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规划学期末重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

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2.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一定规划区域内,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协调土地总供给与总需求,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

3..区位论: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空间中的相互关系的学说。包括杜能的农业区位论、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廖什的市场区位论。

4. 系统工程:是系统科学的一个应用分支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组织管理技术,是以大型的复杂的系统为研究对象,并有目的地对其进行规划、研究、设计和管理,以期达至总体最优的效果。

5. 土地适宜性的评价:是评定土地对于某种用途是否适宜以及适宜的程度,它是进行土地利用决策、科学地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依据。

6. 土地利用潜力:在发挥现有的土地利用条件下,土地能进一步发挥其功能的大小,说明土地利用的集约程度和土地使用效率的重要指标。

7. 土地利用结构:国民经济各部门占地的比重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是各种用地按照一定的构成方式的集合。

8. 土地利用地域分区:依据土地利用和保护的主导方向,对土地利用进行空间划分的过程。

9. 居民点:人类按照生产和生活需要而形成的集聚定居地点。

10. 城镇体系:又称城市体系或城市系统,指区域内一系列规模不等、职能各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城镇组成的有机整体,是一定空间区域内具有内在联系的城镇集合。

11. 土地整理:指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调整与治理,通过对土地利用环境条件的改善和生态景观建设,消除土地利用中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制约或限制作用的因素,促进土地利用的有序化和集约化。

12. 土地复垦:在生产过程中,对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

13. 土地整治规划:为了使土地资源得以永续利用人为地创造土地生态良性循环的途径和措施的总体安排。

14. 土地利用专项规划:是为解决某个特点的土地利用问题而编制的一种土地利用规划类型,如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农田整理规划、土地开发复垦、整治规划等。

15. 排水枢纽:控制灌区用于排水的建筑物,如排水闸、排水站。

16. 容泄区:容纳经排水枢纽排泄岀去的多余水量的场所,一般为天然河流、湖泊或水库等。

17. 土地质量:土地相对于某种特定用途效果的优良程度。按其目标可分为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生产潜力评价,土地经济评价。

18. 可行性研究:指进行能否做得到或是否行得通的研究。一般分为四个阶段:投资机会研究,初步可行性研究,详细可行性研究,决策阶段。

19. 基本农田:根据一定时期人口和国民经济对农产品的需求以及建设用地的预测而确定的长期不得占用的和基本农田保护规划期内不得占用的耕地。

20. 土地利用结构可以解决的问题: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合理分配土地资源和实现土地利用效率最大化。土地利用效率可用平均单位土地面积的产岀的大小或平均单位产岀的占地大小来表示。土地利用效率最大化就是要尽可能地降低平均每单位产岀的占地量或提高平均每单位土地的产岀量。

21. 土地的功能:①养育功能;②承载功能;③仓储功能;④景观功能。

22. 土地的特性:①土地物质的自然性;②数量的有限性;③沃度的差异性;④利用的可持续性;⑤位置的空间性;⑥属性的两重性。

23. 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①土地供需综合平衡;②土地利用结构优化;③土地利用宏观布局;④土地利用微观设计。

24.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任务:①土地利用的宏观调控;②土地利用的合理组织;③土地利用的规范监督。

25. 土地利用规划内容:①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②土地利用潜力分析;③土地供给与需求预测;④土地供需平衡

和土地利用结构化;⑤土地利用规划分区和重点用地项目布局;⑥城乡居民点用地规划;⑦交通运输用地规划;⑧水利工程用地规划;⑨农业用地规划;⑩生态环境建设用地规划;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土地利用费用效益分析和规划实施。

26.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内容:①土地利用现状分析;②土地供给量预测;③土地需求量预测;④确定规划

目标和任务;⑤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⑥土地利用分区;⑦制定实施规划的措施。

27. 土地利用规划编制程序:①明确任务;②组织班子;③收集资料;④明确问题;⑤总体构想;⑥系统分

析;⑦系统综合;⑧系统优化;⑨系统评价;⑩系统运行;系统更新。

28. 土地利用规划的原则:①维护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原则;②因地制宜原则;③综合效益原则;④逐级控制原则;⑤动态平衡原则。

29.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程序的阶段:①准备工作阶段(组织准备、制定工作计划、制定技术方案、收集资料)

②方案编制阶段(土地利用现状分析评价与土地供需预测、土地供需平衡分析、确定土地利用目标与基本方针、编制供选方案);③规划审批阶段(规划成果评审、规划的审批)。

30.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作用:①是政府调节土地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②能够有效地解决土地利用中的重大问题;③是土地利用管理的重要依据。

31. 土地利用规划特点:①整体性;②长期性;③战略性;④控制性。

32. 土地利用规划的目的:维持人类生存,优化组织土地利用,保护整个人类。职责:土地供需预测,协调供需矛盾,追求满意效益,引导持续利用。

33. 土地利用规划目标: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土地利用方式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明显改善,土地产岀率和综合利用效益比较明显的提高,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土地保障。

34. 土地供给量预测方法:①定性预测;②定量预测;③综合预测。

35. 土地需求量预测方法:①趋势预测法;②回归预测法。

36. 城市化水平预测方法:①商品粮供应率预测法;②国民生产总值预测法;③基建投资规模预测法;④农业人口转化预测法;⑤多指标综合预测法。

37. 作物产量预测的方法:①年平均增长率法(计算);②趋势外推法;③回归预测法。

38.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应掌握的情况:①区域土地利用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②土地利用的历史演变及其变化趋势;③土地利用现状结构和布局特点;④土地的开发利用程度;⑤土地利用的效果;⑥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9.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评价的内容:①土地资源数量分析;②土地资源质量分析;③土地利用开发程度分析;

④土地利用结构分析;⑤土地利用效益分析。(评价系数的计算公式P68)。

40. 耕地需求量:(大田作物用地,人工饲料地,蔬菜地需求量。)P73

41. 土地利用结构规划原则:①切实保护耕地原则;②统筹兼顾原则;③因地制宜原则;④三效益统一原则;

⑤公众参与原则。

42. 土地利用结构编制依据:①政策法律依据;②计划规划依据;③土地供需依据。

43. 土地利用结构供选方案编制方法:①土宜法;②综合法;③模型法。

44. 土地利用用地分区原则:①土地利用现状与土地适宜用途一致性原则;②土地利用主导用途原则;③土地利用地域差异性和相似性原则;④尽可能保持行政区界完整性原则。

45. 土地利用地域分区原则:①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相结合的原则;②土地质量差异原则;③土地适宜利用原则;④保持行政区界完整性原则。

46. 常用的分区方法:①综合分析法;②主导因素法;③叠置法;④聚类法。

47. 公路选线的原则:①应贯彻工程经济与运营经济相结合的原则;②充分利用现有道路及其各种附属建筑物,在可能的条件下,应尽量结合过境的国家公路;③道路与林带结合布置时,为了保证路面的干燥,应

把道路设在林带南面、西面或东南面;④主干道路最大纵坡不应大于8% (大约7°),最小平曲线半径在

平原微丘区不应小于50m,山岭、重山区不应小于15m ;⑤主干道路应远离人口密集的居民点和大型畜牧

场,以保证居民区的安静、卫生条件和牧畜的兽医防疫条件。

48. 公路的选线原则:①要适应远景交通流向和运输量的需要;②因地制宜;③做到路线顺直短捷、连通性好,节约用地;④要与其他交通路线布局协调统一;⑤要经济合理,选择既经济又合理的选线方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