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史大二下复习要点
外国文学史下册复习要点

外国文学史复习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 :指的是19世纪30年代继浪漫主义文学运动之后出现的一个主要的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性的文学思潮,属于资产阶级文学X 畴。
特征:真实性〔生活、历史、细节〕;批判性〔社会、内部心灵〕;典型性〔再现典型环境下典型人物〕。
1、法国是欧洲19c现实主义文学的策源地:a司汤达的《拉辛与莎士比亚》〔宣言书〕“反映当代生活〞;b《红与黑》奠基之作。
2、法国现实主义小说分期:1850前,脱胎于浪漫主义小说,带有其痕迹〔司汤达、巴尔扎克、梅里美〕;1850后,福楼拜:如实反映平庸时代里平庸的人和平庸的事,叙事上重大革新。
3、《红与黑》 * ;〔1〕书名的意义:a从生活道路看,红代表军服,黑象征教士道袍,于连谋取前程的两种道路;b历史背景,红-拿破仑时代,黑-封建统治,于连活在两者交接的时代;c创作意图,两个预言性场面:血红的圣水和写有“第一部〞的纸片。
2〕解读:a历史小说b政治小说—副标题[1830年纪事]c爱情小说d命运小说〔一平民青年奋斗史〕。
3〕于连悲剧:平民出身、才华横溢——封建复辟,性格特征—平民意识、矛盾、反抗、激情、傲骨。
4〕艺术成就:a心理描写,心理独白:以冷漠态度分析人物心理活动,着力表现人物内心挣扎和对外部社会的态度;b人物塑造,性格鲜明:例如乞丐收容所所长瓦勒诺从外貌到品行的塑造都非常鲜明,身居急需社会责任感的职责却有着虚伪贪婪的特质;c从传统封闭结构向现代开放结构过渡:继承《汤姆·琼斯》的布局手法,,又向“空间〞长篇小说过渡,时间地点迅速变化,人物若隐若现,呈现现代因素。
4、巴尔扎克的文学贡献:时代历史的书记员;金钱时代人类灵魂的发掘者特征——由外而内地反映生活5、《人间喜剧》1〕名词解释: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创作的90余部篇幅不等的小说联成一体,构成一幅完整的,包罗法国社会,尤其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历史画卷,标志法国现实主义文学发展的顶峰。
大二下学期 外国文学资料

小人物:19C俄罗斯文学中由普希金开创的一类艺术形象。
他们在社会中官阶卑微,地位低下,生活贫苦,但又逆来顺受、安分守己,性格懦弱、胆小怕事,成为显赫的大人物统治下被侮辱被损害的牺牲者。
普希金的《驿站长》开了描写“小人物”的先河,随后果戈理《外套》(亚卡基)、陀思妥耶夫斯基《穷人》(杰符什金)、契科夫《一个公务员之死》(伊凡)等都塑造了一系列的小人物形象。
多余人:19C 俄国文学中贵族知识分子的一种典型。
他们大多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接受了启蒙思想的影响,厌倦上流社会的生活,渴望有所作为,他们的出现是社会意识觉醒的一种体现。
但他们往往以自我为中心,没有明确的生活目标,缺乏行动的能力和勇气,因此在社会上无所适从,结局往往是悲剧的。
普希金笔下的奥涅金成为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人,而后莱蒙托夫笔下的毕巧林、屠格涅夫笔下的罗亭、冈察洛夫笔下的奥勃洛摩夫等都是典型。
自然派:19C40S在俄国形成的以果戈理为代表的现实主义文学流派,其特征是将批判和讽刺的锋芒对准沙皇制度和农奴制度,真实地描写和批判农奴制社会的黑暗面,关注小人物和普通人,描写他们的贫困和所受的屈辱,反映他们不幸的命运。
其领袖是果戈理,理论家是别林斯基,代表作家是屠格涅夫。
自然主义文学:文学艺术创作中的一种倾向。
作为创作方法,自然主义一方面排斥浪漫主义想象、夸张、抒情等主观因素;另一方面,轻视现实主义对现实生活的典型概括,而追求绝对的客观性,崇高单纯的描摹自然,着重对现实生活的表面现象作记录式的写照,并企图以自然规律、特别是生物学规律解释人和人类社会。
在文学艺术上,以“按照事物本来的样子去摹仿”作为出发点。
19C下半叶至20C初在法国流行并流行于欧美。
代表作家是左拉和龚古尔兄弟。
卡拉玛佐夫气质(性格):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卡拉马佐夫兄弟》中塑造的卡拉马佐的性格,即道德沦丧、贪财好色、极端自私、野蛮残暴、放肆淫逸、腐化堕落的精神气质,文学上将这种精神气质称为“卡拉玛佐夫气质”。
外国文学史大二下复习要点

外国文学史复习要点(较详细版)一、浪漫主义的基本特征(英国、法国)1、浪漫主义文学的思想特征(1)强调创作的绝对自由,反对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要求突破文学描绘现实的范围。
(2)以人道主义为批判现实的武器,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企图建构理想的社会图景。
(3)酷爱描写中世纪和以往的历史,并不重视反映历史的本质,只是把历史作为自己自由驰骋的艺术场景。
(4)喜爱自然风光、异域风情,厌恶资本主义的现实和都市文明。
2、浪漫主义文学的艺术特征(1)强调个人感情的自由抒发,具有强烈的主观性。
(2)对民间文学的重视以及诗体长篇小说的创造。
德国和英国的浪漫主义就是从收集民间文学开始的。
(3)惯用对比和夸张手法,大力提倡想象,重视丑的美学价值。
(4)忧郁感伤的情调为浪漫派作家所爱好。
二、德国是浪漫主义文学发展思潮发源地:最早的两个浪漫流派1、德国文学概述浪漫主义文学在18世纪末的德国兴起后,很快传播到英、法和欧洲其他国家,形成一股全欧性的文学思潮,发展成为一场声势浩大的浪漫主义文学运动。
德国浪漫主义文学文学产生于18世纪末,到19世纪30年代开始衰落。
(1)早期(耶拿派,18世纪末—1805):由于政治经济的落后、资产阶级的软弱以及唯心主义哲学的盛行,早期德国的浪漫主义文学带有浓厚的唯心主义和宗教色彩,悲观思想也比较严重。
施莱格尔兄弟:威廉·施莱格尔(1767—1845)和弗利德里希·施莱格尔(1772——1829),是浪漫主义的理论家。
他们在耶拿创办杂志,宣传浪漫主义文艺主张,反对古典主义,强调创作的绝对自由和放纵主观幻想,追求神秘和奇异。
诺瓦利斯(1772—1853):耶拿派的作家代表,敌视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主张恢复中世纪君主专制和天主教统治。
诗集《夜的颂歌》是为悼念他所爱的一个14岁便死去的女孩而写的,歌颂黑夜和死亡,充满病态心理和神秘主义色彩。
(2)中期(海德尔堡派,1805—1815):1805年在海德尔堡出版的《隐士报》,形成这一时期浪漫主义运动的中心,称海德尔堡派。
外国文学史(下)复习重点

第一章20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20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思想变化特点(19、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创作区别):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是19世纪现实主义的继续和发展。
1.十月革命的胜利和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蓬勃展开,社会主义思想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他们,使他们对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同情和支持社会主义革命和人民群众,揭露和批判社会的黑暗和垄断资本的罪恶;正视现实发展变化,真实的反映时代的风貌,具有传统现实主义的广阔性。
真实性和深刻的批判性;人道主义精神依然是基本武器,但或多或少的用节及观点或者社会主义思想观察和描绘现实。
2.不少现实主义作家借鉴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经验,力图全面地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生活。
有解剖一个家族的发展史,有局限一两个家庭中各式各样的人物,表现社会的变化。
3.无产阶级的生活和斗争越来越多地成为他们反映的对象。
4.两次世界大战,使人们更深刻的认识到战争灾难性的后果,战争或反法西斯成为重要主题。
5.由热衷于对社会的批判转向对自我深层意识的探讨,即强调对所谓人的真正本质的挖掘。
♋20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的艺术特点:1.频频出现“长河小说”。
这种多卷本小说能够深入地反映每个历史时期的变迁,这种写法较为集中精练,内涵丰富,容量更大,气势雄浑。
2.受到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从而使现实主义文学产生了巨大变化。
创作明显表现出内向化、主观化特征,心理描写手法更为丰富,探索人物的潜意识反映人物完整的内心世界,丰富了艺术表现的技巧与形式。
3.淡化情节,淡化塑造典型人物。
注重心理变态的描写,而不是情节的曲折,这是向现代主义学习的结果。
导致有的作家很难界定是现实主义还是现代主义。
作家作品:英国:劳伦斯《儿子与情人》《虹》《查特莱夫人的情人》约翰·高尔斯华绥《福尔赛世家》三部曲威廉·索·默赛特·毛姆《人性的枷锁》乔治·奥威尔《动物庄园》威廉·拉杰尔德·戈尔丁《蝇王》约翰·福尔斯《法国中尉的女人》萧伯纳《鳏夫的房产》《华伦夫人的职业》戏剧法国:阿纳托尔·法朗士《克兰克比尔》短篇、《企鹅岛》《诸神渴了》长篇罗曼·罗兰《约翰·克利斯朵夫》《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罗歇·马丁·杜伽尔《蒂博一家》玛格丽特·杜拉斯《情人》《来自中国北方的情人》《广岛之恋》米兰·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德国:托马斯·曼《布登勃洛克一家》布莱希特《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君特·格拉斯《铁皮鼓》奥地利:斯蒂芬·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美国:海明威《老人与海》《太阳照常升起》《乞力马扎罗山上的雪》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玛格丽特·米切尔《飘》西奥多·德莱赛《美国悲剧》塞林格《麦田的守望者》纳博科夫《洛丽塔》重点作家作品:英国代表劳伦斯:20世纪英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外国文学史期末复习提纲[五篇范例]
![外国文学史期末复习提纲[五篇范例]](https://img.taocdn.com/s3/m/4174decb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8b.png)
外国文学史期末复习提纲[五篇范例]第一篇:外国文学史期末复习提纲外国文学史期末复习提纲一、填空(1分x10道)及选择题(2分x10道)1、三大悲剧家分别是: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
喜剧家是阿里斯托芬。
2、希腊早期文学的主要成就是神话和荷马史诗。
古罗马文学“黄金时代”的三大诗人是维吉尔、贺拉斯和奥维德。
市民文学中讽刺叙事诗的代表作是法国的《列那狐传奇》。
3、希腊神话的内容包括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
4、萨福是古希腊最著名的女诗人,柏拉图称她为“第十位文艺女神”6、荷马史诗包括《伊利昂记》和《奥德修记》是欧洲文学史上最早的作品,前者是描写战争的英雄史诗,后者是描写海上漂流的史诗。
7、埃斯库罗斯被人们誉为“悲剧之父”,他的代表作《俄瑞斯忒亚》三部曲包括《阿伽门农》,《奠酒人》,《报仇神》,他的《波斯人》是现存希腊悲剧中唯一取材于现实生活的一部作品。
8、代表早期基督教文学最高成就的是《新约全书》。
中世纪文学主要包括教会文学、骑士文学,英雄史诗,城市文学,中世纪教会文学的主要内容是普及宗教教义。
9、中世纪骑士文学的主要体裁有抒情诗和叙事诗。
10、被恩格斯称为“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世纪的最初一位诗人”的是但丁。
11、《神曲》直译为《神圣的喜剧》,原题为《喜剧》,包括《地狱》《炼狱》和《天堂》三部分。
12、皮特拉克是意大利人文主义文学的先驱,他的抒情诗《歌集》是人文主义文学的代表作,他使十四行诗成为欧洲诗歌中一种新诗体,获称“桂冠诗人”。
13、薄伽丘的代表作是短篇小说集《十日谈》,宣扬“幸福在人间”,奠定了短篇小说的基础。
14、法国人文主义文学有两种倾向,一种是以拉伯雷为代表的民主倾向,一种是以“七星诗社”为代表的贵族倾向。
15、西班牙的维伽被誉为“民族戏剧之父”,代表作是《羊泉河》。
16、最早的一部流浪汉小说是无名氏的《小癞子》17、塞万提斯是欧洲近代现实主义小说的先驱。
18、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是《哈姆莱特》《李尔王》《奥塞罗》和《麦克白》。
外国文学史重点笔记

外国文学史重点笔记一、概述外国文学史是一门研究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下文学发展历程的学科,涵盖了从古代到现代的各种文学形式,如史诗、戏剧、小说、诗歌等。
学习外国文学史有助于了解不同文化的特点、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提高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二、重点知识点1. 古希腊文学:古希腊文学是西方文学的源头,包括史诗、神话、戏剧等。
了解古希腊文学有助于理解西方文学的基础和特点。
2. 中世纪文学:中世纪文学是指欧洲封建时代的文学,包括骑士诗歌、传奇等。
学习中世纪文学有助于了解西方文学的发展历程。
3. 文艺复兴时期文学:文艺复兴时期是欧洲文学的黄金时代,出现了许多著名文学家和作品,如莎士比亚的戏剧。
4. 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是西方文学的重要流派之一,出现了许多著名作家和作品,如托尔斯泰的小说《战争与和平》。
5. 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是西方文学的另一个重要流派,出现了许多具有创新性的作家和作品,如卡夫卡的短篇小说。
6. 东方文学:东方文学包括了亚洲、非洲和拉美等地区的文学,各个地区的文化特色和文学风格各异,如印度的泰戈尔、日本的川端康成等。
7. 文学流派和作家:了解不同文学流派和作家的特点和作品,有助于深入了解外国文学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8. 文化背景和价值观: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是了解该国文学的基础。
三、重点论述题1. 论述古希腊文学对西方文学的影响。
2. 试分析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3. 讨论现代主义文学的创新性和局限性。
4. 比较东方文学与西方文学在文化、价值观和审美方面的异同。
5. 论述如何将外国文学知识应用于跨文化交流中。
四、典型案例分析1. 分析莎士比亚的戏剧《哈姆雷特》中的人文主义思想和悲剧色彩。
2. 解读卡夫卡的短篇小说《变形记》,分析其表现手法和主题思想。
3. 比较分析印度泰戈尔的诗歌《飞鸟集》和日本川端康成的《雪国》,探讨东西方诗歌风格的异同。
大二外国文学知识点

大二外国文学知识点大二学习外国文学是为了进一步拓宽文学视野,了解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发展和作品特点。
本文将介绍几个大二外国文学的重点知识点,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学习和理解相关内容。
一、欧洲文学运动:欧洲文学运动指的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欧洲各国文学界的激进运动,主要分为现实主义、自然主义、象征主义和新浪漫主义。
其中现实主义追求真实,关注社会问题;自然主义强调对社会的批判;象征主义则注重意象和隐喻表达;新浪漫主义则强调个体情感和灵魂世界。
二、英国文学:英国文学是西方文学中一个重要的分支,具有丰富的文学传统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其中,莎士比亚是英国文学的瑰宝,他的作品包括悲剧、喜剧、历史剧等多种类型,体现了对人性、社会和政治的深刻洞察力。
此外,英国文学还有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拜伦、雪莱和济慈,以及19世纪末的小说巨匠狄更斯等。
三、美国文学:美国文学经历了殖民时期、开拓时期、现代主义等阶段,代表了美国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历程。
早期的美国文学作品如《飘》等反映了南方农耕社会的生活与封建价值观;而后来的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则突破传统叙事结构,以流派独特的语言和叙述方式表达对现代社会的批判。
杰克·伦敦、厄内斯特·海明威、威廉·福克纳等都是美国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
四、法国文学:法国文学以小说、剧本和诗歌为主要类型,具有深厚的文学底蕴。
蒙田、笛卡尔、庞德等是法国文学的先驱,他们对文学理论和创作方式的探索对后来的作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法国文学的高潮出现在19世纪,维克多·雨果、亨利·贝尔纳、埃米尔·左拉等人的作品广受好评。
此外,法国象征主义的代表作家巴尔扎克、普鲁斯特等也是法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俄国文学:俄国文学以文学巨匠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等为代表,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学风格。
他们的作品揭示了农奴制度下的社会不公和人类的内心世界,具有深刻的哲学思考和文学情感。
外国文学史下复习资料二

外国文学史下复习资料二第四节福楼拜一、生平和创作l 19世纪中叶法国重要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他的“客观而无动于衷”的创作理论和精雕细刻的艺术风格,在法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
l 《情感教育》是福楼拜第二部以当代生活为题材的重要小说。
小说的副题是“一个青年的故事”。
二、《包法利夫人》《包法利夫人》的副题是“外省风俗”,小说描写外省一个富裕农民的独生女爱玛的悲剧性一生。
1、《包法利夫人》人物介绍:爱玛——包法利夫人;包法利——乡村医生;赖昂——大学生,包法利夫人的情夫;罗道耳夫——庄园主,包法利夫人的情夫;勒内——服装商人。
2、爱玛悲剧的原因:爱玛是一个在贵族资产阶级社会的腐蚀和逼迫下堕落和毁灭的妇女形象。
她生性热烈,耽于幻想,富于浪漫思想。
她厌恶单调乏味的乡下生活以及“像马路般的平凡”的丈夫,一心想过上幸福的生活。
她追求传奇式的爱情,却便成了别人的玩物;模仿贵妇的风雅,却成了高利贷者盘剥的对象。
她一次次被骗、遭遗弃、经受幻灭的痛苦,最后只得以自杀告终。
福楼拜通过爱玛由追求到幻灭的人生历程,谴责了社会环境的庸俗、冷酷和堕落,同时也批判了爱玛的庸俗和浅薄。
第五节狄更斯一、狄更斯是英国文学史上的“小说之王”。
1、第一时期《匹克威克先生外传》用幽默风趣的笔法,揭露英国社会种种不合理、荒诞可笑的现象。
(温和的讽刺)《奥利弗·退斯特》(雾都孤儿)是第一部社会小说。
《老古玩店》2、第二时期《马丁·朱什尔维特》和《董贝父子》。
3、第三时期《大卫·科波菲尔》是一部近似自传体的小说。
《荒凉山庄》、《小杜丽》和《我们共同的朋友》。
《艰难时世》反映了劳资矛盾;《远大前程》的主题是金钱的腐蚀作用。
《双城记》《双城记》思想内容:以激情的笔触写法国大革命前积压在民众中间愤怒的情绪。
虽然整个节奏是紧张的,也有宁静和充满爱与温馨的场面,充分体现人道主义思想。
二、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矛盾)l 他真诚地同情受压迫的小人物,揭露批判为富不仁,冷酷无情,自私虚伪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和他们的政府机构、各种制度、道德哲学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国文学史复习要点(较详细版)一、浪漫主义的基本特征(英国、法国)1、浪漫主义文学的思想特征(1)强调创作的绝对自由,反对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要求突破文学描绘现实的范围。
(2)以人道主义为批判现实的武器,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企图建构理想的社会图景。
(3)酷爱描写中世纪和以往的历史,并不重视反映历史的本质,只是把历史作为自己自由驰骋的艺术场景。
(4)喜爱自然风光、异域风情,厌恶资本主义的现实和都市文明。
2、浪漫主义文学的艺术特征(1)强调个人感情的自由抒发,具有强烈的主观性。
(2)对民间文学的重视以及诗体长篇小说的创造。
德国和英国的浪漫主义就是从收集民间文学开始的。
(3)惯用对比和夸张手法,大力提倡想象,重视丑的美学价值。
(4)忧郁感伤的情调为浪漫派作家所爱好。
二、德国是浪漫主义文学发展思潮发源地:最早的两个浪漫流派1、德国文学概述浪漫主义文学在18世纪末的德国兴起后,很快传播到英、法和欧洲其他国家,形成一股全欧性的文学思潮,发展成为一场声势浩大的浪漫主义文学运动。
德国浪漫主义文学文学产生于18世纪末,到19世纪30年代开始衰落。
(1)早期(耶拿派,18世纪末—1805):由于政治经济的落后、资产阶级的软弱以及唯心主义哲学的盛行,早期德国的浪漫主义文学带有浓厚的唯心主义和宗教色彩,悲观思想也比较严重。
施莱格尔兄弟:威廉·施莱格尔(1767—1845)和弗利德里希·施莱格尔(1772——1829),是浪漫主义的理论家。
他们在耶拿创办杂志,宣传浪漫主义文艺主张,反对古典主义,强调创作的绝对自由和放纵主观幻想,追求神秘和奇异。
诺瓦利斯(1772—1853):耶拿派的作家代表,敌视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主张恢复中世纪君主专制和天主教统治。
诗集《夜的颂歌》是为悼念他所爱的一个14岁便死去的女孩而写的,歌颂黑夜和死亡,充满病态心理和神秘主义色彩。
(2)中期(海德尔堡派,1805—1815):1805年在海德尔堡出版的《隐士报》,形成这一时期浪漫主义运动的中心,称海德尔堡派。
阿尔尼姆(1781-1831)、布伦塔诺(1778-1842):他们重视发掘民族遗产,从民间文学中汲取创作素材,风格质朴、乐观,但宗教思想和封建观念还是比较明显。
格林兄弟:雅克布·格林(1785-1863)和威廉·格林(1786-1859),他们共同搜集民间故事、传说和童话,整理出版了《儿童与家庭童话故事》,即《格林童话集》(1812-1814),成为世界儿童文学的财富。
其中脍炙人口的《灰姑娘》、《小红帽》、《白雪公主》等,这些童话所宣扬的正义、忠诚、善良、勇敢等品德对全世界都有教育作用。
(3)后期(1815—40年代):德国后期浪漫主义文学表现出反封建的民主倾向,逐渐向民主主义文学过渡。
霍夫曼(1776-1822):他的作品具有奇异和荒诞的色彩。
主题上,写人的生活受到一种阴暗的、幽灵般的力量的支配,无法主宰自己的行动,对社会进行批判,别具一格的讽刺。
艺术上,幻想和现实相交织的手法,深刻的心理描绘,丰富的想象力。
为20世纪现代派开启先河主要作品有《金罐》、《公猫穆尔》、《小查克斯》。
海涅(1797-1856):早年创作属于浪漫主义,后来转向现实主义。
政治抒情长诗《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是其代表作。
三、湖畔派诗人:华兹华斯的创作《抒情歌谣集·序言》——“浪漫主义诗歌”美学追求1、“湖畔派”诗人(第一代诗人)主张:厌恶资本主文明,否定技术进步,主张倒退,妄图用中世纪宗法制生活方式抵制资本主义工业文明。
他们向往大自然的山川秀色,试图在大自然中寻找理想和人生的最后归宿。
代表诗人: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
2、华兹华斯(1770—1850)《抒情歌谣集·序言》1800年出版,主张文学家的使命是要在对日常生活和平常事件的真实反映中寻觅人类的天性。
因为只有在“微贱的田园生活里”,“我们的各种基本情感才共同处于一种更单纯的状态之下”,“人们的热情是与自然之美的永久的形式合而为一的”。
四、恶魔派诗人:拜伦的创作,拜伦式英雄;天才的预言家——雪莱1、第二代诗人——雪莱雪莱(1792—1822):“积极的”浪漫主义诗人,战斗的诗人。
作品《麦布女王》、《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描写了在暴君统治下人成为“非人”的悲惨情景,并热情洋溢地展示了未来理想社会的美好图画。
2、第二代诗人——拜伦(1788—1824)第二代诗人拜伦和雪莱把英国浪漫主义文学推向高峰。
思想核心是自由与正义。
在他看来,自由是正义的灵魂,先有了自由,然后才能谈得上正义。
(1)拜伦生平:出生于一个古老没落的贵族世家。
天禀聪颖,但生来微跛,稍稍解事便极为敏感、自尊,从小形成了孤独、傲岸和反叛的性格。
先后就读于哈罗中学与剑桥大学,酷爱历史、哲学与文学,获硕士学位。
(2)《东方叙事诗》与“拜伦式英雄”:内容:包括《异教徒》、《阿比杜斯的新娘》、《海盗》、《莱拉》、《巴里西纳》、《柯斯林之围》。
主人公:无不具有愤世嫉俗的思想、叱咤风云的勇气和狂热而又浪漫的冒险经历。
他们是单枪匹马的复仇者,有崇高的道德观和侠义心肠,酷爱自由,忠于爱情,最后却成为社会的牺牲品。
“拜伦式英雄”:这些人物形象有作者本人生活遭遇的明显印记,发展了哈洛尔德所体现的拜伦主义——失望忧郁的情绪和纯粹的个人反抗,而成为典型的“拜伦式英雄”,即高傲而倔强,忧郁而孤独,神秘而痛苦,与社会格格不入从而对之进行彻底反抗的叛逆者。
其他作品:《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曼弗雷德》、《该隐》等作品中的主人公也属于“拜伦式英雄”。
五、欧洲历史小说创始人——司各特司各特(1771—1832)历史小说气势磅礴宏伟壮丽,出色地反映了英格兰、苏格兰和欧洲历史重大转折时刻的矛盾冲突。
对欧洲历史小说起了开创作用,被尊为历史小说的创始人。
代表作《艾凡赫》以12世纪英国历史为背景。
六、夏多布里昂的创作;《阿达拉》法国浪漫主义的开端;《勒内》塑造了一个“世纪病”的典型1、夏多布里昂(1768—1848)代表着法国早期浪漫主义文学的贵族倾向。
在《基督教真谛》(1802)中鼓吹基督教的复兴,但对美洲丛林和大草原的奇异风光及古代废墟富于抒情色彩的描写,成为浪漫主义文学中异国情调和描绘废墟美的范例。
法国第一部浪漫主义小说《阿达拉》,煞费苦心地论证了基督教、上帝、灵魂不死等问题,在表现世俗爱情与宗教信仰的矛盾时,夸大宗教的力量。
但这个殉教故事写得缠绵悱恻,情感动人。
《勒内》塑造了法国大革命后一代贵族没落青年的典型——勒内。
在勒内身上所表现出的“世纪病”,实际上就是没落贵族阶级孤独颓唐、悲观厌世的精神病。
2、“世纪病”形象“世纪病”患者是孕育于19世纪初法国浪漫主义文学中的一种典型形象,指在法国大革命浪潮冲击下丧失一切的部分贵族青年。
通过这类形象,表现了这些贵族青年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自己位置的焦躁、绝望的精神状态、阴暗的心理和郁郁寡欢的情绪。
法国浪漫主义先驱夏多布里昂的作品《勒内》的主人公勒内是文学史上的第一个“世纪病”形象,他性格孤独、忧郁,与周围环境(特别是与他人)格格不入,整天在冥思遐想中消遣忧郁情绪,在孤独的漂泊中消磨时光。
勒内之后,有出现了阿尔道夫(龚斯当《阿尔道夫》)、沃达夫(缪塞《一个世纪儿的忏悔》)等著名的形象。
七、乔治·桑,创作《安吉堡的磨工》,体现其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乔治·桑(1802—1876)《康素爱萝》(1842—1843)在18世纪欧洲黑暗丑陋的现实背景中,塑造了一个不慕虚荣、不畏强暴的女歌唱家形象。
《安吉堡的磨工》(1845)反映了作者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
《魔沼》(1846)是作家最成功的田园小说,赞美了生活在充满诗情画意的农村田园生活里的善良质朴的农民。
八、雨果,三大代表作,《克伦威尔序言》——浪漫主义文学宣言书《欧那尼》、《悲惨世界》(人道主义精神体现)、《巴黎圣母院》(美丑对照原则)维克多·雨果(1802—1885)1、生平与创作童年和少年时期,父亲征战疆场,他随母亲生活,受其影响,成为保王党的忠实信徒,22岁后才脱离保王党。
天资聪慧,12岁开始写诗,15岁受到法兰西学士院的褒奖,被名重一时的夏多布里昂称为“神童”。
1830年2月25日,雨果创作的《欧那尼》正式上演,引发了浪漫派和古典主义派之间的决战。
《欧那尼》的上演成功,标志着浪漫主义大获全胜。
雨果因此“成为文坛上升起的一颗灿烂的新星”。
2、“对照原则”的提出1827年,雨果发表剧本《克伦威尔》及其序言,序言被认为是浪漫主义文学的宣言。
在序言中,雨果认为,在新的时代,文学必须摆脱古典主义的束缚。
他提出了新的美丑对照原则:“丑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背后,美与恶并存,光明与黑暗相共。
”“善与恶,欢乐与忧伤,光明与畸形,星辰与俗物,高尚与卑下,大自然就是永恒的双面像”3、《巴黎圣母院》(1831)背景:以15世纪路易十一统治下的巴黎为背景,在情调奇特、色彩鲜明的中世纪宗教场景中展开情节,演绎了一个悲惨可怕、震撼人心的故事。
内容:雨果通过小说向读者展现了一个他所理解的世界。
这个世界分为世俗的和圣灵的两个层面。
(1)对照原则的运用①爱斯美拉达与巴黎圣母院:个性自由—人性压抑;②人物形象之间的对比:爱斯美拉达与喀西莫多:美—丑爱斯美拉达与克洛德:善—恶爱斯美拉达与弗比斯:真—假③人物自身的对比;美的甘泉(爱斯美拉达)流入人心的对比。
喀西莫多:高尚情爱——至死不渝克洛德:卑下情欲——残酷迫害弗比斯:轻佻情欲——逢场作戏乞丐王国:阶级情谊——见义勇为(2)爱斯美拉达与喀西莫多:美与丑的对比喀西莫多:外表极丑,心灵却极善,是雨果创造的特有的丑美典型。
他的丑震惊了愚人节,使狂欢的人群瞬间鸦雀无声爱斯美拉达:内外皆美,是至美至善集中的化身。
她的美颠覆了克洛德的所有神学理念,唤醒了没有人间情感的副主教的人性欲望。
4、《悲惨世界》(1862)结构和情节:结构见word文档。
小说以社会底层受苦受难的穷人为对象,描绘了一幅悲惨世界的图景,谱写了一曲人道主义的颂歌。
创作意图:雨果在《悲惨世界》的序言中说:“在文明鼎盛时期,只要还存在社会压迫,只要依仗法律和习俗人为地把人间变成地狱,给人类的神圣命运制造苦难;只要本世纪的三个问题:贫穷使男子沉沦,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还得不到解决;只要在一些地区还可能产生社会压制,换句话说同时也是从更广泛的意义来说,只要世界上还有愚昧和困苦,那么,这一类作品就不会是无用的”。
(1)《悲惨世界》的思想内容通过冉阿让、芳汀、柯赛特的遭遇,再现了现实中的人间地狱(冉:贫穷使男子沉沦;芳:饥饿使妇女堕落、柯:黑暗使儿童羸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