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是人类情感符号的创造

合集下载

艺术是人类情感符号形式的创造

艺术是人类情感符号形式的创造

艺术是人类情感符号形式的创造摘要:苏珊·朗格在人类文化符号论哲学基础上,在对前人理论的批判借鉴中,提出“艺术是人类情感符号形式的创造”的较为合理的全新命题,这是苏珊·朗格整个艺术理论的基础和精髓。

此定义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小的命题,即艺术是一种符号,而且是一种特殊的符号;艺术创造的是一种幻象;艺术符号表现的是人类的情感;艺术符号的表现形式又是一种生命的形式。

关键词:符号;幻象;情感;形式一、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符号苏珊·朗格说:“凡是用语言难以完成的那些任务一一呈现感情和情绪活动的本质和结构的任务一一都可以由艺术品来完成。

”任何一件艺术品所创造的形象,无论是一场舞蹈,还是一件雕塑品,或是一幅绘画,一部乐曲,一首诗,本质上都是内在生活的外部显现或主观现实的客观显现。

这种表现性的形式具有“意义”,从而使自己成为非一般意义上的符号,而是艺术的一种特殊符号。

艺术符号不像纯粹的符号去代替另一样事物,也不像语言符号去表现一个概念。

例如,在绘画艺术中,一幅画虽然有色彩、线条、光线、阴影等不同的要素,但这些要素不像语言词汇那样,有独立的意义,不存在专门画鼻子或画嘴巴的斑点,整幅画是一个单一的有机体,其中的每一个要素都不能离开这个结构而独立存在,每一个个体要素的意义是由整体赋予的。

按照朗格的说法,在一幅绘画作品中,我们若想理解这幅画就不能把组成作品要素的意义进行机械罗列相加而形成对其整体意义的了解。

如《格尔尼卡》这幅画,我们如果仅仅理解了其中的个别组成因素的意义,如马、牛、老人、半人半牛怪、儿童等等,不一定就算对整幅作品的意义理解了,应把艺术作品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

二、艺术创造的是一种幻象苏珊·朗格用“幻象”一词,为各类艺术找到一个最好的共同点,苏珊·朗格认为幻象是各类艺术的总体特征,基于各类艺术的特殊性,艺术幻象也是多种多样的。

如音乐,虚幻的时间;绘画,虚幻的空间;舞蹈,虚幻的力;文学,虚幻的生活;像电影、喜剧等综合艺术,则内含有几种幻象。

艺术是人类情感符号形式的创造

艺术是人类情感符号形式的创造

艺术是人类情感符号形式的创造——浅析苏珊•朗格对艺术的新定义2012-07-03 13:05:30 字体:大中小打印收藏摘要:苏珊•朗格在人类文化符号论哲学基础上,在对前人理论的批判借鉴中,提出“艺术是人类情感符号形式的创造”的较为合理的全新命题,这是苏珊•朗格整个艺术理论的基础和精髓。

此定义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小的命题,即艺术是一种符号,而且是一种特殊的符号;艺术创造的是一种幻想;艺术符号表现的是人类的情感;艺术符号的表现形式又是一种生命的形式。

本文主要针对苏珊•朗格这一艺术的新界定,简要探讨一下其艺术定义中所涉及的内涵。

关键词:符号;幻象;情感;形式一、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符号苏珊•朗格说:“凡是用语言难以完成的那些任务一一呈现感情和情绪活动的本质和结构的任务一一都可以由艺术品来完成。

”任何一件艺术品所创造的形象,无论是一场舞蹈,还是一件雕塑品,或是一幅绘画,一部乐曲,一首诗,本质上都是内在生活的外部显现或主观现实的客观显现。

艺术品表现人类的“主观世界”、“内在生活”,不是运用“推论性形式”,而是诉诸另一种形式——“表现性形式”。

这种表现性的形式具有“意义”,从而使自己成为非一般意义上的符号,而是艺术的一种特殊符号。

艺术符号不像纯粹的符号去代替另一样事物,也不象语言符号去表现一个概念。

例如,在绘画艺术中,一幅画虽然有色彩、线条、光线、阴影等不同的要素,但这些要素不像语言词汇那样,有独立的意义,不存在专门画鼻子或画嘴巴的斑点,整幅画是一个单一的有机体,其中的每一个要素都不能离开这个结构而独立存在,每一个个体要素的意义是由整体赋予的。

我们无法从一幅艺术作品中找出表达某种意义而采用的固定法则。

总之,艺术符号是一种特殊的符号,是语言符号无能为力的领域。

艺术符号以其表现形式的特殊性,表现了人类的主观经验领域。

“艺术品就是将情感呈现出来供人观赏的,是由情感转化成的可见的或可听的形式。

它是运用符号的方式把情感转变成诉诸人的知觉的东西,而不是一种症兆性的东西或是一种诉诸推力能力的东西。

艺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

艺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

艺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当代西方的符号学有两个完全不同的潮流,一是从文化人类学出发的符号学,一是从结构主义语言学推衍而来的符号学。

我认为最能揭示艺术规律和特质的还是前者,其具方法论的基石来源于卡西尔的文化哲学。

卡西尔开创了从文化整体的角度,把艺术作为一种符号,一种不同于神话、宗教、语言、历史、科学的符号来研究的新路,然而建立了符号学美学艺术理论体系的是美国哲学家、美学家苏珊·卡纳斯·朗格。

在苏珊·朗格的艺术理论中,艺术被定为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

朗格认为,在人类社会中存在着一种普遍的情感。

人类情感由具体向一般的过渡是个极为复杂重要的过程,人类正是为了获得关于客观情感的知识,掌握一般情感的概念才从事艺术活动的。

朗格一再强调艺术所表现的是一种概念,是表示情感和其他主观经验产生、发展和消失过程的概念,是再现人类内心生活统一性、个别性和复杂性的概念,这些概念就是艺术形式的内涵,艺术正是那种将这些概念细腻而深刻表现出来的符号手段。

语言无力完成的任务,即呈现情感本质与结构的任务,艺术完成起来却得心应手。

艺术表现的正是人类情感的本质。

艺术创作过程中,借用具体真实的情感进行情感概念的抽象,抽象出的形式便成为情感符号。

艺术就是这样“成为一种表达意味的符号,运用全球通用的形式,表现着情感经验。

”情感与艺术的关系和思维与语言的关系,就其中一者充当另一者符号的意义上来讲似乎是类似的,而实际上这两种关系形式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通过艺术即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这一理论的阐述,朗格把研究人类理性活动的认识论,扩展为研究一切人类文化的符号论。

这之中,既有艺术符号的直观形式,又有语言符号、科学符号的推理性形式;而把直观的艺术形式当作理性认识的发源地,又为人们对于符号活动的考虑,提供了新的有益的线索。

这种符号理论,把人类语言思维活动与艺术表现活动统一起来,又通过直观符号形式和推论符号形式,进一步阐述了艺术活动的特质,艺术活动与思维活动的联系与区别,从而在解决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或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上独辟蹊径,给人以启发。

美术概论知识

美术概论知识

1.情感符号说代表人物是德国的恩斯特·卡希尔和美国的苏珊·朗格。

卡希尔《人论》:艺术确实是符号体系。

卡希尔虽然重视感性形式,明确提出“艺术是一种符号的形式”,但他又深刻地看到艺术的外部前提,苏珊·朗格扬弃了卡希尔关于艺术的一切外部前提,仅把艺术限制在情感形式上,建立自己的美学理论体系。

她在《哲学新解》、《形式与情感》、《艺术问题》中把艺术定义为“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

理论核心是:情感意向=艺术符号=艺术形式=情感形式。

符号论美学的艺术本体开拓了一个新的艺术研究体系。

但是,用抽象的“人类情感”或“生命形式”解释艺术现象,把艺术简单归结为一种“情感的符号”,理论上的矛盾难以避免。

2.异质同构“异质同构”是“格式塔”心理学的理论核心,代表人物是美国现代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和苏珊·朗格。

前者用的是心理学,后者用的生理学。

格式塔心理学派认为,在外部事物的存在形式、人的视知觉组织活动和人的情感以及视觉艺术形式之间,有一种对应关系。

一旦这几种不同领域的“力”的作用模式达到结构上的一致时,就有可能激起审美经验,这就是“异质同构”。

在“异质同构”的作用下,人们才在外部事物和美术品的形式中直接感受到“活力”“生命”“运动”“平衡”等性质。

阿恩海姆强调形式与视知觉的关系,主张美术作品要与现实世界相分离,美术不需要在线自然对象也能实现它的本质,而抽象艺术具有更大的合理性。

3.摹仿说从主客体关系解释美术,认为美术是对现实的摹仿。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艺术摹仿自然。

苏格拉底:绘画是对所见之物的描绘。

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实际上是摹仿”,模仿对象是现实世界,因此艺术也是真实的。

达芬奇认为自然是艺术的源泉,“绘画是自然界一切可见事物的唯一模仿者……是自然的合法的女儿”摹仿说、“师造化说”只是朴素的唯物主义,不可能正确解释美术的本质。

4.美术与宗教的关系首先;宗教对美术的影响,从根本上说是对美术的否定。

苏珊.朗格的音乐本质观述评

苏珊.朗格的音乐本质观述评

苏珊.朗格的音乐本质观述评摘要:苏珊·朗格认为艺术是人类情感符号的创造,强调艺术表现的是人类的普遍情感,而非仅仅是艺术家个人情感的宣泄。

音乐作为艺术的一个门类同时又保持为自身,一方面具有艺术本质的共性特征,同时也表现为不同于其他门类艺术特殊的地方。

音乐无论在精神上还是在有形的艺术活动上,都是通过流动时间的幻象来规定不同于空间或者记忆的符号形式。

朗格通过对以往音乐本质观的清理,结合了表现主义、柏格森、贝尔以及汉斯立克和西林考特等音乐理论家的合理成分,提出了音乐是通过虚幻的时间来体现人类普遍情感符号的创造的本质观念,见解深刻,富有独创性。

关键词:情感;符号;虚幻的时间中图分类号:j60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4-0083-02苏珊·朗格(susanne nger,1895——1982)是美国著名的哲学家,也是符号论美学最重要的代表之一,主要著作有《哲学新解》(1942)、《符号逻辑导论》(1953)、《情感与形式》(1953)、《艺术问题》(1957)、《哲学随笔》(1962)、《心灵:论人类情感》(1967)等。

她发挥了卡西尔的符号论,吸收了瑞查兹的逻辑实证主义的语言方法,提取了表现主义美学观念的合理部分,使符号论美学自成一派,认为艺术是人类情感符号的创造,强调艺术表现的是人类的普遍情感,而非仅仅是艺术家个人情感的宣泄。

《艺术问题》中涉及到了许多艺术方面的问题,尤其在《情感与形式》一书中专门对其艺术思想进行了深入的阐述,音乐美学也作为本书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时间意象”、“音乐基质”、“活的艺术品”、“同化原则”(第七、八、九、十章)便是对音乐美学一些基本观念的阐述,本文主要依据朗格的这几部著作和这几个重要章节对其音乐的本质观进行阐述。

在《情感与形式》的第二部分中,苏珊·朗格在艺术本质观念的基础上对各门类艺术进行了详尽的论述,依据各门类艺术所表现的“基本幻象”,将艺术分为四类,一是“虚幻的空间”,即绘画、雕塑、建筑等表现空间观念的造型艺术;二是“虚幻的时间”,即音乐这种合乎人的内在生命的时间性艺术;三是“虚幻的力”,即舞蹈这种在虚幻时间内呈现虚幻空间的艺术;最后是“虚幻的记忆”,即诗歌或戏剧等表现虚幻的经验或历史的语言艺术。

论卡西尔的艺术本质观--艺术是人类感性符号形式的创造

论卡西尔的艺术本质观--艺术是人类感性符号形式的创造

它避免不 了创作主体的能动性的创造。卡西尔说: 卡西尔在文化符号人类学的视野中对艺术的本质进行 彻底, 了刨根问底的追问, 提出艺术是“ 感性的符号形式的创造” “ 如果模仿是艺术的真正目的, 艺术家的自发性和创造力就 这一论断。卡西尔回顾 了艺术从他律到 自律的历史 , 认为 是一种干扰性的因素而不是一种建设性的因素。 ” … 这就 艺术和美本来就是最清楚明白的人类现象之一, 是人类经 是说艺术不可能是纯粹的模仿, 把艺术的本质定位模仿乃 验的组成部分。然而, 哲学思想史上关于美的现象却一直 是古典艺术观的最大缺陷。第二, 模仿说使艺术失去了艺
术还是没有走上 自己独立的道路, 评判艺术的标准还是真 现的, 艺术不仅仅是感情的表现, 更重要的是“ 感情形式的 ( 这里的“ 表现方式” “ 情感形式的创造” “ 构型” 都是 实性原则, 即是否真实地表达艺术家的真实情感, 这样艺术 创造”
第l 4卷 第 3期 2 0 1 4年 3月
鸡 西 大 学 学 报
J O URNAL OF J I XI UN I V ERS I T Y
Vo 1 . 1 4 N o . 3 M8 1 " . 2 01 4
文章编号 : 1 6 7 2— 6 7 5 8 ( 2 0 1 4 ) 0 3—0 1 5 1 — 3

偏离自然, 但偏离的程度和比例则是艺术理论的主要任务
之一 。
对历史上两种艺术本质观的批判
卡西尔在提出自己的艺术本质观前, 首先考察了历史
在否定模仿说的同时, 卡西尔对艺术的情感表现说也
持情感表现说的主要代表人 上的两种艺术观: 模仿说和表现论。模仿说是 自亚里斯多 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在西方, 英国浪漫主义诗歌流派的诗人及理论家, 意大利“ 表 德以来雄霸西方两千多年的传统艺术本质论, 这种观点认 物有: 美学家克罗齐以及他的英国学生科林伍德等。浪 为, 艺术是对自然的模仿 , 模仿 的程度越高, 艺术的价值越 现主义” 大。也就是说 , 艺术的价值由外在的自 然来决定 , 外在的自

《情感与形式》读书笔记

《情感与形式》读书笔记

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读书报告内容摘要:《情感与形式》分为三个部分,艺术符号、符号的创造、符号的力量,这三个部分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理论体系。

全书充分体现了作者的符号论美学思想,核心观点是艺术是人类情感符号的创造。

但是作者的符号论美学也不是完美无缺的,它存在着一定的缺憾和局限,这也是在所难免的。

关键词:情感、形式、艺术、符号论当代西方美学理论种类繁多,流派纷呈,苏珊·朗格的符号论美学却一直占据着属于它的一席之地。

朗格师从厄恩斯特·卡西尔,但是和卡西尔的理论又不相同,她将艺术表现到各种具体的艺术活动中进行阐释,这在《情感与形式》一书中就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情感与形式》分为三个部分:艺术符号、符号的创造、符号的力量。

这三个部分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全书从把艺术问题、艺术符号上升到哲学的角度开始,接着探讨符号的创造,在这部分中,作者分章探讨了音乐,舞蹈,文学,戏剧等艺术,最后作者着重探讨了艺术符号的表现力以及作品与观众的联系等问题,一个完整无缺的体系就这样被苏珊·朗格严密地构架起来。

一.艺术符号。

在本部分中,朗格开篇就指出,应该对艺术进行哲学的思考,艺术本身具有的严密的逻辑性和统一性,为艺术能够成为系统的理论,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

作者认为对哲学的思考过程应该是一种连续不断的概括过程,又是一个不断总结的过程,而不是先入为主,以结论为出发。

这样会导致盲目的,不确切的预先判断。

朗格还认为,这样的哲学是通过普遍原则得以建立的,它是一个整体。

接着她又对种种谬论进行了批判,从中她例举了各位美学家和哲学家的关于艺术、情感等问题的观点,尤其在书中重点指出的是巴恩斯把情感看成客观属性的观点。

本书接下来又以音乐为例,用音乐的音调结构和人类的情感形式相类比,得出了符号与其象征事物之间必须具有某种共同的逻辑形式的结论,而且她认为作符号的要比被表示的更容易感觉和把握。

在艺术和情感的关系上,她认为艺术是人类情感符号,艺术不是主宰着艺术家情感的征兆性表现,而是他所理解的感觉形式的符号性表现。

苏珊·朗格的艺术与情感表现观

苏珊·朗格的艺术与情感表现观

苏珊·朗格的艺术与情感表现观摘要:苏珊·朗格是二十世纪以来最著名的符号论美学代表人物之一,她将艺术视为人类情感符号形式的创造,认为艺术产生于情感的需要,是情感的逻辑转换形式。

相应地,情感在艺术形式中表现出来,使艺术具有了生命的意味。

通过了解苏珊·朗格的艺术与情感表现观,我们看到了艺术作为人的生命存在的特殊价值,也能够进一步地认识朗格的艺术哲学理论。

关键词:艺术情感符号生命形式一、朗格关于艺术情感内涵的界定在心理学中,情感主要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身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属于人的精神活动范畴。

而朗格在心理学中对情感定义的基础上,对其赋予了更加广义的内涵,她将情感看为生命现象的一种,她认为情感是生命的浓缩和集中体现。

其中,朗格特别解释了艺术表现情感这一观点。

从朗格观点出发,她所说的情感中,个体的所有心理活动都被包括在内,是一个有机体在生理层面以及精神层面的全部感觉和感受。

“当然,这里所说的情感是指广义上的情感。

亦即任何可以被感觉到的东西——从一般的肌肉觉,疼痛觉,舒适觉,躁动觉和平静觉到那些最复杂的情绪和思想紧张程度,还包括人类意识中那些稳定的情调。

”[1]根据文中引用的这段话我们能够看到,她所提到的情感是独特的、是广义的,这一情感无所不包,也包括了心理学中对情感的界定,比如个体的情绪、想象、对外界一切事物的感知理解、甚至思想都包含在内。

她突破了以往对情感的狭隘定义,将感情称为生命有机体的主观经验或复杂情绪的统一概念,她因此也区分出了情感的高低等级及情感的单一性和复杂性。

她认为最基本的感觉是生命有机体与世界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生命节奏,即生命有机体本身的自由流动或者中断,而有专门感觉器官的高级有机体就会产生专门的感觉与确定的情绪,从而有更加敏感复杂的主观直觉能力,正如人类的高级生理结构产生的复杂的主观感觉与情感一样,它们仍然建立在最基本的感性知觉的基础之上。

总之,朗格认为人所能感受到的一切心理体验都属于情感的基本内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艺术是人类情感符号的创造
摘要:苏珊·朗格(susanne katherina langer,1895—1985),与康德、柏格森、克罗齐、杜威一起,并称为西方近代五大美学明星。

库恩曾评价朗格是美国哲学史上继克罗齐之后非常重要的女性艺术哲学家。

朗格的理论无论在六七十年代的西方、还是今天的我国,都产生的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人类创造物、人类情感的载体、直觉的表达
中图分类号:j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12-0000-01
苏珊·朗格的美学思想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艺术本质论、艺术幻象论、艺术直觉论、生命形式论。

她从经验主义出发,以符号论作为自己哲学理论研究的基础,对艺术哲学进行思考。

着重关注艺术的创作、艺术作品的形式及其审美的判定标准和艺术家的内心情感等方面。

关于艺术的本质,朗格认为艺术作品所表现的情感并不是个人的情感,而是普遍存在的,从个体中抽象出来的情感。

艺术家的过人之处在于,他们可以熟练使用普通人不能使用的特殊形式表现内心情感。

在《情感与形式》中,朗格立足于她的符号论思想,提出了艺术是人类情感符号形式的创造这一观点。

“把这些内容传达给我们知解力的就不是相关的信号而是符号形式……成为一种表达
意味的符号,运用全球通用的形式,表现着情感经验”[1]在此,朗格分别从几个方面来论证艺术作品所应具备的特点:人类创造
物、人类情感的载体、直觉的表达。

朗格关于艺术的定义是结合以上四个方面的内容进行的。

以下是对四个方面内容的分析。

人类创造物说的是关于艺术的创作问题,朗格认为艺术的创作离不开人,是人类情感的表现。

西方浪漫主义认为艺术就是艺术家内心情感的流露。

想要创作出最为真挚、感人的作品,只有在创作者的心境与其所创作的作品形象的心境完全相同的情况下才能实现。

朗格提出了与此相反的观点。

在朗格看来,如果艺术纯粹是一种自我发泄或自我表现,那么这种情感只是暂时的、极其个人的情感流露,也就不存在普遍性和典型性。

她指出:“纯粹的自我表现不需要艺术形式”“发泄情感的规律是自身的规律而不是艺术的规律,”[2]朗格认为艺术表现的是一种艺术家所认识到的人类普遍情感,属于一种抽象的情感概念范畴。

艺术借助其形式化的特定表现将生活中常见的日常生活等的情感进行抽象,进而转化为一种符号表现。

与此同时,朗格还举出大量现实中的实例来说明艺术并非是自我情感的表现。

她指出艺术家创作时的情感表现与其创作的艺术品所呈现出的艺术效果并非是一一对应的。

在创作作品时,即使艺术家情绪低落,其作品也可以产生振奋人心的艺术效果。

舞蹈家即便是沉默寡言也可以演绎好生动活泼的舞蹈作品。

有经验的编导在对演员讲述表演要求时,没有要求演员真正地去实践,只是用相似的情景去激发他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

同时,朗格认为艺术家在创作的过程中顺利进行无干扰的合作的本身也是在完成符号的传达,因
为人类具有共同的交流基础——可以理解并共同使用的符号语言。

朗格用以上所举的例子来证明:艺术家的情感与他所塑造角色的情感相吻合是有可能性的,但不是必然的因素。

艺术家对其塑造人物的把握,最终是艺术家心理情感的外化符号形式。

所以朗格提出“我们如何才能捕捉、占有和把握情感,从而使情感内容不需要严格意义上的理解……答案是:可以通过创造某种客观对象来达到上述目的……而创作艺术品的活动,就是艺术。

”[3]的观点来解释艺术创作中情感的创造这一问题。

人类情感的载体指的是艺术作品的符号形式。

无论艺术作品的形式如何多样,他们最终呈现的形式载体都是符号。

符号的传播是交流的基础,符号传播的目的却是为了使直觉的表达更加清晰。

朗格美学理论研究的基础是对符号的运用。

我们看到,虽然朗格的符号论思想受到皮尔士、莫里斯等人的影响,但其美学理论主要受到两个人的思想影响——怀特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的数理逻辑(符号逻辑)理论与卡西尔(ernst cassirer)的人类文化符号理论。

怀特海对于符号做了如下的表述,“人类似乎是为了表现自己而寻找符号。

事实上,表现就是符号。

”并且,“当人类经验的某些内容涉及到其他内容,由此产生出意识、信仰、情感和习俗时,人类的心灵从功能上说就是符号性的。

”[4]怀特海对符号本质认识的这一观点,我们可以从朗格“艺术符号是人类情感的一种表现性形式”这一艺术符号本质的定义中体会出来。

朗格认为艺术的本质是人类创造的特殊符号形式。

她指出:“一个符号总是以
简化的形式来表现它的意义。

……不论一件艺术品(甚至是全部的艺术活动)是何等的复杂,深奥和丰富,它都远比真实的生命简单。

因此,艺术无疑是建立一个有效于生动现实的心灵概念这样一个更为伟大事业的序言。

”[5]朗格认为,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除了有日常语言、祭祀活动、神话等符号化的活动来交流情感之外,还有一种更为内在的情感是无法用语言、祭祀等符号形式表达的,那就是艺术。

而艺术的发展也经历了神话、祭祀到图腾、艺术的过程。

艺术因而也就具有了两种特征:一是无法单纯依靠理性推理的非理性因素,二是可用于直接视觉观赏的直观性。

准确来说,艺术就是凭借自己特有的一种符号手段,将感性的人类情感转化为可供人直接观赏的艺术形式。

因而艺术符号具有表现情感的功能,而表现性则是任何艺术的共有特征。

朗格承认各种艺术都有自身的特点,并在探讨不同种类的艺术过程中建立了自己的美学理论。

她认为:“我探求艺术之间相互关系的这个问题一直是……将每一种艺术看作是独立自主的,并且逐一去探求每一种艺术,……人们会发现这些不同点要比预料的深刻得多。

”[6]她还从艺术实践的角度出发,立足艺术经验,揭示了主要的艺术种类——空间造型的、音乐的、美术的、文学艺术等一些艺术种类之间的不同点。

朗格从人类创造物、人类情感的载体的角度来论述她关于艺术的本质问题,并提出艺术是人类情感的载体。

那此时也就产生了一个新的疑问:既然艺术是人类情感的载体,那么是否可以用来审美
的饱含人类情感的形式都一定称之为艺术呢?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艺术的标准又是如何界定的?朗格说过,“每个人都谈论‘艺术’,通过创造一个精神分类法,将‘艺术品’与其他事物分开,这种分类法的根据是什么呢?……这里必然有着某种性质,离开它,艺术品就不成其为艺术品,占有它,哪怕是最低限度地占有它,作品也就有了艺术价值。

这种性质是什么呢?……似乎只能有一种回答:那里有着意味的形式。

……这些美的运动形式,我称之为“有意味的形式”。

它是所有视觉艺术的共性所在。

”[7]以这个观点来看,朗格认为视觉艺术最重要的元素是有意味的形式。

这种形式表现的是一种描绘性的情感,用来表现语言无法表达的一种感觉形式。

对这种符号形式的把握既需要建立在审美经验的基础之上的,同时也需要受众在审美过程中具备一种前提条件——对艺术作品的基本
鉴赏能力。

人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所抱的态度是一种独立于生活审美意义上的特殊态度,与当代的时代状况紧密相连,不会因人们所处的周围环境而变化。

从这一点上看来,朗格对审美的认知是在以美为中心的审美范围之内进行的。

在20世纪中叶,朗格的符号论美学曾风靡一时。

美国的一位评论家理查德·克斯特拉尼茨宣称:“战后十年的美国,几乎没有一种美学比苏珊·朗格所阐述的理论占据更大的优势。

”朗格立足现代主义的经验审美,结合心理学、生理学、逻辑学、艺术史等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方法,为我们获得大量研究和发展我国当代的美学理论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思想材料。

参考文献:
[1]苏珊·朗格:《哲学新解》,1953年英文第三版,哈佛大学出版社,第232页。

[2]苏珊·朗格:《哲学新解》,1953年英文第三版,哈佛大学出版社,第216页。

[3]nger.feeling and form.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limited.london.p21.
[4]怀特海:《符号:它的意义与功能》,麦克米兰公司1927年英文版,第62页。

[5]nger.mind:an essay on human feeling.the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volume1:1967.volume2:1972.volume3:1982.p244.
[6]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刘大基、傅志强、周发群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2页。

[7]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刘大基、傅志强、周发群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7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