龄和绝经史,可作出诊断。
鉴别诊断
需与其他原因引起的类似症状进行鉴 别,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焦虑症、抑 郁症等。
耳针治疗是通过刺激耳廓上的穴位来调节脏腑功能和气血运行的一种治疗方法。 对于女性更年期,耳针治疗可以调节内分泌、平衡阴阳,缓解更年期症状。
耳针治疗的具体操作方法是使用不同规格的针具刺激耳廓上的特定穴位,以达到 治疗目的。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消毒和避免损伤耳廓。
CHAPTER 06
针灸治疗女性更年期的案例分析
案例三:针灸治疗带下病的注意事项
患者情况
患者年龄50岁,已婚,患有带下病多年,表现为白带量 多、色黄绿如脓,伴有腹痛等症状。
针灸治疗
采用针灸治疗,选取中极、关元、气海等穴位,每周治疗 2次,治疗3个月。
注意事项
在针灸治疗期间,患者需要保持外阴清洁干燥,避免性生 活和盆浴;同时注意调节饮食和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 和精神压力。
症状
带下病的常见症状包括白带增多 、色黄、质稠、气味难闻等,可 能伴有外阴瘙痒、灼热感或小腹 疼痛。
病因与病机
病因
带下病的病因主要包括湿邪内侵、脾虚湿困、肾虚失固等。
病机
湿邪内侵多因外感湿热之邪,或脾虚水湿不运,湿邪内停所 致;脾虚湿困则因脾胃虚弱,水湿不化,湿邪下注而形成; 肾虚失固则因肾气不足,封藏失职,带脉不固所致。
艾灸治疗
艾灸治疗是通过艾叶制成的艾条或艾柱,在人体穴位上施 灸,以温通气血、扶正祛邪的一种治疗方法。对于女性更 年期,艾灸治疗可以温补肾阳、调理冲任,缓解更年期症 状。
带下病中医中药

带下病中医中药带下量明显增多,色、质、气味异常,或伴有阴部及全身症状者,称为带下病。
本病应与杂病中的阴痒互参,因为两病常同时存在。
西医所称的女性生殖系统炎症,表现为带下异常为主时,可参本病辨证论治。
带下病诊断要点凡出现带下量增多,色、质、臭气异常,或伴阴痒者,便可诊断为本病。
必须进行妇查及白带涂片检查,找出病位及病因。
但也有不少检查正常而诊为带下病者,本病尤其强调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赤带、赤白带、黄色带或臭秽带下,尤其是更年期妇女或绝经后妇女出现上述症状时,要警惕宫颈癌、子宫内膜癌等病证,及早诊治。
带下病辨证分析本病发生的病因病机主要是脏腑功能失常,湿从内生;或下阴直接感染湿毒虫邪,致使湿邪损伤任带,使任脉不固,带脉失约,带浊下注胞中,流溢于阴窍,发为带下病。
带下病的辨证有虚实之分。
临床以实证较多,尤其合并阴痒者更为多见。
一般带下量多、色白,质清无臭者,属虚;带下量多,色、质异常有臭者,属实。
本病的治疗以祛湿为主。
脾虚者,健脾益气,升阳除湿;肾虚者,补肾固涩,佐以健脾除湿;湿热者,清热利湿;湿毒者,清热解毒利湿;感虫阴痒蚀烂者,必须配合阴道冲洗和纳药等外治法。
带下病辨证论治脾虚型【证见】带下量多,色白,质粘稠,无臭气。
面色较黄,颜面及足跗浮肿,神疲纳呆,四肢不温或便溏。
舌质淡,苔白或腻,脉细弱。
【治法】健脾益气,升阳除湿。
【方药】1.主方完带汤(傅山《傅青主女科》)加减处方:白术15克,山药30克,党参20克,车前子15克,苍术15克,陈皮6克,白芍15克,柴胡6克,黑荆芥9克,炙甘草6克,白芷10克,扁豆30克。
水煎服。
如气虚明显者,加北黄芪、升麻,以益气升阳。
兼痰湿较重,头重胸闷,痰多者,加法半夏、白芥子、冬瓜仁、茯苓之类,以化痰止带。
兼腰酸等肾虚者,加金樱子、芡实、鹿角霜之类。
如有附件炎、盆腔炎体征者,适加疏肝活血之品,如丹参、赤芍、香附、败酱草。
如有宫颈糜烂,大多可作宫颈火烫及波姆机等治疗。
中医妇科学-带下病

炼以增强体质。
妇科肿瘤合并带下病风险评估
肿瘤性质评估
综合评估
明确妇科肿瘤的性质(良性或恶性), 以便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和评估带下 病的风险。
结合患者的年龄、肿瘤分期、身体状况 等因素,综合评估妇科肿瘤合并带下病 的风险,并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带下病症状评估
观察带下病的症状(如带下量是否增 多、色质是否异常等),以评估其对 妇科肿瘤的影响及预后。
间尤甚,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沉迟。
输入 治标疗方题法
症状表现
温肾助阳,涩精止带。
常用方剂
宜食温补肾阳之品,如羊肉、韭菜、核桃、生姜等。
饮食调理
内补丸、右归丸等加减。
阴虚夹湿型带下病
症状表现
带下量多,色黄或赤白相兼,质稠,有气味,阴 部灼热感,或阴部瘙痒,头晕目眩,腰酸肢软, 五心烦热,咽干口燥,或失眠多梦,舌质红,苔 少或黄腻,脉细数。
01
02
03
04
注意个人卫生,经期和性生活 前后要特别注意外阴清洁。
增强体质,适当进行体育锻炼 ,提高身体免疫力。
均衡饮食,保证营养全面,避 免偏食或暴饮暴食。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熬 夜、烟酒等不良行为。
定期检查与随访重要性
定期进行妇科检查, 及时发现并治疗带下 病等妇科疾病。
如有异常情况,应及 时就医检查,避免病 情加重。
常用方剂
知柏地黄丸、左归丸等加减。
治疗方法
滋阴益肾,清热祛湿。
饮食调理
宜食滋阴清热之品,如绿豆、冬瓜、赤小豆、鸭 肉等。
湿热下注型带下病
症状表现
治疗方法
带下量多,色黄或黄绿,如脓样,有臭味 ,或夹血液,阴部瘙痒,小便短赤,口苦 咽干,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带下病中医名词解释

带下病中医名词解释
带下病是指妇女在非月经期间出现阴道分泌物增多,并伴有异常
气味、颜色变化、瘙痒、疼痛等症状的疾病。
中医认为带下病主要与久病虚损、饮食不洁、情志不遂、湿邪侵
袭等因素有关。
常见的中医名词解释如下:
1.浊气:指瘀血、淤滞的气体在体内聚积引发的病理状态。
带下
病中的浊气多指由于慢性炎症、湿邪侵袭等引起的阴道分泌物异常增多。
2.湿邪:中医理论中的一种病邪。
湿邪常由饮食不洁、居室潮湿、气候湿寒或湿热等因素引起,进入人体后可导致带下病的发生。
3.虚损:指机体的气血、阴阳等营养物质不足或失调的状态。
长
期体内虚损会影响子宫、卵巢等生殖系统的正常功能,从而导致带下
病的发生。
对于带下病的治疗,中医常采用调理脾胃、祛除湿邪、活血化瘀、益气养血等方法进行综合治疗。
此外,中医还注重调整生活习惯,如
保持阴道清洁、避免性生活过频、避免饮食寒凉刺激等。
同时,中医也强调心理因素对带下病的影响,建议患者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焦虑与压力。
中医妇科学(带下病)练习试卷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中医妇科学(带下病)练习试卷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 A3型题 2. A3型题 3. A1型题患者,女,38岁,带下量多色黄,黏稠,有臭味;口苦口腻,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1.中医诊断为A.带下过多热毒蕴结证B.带下过多湿热下注证C.带下过多阴虚夹湿证D.带下过多脾湿化热证E.带下过多肾阳虚证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带下病2.治宜A.清热解毒B.清热利湿,解毒杀虫C.滋阴益肾,清利湿热D.疏风化浊,除湿杀虫E.健脾渗湿,清热除湿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带下病3.方宜首选A.龙胆泻肝汤B.萆?渗湿汤C.易黄汤D.八正散E.止带方正确答案:E 涉及知识点:带下病4.(假设信息)若此患者症见带下色黄绿如脓,呈泡沫状;烦躁易怒,口苦咽干,目赤头痛;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则治宜A.清热解毒B.清热利湿,解毒杀虫C.清肝利湿止带D.清热利湿化浊E.健脾渗湿止带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带下病5.方宜首选A.萆?渗湿汤B.龙胆泻肝汤C.五味消毒饮D.止带方E.易黄汤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带下病患者,女,30岁;带下量多,色白,质稀薄如涕,无臭;面黄倦怠,纳少便溏;舌淡体胖,苔白稍腻,脉细。
6.此病例中医诊断A.带下过多热毒蕴结证B.带下过多肾阳虚证C.带下过多脾虚证D.带下过多阴虚夹湿证E.带下过多湿热下注证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带下病7.治法为A.健脾益气,升阳除湿B.温肾培元,固涩止带C.滋肾益阴,清热利湿D.清利湿热,解毒杀虫E.清热解毒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带下病8.方宜首选A.内补丸B.止带方C.易黄汤D.补中益气汤E.完带汤正确答案:E 涉及知识点:带下病9.(假设信息)若患者带下日久,滑脱不止,处方宜加A.杜仲、川断B.芡实、乌贼骨C.香附、艾叶D.砂仁、厚朴E.黄柏、苍术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带下病10.(假设信息)若此患者日久不愈,湿化为热,证见带下量多,色黄黏稠,有臭味,方宜A.知柏地黄汤B.龙胆泻肝汤C.止带方D.易黄汤E.五味消毒饮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带下病患者,女,38岁,避孕措施采取不当,反复流产。
中医-针灸治疗-妇科(带下病-女更)

三、治疗方法
(一)基本治疗 治则:补益气血 、疏肝解郁、通络下乳 。以足 阳明经腧穴为主。虚补实泻。 处方:膻中、乳根、少泽、足三里 方义:少泽——生乳、通乳常用效穴 加减:气血亏虚:气海、血海、脾俞、胃俞、三 阴交;肝郁气滞:期门、内关、太冲。 操作:膻中穴向两侧乳房平刺1~1.5寸,乳根向 乳房基底部平刺1寸左右。
二、临床表现
排除男方不育和女方自身生殖系器质性病变等因 素,女性在与配偶同居并未避孕的情况下2年未 孕。伴有月经不调或痛经、闭经等。 辨证分型: 肾虚胞寒:腰酸腹冷、带下清稀、性欲淡漠 冲任血虚:面黄体弱、疲倦乏力、头晕心悸 气滞血瘀:经前乳房及胸胁胀痛 痰湿阻滞:形体肥胖,面色白光白,口腻纳呆
三、治疗方法
必须学会欣然面对的一种结果----被接纳
以具体的形式感谢招聘单位的接纳,如邮件、短信 考虑怎样使自己的知识能力更适应工作需要 把走进工作岗位当作职业生涯的重要的第一步,认 真思考如何为以后的发展开好头。
Thank you
三、治疗方法
(二)其他疗法 1、电针:乳根 2、耳针:胸、内分泌、肝、脾、肾
临床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针灸治疗产后乳少疗效明显,多数2-3次 见效,一周即可恢复正常。 针灸治疗安全。
第十四节 不孕症
一、概述
定义:指育龄妇女结婚2年以上、配偶生殖功能 正常、未采取避孕措施的情况下而不受 孕者;或曾有孕育史,又连续2年以上未 再受孕者。 原因:中枢性的影响、全身性疾患、免疫因素、 卵巢局部因素、输卵管因素、子宫因素、阴道因 素等。 病因病机:肾虚胞寒、冲任血虚、气滞血瘀、痰 湿阻滞。
无论站还是坐,不能摇动和抖动 对话时目光不能游弋不定 要控制小动作 不要为掩饰紧张情绪而散淡
中医妇科带下病

变法:若肝经湿热下注——龙胆泻肝汤 加苦参、黄连
若湿浊偏甚——萆薢渗湿汤《疡科心得集》
加苍术、藿香
湿毒蕴结
湿毒内侵--损伤任带二脉-- 秽浊下流
湿毒蕴结
主要证候:带下量多,黄绿如脓,或赤白相
兼,或五色杂下,状如米泔,臭秽 难闻, 小腹疼痛,腰骶酸痛口苦咽 干,小 便短赤,舌红,苔黄腻, 脉滑数。
四、多项选择题
1.下列情况哪些属于异常带下?( ) A.经期前后白带增多 B.白带量增多,色黄质稠 C.白带增多,气味臭秽 D.排卵期前后白带增多 E.妊娠早期白带增多
2.完带汤的药物组成有哪些( ) A.白术、山药、人参 B.白芍、苍术、陈皮 C.山药、白果、甘草 D.黑芥穗、柴胡、车前子 E.车前子、黄柏、陈皮
方解:鹿茸、肉苁蓉、
潼蒺藜、菟丝子——温肾填精益髓 潼蒺藜、桑螵蛸 ——补肾涩精止带 附子、肉桂 黄芪 白蒺藜 紫菀茸 ——温肾壮阳补火 ——益气固摄 ——疏肝泄风 ——温肺益肾
加减:腹泻便溏者,去肉苁蓉加补骨脂,肉豆蔻
白崩者,方用固精丸《济阴纲目》
临床应用
内补丸乃为肾阳不足,命门火衰,冲任 亏损所设。 凡症腰膝酸软,形寒肢冷,神疲乏力, 面色晦暗,头晕耳鸣,尿频便溏,舌淡, 苔白,脉沉迟无力者皆可用之。
治疗带下病 治疗不孕症 治疗闭经 治疗结核性盆腔炎
阴虚挟湿
阴虚相火偏旺,复感湿邪--损及任带
阴虚挟湿
主要症候:带下量不甚多,色黄或赤白相兼,
质稠或有臭气,阴部干涩或灼热 感,腰膝酸软,头晕耳鸣,颧赤唇红,五心烦热, 舌红苔少或黄腻,脉细 数。
阴精亏损,阴部失荣--干涩不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带下病
概述
大纲要求:
带下病的定义
带下病的治疗原则
概述
带下病是指带下量明显增多或减少,色、质、气味发生异常。
带下病的辨证(复习):
应以带下量、色、质、气味结合全身症状、舌脉作为依据。
带下量多、色淡质稀无臭为虚证;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有秽臭者为实证;
带下量多、色白、质清稀如水,多为阳虚;
带下量多或不多、色黄或赤白带下,质稠多为阴虚夹湿;
带下量多、色淡黄或白、质稀无气味,伴神疲乏力多为脾虚;
带下量多、色黄或黄白、质黏腻、有臭味,多为湿热;
赤白带下质稠或带如脓样,有臭味或腐臭难闻,多为湿毒;
带下量明显减少,甚至无带,大多为肾精亏虚,天癸早衰,任带虚损。
带下过多
大纲要求:
带下过多的定义
病因病机
辨证要点
辨证论治
外治法
预防与调护
定义:带下量明显增多,色、质、气味异常,或伴有局部及全身症状者。
古代有“白沃”、“赤白沥”、“下白物”等名称。
病因病机
病机是湿邪伤及任带二脉,使任脉不固,带脉失约。
湿邪是导致本病的主要原因,但有内外之别。
脾肾肝三脏功能失调是产生内湿之因,
外湿多因久居湿地,或涉水淋雨,或摄生不洁,或不洁性交等。
辨证要点
主要是根据带下的量、色、质、气味的异常以辨寒热虚实。
带下色淡、质稀者为虚寒;
色黄、质稠、有秽臭者为实热。
临证时,结合全身症状、舌脉、病史等进行综合分析。
(带下色杂,味臭秽难闻者,为热毒)
辨证论治
脾虚证(16年)
主要证候:带下量多,色白或淡黄,质稀薄,或如涕如唾,绵绵不断,无臭;面色白或萎黄,四肢倦怠,脘胁不舒,纳少便溏,或四肢浮肿;舌淡胖,苔白或腻,脉细缓。
治法:健脾益气,升阳除湿。
方药:完带汤。
若脾虚湿蕴化热,症见带下量多,色黄,黏稠,有臭味者,治宜健脾祛湿,清热止带,方用易黄汤。
肾阳虚证
主要证候:带下量多,绵绵不断,质清稀如水;腰酸如折,畏寒肢冷,小腹冷感,面色晦暗,小便清长,或夜尿多,大便溏薄;舌质淡,苔白润,脉沉迟。
治法:温肾培元,固涩止带。
方药:内补丸。
阴虚夹湿证(16年)
主要证候:带下量多,色黄或赤白相兼,质稠,有气味,阴部灼热感,或阴部瘙痒;腰酸腿软,头晕耳鸣,五心烦热,咽干口燥,或烘热汗出,失眠多梦;舌质红,苔少或黄腻,脉细数。
治法:滋肾益阴,清热利湿。
方药:知柏地黄汤。
湿热下注证
主要证候:带下量多,色黄或呈脓性,质黏稠,有臭气,或带下色白质黏,呈豆渣样,外阴瘙痒;小腹作痛,口苦口腻,胸闷纳呆,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利湿热,佐以解毒杀虫。
方药:止带方。
若肝经湿热下注,症见带下量多色黄或黄绿,质黏稠,或呈泡沫状,有臭气,阴痒;烦躁易怒,口苦咽干,头晕头痛;舌边红,苔黄腻,脉弦滑,治宜清肝利湿止带,方用龙胆泻肝汤。
若湿浊偏甚,症见带下量多,色白,如豆渣状或凝乳状,阴部瘙痒;脘闷纳差;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宜清热利湿,疏风化浊,方用萆薢渗湿汤加苍术、藿香。
热毒蕴结证
主要证候:带下量多,黄绿如脓,或赤白相兼,或五色杂下,质黏腻,臭秽难闻;小腹疼痛,腰骶酸痛,烦热头晕,口苦咽干,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
方药:五味消毒饮加土茯苓、败酱草、鱼腥草、薏苡仁。
刘氏妇科证治歌诀:
带下过多证型多,脾虚完带病可瘥。
肾阳亏虚内补丸,阴虚夹湿知柏托。
湿热止带方正用,热毒五味消毒活。
注意几个变证及用方:
脾虚湿蕴化热证用易黄汤。
肝经湿热下注证,用龙胆泻肝汤。
湿盛证,用萆薢渗湿汤。
用方趣记:(花)五万,治内脂。
(脂肪多,导致带下多)
五——五味消毒饮,万——完带汤,治——知柏地黄丸
内——内补丸,脂——止带方。
带下过少
大纲要求:
带下过少的定义
病因病机
辨证论治
带下过少的定义
带下过少是指带下量明显减少,导致阴中干涩痒痛,甚至阴部萎缩者。
病因病机
本病的主要病机是阴液不足,不能渗润阴道。
肝肾亏损、血枯瘀阻是导致带下过少的主要原因。
辨证论治
肝肾亏损证
主要证候:带下过少,甚至全无,阴部干涩灼痛,或伴阴痒,阴部萎缩,性交疼痛,甚则性交干涩困难;头晕耳鸣,腰膝酸软,烘热汗出,烦热胸闷,夜寐不安,小便黄,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数或沉弦细。
治法:滋补肝肾,养精益血。
方药:左归丸加知母、肉苁蓉、紫河车、麦冬。
血枯瘀阻证(16年)
主要证候:带下过少,甚至全无,阴中干涩,阴痒;或面色无华,头晕眼花,心悸失眠(血虚之象),神疲乏力,或经行腹痛,经色紫黯,有血块,肌肤甲错,或下腹有包块;舌质黯,边有瘀点瘀斑,脉细涩。
(血虚+血瘀)
治法:补血益精,活血化瘀。
方药:小营煎加丹参、桃仁、牛膝。
刘氏妇科证治歌诀:
阴液不足带下少,肝肾亏虚左归找。
血枯瘀阻用小营,服后安然乐陶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