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劝学》重难点分析及突破教学设计25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劝学》教案

高中语文《劝学》教案

高中语文《劝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2)分析课文的结构和语言特点,掌握议论文的论证方法。

(3)学会运用课文的修辞手法,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分析不同版本的《劝学》之间的异同。

(3)结合现实生活,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作者对学习的热爱和执着追求,培养自己勤奋好学的品质。

(2)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结构。

(2)掌握议论文的论证方法。

(3)学会运用修辞手法。

2.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课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

(2)如何将课文观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文言文知识,为学习《劝学》做好铺垫。

(2)简要介绍《劝学》的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

2.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根据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生词和难句。

3.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2)分享讨论成果,全班交流。

4.精讲点拨(1)讲解课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

(2)分析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如对比论证、引用论证等。

(3)讲解修辞手法,如对偶、排比等。

5.比较阅读(1)让学生阅读不同版本的《劝学》,比较它们的异同。

(2)分享阅读心得,全班交流。

6.实践运用(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劝学》的理解和感悟。

(2)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课文观点,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

四、课后作业1.根据课堂学习,整理笔记,巩固所学知识。

2.阅读其他版本的《劝学》,进行比较阅读,写一篇心得体会。

3.运用课文观点,写一篇关于自己学习反思的短文。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精讲点拨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了《劝学》的内容和结构,掌握了议论文的论证方法和修辞手法。

劝学优秀教案

劝学优秀教案

劝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劝学》的作者及文章的背景。

2. 理解文章中主要观点及作者的论证方法。

3. 学习运用文中的名言警句,培养学生勤奋学习的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文章中主要观点及作者的论证方法。

2. 难点:学习运用文中的名言警句,培养学生勤奋学习的态度。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
讲述古代勤奋学习的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

提问:为什么要勤奋学习?
2. 作者及作品介绍
介绍荀子的生平及其作品《劝学》的特色。

讲述《劝学》的创作背景及主要内容。

3. 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全文,概括文章的主要观点。

分析文章的结构,梳理作者的论证思路。

4. 深入研读
引导学生分析文中的名言警句,理解其含义及在文中的作用。

分析作者运用的论证方法,如比喻、对比等。

5. 拓展延伸
组织学生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劝学》中的观点。

引导学生运用文中的名言警句,写一篇短文,阐述自己对勤奋学习的理解。

6. 课堂总结
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布置作业:背诵文中的名言警句。

五、教学总结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了解了《劝学》的作者及文章的背景,理解了文章中主要观点及作者的论证方法,并学会了运用文中的名言警句。

希望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注意观察和分析身边的人和事,并通过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高二《劝学》教案设计

高二《劝学》教案设计

高二《劝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背诵《劝学》中的重要名句。

2.分析并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3.领悟文章的论证方法和修辞技巧。

4.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分析论证方法和修辞技巧。

2.难点:领悟文章的深刻哲理,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学海无涯”这个成语吗?它出自哪篇文章?(2)引导学生回顾《劝学》的基本内容,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劝学》,标注出生词和难以理解的句子。

(2)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话解释文章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3.课堂讲解(1)讲解文章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2)分析文章的分论点,如:“君子之学也,未尝不始于诵经读史,终于明理达用也。

”(3)讲解文章的论证方法和修辞技巧,如对比、排比、设问等。

4.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文章中的哪些句子让你印象深刻?为什么?(2)小组分享:讨论文章中的名句,解释其含义,并联系实际生活谈谈自己的感悟。

5.课堂练习(1)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文章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2)让学生尝试运用文章中的论证方法和修辞技巧,写一篇短文。

(2)强调文章的论证方法和修辞技巧在写作中的运用。

四、课后作业1.背诵《劝学》中的重要名句。

2.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写一篇关于学习心得的短文,要求运用《劝学》中的论证方法和修辞技巧。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课堂讲解、课堂讨论、课堂练习等环节,让学生深入理解了《劝学》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分析了文章的论证方法和修辞技巧。

在课堂讨论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分享了自己的感悟,提高了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审美情趣。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个别学生表现出对文言文阅读的困难,需要加强个别辅导。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重难点补充:1.重点:(1)让学生通过文本找出“学不可以已”这一中心论点,并解释其意义。

2024年高中《劝学》教案

2024年高中《劝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劝学》。

(2)理解《劝学》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解释其意义。

(3)分析《劝学》的主要论点和论证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对《劝学》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写作和演讲活动,培养学生的表达和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儒家思想的认同和理解,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对学习和成长的渴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劝学》中的主要论点和论证方法。

(2)背诵《劝学》。

2. 教学难点:(1)解释《劝学》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

(2)分析《劝学》的论证方法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论语》等儒家经典,了解儒家思想的基本内涵。

(2)介绍《劝学》的作者背景和成书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劝学》,理解文章的大意。

(2)要求学生标注出自己不理解的词汇和句子,准备与同学讨论或向教师请教。

3. 小组讨论:(1)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自主学习中的疑问进行讨论。

(2)每个小组选择一两个重要问题,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中的参与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知识掌握:通过提问和作业检查,评估学生对《劝学》关键词汇和句子的理解程度。

3. 能力运用: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和课堂发言中运用《劝学》中的观点和论证方法的情况。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劝学》。

2. 参考书籍:有关《劝学》的注解和研究著作。

3. 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

六、教学内容1. 文章结构分析:(1)讲解《劝学》的篇章结构,包括开头、中间论证、结尾总结等部分。

(2)分析文章的逻辑顺序和层次关系。

2. 主题思想探讨:(1)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劝学》所传达的“学不可以已”的核心思想。

高二语文《劝学》课文教学设计

高二语文《劝学》课文教学设计

高二语文《劝学》课婢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学习设喻论证的方法和“对举”的行文方式。

(二)了解荀况关于学习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二、难点、重点分析(二)作者从哪几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每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各组比喻之间在意义上有什么内在联系?分析:本文第一句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接着围绕这个中心论点分三段从三个不同角度进行论述:第1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

第一个比喻“青出于蓝”,不能认为它的意思是比喻学生超过老师。

这是它作为成语后新产生的意思。

本文中这个比喻和“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

“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

这样,三个比喻分了两层意思。

作者在这基础上,用“故”归纳上文,又用了“木受绳那么直”、“金就砺那么利”两个比喻作为事例,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到达“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

后面两个比喻并列说明:肯下功夫,必见成效。

它们是对后面推论的有力衬托。

综上所述,本段是从总论学习的重要性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再追问:它们的角度不同表现在什么地方?①是将前后不同的状态和性质加以对照,说明后者高于前者,用来比喻人们经过学习,其思想、道德的境界高于学习之前,智力兴旺程度也高于学习之前。

②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既经改变,那么不会恢复到原来的状态、性质上去,用“”来比喻学习可以改造人这一重大作用。

③“受绳那么直” “就砺那么利”所强调的是改造的结果,照应下文“知明而行无过”;被省略的“锯”“磨”二字,都表示持续的动作,又包含了“不可以已”的意思。

可见这一组设喻是前两组设喻的总括,由此顺理成章地引出作者的观点。

最后板书此段文理示意图,帮助学生记诵。

4.熟练地诵读这一段。

学生参照上面的示意图齐背一遍,先自查、互查,后由教师检查。

诵读第2段。

(八)诵读第2段。

1.诵读的准备。

先划分以下句子的节奏,要求注意某一节拍之中有些字之间有极短暂的停顿(用“・”表示)。

文言文《劝学》教案

文言文《劝学》教案

文言文《劝学》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劝学》。

(2)理解《劝学》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

(3)分析《劝学》中的修辞手法和论证结构。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劝学》的主旨。

(2)学会如何运用文言文的表达方式进行思考和表达。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2)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培养勤奋好学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劝学》。

(2)理解《劝学》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

(3)掌握《劝学》中的修辞手法和论证结构。

2.2 教学难点(1)理解《劝学》中的抽象概念和深层含义。

(2)运用文言文的表达方式进行思考和表达。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1)介绍《劝学》的作者背景和成书年代。

(2)阐述《劝学》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

3.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劝学》,感受文言文的韵律和美感。

(2)让学生自主翻译《劝学》,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3.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深入分析《劝学》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3.4 讲解与示范(1)讲解《劝学》中的修辞手法和论证结构。

(2)示范如何运用文言文的表达方式进行思考和表达。

3.5 实践与应用(1)让学生运用《劝学》中的观点和论证方法,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四、教学评价4.1 过程性评价(1)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中的表现。

(2)评价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分享中的参与程度。

4.2 终结性评价(1)测试学生对《劝学》的朗读、翻译和理解能力。

(2)评价学生运用文言文进行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五、教学资源5.1 教材:《劝学》文本。

5.2 参考资料:关于《劝学》的注解、解读和分析文章。

5.3 辅助工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白板等。

六、教学策略6.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古代学习的场景,让学生感受到《劝学》所处的历史背景,增强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兴趣。

《劝学》教案

《劝学》教案

《劝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劝学》的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

2. 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

3. 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积累文言知识,理清文章思路。

2. 难点:理解《劝学》的论证方法。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问答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学习的重要性,进而引出《劝学》这篇文章。

2. 文学常识:介绍《荀子》及荀子。

3. 整体感知:学生听录音,注意字音及断句,然后学生齐读,教师指导字音、断句。

4. 文本探究:学生自行翻译文本,教师讲解重点字词及文言句式;分析文章的中心论点及每段论述的内容。

5. 论证方法:引导学生分析本文所使用的论证方法,并体会其作用。

6. 拓展延伸: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谈谈对“学不可以已”的看法。

7. 课堂小结:总结本文的主旨及艺术特色。

8. 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习兴趣。

《劝学》教学教案

《劝学》教学教案

《劝学》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劝学》这篇文章的主旨和内容。

2. 让学生掌握文中的重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3. 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4. 引导学生从中汲取智慧,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1. 《劝学》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2. 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阅读方法。

3. 文章中的重点实词和虚词的解释和运用。

三、教学难点:1. 《劝学》中一些深奥的哲理和论证方法的理解。

2. 文言文中一些特殊句式和用法的理解。

3. 文章中的重点句子和段的翻译和解释。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劝学》文本。

2. 参考资料:相关注释和译文。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劝学》的作者朱熹及其学术地位,引起学生对文章的兴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自读《劝学》,理解文章的大意和主要观点,引导学生注意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3. 讲解分析:对文章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进行讲解和分析,解释其中的哲理和论证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4. 阅读练习:让学生进行阅读练习,翻译和解释文章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巩固所学知识。

5. 讨论交流:引导学生就文章中的观点进行讨论和交流,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6. 总结归纳:对文章的主要观点进行总结和归纳,引导学生从中汲取智慧,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人生观。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阅读和写作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劝学》中的重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2. 互动法:通过讨论交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3. 实践法:通过阅读练习,让学生翻译和解释文章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七、教学内容:1. 学习《劝学》的背景知识,了解作者朱熹及其学术地位。

2. 掌握《劝学》的主要观点,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

3. 学习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提高阅读和理解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劝学》重难点分析及突破
教学重点:
1、作者介绍:荀子,名况,世称荀卿,汉代因避讳汉宣帝刘询讳,讳称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

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学派最大也是最后的一个代表人物。

2、作品介绍:今存《荀子》32篇,是汉人刘向编订而成的,他在文中批评和总结了先秦诸子的学术思想,对古代唯物主义有所发展;政治上,他主张尊王道,举贤能,但又力主“兼称霸力,法后王”,兼用“礼”“法”“术”实行统治;人性上,主张“性恶说”,认为后天环境可以改变人的恶的本性,所以主张教化的作用。

3、课文分析:
(1)作者为了证明“学不可以已”的中心论点,首先阐述了学习的重要意义在于能够改变自己,提高自己,作者是如何阐释的?
答:首先,作者用“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这一组比喻,说明某种事物虽然其组成因素没有质的变化,但经过一定的付出会得到一个全新的结果,说明学习能够产生意义: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然后用“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说明改造自己提高自己的过程,要按照一定的标准(中绳)符合一定的规格(中规),确立一定的目标(为轮),采取相应的措施(輮),达到“槁暴”亦“不复挺者”的结果。

然后由木及金,由金及人,逐层深入地完成阐述过程。

(2)荀子用“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提出“学习很重要”的见解,那么其重要性体现在哪儿,作者是怎样论述的?
答:作者运用人们常见的事情作了形象的分析,具体地指出学习的重要之处在于能够弥补人的先天不足,“登高而招”、“顺风而呼”,虽然“臂非加长”、“声非加疾”但却能产生“见者远,闻者彰”的效果,关键在于利用客观的有利条件“高处”和“顺风”。

而学习是发现外景有利条件,创造有利条件,利用有利条件的重要手段。

(3)作者在阐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时,从“积累”、“坚持”、“专心”三方面入手。

文中哪些比喻是分别说明这三方面道理的?
答:积累是学习的重要手段: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学习应坚持不懈,持之以恒: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学习应该专心致志: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鳌,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教学难点:
本文是如何将深奥的道理说得深入浅出?
答:本文运用了大量的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设喻,但设喻的方式却多种多样:
有时用同类事物设喻,从相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强调作者的观点。

如: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积土成山,积水成渊。

有时将两种相反的情况对应,形成鲜明的对照,让读者从中明白道理。

如:骐骥与驽马对照,朽木与金石对照。

设喻的方式有时先正后反,有时先反后正,毫不板滞。

有的单说比喻而隐含道理,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有的先设比喻,再引出道理,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有的先设喻,后引道理,再设喻进一步论证,如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道理,再进而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进一步论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