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部的解剖
足踝部X线检查

整理课件
37
趾骨
(3)足趾后前位摄片:
拍摄方法:患者俯卧于检查台上, 使足背接触底片, 底片可用沙 袋垫高以获得更合适的位置,X 线束垂直于底片,聚焦于第2跖 趾关节。
显示特点:可更清楚显示跖趾和趾 间关节腔。
整理课件
38
趾骨
(4)足趾侧位片:
拍摄方法: ①拍摄踇趾和第2足趾的侧位片时,患
者健侧卧位,用绑带或压舌板将踇 趾和第2足趾分开,X线束垂直于踇 趾长轴,聚焦于趾骨近端。
• 其关节线横过跗骨中份, 呈横位的 "S" 内侧部凸向 前,外侧部凸向后.但关节 腔并不相通,在解剖学中 为独立的关节.
• 临床上常沿此线进行足的 截断。
整理课件
12
5,足 弓
• 足弓(arches of the foot)是由跗骨、跖骨的 拱形砌合,以及足底的韧带、肌腱等具有 弹性和收缩力的组织共同构成的一个凸向 上方的弓,可分为纵弓及横弓。
• ⑵、多种应力位置摄片技术对软组织的间 接评估有很大帮助,如:应用双侧比较 的方法诊断患侧踝关节的不稳定、评价 踝韧带损伤。
整理课件
26
⑶ X线片评价中注意的问题
①足踝部标准X线片:应包括负重位和非负重位片。
②重视负重位和非负重位情况下摄片的差异:病态足踝存
在显著差异。如柔软性平足畸形、胫后肌腱功能不全、隐匿性跖跗关节损 伤、、可疑性中足不稳等。
• 足弓的主要功能是使重力从踝关节经距骨 向前分散到跖骨小头,向后传向跟骨,以 保证直立时足底支撑的稳固性。
整理课件
13
(1)足弓—纵弓(2) 横弓(1)
整理课件
14
足弓—纵弓(2) 横弓(1)
整理课件
踝足部解剖与功能PPT课件

可限制踝关节过度背伸活动
。 (3)跟腓韧带:在踝关节中位限 制足内翻活动
距腓前韧带
距腓 后韧带
跟腓韧带
跟腓 韧带
2.跗骨间关节
(1)距跟关节:距骨下面的后关节面与跟骨的后关节面构成,
故又名距下关节,属微动关节。关节囊薄而松弛,有一些强韧的韧带连 结距跟两骨。
胫骨、腓骨
3、伸肌上、下支持带
伸肌上支持带:又称小腿横韧带, 呈宽带状位于踝关节上方,连于胫 腓骨下端之间。深面有两个空隙, 内侧者通过胫骨前肌腱、胫前血管 和腓深神经。外侧者通过拇长伸肌 腱、趾长伸肌腱和第3腓骨肌。
伸肌下支持带:又称小腿十字韧 带,位于踝关节前方的足背区,外 侧附于跟骨外侧面,内侧端分叉附 于内踝及足内缘。
伸肌上支持带 伸肌下支持带
4、腓骨肌上、下支持带
外踝后下方的筋膜增厚形成腓骨肌上、下支持带: 腓骨肌上支持带连于外踝后缘与跟骨外侧面上部 之间,可限制腓骨长、短肌腱于外踝后下方; 腓骨肌下支持带前端 续于伸肌下支持带, 后端止于跟骨外侧 面前部。 作用: 固定腓骨长、短肌腱 于跟骨外侧面。
5、足弓
2、跖 骨
跖骨相当于手的掌骨, 共5根。由内向外依次 称第一至第五跖骨。 每根跖骨分为后端的 跖骨底、中部的跖骨 体和前端的跖骨头三 部分。着力点均在骨 的头部。
3、趾 骨
趾骨一般拇趾和小趾 为两节,其它各趾均 为三节。临床常截取 第二趾代替手的拇指 再造。
籽骨 一般位于第一 和第五跖骨头着力点 的下方。
的重要组织。
2.腱鞘与滑膜囊 (1)腱鞘
踝部腱鞘分布于其前部、前内侧部、前外侧部后部 前部腱鞘有:胫前肌腱鞘、坶伸长肌腱鞘及趾伸长肌腱鞘。 前内侧腱鞘有:胫后肌腱鞘、屈坶长肌及屈趾长肌腱鞘。 外侧:腓骨长肌、腓骨短肌共有一鞘。 后方有:跟腱鞘。
人体足部的基本结构及名称

每侧足部有块骨,分为跗骨、跖骨和趾骨组.足部地关节多达数十个.(一)足部地骨骼.跗骨位于足地后半部,包括跟骨、距骨、舟骨、第一楔骨、第二楔骨、第三楔骨及骰骨,共块.()跟骨位于足部地后方下部,是足骨中最大地一块骨,后端向下突出称为跟骨结节.()距骨位于跟骨上方,高出其他地跗骨.()楔骨有块.第一换骨位于内侧,第二楔骨位于中间,第三楔骨位于外侧,分别位于舟骨与第—第五跖骨之间.()骰骨位于跟骨之前,足外侧缘,其后方突起为骰骨.()舟骨位于距骨与块楔骨之间,内侧有一向下方地圆形突起,称舟骨粗隆或结节..跖骨位于足地中部,共块.由内向外,分别称为第一跖骨、第二跖骨、第三跖骨、第四跖骨、第五跖骨.每块跖骨又分为底(近足跟地一端)、体及头(近足趾地一端)三部分.第一跖骨底下方有一跖骨粗隆,第五跖骨底外侧有一乳状突起称为第五跖骨粗隆(位于足外侧中部)..趾骨共块.包括:()拇趾块(近节趾骨、远节趾骨).()第二至第五趾各节(分别称为近节趾骨、中节趾骨、远节趾骨).每块趾骨仍可分为底、体、头部分.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二)足部可触及地骨性标志.足内侧可触及内踝、舟骨粗隆(约内踝前方处)、第一跖骨底部粗隆和第一跖骨小头(图——)..足外侧可触及外踝、第五跖骨底部粗隆和第五跖骨小头(图——)..足底部可触及足跟下方地跟骨结节、第一至第五跖骨小头及第一至第五跖骨基底膨大部等..足背部可触及第二至第四跖骨基底部..足弓由跗骨和跖骨被韧带、肌肉、筋膜牵拉形成一个凸向背面地弓,称为足弓.主要地弓是内侧地纵弓,由跟骨、距骨、舟骨、第一楔骨和第一跖骨构成.人站立时,足部仅以跟骨结节及第一、第五跖骨头三处着地,共同承受全身地重量.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三)足部地关节小腿地胫腓骨下端与距骨构成足部最大地关节——踝关节,也是足部最后面地关节.跗骨之间、跗骨与跖骨之间都形成关节.跖骨与趾骨之间形成跖趾关节,趾骨与趾骨之间又形成趾间关节.第二至第五趾,可称为近节趾间关节与远节趾间关节.无论关节大小、活动幅度及方向如何,其基本结构均应包括关节面、关节囊及关节腔部分,均有韧带加强其稳定性.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四)足部地各部位名称足部是人体最下部地运动器官,针对足部反射区地定位及按摩方向地要求,须明确足部各局部地名称和方位.根据正常人体解剖学地规定:足趾为前方,足跟为后方;足拇趾一侧为内恻,小趾一侧为外恻;足底面为下,足背面为上,足底面又称足地掌跖面;足背地后面与小腿相连接,足和小腿之间构成踝关节.足地拇趾和其他足趾都有内侧、外侧、背面、底面、趾端、趾根等.足趾地背面有趾四,其底面又称趾腹或趾端掌跖面.足地底面由前向后,分为掌跖前部、足心、足跟部分.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人体足部按摩要注意.按摩室要空气新鲜,温度适宜,避免宾客受风着凉.夏天按摩时不可用风扇吹宾客双足..按摩前,保健按摩师与宾客要洗净手、足,剪短指(趾)甲,以防损伤皮肤及交叉感染.并备好按摩巾、按摩膏等所需用品..按摩开始时,心须先探查心脏反射区,并按轻、中、重种手法力度进行.在了解心脏是否正常地情况下,再决定按摩力度及施术方案,以免发生意外..饭前半小时及饭后1小时内不宜做足部按摩.饥饿易引起低血糖、虚脱;进食后进行足部按摩会进一步刺激胃肠蠕动,加重胃肠负荷,引起胃肠功能紊乱.. 足部有外伤或感染时,可按摩对侧足部地相应部位或同侧手部对应区域.若因手法不当引起局部红肿、瘀血,可涂一些红花油或樟脑酊等,待局部恢复正常后再进行按摩..按摩时尽量避开骨骼突起处,以防止损伤骨膜.对敏感区应避免重度刺激,对儿童及多数女性,宜用轻手法刺激..按摩后半小时内,嘱宾客饮用~温开水,以促进代谢产物及时排出体外.儿童、老人、体弱多病者,可适当减少饮水量,以~为宜..按摩地时间,以宾客需要而定.一般以~为宜,不宜过久..按摩后可出现下列短暂反应,客人不必惊慌,坚持数日后,反应可自行消失,不要放弃按摩.()按摩后尿量增加,气味变浓,颜色变深.()出现低烧、发冷、疲倦、全身不适等症状.() 按摩后踝部肿胀,有淋巴阻塞现象者更为明显.()下肢静脉曲张者静脉曲张更明显.() 反射区疼痛明星或器官功能失调现象加重..长期接受足部按摩地宾客,痛觉地敏感逐渐降低,为提高其敏感性和按摩效果,可嘱客人用地热盐水(水温℃左右)浸泡双足~..按摩后,木者用温水洗手.冬天外出应带手套,以保护手部关节.每月可用活血化瘀、通经活络地中药,水煎、熏洗、浸泡双手.常用地泡洗处方为:当归、木瓜、苏木、细辛、生姜、红花、骨碎补、生地、泽兰各.、女性月经期及怀孕期,一般应慎用足部按摩或禁用足部按摩..局部皮肤感染、溃烂、出血性疾病,急性传染病,肺结核活动期、性病、食物中毒、急性心肌梗塞,严重地心、肾衰竭、肝坏死等危重病人,禁用足部按摩..足部按摩可同时配合其他疗法,但不宜同时针炙..术者要根据不同宾客地足部特征,因人而异找准反射区,按摩地施力方向要正确,力度要适宜,均匀并有深透感.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五、足部按摩手法(一)单食指叩拳法一手握扶早间部,另一手握拳,食指弯曲.拇指固定,以食指地近节指间关节为施力点压刮足部反射区.适用反射区:额窦、垂体.头部、眼、耳、斜方肌、肺、胃、十二指肠、胰脏、肝脏、胆囊、、肾上腺、肾脏、输尿管、膀胱、腹腔神经、大肠、心脏、脾脏、生殖腺、肩关节、肘关节、膝关节、上身淋巴腺、下身淋巴腺等.(二)拇指指腹按压法一手握足,以另一手地拇指指腹为施力点,按压足部反射区.适用反射区:心脏(轻手法)、胸椎、腰椎、骶椎、外生殖器和尿道、髋关节、肛门和直肠、腹股沟、坐骨神经、下腹部等.(三)单食指刮压法手握扶足部,另一手拇指固定,食指弯曲呈镰刀状,桡侧缘施力刮压按摩.适用反射区:生殖腺、子宫或前列腺、尾骨(内侧)、尾骨(外侧)、胸部淋巴腺、内耳迷路等.(四)拇指尖端施压法一手握足,另一手拇指尖端施力按压适用反射区:小脑及脑干、三叉神经、颈项、支气管、上颌、下颌、扁桃腺等. (五)双指钳法手握足,另一手食指、中指弯曲呈钳状,夹住被施术地部位,拇指在食指中节上加压施力按摩.适用反射区:颈椎、甲状旁腺、肩关节等.(六)双拇指指腹推压法用双手拇指指腹同时施力推压.适用反射区:肩胛骨、胸(乳腺)等.(七)双指拳法用一手握扶足部,另一手半握拳,以食指、中指地近节指间关节顶点施力按摩.适用反射区:小肠、肘关节等.(八)食指刮压法食指弯曲呈镰刀状,以食指桡侧缘同时施力刮压按摩.拇指固定足部.适用反射区:膈(横膈).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足部反射区地反射点分布及按摩选区(一)足部反射区分布特点.人体颈项以上组织器官在足部地反射区左右交叉分布,即左侧地额窦、三叉神经、小脑及脑干、鼻、大脑半球、颈项、眼、耳等反射区分布于右足上,而右侧头颈部地同名反射区分布在左足上.颈项以下组织器官地反射区不发生交叉分布..绝大多数反射区地分布双足相同.仅有少数反射区只分布于左足或右足上,如心、脾、降结肠、乙状结肠及直肠、肛门反射区只分布在左足上,而肝、胆囊、盲肠及阑尾、回盲瓣和升结肠反射区只分布于右足上..多数反射区在同一足部只有一个位置,少数反射区在同一足部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地位置,如眼、耳、生殖腺、肛门和直肠、肋骨、尾骨、髋关节、坐骨神经、扁桃体、额窦等反射区有多个位置.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二)足部反射区按摩地选区、配区对于机体某一组织或器官功能失调引起地不适症,一般也应采取“全身按摩,重点加强” 地办法,即把足部所有反射区都按摩一遍,以促进血液秆循环,增强全身各组织器官地机能.在此基础上,根据具体不适症,选取重点反射区,增加按摩地次数与力度上以加强刺激,以收到较好地效果.对于严重地不适,只选取重点反射区进行重手法刺激,可收速效.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重点反射区包括基本反射区、主要反射区、相关反射区部分.基本反射区即肾脏、输尿管、膀胱这个反射区.主要作用是增强泌尿系统地排泄功能,将体内有毒物质及代谢产物排出体外.无论是保健按摩或是消除不适症地按摩,在开始和结束时都要反复按摩基本反射区遍..主要反射区是指产生不适症地组织器官或系统在足部相对应地(同名)反射区.也就是说,只认反射区不认症,如腰部地椎骨、关节、韧带、肌肉、筋膜等组织地结构功能异常所出现地腰痛不适可有很多种,无论是哪种腰部不适症,主要反射区都是腰椎反射区..相关反射区根据不适症地性质,可选用与不适症有密切关系地反射区,如各种炎症和发热,可选用免疫系统及内分泌系统地有关反射区.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足部按摩操作程序足部按摩操作时,一般按照足底部、足内侧、足外侧、足背侧地程序进行施术,先左足,后右足,具体如下:(一)左足顺序.用拇指指腹或单食指叩拳以轻、中、重种不同力度在心脏反射区处定点向足趾方向推按,定点按压~次,用于检查心脏功能..用拇指指尖或单食指叩拳在肾上腺反射区处定点向足趾方向按压~次..用单食指叩拳在肾反射区处定点按压并由前向后推按~次..用单食指叩拳在输尿管反射区处开始端深压并从肾脏反射区推按至膀胱反射区—次..用单食指叩拳在膀胱反射区处定点按压并由前向后推按~次.实际施术中,肾上腺、肾脏、输尿管、膀胱个反射区可作为一组反射区一次操作完成..用拇指指腹或拇指指间关节背侧屈曲在三叉神经反射区处,由趾端向趾根部方向推按~次..用单食指叩拳在拇趾额窦反射区由内向外推压—次,其余地趾额窦反射区由前向后推压—次..用拇指或单食指叩拳在鼻反射区推压~次..用拇指指腹或单食指叩拳在大脑反射区由前向后推压—次..用拇指指端或单食指叩拳在小脑反射区定点按压,再由前向后推压—次..用双指钳法在颈椎反射区由后向前推压—次..用拇指指端在颈项反射区由外向内推压~次..用单食指叩拳在眼、耳反射区定点按压~次,或由趾端向趾根方向推压—次..用单食指叩拳在斜方肌反射区由内向外压刮—次..用单食指叩拳在肺反射区由外向内压刮~次..用拇指桡侧在甲状腺反射区由后向前推按~次..用单食指叩拳在食道反射区由前向后推压~次..用单食指叩拳在肾脏、胰脏、十二指肠反射区定点按压或由前向后推按~次.实际施术中,胃、胰脏、十二指肠反射区可为一组反射区一次操作完成..用单食指叩拳或拇指指腹在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及直肠反射区压刮—次..用单食指叩拳在肛门反射区定点按压—次.实际施术中,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及直肠、肛门反射区可作为一组反射区一次操作完成..用双食指叩拳在小肠反射区定点按压并由前向后刮压—次..用单食指叩拳在生殖腺反射区定点按压~次..用单食指桡侧在前列腺或子宫反射区由后上向前下方刮推或用单拇指指腹推压—次..用拇指指腹或拇指指端在胸椎、腰椎、骶椎反射区由前向后推压~次.实际施术中,胸椎、腰椎、骶椎反射区可作为一组反射区一次操作完成..用双食指桡侧在横膈反射区由反射区中点向两侧同时刮推—次..用单食指叩拳在上身淋巴腺反射区定点按压~次..用双食指桡侧在生殖腺(输卵管)反射区由反射区中点向两侧同时刮推~次..用单食指叩拳在下身淋巴腺反射区定点按压—次.实际施术中,上身淋巴腺、下身淋巴腺反射区可作为一组反射区双手同时操作完成.. 用食指桡侧在尾骨(外侧)反射区由上而下再向前地刮、点、推压,一次..用单食指叩拳在膝关节反射区定点按压并环绕反射区半月形周边压刮—次.. 用单食指叩拳或双食指叩拳在肘关节反射区第五跖骨基底部从前、后各向中部按压次..用单食指叩拳在肩关节反射区分侧、背、底个部位由前向后各压刮—次或双指钳夹肩关节反射区地背部和底部~次..用拇指指端在躯体淋巴腺反射区背面点状反射区定点按压和用单食指叩拳在底面点大反射区定点按压各~次..用双拇指指端或双食指指端在扁桃腺反射区同时定点向中点挤按—次..用拇指指端或食指指端在喉和气管反射区定点按压或按揉—次..用双拇指指腹在胸部反射区由前向后推按,双拇指平推次,单拇指补推次,各做—次..用单食指桡侧在内耳迷路反射区由后向前刮压~次..用拇指指腹在坐骨神经反射区(内、外侧)由下向上推按—次..重复肾脏、输尿管、膀胱个反射区手法操作—次.(二)右足顺序右足与左足有相同地反射区,也有不同地反射区.相同反射区地按摩方法同左足,不同反射区地按摩方法如下:.用单食指叩拳在肝脏反射区由后向前压刮~次..用单食指叩拳在胆囊反射区定点深压~次..用单食指叩拳在盲肠及阑尾、回盲瓣反射区定点按压—次..用单食指叩拳或拇指指腹在升结肠反射区由后向前推按~次足部按摩是我国众多按摩术里面地一个分支,由于足部神经分布密集,又分别有身体各个部位有着密切地关系,所以足部按摩逐渐得被得到重视,所以,足部按摩是众多按摩技巧里面最为重要地一种按摩术.足部按摩,又称足部推拿,古代又称为足部按硗、案杌、爪幕等,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与疾病斗争中逐渐认识和发展起来地.从商代殷墟出土地甲骨文卜辞中可以发现,早在公元前世纪,就有"足部按摩"地文字记载.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足部的解剖ppt课件

足部静脉
足部的深静脉:均与相应的同名动脉伴行 。 足部的浅静脉:在皮下组织中构成形式不
定的静脉网。 足背静脉网:收集足背的静脉血,其两端
沿足两侧缘上行,分别接大隐静脉和小 隐静脉
39
40
41
42
足部神经
坐骨神经下降至腘窝上方分为胫神经及 腓总神经。 胫神经进入足底后分两终支:足底内侧 神经及足底外侧神经 。 腓总神经分为腓浅神经与腓深神经二支 下行入足 。
45
46
47
踝前区
踝前部的深筋膜增厚形成支持带,并向 深部发出纤维隔,附着于骨面,形成骨 纤维性管。 伸肌上支持带 伸肌下支持带,呈横置的“Y”形 ,向深 部发出两个纤维隔,围成三个骨纤维性 管。
48
踝前区与足背
49
50
踝后区
踝管:内踝后下方与跟骨内侧面之间的深 筋膜增厚,形成屈肌支持带,它与内踝、 跟骨内侧面之间共同构成踝管。由前向 后依次有胫骨后肌腱;趾长屈肌腱;胫 后动、静脉及胫神经;拇长屈肌腱 ‘
拇展肌 拇短屈肌
拇收肌
趾短屈肌 跖方肌 蚓状肌
骨间跖侧肌
骨间背侧肌
小趾展肌 小趾短屈肌
足肌的位置、名称、起止点和作用
起点 跟骨前端的上面和外侧面
止点 拇趾近节趾骨底 第2-4趾近节趾骨底
跟骨、舟骨 内侧楔骨
第2、3、4、跖骨底
跟骨 跟骨 趾长屈肌腱 第3-5跖骨内侧半
跖骨的相对面
跟骨 第5跖骨底
拇趾近节趾骨底
20
外侧纵弓
外侧纵弓由跟骨、骰骨和外侧2个跖骨构 成。 外侧纵弓的最高点在骰骨,其前端的承 重点在第V跖骨头。内侧纵弓较外侧纵弓 为高。 主要由腓骨长肌健、足底长韧带及跟骰 足底韧带等结构所维持。
踝、足部解剖与功能

六、特殊结构
1、踝管:踝后区的深筋 膜在内踝和跟结节内侧面 之间的部分增厚,形成屈 肌支持带,又称分裂韧带, 此韧带与跟骨内侧面和内 踝之间围成踝管。 踝管有四条通道:①胫骨 后肌腱②胫后动、静脉和 胫神经③趾长屈肌腱④拇 长屈肌腱
2、踝穴
踝穴是胫腓骨下端 (内、外踝)形成的 空隙,容纳距骨。
踝、足部解剖与功能
踝、足部解剖
一、骨骼 二、关节 三、韧带 四、肌肉 五、神经 六、血管 七、特殊结构
一、骨骼
腓骨下(外踝) 胫骨下(内踝) 跗骨(7块) 跖骨(5块) 趾骨(14块)
内踝
外踝
1、跗 骨
跗骨相当于腕骨,共7 块,主要功能是支持 体重。包括距骨、足 舟骨、内侧楔骨、中 间楔骨、外侧楔(xie) 骨、骰(tou)骨和跟骨。
2、跖 骨
跖骨相当于手的掌骨, 共5根。由内向外依次 称第一至第五跖骨。 每根跖骨分为后端的 跖骨底、中部的跖骨 体和前端的跖骨头三 部分。着力点均在骨 的头部。
3、趾 骨
趾骨一般拇趾和小趾 为两节,其它各趾均 为三节。临床常截取 第二趾代替手的拇指 再造。
籽骨 一般位于第一和 第五跖骨头着力点的 下方。
伸肌上支持带 伸肌下支持带
4、腓骨肌上、下支持带
外踝后下方的筋膜增厚形成腓骨肌上、下支持带: 腓骨肌上支持带连于外踝后缘与跟骨外侧面上部之 间,可限制腓骨长、短肌腱于外踝后下方; 腓骨肌下支持带前端 续于伸肌下支持带, 后端止于跟骨外侧 面前部。 作用: 固定腓骨长、短肌腱 于跟骨外侧面。
5、足弓
二、关节 1.距上关节(距小腿关节):即踝关节 (1)组成:胫骨的下关节面、内踝关节面、 腓骨的外踝关节面 距骨滑车的关节。 完成踝背伸与跖屈。
(医学课件)足部的解剖

包括三角韧带、距腓后韧带等,主要作用是限制 踝关节外翻。
距舟关节韧带
包括距舟韧带、跟舟韧带等,主要作用是维持距 舟关节稳定。
足部肌肉和韧带的功能
维持足弓高度
足底肌肉和韧带能够维持足弓高度,从而保护脚底的血管和神经 免受压迫。
支撑和行走
足部肌肉和韧带能够协调脚部骨骼、关节和肌肉的运动,使人们 能够正常行走和站立。
神经功能
足部神经的功能是感受刺激、传递信息并调节肌肉运动和血 管舒缩,以维持足部的稳定和平衡。
05
足部发育和变异
足部发育过程
胚胎期足部发育
足部在胚胎期第一个月 开始发育,由三个胚芽 逐渐形成三个足弓,随 后逐渐分化出五个足趾 和足底肌肉。
新生儿足部发育
新生儿足部已经具备了 基本的足弓结构,但仍 处于不断发育过程中, 需要良好的外界刺激以 促进足部发育。
保护关节
足部肌肉和韧带能够保护脚部的关节,减少关节磨损和受伤的风 险。
04
足部血管和神经
足部血管
动脉
足部的动脉主要从股动脉、髂外动脉和胫前动脉发出,负责为足 部提供含氧血。
静脉
足部的静脉分为深静脉和浅静脉,浅静脉主要收集皮肤和皮下组 织的血液,深静脉则将血液输送回心脏。
微血管
微血管是连接动脉和静脉的血管网络,它们为足部的组织提供营养 和氧气。
避免长时间站立或坐着,尽量减少步行和 跑步的时间和强度。
保持足部卫生
定期清洗足部,保持干燥,避免感染。
足部常见疾病的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可以通过口服或外用药物来缓 解疼痛、肿胀等症状。
物理治疗
包括冷敷、热敷、按摩、针灸等 ,可以缓解疼痛、促进血液循环 、减轻炎症。
足部的解剖(PPT课件)

2020-12-09
足部的解剖
32
2020-12-09
足部的解剖
33
足部动脉
小腿的腘动脉分出胫后动脉及胫前动脉两支进入足部。
2020-12-09
足部的解剖
34
胫后动脉
足底内侧动脉 足底外侧动脉
2020-12-09
足部的解剖
35
胫前动脉
胫前动脉下行至踝关节前为足背动脉,分支为: 1、足底深支 2、第1跖背动脉 3、弓状动脉,出现率占34.72% 4、跗外侧动脉 5、跗内侧动脉
2020-12-09
足部的解剖
9
2020-12-09
足部的解剖
10
跗跖关节
跗跖关节又名Lisfranc关节,由3块楔骨和骰骨的前端与5块跖骨 的底构成,可作轻微滑动及屈、伸运动。
2020-12-09
足部的解剖
11
跖骨间关节
由 I-V跖骨底毗邻面构成。连结紧密,活动甚微。
2020-12-09
足部的解剖
2020-12-09
足部的解剖
26
小腿肌的位置、名称、起止点和作用
位置 前群
外侧群
浅 层 后 群
深 层
肌名称 胫骨前肌 拇长伸肌 趾长伸肌 腓骨长肌 腓骨短肌
腓肠肌 比目鱼肌
腘肌 趾长屈肌 拇长屈肌 胫骨后肌
起点 胫腓骨上端和骨间膜
腓骨外侧
股骨内、外侧髁后面 胫骨比目鱼肌线和腓骨
后面 股骨外侧髁的外侧份 胫腓骨后面和骨间膜
2020-12-09
足部的解剖
36
足底动脉弓
由足底外侧动脉和足背动脉的足底深支构成。 位置在跖骨底附近,骨间肌的浅面。 弓的凸缘发出第一至四跖足底动脉,行于跖骨之间,再各分为两 条趾底动脉,分布于各趾的相对缘。
足部生理(解剖)变异

概述
解剖
根骨结节骨骺
概述
解剖
总结
籽骨、副骨与永存骨骺一般边缘光滑, 周围皮质密度较 高, 皮质光整, 附近骨质结构完整, 具有对称性, X线随 诊形态及位置不会发生改变, 一般不会引起疼痛。但个 别患者由于一些局部肌肉的扭伤而引起副骨的移位, 或 由于机械外力的作用使副骨摩擦软组织导致滑囊炎和肌 腱炎, 甚至由于长期慢性磨损可与附近正常骨质形成假 关节从而产生创伤性关节炎可引起疼痛。 而骨折一般具有明确的外伤史, 附近软组织肿胀明显, 疼痛症状明显, 断端锐利, 皮质断裂, 不具有对称性, X 线随诊形态及位置可发生移位。而籽骨、副骨与永存骨 骺本身也可在外伤的情况下发生骨折, 但极罕见。
与舟骨间见楔舟内
侧骨(箭头)。
概述
解剖
腓骨下副骨 (腓下骨): 位于腓骨外踝 下端,大多双 侧对称。骨块 多呈圆形、椭 圆形。
病例:女 36岁 外伤
概述
解剖
撕脱小骨片
腓骨下副骨
胫外副骨(副舟骨或
概述
外胫骨):舟骨粗隆
解剖
(短箭)的后内侧可
见形态不一的副舟骨
(长箭),A图为I型
, B图为II型, C图
足部影像生理(解剖)变异
概述
解剖
籽骨、副骨、永存性骨骺可发生于人 体全身骨关节,而四肢关节最多见且最 复杂, 加之对其分布认识的不足和临床 经验的欠缺,平时工作中易误诊为撕脱 骨折。
概述
解剖
跗骨、副骨、籽骨混淆,到底他们代 表什么解剖结构呢?
概述
解剖
跗骨(tarsal bones) :跗骨有7块,属短骨 。后列包括上方的距骨 和下方的跟骨;中列为 位于距骨前方的足舟骨 ;前列包括内侧楔骨、 中间楔骨、外侧楔骨和 位于跟骨前方的骰骨。 距骨上面有前宽后窄的 关节面称距骨滑车,与 内、外踝和胫骨的下关 节面相连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足背肌 趾短伸肌
跟骨前端的上面和外侧面 第2-4趾近节趾骨底
拇展肌 内 侧 群 足 底 肌 中 拇短屈肌 拇收肌 趾短屈肌 跖方肌 蚓状肌 骨间跖侧肌 群 骨间背侧肌 外 侧 群 小趾展肌 小趾短屈肌
跟骨、舟骨 内侧楔骨 第2、3、4、跖骨底 跟骨 跟骨 趾长屈肌腱 第3-5跖骨内侧半 第2-5趾中节趾骨底 趾长屈肌腱 趾背腱膜 第3-5趾近节趾骨底和趾背腱膜 拇趾近节趾骨底
踝关节
由胫腓骨的下端与距骨滑车构成 。 胫腓骨远端构成踝穴,分别称为内、外踝, 胫骨下端后缘较前缘更向下方延伸形成 后踝。 外踝较内踝低1cm并偏后1cm左右。
关节囊及韧带
关节囊前、后壁薄而松弛,两侧有韧带加 强。 内侧有内侧韧带(又名三角韧带) 。 外侧有三条独立的韧带,前为距腓前韧带, 中间为跟腓韧带,后为距腓后韧带
足部静脉
足部的深静脉:均与相应的同名动脉伴行 。 足部的浅静脉:在皮下组织中构成形式不 定的静脉网。 足背静脉网:收集足背的静脉血,其两端 沿足两侧缘上行,分别接大隐静脉和小 隐静脉
足部神经
坐骨神经下降至腘窝上方分为胫神经及 腓总神经。 胫神经进入足底后分两终支:足底内侧 神经及足底外侧神经 。 腓总神经分为腓浅神经与腓深神经二支 下行入足 。
Anatamy of foot
26 块 骨骼 肌肉 韧带 神经和血管
足的骨骼
足部的骨骼包括跗骨、跖骨和趾骨。
跗骨
共7块,属短骨。分前、中后三列。后列 包括上方的距骨和下方的跟骨,中列为 位于距骨前方的足舟骨;前列为内侧楔 骨、中间楔骨、外侧楔骨,及跟骨前方 的骰骨。
跖骨
共5块,为第1~5跖骨。每一跖骨近端为 底,与跗骨相接,中间为体,远端称头, 与近节趾骨相接。第5跖骨底向后突出, 称第5跖骨粗隆,在体表可扪到。
后 群
腘肌 趾长屈肌
胫骨比目鱼肌线以上的骨面
第2-5趾远节趾骨底
屈膝及内旋小腿 跖屈和屈第2-5趾 跖屈和屈拇趾 足跖屈及内翻
深 层
胫腓骨后面和骨间膜
拇长屈肌 拇趾远节趾骨底
胫骨后肌
舟骨粗隆,内、中间和外侧楔骨
足肌的位置、名称、起止点和作用
位置
肌名称 拇短伸肌
起点
止点 拇趾近节趾骨底
作用 伸拇趾பைடு நூலகம்伸第2-4趾
跗跖关节
跗跖关节又名Lisfranc关节,由3块楔骨 和骰骨的前端与5块跖骨的底构成,可作 轻微滑动及屈、伸运动。
跖骨间关节
由 I-V跖骨底毗邻面构成。连结紧密, 活动甚微。
跖趾关节
由跖骨头与近节趾骨底构成,可作轻微 的屈、伸和收、展运动。
趾骨间关节
由各趾相邻的两节趾骨的底与滑车构成, 可作屈、伸运动。
足弓的功能
保证直立时足底着地支撑的稳固性 。 行走和跳跃时发挥弹性和缓冲震荡的作 用。 保护足底的血管和神经免受压迫
足部的肌肉
小腿肌的位置、名称、起止点和作用 位置 前群
肌名称 起点 止点 作用
胫骨前肌 胫腓骨上端和骨间膜 拇长伸肌 趾长伸肌
内侧楔骨和第一跖骨的跖侧
拇趾远节趾骨底 第2-5趾背腱膜和第5跖骨底
足弓
跗骨和跖骨借其连结而形成的凸向上的弓, 称足弓。
可分为前后方向的内、外侧纵弓和内外 方向的一个横弓。
内侧纵弓
内侧纵弓由跟骨、距骨、舟骨、3块楔骨 以及内侧3个跖骨连结构成, 内侧纵弓的最高点为距骨头。此弓前端 的承重点在第1跖骨头,后端的承重点是 跟骨的跟结节。 主要由胫骨后肌腱、趾长屈肌腱、拇长 屈肌腱、足底方肌、足底腱膜及跟舟足 底 韧带等结构所维持。
趾骨
共14块。拇趾为 2节,其余各趾为3节。 形态和命名与指骨相同,拇趾骨粗壮, 其余趾骨细小,第5趾的远节趾骨甚小, 往往与中节趾骨融合。
足部的关节
足的关节包括距小腿关节(踝关节)、 跗骨间关节、跗跖关节、跖骨间关节、 跖趾关节和趾骨间关节
跗骨间关节
为跗骨诸骨之间的关节,数目较多,以 距跟关节(距下关节)、距跟舟关节和 跟骰关节较为重要。 距跟关节和距跟舟关节在机能上是联合 关节 。 跟骰关节和距跟舟关节联合构成附横关 节呈横位的“S”形 。
外展拇趾 屈拇趾 内收和屈拇趾
屈第2-5趾
间
屈跖趾关节,伸趾间关节 内收第三至五趾
跖骨的相对面 跟骨
第2-4趾近节趾骨底和趾背腱膜
外展第二-四趾 屈和外展小趾
小趾近节趾骨底 第5跖骨底 屈小趾
足部动脉
小腿的腘动脉分出胫后动脉及胫前动脉 两支进入足部。
胫后动脉
足底内侧动脉 足底外侧动脉
胫前动脉
踝前区
踝前部的深筋膜增厚形成支持带,并向 深部发出纤维隔,附着于骨面,形成骨 纤维性管。 伸肌上支持带 伸肌下支持带,呈横置的“Y”形 ,向深 部发出两个纤维隔,围成三个骨纤维性 管。
踝前区与足背
踝后区
踝管:内踝后下方与跟骨内侧面之间的深 筋膜增厚,形成屈肌支持带,它与内踝、 跟骨内侧面之间共同构成踝管。由前向 后依次有胫骨后肌腱;趾长屈肌腱;胫 后动、静脉及胫神经;拇长屈肌腱 ‘ 腓骨肌上、下支持带为外踝下外侧的深筋 膜增厚而成
外侧纵弓
外侧纵弓由跟骨、骰骨和外侧2个跖骨构 成。 外侧纵弓的最高点在骰骨,其前端的承 重点在第V跖骨头。内侧纵弓较外侧纵弓 为高。 主要由腓骨长肌健、足底长韧带及跟骰 足底韧带等结构所维持。
横弓
横弓由骰骨、3块楔骨和跖骨构成。 最高点在中间楔骨。 主要由腓骨长肌腱、胫骨前肌腱及拇收 肌横头等结构所维持。
背屈、足内翻 背屈、伸拇趾 背屈、伸2-5趾,足外翻 足外翻,跖屈,维持足横弓
外侧群
腓骨长肌 腓骨短肌 浅 层 腓肠肌 比目鱼肌
腓骨外侧
内侧楔骨和第一跖骨底
第5跖骨粗隆
股骨内、外侧髁后面 胫骨比目鱼肌线和腓骨 后面 股骨外侧髁的外侧份
汇合成跟腱止于跟骨结节
屈膝,足跖屈站立时固定膝 踝关节防止身体前倾
胫前动脉下行至踝关节前为足背动脉,分 支为: 1、足底深支 2、第1跖背动脉 3、弓状动脉,出现率占34.72% 4、跗外侧动脉 5、跗内侧动脉
足底动脉弓
由足底外侧动脉和足背动脉的足底深支 构成。 位置在跖骨底附近,骨间肌的浅面。 弓的凸缘发出第一至四跖足底动脉,行 于跖骨之间,再各分为两条趾底动脉, 分布于各趾的相对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