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史料教学)四稿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必修课第五分册备课笔记第20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高中历史必修课第五分册备课笔记第20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第20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识: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新青年》提倡民主与科学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鲁迅发表《狂人日记》李大钊等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技能:从背景、内容和发展深度理解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2、过程与方法(1)归纳整理: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标志、代表人物、主要阵地、主要内容、发展阶段等。

(2)阅读鉴赏:选读新文化运动的文学革命中的典范作品。

3、情感态度价值观(1)新文化运动弘扬民主和科学,抨击旧封建和旧文学,有力的促进了人民的思想解放,促使更多的进步人士积极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2)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为打破封建守旧思想的精神枷锁,挺身而出,大声疾呼。

这种对国家对社会勇担重任的责任心和使命观使得后人推崇。

新一代要确立积极进取、敢于创新的民主精神和求真务实、学以致用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影响。

2、难点:恰当评价新文化运动的思想解放作用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偏激倾向。

三、教学过程导入:问题:民国初年的社会与政局情况如何?由学生回答,老师完善。

(1)社会:民国初年的社会风俗变革包括剪辫子、易服饰、改称谓、变礼仪和倡女权等,这次变革是思想道德观念的改革和社会发展的缩影,也是近代中国走向世界、文明进步的一个标志。

(2)政局二次革命和护国运动的结果,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捍卫民主共和而付出的不懈努力,也证明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逐步深入民心,独裁专制必将被时代所淘汰。

北洋军阀割据局面的出现有其内外原因(内因是小农经济为军阀生存提供物质条件,外因是帝国主义来华争夺利益培植代理人为军阀混战提供政治支持),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殊性与复杂性。

北洋军阀的混战使国家陷于分裂和动乱,成为了阻碍中国社会进步的绊脚石。

动荡的政局使生灵涂炭、民不聊生。

中国的出路在哪里?许多先进的知识分子从思想文化层面拷问,掀起了一场动天地、泣鬼神的思想解放运动。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课件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课件

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政治,反对专制和官僚主义,主张人民主权和社 会平等。
反对愚昧与专制
反对封建思想
新文化运动反对封建思想和文化 ,认为这些思想阻碍了社会进步 和人的自由发展。
反对专制统治
新文化运动反对专制统治,认为 这种制度剥夺了人民的自由和权 利,主张建立民主政治制度。
文学革命
提倡白话文
新文化运动倡导文学革命,主张用白 话文代替文言文,使文学更加接近人 民和生活。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4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 的关联与影响
新文化运动对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推动
新文化运动倡导科学和民主
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积极倡导科学和民主,这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马克 思主义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与新文化运动的主旨相契合,从而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
新文化运动推动思想解放
新文化运动反对传统的封建思想,提倡个体自由和独立思考,这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有利的社 会环境。在思想解放的氛围下,更多的人开始接受和认同马克思主义。
对当今社会的启示与影响
坚持思想多元化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启示我们应尊重和包容不同的思 想观念,促进思想的多元化发展

重视社会公平正义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强 调社会公平正义,要求我们在当今 社会中关注弱势群体的权益,推动 社会的公平和进步。
强化民族文化自信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提 醒我们要珍惜和传承民族文化,树 立文化自信,推动中华文化的繁荣 和发展。
03
马克思主义在新文化运动 中的传播
马克思主义的引入
马克思主义的传入
随着西方列强入侵和民族危机的加深,一些进步人士开始寻 求救国之道。新文化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作为西方思想传 入中国,为一些先进分子所接受。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精选6篇)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精选6篇)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精选6篇)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篇1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课标要求>1、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究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2、概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过程中的基础知识,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和发展;民主与科学的主要含义;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立;理解,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传播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2、过程与方法:(1)、以历史人物和重要历史地名、刊物为话题,组织一些再现历史情境的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2)对本课的史实可联系必修1专题去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掌握:新文化运动是先进的中国人为振兴中华,改造黑暗的旧中国而进行的新的探索。

(2)中国要富强,必须要提倡民主与科学。

在学习中感受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表现出的无畏的探求真理的精神,激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使命感。

(3)了解和学习先辈。

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和为真理而斗争的品德。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1、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过程中的基础知识。

2、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民主与科学的主要含义;3、理解: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传播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4、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兴起背景的分析,引导学生理解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的辩证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1、以历史人物和重要历史地名、刊物为话题,组织一些再现历史情境的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音乐送别)方案一:导入新课,大家好,我来自—,很荣幸能和大家相识,心情特别激动。

今天将有我和大家一起来学习《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一课,让我们来重温这段历史,领略先辈们那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和胸怀,首先大家先请看一段视频资料感受一下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他们当时认识到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封建专制,但民主共和仍与中国擦肩而过,)插入视屏由此可以得出:国家贫弱的根源在于封建思想和封建传统的阻碍。

第20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学课件

第20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学课件
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
……本志同人本来无罪 , 只因为拥护那德谟克拉西 本志同人本来无罪, 本志同人本来无罪 Democracy)和赛因斯(Science)两位先生,才犯了这 两位先生, (Democracy)和赛因斯 两位先生 几条滔天的大罪。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 几条滔天的大罪。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 礼法、贞洁、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 礼法、贞洁、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 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 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 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 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 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 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 都不推辞。 都不推辞。 ——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陈独秀《〈新青年〉 陈独秀《〈新青年 罪案之答辩书》 思考:在陈独秀看来, 赛两先生指的是什么? 思考:在陈独秀看来,德、赛两先生指的是什么? DEMOCRACY--民主SCIENCE--科学 --民主SCIENCE--科学民主是指西方的资产阶级 DEMOCRACY--民主SCIENCE--科学民主是指西方的资产阶级 民主政治;科学是指自然科学和看待客观事物的科学观点。 民主政治;科学是指自然科学和看待客观事物的科学观点。
(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 (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 (三)进取的而非退隐的 (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 (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 (六)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陈独秀《敬告青年》 陈独秀《敬告青年》 陈独秀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解析 扣住题干关键词“思想界”、“出版界”、“学潮” 等可知思想领域、学生运动,从而推断出五四新文化运动,其 代表人物是陈独秀。故选 A 项。
答案 A
(2011· 上海单科)近代有学者呼吁,青年人应该摆脱 是非荣辱听命他人的奴隶地位,脱离无常识之思、无理由之信 仰的蒙昧时代。由此他主张( ) A.求强求富 B.变法维新 C.共和革命 D.民主科学
呐喊
• (3)主要内容 • ①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新文化运 动的核心内容,也是新文化运动的指导思想) • 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打出“打倒孔家店” 旗号。 • ③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陈独秀的《文学革 命论》和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揭开了文学革 命的序幕。 • (4)性质: • 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其“新”表 现在彻底地否定封建正统思想,从根本上动摇了 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基础。
4.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特征及阶段
• (1)三大特征: • ①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题是为了中国 的独立、民主和富强。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启蒙和救亡 相连,体现了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救亡压倒启蒙) • ②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经历了开眼看世界、中体西用、维 新变法思潮、民主革命思想,体现了向西方学习是一个从 学习物质层面到学习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的历程,是一个 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 文化”不断深化的复杂历程。(不断深化) • ③中国人民对西方文化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例如 林则徐等萌发新思想、洋务运动)到主动选择(例如辛亥革 命)的过程,最终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 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
• (5)意义
• ①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继续,由于两者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课件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课件
白话文运动
白话文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成果之一 ,通过推广白话文,使得文学作品更 加贴近人民生活,提高了文学的普及 率和影响力。
03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介绍
马克思主义的起源与思想体系
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背景、基本原理和核心思想,阐述其对社会变革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概述李大钊、陈独秀等先驱者如何将马克思主义引入中国,以及他们为推动思想解放所做的努力。
经济转型
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被迫开放市场,逐渐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传统经济结构受到冲击,民族资本主义开始发展。
思想启蒙
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接触西方思想和文化,寻求救亡图存之道, 启蒙思想逐渐传播开来。
传统文化的困境与挑战
文化保守主义
传统文化的局限性
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一些人主张维 护传统文化,抵制西方文化的传播, 这引发了关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争论。
传统文化中存在一些不适应现代社会 的因素,如等级观念、男尊女卑等, 这使得传统文化需要进行自我革新。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矛盾
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与 现代化的要求存在矛盾,这使得传统 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挑战。
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与参与者
01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知识分 子发起新文化运动,旨在推动思 想启蒙和文化革新。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课件
目 录
•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与兴起 •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思想与主张 •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关联与影响 •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当代价值
01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与兴起
晚清民初的社会变革
政治变革
晚清时期,中国经历了从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政治体制 逐渐从君主专制向民主共和转变。

2019华东师大版历史高三上册第五单元第20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案精品教育.doc

2019华东师大版历史高三上册第五单元第20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案精品教育.doc

第20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陈亚娟一、背景:2019年正值胡适先生逝世五十周年纪念,网上开设了很多关于胡适的纪念馆,海内外大量民众在网上纪念馆凭吊这位伟大的人物,一些学生不解的问老师,胡适是谁?生活在现在的学生无从了解胡适、陈独秀、李大钊等先辈的事迹,也就无从了解这些知识分子曾经在中国历史上掀起的思想巨浪给当时的中国人,尤其是青年学生带来的思想启迪、进而奋力抗争的历史,当然,更不能明白青年人身上的责任、使命,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对高中历史第五分册第20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做了精心设计,主线以“时间树”的形式通过介绍胡适的生平主要事迹,突出新文化运动在中国的发展,副线则体现这些知识分子视唤醒民众为己任的爱国情怀,影响了大批中国人,尤其是青年学生,最终这些青年学生担负起了向旧势力、旧思想抗争的革命使命,从而为下一节课《五四运动》作铺垫。

二、教学目标1、大致知道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提倡民主和科学、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等内容及其意义。

2、初步掌握分析提取历史史料信息的能力。

3、理解辨证评价历史人物及事件的方法。

4、感悟社会转型交替时期,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寻找救国救民道路的艰辛以及思想启蒙引领的作用及青年人的历史使命。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社会现实背景的辨证关系难点:思想引领在社会前进中的作用四、教学过程:环节1:演示大陆、台湾两地网上胡适纪念馆的页面,提问:胡适是谁?他对一百年前的中国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以致大陆、台湾两岸同胞如此敬重怀念他?设计意图:由学生关注的网络导入,教学设计从学情出发,激发学生更多兴趣和思考。

环节2:以“时间树”的形式,介绍胡适出生、求学国外到他27岁回国担任北京大学教授这段时间的经历,引出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

设计意图:以介绍胡适经历,回顾经过了辛亥革命的中国,政治上依然危机重重、文化上陷入尊孔复古的迷失、但经济上又有进一步摧毁封建势力的诉求,让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以助于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并体现本课承上的教材地位。

第20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1

第20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1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本课主旨:提倡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是近代中国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对传统礼教的有力批判清扫了旧思想旧文化的根基,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进一步解放,促进更多的有识之士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为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新思想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教学目标]1、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开始标志及代表人物、阵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了解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2、从内容和发展理解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3、通过陈独秀等人物学习,理解新文化运动是先进的中国人为振兴中华,改造黑暗社会的新探索;并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忧国忧民的责任意识。

[重点难点]重点:运动内容难点:根据内容理解运动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教学过程](1分钟)导入一:由学生现在学的现代文(白话文)导入?1分钟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现在学的课本、大家看的报纸、杂志、文章等所用的语言形式,何时得到大力提倡和推广呢?对,新文化运动,这是新文化运动重要成绩之一,惠及后人的重要成果之一。

那么这场运动为什么要兴起呢?我们先了解一下背景。

一、运动的背景81、民国初年的现状师:1912年,发生了什么大事?中国迎来了千年等一回的机遇:这就是清朝推翻了,民国建立了。

皇帝赶跑了,总统迎来了。

从而使中国有机会建设一个自由、平等、民主的共和国家,过上幸福美好的新生活。

那么中国有没有迎来春天呢?我们看看民国初年的现状,请同学们听几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袁世凯复辟帝制。

这个我们19课学过了,我们一起回顾一下。

袁世凯当上临时大总统后,为了独裁专制,先是刺杀了谁?宋教仁。

然后镇压了孙中山领导二次革命。

接着和日本签订了二十一条,1915年12月公然宣布复辟帝制,但在全国人民的反对下,被迫取消帝制,复辟失败。

第二个故事:1915年袁世凯让手下陈宦带兵入川平乱时,陈向袁世凯辞行,竟行三跪九叩大礼。

袁世凯惊异的说,新朝了,不用这样的。

陈宦说:必须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看待新文化运动?
材料十四: 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 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 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 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与君绝!
材料十五: 天啊 我要和你相爱, 一辈子也不断绝。 除非是山没有了丘陵, 长江、黄河都干枯了, 冬天雷声隆隆, 夏天下起了大雪, 天与地合在一起, 我才敢同你断绝!
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 切黑暗。
——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如何才能让民主科学深入人心?
一、答梅觐庄白话诗
一一、萧伯纳之愤世语
二、答觐庄白话诗之起因
一二、根内特君之家庭
三、杂诗二首
一三、宋人白话诗
四、一首白话诗引起的风波 一四、文学革命八条件
五、杜甫白话诗
一五、寄陈独秀书
六、不要以耳当目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哪种思想能够脱颖而出呢?
《北大的钟声》
(《宽容》)
沈嘉蔚 1988年
中国历史博物馆
刘师培、黄侃、 沈尹默、陈独秀、 胡适、朱希祖、 辜鸿铭、马叙伦、 蔡元培、李大钊、 马幼渔、鲁迅、 周作人、钱玄同、 梁漱溟、刘半农。
哪种思想能够脱颖而出呢?
材料九: 我了解到我们北方邻国已经建立了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伟大
一六、作诗送叔永
七、死语与活语举例
一七、打油诗戏束经农、杏佛
八、再答叔永
一八、窗上有所见口占
九、打油诗寄元任
一九、觐庄之文学革命四大纲
一○、答朱经农来书
——《胡适日记·民国五年七月二十二日至十一月四日》
材料六: 一曰,不言之无物; 二曰,不摹仿古人; 三曰,不作不合文法的文字; 四曰,不作无病呻吟; 五曰,不用套语滥调; 六曰,不用典; 七曰,不讲对仗; 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的俄国人民已经摆脱了剥削制度,获得了真正的自由解放···心 中感到无限兴奋和鼓舞。
——吴玉章 《五四运动回忆录》
材料十: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材料十一: 须知一个新生命的诞生,必经过一番苦痛···这新纪元的创造,
也是一样的艰难···须知这种潮流,是只能迎不可拒的。我们应 该准备怎么能够适应这个潮流,不可抵抗这个潮流。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中国需要怎样一次思想文化变革?
材料四: 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
下,若舟车之有两轮焉···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则急起直 追,当以科学与人权(民主)并重。
——陈独秀《敬告青年》
中国需要怎样一次思想文化变革?
Hale Waihona Puke 材料五: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
如何看待新文化运动?
材料十六: 《兰花草》
作词:胡适 作曲:陈贤德/张弼
我从山中来 带着兰花草 种在小园中 希望花开早 一日看三回 看得花时过 兰花却依然 苞也无一个 转眼秋天到 移兰入暖房 朝朝频顾惜 夜夜不相忘 期待春花开 能将宿愿偿 满庭花簇簇 添得许多香
如何看待新文化运动?
材料十七: 惟有将中国书籍一概束之高阁一法”,才能避免“中毒”,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
材料七: 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 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 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胡适《蝴蝶》
鲁迅
(1881—1936)
哪种思想能够脱颖而出呢?
材料八: 各色各样的主义蜂拥而入中国,在短短的几年之内,从新
实在论到尼采主义、国家主义···从资产阶级启蒙时代的民主 主义、自由主义、个人主义、人文主义到旨在救治资本主义 社会弊端的社会主义学说。
材料二: 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
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 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 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醒。
——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
当时中国为何会形成这样一场变革?
材料三: 五四新文化运动出现于洋务运动、戊戌维新与辛亥革
命之后,既是由前此70多年的历史呼啸而来,又是对这 段曲折历史的深刻反思。
——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
甚至要“剿灭”中国文化,“废灭汉文”,采用世界语言。 白话通神,红楼梦、水浒,真不可思议 古文讨厌,欧阳修、韩愈,是什么东西 ——钱玄同
材料十八: 一个中国人,特别是一个受过教育的中国人,如果背叛了名
誉法典,抛弃了忠君之道···那么这样就丧失了民族精神,种族 精神的中国人,就不在是一个真正的中国人。
第二十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辛亥革命后中国发生怎样之变化?
材料一: 民国初年,北京《中华新报》曾登了一则新闻,有一女子唐
氏19岁,许配张家 ,还未嫁过门,未婚夫就死了,为了做烈女, 唐氏选择自杀殉夫,历尽了喝符灰水、吞金、上吊、投河及三次 绝食,最后服用砒霜结束了年轻的生命。
当时中国为何会形成这样一场变革?
——李大钊《庶民的胜利》
新文化运动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
材料十二: 本志经过三年···社会上却大惊小怪,八面非难···把《新青年》
看作一种邪说、怪物,离经叛道的异端,非圣无法的叛逆。 ——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
材料十三: 非常佩服胡适和陈独秀的文章···(影响)也许比其他任何人
的影响都大。 ——毛泽东《毛泽东自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