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教学设计
《送别》教学设计

《送别》教学设计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送别》教学设计(通用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送别》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一)引导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提纲挈领地了解剧情,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与性格特征。
(二)通过探究体会课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体会学习课文修辞方法多种多样、融古代诗词与民间口语为一体的语言特色。
二、教学设想:1、直接导入。
2、简介《西厢记》故事情节。
(课下注释很详细,老师读一下,稍加润色,使之更完整、详细。
)3、显而易见《长亭送别》是崔莺莺送张生去赶考,考取功名的,我们早上已把课文读了一便,除了张生,莺莺还有谁?(老夫人,和尚,丫鬟)。
在哪里送别?(长亭)“亭”指哪里?(古代设在道路旁的公房,为远行之人送别或停宿之用。
例如:李白“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柳永“对长亭晚,寒蝉凄切”)4、快速读课文理清情节结构:全折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科白和【端正好】等三曲),是赴长亭路上的场面,写莺莺为离别而愁苦怨恨的心境。
第二部分(“做到见夫人科”至“专听春雷第一声”)是长亭饯别的场面,主要刻画莺莺、张生二人缠绵依恋而又无可奈何的情态、心理,突出莺莺珍重爱情而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第三部分(【四边静】至“小生又生此念”),是临别叮嘱的场面,主要表现莺莺对张生的关心和担心。
第四部分(【二煞】至结尾),是分手后的场面,描写莺莺目送张生依依难舍的情景和离别后的痛苦。
5、再读课文,讨论问题既然是送别,想想莺莺是一种什么感情,心理?从文中找出能体现莺莺心理感受的语句:莺莺感情概括:A、痛苦(害怕考不中,一则父母不答应:二则他考不中自觉无脸回来见莺莺就不回来。
其实,在古代一个像张生这样的白衣书生很难考中,想想当时残酷的血淋淋的科考制度,那是十万里挑一啊,张生就那么优秀?再者像张生这样深陷爱情,哪有心思读书!学业已荒废不少了!希望更渺茫了。
送别-西南师大版三年级音乐上册教案

送别-西南师大版三年级音乐上册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送别”这首曲子的背景和意义。
2.掌握“送别”这首曲子的旋律和歌词。
3.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4.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内容课堂活动本节课将分为三个环节:欣赏、学习、表演。
1.欣赏:老师播放“送别”这首歌曲,让学生听一遍,引导学生注意歌曲的基调、节奏、歌词内容等。
然后再播放一遍,让学生可以唱跟这首歌。
同时,老师可以跟学生互动,引导他们了解这首歌曲的故事和背景。
2.学习:老师教授学生如何唱“送别”,包括旋律和歌词,可以让学生分组练习。
组内成员可以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老师可以帮助学生纠正发音不准确的问题,让学生在练习中逐渐掌握这首歌的技巧。
3.表演:学生进行小组表演。
尽量在课前分配好组员,让学生在课上表演。
老师也可以评选出最好的几组进行集体表演。
课外作业1.学生根据老师教授的内容自己练习唱歌。
2.学生准备组员,完成小组表演。
3.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搜索资料,了解“送别”这首歌的历史、艺术价值等。
教学重点1.教学重点是掌握“送别”这首歌的旋律和歌词,同时了解这首歌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2.学生需要团队协作来完成小组表演,这是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关键。
教学难点目前来看,教学难点主要集中在学生们能否领悟这首歌的情感内涵和文化含义,以及学生们是否能够把自己的个性和特点融入到表演中去,使表演更加生动。
评估方法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先让学生跟着唱,然后老师再跟学生一起唱,检查学生的发音和掌握程度。
学生们进行小组表演时,老师可以通过评估小组的整体质量,以及学生是否能够把自己的个性和特点融入到表演中去,来评估学生的成绩。
参考文献无。
送别,小学音乐教案[5篇范例]
![送别,小学音乐教案[5篇范例]](https://img.taocdn.com/s3/m/e6d0ab7f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a5.png)
送别,小学音乐教案[5篇范例]第一篇:送别,小学音乐教案篇一:音乐送别教案《送别》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学唱歌曲《送别》。
二、教学目的:知识:通过相关图片(或电影录像)及音乐的欣赏,学习演唱歌曲《送别》情感:能够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开阔学生的视野,体验多种音乐表现同一主题的乐趣能力:并尝试用电子琴的丰富音色来表现,引导、培养和激发学生对音乐之美的欣赏能力和感悟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对乐曲意境的理解和情感的表达四、教学教具:多媒体课件,歌曲曲谱等五、教学过程:1、练声曲:| 3 4 | 5 —|5 4 | 3 2 | 1 —咪吗咪2、学唱歌曲《送别》(1).教师:同学们,让我们听一听下面这首歌曲,听完后说说它的歌名?生:《送别》)师:你知道吗?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送别》是出自一部老电影——《城南旧事》(2)、介绍曲作者李叔同一生迄今留存的乐歌作品70余首。
编作的乐歌继承了中国古典诗词的优良传统,大多为借景抒情之作,填配的文辞依永秀丽,声辙抑扬顿挫有致,意境深远而富于韵味。
加上他具有较为全面的中西音乐文化修养,选用的多为欧美各国的通俗名曲,曲调优美动人,清新流畅,词曲的结合贴切顺达,相得益彰,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因此,他的乐歌作品广为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喜爱,像《送别》、《忆儿时》、《梦》、《西湖》等,特别是《送别》,先后被电影《早春二月》、《城南旧事》成功地选作插曲或主题歌,已成为了一个历史时期中国青年学生或知识分子思想感情的象征。
由他自己写的词谱曲的《春游》,则是我国目前可见的最早的一首合唱歌曲。
(3)、欣赏《送别》(4)、师: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歌谱吧。
请问,这首歌曲是几几拍的?(生答:4/4拍)(5)、学生跟琴视唱全谱教师提出注意点:二分音符,全音符,及附点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时值把握(6)、请同学们学唱这首歌。
(7)、请同学们讨论歌曲的结构特点。
(8)、师总结歌词以长短句结构写成,语言精练,感情真挚,意境深邃。
《送别》教学设计

《送别》教学设计《送别》教学设计1教学要求: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精读课文,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
3、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4、初步感受中华古诗文的博大精深,喜爱中国古典文化。
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重点: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朗读古诗。
1、友人话别,依依不舍,令人伤感,从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为离别而忧伤,为离别而落泪,他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有的用歌抒情,(播放歌曲《长亭送别》),有的则用诗来释怀。
(吟诵几首送别诗)“人生自古伤离别。
”说一声再见,道一声珍重,其中夹杂着多少无奈与留恋,多少伤感与难舍。
在1000多年前,有两位风流萧洒,有着深厚感情的诗人,即将在此分别,于是就有了这样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
2、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读)二、揭示课题,整体感知。
1、(出示课文画面)大家一定被眼前的这幅美景吸引了吧!你能用一些学过的词语或诗句来描绘一下吗?2、古人常“折柳赠别”,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生齐说:《黄鹤楼送别》)3、(出示两组文中第一小节的词语)老师这有组词语,谁来用其中的一些,连起来说一段话,再现一下当时的话别场景。
4、如此迷人的美景,其实就是文中的__?(生齐说:第一小节)让我们一起打开课本美美的欣赏一番吧!(生齐读第一小节)三、品词析句,感悟“惜别”过渡:杨柳依依,繁花似锦,让人感觉仿佛漂浮于烟雾之中,又仿佛置身于花海之中,如此迷人的景色,李白有没有陶醉在其中?1、在这两位大诗人心底都藏怎样的情感?(依依惜别)轻轻读读第二小节,找一找他们是怎样“藏”的?出示第二自然段。
2、他们为什么要把这份惜别之情藏起来呢?3、齐读。
让我们通过朗读去体会两人藏在心底的那份惜别之情。
四、情景再现,体验“话别”1、送别是一艘小小的船,它载着满满的眷恋;送别是一杯酽酽的茶,让人慢慢地去品味。
送别-人教版五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送别-人教版五年级音乐下册教案体验导入1.教师播放一首慢歌,让学生静心感受,引导学生关注歌曲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2.老师询问学生最近有没有经历过与决别有关的事情,让学生回忆对于别离和分别的情感体验。
3.让学生分组展示自己准备的图片,从图片中找出与别离和分别相关的元素,如愁容、泪水、手别等,进一步引导学生对别离和分别的情感深入体验与理解。
学习目标1.学生能够分析歌曲《送别》的情感表达,理解别离和分别的含义。
2.学生能够通过音乐表达自己的情感,并有相应的表现力。
3.学生能够认识到音乐对情感的表达和情感体验的作用,形成积极的情感情境。
学习过程步骤一:感受歌曲《送别》1.教师播放歌曲《送别》,让学生静心聆听,感受歌曲中传达的情感和意境。
2.学生自由表达对歌曲的感受,例如:歌曲中表达了怎样的情绪?你更靠近哪些情感?3.教师带领学生分析歌曲中的旋律、节奏、和声等元素,进一步了解歌曲的音乐形式和表现形式。
步骤二:理解别离和分别的含义1.教师引领学生回忆生活中遇到的分别或别离的场面,同学之间或许会达成共鸣。
2.教师发出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别离和分别的含义:别离和分别有什么区别?怎样在别离或分别的过程中表达自己的情感?步骤三:表现音乐中的情感1.教师引导学生从词曲、旋律、节奏等角度进一步感知歌曲以及表达情感的方法。
2.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体验,通过音乐和肢体表现自己的情感,如悲伤、欢快、愁绪等。
3.教师带领学生分组表演自己已经掌握的情感表达方式,并通过互相欣赏,进行互动学习。
拓展1.让学生通过资料查阅、亲身体验等,拓展对别离和分别的理解,并且思考如何通过音乐表达自己的情感。
2.教师可引导学生选取自己喜爱的歌曲,分享其情感和理解,进行班级音乐会的开展,形成正向生活情境,营造积极情境氛围。
3.带领学生自主创作一首关于别离和分别的歌曲或诗歌,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通过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理解。
初中歌曲送别音乐教案

初中歌曲送别音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体验音乐的情感,通过歌曲《送别》的学习,感受音乐中的离别情绪。
2. 使学生能够用正确的姿势和呼吸方法唱歌,培养良好的歌唱习惯。
3. 引导学生理解歌曲的背景和歌词的含义,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歌曲《送别》的背景介绍2. 歌曲的歌词解析3. 歌曲的旋律分析和演唱技巧4. 合唱部分的指导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歌曲《送别》的演唱,理解歌曲的情感。
2. 教学难点:合唱部分的协调,正确的呼吸方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图片或故事引入《送别》的背景,让学生对歌曲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 新课教学:教师讲解歌曲的歌词含义,分析歌曲的旋律特点,指导学生正确的演唱姿势和呼吸方法。
3. 示范演唱:教师或学生代表示范演唱,让学生跟随示范学习歌曲。
4. 分组练习: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合唱部分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5. 整体演练:全班学生一起演唱歌曲,教师纠正发音和节奏问题。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熟练地演唱歌曲《送别》。
2. 学生能够理解歌曲的情感,正确表达歌曲的离别情绪。
3. 学生能够掌握正确的歌唱姿势和呼吸方法。
六、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歌曲《送别》的合唱比赛,提高学生的合唱水平。
2. 引导学生创作与离别主题相关的音乐作品,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力。
3. 邀请家长或音乐专家来校进行音乐讲座,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希望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歌曲《送别》,感受音乐的魅力,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
送别古诗的讲解教案

送别古诗的讲解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送别古诗的背景和作者,掌握送别古诗的基本意境和艺术特色,理解送别古诗的意义和价值。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3. 情感目标。
通过对送别古诗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古诗的魅力,增强学生的文学情感,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送别古诗的基本意境和艺术特色,理解送别古诗的意义和价值。
2.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古诗中的抒情意境,领会古诗的情感表达。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
通过播放相关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古诗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学习古诗内容。
让学生阅读送别古诗的原文,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表达,指导学生分析古诗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3. 分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古诗的意境、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展开讨论,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激发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4. 教师点拨。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进行点拨和引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内涵和情感表达,指导学生发现古诗的美和价值。
5. 学习古诗背后的文化内涵。
通过讲解古诗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让学生了解古诗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引导学生对古诗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
6. 学习古诗的韵律和语言表达。
让学生学习古诗的韵律和语言表达,指导学生体会古诗的音韵美和形象表达,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和审美能力。
7. 课堂练习。
设计相关的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写作和表达,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8. 总结。
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体会,激发学生对古诗的热爱和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尊重。
四、教学手段。
1. 多媒体教学。
通过播放视频和图片,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小组讨论。
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送别(王维)教学设计

送别(王维)教学设计送别(王维)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理解并分析古诗《送别》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 掌握古诗《送别》的词汇和句型结构,并能正确运用。
3. 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欣赏能力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准备1. 教材:古代诗歌选集2. 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3. 教具:相关图片、视频三、教学过程设计引入:1. 利用幻灯片或在黑板上展示相关图片,并与学生进行互动。
鼓励学生谈论他们对送别的理解和感受。
2. 播放一段与诗歌主题相关的视频片段,引起学生对情感和情绪的共鸣。
分析诗歌:1. 展示《送别》的诗歌原文,带领学生一起阅读。
2. 引导学生读出第一段诗句,并帮助他们理解“青青园子”、“柳暗花明”等词汇的含义。
3. 鼓励学生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作者通过哪些意象和修辞手法来表达这种情感?- 学生是否有类似的情感体验?- 这首诗对你有何启示或触动?学习句型结构:1. 引导学生分析句子结构和表达方式,如“自怜老翁无复识,谁伴清狂独徘徊”等句子的主语、谓语和宾语。
2. 帮助学生理解句子中的一些修辞手法,如倒装、破折号等,并引导学生分析这些修辞手法对诗歌的表达效果有何影响。
欣赏其他诗歌作品:1. 选择其他与送别主题相关的诗歌,例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并与学生一起阅读、分析、讨论。
2. 比较不同诗歌之间的主题、情感和表达方式,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欣赏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
拓展学习:1. 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词汇和句型结构,创作自己的送别作品。
可以是一首诗歌、一篇散文或一段文字,要求学生表达对离别的思念和祝福。
2. 学生可以分小组进行创作,并在课堂上互相分享和交流。
鼓励他们欣赏、点评和提供建议,促使彼此的创作进步。
四、教学反馈1. 在课堂上向学生提供积极的反馈和鼓励,关注他们对诗歌理解的深度和对词汇、句型运用的准确性。
2. 提供个别辅导,帮助有困难的学生理解和消化课堂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送别》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把握送别诗的特点,提高古诗鉴赏能力。
2、体会诗的感情,分析诗的技巧。
3、了解有关的诗歌知识,掌握诗歌的鉴赏方法。
教学重点:
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和诗所用的表达技巧。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的象征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有一种感情“失去才知道珍贵”,这就是离别之情。
如果说爱情是缠绵悱恻的悲歌,那么友情则是情牵意绕的古曲,而亲情更是感天动地的乐章。
离情中有情人晶莹的泪水,有朋友的依依不舍,有母亲鬓边的白发,更有赤子拳拳的情怀。
也许相见就意味着离别,离别就意味着伤感,但有谁能否认这离别是美的,这伤感也是美的。
浓烈的感情化作语言的珠玑散落在历史的盘中。
人间最难舍的情就是“别情”。
所以,表达离愁别绪是古代诗歌常见的一种主题。
二、背诵学过的送别诗
提示:我们先看看我们学过的送别诗一般表达怎样的感情。
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
情感:茫然、怅然若失。
别董大
情感:宽慰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情感:劝慰中带难分难舍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情感:想象友人别后的怅惘、孤寂、落寞。
赠汪伦李白
情感:朋友间的友谊。
小结:古代送别诗一般表达怎样的情感?
对友人的留恋、关怀,对友人的宽慰,对友人的思念,表达自己的志节,依依不舍,分别后自己的孤寂、惆怅、落寞。
三、自由朗读,揣摩停顿
1、引导学生回顾划分古代诗歌朗读节奏的一般技巧。
提示:七言古诗,常采用二二三节奏或二二二一节奏。
有规律可循,但无定数,视具体情况而定。
2、指名朗读,师生共同评议。
四、诵读领悟
1、自由朗读,领会诗歌所包含的思想感情,然后进行交流。
2、《送别》诗可以作不同理解:1)、抒发了送别出征人时的离情别绪。
2)、影射、讽刺隋朝统治者,表达了人民对统治者的痛恨、诅咒。
3、学生自由朗读,体味如何通过自己的读,把这种情感表达出来。
五、探究课文
体会这首诗的表现手法。
1、《送别》运用谐音双关的手法,以杨柳之“杨”谐杨广之“杨”,以写杨柳、杨花之名,影射、讽刺隋炀帝杨广荒淫无道,祸国殃民。
2、比较《送别》和《朝天子·咏喇叭》,它们分别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六、小结
七、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2、背诵并默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