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诗歌鉴赏专题复习

合集下载

中考诗歌鉴赏专题复习教案

中考诗歌鉴赏专题复习教案

中考诗歌鉴赏专题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诗歌的基本特点,包括形式、韵律、意象等;培养学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分析、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

二、教学内容1. 诗歌的形式特点:分行、押韵、节奏等。

2. 诗歌的意象特点:自然意象、社会意象、抽象意象等。

3. 诗歌的情感表达:直接表达、间接表达、寓情于景等。

4. 诗歌的写作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等。

5. 诗歌的鉴赏方法:抓住诗眼、分析意象、理解情感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诗歌的基本特点、写作手法和鉴赏方法。

2. 难点:诗歌情感的理解和表达。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首学生熟悉的诗歌,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教学新课:讲解诗歌的基本特点、写作手法和鉴赏方法。

3. 课堂练习:分析一首诗歌,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鉴赏。

4. 讨论交流: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互相学习,提高鉴赏能力。

5.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诗歌鉴赏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笔记。

2. 分析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鉴赏。

3. 写一篇关于诗歌鉴赏的心得体会。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诗歌的基本特点、写作手法和鉴赏方法。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诗歌进行分析和鉴赏。

3. 学生能够表达自己对诗歌的感悟和理解。

七、教学策略1. 采用讲解、分析、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知识。

2. 利用多媒体手段,如图片、音频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歌。

3. 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分享自己的观点。

八、教学资源1. 诗歌文本:选取不同风格、不同朝代的诗歌,丰富教学内容。

2. 参考资料:相关诗歌鉴赏的书籍、文章、视频等。

《中考古诗词鉴赏》复习课件

《中考古诗词鉴赏》复习课件

总结
诗 眼
整 首 揭示诗的主旨的凝聚点 诗
传神的动词
某 一 富有情韵形容词 句 巧用辞格的其他词语
真题演练(一)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问: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最”“绝”二字在 诗中的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最”极言春光之美,“绝”夸饰柳色 之新,(含义)将象征大地回春的淡远草色与晚春 满城处处烟柳的景色进行对比,(手法)突出早春 的景色最可爱。(表达作用)
(二)间接抒情 A、借景抒情, B、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C、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
A、借景抒情
作者通过对某种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感情的抒情方式。 例: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这首“干谒诗”(用于有所要求而拜谒对方)是作者西 游长安写给丞相张九龄的。是想得到丞相的赏识和录用。 前两联写洞庭湖的浩荡气势,后两联由景物转向抒情。 由景想到自己功名未成,空有出仕愿望,而无人推荐, 就像欲渡洞庭湖而无舟楫一样,希望张九龄援引。
(8)排比
排比是利用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
和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达到一种加强语势
的效果的一种修辞方法。
例: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
北市买长鞭 。
——《木兰诗》
(9)设问 (一) 概念: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 (二) 作用:开头以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 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例: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1.修辞方法
(1)比喻 定义: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分类: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作用:比喻有突出事物(意象)的情态特征,把抽 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例: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王维《使至塞上》

2024届中考语文第二轮专题复习——古诗词赏析 教学PPT课件

2024届中考语文第二轮专题复习——古诗词赏析 教学PPT课件

2.咏物言志诗 咏物言志诗在内容上以某一物象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 往往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其精神品格;常 用比喻、象征、拟人等修辞方法。 (1)形式标志:以物象为题,或“咏”“题”“赠”“赞”后加相关物象。 (2)内容特点:托物言志,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或品质,或表达 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对人、事的评价。 (3)结构章法:物——人——情。
10.白描 本是国画的一种技法,指纯用线条勾画,不加色彩渲染。后借用于文学 写作,指使用简练的笔墨,不加渲染烘托而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的一 种描写方法。如: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温庭筠《商山 早行》)第二联两句诗,就是六个名词,即六种景物的组合,没有任何 修饰语,集中地表现了早行的辛苦。在鸡鸣声起,残月未落之时,冒着 寒霜上路,可见早行辛苦。
8.借古讽今 这是咏史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如:折戟 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杜牧《赤壁》)此诗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以两个美女象征 国家的命运,借古讽今,告诫统治者不要寄希望于侥幸。
9.渲染 我国传统画技之一,后借用来指文艺创作中突出人物形象和环境所采用 的强调、反复等多方面着意铺叙的写作技法。如:爷娘闻女来,出郭相 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木兰诗》)这些诗句写花木兰替父从军凯旋后返回故居的情景,充 分渲染了花府一家老小迎接木兰还家的热闹气氛。
二、古代诗歌常用的艺术手法
1.直接抒情 即作者在文中把内心强烈的感情不加掩饰地直接叙述出来,让强烈的感 情直接倾泻而出。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 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全诗以慷慨悲凉的基调,通过登 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2024中考语文复习古诗词默写鉴赏专题(练习带答案)

2024中考语文复习古诗词默写鉴赏专题(练习带答案)

2024中考语文复习古诗词默写鉴赏专题(练习带答案)一、篇目一览课文:《诗经》二首关雎蒹葭唐诗三首石壕吏/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卖炭翁/ 白居易课外古诗词诵读:式微/《诗经·邶风》子衿/《诗经·郑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送友人/ 李白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卜算子·咏梅/ 陆游二、理解性默写考点解析1. 《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角度:比兴手法、声音描写、地点描写、起兴理解:以雎鸠鸟的鸣叫声起兴,点明地点,引出下文对“窈窕淑女”的描写,营造了清幽宁静的氛围。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角度:比兴手法、人物描写、爱情主题理解:以“窈窕淑女”引出君子对美好爱情的追求,点明了诗歌的主题。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角度:比兴手法、景物描写、动作描写理解:用“参差荇菜”起兴,并以“流”这一动作,写出男子对心仪女子的追寻。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角度:人物描写、爱情主题、心理描写理解:写出男子对“窈窕淑女”日夜思念、追求。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角度:爱情主题、心理描写理解:写出男子求而不得的苦闷。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角度:爱情主题、心理描写理解:描写了男子因相思而产生的焦躁不安。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角度:比兴手法、景物描写、动作描写理解:用“参差荇菜”起兴,并以“采”这一动作,进一步写出男子对心仪女子的追寻,以及求之不得的苦闷。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角度:人物描写、爱情主题、乐器、心理描写理解:写出男子想象用琴瑟来表达自己的爱意。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角度:比兴手法、景物描写、动作描写理解:用“参差荇菜”起兴,并以“芼”这一动作,进一步写出男子对心仪女子的追寻,以及求之不得的苦闷。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角度:人物描写、爱情主题、乐器、心理描写理解:写出男子想象用钟鼓来取悦心爱的女子,表达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2. 《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初中语文中考复习古代诗歌鉴赏题型归纳整理(共六大考查类型)

初中语文中考复习古代诗歌鉴赏题型归纳整理(共六大考查类型)

初中语文古代诗歌鉴赏题型归纳一、意象意境类1.分析诗歌意象型(景物形象)提问方式①诗歌描绘了怎样的意象?②诗中某一意象有什么特点?象征了什么品格。

【答题公式】什么意象+意象特点+意象表达的诗人的情感。

【答题模式】诗歌描绘了的意象。

诗人通过意象,表达了自己的情感或品格。

【答题思路】①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②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意象特点;③指出意象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分析下面诗歌描绘了怎样的意象?竹石(清)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答案示例诗歌描绘了竹立足破岩,备受风霜雨雪的磨难,依旧顽强地生存着的意象(步骤一)。

诗人通过描绘百折不挠,坚强不屈的竹的意象(步骤二),表达了自己洁身自好,不媚权贵,不迎合时俗的刚劲品格。

(步骤三)2.分析意境型提问方式:①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②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题公式:什么意象+意象组合成什么画面+表达诗人的什么情感【答题模式】①诗歌描写了意象;②营造的氛围,组成一幅的画面;③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或给人的启示和思考。

【答题思路】①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②展开联想和想像,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能用两个双音节形容词概括出来,如:雄浑壮阔、恬静优美、孤寂冷清、萧瑟凄怆等;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绝句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步骤一)。

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

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二、思想感情类3.分析主旨(情感)型题提问方式:①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②这首诗反映怎样的社会现实?③这首诗寄托怎样的的情怀?答题格式:(1)这首诗通过对……的描写,(2)展现了……的画面,(3)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备战中考之古诗词鉴赏复习篇(精选26首)

备战中考之古诗词鉴赏复习篇(精选26首)

备战中考之古诗词鉴赏复习篇(精选26首)(一)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

B.“过五溪”,可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表达了诗人的悲伤痛惜之情。

C.诗中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人,寄托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

D.诗人将主观的意念和感受赋予客观事物,抒情言志,强化感情,诗味醇厚。

2.这首诗以描写“杨花”“子规”两样景物起笔,从全诗看,有什么用意?(3分)(二)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人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月只“半轮”写,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B.“峨眉山月”这一艺术形象,贯穿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

C.“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附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

D.全诗多处使用地名,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而且全诗境中无人,这在唐诗中是少见的。

2.诗中连用五个地名,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3分)(三)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1.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诗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

B.首句“登高”二字紧扣题目中的“九日”;“强”字表明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凉境况。

C.以“故园菊”代表整个故园长安。

这样写,以个别代表一般,形象鲜明,具体可感。

D.诗人看到长安城中战火纷飞,血染天街,断墙残壁间,一丛丛菊花依然寂寞地开放着。

2.请简要分析诗中“故园菊”所负载的意义。

(3分)(四)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复习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复习

《课程标准》诗词鉴赏考 点要求
08年徐州市中考古诗词 赏析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 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 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 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古典诗词讲究炼字,首联中的“足” 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l 分) 答: 2.颔联描写了怎样的情景?在现实生活中 有何意义?( 2 分)答:
(2)解释该字的一般含义和在句中的意思。 (3)展开想象和联想,把你认为好的字还 原到句中,再现诗人所描绘的情景。 (4)说出该字展现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什 么样的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题型示例:
• 唐朝王湾《次北固山下》的第二联“潮平两 岸阔”,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失”,你觉 得哪个字更好,为什么?
2010年徐州市中考古诗 词赏析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 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在这首小令中,作者借于 等具 有明显深秋色彩的事物,渲染了一 种 的气氛,表达了天涯沦落 人 的心情。(3分)
中考考点梳理及常见题型
常考考点: • 内容 情感 • 炼字 赏析语言 • 表现手法 常见题型:
参考答案
(1)“阔”更好。 (2)“阔”有开阔、空旷的意思。“失”是消失、看不见的 意思。 (3)“阔”表达了大地春回,冰雪消融,春潮把江面变得渺 远无际,两岸显得格外宽阔。 (4)“阔”直接抒发了诗人视野更加开阔的强烈感受。因此 “阔”比“失”好。
三 表达技巧
【题目形式】 (1)这首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现技巧)?是怎样抒发诗人情 感的?有什么作用?
【题型示例】分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句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现技巧)?是怎 样抒发诗人情感的?有什么作用? 【答题要点】 • 1.准确指出抒情方式和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 • 2.要结合诗句和具体的词语作分析。 • 3.这种表达技巧表现了什么样的内容和抒发了什 么样的感情或揭示了什么 样的道理。

中考语文复习专题06诗歌鉴赏(解析版)

中考语文复习专题06诗歌鉴赏(解析版)

诗歌鉴赏(2022·河南·模拟预测)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请简要分析“到乡翻似烂柯人”一句的表达效果。

2.有人认为,本诗既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凄苦,也展现了诗人的乐观豁达。

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结合诗歌内容说明理由。

【答案】1.运用“烂柯人”的典故,暗示诗人被贬谪的时间之长,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无限感叹。

2.同意。

诗人以“凄凉地”“弃置身”写痛苦经历,以“闻笛赋”“烂柯人”的典故发深沉慨叹,又以“沉舟”“病树”自喻,写出了内心的惆怅凄苦;但“千帆过”“万木春”又展现了诗人对世事变迁、仕宦升沉的乐观豁达的襟怀,同时,“长精神”也体现了诗人并不消极气馁,将会抖擞振奋,重新投人生活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解析】1.考查对诗句表达效果的分析。

“到乡翻似烂柯人”意思是: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

“烂柯人”是运用典故,据《述异记》所载,晋人王质入山砍柴,见二童子对弈,他观棋至终局,发现手中的“柯”(斧头的木柄)已经朽烂了。

王质下山,回到村里,才知道已经一百年过去了,同时代的人都已死尽。

诗人借这个典故,表达世事沧桑,人事全非,回到家乡后恍如隔世的心情,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之久,又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用典贴切,感情深沉。

2.考查对诗歌情感的理解。

作答本题,观点要明确,理由阐释要结合诗歌内容作答。

同意这种观点。

首联,一个“凄凉”,一个“弃”,将诗人长年被贬偏远之地,寂寞虚度年华的那份苦水委婉地倒了出来,对自己被贬適遭弃置的境遇、表达了无限心酸和愤懑不平。

颔联,用典。

前一句借用“闻笛赋”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故人已逝的伤感之情,后一句借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之久,又抒发了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旅诗:游子漂泊在外(久戍边关、久 宦在外)的孤独寂寞和对家乡、亲人的 思念。 咏物诗: 借某物的特点来表达自己的人 格品性或追求。 怀古诗:悲叹怀才不遇的感慨;抒发昔 盛今衰的愤慨;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 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 闺怨诗:对丈夫的思念,离别的孤独寂 寞之感;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
ppt课件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忧国伤时 1、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如:《过华清宫》(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2、反映离乱的痛苦
如:
《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ppt课件
3、同情人民的疾苦 如:《茅屋为秋风所破
6、告慰平生的喜悦
如:
杜甫《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江湿处,花重锦官城。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ppt课件
● 思乡怀人 1、羁旅愁思 如: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 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 人。 2、思亲念友 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3、边关思乡 如: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 景异》 4、闺中怀人 如:王昌龄《闺怨》、李白《乐 府》(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4)建功报国 ①建功立业的渴望 ② 保家卫国的决心 ③
报国无门的悲伤 ④ 山河沦丧的痛苦 ⑤ 壮志 未酬的悲叹 (5)长亭送别
① 依依不舍的留恋 ② 情深意长的勉励 ③ 坦陈心志的告白
ppt课件
● 生活杂感 1、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 如:王维《山居秋暝》
孟浩然《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ppt课件
● 长亭送别 1、依依不舍的留念 如:柳永《雨霖铃》 2、情深意长的勉励 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 蜀州》 3、坦陈心志的告白 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 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 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评析】 这 是一首送别诗。首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 山,烘托送别时的孤寂之情;后两句自比冰壶, 表达自己开朗胸怀和坚强性格。全诗即景生情, 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ppt课件
一、思想情感、语言特色 1.体会思想情感 常见的情感类型如下: (1)生活杂感 ① 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 ② 昔盛今衰的感慨 ③ 借古讽今的情怀 ④ 青春易逝的伤感 ⑤仕途失意的苦闷 (2)思乡怀人 ① 羁旅愁思 ② 思亲念友 ③ 边关思乡 ④ 闺 中怀人
ppt课件
(3)忧国伤时 ① 反映离乱的痛苦 ② 同情人民的疾苦
座一样,不可动摇,即使吐蕃入侵,也难改变
人们的正统观念。最后坦露了自己要效法诸葛
亮辅佐朝廷的抱负,大有澄清天下的气概。全
诗即景抒情。
ppt课件
● 建功报国
1、建功立业的渴望。
如:陆游《书愤》
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2、保家卫国的决心
如:
王昌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ppt课件
3、报国无门的悲伤 如:《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 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4、山河沦丧的痛苦 如:文天祥《过零丁洋》 5、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6、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 如:杜甫《兵车行》 7、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如:屈原《涉江》 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故将愁苦而终穷。
ppt课件
诗歌欣赏基本方法
1、注意作者的创作风格及题注。 2、注意诗歌中的关键词及中心句。 3、分析诗歌中运用的修辞及表现手法。 4、组织语言完成相关的问题。 ❖ 常用句式: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
手法、表现手法),写出了(意象)的(某 个)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种)思想、 感情,起到了(某种)作用。
中考诗歌鉴赏专题复习
ppt课件
诗歌鉴赏中考要求: ①体会思想情感②鉴赏语言特色③把握意 象、意境④赏析表达技巧
目标: 1、弄清中考要求,阐释考点 2、鉴赏用词之妙、思想情感、表达技巧 3、分类别鉴赏:送别诗、写景诗、咏史 诗、咏物诗 4、解题指导
ppt课件
分类1:按表达方式分类
❖写景:春夏秋冬 ❖抒情:思乡、亲情、友情、爱
2、昔胜今衰的感慨 如:《乌衣巷》(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3、借古讽今的情怀 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 怀古》
ppt课件
4、青春易逝的伤感 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
雨疏风骤》
5、仕途失意的苦闷 如:白居易《琵琶行》、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ppt课件
方法宝典一: 1.体会诗词的思想感情可从以下几方面入 手:
(1)把握题目,即从题目看题材,也就是 看诗词写的是什么。 (2)弄清诗句含意,特别是“诗眼”的含 义。 (3)明确与诗词有关的时代背景及作者生 平、思想背景,探究诗人的写作意图。 (4)体味诗词的感情色彩。
情、伤时、怀古、爱国之情 ❖叙事:人、事 ❖说理:人生 治国 抱负 理想
ppt课件
分类2:按内容题材分类
田园诗:热爱、向往悠闲平静自由的生 活,表达恬淡闲适的心情。 写景诗:描绘春夏秋冬、山川美景,表 达对自然美景的热爱赞美之情。 送别诗:依依不舍的留恋;对友人的思 念;劝勉安慰的豁达;坦陈心志的告白。 边塞诗:渴望建功立业、保家卫国的决 心;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久居 边关思念亲人的忧伤ppt课、件 孤独。
歌》、白居易《卖炭翁》。
4、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如:杜甫《登
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
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
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
聊为梁父吟。”这是一首感时抚事的诗。作者
写登楼望见无边春色,想到万方多难,浮云变
幻,不免伤心感喟。进而想到朝廷就象北极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