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规划学--第六章

合集下载

土地利用规划课件-第6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课件-第6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到21世纪中叶,可望进入发达阶段。
18
第四节 土地利用宏观研究
二. 土地利用战略研究
� � � �
明确规划要解决的问题 分析土地供需基本状况 确定土地利用的战略目标 确定土地利用基本方针
19
7
三轮土地利用规划目标
第二轮:1997年-2010年 规划的目标是:农用地特别是耕地得到有效 保护和综合整治,2010年耕地总面积保持在 12827万hm2 以上,林地面积为24973hm2,森林 覆盖率为19.0%,牧草地面积为26857万hm2,水 面面积保持稳定;在保障重点建设项目和基础设 施建设用地的前提下,建设用地总量得到有效控 制,2001-2010年新增建设用地不超过204.80万 hm2;土地整理全面展开,未利用土地得以适度开 发,2010年土地开发利用率达到75.26%以上;土 地生态环境有比较明显的改善。15 Nhomakorabea16
17
第四节 土地利用宏观研究
一. 社会经济发展计划 计划的类型
� �
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长期规划 —— 十年规划 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期规划 —— 五年规划
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目标
� �
大致经过50-70年时间, 到2000年前后实现初步发达阶段,达到小康社会;到21世纪上叶,将走上 中等发达阶段;
5
第二节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目标和任务

目标:
在土地利用结构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国民经济发 展的长期规划对土地资源的需求、土地资源的供给 状况、土地的人口承载潜力和土地利用战略的研究 成果,提出规划年所应实现的土地利用目标。
6
三轮土地利用规划目标
第一轮:1985年-2000年 规划的目标: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 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至2000年土地利 用总体规划的目标确定为:耕地确保18亿亩以 上;建设用地控制在3000万亩左右(19912000),森林覆盖率从目前的13%增加到17%, 并适当增加草地面积;积极开发未利用土地,大 力改造中低产田,加强水土流失的治理;调整全 国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提高土地利用的综合效 益。

土地利用规划学(考试重点版)

土地利用规划学(考试重点版)

土地利用规划学(考试重点版)第一章导论★1、土地的概念地球表层自然历史综合体,即地球表层一定高度和深度的气候、地貌、土壤、水文、岩石、矿藏、植被等要素组成的自然历史综合体,并包含人类活动成果。

★2、土地功能(1)生产(养育)功能(2)承载功能(3)仓储功能(4)景观功能★3、土地的特性(1)土地物质的自然性(2)数量(面积)的有限性(3)空间性(派生出土地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差异性)(4)永续利用性(5)属性的两重性:自然与社会双重属性★4、土地利用的基本概念(1)土地利用的定义是指由土地质量特性和社会土地需求协调所决定的土地功能过程。

是人们依据土地资源的特殊功能和一定的经济目的,对土地的开发、利用、保护和整治。

是土地质量和人为干预所决定的土地功能。

(2)土地利用的实质:土地生态经济系统即实质是土地自然生态子系统和土地社会经济子系统以人口子系统为纽带和接口耦合而成的土地生态经济系统。

(3)土地利用基本途径①一是土地利用广度扩展,提高土地利用率②二是土地利用深度挖潜,提高土地产出率(4)土地利用具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重性特性①既包含土地生产力提高,又有土地生产关系的协调②土地利用水平的提高取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5、土地利用分类(1)1984《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规程》(2)2002年《全国土地分类(试行)》(3)2007年《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 21010-2007 )(4)2010土地利用规划分类体系分三大类(5)2012年《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标准》★6、土地利用规划的定义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7、土地利用规划学的研究对象(1)研究对象:研究土地资源合理分配和土地利用合理组织这一特殊矛盾。

(2)实质:人类对未来土地利用及其发展趋势作的预先估算过程。

土地经济学 (第六版) 第6章 土地可持续利用

土地经济学 (第六版) 第6章 土地可持续利用

土地经济学(第六版)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5.综合性定义
《我们共同的未来》中将“可持续发展”定 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 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 展”。与此定义相近的还有江泽民同志的 定义:“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 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 要,不要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 足当代人的利益”。
二、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特点
1.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持续性”一词首先是由生态学家提出来的,即 所谓“生态持续性”(Ecological Sustainability)。 意在说明自然资源与其开发利用程序间的平衡。 1991年11月,国际生态学联合会(INTECOL)和 国际生物科学联合会(IUBS)联合举行了关于可 持续发展问题的专题研讨会。该研讨会的成果发 展并深化了可持续发展概念的自然属性,将可持 续发展定义为:“保护和加强环境系统的生产和 更新能力”,其含义为可持续发展是不超越环境 系统更新能力的发展。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理论概述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形成过程
第一阶段,萌芽阶段(20世纪50~60年代)
第二阶段,形成阶段(20世纪70年代)
第三阶段,发展与完善阶段(20世纪80年代)
第四阶段,实践阶段(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
土地经济学(第六版)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土地经济学(第六版)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土地经济学 (第六版)毕宝德 主编柴强李铃周建春副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土地经济学(第六版)

《土地利用规划学》讲义

《土地利用规划学》讲义

土地利用规划学(讲义)2011年12月前言 (1)第一章导论 (1)第二章土地利用规划理论和原则 (6)第三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概述 (8)第四章土地供给量预测 (11)第五章土地需求量预测 (15)第六章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 (17)第七章居民点用地规划 (20)第八章交通运输用地规划 (25)第九章水利工程用地规划 (27)第十章农业用地规划 (31)第十一章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34)第十二章 GIS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 (36)第十三章土地利用规划的论证方法 (41)第十四章土地利用规划的实施管理 (43)前言一、课程设置及学习的重要性1.课程设置的重要性《土地利用规划学》是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土地资源管理方向的专业选修课程之一,其理论知识是土地管理专业方向理论基础的重要组成内容。

本课程对培养学生从事土地管理及其开发经营的技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2.学习的重要性随着人口的增加、社会经济的发展,土地的需求日益增加,由于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和土地需求的不断增长之间的矛盾,使土地利用中的问题越来越多,成为威胁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因素。

世界各国对土地资源采取了较严格的管制,土地利用规划是政府实施土地管理的重要手段。

从事土地资源管理及其相关业务的专业人员,必须具备土地利用规划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才能更好地发挥专业人才的作用。

二、课程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简介1.教学目的土地规划是研究合理组织土地利用规律的学科,使土地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得到充分、科学、合理、有效的利用,保持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获得系统的最佳结构和功能。

本学科是一门涉及自然、社会、经济、技术等多学科知识的综合性学科。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方法以及如何在土地管理中正确地利用,发挥其管理手段的作用。

2.课程内容体系本课程教学分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大部分。

理论教学内容包括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理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部门规划和专向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方法和实施管理等实验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土地利用规划资料收集、整理和分析技术;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技术;土地利用规划图件的编制等内容。

土地利用规划第六章

土地利用规划第六章

第一节 土地利用结构
(二)土地利用结构研究的作用
1.结构合理,才能保持土地利用系统的良性循环, 取得土地利用的最大效率。
2.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是解决土地资源供需平衡,实 现土地利用效率最大化的有效途径。
土地利用结构柱状图
土 地 利 用 结 构 饼 图
第一节 土地利用结构
二、土地利用结构方案的编制 (一)供选方案的拟定
渠道配置
(一)居民点用地选址要求
组织生产和生活的要求
建筑要求
卫生保健要求
兽医防疫要求
1.位置适中,对外联 系方便 2.与高等级公路保 持距离(150米) 3.水源水质条件好
1.地形朝向 2.水文地质条件 3.土质条件 4.安全条件 5.节约用地条件
1.通风舒适环境 2.位置较高 3.上风上游 4.处理好与其他 建筑的关系
第二节
土地利用布局
(二)土地利用地域分区
1、概念:依据土地利用和保护的主导方向,对土地利用进行空间 划分的过程。 2、分区原则
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相结合原则
土地质量差异原则 土地适宜利用原则 保持行政区划界线完整性区原则
地域分区
省(直辖市、自治区)、市(地)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应采用地域分区;低层次规划,即县(市)、乡(镇)级规 划应采用用地分区。 地域分区是以土地利用的基本功能来划分的,是最高层 次的分区。地域分区的划分主要是突出控制城镇发展扩张, 保护农地和保护自然环境的要求。
三、方案编制方法 土地利用结构供选方案编制方法有:土宜法、综合法 和模型法。
第一节 土地利用结构
(一)土宜法
土宜法建立在土地质量评价的基础之上,在土地 需求量和土宜阈值范围加以比配,最终借以确定较 为满意的土地利用结构。 适宜类别 适宜上限面积 适宜下限面积

《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笔记

《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笔记

《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笔记第一章:导论1.1 土地与土地利用- 土地:地球表面的物理空间,包括土壤、水体、植被、气候等自然要素。

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农业生产的基本资料,也是城市建设和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

- 土地利用:人类对土地进行的一系列活动的总和,包括农业、工业、居住、交通、娱乐等。

土地利用方式直接影响着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可持续性。

1.2 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 规划:有意识地、有目的地对未来的行动进行设计和安排。

规划是一种系统性的思考和决策过程,旨在实现特定目标并达成预期的结果。

- 土地利用规划: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和利用,以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最大化。

土地利用规划是通过对土地的需求和供给进行预测和评估,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以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

1.3 我国土地资源及其利用- 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较少;地形复杂,土地类型多样,包括耕地、林地、草地、水域等;土地资源分布不均,南多北少,东多西少。

- 我国土地利用的现状:农业用地占主导地位,但城市化进程加速,非农用地需求增加;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土地资源浪费严重。

同时,土地开发过度和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也日益突出。

1.4 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和内容- 任务: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包括制定土地利用的目标和原则,确定土地利用的结构和布局,制定土地利用的总量和强度,制定土地利用的管制措施。

- 内容: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包括对土地资源进行调查和评估,预测土地利用的需求和供给,制定土地利用的目标和原则,确定土地利用的结构和布局,制定土地利用的总量和强度,制定土地利用的管制措施。

此外,土地利用规划还需要考虑社会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城乡规划等因素,以确保土地利用的合理性和可持续性。

1.5 土地利用规划的体系和程序- 体系:土地利用规划的体系包括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和乡级土地利用规划。

(NEW)张占录《土地利用规划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NEW)张占录《土地利用规划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目 录第1章 绪 论
1.1 复习笔记
1.2 课后习题详解
第2章 土地利用原理
2.1 复习笔记
2.2 课后习题详解
第3章 土地利用规划体系
3.1 复习笔记
3.2 课后习题详解
第4章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4.1 复习笔记
4.2 课后习题详解
第5章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5.1 复习笔记
5.2 课后习题详解
第6章 土地利用战略研究
6.1 复习笔记
6.2 课后习题详解
第7章 土地利用需求量预测与结构调整优化7.1 复习笔记
7.2 课后习题详解
第8章 土地利用分区
8.1 复习笔记
8.2 课后习题详解
第9章 城镇用地规划
9.1 复习笔记
9.2 课后习题详解
第10章 交通运输用地规划
10.1 复习笔记
10.2 课后习题详解
第11章 水利工程用地规划
11.1 复习笔记
11.2 课后习题详解
第12章 土地用途管制
12.1 复习笔记
12.2 课后习题详解
第13章 土地开发整理规划
13.1 复习笔记
13.2 课后习题详解
第14章 土地保护规划
14.1 复习笔记
14.2 课后习题详解
第15章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15.1 复习笔记
15.2 课后习题详解
第16章 土地利用规划管理
16.1 复习笔记
16.2 课后习题详解
第17章 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公众参与
17.1 复习笔记
17.2 课后习题详解
第18章 地区土地利用规划18.1 复习笔记
18.2 课后习题详解。

土地利用规划学第六章土地利用结果与布局 ppt课件

土地利用规划学第六章土地利用结果与布局 ppt课件
人均肉类产品消费水平分别为12.5kg/人·天(宽裕型)、21kg/人·天(小康型)和24kg人·天(富裕型)。 最后以人均粮食需求量分别为496kg(小康型),537kg(富裕型),粮食总需求量分别为3 712万t(小康型)和4 018 万t(富裕型),最终确定相应水平的土地利用结构,为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供依据。 三、土地利用结构供选方案编制方法
30x1 20x2 10x3 15x4 8x5 200 800x1 50x2 80x3 40x4 70x5 5000 500x1 400x2 350x3 200x4 450x5 8500 70x1 60x2 50x3 45x4 55x5 2000 2x1 x2 3x3 x4 4x5 50
水土流失量、肥料投资量等。②在生产领域中,可能是原材料供应量、生产能力或产品的销售量等。 ③在运输领域里,可能是供销量等。
⊕目标函数是决策者在对问题明确之后所要达到的经济目的,如产量最多、利润最大、效率最高、成
本最低、费用最少、时间最短等。其数学表达式为求极值问题,并含有代表解决问题的决策变量及其
对目标的各种影响。
(2)计划规划依据。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上级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农业区划、国土规划、农业区域开发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壤普查, 均为拟定总体规划方案的主要依据。
(3)土地供需依据。通过土地利用需求结构的研究以寻求部门用地的特点和规律,作为拟定规划方案的主要依据。
5
(二)供选方案的产生 依据规划战略目标和规划前的各项工作基础,选取不同的投入水平和不同的产出水平,选用不同的计算参数值,得到 不同的规划方案。 如:江苏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 1、依据本省土地资源的人口承载潜力研究成果和全省经济发展的阶段性与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 2、参考国内的通用方法和发达国家及中国港台地区的消费水平结构。 3、设计了温饱型、宽裕型、小康型和富裕型四个等级的营养消费水平。 4、确定相应水平的土地利用结构,为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供决策依据。 例如:借用人均口粮分别---为223kg/人·天(宽裕型)、180kg/人·天(小康型)和165kg/人·天(富裕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n 的值,在满足一定的约束条件下,求得目标函数的最优解问题。 的值不能小于零,因为在 总之,线性规划是求一组变量 x1,x2, 生产活动中或者是生产或者是不生产,但不能有负值的生产,所以出现负值的 x j是没有经济意义的,因为 x 永远不能出现负值。 j
三、举例 假设某地理区域,可供种植各种作物的土地面积(S)为15000亩,而设 x j 为第一、第二、…生产单 位的具体作物种植面积,如 x1 为某一生产单位的水稻播种面积,x2 为玉米播种面积, x3 为大豆播种面 2, 5 x4 为小麦播种面积,x5 为棉花播种面积;另设 c j j 1, 积, 为当地土壤气候资源的平均产量或是一 般生产单位在现在农业技术条件下同种作物的平均气候产量,如 c1 为亩产1200斤,c2 为500斤,c3 c4 为250斤, c5 为800斤,而生产每一单位作物产品所需要的资源数,如下表: 为300斤,
(二)供选方案的产生 依据规划战略目标和规划前的各项工作基础,选取不同的投入水平和不同的产出水平,选用不同的计算参数值,得到 不同的规划方案。 如:江苏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 1、依据本省土地资源的人口承载潜力研究成果和全省经济发展的阶段性与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 2、参考国内的通用方法和发达国家及中国港台地区的消费水平结构。 3、设计了温饱型、宽裕型、小康型和富裕型四个等级的营养消费水平。 4、确定相应水平的土地利用结构,为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供决策依据。 例如:借用人均口粮分别---为223kg/人· 天(宽裕型)、180kg/人· 天(小康型)和165kg/人· 天(富裕型); 人均肉类产品消费水平分别为12.5kg/人· 天(宽裕型)、21kg/人· 天(小康型)和24kg人· 天(富裕型)。 最后以人均粮食需求量分别为496kg(小康型),537kg(富裕型),粮食总需求量分别为3 712万t(小康型)和4 018 万t(富裕型),最终确定相应水平的土地利用结构,为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供依据。 三、土地利用结构供选方案编制方法
线性规划模型可用单纯形法求解。 将模型标准化,即将目标函数化为统一求极大值,将不等式约束方程在其左边加上一个变量(松弛 变量)化为等式约束方程将线性规划问题化成标准线性规划模型,再用单纯形法求解 四、南京市土地利用结构线性规划模型实例 P101---107
第二节 土地利用宏观布局
土地利用结构的时空布局形式常称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模式。常见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模式有土地利用分区模式和土地 利用类型模式。 土地利用分区的意义在于:在认识土地利用的地域分异规律的基础上,落实土地利用规划结构,进行土地利用分区,以 指导今后土地利用的合理组织和科学管理,为土地利用管制提供依据。 土地利用分区一般分为土地利用地域分区和用地分区。 一、土地利用地域分区 是指在综合考虑规划区域的自然条件的分异规律、资源的区域特征、土地利用现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基 础上,结合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结构,进而揭示各地地域特征,指出地域内的土地利用方向、结构与布局, 确定用地控制区域以及保护与改造的途径。 1、土地利用地域分区的原则 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相结合的原则、土地质量差异原则、土地适宜利用原则、保持行政区划界线完整性原则 在综合自然区划、综合农业区划、土地适宜性和土地自然生产力分区以及土地经济等级分区的基础上综合分析, 突出主导因素的相似性,把土地利用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近似的区域单元划人同一地域内,按地域分区统计各类用地 面积并指出今后土地利用发展的方向和结构。 2、土地利用地域分区的程序 ①分析规划区域土地利用特点所存在的问题,明确规划目标,拟定土地利用分区方案,编写调查收集资料提纲。 ②收集、整理分区所需资料和图件,确定分区的指标体系。 ③根据土地利用现状和布局调整要求,结合按行政区划(以县或省为单元)土地利用特点比较结果(以分区指标体系进 行定量分析比较),在规划底图上分区划线 。 ④统计各分区总面积和落实各类土地面积。 ⑤整理分区成果,编制分区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表,指出各区土地利用特点,提出土地利用方针和措施。 3、土地利用地域分区的方法 ⊕综合分析法(又称经验法) ①广泛收集反映规划区域自然条件差异、资源的区域特征、土地利用现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资料和图件,土地 利用总体规划的控制指标、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要求也是分区所需要的资料。提出反映地域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的一 系列指标。 ②在综合自然区划、综合农业区划、土地适宜性评价、经济区划图及土地利用现状图和后备资源分布图的基础上,突出 主导因素的相似性,通过指标对比与逐步逼近相结合,把条件近似区域单元划入同一地域内,完成地域分区。 ③按地域分区统计各类用地面积,并指出今后土地利用方向和结构。
水稻
所需劳动力 灌溉需水量 所需要农家肥数量 所需要化肥数量 所需要农机具数量 平均单产(斤) 30 800 500 70 2 1200
玉米
20 50 400 60 1 500
大豆
10 80 350 50 3 300
小麦
15 40 200 45 1 250
棉花
8 70 450 55 4 800
现有资源数量
1 2 3 4 5
800x1 50x2 80x3 40x4 70x5 5000 500x1 400x2 350x3 200x4 450x5 8500 70x1 60x2 50x3 45x4 55x5 2000 及x j 0 j 1, 2, 3, 4, 5 2 x1 x2 3 x3 x4 4 x5 50
一、土地利用结构的概念和作用
1、土地利用结构的概念 ○结构是从静态方面反映一定时期内,同一总体中各部分所占的比重,表示在一个总体内部多元的对比关系; ○比例是从动态方面反映不同时期内同一总体中各部分动态变化的相互关系。 ○土地利用结构系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占地的比重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是各种用地按照一定的构成方式的集合。 用地结构----现有结构和规划结构,关键在于结构是否合理。 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是在保证土地利用效率最大化的前提下,解决土地供需平衡的有效途径。是不需要追加土地面积投入的条件下获得土地供需 平衡的结构效应的有力措施。 2、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是指根据规划目标和土地利用方针、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以及有关产业政策,综合土地供需状况分析及其他专题研究的结果,具体拟定规 划期间各类用地数量的调整方案。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内容。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原则(参阅刑世和P149) 1.优先安排农业用地 2.农业用地内部优先安排耕地 3.非农业建设用地内部优先安排基础设施、基础工业等重点建设项目用地 4.各类用地的扩大以内涵挖潜为主 5.林牧渔业用地确需 扩大的,应充分利用非耕地 6.建设用地确需扩大的,应尽量占用劣地,特别应控制 占用耕地及林地 二、土地利用结构优化供选方案的拟定 (一)拟定供选方案的原则和依据 1、指导思想: 坚决贯彻“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与“一要吃饭,二要建设,三要保护环境”的方针。 2、规划原则 (1)切实保护耕地原则。土地利用具有不可逆性的特点,某种用途一经确定很难改变。因此,规划必须认真贯彻“切实保护耕地”的原则。 (2)统筹兼顾原则。规划区域是一个整体,各类用地都是整体的组成部分,各类用地安排必须服从整体并取得最佳整体效益。同时规划必须统筹 全局,以农业为基础,质量好的宜农土地要优先保证农业的需要,在此基础上兼顾各业对土地的需求,使之各得其所。 (3)因地制宜原则。规划方案必须从实际出发,在规划内容、编制方法和设计深度上,都要因地制宜,讲究实效,以能解决当地土地利用的实际 问题为度。 (4)三效益统一原则。土地利用是人们通过一定行动,利用土地性能,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以获得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所以,规划必须遵循 土地利用的客观规律,坚持经济、社会、生态三个效益统一的原则,坚持当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使土地资源得以永续利用。 (5)公众参与原则。所谓“公众参与”是指同将来执行规划或与规划有关的部门代表广泛交换意见,共同参与规划决策的过程。这样有利于有关 部门之间的沟通、谅解,有利于规划的实施。 3、主要依据 (1)政策法律依据。为了搞好规划方案,必须学习和掌握土地、森林、草原、水、矿产、渔业、环保、城市规划、水土保持、交通运输等方面的 政策法律、法规中有关土地管理和土地利用方面的规定。 (2)计划规划依据。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上级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农业区划、国土规划、农业区域开发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壤普查, 均为拟定总体规划方案的主要依据。 (3)土地供需依据。通过土地利用需求结构的研究以寻求部门用地的特点和规律,作为拟定规划方案的主要依据。
常用的数学模型有:线性规划模型、多目标规划模型、模糊线性规划、灰色线性规划等。 1、线性规划模型
○线性规划模型
一、线性规划的地理意义和结构 1、地理意义 线性规划的目的,在于应用数学的方法来探求有限资源的最优配置或最有效的利用问题,以便有效地 实现预定的计划,最终获得最优的经济效果。 2、线性规划的结构 任何线性规划,均由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两个部分构成。 ⊕目标函数:就是表达计划达到最终目的或目标的函数。 ⊕约束条件:就是指为最佳地实现该项规划所应受到的限制条件。 二、线性规划的一般数学模型 线性规划模型的基本结构要素包括:变量、约束条件和目标函数 ⊕变量(或称决策变量) 是决策者对问题需要考虑和控制的因素,一般以 x1,x2,x3, ,xn或x11,x22, xij 表示。 ⊕约束条件是实现目标的资源限制条件,它是含有决策变量的线性表达式。 例如:①在探讨农林牧最佳生态经济结构模型时,可能是土地资源、劳力与人口、畜力或机械化程度、 水土流失量、肥料投资量等。②在生产领域中,可能是原材料供应量、生产能力或产品的销售量等。 ③在运输领域里,可能是供销量等。 ⊕目标函数是决策者在对问题明确之后所要达到的经济目的,如产量最多、利润最大、效率最高、成 本最低、费用最少、时间最短等。其数学表达式为求极值问题,并含有代表解决问题的决策变量及其 对目标的各种影响。
土地利用规划学
总学时:64 学分:4.0 内蒙古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主讲教师:敖登高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