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纪录片观后感

合集下载

敦煌纪录片第一集观后感

敦煌纪录片第一集观后感

敦煌纪录片第一集观后感在一个闲暇的周末午后,我窝在沙发里,打开电视,偶然间邂逅了关于敦煌的纪录片。

这第一集,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悄然打开了我对敦煌那神秘世界的好奇之门。

纪录片的开篇,镜头就像一位温柔的引路人,带着我穿越了漫漫的黄沙,来到了那片古老而又充满传奇色彩的土地。

我仿佛能感受到那炽热的阳光洒在脸上,干燥的风吹过耳边,还有脚下细软的沙子在悄悄流动。

画面中展现的莫高窟,就像是一位安静的老者,静静地诉说着千年的故事。

那些精美的壁画,有的色彩依然鲜艳夺目,有的虽然已经略显斑驳,但每一道线条、每一抹色彩,都仿佛在低声讲述着曾经的辉煌。

我盯着屏幕,眼睛都不舍得眨一下,生怕错过了任何一个细微的细节。

其中有一个画面,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那是一幅关于飞天的壁画,仙女们身姿轻盈,衣带飘飘,仿佛真的要从墙壁上飞出来一般。

她们的面部表情细腻入微,或微笑,或沉思,那眼神中透露出的灵动,仿佛能直接触碰到我的心灵。

我不禁感叹古代画师们的精湛技艺,他们是如何在这粗糙的石壁上,创造出如此美轮美奂、栩栩如生的艺术杰作的?他们一定是倾注了全部的心血和灵魂,才能让这些壁画穿越千年的时光,依然散发着迷人的魅力。

还有那尊巨大的佛像,庄严肃穆地端坐在石窟中。

佛像的每一个细节都雕琢得极为精细,从佛像慈悲的面容,到身上华丽的服饰,再到脚下的莲花座,无一不让人感受到那种神圣和庄严。

我想象着当年的工匠们,在昏暗的石窟中,一点一点地雕刻着,他们的汗水滴落在地上,与岁月一同凝固成了这永恒的艺术。

在这一集里,我还了解到了敦煌的历史变迁。

曾经,这里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各国的商队、学者、僧侣在此交汇,带来了不同的文化和思想。

敦煌就像一个文化的大熔炉,融合了中西方的精华,形成了独特而又灿烂的敦煌文化。

看着画面中那曾经繁华的街道、热闹的集市,我仿佛能听到驼铃声声,能看到人们忙碌的身影。

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敦煌也经历了风雨的洗礼和岁月的侵蚀。

那些被风沙掩埋的遗迹,那些逐渐褪色的壁画,都让我感到一丝心痛和惋惜。

敦煌感纪录片观后感

敦煌感纪录片观后感

敦煌感纪录片观后感敦煌纪录片观后感(一)以前对于敦煌的了解只是皮毛中的皮毛,只知道一定要去看下这个包含千百年精华的伟大杰作。

经好友推荐,我去观看了纪录片《敦煌》,共10集。

看了以后,真是泪流满面啊~~~ 呵呵!《探险者来了》看了第一集的唯一感觉,就是悲愤和痛心。

王道士发现了这个尘封百年的宝藏,上报官府,却无人对此感兴趣。

倒是外国人千里迢迢来到敦煌,仅用了些许钱财,便将许许多多珍贵的经卷带到异乡。

等到国人意识到敦煌的重要性,而命当地官员将剩余经书护送至京时,居然只用马车裹草席,遗失不计其数。

相比之下,斯坦因和伯希和等所谓外国盗窃者倒是用箱子精心护送。

心寒啊~~~。

更甚者,抵达京城后,贪官居然中饱私囊,将仅存的经书部分藏于家中,还为了不被发现,将如此贵重的珍宝一撕为二。

悲愤啊~~~。

“所藏经书和壁画,以英国者为多,法国者为精,俄国者为杂,日本者为隐为秘,中国者为散为乱”。

看到这里,我觉得,我不认为那些外国人是盗窃者,骗子,我觉得他们是在代表中国妥善保存这些精品。

如果没有他们,这些珍贵的东西只会被忽视,被遗失,被破坏。

只是现在如果我们想看这些真品,要大老远跑到大英博物馆,法国国家博物馆等去看,唉~~~ 这是不是一种债呢?人家千里来拿,我们国民要用千里去观来还... 说王道士是罪人,是没有远见的小农民,这不公平。

他为敦煌守了7年,没有得到丝毫赞赏或报酬,这是灰常令人伤心和气馁的。

当这个淳朴善良的农民,遇到知音,不管他们是出于真心或为达目的,但他总觉得这些他发现的东西终于有价值了。

不怪他,不怪他,呵呵!《千年的营造》跨越多个朝代,经历千百年的历史。

有盛有衰,但至少有幸保存了下来,还好敦煌身处郊外,不会被战乱所打扰。

所以啊~~~ 做人也要低调,太锋芒毕露,必然造灭,哈哈!(开玩笑,开玩笑,嘿嘿)《藏经洞之谜》原来在藏经洞之前还有很多珍品,但是因战乱被毁了。

现在世人所看到的,原来是靠僧侣们,民众们手抄的,小小烛台(灯光不足),毛笔书写(很慢的),一页一页抄的,实在太牛了!(貌似我现在手抄一页书,就酸的勒,唉,废特勒,呵呵)。

敦煌纪录片第一集观后感

敦煌纪录片第一集观后感

敦煌纪录片第一集观后感敦煌是一个神奇而迷人的地方,被誉为中国艺术宝库。

最近,我有幸观看了敦煌纪录片的第一集,深深地被其中展现出的故事和文化所吸引。

以下是我对这部纪录片的观后感。

整部纪录片以讲述敦煌莫高窟的故事为主线,并通过瑰丽的画面、声音和文字,将我们带入了这个古老而神秘的世界。

片中展示了莫高窟中的壁画、雕塑、经书等珍贵文物,以及一些专家学者对敦煌艺术的解读和研究。

首先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莫高窟中壁画的绚丽多彩。

那些壁画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多样的题材,展示了当时社会的面貌、宗教信仰和文化内涵。

无论是佛教经典的描绘,还是日常生活和民俗习惯的展示,都给人以深深的触动。

而纪录片中的特写和细节展示更是让我能够更加仔细地欣赏这些珍贵的艺术之美。

其次,纪录片中的专家学者给予了我对敦煌艺术更全面的认识。

他们通过自己的研究和解读,向观众展示了敦煌壁画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

他们的深入解析让我对敦煌艺术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欣赏。

同时,他们对于如何保护和传承敦煌文化的思考和努力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纪录片还通过一些历史故事和人物的介绍,让我对敦煌的历史背景有了更加具体的了解。

比如,敦煌沙漠中发现的一些古代信件和文物,展现了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以及敦煌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这些故事和人物的呈现,使我对于敦煌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

整部纪录片的制作也十分精良。

画面的选取和编辑都展现了敦煌的壮美和独特之处,配乐也恰到好处地营造了氛围,使得观众能够更加沉浸其中。

纪录片的画面语言简洁明了,没有多余的修饰,使得观众能够更加专注地欣赏敦煌的美。

通过观看敦煌纪录片的第一集,我对于敦煌的历史和艺术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敦煌作为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其壁画和文物代表了中国古代艺术的巅峰之作。

这部纪录片的精彩呈现,让我对于敦煌的独特魅力充满了好奇和向往。

我期待着后续的纪录片能够继续展现敦煌的美丽和瑰丽,带我深入了解这个古老而神秘的世界。

纪录片敦煌观后感

纪录片敦煌观后感

纪录片敦煌观后感嘿,小伙伴们,今儿个咱们来聊聊我看完那部纪录片《敦煌》之后,心里头那股子翻江倒海的感觉。

说真的,这片子就像是一扇穿越时空的大门,嗖的一下子,把我带到了那遥远又神秘的敦煌,让我跟着镜头,一步一景,一帧一画地感受了那份千年的沉淀和辉煌。

一开始,那画面缓缓展开,就像是老画家轻轻铺开一张泛黄的宣纸,用他那细腻的笔触,一点点勾勒出敦煌的模样。

黄沙漫天,古道悠悠,我仿佛能听见那驼铃声声,从远古传来,悠悠扬扬,带着几分苍凉,又藏着几分向往。

那一刻,我心里头那个激动啊,就像是第一次吃到老妈做的红烧肉,那种熟悉又陌生的感觉,让人欲罢不能。

随着镜头深入,那些壁画、佛像、洞窟,一一呈现在我眼前,简直就是一场视觉盛宴。

你看那壁画上的飞天,身姿曼妙,衣袂飘飘,就像是从天上飘下来的仙女,美得让人心醉。

还有那佛像,慈眉善目,宝相庄严,仿佛能洞察人心,给予人无尽的安宁和力量。

我边看边想,这得是多少工匠,用多少年的心血,才能创造出这样的奇迹啊!更让我震撼的是,那些壁画背后的故事。

每一个图案,每一个色彩,都承载着历史的重量,讲述着古老的故事。

我仿佛能看到那些虔诚的信徒,在昏暗的烛光下,一笔一划地勾勒着心中的信仰;又仿佛能听到那些商旅驼队,在茫茫大漠中,诉说着丝绸之路的繁华与艰辛。

这些故事,就像是一股股暖流,流淌在我的心田,让我感受到了那份跨越千年的共鸣和感动。

当然啦,看这部纪录片的时候,我也有些小感慨。

想想咱们现在的生活,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科技日新月异,跟那时候的敦煌比起来,简直是天差地别。

但是呢,我也意识到,无论时代怎么变迁,有些东西是永远不会变的。

比如那份对美的追求,对信仰的坚守,还有那份对文化传承的责任感。

这些东西,就像是敦煌的壁画一样,历经千年而不朽,永远闪耀着人类文明的光芒。

所以啊,小伙伴们,如果你还没看过这部《敦煌》纪录片的话,我真心推荐你去看一看。

它不仅能让你领略到敦煌的壮美与神秘,更能让你感受到那份跨越千年的文化魅力。

敦煌纪录片第一集观后感

敦煌纪录片第一集观后感

敦煌纪录片第一集观后感当我看完敦煌纪录片的第一集,整个人仿佛被一股神秘而强大的力量拽进了那个遥远的时空。

纪录片一开始,展现出的那片广袤无垠的沙漠就令我震撼不已。

金色的沙丘连绵起伏,在强烈的阳光下,每一粒沙子都像是在闪耀着历史的光芒。

狂风呼啸而过,扬起的沙尘仿佛是岁月的低语,诉说着千年来的故事。

镜头逐渐拉近,敦煌莫高窟出现在眼前。

那些洞窟静静地镶嵌在崖壁上,宛如一个个装满宝藏的神秘盒子。

我不禁想象着当年的工匠们,是如何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一笔一划地勾勒出心中的信仰和美好。

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纪录片中对一位古代画师的描绘。

他叫李工,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却怀揣着对艺术的无比热爱。

李工来自一个偏远的小乡村,从小就对画画有着浓厚的兴趣。

家里穷,买不起纸笔,他就用树枝在地上画,用石头在墙上刻。

长大后,他听闻敦煌正在招募画师,便毅然决然地踏上了这漫长的旅程。

一路上,风餐露宿,遭遇了无数的困难。

有时候遇到强盗,身上仅有的一点盘缠都被抢走;有时候迷失方向,在荒漠中兜兜转转好多天。

但李工从未想过放弃,他心中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要到敦煌,要把自己的技艺奉献给那里的佛窟。

终于,他来到了敦煌。

可等待他的并不是舒适的生活和丰厚的报酬,而是艰苦的工作环境和微薄的薪水。

但李工不在乎,他一走进洞窟,就被那满壁的壁画所吸引,心中的热情瞬间被点燃。

每天清晨,天还没亮,李工就提着自己的工具走进洞窟。

洞窟里阴暗潮湿,弥漫着一股陈旧的气息,但李工却觉得这里是他的天堂。

他站在高高的脚手架上,一笔一笔地勾勒着线条,每一个动作都那么专注,那么虔诚。

有时候,为了画好一个细节,他会在同一个地方反复琢磨好几天。

中午时分,阳光从洞口斜射进来,照在李工的脸上。

汗水顺着他的脸颊不停地流淌,他顾不上擦拭,眼睛始终紧紧盯着壁画。

他的午饭也很简单,就是几个干巴巴的馍馍和一皮囊水。

但他吃得津津有味,仿佛这是世界上最美味的食物。

傍晚,当夕阳的余晖洒在洞窟外的沙丘上,李工才停下手中的画笔。

敦煌纪录片观后感精选五篇

敦煌纪录片观后感精选五篇

敦煌纪录片观后感精选五篇
《敦煌纪录片》是一部可以让观众了解敦煌的历史和文化的纪录片,它让我感受到了敦煌的辉煌和独特魅力。

第一次观看这部纪录片,我感受到了历史的浩瀚生机,在大山小窑洞中,伊斯兰教文化、佛教文化和中西文化有着融合的魅力。

同时也看到了镶嵌在水磨石洞壁画中的神秘之美,让我陶醉在其间,更能体会到古代敦煌文化中的艺术才华。

另外,这部纪录片还特别不了解当时敦煌阶段的生活以及人们对文化的传承,我对敦煌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知,更是欣喜于敦煌文化的多样性,是古今中外融合起来的文明。

最后,这部纪录片将文化活力和历史延续向我们展示,更让我体会到敦煌精神在传承中的坚定不移,以及敦煌文化传统的深刻内涵。

从而加深了我对敦煌文化的认识,也勉励和鼓励着我们要继续传承这种奇妙的文化。

总的来说,《敦煌纪录片》的观赏,凝聚着现代古代文明的流传和完美融合,将历史文化及非遗注入现代文明,实属一部动人心魄的纪录片。

敦煌纪录片观后感

敦煌纪录片观后感

敦煌纪录片观后感前段时间,我偶然看了一部关于敦煌的纪录片,这一看,可真是把我的魂儿都给勾走了!敦煌,这两个字光是念出来,就仿佛带着一种神秘而古老的韵味。

在纪录片里,那漫天的黄沙,古老的石窟,精美的壁画,就像是一扇通往历史深处的大门,缓缓向我敞开。

我看到那无边无际的沙漠,阳光直直地照射下来,沙子都像是被点燃了,滚烫滚烫的。

风一吹,沙浪滚滚,像是大海的波涛,却又比大海多了几分苍茫和寂寥。

想象一下,在这样的环境中行走,每一步都陷进沙子里,又费力地拔出来,那是一种怎样的艰难。

但就是在这样看似绝境的地方,却诞生了敦煌这样的奇迹。

说起敦煌的石窟和壁画,那可真是让人忍不住拍案叫绝。

那些壁画,色彩鲜艳得就像是昨天才画上去的。

每一笔,每一划,都饱含着画师们的心血和情感。

有一幅画,画的是仙女在天上飞舞。

那仙女的衣带飘飘,仿佛真的在随风而动。

她的脸上带着微笑,那笑容是那么的温柔,那么的慈悲,好像能包容世间万物。

仙女周围的云彩,也是画得细腻入微,层次分明。

靠近仙女的云彩,颜色浅淡,仿佛被仙女的光芒所照亮;远处的云彩,则颜色深沉,给人一种深邃而神秘的感觉。

我就在想啊,当年的画师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在这昏暗的石窟里,一笔一笔地勾勒出这样美丽的画面。

他们或许没有什么名贵的颜料,没有先进的工具,但他们有着对美的追求和对信仰的执着,这才成就了这些不朽的杰作。

还有那些石窟里的佛像,一尊尊高大威严,让人望而生畏。

有一尊佛像,光是那慈祥的眼神,就让我感到一种莫名的安心。

佛像的手指修长而优美,每一个指节的弯曲都恰到好处。

身上的袈裟,线条流畅,仿佛真的有风吹过,能轻轻飘动起来。

佛像的背后,是一圈圈的佛光,那光芒璀璨夺目,照亮了整个石窟。

我站在佛像前,感觉自己是那么的渺小,那么的微不足道。

但同时,又有一种被庇护的感觉,仿佛所有的烦恼和忧虑,在这一刻都烟消云散了。

纪录片里还讲到了敦煌的守护者们。

他们有的放弃了大城市的繁华,来到这荒无人烟的地方;有的一辈子都在研究敦煌的文化,默默无闻。

敦煌纪录片观后感

敦煌纪录片观后感

敦煌纪录片观后感说起敦煌,那可真是个充满神秘色彩和传奇故事的地方。

前段时间,我看了一部关于敦煌的纪录片,真的是被深深震撼到了。

纪录片一开始,那漫漫黄沙就仿佛把我带到了遥远的古代。

镜头里,敦煌的莫高窟在阳光的照耀下,散发着一种古老而庄严的气息。

那些洞窟里的壁画和雕塑,就像是历史的眼睛,静静地注视着时间的流转。

其中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关于一位名叫王圆箓的道士的故事。

这个王道士啊,原本只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守着莫高窟这座宝库却浑然不知。

有一天,他无意间发现了一个洞窟里堆满了经卷和文物。

可他哪里懂得这些东西的价值哟!当时的他,可能只是想着怎么能把这些东西换成钱,来修缮他那破旧的道观。

他就这样稀里糊涂地,把一些珍贵的文物卖给了外国人。

当那些外国人看到这些宝贝时,眼睛都直了,他们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运气。

而王道士呢,还在为那一点点的钱财而沾沾自喜。

看到这一幕的时候,我心里那个气呀!真想穿越过去,揪住王道士的衣领,大声地告诉他:“你知道你在做什么吗?这可都是咱们老祖宗留下来的无价之宝啊!” 可冷静下来一想,那时候的王道士,又哪里有这样的见识和觉悟呢?还有那些壁画,每一幅都画得那么精美,那么细致。

那些画里的人物,有的在跳舞,有的在念经,有的在劳作,仿佛都活灵活现地站在你面前。

我就在想,当年那些画师们,是怀着怎样的心情,一笔一笔地画出这些杰作的呢?他们或许在洞窟里一待就是好几年,甚至是一辈子,就为了把心中的信仰和美好留在这墙壁上。

其中有一幅壁画,画的是飞天。

那飘逸的彩带,优美的身姿,灵动的眼神,简直太美了!我盯着那幅画看了好久好久,感觉自己都要跟着飞天一起飞起来了。

据说,为了画出这飞天,画师们要经过无数次的练习和琢磨,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

除了壁画,莫高窟里的雕塑也让人惊叹不已。

那些佛像,有的高大威严,有的慈祥温和,每一尊都有着独特的魅力。

有一尊卧佛,长达十几米,那安详的面容,让人看了心里特别平静。

我就在想,当年雕刻这尊佛像的工匠们,得花费多少心血和汗水啊!他们要用锤子和凿子,一点点地把石头变成这样一件伟大的艺术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近看了纪录片《敦煌》,拍的很用心,看的我有点感动。

作为大家精心准备了“敦煌纪录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一敦煌纪录片观后感
维时景佑二年乙亥十二月十三日,大宋国潭州府举人赵行德流历河西,适寓沙州。

今缘外贼掩袭,国土扰乱,大云寺比丘等搬移圣经于莫高窟,而罩藏壁中,于是发心,敬写般若波罗蜜心经一卷安置洞内。

伏愿龙天八部,长为护助,城隍安泰,百姓康宁;次愿甘州小娘子,承此善因,不溺幽冥,现世业障,并皆消灭,获福无量,永充供养。

——最近闲着,把井上靖《敦煌》的电影和书都看了遍。

故事背景比较复杂,但情节其实也简单,主要讲宋朝时一个书生游历西北,被西夏军队俘虏、编入西夏汉人军队,然后跟随汉军队长朱王礼在西北征战,途中救下一个回鹘公主,并和她相爱、相别,最后在敦煌——当时西北最后一座还由汉人政权控制的城市——抢救战乱中的书籍文物的故事。

从演绎这个故事的角度来说,电影比书好看,浓墨重彩,情绪鲜明,更有古典主义的悲壮感。

赵行德和回鹘公主的相遇、相爱,以及他们迫不得已分别,回来后赵行德眼睁睁地看着公主因不愿嫁给西夏太子而从高高的城墙上坠落,那样的撕心裂肺、万念俱灰,我们所感受到的不会仅仅就是这两位的情绪,而是千百
年来各国文学中所有悲剧的意象都涌现出来了,罗密欧、朱丽叶,梁山伯、祝英台,甚至是白娘子和许仙、至尊宝和紫霞仙子,爱恨离愁、生离死别,这就是电影,电影当然要富有戏剧性,要猛烈地冲突。

可是书却不是如此,书如一潭清水,平淡得就像史书,却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书中赵行徳对回鹘公主从来没有像电影中那样热烈,他爱她甚至及不上汉军队长朱王礼,哪怕是冲突最强烈的公主坠楼,他也不过是远远望见了一个模糊的影子,连坠落的是谁都不知道,还是朱王礼同他讲他才知道发生了什么,可即便如此,回鹘公主于他依然不过是萍水相逢的一段缘罢了,他来不是为了她,他走亦不是为了她。

哪怕这一连串故事都是这么的波澜壮阔、血色浪漫,可是我们的主人公一直都是清汤寡水、对谁都爱答不理、对一切都不怎么上心的样子,生死由天,命运带来什么就接受什么。

看书的时候我会怀疑他甚至从未爱过她,可是她那遥远而模糊的影子,却从此永远刻在了他脑海中,他不会时常记得她,却也永不能忘记她,直到最后,在沙州(即敦煌)城马上沦陷,在那兵荒马乱、火光冲天的世界末日,他默默地抄下经文,并发愿祈祷天下太平,可是他的甘州小娘子,那个遥远而模糊的影子,却也挥之不去地出现了,“次愿甘州小娘子,承此善因,不溺幽冥,现世业障,并皆消灭,获福无量,永充供养”。

有一首已经烂大街的诗,用在此处却是恰如其分
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里,不来不去。

你爱,或者不爱我,爱就在那里,不增不减。

你跟,或者不跟我,我的手就在你手里,不舍不弃。

来我的怀里,或者,让我住进你的心里。

默然相爱,寂静欢喜。

愈淡,愈是浓郁,就像年少时校园的桂香,不经意间沁人心脾,而当你仔细去嗅时又无影无踪。

篇二敦煌纪录片观后感
最近看了纪录片《敦煌》,拍的很用心很规整的一部纪录片。

看的时候小小地感动了一下因为题材本身,因为许巍的主题歌,因为张楚何勇的配乐,因为镜头的整洁,因为周兵许巍张楚何勇都生长于古时的丝路上……更是因为周兵一直在做纪录片,张楚许巍他们一直在做音乐。

导演周兵是原《纪事》的制片人,所以积累了大量拍纪录片的经验。

在此怀念下《纪事》,它是《东方时空》里我最喜欢的一个子栏目,每期都会播出一个纪
录片或专题片。

但是,《东方时空》先是改版又是改主持人最后改播出时间,把自己改的渐渐淹没于荧屏里。

我在台里听到改版就头疼,我们做电视的为什么总要改版呢?是观众浮燥还是我们更浮燥?寿命很长的《动物世界》正是因为不改才屹立不败,连音乐都是十几年前的那个音乐,大家还是很喜欢看。

我喜欢做电视,却越来越少看电视。

现在,屏幕上玩过选秀之后玩明星,玩过明星之后玩相亲,一浪高过一浪。

纪录片,越来越难看到了。

我承认我也是其中做无聊节目的一员,尤其是娱乐节目,做的时候很热闹很刺激,特别是直播前精神昂扬,调光时的一束追光或对讲耳机里同事的对话都能激起对工作的热情,如果某次,哪个机位换了摄像或者导播换了人我都会觉的没谱,庞大的舞台和同事团队仿佛泰坦尼克,和灯光音响一样变幻多彩。

但是节目结束之后,音乐还在耳边挥之不去,舞台上瞬间人去楼空,听着同事们一声声收工的声音,看着黑暗的舞台,心里比舞台更加空洞,似乎什么也没有留下,只有幻觉般的过眼云烟。

这个时候电视吸引我的,不是因为作品的问世感,而只是它不可或缺的团队精神。

同时,我也无限怀念起纪录片。

拍摄一个纪录片周期很长,拍摄过程较闷。

拍摄周期从最短的几天到几个月甚至几年,需要一定的沉淀和耐心。

前期对画面质量和镜头语言要求较高,所以摄像要扛大机器,以拍出小机器拍不出的景深感,一个大摄像机的重量有二十多斤,每次摄像需要一扛几个小时,天天如此。

而回来后素材的选取率基本是1/10或者更低。

现在我还能记起原来那些炎热的夏天,我们出差很多天到一个地方,
装着满满BT带和充电器,带着沉重的大摄像机和三角架拍摄纪录片的日子。

相比前期的劳累,纪录片的后期也颇费功夫。

首先对稿子的要求很高,因为镜头太多,需要一个个记镜头、同期声。

我们做后期时都喜欢开夜车,因为白天编辑室里人多静不下心,到了夜晚,没人抢编辑机,没有声音打扰,干起活儿来很有感觉。

我喜欢这个过程,说不准原因,虽然很累,但是真的很喜欢。

等到片子做完时,差不多眼皮都睁不开了,但这时也是最兴奋的时刻,因为可以坐下来一遍一遍观赏劳动成果了。

敲完这些字的时候,仿佛时光回到了十年前。

的确,找一个有意义的选题,搭档一个默契的摄像,再加上一个幽默的司机,一起艰苦而专心地拍些日子,再经过我们的手变成一个个片子,给它们起一个个名字,这样的工作再累也有意思。

和同事交流时他说“年纪越大越爱看纪录片了,安静下来看纪录片是一种享受。

”我说“我年轻的时候就已经喜欢纪录片了。

”只是现在,哪家电视台还会把更多的时间让给纪录片呢?
我想到了阳光卫视,想到了杨澜。

别的不想多说,只想说不管怎么样,杨澜创办的阳光卫视给我们开创了一个人文地理纪录片频道的先河,也许她一开始就知道这个频道在中国会是什么命运,但是她的确是一个徇道者。

在今天,谁还会像《小鸭的故事》那样,对着一只小鸭不停地拍下去呢?
所以,周兵他们只要一直在做电视纪录片,就足够了。

篇三敦煌纪录片观后感
《敦煌》这电影被我想起来是前几天,那时候在看李乾朗的书,讲到莫高窟,我忽然想起了敦煌。

是儿时的一个下午,很慵懒的气氛,一个古代将军在特效制作的火焰天空背景下浑身插着箭暴烈的死去,一个男人似乎学习了什么少数民族的文字,一个封起来的洞口,在最后一刻放进去一串漂亮的项链。

我只记得这三个镜头,以及一种无法言明的感觉,那是第一次看到意识流的镜头,也是第一次了解一个叫做敦煌的地方,也是从一串项链上感觉到一种莫名的伤心。

这就是全部,然后忽然发现我已经记了三十年,当然那个年代已经过去了,小虎队已经老了,6点半也不会有米老鼠唐老鸭了,有些一起看电影的人已经去世了。

重看这部片,在一会汉语一会日语中我默默无语甚至有点混乱,慢节奏和变焦的手法,还有当时的表演体系,都让人感觉到了些许陈旧,我一直没能入戏。

直到城破,朱王礼去冲李元昊的阵,漫天烟尘,10骑人马被很多很多人包围,在沙漠里死啊死,直到太守要烧掉那些经卷字画,直到他们封起来那个洞穴,我承认我真是被打动了,在这些表演背后的那种情怀,是一些人一定要到沙漠里拍电影,是他们在1988年耗资2700万搭建一座城,是他们死磕连盔甲都要做旧
看来非常逼真,是他们设置各种百姓逃难的细节,当然还有很多日本演员用力过度的表演,从这里面能感觉到那种对美好事物要毁灭时候的无能为力和不舍,而主人公最后爬到水边,看到水中的小鱼,那是新生命,经历了无数千疮百孔的生活和动荡之后,生命本身就是活下去的动力。

人为什么会为了不能吃不能穿不能用的东西豁出命去,就像字画,就像经书,是不是人类进化错了,做一只海底的珊瑚或小鱼,张着嘴吃就好了,死了做肥料,没有渴望也就不会受伤。

而战争、贪婪、欲望这些东西造成的伤害,是不是就是人类对抗错误进化必须付出的代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