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课本》三集第二册 信篇
《德育》第二册教学大纲

《德育—政治与经济常识》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德育——政治与经济常识课程性质:公共课总课时:32学时;理论学时:32学时;实习(操作)课时:0学时。
适用专业:所有专业先修课程: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课程性质和内容本册教材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与个人生活紧密联系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现实为中心,从个人、国家、世界三个层次讲解了我国的基本经济、政治制度。
主要内容有:做一个有经济头脑的人,了解市场走进经济圈,开放的中国今年国际,走进公民的政治生活等。
2、课程任务和要求本册教材帮助我们了解身边的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帮助我们更有效的参与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帮助我们成为一个了解社会、放眼世界的现代青年。
通过对本书的学习,我们要掌握关于国家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的基本知识,提高参与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的能力,努力成为一个有能力、负责任、着眼大局的合格公民,成为一个对自己有益、对社会有用的人。
3、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本课程最大的特点,就是注重实用性。
因此,在学习的时候,同学们应当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时刻注意学用结合,将所学知识用以指导自己的生活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参与经济、政治生活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三、各章节的主要知识点和教学要求(一)教学要求1、了解市场的交换行为,认识货币的职能。
了解商品及其价格发生变化的市场因素,了解家庭常见的理财方式,掌握科学的消费方式,懂得维护自己的消费权益,理性投资。
2、认识市场经济及其本质特征,了解市场经济下的经营活动遵循的交易原则。
分辨常见的企业形式,描述公司的经营表现与发展状况,列举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了解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方法,掌握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
3、实例说明我国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必要性,了解我国当前个人收入的分配方式,说出合法的个人收入的来源,树立纳税意识。
了解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现状,理解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政策的及必要性。
德育课本专题

德育课本专题第一篇:德育课本专题德育课本── 献给老师们的书哪个父母不希望有孝顺的孩子?哪个单位不渴求忠信的员工?哪个政府的运作不需求清廉之风?哪个国家不需要知礼行义的好公民? 面对家庭社会共同的需要,我们深明光大「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是为师者春风化雨的神圣社会责任。
在具体的教学中,单提这些伦理道德的名词,对孩子来说,确实太抽象了。
老师一定需要融入生活的事例,以便让学生从中体会正确的做人道理,真切地感知这些伦理道德是如何落实在生活之中。
基于此种理念,我们很想为一线的老师们奉献这样的教材。
我们有幸得到民初湖州蔡振绅先生所编辑的《德育课本》四集,每一篇都讲述着至德感人的故事。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就在这些故事中鲜活起来,直入人心。
同事们常常是含着敬仰的热泪,将这些故事挂于本网「德育故事·八德夜话」的栏下。
为方便老师使用此套教材,我们谨提供一些教学参考经验,以期有抛砖引玉之效。
一、《德育课本》原文的学习这部分完全是旧版的刊登。
读罢这些感天动地的事迹,我们由衷地生起感恩之心。
感叹祖先做出了这么多嘉德懿行的典范事例,感恩原作者福荫后代的拳拳爱心。
原文分三部分:古文、白话和彩色插图。
1.古文部分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教材这部分古文简明精当,篇幅很短,二百余字。
非常适合做古文学习教材。
因有较强的情节性,孩子反复诵读几遍后,就很容易记住。
2.以古文为基础,老师可以结合现实的需要从多方位深入开解。
看似简约的古文,实有无穷的义理。
现以「蔡襄完愿」为例,可做如下讲述。
(1)结合历史背景介绍主人公蔡襄不仅在当时举为进士,任知谏院,福州地方官等职,还被称为北宋四大书法家(苏、黄、米、蔡)之一。
当时另有一位书法水平与蔡襄齐等的人,但最终被历史认可传扬的是蔡襄,是因为人们仰慕他的道德风范。
由此,就让孩子们知道做人首重德行。
(2)不限于情节,透过故事开显做人的道理蔡母在怀孕时,坐船渡洛阳江,不料遇大风浪,船将倾覆…… 幸免于难后,蔡母发愿:「若生子为学士,必造桥济渡」。
德育故事-信

信篇第一集一、【展禽輕鼎】周魯展禽。
不假岑鼎。
君請言之。
棄信不肯。
【原文】周魯展禽、名獲。
字季。
居柳下。
齊攻魯。
求岑鼎。
魯君以他鼎往。
齊侯反之。
曰、必令柳下季來言。
吾信之。
魯君請於季。
對曰。
君之欲以為岑鼎也。
以免國也。
棄臣之信。
以免君之國。
亦臣之所難也。
公乃以真岑鼎往。
魯君之以他鼎與齊。
為重鼎也。
然國之不存。
鼎亦何有。
欲免其國。
復免其鼎。
二者不可得兼。
柳下惠若言之。
則旣免其國。
又免其鼎。
似可一舉兩全。
乃以不肯棄信為辭。
其直道事人可見矣。
二、【季札挂劍】延陵季子。
不負初心。
徐君已死。
挂劍墳林。
【原文】周吳季札、封於延陵。
故號延陵季子。
聘魯。
過徐。
徐君好季子劍。
口不敢言。
季子心知之。
為使上國未獻。
及反。
徐君已死。
解劍。
挂其冢樹而去。
從者曰。
徐君已死。
尚誰予乎。
季子曰。
始吾已心許之。
豈以死背吾心哉。
人之所貴者心。
言者、心之聲也。
言而無信。
不知其可也。
季札之贈徐君以劍。
未有言在先也。
況徐君已死乎。
乃竟割愛。
挂劍於墓樹而去。
且曰始吾已心許之。
豈以死背吾心哉。
落落兩言。
千古不朽矣。
三、【魏斯冒雨】文侯魏斯。
與虞人期。
冒雨而往。
身自罷之。
1【原文】周魏斯、本為晉大夫。
威烈王卄三年。
命為諸侯。
是為魏文侯。
嘗與虞人期獵。
是日飲酒樂。
天雨。
文侯將出。
左右曰。
今日飲酒樂。
天又雨。
公將焉之。
文侯曰。
吾與虞人期獵。
雖樂、豈可無一會期哉。
乃往。
身自罷之。
文侯之德尚矣。
當韓借師於魏以伐趙。
則曰趙、兄弟也。
不敢聞命。
趙借師於魏以伐韓。
對亦如之。
二國皆怒。
後知其講於己也。
皆朝於魏。
觀其當樂不忘期。
冒雨而赴野。
於虞人且如此。
況兄弟乎。
四、【季布一諾】季布平生。
不負人託。
黃金百斤。
不及一諾【原文】漢季布、無二諾。
為河東太守時。
詆曹邱生於竇長君。
曹邱生請見曰。
楚人諺云。
得黄金百斤。
不如得季布一諾。
足下何以得此聲於梁楚閒哉。
且僕楚人。
足下亦楚人。
何拒僕之深也。
布大悦。
厚贈之。
由是名益著。
子路無宿諾。
恐其偶忘失信。
故不敢宿諾也。
季布無二諾。
德育第二册第三课PPT课件

.
16
第三课 恪守道德规范
第一节 加强道德修养
二、自觉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3.团结友善 ◆友善待人是富有爱心的表现 与人为善是指以善心去理解和帮助别人,做到善解人意、乐与助人、和平友 好,善待他人。友善待人的基本要求: ----严于律己,善解人意 ----助人为乐,不求回报 ----以德报怨,宽容待人
音乐是最容易表现情感的艺术形式之一,因此让“八荣八耻”以歌曲的形 式在青年中传唱,可以使他们在昂扬的乐曲和歌声中感受到社会主义荣辱观的 精神和正气。同学们都说:“唱起这首歌时,我们心里总有一种振奋的感觉。 它使我们对‘八荣八耻’的精神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将促进我们在学习和生活 中加强个人道德修养。”
请试着听一听这首《八荣八耻歌》,并学唱一下。
“不要因为自己只是个普通工人,就放弃梦想。”让我们记住王康健常说的那句话, 并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地投身到本职工作之中。
1979年王康健技校毕业后进入宝钢,一干就是30年,30年中除了培训学习以外从未离 开过宝钢冷轧车间。因为白天有本职工作岗位,搞创新科研只能利用午休和晚上时间进行, 为此加班加点、放弃休息娱乐,总是呆在车间里琢磨成为了他的习惯。他总说“我总觉得 只有站在轧钢台旁我才能找到自己的灵魂,听不到轧钢机声,我都睡不好觉。”这种自发 的创新行动,其实就是源于他对工作的热爱,以及从中获得的快乐,这就是爱岗敬业的表 现。
.
4
第三课 恪守道德规范
第一节 加强道德修养
一、道德是社会文明的基石
1.社会生活离不开道德 ◆道德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社会现象,它存在于人们的公共活动、职业活动 和家庭活动的一切领域。 ◆对个人而言,培养良好的道德有利于适应社会生活,促进自我完善,形成和 谐的人际关系。 ◆对社会而言,弘扬高尚的道德有利于提高公民素质,增进社会文明,推动社 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德育课本》初集第三册2

《德育课本》初集第三册礼篇一、【伯禽趋跪】周鲁伯禽。
不雅于桥梓。
入门而趋。
登堂而跪。
【原文】周伯禽、随康叔三见周公。
三被笞。
以问商子。
曰。
南山之阳有桥木。
北山之阴有梓木。
盍往不雅。
伯禽见桥高而仰。
梓卑而俯。
还告商子。
曰。
桥者父道。
梓者子道。
明日。
伯禽入门而趋。
登堂而跪。
周公嘉其得君子之教。
周公制礼。
实开礼教之源。
且尝一饭三吐哺。
一沐三握发。
以礼天下之贤士。
其子伯禽未谙礼节。
宜其三见而三笞之也。
商子以桥梓明父子之道。
俾尽乎礼。
诚不愧为君子矣。
【白话解释】周朝初年间时候。
有个周公的儿子。
名叫伯禽。
跟了周公的弟弟康叔去见周公三次。
就被他的父亲痛打了三次。
伯禽就去问商子。
这是为了什么缘故。
商子道。
南山的阳面有一种树。
叫做桥木。
北山的阴面有一种树。
叫做梓木。
你何不去看一看呢。
伯禽听了商子的话。
就去看了。
只见桥木生得很高。
树是仰着的。
梓木长得很低。
可是俯着的。
就回来告诉商子。
商子就对伯禽说道。
桥木仰起。
就是做父亲的道理。
梓木俯着。
就是做儿子的道理。
到了第二天。
伯禽去见周公。
一进门就很快的走上前去。
一登堂就跪下去。
周公赞许他受了君子的教训。
二、【宋桓罪己】宋桓未立。
深明大体。
遇水恤民。
言惧名礼。
【原文】周宋大水。
鲁庄公使吊焉。
公子御说。
承父命对曰。
孤实不敬。
天降之灾。
又以为君忧。
拜命之辱。
臧文仲曰。
宋其兴乎。
禹汤罪己。
其兴也勃焉。
桀纣罪人。
其亡也忽焉。
且列国有凶。
称孤。
礼也。
言惧而名礼。
其庶乎。
罪归诸己。
那么和气致祥。
人心欢洽。
罪归诸人。
那么戾气相感。
大快人心。
公子御说以天灾引咎自责。
臧孙达谓其是宜为君。
有恤民之心。
厥后果称贤君。
可见人君之宜履礼爱人也。
【白话解释】周朝时候。
宋国里受了重大的水灾。
鲁国里的庄公就差了人去吊问。
宋国庄公的公子名叫御说的。
受了他父亲的命。
对鲁国差来的人说道。
因为了孤的不敬。
所以上天降下了灾祸。
又使得贵国的君侯忧虑。
这是我们觉得很抱愧的。
就此拜受了贵国君侯的赐问了。
鲁国的大夫官臧文仲知道了这一番话。
《德育课本》四集第二册

《德育課本》四集第二冊信篇一、 【鄧曼撫民】 鄧曼諫君。
撫民以信。
莫敖未刑。
楚師敗陣。
【原文】 周楚子熊通夫人鄧曼。
有偉識。
楚子使莫敖屈瑕 伐羅。
鬬伯比送之。
還。
謂其御曰。
莫敖必敗。
舉趾 高。
心不固矣。
遂見楚子曰。
必濟師。
楚子辭焉。
入 告鄧曼。
鄧曼曰。
大夫其非眾之謂。
其謂君撫小民以 信。
而威莫敖以刑也。
莫敖狃於蒲騷之役。
將自用也。
不然。
夫豈不知楚師之盡行也。
楚子使人追之。
不及。
屈瑕果大敗。
矚慫润厲钐瘗睞枥。
莫敖之敗。
伯比見其趾高而知之。
鄧曼僅聞其心1 / 46不固而知之。
其諫君撫小民以信一言。
尤為識見過人 處。
民無信不立。
莫敖不自知。
而伯比知之。
楚子不 及知。
而鄧曼言之。
非偉識而何。
楚子媿之矣。
聞創沟燴鐺險爱氇。
【白話解釋】 周朝時候。
楚國國君熊通的夫人。
名叫鄧曼。
鄧 曼有很廣大的見識。
楚君差了他的將軍莫敖屈瑕去討 伐羅國。
鬬伯比去送行。
回來的時候。
鬬伯比就對他 駕車的人說。
我看莫敖屈瑕這次出去。
一定是打敗仗 的。
因為他走路的時候。
把腳尖舉得很高。
這樣就可 曉得他的氣是很盛的。
可是心上却欠些固定了。
於是 鬬伯比就去見楚君。
對楚君說。
這次莫敖屈瑕去攻打 羅國。
我以為應當再幫助他的軍隊纔好。
楚君聽了、 以為楚國的軍隊。
差不多都跟了莫敖屈瑕去的。
並且 覺得莫敖屈瑕可以取勝。
也有相當的把握。
於是說、 你太過慮了。
這是不必的。
楚君回到了宮裏。
就把這 番話告訴了鄧曼。
鄧曼就說道。
我覺得鬬伯比所說的 話。
裏面是含有一層意思的。
他並不是真正要國君增 加軍隊。
給莫敖屈瑕去攻打羅國。
他的意思。
是要國 君用恩信去撫養小百姓。
又要用刑罰必信的態度去對 待莫敖屈瑕。
因為莫敖屈瑕。
從前在蒲騷地方打了勝2 / 46仗。
他一定是很自大的。
假使不是這樣的話。
那末難 道鬬伯比真箇不曉得楚國的軍隊。
完全跟了莫敖屈瑕 去打羅國麽。
楚君聽了、忽然大悟。
就差了人去追莫 敖屈瑕回來。
可是已經追不着了。
果然莫敖屈瑕後來 打了一個大大的敗仗。
《德育讀本》

《德育讀本》
德育讀本 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篇
初集卷一《二十四孝》
初集卷二《二十四悌》
初集卷三《二十四忠》
初集卷四《二十四信》
初集卷五《二十四禮》
初集卷六《二十四義》
初集卷七《二十四廉》
初集卷八《二十四恥》
二集卷一《二十四孝》
二集卷二《二十四悌》
二集卷三《二十四忠》
四集卷三《二十四忠》
四集卷四《二十四信》
四集卷五《二十四禮》
四集卷六《二十四義》
四集卷七《二十四廉》
四集卷八《二十四恥》
全集結束 功德圓滿
共計 32 集
二集卷四《二十四信》
二集卷七《二十四廉》
二集卷八《二十四恥》
三集卷一《二十四孝》
三集卷二《二十四悌》
三集卷三《二十四忠》
三集卷四《二十四信》
三集卷五《二十四禮》
三集卷六《二十四義》
三集卷七《二十四廉》
三集卷八《二十四恥》
四集卷一《二十四孝》
四集卷二《二十四悌》
《德育故事》四集 4信

《德育课本》四集第二册信篇一、【邓曼抚民】邓曼谏君。
抚民以信。
莫敖未刑。
楚师败阵。
御曰。
莫敖必败。
举趾高。
心不固矣。
遂见楚子曰。
必济师。
楚子辞焉。
入告邓曼。
邓曼曰。
大夫其非众之谓。
其谓君抚小民以信。
而威莫敖以刑也。
莫敖狃于蒲骚之役。
将自用也。
不然。
夫岂不知楚师之尽行也。
楚子使人追之。
不及。
屈瑕果大败。
莫敖之败。
伯比见其趾高而知之。
邓曼仅闻其心不固而知之。
其谏君抚小民以信一言。
尤为识见过人处。
民无信不立。
莫敖不自知。
而伯比知之。
楚子不及知。
而邓曼言之。
非伟识而何。
楚子愧之矣。
二、【卫姬信行】齐桓卫姬。
信而有行。
望色脱簪。
下拜请命。
罪。
公曰。
无故。
姬曰。
人君忿然充满。
手足矜动者。
攻伐之色。
今君趾高色厉声扬。
见妾而沮。
意在卫也。
公诺。
明日临朝。
管仲趋进曰。
君之临朝也。
气下言徐。
其释卫乎。
公曰。
善哉。
夫人治内。
仲父治外。
寡人足以立于世矣。
君子谓卫姬信而有行。
齐桓公好淫乐。
卫姬为之不听郑卫之音。
刘向颂其忠款诚信。
吕坤谓其明哲至矣。
世之愚妇人。
征色发声而不悟。
自纳其身于罟擭陷阱之中。
死而不悔者。
读卫姬传。
可以悟矣。
三、【敫女保国】敫女当国。
信与诸侯。
玉环试智。
椎解不留。
谨。
与诸侯信。
以故建立四十余年。
不受兵。
秦君尝遣使至齐。
遗夫人玉连环。
曰。
齐多智、而能解此环否。
夫人以示廷臣。
廷臣莫知所解。
夫人引椎破之。
谢秦使曰。
谨以解矣。
夫人卒后。
建左右多受秦间珠玉。
劝朝秦。
不修战攻之备。
卒以亡国。
当战国之际。
能十年不受兵已难。
乃建立四十余年。
得不受兵。
其所以者何。
盖由夫人当国事。
事秦谨。
与诸侯信也。
不然。
夫人卒后。
齐国即亡于建手。
故当国事者。
固宜修战攻之备。
而必以信为本也。
四、【罗静自誓】罗静自誓。
矢志不移。
祚劫弟妹。
以死告之。
归。
亦病亡。
静感之。
誓不更嫁。
与弟妹共居。
求者十余。
志无倾移。
杨祚将人众自往纳币。
静逃匿。
祚劫其弟妹。
静恐为所害。
乃出见之。
曰。
实见朱旷为妾父而死。
故托身死者。
自誓不二。
辛苦之人。
愿哀而舍之。
如不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育课本》三集第二册信篇一、【荀息践言】荀息为傅。
慰公病危。
奚卓被弑。
以死相随。
周晋奚齐卓子者。
骊姬之子也。
荀息傅焉。
献公爱骊姬。
欲立其子。
乃杀世子申生。
申生者。
里克傅之。
公病。
将死。
谓荀息曰。
士何如。
则可谓之信矣。
荀息曰。
使死者反生。
生者不愧乎其言。
则可谓信矣。
公死。
奚齐立。
里克弑奚齐。
荀息立卓子。
里克又弑卓子。
荀息死之。
初、献公造九层台。
三年不成。
人力困敝。
荀息曰。
臣能累十二棋子。
加九卵于上。
公曰。
危哉。
荀息曰。
不危。
公造台三年不成。
男不耕。
女不织。
危孰甚焉。
公悟。
乃辍工谢之。
荀息可谓忠且信矣。
二、【共华待死】共华待死。
不为人知。
谋而被困。
岂可背之。
周晋丕郑之自秦反也。
闻里克死。
见共华曰。
可以入乎。
华曰。
可乎哉。
丕郑入。
惠公杀之。
共赐谓华曰。
子行乎。
其及也。
华曰。
夫人之入。
吾谋也。
将待之。
赐曰。
孰知之。
华曰。
不可。
知而背之。
不信。
谋而困之。
不智。
困而不死。
无勇。
任大恶三。
行将安之。
子其行矣。
我姑待死。
孔子尝言自古皆有死。
民无信不立。
盖谓人以信为本。
人而无信。
自失为人资格。
且将不齿于人类。
夫人孰能不死。
若以信而死。
可以立起世人之信心。
共华虽亦里丕之党。
而其死于信。
则有足录者。
三、【解扬承命】解扬承命。
不负晋侯。
信臣获考。
死又何求。
周晋解扬受命如宋。
使无降楚。
郑人囚而献诸楚。
楚子使反其言。
不许。
三而许之。
登楼车告宋。
致其君命。
楚子将杀之。
扬曰。
君能制命为义。
臣能承命为信。
信载义而行之为利。
义无二信。
信无二命。
死而成命。
臣之禄也。
寡君有信臣。
下臣获考。
死、又何求。
楚子舍归。
解扬之许楚子也。
非以其厚赂也。
欲以成君命也。
盖三而不许。
楚子必杀之。
则晋君之命。
不能致于宋。
故佯许之。
登诸楼车。
呼宋人告之。
致其君命。
亦非失信于楚子也。
亦惟欲行其信不受二命耳。
四、【州犂释甲】楚伯州犂。
固请释甲。
会合诸侯。
信修盟歃。
周晋楚齐秦宋郑鲁卫陈蔡曹许邾滕将盟于宋。
楚人衷甲。
伯州犂曰。
合诸侯之师。
以为不信。
无乃不可乎。
固请释甲。
子木不听。
太宰退曰。
令尹将死矣。
不及三年。
求逞志而弃信。
志将逞乎。
志以发言。
言以出信。
信以立志。
参以定之。
信亡。
何以及三。
翌年、子木果死。
盟所以明信也。
宋之盟。
向戍欲弭诸侯之兵也。
诸侯望信。
是以来服。
不信、是自弃其所以服诸侯也。
州犂言之。
而子木弃之。
赵孟患之。
而叔向安之。
晋务德。
楚争先。
虽先楚人而书先晋。
亦以晋有信耳。
五、【赵武信本】赵武会虢。
寻宋之盟。
以信为本。
遵循而行。
周晋楚与诸大夫会于虢。
祁午谓赵文子曰。
宋之盟。
楚人得志于晋。
今令尹之不信。
诸侯之所闻也。
吾子其不可以不戒。
文子曰。
武将以信为本。
循而行之。
能信不为人下。
吾未能也。
诗曰。
不僭不贼。
鲜不为则。
信也。
能为人则者。
不为人下矣。
吾不能是难。
楚不为患。
虢之会。
寻宋之盟也。
祁午以耻为言。
而赵武以信为本。
故其相晋国以为盟主。
七年中再合诸侯。
三合大夫。
服齐狄。
宁东夏。
平秦乱。
城淳于。
师徒不顿。
国家不罢。
民无谤讟。
诸侯无怨。
信之为用大矣哉。
六、【包胥乞师】包胥乞救。
哀哭秦庭。
勺水不入。
七日劳形。
周楚申包胥仕为大夫。
与伍员友善。
平王杀员父奢兄尚。
员曰。
吾必复楚。
包胥曰。
我必兴之。
及吴师伐楚。
入郢。
包胥乃之秦。
乞师救楚。
依庭墙而哭。
日夜不绝声。
勺水不入口。
七日。
秦伯哀之。
乃为之赋无衣之诗。
包胥九顿首而坐。
秦师出。
昭王返国。
赏其功。
逃不受。
伍申之别也。
员曰。
我必复之。
包胥曰。
我必兴之。
伍员卒复之。
信也。
孝也。
包胥卒兴之。
信也。
忠也。
然伍员复仇。
未免太甚。
包胥乞救。
人所难能。
伍员终受属镂之赐。
包胥不受救国之功。
其胜于伍员多矣。
七、【范式素车】范式梦劭。
告以葬期。
素车白马。
号泣奔驰。
汉范式与张劭为友。
忽梦劭曰。
我以某日葬。
子能相及乎。
式奔赴。
丧已发。
柩不肯前。
劭母抚之曰。
元伯岂有望耶。
移时。
见有素车白马号哭而来者。
母曰。
必范巨卿也。
式至。
叩丧而言曰。
行矣元伯。
死生异路。
永从此辞。
因执绋引柩。
乃前。
式遂留冢次。
为修坟树。
乃去。
许止净谓吾读此传。
辄流涕不能止。
叹古人朋友之交。
相信以心。
生死不渝如此。
书称朋友之交止于信。
范张二君。
其信之极致者耶。
诚后人之模范。
所当铸金祀之。
八、【邓训纳胡】校尉邓训。
开城纳胡。
待以恩信。
羌戎欢呼。
汉邓训为校尉时。
羌胡相攻。
议者以为县官之利。
训乃令开城。
及所居园门。
纳胡妻子。
严兵守备。
羌掠无所得。
诸胡言、汉家常欲斗我。
今邓使君待我以恩信。
开门纳我。
咸欢喜叩头。
曰、唯使君所命。
因发秦胡羌兵。
掩击迷唐。
唐远徙。
烧当豪帅。
款塞纳质。
威信大行。
胡俗耻病死。
每病困。
辄自刺。
邓训使医疗之。
多愈。
莫不感悦。
戎俗父母死。
耻悲泣。
皆骑马欢呼。
至训卒于官。
莫不吼号。
或以刀自割曰。
邓使君死。
我曹亦俱死耳。
其恩信感羌胡如此。
不愧邓禹之子矣。
九、【赵柔一言】赵柔信惠。
呼主还金。
一言便定。
利不动心。
北魏赵柔、字元顺。
金城人。
少以德行才学著名。
仕河内太守。
甚著信惠。
尝在路。
得人遗金珠一贯。
呼主还之。
后有人遗柔铧数百枚者。
柔与子善明鬻之市。
只索绢二十疋。
善明知其价贱。
欲取回之。
柔曰。
与人交易。
一言便定。
岂可以利动心。
遂与之。
缙绅闻而敬服。
求善贾而沽诸。
此经商之常情也。
是以龙断者有之。
居奇者有之。
价值之增减。
视供求之多寡而屡改者有之。
此皆信德之未固耳。
赵柔训子一言。
可以为信义通商之殷鉴。
十、【傅岐约囚】傅岐决狱。
冬节纵囚。
如期而返。
恩信千秋。
梁傅岐为始新令。
有因斗相殴而死者。
诉于郡。
郡录其仇人。
拷掠备至。
终不任咎。
乃移于县。
岐命脱械。
和颜问之。
即首服。
法当偿命。
会冬节至。
岐放令还家。
狱曹掾固争曰。
古者有之。
今不可行。
岐曰。
彼若负信。
县令当坐。
竟如期而返。
郡守深为叹异。
遂以状闻。
晋有曹摅。
南宋有王志。
南齐有何胤。
宋有徐光实。
皆有约囚归去。
如期而还之事。
夫惟有恩信于民。
民自不忍欺也。
至傅岐、则去任之日。
县民无老少。
皆出境拜送。
号哭闻数十里。
其感人尤深矣。
十一、【怀古赴獠】唐裴怀古。
仗信赴獠。
轻骑定乱。
青史名标。
唐裴怀古有文武才。
适獠反。
朝廷思得良吏以镇之。
朱敬则以裴怀古荐。
遂拜为桂州都督。
怀古即飞书示以祸福。
獠皆迎拜。
怀古轻骑赴之。
左右曰。
夷獠无信。
不可忽也。
怀古曰。
吾仗忠信可通神明。
而况人乎。
遂诣其营。
贼众大喜而降。
岭外由是悉定。
郭子仪免胄见回纥之酋。
回讫舍兵下拜。
裴怀古轻骑诣夷獠之营。
夷獠大喜而降。
岭外且由是悉定。
郭公信于北。
裴公信于南。
孔子谓言忠信。
行笃敬。
虽蛮貊之邦行矣。
观于郭裴二公。
益觉明甚。
十二、【李源赴约】李源赴约。
后十二年。
中秋月夜。
天竺寺前。
唐李源与僧圆观为友。
圆观将亡。
与源约、于后十二年中秋月夜。
杭州天竺寺。
为再见之期。
届时。
源赴所约。
时月色满川。
无处寻访。
忽闻有牧竖乘牛而歌。
至寺前。
乃圆观也。
源问观公健否。
曰。
公真信士。
与公殊途。
慎勿相迎。
但愿勤修不惰。
终得相见。
言毕。
歌而去。
十二年后之中秋夜。
有月与否。
可以预知乎。
然孔曰百世可知。
孟曰千岁日至。
可坐而致。
十二年何足异乎。
最难得者。
李源竟如期赴约。
圆观亦践言而来。
身虽异而性长存。
圆观亦可谓真信士也。
十三、【姚顗化工】姚顗未第。
出游嵩山。
白衣托德。
虔祷而还。
后梁姚顗未第时。
出游嵩山。
有白衣丈夫。
拜路侧。
请为仆。
顗不纳。
乃曰。
鬼神享于德。
君子孚于信。
余鬼也。
因获谴。
将托贤者之德。
通化工之信。
公、中夏之相辅也。
今为谒中天之祠。
以某姓名求之。
神必许诺。
幸无辞焉。
顗因为虔祷而还。
白衣迎于山下。
拜谢而退。
姚顗之信。
诚通于鬼神矣。
且其性仁恕。
多为仆妾所欺。
心虽察之。
而不能面折。
终身无喜怒。
家人市货百物。
入增其倍。
出减其半。
不询其由。
宜乎为白衣虔祷后。
次年即擢进士第。
卒为末帝辅相焉。
十四、【司徒投经】汉司徒诩。
渤澥投经。
龙天供养。
惟德之馨。
后汉司徒诩除礼部侍郎。
尝使吴越。
航海至渤澥之中。
水色如墨。
舟人曰。
其下龙宫也。
诩炷香兴念曰。
回棹时。
当以金篆佛书一帙。
用伸贽献。
还经其所。
遂以经一函投海中。
俄闻梵呗丝竹之音。
喧于船下。
舟人曰。
此龙王来迎经也。
同舟百余人皆闻之。
无不叹讶。
司徒诩之渤澥投经。
亦犹蔡状元之洛阳造桥也。
盖皆以一愿而不肯失信于神明耳。
今之信誓旦旦者比比矣。
其亦各自了愿为美焉。
吾录此、亦以见佛经所在。
龙天且供养矣。
宁不重哉。
十五、【蒙正三对】蒙正荐贤。
三问三对。
不道妄言。
犯颜无碍。
宋吕蒙正初入朝。
或曰。
此子亦参政耶。
同列不能平。
蒙正止之曰。
知其姓名。
终身不能忘。
不如弗知之为愈也。
上欲遣人使朔方。
蒙正以名进。
上不许。
三问。
三以其人对。
上怒曰。
卿何执耶。
蒙正曰。
臣不欲用媚道。
妄随人主意以害国事。
上重其量。
卒用其人。
果称职。
先君曰。
吕参政。
忠直之士也。
有雅量。
敢犯颜直谏。
太宗见庶民繁盛。
有骄盈之志。
得蒙正数语。
虽变色不言。
而骄盈之气已抑。
即如随主意害国事等语。
非公忠自矢者。
不能道此。
十六、【狄青无欺】狄青破敌。
发见贼尸。
不以奏报。
诚信无欺。
宋狄青为荆湖宣抚使。
侬智高寇扰日甚。
青上表请行。
诏从之。
青按兵止营。
暗度昆仑关。
大败侬智高于邕州。
贼尸有衣金龙衣者。
众谓智高已死。
欲以上闻。
青曰。
安知其非诈耶。
宁失智高。
不敢欺朝廷以贪功也。
上见其面有涅。
敕敷药去之。
青奏明其故。
不奉诏。
先君曰。
狄将军初以卒伍位至枢密。
其战功将略。
可想而知。
生平不矜不伐。
故恩遇日隆。
不为朝廷所惧。
观其夜度昆仑。
非智勇俱全。
焉能从容若此。
至不报侬死。
不去面涅。
益见其诚信无欺矣。
十七、【赵抃告天】铁面赵抃。
夜必告天。
移文诸郡。
授舟给钱。
宋赵抃平生。
日间所为之事。
夜必衣冠露香以告于天。
不可告者。
则不敢为也。
知虔州。
岭外任者死。
多无以为归。
抃造舟百艘。
移告诸郡曰。
仕宦家不能归者。
皆于我乎出。
于是至者相继。
悉授以舟。
并给道里费。
累官太子少保。
弹劾不避权幸。
京师号为铁面御史。
人能学赵公之不欺己。
不欺天。
自能如赵公之临终词气不乱。
安坐而逝矣。
许止净谓公之修行精进。
至老不懈。
深山老衲。
尚不多遘。
况富贵至极者乎。
学道有得。
大愿度人。
极大丈夫出世之能事矣。
十八、【庭式心许】庭式及第。
不负初心。
卒娶瞽女。
如鼓瑟琴。
宋刘庭式未第时。
议娶乡人女。
未纳币。
既及第。
女病丧明。
家贫甚。
不敢复言。
或劝纳其幼女。
庭式笑曰。
吾已心许之矣。
岂可负初心哉。
卒娶之。
生数子。
后死。
遂不复娶。
苏轼问之曰。
哀生于爱。
爱生于色。
今君爱从何生。
庭式曰。
吾知丧吾妻而已。
后老于庐山。
享高寿。
许止净谓古有长寿者。
人问其故。
曰。
生来妻貌丑。
是丑妻乃延寿之符。
可贺不可厌也。
况庭式不负初心。
最为仁厚。
仁者必寿。
岂待蓍龟乎。
东坡达人。
讵不知此。
殆欲藉庭式以警醒天下后世耳。
十九、【文同叠舌】文同不妄。
生死一般。
三叠其舌。
引至眉间。
宋文同赴官陈州。
至宛邱驿。
忽留不行。
沐浴正冠。
正坐而卒。
崔公度尝同为馆职。
见同京南。
将别。
曰。
明日复来乎。
公度明日往。
同左右顾。
恐有听者。
乃曰。
吾闻人不妄语者。
舌可过鼻。
即吐其舌。
三叠之。
如饼状。
引至眉间。
公度大惊。
及京中。
传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