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方法比较(一)汇总共38页文档
教育学知识德育方法

教育学知识德育方法教育学是研究教育过程、教育活动和教育效果等的学科。
德育是教育学的一个重要领域,指的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道德情操和道德能力的过程。
德育方法是在教育实践中,通过采取一定的教育手段和策略,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品质的方法。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用的德育方法。
首先是榜样引领法。
这种方法通过让学生接触到优秀的榜样,来启发和激发学生内在的道德追求。
教师可以通过介绍一些伟人、名人或者身边的优秀人物的事迹,来引导学生从他们身上学习和吸取道德力量。
此外,教师自身也需要成为学生的榜样,言传身教,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
其次是情景模拟法。
这种方法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在虚拟的环境中进行道德选择和决策,培养他们正确的道德判断能力。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情景游戏或者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面临道德困境,通过讨论和反思来找到正确的道德选择。
再次是讨论辩论法。
这种方法通过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讨论和辩论,激发学生思维,培养他们的辩证思维和认识多样性的能力。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有争议的道德问题,让学生就不同的立场和观点进行辩论,同时引导学生理解不同观点的合理性,培养学生尊重他人观点的能力。
此外,还有情感熏陶法。
这种方法通过感染力强的艺术作品、语言和故事等,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培养他们的优秀情感品质。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富有情感色彩的故事、诗歌或者音乐,通过讲述或演唱来打动学生的内心,引起共鸣,从而在感受中培养学生的爱、善、美的情感。
最后是学生参与法。
这种方法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德育活动,培养他们的自主性和主动性。
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志愿者活动、社区服务等实际场景中的道德实践,让学生亲身感受和体验道德行为的意义,激发他们参与道德实践的热情。
总之,德育方法是教育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通过采用不同的方法来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能力。
以上介绍的几种方法是常用且有效的德育方法,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育实践选择适合的方法,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育教学。
德育原则与方法(一)

德育原则与方法(一)德育原则一、德育原则的概念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德育原则对制定德育大纲、确定德育内容、选择德育方法、运用德育组织形式等具有指导作用。
二、我国中小学生主要的德育原则1、导向性原则(1)定义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在我国,德育工作要把无产阶级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对学生的德育要求要同共产主义目标相联系。
(2)基本要求a.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b.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c.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2、疏导性原则(循循善诱原则)(1)定义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多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很善于诱导他的学生,其弟子颜回这样称赞道:“夫子循循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补能。
”(2)基本要求a.讲明道理,疏导思想b.因势利导,循循善诱c.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3、因材施教原则(1)定义因材施教原则是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以及品德发展现状,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措施,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孔子很早就提出了“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的了解学生的有效方法,并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育。
(2)基本要求a.以发展的眼光客观、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当代青少年学生的思想特点b.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选择不同的内容和方法进行教育,防止一般化、成人化、模式化c.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4、课堂与生活相结合的原则(知行统一原则)(1)定义这一原则是指教育者在进行德育时,既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又要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锻炼,把提高认识和行为养成结合起来,使学生做到心口如一、言行一致。
该原则的实质是要求德育不应单纯寄望于课堂道德理论教育,而是必须要结合学生的生活来进行。
小学德育的基本方法

一、说服教育法说服教育法是指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
定义中所强调的摆事实就对应了说服教育法中的事实说服法,组织学生接触社会实际以获取直接经验,包括参观、访问、调查。
而讲道理就对应着语言说服法,通过口头或书面语言向学生讲道理,包括讲解、报告、谈话、讨论、指导阅读等。
说服教育法主要是针对学生的道德认识方面,当学生道德认识出现问题时,教师可以利用说服教育法去纠正学生的错误。
二、榜样示范法榜样示范法是指利用榜样人物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异成就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行为的方法。
此方法突出对学生的示范作用,重视道德行为,强调利用榜样人物对学生进行公开号召,是在学生有意识的前提下,有目的地影响学生。
考试中常常结合一些俗语考查我们,例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身教重于言教。
三、陶冶教育法陶冶教育法又称情感陶冶法,是指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等。
此方法突出强调教师创设情境,重视道德情感,是在学生无意识的情况下,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
这也是陶冶教育法与榜样示范法的重要区别之一。
陶冶教育法也常常结合俗语考查,例如: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开口说话;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无言之教;春风化雨等等。
四、实践锻炼法实践锻炼法是指教育者组织学生参加多种实际活动,在行为实践中使学生接受磨炼和考验,以培养优良思想品德的方法。
例如:清明节扫墓,植树节种树等等。
五、道德修养法道德修养法是指教师指导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自我反省,以实现思想转化及行为控制的方法。
此方法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主导相互配合,启发学生自我教育,例如自我反思、设置座右铭、箴言激励自己进步等等。
六、品德评价法品德评价法又叫奖惩法,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要求和标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促使其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督促其不断进步的方法。
德育方法

德育方法德育方法:是指用来学生思想认识、培养他们的品德的方法。
1.说服说服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
要求学生遵守道德规范、养成道德行为,首先要提高认识、启发自觉、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这就需要运用说服的方法来讲清道理,使学生明白,认识,只有学生的认识提高了,认识到道德的必要性,才能自觉去履行,我们学校是社会主义的学校,要反学生培养成为自觉的建设者,尤其要注重说服。
说服的应用很广,无论运用哪种德育方法,都离不开提高学生的认识,都需要结合运用说服的方法,但是仅仅强调或运用说服的方法是不行的。
说服包括讲解、谈话、报告、讨论、参观等。
运用说服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求:(1)明确目的性;(2)富有知识性、趣味性;(3)注意时机;(4)以诚待人。
2. 榜样榜样: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
榜样包括:典范、示范、评优。
运用榜样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求:①选好学习的榜样。
②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
③引导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修养。
3. 锻炼锻炼:是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的方法。
锻炼包括:练习、制度、委托任务和组织活动。
运用锻炼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求:①坚持严格要求②调动学生的主动性③注意检查和坚持4. 修养修养: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经过自觉学习、自我反思和自我行为调节,使自身品德不断完善的一种重要方法。
学生品德的提高是一个能动的发展过程,它的成效同学生个人能否自觉主动进行道德修养紧密相关,学生的年龄愈大,他们个人进行的道德修养在自身品德发展中的作用也愈大,所以德育不得不重视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提高他们的修养能力,如果没有道德的修养,个人的进步就是不可能的。
修养包括:学习、座右铭、立志、自我批评、慎独等。
指导修养时要注意:①培养学生自我修养的兴趣与自觉性。
②指导学生掌握修养的标准。
③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5.陶冶陶冶: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
德育的原则和方法

德育的原则和方法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遵循以下原则和方法:一、德育的原则1. 方向性原则:德育工作要有明确的政治方向,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 疏导原则: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的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3.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同时要对学生严格要求,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品德。
4. 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德育工作要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学校、家庭和社会要密切配合,保持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
5. 因材施教原则: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和品德发展水平,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6. 知行统一原则:德育要注重实践,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使他们做到言行一致,知行合一。
7. 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德育要以正面教育为主,同时要有一定的纪律约束,使学生明确是非界限,自觉遵守纪律。
二、德育的方法1. 说服教育法:通过讲解、谈话、讨论等方式,使学生明白道理,提高认识。
2. 榜样示范法:通过先进人物的优秀品质和模范行为来影响学生,激发他们的上进心。
3. 情感陶冶法: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品德。
4. 实际锻炼法:通过参加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
5. 品德评价法:通过对学生的品德进行评价,激励学生发扬优点,改正缺点。
6. 自我教育法: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评价,提高自我修养。
总之,德育工作是一项复杂而长期的任务,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不断探索和创新德育的原则和方法,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
德育方法ppt课件

榜样教育法利用榜样的示范作用来影响和激励受教育者,通过树立具有高尚道德情操和优秀品质的榜 样,引导受教育者学习和模仿他们的行为,从而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03
德育方法的实施策略
德育方法的实施原则
01
02
03
04
尊重学生
尊重学生的个性、尊严和权利 ,避免伤害学生的感情和自尊
心。
全面发展
注重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 、态度和价值观的全面发展, 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
榜样教育法案例分析
总结词
通过树立榜样人物或优秀典型,引导学生学 习和模仿他们的优秀品质和道德行为。
详细描述
某大学邀请优秀校友回校演讲,分享他们的 成长经历和成功经验,激励学生树立正确的
人生观和价值观。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02
德育方法的具体应用
理论教育法
总结词
通过课堂讲授、讲座等形式,向受教 育者传授道德理论知识,提高其道德 认知水平。
详细描述
理论教育法是德育工作中最基本的方 法之一,通过系统的道德理论讲授, 帮助受教育者了解道德原则、规范和 价值观,从而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实践教育法
总结词
通过组织受教育者参与实践活动,培养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促进道德行 为习惯的养成。
德育方法
contents
目录
• 德育方法概述 • 德育方法的具体应用 • 德育方法的实施策略 • 德育方法的评价与改进 • 德育方法案例分析
01
德育方法概述
德育方法的定义
德育方法定义
德育方法是实施德育的途径和手 段,是教育者传递德育内容、实 现德育目标的途径。
德育方法分类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将德 育方法分为多种类型,如理论教 育法、实践锻炼法、榜样示范法 、自我教育法等。
德育方法和基本要求

德育方法和基本要求
德育方法有: (1)说服法。
说服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
说服包括讲解、谈话、报告、讨论、参观等。
(2)榜样法。
榜样法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
榜样包括伟人的典范、教育者的示范、学生中的好榜样等。
(3)锻炼法。
锻炼法是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的方法。
锻炼包括:练习、制度、委托任务和组织活动等。
(4)陶冶法。
陶冶法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
陶冶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等。
(5)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
表扬奖励是对学生的良好思想、行为作出的肯定评价,以引导和促进其品德积极发展的方法。
批评处分是对学生不良思想、行为作出的否定评价,帮助他们改正缺点与错误的方法。
表扬一般可分为赞许和表扬两种方式,赞许是教师对学生一般的好思想、好行为表示的称赞或欣赏,多以口头表示或点头、鼓掌等动作表示。
奖励一般包括下述几种:颁发奖状、发给奖品、授予称号。
处分分为警告、记过、留校察看、开除学籍等几种处分。
基本要求是:①深入了解学生的人格特征和内心世界。
②根据学生个人特点进行针对性教育,因材施教,力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德育方法大盘点

德育方法大盘点(一)说服教育法说服教育法是学校德育的基本方法。
它主要是根据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等方式,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意识,使学生心悦诚服地弄懂道理,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从而提高学生辨别是非、善恶、美丑能力。
在学校德育实践中,说服教育主要有两类方式:一类是语言说服(语言文字的说服),是指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向学生讲述道理,使学生明辨是非的方法。
主要有讲解、讲述、报告、演讲、谈话、讨论、辩论、指导阅读等形式。
另一类是事实说服(用事件和情景等事实说服),是指组织学生接触社会实际,用各种生动具体的事实来说服学生,使学生获得直接经验、形成正确的认识的方法。
包括参观、调查、访问等形式,运用生动的事实教育学生,具有极强的感染性。
(二)榜样示范法榜样示范法是指用榜样人物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异成就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方法。
用来示范的榜样主要有家长和教师、同学、英雄人物、革命领袖、历史伟人和文艺形象。
榜样示范法是一种形象、具体、生动的教育方法。
该法的特点在于通过榜样人物的言行,把道德观点、行为规范具体化、人格化,其教育富有形象性、感染性、可行性,符合青少年的年龄特征,容易为学生领会和模仿。
如果说说服教育法重在说服力,以理服人,那么榜样示范法则重在感染力,以德服人。
(三)情感陶冶法(陶冶教育法)情感陶冶主要是运用以境染情、以境触情、以境陶情的原理对受教育者进行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受教育者在认识上和情感上逐渐完善。
它的基本特点是直观具体、生动形象、情景交融,易于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于无声处教育学生。
它也具有非强制性、愉悦性、隐藏性、潜移默化性和意识与无意识交互作用等特点。
情感陶冶法通常的方式有:1.人格感化——教师自身的品德、情操和对学生深切期望的态度来感染对象;2.环境陶冶——过学校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环境使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染;3.艺术陶冶——音乐、美术、舞蹈、雕塑、诗歌、影视等文学艺术活动,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