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中医药文化

合集下载

试论湖湘中医药文化的科学普及

试论湖湘中医药文化的科学普及

2 0 1 3 年 1 2月
De c e mb e r . 2 01 3
试论 湖湘 中医药 文化 的科 学普及冰
朱红英 , 向 陈, 陈小平 ( 湖南中医药大学 , 湖南 长沙 4 1 0 2 0 8 )
【 摘 要】 认 真学 习、 贯彻 党的十八 大精神 , 科 学普 及湖 湘 中医药文化 , 促进全 民健康事 业的新发展 , 是湖 湘儿女 不可推 卸
的责任。 让湖湘 中医药文化通俗 、 系统地走进 书本 , 进 而在 乡村 、 社 区及 网络世界 中与老 百姓 的 日常 生活融为一体 , 弘扬 中 国 传统 医学文化精髓 , 增进人 类健 康 , 是湖 湘 中医药文化科普 工作 需要 追求的终极 目标 。 【 关键词】 科普 ; 湖湘 ; 中医药文化
【 中图分 类号】 R 1 9 7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6 7 2 — 9 5 1 X( 2 0 1 3 } 1 2 — 0 1 6 8 — 0 2
S c i e n c e P o p u l a r i z a t i o n o n Hu x i a n g Cu l t u r e o f Tr a d i t i o n a l Ch i n e s e Me d i c i n e
【 A b s t r a c t 】 I t i s a n u n a v o i d a b l e r e s p o n s i b i l i t y o f p e o p l e i n H u x i a n g d i s t i r c t t o c o n s c i e n t i o u s l y s t u d y a n d i mp l e m e n t t h e

湖湘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湖湘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湖湘文化的起源与发展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湖湘文化的起源与发展是的支脉,是湖南各族人民长期积累的具有特色的民风、民俗、民族性格、、等因素的总和。

的历史,它的历史源头是。

战国时期的长沙已是聚居、人口稠密、和商业都相当发达的城。

反映的文献有中的《》、《》、《》、和长沙子弹库楚墓中出土的,以及各种习俗的考古资料。

此外,由与湖南共同创造的文学艺术,包括诗歌、散文、音乐、绘画、雕塑、等,在春秋战国时都已经达到相当的程度与水准。

隶属中国传统儒家。

其重要特点是“思想、文化、道德、理想、信念融于现实中,并为政治服务。

在宋代,湖南出现了理学开山祖—,他创建的理学,就是以为核心,吸收了道学、而形成的,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开“”的先河。

理学又称道学、,是后来出现的“”的思想渊源。

“”的奠基人,曾在创办文定书院,他于1138年春在湖南去世,安葬于。

明清之际,湖南出现了理学,从而使湖南成为理学思潮形成和发展的,而这一时期在大地建立了闻名全国的、则成为理学思潮的主要学术文化基地。

湖湘文化,是指一种具有鲜明特征、相对稳定并有传承关系的形态。

先秦、两汉时期的文化应该纳入到另外一个历史文化形态——楚文化中。

的诗歌艺术、的历史文物,均具有鲜明的楚文化特征。

而及唐宋以来,由于历史的变迁发展,特别是经历了宋、元、明的几次大规模的移民,使湖湘士民在人口、、、观念上均发生了重要变化,先后产生了理学鼻祖,主张经世致用而反对程朱理学的,以及“睁眼看世界”的等一系列思想家,从而组合、建构出一种新的区域文化形态,称之为湖湘文化。

先秦、两汉的楚文化对两宋以后建构的湖湘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是湖湘文化的源头之一。

湖湘文化在历经先秦湘楚文化的孕育,宋明中原文化等的洗练之后,在近代造就了“湖南人材半国中”、“中兴将相,什九湖湘”、“半部中国近代史由湘人写就”、“无湘不成军”等盛誉。

湖湘文化精髓

湖湘文化精髓

湖湘文化湖湘文化的精髓:“淳朴重义”,“勇敢尚武”,“经世致用”“自强不息”一、历史渊源湖湘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多样性结构中的—个独具特色的组成部分。

近百年来,随着湖湘人物在历史舞台上的出色表演,湖湘文化已受到世人的广泛瞩目与确认。

根据湖南考古发掘和先秦文献中许多史实记载的惊人暗合,湖湘文化不仅源自千年,而且缘于炎黄文化和前炎帝神农文化。

《周易·系辞》将炎黄文化的基本精神高度概括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以喻兼有天和大地的品格。

这个概括不仅体现为先贤的哲学理念,更主要的是体现在炎黄文化传统中持续作用着的基本精神,这就是勇于征服洪荒的艰苦创业精神,勤于科技发明的开拓创新精神,乐于为民造福的牺牲奉献精神,包容互补的民族大团结精神。

在率先发明栽培稻的湖南先民文化传统中,还蕴含着一种惯于发扬主观能动性,敢为天下先的性格特征。

这些性格和精神,一脉传承迄今,成为湖湘文化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的基础,形成了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集体主义价值观、突出的爱国主义传统指向以及个人对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

这种价值取向也造成了湖湘文化的思维方式,即博采内外众家、广为交融、优化思维主体的开放方式。

随着历史长河的前移,逐渐形成的以屈原为代表的南楚文化与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不断冲突融会,中原文化的“文雅”与群苗文化的“蛮野”两大基因的结合,就构成了湖湘文化独特的“倔强”、“刚坚”、“峻激”的风格。

二、主要内容1)湖湘哲学思想:湖湘哲学思想,以宋代胡安国为开创者,历胡宏、张拭、王船山、曾国藩、谭嗣同、杨昌济,以至毛泽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以理学的道德精神与经世致用的实事实功相结合,这种学术文化的特色一直延续到近代……近代史上湖南人才辈出,虽然他们的政治立场可能很不相同,但其讲理想、重经世的学术文化风格却是—致的。

”2)湖湘文学艺术:禀承着屈原忧国忧民的文学传统和胡安国“经世致用”的哲学传统,湖湘文学艺术具有“文道合一”的明显特点。

阅读4湖湘文化对中国文化的三次重大影响

阅读4湖湘文化对中国文化的三次重大影响

阅读4湖湘文化对中国文化的三次重大影响湖湘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一,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中国文化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湖湘文化对中国文化的三次重大影响。

一、诗词文化湖湘地区一直是诗词创作的重要区域,自古就有“江南才子”之称,其中又以湖南、湖北尤其突出。

早在唐朝时期,就有“湖南诗派”和“湖北诗派”两大流派的出现。

这些派别都洋溢着浓郁的湖湘文化气息,具有独立而鲜明的文学特色。

唐代的李白、唐婉、沈佺期等人,宋代的辛弃疾、苏轼、王安石等人,明代的杨慎、唐寅、于谦等人,都是湖湘文化中诗词创作的杰出代表。

尤以唐代的杜甫和明代的龚自珍最能代表湖湘文化的优秀成果。

他们的诗歌,既有湖湘文化的情感体验和地域特色,又有艺术上的精湛表达,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饮食文化湖湘地区的饮食文化,历史悠久,特色鲜明。

湖南饮食文化以口味重、辣味浓、色香味俱佳而闻名,而湖北以江河鱼类、豆腐制品等为主要特色。

湖湘地区的饮食文化,对于中国饮食文化的影响可以说是举足轻重。

其中,“湘菜”作为湖南地区的传统饮食文化代表,自宋朝以来就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菜系体系和烹调方法。

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将颇具特色的辣椒、腌制品等利用自如,做出口味醇厚、香辣可口的美食。

另外,湖北的“黄鹤楼烟酒”。

代表了湖北地区的饮食文化,也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民俗文化湖湘地区的民俗文化涵盖了宗教、婚俗、节庆、民间信仰等众多方面,这些文化习俗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湖南的“岳阳楼会”。

据传说,一位诗人在清明前夕登上岳阳楼,仰望星空,凄然不语;后人为了缅怀这位诗人,就在清明时节在岳阳楼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这就是著名的“岳阳楼会”了。

此外,湖南的“腊八节”、“龙舟节”等传统节庆活动也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激发了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深度探究。

综述三次重大影响,我们可以看到,湖湘地区的文化产生了广泛且深远的影响,不仅影响了当地的发展,也对于整个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湖南省道地药材

湖南省道地药材
用,被广泛用于保健品和化妆品等领域。
湘贝母
总结词
湘贝母是湖南省的道地药材之一,具有清热润肺、化痰止咳的功效。
详细描述
湘贝母主要产于湖南的南部山区,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其鳞茎可入药,具有清热润肺、化痰止咳 等多种功效。在中医临床上,常用于治疗肺热咳嗽、痰多黄稠等症。此外,湘贝母还有抗炎、抗肿瘤 等作用,被广泛用于中药方剂和中药制剂等领域。
品牌建设
加强品牌建设和宣传,提高湖南省道 地药材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环境保护
中药材种植需要与环境保护相结合, 推广生态种植和绿色生产,确保可持 续发展。
05 湖南省道地药材的保护与 传承
保护政策与措施
政策法规制定
湖南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明确了对道地药材的 保护范围、责任主体和具体措施,为道地药材的保护提供 了法律保障。
湘黄连
总结词
湘黄连是湖南省的道地药材之一,具有清热 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
详细描述
湘黄连主要产于湖南的南部山区,是一种多 年生草本植物。其根茎可入药,具有清热燥 湿、泻火解毒等多种功效。在中医临床上, 常用于治疗湿热泄泻、黄疸尿赤、高热神昏 等症。此外,湘黄连还有抗炎、抗病原微生 物等作用,被广泛用于中药方剂和中药制剂 等领域。
产业基础扎实
湖南省中药材种植历史悠 久,拥有一批道地药材种 植基地和加工企业,形成 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
政策支持
湖南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 政策措施,支持中药材产 业发展,包括资金扶持、 税收优惠等。
市场分析
市场需求持续增长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 和中药市场的扩大,对湖 南省道地药材的需求持续 增长。
科研成果转化与应用
湖南省道地药材种植技术推广
将研究成果转化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实际生产力,推广种植技术,提高药材产量和品质。

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校训精神

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校训精神

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校训精神
仁和:“医乃仁术”是中医药文化的内核。

体现以仁心仁术济世救人,敬畏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生命至上为宗旨的伦理思想;“和者,天下之达道”,和,既是古老中医的阴阳平和、也是当今医学提倡的身心调和的健康观,更是当今追求中西融和、同道谦和、和衷共济,医患调和,崇尚和谐的价值取向。

精诚:精是“精湛技术”,古代名医孙思邈指出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医者要具备精湛的医术,体现学校在人才培养上注重技能培养,重视技术创新,发挥特色优势,不断提高学生医、技、护水平的要求和坚定决心;诚是指品行端正、恳切实在,道德高尚,体现学校秉持救死扶伤,实行人道主义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原则,对敬业精神、职业道德的不懈培育。

笃行:语出《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意为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

“笃”有忠贞不渝、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的意思,“行”是实践,旨在倡导师生员工踏实坚守、知行合一、注重实践、身体力行、学以致用。

致远:语出《诫子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意为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安详全神贯注地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

“致远”意为追求远大的理想、实现事业的抱负、达成奋斗的目标,目的在于倡导师生员工信念坚定、志存高远、追求卓越、开创未来。

湖南中医药旅游的研究现状及意义

湖南中医药旅游的研究现状及意义

【] 刘雨 杭 . 泻肝 汤 加减 治疗 9例 失 眠症 的疗 效 观察 [ _ 齐哈 6 龙胆 6 J齐 ] 尔 医学 院学 报 , 0 , (9: 1-4 6 2 9 01) 4 52 1. 0 3 2
【] 王苏 莉 , 铭 . 连 温 胆汤 加 减治 疗 失 眠症 8例 [ . 南 中 医杂 7 张 黄 6 J湖 ]
成 药 , 9 , () 03 . 1 51 7 : — 1 9 7 3
[3 2 ]周 君, 正芬 . 疗法 治疗 失 眠 12 徐 综合 0 例观 察 [. 用 中医药 杂志 , J实 ]
[4 1]查 伟 , 晓瑜. 顾 中医药膳 治疗失 [3例 【 . 西 中医药, 1, () t 6 J广  ̄ ] 2 03 2: 0 3
46 4 . 7.
[5 晋 民. 1]王 中药治 疗 失眠症 [ 冲 国临床 医 药研究 杂 志, 0(7) J ] 2 719: 0
33 3 . 4.
[] 林 明宝 , 旦 明, 诗 云, 中药 治疗 失 眠的 研究 进展 [ . 临 4 彭 赵 等. J 实用 ] 床 医学 , 0, 2: 516 2 4 () 3 .3 . 0 5 1 [] 吴九 伟 . 代 中 医论 治 失 眠症 的临 床 思 路述 评 [ . 医文 献 杂 5 现 J中 】
志 , 0 , () 2 2 6 24 : . 0 2 4
【2 庆林, 淋 冲 医中药治疗 顽 固性 失眠 回顾明 _ 中医,: -6 5 7
【] 倪 国栋 . 定 志丸 合酸 枣 仁汤 治疗 顽 固性 失眠 3例 体会 [ . 8 安神 6 J现 ] 代 中西医 结合 杂 志, 0 , () 0 910 . 2 71 8: 9—10 0 6 1 [】 孙 兵, 洪 谦, 9 郝 郑开 俊 , 朱 砂安 神丸 药 理作 用 的实验 研 究 [ l 等. J 中 ]

精诚医道济百姓 笃志仁心续华章——记湖南中医药大学副校长葛金文

精诚医道济百姓 笃志仁心续华章——记湖南中医药大学副校长葛金文

精诚医道济百姓笃志仁心续华章——记湖南中医药大学副校长葛金文作者:暂无来源:《科学中国人》 2020年第17期徐芳芳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中医理论体系就已基本形成。

数千年漫长的中华医药发展史上,名医大家辈出,医典层出不穷。

东汉末年,被誉为“医圣”的张仲景广泛收集民间验方,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写成了一部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医学专著《伤寒杂病论》。

疾病流行期间,他在长沙“坐堂行医”,传为佳话。

时至今日,这段历史仍被刻在湖南中医药大学附二医院张仲景祠故址的石碑上,提醒后代传承中医精诚医术,广济百姓。

作为中医药传承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西医结合临床(心脑疾病)”带头人、湖南中医药大学副校长葛金文正带领团队,秉承中医以人为本、以简驭繁、以护养生的特色,在中西医结合的道路上不断攀行。

“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中医传承更需要守正创新”,以此为信念,葛金文正在中华中医药的史书上写下现代中医药人熠熠生辉的一笔。

科学为本,融淬中西医精华神农尝百草,伏羲制九针,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的孕育和发展,才逐渐形成了完整的中医药体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人对生命、健康和疾病实践总结出来的特有的智慧成果。

从明清开始,随着西医在中国的发展和其产生的影响,中西医两种医学之间开始交流和借鉴,中西医结合从此起步。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西医结合医学在中医和西医之间相互吸纳和借鉴,取长补短,在对立和统一中走向结合之路。

但民间关于中西医结合的质疑和争论从未间断。

中医强调整体把握和辨证论治,西医强调微观病理和对症治疗,两种体系的结合将最终走向何方,是中华医学过去、现在以及未来都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西医结合医学已成为我国的一个特色医学学科,也是医疗发展的一个必然方向。

”谈及这一问题时,葛金文认为,中西医结合最终将会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体系。

1965年出生于湖南的葛金文,似乎注定要与中医为伴。

由于父亲是一名西医,他从小耳濡目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
20
21
22
23
刘某,女,35岁,某医科大学教师。门诊病
医 案
例。 【初诊】诉遍身出黑色汗,尤以腋下、乳下及腹股 沟部为甚,初起仅发现所换下的内衣、裤上有淡黑 色斑块,继而发现是汗出黑色所染。病及数月,多 方求治,诊断结论均为内 分泌失调,但黑汗终未减少。诊见患者自汗而不盗 汗,伴手足心热,口中微渴,舌红,苔薄黄,脉象 细数。 【辨证】肾阴虚热自汗 【治法】滋肾清热止汗。 【主方】知柏地黄汤合三甲散。 【处方】黄柏10g,知母10g,熟地20g,丹皮10g, 山茱萸10g,泽泻10g,茯苓10g,淮山10g,煅龙骨 30g,煅牡蛎30g,炒龟板30g。10剂,水煎服。 24
16
湖 湘 中 医 文 化 精 神 特 质
医 德 为 先 , 心 忧 天 下
思 变 求 新 , 敢 为 人 先
执 中 致 和 , 道 法 自 然
兼 容 并 举 , 中 西 汇 通
17
18
马 王 堆 养 生 文 化
一、“七损八益”——马王堆医书以 “七损八益”诠释了男女性交过程中8种对 人体精气有补益作用和7中损耗精气的做法, 是最早的房事养生论述。 二、“寒头暖足”——《脉法》一章首 创“寒头暖足”之论,在临床治病和养生保 健方面都有着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三、《导引图》——开创中华民族导引 保健之先河,古往今来皆有“好导引者,年 度百岁”的记录。 四、“辟谷食气”——《去谷食气篇》 介绍了具体的辟谷养生方法。
医 案
【二诊】诉服药7~8剂时,其汗大减,黑色已 无,由于恶药之味苦,后2剂药竞服用了4天时间。 现药已服完,黑汗已止,原手足心热及口渴均止, 舌红苔薄,脉趋细缓。由于病人害怕吃苦药,乃嘱 其服用两瓶知柏地黄丸。 【三诊】诉近半月以来,黑汗复作,且又逐渐 加重,乃将原方出示,向某医科大学几位有关专家 咨询,众皆认为,此方中的关键药物是龙骨、牡蛎, 于是单挑煅龙骨50g,煅牡蛎50g,再加入黄芪50g, 水煎服之。服此方药,其味并不苦,然服用了10剂, 黑汗却未见控制,只得复来求诊。诊见其舌红,苔 薄黄,脉仍细而略数。仍处前方10剂,嘱其耐苦服 药,方可获愈。 【四诊】诉服上方未毕,黑汗已止,要求此次 根治。遂嘱原方再进7剂,病愈。 25
湖湘中医药文化
主讲人:湖南中医药大学副校长 何清湖
2015年4月
目 录
湖湘文化略谈 地域中医文化简述
湖湘中医药文化 中医药文化助力湖南健康产业 湖南省中药产业发展的思考
2
湖湘文化略谈
2015年4月
什 么 是 湖 湘 文 化

湖湘文化是一个复合体,它是 包括过去、现在在内的湖湘民众在 湖湘大地上所创造的事物、知识、 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 及其余从社会上学得的各种能力和 习惯的总和。
马王堆汉墓、三国吴简、里耶秦简、凤凰 南方长城等的相继发现,更显湖湘文化积淀 之深厚。
7
地域中医药文化简述
2015年4月
新 安 医 学
始于宋元,盛于明清。他们根据徽州的地理环境、 气候条件和生活习性,提出了系统的医学理论,特 别重视脾胃、肝肾和气血的调养,用药平正中和, 形成了医学史上主张“调补气血,固本培元”的培 元派。
炎帝 与 《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秦汉时期已盛行于世,是我国 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一说其成书于战国时期,一 说约成书于东汉时期。原书已佚,作者不详,故后 世所见均为重辑本。全书共四卷:卷一序录,卷二 上药,卷三中药,卷四下药。
共载药365种:收集矿物药46种,植物药252种, 动物药67种。寒性药125种,温性药95种,热性药1 种,平性药123种。酸味药15种,苦味药128,甘味 药79种,辛味药98种,咸味药35种。主治疾病涉及 内、外、妇、儿、五官、骨伤等科170余种。
13
பைடு நூலகம்
八 桂 医 学
八桂,广西之代称。八桂医学是指八桂 区域内与“八桂”密切相关的传统医学研究 ,包括中医学和民族医学等。 八桂医学起源 于远古时期,具有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成就。 晋唐时期的八桂地区,先进的思想文化和科 学技术不断传入,社会各方面发展较快,成为 开发的热土。而相对落后的医疗卫生,形成 了强烈的医学需求,极大地促进了中医学在 八桂地区的传播、普及以及八桂医学的研究。
14
湖湘中医药文化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医,亦为材之一。湖湘医家悬壶活人, 传寿世之作,为中医药学之薪传贡献卓越。
2015年4月
内涵:指以湖湘文化和中医药为背景, 湖湘历代医家在医疗实践中所形成的医疗品 德、治学方式、学术思想、临证经验等非物 质文化和湖湘中医物质文化的总和。
外延:以湖湘中医溯源、湖湘中医各家学 说、现代湖湘中医风采、湖湘中医文化风景线、 湖湘中医文化现代化为主要研究内容。
4
湖 湘 文 化 的 精 神 特 质
崇 道 义 理 , 存 诚 养 志
开 放 包 容 , 经 世 致 用
忧 乐 天 下 , 敢 为 人 先
5
湖 湘 文 化 发 展 轨 迹
湖湘,自古人杰地灵。自炎帝于姜水徙于 南,数千年来,湖湘文化之发展可谓大儒辈 出、思潮迭起。
6
湖 湘 文 化 发 展 轨 迹
9
吴 门 医 学
苏州吴门历代名医辈出,从周代至今,有记录的 名医千余家,其学术成就独树一帜,形成了颇具特 色的吴门医派,具有“吴中多名医,吴医多著述, 温病学说倡自吴医”的三大特点。
10
孟 河 医 学
溯源于葛洪医药之余绪,历代名医辈出,许叔微、 王肯堂皆坠地有声之辈,清以后最著代表当属费、 马、巢、丁四大家,故有:“吾吴医家之盛甲天下, 而吾孟河名医之众,又冠于吴中。”
11
岭 南 医 学
岭南偏安一隅,自古与中原阻隔,更具地域特色, 有一批著名的医林人物,如开创脚气病防治的支法 存;善治脚气病的仰道人;原籍江苏,而载誉于岭 南的葛洪,以及其妻鲍姑等。
12
海 派 中 医
形成于近代的上海。以当时上海的名医汇 萃、流派纷纭、学术争鸣、中西汇通为特征; 以产生大量的名医名著、不同流派的医疗实 践、形式多样的报刊杂志、多种模式的中医 教育、现代雏形的医疗机构以及繁荣兴盛的 中医社团等为史实;在清末民初上海特殊的 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历史条件下,在 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西方医学的冲击、疾 病谱患病模式不断变化的历史背景下,形成 了既保存自身传统特色,又具极大包容性, 不断变化创新的“海派中医”的特定内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