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君 中的鲁迅思想

合集下载

记念刘和珍君

记念刘和珍君

分析第二部分
1、仔细阅读这部分的内容, 讨论一下, 刘和珍君到底是个怎么样的人?
(她的事迹和性格特征),并找出文中的 依据。
作者记叙了刘和珍的哪些事迹?刘和珍是一 个怎样的人?
追求进步思想 ⑴生前爱看鲁迅文 毅然 章; 斗争精神 ⑵生活艰难,毅然 “反抗” 预定《莽原》全年 “微笑”“温和” 温和善良 ⑶参加师大学潮斗 “黯然”、“泣 有责任感 争 下” ⑷前往执政府请 爱国热忱,并 “欣然” 愿并被戕害 非受人利用
1、改革自然常不免于流血,但流血非即等 于改革。血的应用,正如金钱一般,吝啬固然 是不行的,浪费也大大的失算。
2、但愿这样的请愿,从此停止就好。 3、以血的洪流淹死一个敌人,以同胞的尸 体填满一个缺陷,已经是陈腐的话了,从新的、 战术的眼光看起来,这是多么大的损失。
(出自《空谈》)
问题:文中引用陶渊明的诗有什么用意?
★刘和珍:是一个渴求真理与进步,富于斗争精 神和社会责任感,温和善良而又有思想、有爱国 热忱的青年学生。
下列每段文字中,都有一个修饰语是表明人物特点的, 并指出表现哪方面的特点 ①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 的就有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①毅然,表现人物追求真理、坚定不移的精神 ②待到学校恢复旧观,往日的教职员以为责任已尽,准 备陆续 引退的时候,我才见她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 ②黯然,刘和珍为母校前途担忧的神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③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 的。 ③欣然,写出了刘和珍爱国的热忱,并非受人利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④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 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④奋然,写出后继者的决心

记念刘和珍君讲了哪几件事

记念刘和珍君讲了哪几件事

在《记念刘和珍君》中,作者主要写了她的三件事.一是她虽然生活比较困难,但是她思想要求进步,追求真理,崇敬鲁迅,喜欢读鲁迅的文章,所以她毅然预订了全年的由鲁迅编辑的《莽原》.这正说明了刘和珍自觉、坚定地支持鲁迅,她是鲁迅的学生,也是战友和同志.二是写刘和珍是个有群众威信的学生干部,她曾因带领同学们同反动校长进行斗争而被开除,然而她依然“微笑着,态度很温和”,不但具有乐观主义精神,而且既勇猛顽强又温和善良.“待到学校恢复旧观”时,她一反常态,“虑及母校前途,默然至于泣下”,说她关心母校的命运,关心国家的前途,是个有正义、有责任感的优秀青年,表现了她思想的深远,感情的深沉,胸怀的博大.三是写刘和珍“欣然前往”参加段政府门前的请愿,说明她是个勇敢坚强,有着一腔爱国热情的热血青年。

《记念刘和珍君》作者情感赏析20201014

《记念刘和珍君》作者情感赏析20201014

我以我血荐轩辕---《记念刘和珍君》作者情感赏析为了民族的前进,他几度彷徨,屡屡呐喊,其言语犹如空谷足音、黄钟大吕,当头棒喝,发人深省,就像一道无情的闪电撕裂漆黑的夜幕,为沉睡的国民注射了一剂延续烟火的“强心剂”,鲁迅先生是医治国民精神的良医,是真正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记念刘和珍君》一文,同样展现着他思想的光辉。

一、寄意寒星荃不察。

令鲁迅先生痛心疾首的莫过于国民的愚昧,他们中有围观同胞被杀的“看客”,有吞吃革命者“鲜血馒头”的华小栓,有出卖亲人的夏三老爷,有咒骂夏瑜“疯了”的驼背五少爷。

这一回,面对刘和珍的死,这些人依然一幅“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姿态,无动于衷,冷漠无情,他们在茶前饭后无聊地谈论着,“这丫头就是活该,居然跑到政府门前去闹事”,“这不是没脑子吗?女孩子家家的,越读书越糊涂”,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他们是一窝可怜的物种,是一批可气的奴才,鲁迅先生怒不可遏而又无可奈何地呐喊到:“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吧!”二、横眉冷对千夫指。

“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在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其一是手枪”,招招毙命,凶残至极,官员指挥,蓄谋已久。

你对付的不是日本侵略者,也不是八国联军,你对付的是满怀赤诚之心前来请愿的手无寸铁的青年学子啊!暴徒?受人利用?鲁迅先生无语了,他“深感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写一篇文章,祭奠英灵,显示哀痛,就让那些刽子手们把他们的快乐建立在我的痛苦之上吧!先生站了起来,横眉冷对,大声叱骂,“中国军人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率血痕抹杀了”,“你们不知道个个脸上有着血污”。

三、俯首甘为孺子牛对于年青人,鲁迅先生是甘为人梯的。

生活上的帮助、精神上的鼓励,给了青年人极大的鼓舞和信念。

三十年中,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埋得鲁迅先生“艰于呼吸视听”,尤其是刘和珍的死,更是令其悲愤。

一位年青的学生,始终微笑着,性情温和,满怀赤诚,为争夺国家主权、维护民族利益,欣然前往政府门前请愿,居然倒在了自己同胞精心编织的罗网之中。

记念刘和珍君

记念刘和珍君

记念刘和珍君鲁迅导入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人被誉为“民族魂”。

他时刻以深沉的情怀、睿智的目光关注着我们民族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

在他逝世之时,举国哀悼,举世震惊。

一友人送对联以示悼念: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这位呐喊者便是鲁迅。

今天我们来学习《记念刘和珍君》,看一看鲁迅是怎样为革命、为正义、为青年呐喊,唤醒国民于彷徨之中的。

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和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历史小说〕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一、解题:记念刘和珍君1、《记念刘和珍君》从文章的题目看,这是什么性质的什么体裁的文章?纪念性的回忆文章,属散文体裁中的记叙文。

2、刘和珍: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学生。

“三一八”惨案中,身为学生自治会主席的刘和珍,动员组织同学集会游行。

她扛着校旗到段祺瑞执政府门前请愿,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开枪,刘和珍身中七弹,壮烈牺牲,时年22岁。

3、文题中为什么用“记念”而不用“纪念”?文题中的“记”相当于“纪”字,并非鲁迅写了错别字。

因为当时白话文刚刚兴起,有些用词并不是很规范。

也有一说,认为鲁迅曾留学日本,他的用语用词受到过日文的影响。

“记念”一词来自日文,义同中文的纪念。

※“记念”表明这是一篇记叙性文章。

用“记念”而不用“纪念”是因为“记”是记住不忘的意思,“记”还兼有“记录”之意。

4、如何理解问题中的“君”字?“君”是对人的一种尊称。

作者用“君”来称呼刘和珍等遇难青年是对她们的礼赞。

小结:文题为“记念刘和珍君”,目的是以“记念”刘和珍为切入点,对“三一八”惨案作总结评述。

二、写作背景1926年3月,奉系军阀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进兵关内,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军同奉军作战。

记念刘和珍君人物形象及分析

记念刘和珍君人物形象及分析

记念刘和珍君人物形象及分析
刘和珍君是一个向往革命、渴求真理、热爱祖国、富有斗争精神,有思想有远见且富有责任感的人。

出于对祖国的热爱,她积极的投身于反帝、反封建的实践之中。

她不顾学校和当局的阻挠,起而奔走呼号组织同学走上街头讲演,抵制日货。

她将革命视为己任,牢记使命并坚定地向其迈进。

鲁迅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对刘和珍君的人物性格做出详细描写。

鲁迅先生通过描写与刘和珍交往的片段,表现了刘和珍热爱真理、有斗争精神、和蔼善良、有责任心和爱国等性格特点。

鲁迅称赞刘和珍是“真的猛士”,是赞扬了她勇敢面对残酷的现实、英勇无畏的精神,赞扬了她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的品格。

朝花夕拾纪念刘和珍君阅读感想

朝花夕拾纪念刘和珍君阅读感想

朝花夕拾纪念刘和珍君阅读感想《朝花夕拾》和《纪念刘和珍君》这两篇文章,读来就像老朋友在夜深人静时,轻轻翻开尘封的记忆,跟我絮叨着那些年的青春与热血,还有那些无法忘却的人和事。

鲁迅先生的笔,就像是老酒,越品越有味,每一句话都沉甸甸的,落在心坎上,让人不禁感慨万千。

《朝花夕拾》里,鲁迅带我们穿梭在童年的小道上,那些天真烂漫的日子,仿佛就在昨天。

他讲起儿时和闰土在瓜田里捉猹,那份纯真的快乐,隔着纸都能感受到。

还有那严厉却不失温情的父亲,虽然有时会让人害怕,但那份深沉的爱,却如同冬日里的一缕阳光,温暖而明亮。

鲁迅先生用他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让人仿佛也跟着他一起,回到了那个无忧无虑的年代。

而《纪念刘和珍君》则是另一番景象,这篇文章读起来,心里就像被什么堵着一样,沉甸甸的。

刘和珍,一个年轻的生命,为了理想和信仰,勇敢地站了出来,最终却倒在了血泊之中。

鲁迅先生没有过多的渲染悲伤,但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愤怒与悲痛,却让人感同身受。

他说:“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这句话,就像是一记重锤,敲在了我心上,让我深刻地意识到,那些为了国家和民族而牺牲的人,是多么的伟大和值得尊敬。

读着这两篇文章,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多面的鲁迅。

他既可以是那个在田野间奔跑的孩童,也可以是那个在黑暗中寻找光明的勇士。

他的文字,既有温情脉脉的细腻,也有针砭时弊的犀利。

他用笔作为武器,与那个时代的黑暗和不公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

我想,这就是为什么鲁迅先生的作品能够穿越时空,历久弥新的原因吧。

他的文字,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他思想的火花,是他对人生、对社会、对国家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读他的文章,就像是在和他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让人受益匪浅。

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年代,没有战火纷飞的硝烟,也没有残酷无情的迫害。

但是,我们依然需要鲁迅先生的精神。

我们需要像他一样,敢于直面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敢于为正义和真理发声。

记念刘和珍君文学短评

记念刘和珍君文学短评

《记念刘和珍君》是鲁迅先生的一篇著名散文,旨在纪念在“三·一八”惨案中牺牲的女学生刘和珍。

文章以悲愤的笔触,深情地追忆了刘和珍短暂而英勇的一生,歌颂了她在革命风暴中的坚强意志和正义行动,同时也控诉了段祺瑞政府镇压学生的残暴罪行。

在文学风格上,《记念刘和珍君》采用了散文的自由形式,不受拘束,信笔写来,情感真挚,语言质朴而有力。

文章中运用了许多对比和象征的手法,如“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强调了革命斗争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同时,《记念刘和珍君》也是一篇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作品。

鲁迅先生在文章中表达了对反动政府的强烈愤慨和对被压迫人民的深切同情,呼吁人们要牢记历史教训,珍视和平,为争取国家民族的未来而奋斗。

总之,《记念刘和珍君》是一篇具有强烈思想性和艺术感染力的优秀作品,对于我们理解历史、认识社会、思考人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记念刘和珍君一文的艺术特色

记念刘和珍君一文的艺术特色

《记念刘和珍君》一文的艺术特色鲁迅的杂文是在现代中国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适应急剧变化的社会斗争的需要而产生的。

它伴随斗争而生,伴随斗争而长,具有强烈而鲜明的情感倾向,鲁迅说过他的杂文是投向敌人的“匕首和投枪”,用语犀利,爱憎分明,是鲁迅先生伟大人格的写照。

1926年4月1日撰写的《记念刘和珍君》一文,就鲜明地体现了鲁迅杂文的这个特色。

鲁迅在写作《记念刘和珍君》一文时,很好地把记叙、抒情、议论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生动的记叙、精辟的议论和强烈的抒情三者水乳交融的艺术风格。

一、生动感人的记叙。

文章在记叙烈士斗争事迹和殉难经过时,生动感人,波澜起伏。

如文章介绍刘和珍的生平时,没有面面俱到地写,而只是撷取了几个片断用白描手法进行勾勒,收到了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

刘和珍在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的全年”,说明她追求真理,刻苦自励。

这就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她英勇奋斗、壮烈牺牲的思想基础。

当女师大恢复旧观,“往日的教职员以为责任已尽,准备陆续引退的时候”,刘和珍“虑及母校前途,黯然于泣下”,则又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她具有高度的责任感。

为了使记叙起伏迭宕,文章还娴熟自如地运用了对比和反衬将一个血肉横飞的场面惊心动魄地展现在读者眼前:一边是“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另一边是“欣然前往”的徒手请愿;一边是禽兽中所未曾见的凶残虐杀,另一边是枪林弹雨中互相救助。

从而通过客观的记叙鲜明地划分了正义与邪恶、爱国与祸国的政治界限。

二、精辟独到的议论。

首先,本文的议论是以确凿不移的事实为依据的。

如文章先详写刘和珍、杨德群烈士的牺牲经过。

在这基础上,再得出北洋军阀政府此次暴行远远超过历来中外杀人者的“伟绩”和“武功”的结论。

这样就用铁铸般的事实毋庸置辩地说明了原来令人难以置信的观点。

其次,运用贴切的比喻把抽象的议论化为具体的形象。

第三,文章的议论具有深刻的哲理性。

如文中所说的“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这警策精粹的箴言告诫人们:真正勇猛的革命战士,具有不避锋芒的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语数外2008.10责编/曾志勇邮箱/zzy2008n@yahoo.com.cn
阅读空

在中学课本中,收录了很多鲁迅先生的作品,有《故乡》、《社戏》、《阿
Q正传》、《孔乙己》、《记念刘和珍
君》、《为了忘却的记念》、《拿来主
义》、《论雷峰塔的倒掉》、《论“费厄泼
赖”应该缓行》等等,这些文章都是鲁
迅作品中的经典,让人们从中领略
这位现代文学大师的文采和敏锐的
思想。

鲁迅先生的创作体裁涉及到方方面面,小说,散文诗,杂文等等。


他的这些文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
鲁迅先生敏锐犀利的思想深度。


迅先生对木刻有着独特的兴趣,其
实这也正如他的文章,入木三分,深
刻见理。

他有很多以“记念”为题的
文章,《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
的记念》、《忆韦素园君》、《忆刘半农
君》,还有一本题为《朝花夕拾》的散
文集。

然而《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
章,少了回忆的温馨气息,多了一些
悲愤情绪。

这场杀戮事件的惨烈程度,已经远远超出了先生的想象范围。

受害
者都是年轻的女学生。

在人类文明
的血战前行的历史中,她们的牺牲更
显得触目惊心。

在柔弱的女性躯体
的祭奠中,当时社会的黑暗就不言而
喻了。

这篇文章篇幅并不算长,但是却可以看出鲁迅先生思想的几个基
点。

一是深刻揭露社会的黑暗,“我
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
头”,“这样的世界”就是鲁迅先生所
谓“铁屋子”的比喻。

这个铁屋子,是
社会黑暗的形象化。

20年代的中国,
军阀混战,民不聊生,而对于当时的
鲁迅来说,这样的黑暗犹如一间“绝
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铁屋子,里面
困住了“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
闷死了”,但是如何打破这样的僵局,
早期鲁迅的思想中并没有这个答
案。

以至于他在《〈呐喊〉自序》中说
出了这样的话,“然而是从昏睡入死
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

现在你大
嚷起来,惊醒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
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
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的起他们
么?”这是在《〈呐喊〉自序》中的一段
话。

也是鲁迅早期思想的凝滞点。


为太过犀利深刻,使得鲁迅失去了
积极乐观的调子,而“绝望之于虚妄,
正与希望相同。

”直到鲁迅彻底接受
了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之后,这种情绪
开始变得积极有力起来。

第二个便是鲁迅对国民性的深
刻批判。

文中的“我向来是不惮以最
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这几乎
是鲁迅所有的文学创作的主旨,揭
露病痛,寻找疗救的良方。

《狂人日
记》中几千年“吃人”的历史,《阿Q
正传》中的自欺欺人的阿Q精神,
《孔乙己》中旧式文人的陈腐和辛酸,
在这些小说中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而刘和珍等人的遭遇,又何尝不是
在现实层面见证这样一种国民的劣
根性,“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
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

而唯一让“我”惊奇的便是“中国的女
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在这些年
轻女子牺牲的参照下,国民的劣根性
就更加明显了。

而对青年的看法,鲁迅也经历了
很大的转变。

在一段时间内他信奉
“进化论”,认为青年必胜于老年,所
以他非常扶持青年人,对于一些受难
的青年,常常伸出援助之手,包括经
济方面的帮助和精神上的鼓励。


是后来鲁迅放弃了这个观点。

“我一
向是相信进化论的,总以为将来必胜
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人,对于青年,
我敬重之不睱,往往给我十刀,我只
还他一箭。

然而后来我明白我倒是
错了。

这并非唯物史观的理论或革
命文艺的作品蛊惑我的,我在广东,
就目睹了同是青年,而分成两大阵营,
或则投书告密,或则助官捕人的事
实!我的思路因此轰毁……”在受到
了这些年轻女学生英勇事迹的感染
后,鲁迅的这种进化论思想也已经在
慢慢动摇了。

同时,对于青年示威游行,鲁迅
并没有表现出很积极的看法。

“时间
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
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
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
子。

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
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
愿。

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
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
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
更何况是徒手。

”鲁迅并不主张徒手
《记念刘和珍君》中的鲁迅思想
荨姜淑娟
10
高二
语数外
2008.10
责编/曾志勇邮箱/zzy2008n@
yahoo.com.cn
《记念刘和珍君》这篇课文中,有两段文字涉及到“真的猛士”这个概念。

长期以来,配合教材使用的教学参考资料以及大多数教辅材料,对“真的猛士”的解释多语意模糊,或是将这“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并最终“将更奋然而前行”的“真的猛士”定性为专指刘和珍等“三·一八”惨案中死难的烈士;或是运用循环定义法,用“哀痛者”和“幸福者”来解释“真的猛士”。

这两种观点,我认为都比较牵强。

从鲁迅先生的原文看,“真的猛士”首先出现在第二部分。

此前的第一部分以及此后的几个部分中,鲁迅先生先是解释了自己两周来没有为刘和珍写点纪念文字的原因,再是用杂文的笔法介绍了整个惨案的过程。

从这几段文字中,可以发现鲁迅先生对刘和珍们的徒手请愿是持不赞同态度的。

因为鲁迅先生觉得这样的请愿这样的牺牲,“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


既然这样的请愿和由此带来的牺牲,并不具备扭转乾坤的价值,那么,自然
也就不应该倡导。

然而,黑暗的世界终究还需要改变,谁才是改变这黑暗的力量呢?文章结尾处,鲁迅先生通过两种人的对比,为读者
做了这样的暗示:“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在这个对比中,苟活者透过烈士的血,依稀感受到一种变革的力量正在这历经苦难的土地上萌芽,但他们自身却常常只是做一个看客,期待着用别人的牺牲换来自身的幸福;而“真的猛士”却能够在先烈的血迹中奋然前行,用自己的理性行动,实实在在地为改造世界做出自己的努力。

联系前文看,这种
“奋然前行”的猛士,显然应
该是含蓄地指向那种能够正视现实社会的黑暗本性,能够采用适当的斗争方式并实现最终胜利的“前行者”,
阅读
空间
的请愿,他认为这种形式没有多大的意义。

然而毕竟这些年轻人唤起了铁屋子内人的勇气和信心。

对于社会革命,早期的鲁迅并没有抱很大的希望,正如对流血示威游行一样,在当时的鲁迅看来,惊醒沉睡的人但是又无路可走不如让人们继续沉睡。

《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体现出鲁迅思想一贯的深刻性。

分析精辟透彻,一语中的,这是鲁迅作品的独特之处。

这种切入方法也运用在他小说中。

与这篇文章相似的是《为了忘却的记念》。

《为了忘却的记念》也是一篇回忆性质的文章,记念左联五烈士的。

但却多了很多回忆的场景,在对他们的缓缓记忆中透露出鲁迅对牺牲者莫大的哀悼之意。

而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已经是事发两年之后的纪念日了。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这会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淡漠的悲哀。

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

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在这里,鲁迅赞颂这些不畏强权勇敢坚毅的年轻女子,给她们以“真的猛士”的称呼,这让他看到了未来的希望。

虽然造化是庸常的,但是那些淡红的血迹终将为黯淡的现实增添一抹色彩,就像鲁迅在其小说《药》中为革命者所奉献的“一圈红白的花”。

鲁迅先生说过,“感情正烈时不宜作诗,否则会将诗美杀掉”,这种创作体验,恰恰在他的这两篇记念性质的文章中体现出来。

当激愤的情绪主宰着创作主体时,创作出来的作品可能仅仅只是情感的发泄,而缺乏理性的思考和更广阔的发散空间。

在感情被沉淀以后,所有当时的激愤情绪都变成了对黑暗现实的理智批判和控诉,这便是鲁迅的风格。

一直以来,鲁迅在我们心中是高大无畏深刻的智者形象。

但是看鲁迅的作品越多,熟悉的程度越深,越能发现这位文学巨人的思想所走过的艰难路途。

然而也正因如此,我们才能感受到更加真实的鲁迅,在他的思想足迹中,我们渐渐照到了中华民族的影子。

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