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试创作》教案
九上第一单元《任务三:尝试创作 诗歌创作》教案教学设计

金桂秋韵——走进诗歌创作教材来源: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内容来源: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任务三尝试创作主题:金桂秋韵时长:1课时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尝试诗歌写作。
(3)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为写作奠定基础。
写作要有真情实感,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力求有创新。
2.教材分析《尝试创作》是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学习任务,本单元以任务群的形式整体规划,通过诗歌鉴赏、诗歌朗诵和尝试写作三个活动·探究完成现代诗歌学习,由浅入深,引导学生感受诗歌魅力,获得文学审美的熏陶。
尝试创作是学生在欣赏、朗诵的基础上进行的初步探索,也是单元学习成果的展示,促使学生在实践中完成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因而本节课运用情境创设法,不注重理性分析,重在引导学生捕捉生活中体现爱与美的细节和瞬间,运用联想和想象开拓思维,精选意象,融入情感真挚表达,提升学生思维能力、感悟能力、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同时让学生把文化自信转化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会写诗,爱写诗,从而达成本单元的育人价值。
这也是培养学生“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巧妙抓手。
3.学情分析七八年级我们均学习过现代诗歌,学生已有阅读现代诗歌的基础。
但学生学习时多注重朗读和理性分析,较少进行诗歌创作的尝试。
学生对诗歌创作有较强的学习兴趣,善于表现,但学生的思维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尚未成熟。
如何将内心感受与联想想象的内容进行诗歌化的表达,需要教师提供充分的引导。
因此在教学时,应从学生的生活出发,在引发学生情感共鸣的基础上,启发学生选择熟悉的景物作为情感表达的支点,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大胆创作,积极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呈现出属于自己的诗歌,涵养高雅情趣。
学习目标1.通过联想想象,学会营造诗歌意境,培养对美好事物的欣赏能力。
《尝试创作》九上语文写作教学优质教案

同学们,诗歌是情感的抒发。生活中的人、事、物,都可能触发我们的情感,将这种情感分行写出来,就有诗的模样了;如果再适当融入联想和想象,就有诗的味道了(齐读)。
那有了诗的模样和味道,我们还需要做点什么,才算是创作出一首完整优秀的诗歌呢?
教学内容及过程
教学方法和手段
一、导入
同学们,前几天是哪个节气呀?(寒露)到了寒露,便是深秋,国庆前,我们学习了秋天的第一首诗,自己组织了秋天的第一场运动会,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尝试创作秋天的第一首诗吧。
二、新授
黑格尔曾说:“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同学们,诗歌创作的灵感源于美的细节和瞬间,首先我们要去发现美,诗歌创作才有了源头。
预设:秋天的阳光,盛夏的炎热,记忆的岁月,秋的思念,岁月的痕迹,衰老的梦境,红的、黄的、绿的、蓝的、永恒的,想不出来的诗句,诗人的气质,浓浓的秋意,秋天的韵味,秋天的脚步,凉风的身影,秋天的沉默,游子的书信,上帝的眼泪,写给冬天的情书,游子的乡愁……(请学生板书)
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果然是无穷的,请全班齐读同学们一起创作的诗歌。
1.发现美的细节
老师在校园里散步的时候,发现咱们学校处处皆是美景,随手拍摄了几张照片,分享给同学们:缀满柚子的树,开始泛黄的银杏叶,还有同学们在学校里的乐园——荷池。
同学们,在你们心中,秋天里最美的风景是什么呢?
请把你心中秋天里最美的风景,写进诗中吧。
(预设:秋天来了,银杏黄了,果儿熟了(香了),草木枯了,树叶黄了,树叶落了,微风凉了,乡愁浓了,天空远了......)
小组讨论怎么改写,改写完后分组读诗歌。
同学们,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诗歌创作三部曲,一是发现美的细节,二是展开联想想象,三是注意句式节奏,课后,请同学们学以致用,以“秋”为话题,仿写臧克家的《海》。
2022年部编版语文九上《任务三尝试创作》精品示范课教案

任务三尝试创作【目标导航】1.学习创作诗歌, 符合诗歌的格式样式, 句子要押韵, 富有节奏感.2.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3.意象明确, 情感健康, 主旨明确.【课时安排】2课时.【课时分配】建议第一课时进行作文指导与写作, 第二课时进行批改、评讲、修改.了解作文文题, 熟悉作文要求, 搜集相关素材, 为习作做准备.一、下面是一位同学还没有写完的诗作, 请续写完成这首诗.十四岁生日那天,您问我想得到什么礼物,是一架望远镜,还是一个簇新的足球?我摇了摇头,爸爸,我什么都不要, 我只想让您变成我的朋友!和我一起下棋,和我一起郊游,……1.这是你同龄人的心声, 或许也是你的心声. 想一想, 你对长辈有什么希望呢?这些就可以作为续写的内容.2.续写时, 要和前文的风格保持一致.二、假设好朋友的生日要到了, 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试着写一首诗, 把你的祝福和希望送给他.提示:1.想一想, 以往你给好朋友送生日贺卡时, 一般都会写些什么?把你最想说的话用凝练的语言分行写下来.2.感情要真挚, 可以适当借助某些形象来表现你们的友谊.三、模仿本单元学过的任意一首诗, 自己仿作一首. 如模仿《我爱这土地》《乡愁》, 创作一首同题诗歌;模仿《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致云雀》, 以《你是________》或《致___________》为题, 创作一首表现形式相近的诗歌.提示:1.回忆自己的生活, 想一想那些触动你的人和事, 以及你当时的情感, 将这些作为诗歌表现的内容.2.模仿课文的句式, 发挥想象与联想, 借助一些形象表达自己的情感.【新课导入】诗歌是情感的抒发. 生活中的人、事、物, 都可能触发我们的情感, 将这种情感用文字分行写出来, 就有了诗的模样了.诗歌的语言一般比拟凝练, 有节奏感和韵律, 读起来朗朗上口. 也许写诗并不如想象的那么容易, 也许你的诗会很稚嫩, 不过这都没有关系. 今天, 在这堂习作课上, 我们一起来体会一下写诗的辛苦与快乐吧.【写作要求】1.要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2.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主旨明确.3.写完后要多读几遍, 看看读起来是否押韵, 是否有节奏感.【技法点拨】1.写诗歌自己首先要有丰富的想象和情感. 艾青说过:“对生活所引起的丰富的强烈感情, 是写诗的第一条件, 缺少了它, 便不能开始写作, 即使写出来,也不能感动人. 〞所以要想写好诗歌, 首先应对所见、所听、所想之事物要敢于联想、想象并赋予其真实的情感, 让其具有像人一样的灵性.2.诗歌需要想象, 而且想象是要富有新意的, 富有灵性的. 如泰戈尔的《纸船》, 其想象就很丰富, 能够由“向水中投放纸船〞, 想象到“载着秀利花的小船会在夜里被平平安安地带到岸上〞, 再想到“张着风帆的白云会把船放下来同我的船比赛〞等等, 而这些想象看似离奇, 其实也符合实际, 符合儿童的思维. 生活中, 地上的草、空中的云、田野中的风、秋天的果实都可以触发你的情感, 使你浮想联翩, 都可以成为我们写作诗歌的素材.3.注意诗歌的格式. 首先诗歌需要分行排列, 可以根据内容的需要分成假设干小节, 一般中学生写诗歌不少于20行;其次, 诗歌一般都押韵, 表达语言的音乐美, 诗句的长短要表达节奏的跳动、起伏, 可以长句和短句互相交错;再者, 语言不能过于随意, 必须经过锤炼, 词语要经过推敲, 尤其在修辞方法的运用上要经过斟酌, 适当地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问等修辞方法. 【范文引路】门锁的承诺我来自千锤百炼,我出于精琢细雕,我处身假设市门庭,我把守一方平安.有家的地方就有我,我就是把小小的门锁.我虽小,但却有绝对不小的承诺:爱岗敬业, 忠于职守,是我做人不变的准那么;兢兢业业, 矢志不渝,是我心灵永远的求索.有谁见我小小的门锁贪图享乐而工作掉链?为了信守我不变的承诺,我将心抽象成一枚红玫瑰钥匙儿,敬献我心爱的主人保管,而我与他穿越时空的爱恋,也由此上演.这首优秀诗歌习作, 外表是在写锁这一意象, 而实际上是在写人的优秀品质. 全诗语言凝练, 节奏感强, 想象力和联想力丰富, 显示了比拟扎实的文学根本功.我爱这土地假设我是一滴玉露,我也愿把这剔透的身体融入:这被烟雨所迷蒙的瘦西湖,这永远吸引着我们的兴致的香格里拉,这悄然的红叶飘落的香山,和那来自“东方小巴黎〞的纯朴的圣·索菲亚大教堂……——然后我痴迷了,连目光也定格在那迷人的一线天.为什么我的眼里总是充满希望?因为我挚爱这土地……作者为表达对土地的热爱, 把自己比作一滴玉露, 然后想象自己融入到祖国的大江南北, 以表达对这片土地的挚爱. 整首诗模仿艾青的《我爱这土地》, 意象鲜明, 主题突出, 想象合理, 思路清晰.1.当堂作文.2.推荐作文评讲.〔1〕同桌互评. 〔2〕教师点评.1.布置作业:同桌间互换作文修改.2.将推荐的佳作打印出来贴在班级作文园地展览, 供大家分享.本次写作课, 教师引导同学们先进行交流, 让他们初步了解诗歌写作所要掌握的一些技法, 再让他们在生活中找寻一些常见的意象, 例如树、山、河流等, 激发他们去想象, 去联想, 鼓励他们当堂创作小诗, 这样学生在互助中找到了乐趣, 找到了创作诗歌的激情. 然后再组织他们课上朗诵自己创作的诗歌, 体味好的想象和好的语言, 学生的激情就完全得到释放了. 一堂课既让学生学到了诗歌创作的知识, 又让他们收获了兴趣和激情.15 白杨礼赞【教学目标】, 理清文章脉络, 把握文章昂扬向上的感情.2.领会衬托、比照、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 并学会在写作中运用.3.学习象征手法的使用, 把握托物言志散文的根本特征.【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梳理文章脉络, 把握文章感情.2.领会并学习运用欲扬先抑、衬托、比照等写作技巧.【教学过程】一、诗歌朗读, 导入新课师:请同学们朗读这首诗歌, 猜一猜诗中描绘的是什么植物.课件出示:北方有佳树, 挺立如长矛. 叶叶皆团结, 枝枝争上游.羞与楠枋伍, 甘居榆枣俦. 丹青标风骨, 愿与子同仇!生:白杨树.师:没错, 就是白杨树! 你们看, 它笔直的干, 聚拢的枝, 白得朴素, 绿得生机. 茅盾先生第一次见到白杨树时, 他便“惊奇地叫了一声〞, 并满怀激情地写了一篇文章——《白杨礼赞》,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他的这篇课文, 来看看茅盾眼中的白杨树是怎样的吧!〔板书:白杨礼赞茅盾〕【设计意图】由诗歌引入,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使其更快更好地进入情境;诗句为课本补白局部的内容, 这一环节也有助于提醒学生关注课本信息, 拓展知识面.二、初读感知, 寻找“不平凡〞〔1〕作者简介、背景介绍. 〔见《状元大课堂》本课“作者名片〞“背景链接〞栏目〕〔2〕字词积累. 〔见《状元大课堂》本课“字词清单〞栏目〕2.朗读课文, 找关键句师: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直接赞美白杨树的语句, 并有感情地朗读出来.课件出示: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 我赞美白杨树!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 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 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 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 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第8段:白杨不是平凡的树. ……我赞美白杨树……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3.反复诵读, 体悟情感师:引导学生注意作者用词的变化. 从“那〞到“这〞, 从“实在〞到“决不是〞, 从“赞美〞到“高声赞美〞, 说明了什么?预设说明对白杨树的观察是从远到近, 感情是由浅入深的. 这说明作者对白杨树的感情不仅仅是赞美, 还有崇敬.师:“不平凡〞在直接赞美的语句中出现了4次, 有何作用?预设“不平凡〞是作者抒发赞美之情的根底, 也是行文的感情线索, 也就是说, 本文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作为抒情线索.【设计意图】本环节是学生初步感知文本的过程, 这一过程能够帮助学生感受和体悟作者在文中所抒发的情感, 让学生在文章有感染力的语句中, 心灵有所触动.三、学习技巧, 感悟“不平凡〞设问1:文中第2、3段作者的感受是怎么变化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预设雄壮—单调—惊奇. 在恹恹欲睡时看到白杨树, 令人振奋地惊叫起来, 意在突出白杨树的不平凡, 欲扬先抑地为下文详细描写白杨树做好情感铺垫.设问2:第7段作者为什么先说白杨树可能不美, “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 后又夸它是“树中的伟丈夫〞?预设欲扬先抑. 前3句先说白杨树可能不美, “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 接着又说它“伟岸, 正直, 朴质, 严肃, 也不缺乏温和〞, 夸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这样写使得文章波澜起伏, 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师:作者赞美白杨树, 为什么还要写西北高原?预设交代白杨树不平凡的生长环境, 衬托它傲然挺立的形象;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 构成了文章的波澜, 为下文白杨树的出现铺垫、蓄势.师:文章最后一段写楠木有什么作用?预设与白杨树形成比照. 将两种树的不同品格和所代表的不同人物进行比照, 突出赞扬了白杨树及其所代表的精神和品格.【设计意图】通过对句段写作技巧的分析, 引导学生了解并学习文中的写作技巧.四、分析形象, 了解“不平凡〞师:想要了解白杨树的不平凡, 需要由表及里地分析白杨树的形象. 阅读课文可知, 本文第5段开始着重描绘白杨树的形象特点. 同学们朗读第5段. 圈画文中的关键词句.师:这一段从哪些方面具体描写白杨树的外形?〔请同学们在课本里圈画出来〕课件出示:干:笔直、绝无旁枝、丈把高枝:一律向上、紧紧靠拢、绝不旁逸斜出叶: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皮:光滑、有晕圈、淡青色师:文中哪一个词语可以概括白杨树的总体形象呢?预设力争上游.师小结:通过细致的描绘, 白杨树笔直、挺拔、向上的“外形美〞便直观地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文章通过对白杨树干、枝、叶、皮四个方面特点的描写, 给人以正直、团结、进取、质朴、力争上游的形象.师:从白杨树的外在形象, 我们还可以感受到白杨树的内在品质, 从本段中找出能表现其内在品质的词语.课件出示:内在品质:倔强挺立、努力向上、不折不挠师小结:本段中用“力争上游〞总写了白杨树的形象特点, 并用“倔强挺立〞“努力向上〞“不折不挠〞等词语加以深化, 突出了白杨树在恶劣环境下坚强不屈的斗争性格.结束语:刚刚我们初步了解了白杨树的形象特点, 那么作者仅仅是在写树吗?作者写白杨树的这些形象特点, 意在突出什么?你们能联想到什么人具有这样的品质?请同学们课下思考.【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培养学生善于寻找关键词句的能力, 以及在搜索白杨树外形特点的同时初步感知其内在品质. 散文应多阅读, 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感受语言美和精神美.第2课时【课时目标】1.理解白杨树的精神品质, 学习象征手法的使用.2.把握托物言志散文的根本特征.【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 分析品格师:根据上节课我们对白杨树形象的分析, 同学们觉得白杨树还具有哪些优秀品质?课件出示:我从白杨树的看出它具有的优秀品质.预设我从白杨树树皮的淡青色看出它具有朴实无华的优秀品质.设问2:你能联想到什么人具有白杨树这样的优秀品质吗?预设坚强不屈的革命战士.【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进一步对白杨树的品格及内涵进行理解.二、学习象征手法, 礼赞不平凡之人师:通过白杨树茅盾先生联想到什么人?预设联想到了北方的农民、守卫家乡的哨兵.师补充:通过联想和想象, 借某一具体形象〔本体〕表现抽象事物或思想感情, 这种写法叫象征, 也可称为“托物言志〞.师:白杨树和北方的农民、家乡的哨兵有什么共同特征呢?预设白杨树笔直的干给人正直之感, 靠拢的枝象征着团结的精神, 向上的叶让我们感受到的是浓浓的上进, 皮光滑并泛出淡青色流露出旺盛的生命力, 有一种坚强之美. 所以说白杨树的形态之美折射出来的精神与农民和哨兵身上的坚强不屈、傲然挺立极其相似, 这样就构成了象征.课件出示:象征, 是借某一具体事物或形象表达某种意义, 这一意义不是事物本身就具有的, 而是作者借此事物所做的联想和寄托. 象征不同于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它是一种写作技巧, 大都表现在文章立意上, 是借某种事物表达自己的思想. 象征的作用主要是, 将作者想说而不愿直说或不能直说的思想、情志寄托于物, 巧妙地传达给读者, 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师补充:白杨树与歌颂的根据地军民二者之间有相同的地域特征:文中所写的白杨树生长于黄土高原, 革命圣地延安也位于黄土高原. 礼赞黄土高原的白杨, 也就概括了生活中白杨树的所有特征;歌颂“北方的农民〞和“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 也就是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所有的抗日军民.师:白杨树除了象征农民和哨兵外, 还象征什么?生齐读: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 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 力求上进的白杨树, 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 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师小结:白杨树是“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 “不被人重视〞, 但它“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 “磨折不了, 压迫不倒〞, 这与当时根据地军民“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是完全一致的.师:同学们齐读第7段, 在字里行间感受茅盾先生对西北抗日军民的赞美之情. 朗读的时候要注意, 最后四句是排比句、反问句. 反问句的作用是加强语气, 排比的作用是增强语势. 朗读时要读出坚决、自豪、赞美的感情, 语气逐渐加重. 过渡语:大家如果能在作文中适当运用象征手法, 将抽象的情感寄托在某物上, 会使行文曲折, 表达含蓄, 给文章增色不少, 下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说一说这些形象可以象征什么.【设计意图】帮助学生理解象征手法, 明确本体与象征体的联系, 体会作者的情感. 通过朗读加深学生对重点句子的理解, 让这种精神内化为个人力量. 三、练习象征手法的运用请同学们说一说这些形象可以象征什么?课件出示:落叶、荷花、蜡烛、梅花、翠竹、鹰、太阳、孔雀、牛生答: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可以象征舍己为人的品质, 可以象征教师. ……师:大家的思路逐渐被翻开了, 请同学们拿出纸和笔开始写作. 注意:本文前半局部是对白杨树的自身形象进行描绘, 再通过联想和想象赋予它一定的象征意义, 所以同学们不要一开始就写什么物象征什么.结束语:同学们, 一篇优秀的散文, 就如一幅无形的画, 又恰似一首读不尽的诗, 茅盾先生的散文到达了如诗如画的艺术境界, 白杨树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被赋予了特定的内涵. 让我们再次以茅盾先生写的小诗《题白杨图》作结, 向白杨树的精神致敬, 向中华儿女身上的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精神和意志致敬!〔师生同读教材P81《题白杨图》一诗〕【设计意图】结合生活实际, 引导学生作出适当的联想, 并结合课后练习题, 学习使用象征手法写片段作文, 掌握象征手法的运用技巧.【板书设计】白杨礼赞【设计亮点】本节课思路清晰, 框架完整, 教学过程循序渐进, 层次清楚, 重难点突出, 旨在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并能运用象征手法进行片段写作, 感受陕甘宁边区抗日军民正直、质朴、团结向上、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 以及作者对他们浓浓的礼赞之情, 并指导以后的生活实践.资料链接白杨树生活环境白杨树是西北地区普通的一种树, 只要有草的地方, 就有白杨树的影子.白杨树是不太讲究生存条件的, 大路边, 田埂旁, 哪里有黄土, 哪里就是它生存的地方. 它不追求雨水, 不贪恋阳光, 哪怕在坚硬的土地上, 只要给它一点水分, 白杨树的一截枝条就会生根、抽芽. 只需挪动一点杂草生存的空间, 它就能把黄土地装点, 撑起一片绿色. 它不需要人去施肥, 也不需要像娇嫩的草坪那样去浇灌, 只要不挥刀斧去砍伐, 给它一点宽松的环境, 让它吸收自由的空气, 它就会挺拔向上. 素养提升“象征〞和“比喻〞的区别1.象征中的象征体都是具体的, 被象征的本体, 即“概念、思想和感情〞都是抽象的;比喻中的喻体和本体通常都是具体的, 不过也有少量比喻句中喻体是抽象的思想感情, 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2.象征是着眼于全文或是局部文章的构思, 是文章技法, 如《白杨礼赞》;比喻那么通常是以句子的形式存在.3.象征和比喻常常结合而用, 即象征中必有比喻, 而比喻中不一定有象征.“神似〞, 而比喻只讲究本体与喻体之间的“形似〞. 推荐阅读杨迎新《白杨礼吊》朱金平《一棵小白杨》顾晓蕊《十万残荷》。
《尝试创作》教学设计

《尝试创作》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创作一、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2.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创作的基本概念和要素;2. 创作的方法和技巧;3. 创作的过程和步骤;4. 创作的评价和修改。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创作的基本概念和要素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幅画作或播放一段音乐,引发学生对创作的兴趣和思考。
2. 讲解创作的基本概念和要素(15分钟)- 创作是指通过个人的思考和想象,创造出新的作品或构思。
- 创作的要素包括主题、情节、人物、环境、语言等。
3. 练习(15分钟)让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主题,然后在规定的时间内,共同创作一个故事的大纲。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尽量多地涉及到创作的要素。
4. 总结(10分钟)让学生分享他们的创作过程和结果,引导他们思考创作的难点和乐趣。
第二课时:创作的方法和技巧1. 复习(5分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让学生回答创作的基本概念和要素。
2. 讲解创作的方法和技巧(15分钟)- 观察和思考是创作的基础,鼓励学生多观察周围的事物和人物,思考他们的特点和故事。
- 多读书和写作是提高创作能力的有效方法,鼓励学生多读优秀的作品,模仿和借鉴其中的技巧和风格。
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主题,然后在规定的时间内,写一篇短文。
鼓励学生运用创作的方法和技巧,尽量表达清晰和生动。
4. 总结(10分钟)让学生分享他们的创作过程和结果,引导他们思考创作的方法和技巧对于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性。
第三课时:创作的过程和步骤1. 复习(5分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让学生回答创作的方法和技巧。
2. 讲解创作的过程和步骤(15分钟)- 创作的过程包括观察、思考、构思、写作、修改等。
- 创作的步骤包括确定主题、制定大纲、展开情节、塑造人物、设置环境、运用语言等。
3. 练习(15分钟)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主题,然后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个完整的作品。
《尝试创作导学案》

《尝试创作》导学案导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学生将能够了解创作的基本观点、方法和技巧,并能够通过实践提升自己的创作能力。
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话题: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你认为什么是创作?为什么我们要进修创作?2. 激发兴趣:播放一段与创作相关的视频或音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观点讲解(15分钟)1. 介绍创作的定义:创作是指通过自己的思维和想象力创造出新的作品或内容。
2. 分类讲解:创作可以分为文学创作、艺术创作、音乐创作等不同领域。
3. 方法和技巧:介绍创作的方法和技巧,如头脑风暴、写作计划、素材搜集等。
三、实践演练(30分钟)1. 创作练习:要求学生在30分钟内完成一篇短文或一幅画作,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进行创作。
2.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互相交流并互相评判彼此的作品,分享创作经验和感受。
四、总结反思(10分钟)1. 总结进修效果: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作品和心得体会。
2. 反思提升: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提升自己的创作能力,制定下一步的进修计划。
五、作业安置(5分钟)1. 作业要求:要求学生完成一篇关于自己创作经历和感受的反思文章,字数不少于500字。
2. 提醒注意:提醒学生按时完成作业,并鼓励他们多多实践,不息提升自己的创作能力。
六、教室反馈(5分钟)1. 学生反馈:请学生就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方式和效果进行反馈,以便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2. 教师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和效果进行总结和反思,为下节课的教学提供参考。
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学生将能够掌握创作的基本观点、方法和技巧,提升自己的创作能力,激发自己的创作潜力,培养自己的创作兴趣,为将来的进修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愿学生在创作的道路上不息前行,展现自己的奇特魅力!。
一单元写作《尝试创作诗歌》九上教案2021

一单元写作《尝试创作诗歌》九上教案2021诗歌是世界上最美的花朵,历来有“文学之母”“语言的钻石”之美誉。
下面是小偏整理的一单元写作《尝试创作诗歌》九上教案2021,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一单元写作《尝试创作诗歌》九上教案20211.借助诗歌精练的语言来抒发真情实感,抒写生活感悟。
2.学习借诗歌展开联想和想象,创造悠远的意境。
3.通过诗歌创作,学习运用一些简单的诗歌写作技法,如排比、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的运用,象征这种表现手法的运用等。
4.通过创作诗歌来濡染心灵,陶冶性情,培养文学纯正趣味,提高学生的文学综合素养。
1.学会用想象与联想来创造意境,抒发真情实感、抒写感悟。
2.注意诗歌节奏韵律的掌握,体现诗歌形式上的特点。
1课时一、新课导入诗歌是世界上最美的花朵,历来有“文学之母”“语言的钻石”之美誉。
我国诗歌著称于世,自《诗经》以来,作品浩若烟海,博大精深,透出了我国人民丰富的想象力、炽烈的情感和杰出的智慧。
遨游于诗海,其乐无穷。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走近诗歌,学习写诗歌。
二、诗歌特点1.什么是诗歌?诗歌是一种有意象意境,能引起读者想象,唤起情感共鸣,带给读者强烈的审美体验,且具有音乐韵律美的文学体裁。
2.诗歌的特点。
(1)内容上:丰富的意象,美丽的想象,平凡中看到不平凡。
(2)思想上:要写出动人的情意。
就是说,要加入个人的情感和体会。
(3)形式上:要分行分节,可以依句分行分节,也可以依内容分行分节。
大多还要讲求押韵,语言精练。
3.诗歌的美表现在:意象美,意境美,想象美,情感美,构思美,结构美,音乐美,凝练美。
三、写作指导(一)形式:音乐美,结构美(分行、押韵、排比、反复等)1.现代诗歌要分行分节,但分行写的不一定是诗。
2.诗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韵,但押韵的不一定是诗。
例如:断章卞之琳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不押韵,是诗)(二)立意:思想深刻,情感真挚——情感美,构思美1.千古文章意为高——深刻。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尝试创作》课件(共47张PPT)

我更喜欢《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你 是四月早天里的木棉,/飘散在黄昏下 的云燕。/清明雨后的春雷声,/繁星 下星星点点,梦后有你的花苑。
没有人来仿写《我看》吗?那就瞧瞧我 的吧:我看悄无声息的春雨/默默滋润 刚刚苏醒的土地,/我看他们领首低语/ 共同播种一片盎然的绿意。我看小草舒 展着嫩芽/轻轻向春风挥手致意,/我看 朝阳渐渐升起/笑看着充满生机的大地。
小灵通的一番话让我想表达一下对母亲的 赞美之情。在我牙牙学语的时候,是母亲 在一旁不厌其烦地重复;在我蹒跚学步的 时候,是母亲在身后任劳任怨地支撑;在 我学海泛舟的时候,是母亲在身旁伴读; 在我遇到挫折的时候,是母亲在不断地鼓 励我勇敢向前。
我仿写的是《我爱这土地》:假如我是一 只鸟,/我也应该用残破的翅膀飞翔:/这被 阳光所沐浴着的大树,/这永远洗涤着我们的 心灵的甘露,/这无声地缠绵着的温暖的风, /和那来自天堂的无比璀璨的光芒……/—— 然后我笑了,/连歌声也回荡在苍穹之间。/ 为什么我的心里常存希望?/因为我对这大树 爱得纯粹……
意象是诗歌的内涵,通过联想和想象,让 意象随着思想感情的流动而变化,才会写出美 妙的诗歌来。你开头仿用的比喻确实精彩,不 妨按这一思路继续驰骋想象,并把“花和蝶” 作为甜蜜的意象,来构造意境。
建议文题 执着永恒
应用示例
假如我是一棵树, 我也会用那近乎凋萎的叶子,
在逆风中婆娑。 这被凛冽的秋风所摧残的身躯。 这被阴寒的秋雨所打击的臂膀。 这被冰冷的秋霜所冻结的双手。
片段示例
不要哭 您快乐就是我最大的奢求 假如生日会上让我许愿的话
那么 祝您和妈妈 幸福天长地久 花儿再艳 也有凋零的时候 草儿再青
片段示例
也有枯萎的时候 可不管怎么样 大自然,家 使他们永久地守候
写作《尝试创作诗歌》教学设计2

教学设计:民权县民族学校吕静学习目标:1.尝试创作小诗,借助意象和想象,书写生活,表达自己的情思。
2.在读、创、赏的过程中进一步探究诗歌特点,体会诗歌的艺术魅力。
教学过程:一、悟情寻因1.诗配乐,情更浓。
师导入:同学们,从开始学习第一单元,我们就在为下周的诗歌诵读活动做准备了。
有位同学咨询我,他打算诵读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让我帮他从三首背景音乐中选出一首,大家也一起参谋参谋吧。
(师播放三段不同风格的音乐各15秒),问,同学们能不能从这简短的试听中帮他推荐一首呢?说出理由。
预设:(第二首)节奏舒缓,曲调哀婉。
师:是的,这首曲子深沉哀婉,充满悲愤之情,符合《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深沉悲愤的情感基调。
其他两首曲子明显不太合适。
同学们,前面我们诵读赏析过第一单元的现代抒情诗,了解到不同的诗歌有不同的感情基调,诵读的时候加上与其感情基调相吻合的背景音乐,诗歌的感染力会更强,更能和大家产生情感共鸣。
师:音乐有渲染烘托情感的效果,不过诗歌情感的根源还在于诗歌本身。
前面课堂上大家已经鉴赏了本单元的6首诗歌,请同学们回忆和概括一下各首诗歌不同的感情基调。
2.人事物,皆含情这不同的感情基调是通过什么传达出来,让我们体会到它的不同的呢?请结合具体诗歌或者诗句说一说。
(学生小讨论)预设示例:(1)有些诗句,用词感情色彩很浓,很明显地把诗人强烈的感情表现出来(比如:《周总理,你在哪里》);(2)还有些诗句,是借助一些形象(具体的人、事、物等)把诗歌的情感传递出来,比如《我爱这土地》,每一个诗句、每一个形象都透露着深沉悲愤。
师:是的,诗歌有时直抒胸臆,有时借助具体可感的形象来书写情志。
比如《我爱这土地》这首诗,创作于1938年11月,祖国大地正处于深重的苦难之中,诗人笔下的鸟、土地、河流、风……也就不同于我们平常意义上的景物,而是被诗人赋予了独特的情感,来表达在黑暗中对胜利曙光的渴望和奉献一切、死而后已的抗争精神,让我们感受到如此深沉悲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尝试创作》精品教案
写作背景:
初中阶段,大多数老师不会鼓励学生写诗歌,他们认为诗是一种没用的文体,教材中也只是教他们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诗歌只要了解一下就可以了。
诗歌是一种有别于小说、散文等的文学体裁,它的自由、抒情、凝练、含蓄、象征性等特点决定了它的创作是一种非常个人化的过程。
其实,诗歌创作是任何一种文学体裁创作的基础。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
”(《教育的艺术》)。
诗歌可以感染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性情,培养学生的文学纯正趣味,提高学生的文学综合素养。
要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训练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流畅性,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和表达能力,并自觉灵活地迁移到作文实践中,提高写作水平。
学情分析: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写作》中要求学生写诗歌。
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也有感情要抒发。
生活中的人、事、物都可能触发我们的情感,诗歌便是情感抒发的最好方式。
九年级学生有较强的写诗欲望,但写诗不能随意,不能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写诗入门要从易到难,遵循一定的规律反复历练。
先写出诗的模样,然后进行修改润色,把诗味写得更浓一些,由浅入深地训练。
同时,学会使用意象,懂得有目的地借助景物渲染某种心情,讲究诗的节奏感和韵律,这样创作出来的诗才算入门作品。
教学目标:
1.借诗歌来濡染心灵、陶冶性情、培养文学纯正趣味、提高学生的文学综合素养。
2.借助诗歌精炼的语言来抒发真情实感。
3.展开联想和想象创造诗歌悠远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
重点:展开联想和想象创造诗歌悠远的意境。
难点:培养学生用精炼的语言来表达情感。
教法与写法:
教法:注重启发,调动学生思维;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通过练习,使学生形成技能。
学法:利用学生已有的诗歌知识、根据初中生对诗歌的浓厚兴趣,指导学生通过感受、思考、归纳,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由零星认识上升为系统把握,最后由知识上升为能力。
探究新课
教学过程:
例文参考:
学习资料链接:
中学生诗歌作品赏评
(―)我心中的那片绿色
小时候,母亲说
春,是绿色的
万木丛花的欣然盛放
枝头一点绿的悄然欢愉
于是,那依偎的温暖,咿呀的呢喃
全都漾成盈盈的绿色
和母亲温柔似春的眉眼
少年时,同伴说
梦,是绿色的
绿茵场上,风轻掀起衣角,阳光让我们年轻踏过校园每一方寸的土地
我听见鸟鸣,闻到花香,嗅见了
这里带着墨香的轻浅的呼吸
我的心哭了,亦生出新绿的枝芽
这里,是梦开始的地方
而我,深信不疑
后来啊,我告诉自己
绿色,就是生命
无论头顶一片天,脚踏一方土
身旁一枝花,远方一棵树
都是一种不同形式的
绿的生命共同体
只有绿,能带来开花结果
门前老树长新芽,绿色在指缝间缓缓流淌
又一轮新生,又一轮梦想
一年叶绿抽芽,一年花枝叶满
绿陪伴我的生命,缓缓前行
听,绿色在我心中肆意蔓延
而我心中的那片绿色
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
【点评】顺着生命成长的轨迹,慢慢悟出“绿色”的真谛,这是小诗人唱给读者的心声,也是其带给读者的美好感受。
尤其是前两节,描绘童年时绿的温柔,少年时绿的热情,情感真挚,画面明亮,语句清新,营造出美丽的意境。
在此基础上生发出的感慨,更有一份独特的哲思。
绘景与议理,自然衔接,水到渠成。
难怪此诗能在诸多作品中脱颖而出!
(二)根
“如果没有根,土豆会怎么样?”七岁的女儿萍萍问。
秦海摸了摸女儿的头发说:“那么它便活不下去。
即使能生存一段时间,也会因没有营养而慢慢枯萎。
”
看着眼前这片土豆田,秦海感到很是欣慰,自己和妻子都是农民出身,只靠着这片土豆地过活,如今土豆长得好,他们也赚了些钱。
回忆起播种施肥时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劳,再看看这夏时的新叶,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
秋天眨眼来了,地里灿灿的颜色为土豆镀上一层好光泽。
“收土豆喽!”萍萍欢喜地拍手。
秦海与妻子捧着收获的土豆,目光像是怜爱地看着一个孩子。
“虽然这土豆看上去圆实难看,但里子好,自家种的,好吃!”秦海脸红扑扑的。
秦海夫妇把收获的土豆带到集市上卖了好价钱,心里寻思着萍萍该是上学的年纪,若搬去城里,也为丫头的未来打好基础。
秦海一咬牙,找邻居乡亲凑了凑钱,搬进了城。
秦海为人老实勤快,妻子也心灵手巧,很快就在城里找了个好差事,日子一天天滋润起来。
一天,萍萍红着眼回家,妈妈问发生什么事,萍萍说是同学笑她们家是农民。
“我并不以为农民有什么难堪的呀!”萍萍哽咽着说。
秦海听了后却坐不住了,他找到那个同学的家长:“这位同学的爸爸,农民种粮食给大家吃,若无农民,你们的生活不如这般好。
所以请你们不要看不起农民,往你祖上倒三代,你也是农民!”秦海说了这话心里很是舒服,拉着萍萍走了。
这件事,谁也没有再提。
有阳光、有风的日子总会送来阵阵花香,不禁让秦海想起自家春种时的情景。
秦海想,春天到了,给家里买些花吧。
他上街精挑细选买了一束有芬芳气息的粉红的花,放在家中。
妻子说:“这花真香!”萍萍嗅了嗅,说:“没咱家土豆花香。
”秦海笑了笑:“土豆花哪儿有香味?”萍萍不依不饶,双手托着下巴,看向窗外:“土豆是有香味的,我知道。
”秦海和妻子对视一眼,竟不知该说些什么。
秦海拿出从菜场买的土豆,对萍萍说:“丫头,今天爸爸给你做份最爱吃的土豆炒肉丝。
”萍萍奔到爸爸身边:“咦,这些土豆怎么没有根呢?”秦海哈哈笑起来:“傻孩子,这就是它的根啊!”“爸爸骗人,咱家的土豆不是这样的,没它好看,上面有好多泥土和根须,却可爱得紧!”秦海只得告诉她:“城里卖的土豆都是这样的,听说也好吃。
”秦海炒完土豆后,一家人吃着菜,彼此都明白,这里的土豆,嫩,却无韧性;薄,却不醇厚;油盐酱醋,却独独少一份特别的味道。
秦海放下筷子:“咱明天不吃土豆了。
”——他想起,多亏萍萍提醒自己,该是收土豆的时候了。
火车沿着轨迹驶过一片油麦地,又经过一片水稻田。
秦海靠近窗边,仔细嗅了嗅——土豆花果然是有香味的。
不远处,土豆藤虽匍匐在地上,却极力地想要往上长似的,在空中摇曳。
秦海一家又回到了土豆地。
他们又变成了一无所有。
不过,他们拥有土豆田,还拥有彼此。
“土豆长得好!太好了!”萍萍摘下一朵土豆花,别在妈妈的发间。
阳光带来一轮新生,土豆从地里冒出圆滚滚的身子。
收完一批土豆,秦海刚起步离开,一个圆滚的土豆滚落到他脚边,他看到它裹着的泥土,闻到它散发的香气,恍然悟及——“土豆是有根的,我们都是有根的。
”
【点评】这是一篇“诗歌作文”,即根据命题者提供的一则诗歌材料写就的一篇作文。
其实,它就是一篇材料作文。
作者非常准确地抓住了诗歌材料中的主旨,寻找到了独特的角度,自拟了一个既质朴又带有浓烈文学意象的标题。
作者以敏锐的观察力写出了生活的真实,作者又以自己的思考发现了生活背后的意义,那字里行间的细致对话中传递出的是当下现实社会的多元色彩及人文价值——城市化进程中的现代化与传统之间的链接点到底在哪里?作者似乎在深深的爱中又不无流露出了淡淡的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