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分子世界
7.1走进分子世界市公开课一等奖省优质课获奖课件

第18页
三.分子间相互作用 【请你了解】
固态物质分子 液态物质分子能 气态物质分子
排列规则,就 够移动,就像课 几乎不受力约
像坐在座位上 间教室中学生。 束,就像操场
学生。
上乱跑学生。
第19页
§7.1走进分子世界
1.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分子间有空隙
2.分子一直处于永不停息运动中 3.分子间不但存在吸引力,而且还存在排
斥力
分子动理论
第20页
§7.1走进分子世界 智力抢答:
1.“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 晴。”这是南宋诗人陆游《村居书喜》 中两句诗,对前一句,从物理角度能 够了解为,花分泌芳香油分子 ____无__规_则__运__动__加紧,说明当初周围 气温突然____上__升。
第21页
§7.1走进分子世界 智力抢答:
扫描隧道显微镜 原子力显微镜 还有:
一.分子模型 【请你了解】
1.2500万个水分子一个挨一个排成一行,约为1cm(指甲宽度).
2.若把水分子与乒乓球相比,他们百分比就好像乒乓球与地球之比。1标准大气 压下,1cm3任何气体约有2.7×1019个分子,让这些气体分子从容器中跑出,假 如1s跑出1亿个,则约需多90才能跑完?
思索:你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也能够说明分子间 存在吸索】
分子间存在吸引力,应该很轻易压缩任何物体, 但为何固体和液体极难被压缩,这是为何?
大量事实和研究证实,分子间不但存在 吸引力,而且同时还存在排斥力。
第17页
三.分子间相互作用 【请你思索】
• 当r=r0 引力 = 斥力 • 当r>r0 引力 > 斥力 • 当r<r0 引力 < 斥力 • 当r>10r0 无作用力
《走进分子世界》 讲义

《走进分子世界》讲义一、引言当我们仰望星空,感叹宇宙的浩瀚无垠;当我们凝视微观世界,探索物质的本质,我们会发现,分子这个看似微小却又至关重要的存在,隐藏着无数的奥秘。
让我们一同走进分子世界,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二、分子的定义与特征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这意味着,当一种物质的分子发生变化时,其化学性质也会随之改变。
分子非常小,小到我们用肉眼无法直接看到。
但通过先进的科学仪器,如电子显微镜,我们能够捕捉到它们的身影。
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极其微小,例如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为 3×10^-26 千克。
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这一现象被称为分子的热运动。
例如,我们能闻到花香,就是因为花香分子在空气中不断运动,进入我们的鼻腔。
温度越高,分子的热运动越剧烈。
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
当分子间距离较小时,表现为斥力;当分子间距离较大时,表现为引力。
三、分子的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
不同的原子按照一定的比例和方式结合,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分子。
例如,水分子(H₂O)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
二氧化碳分子(CO₂)由一个碳原子和两个氧原子构成。
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形成分子。
化学键包括共价键、离子键等。
共价键是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的化学键,如氢气分子(H₂)中的氢原子之间就是通过共价键结合的。
离子键则是通过阴阳离子之间的静电作用形成的,如氯化钠(NaCl)就是由钠离子(Na⁺)和氯离子(Cl⁻)通过离子键结合而成。
四、分子与物质的状态物质通常存在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分子的运动状态和相互作用力在不同状态下有所不同。
在固态中,分子排列紧密,有规则,分子间的距离较小,相互作用力较强,分子只能在固定的位置上振动。
液态时,分子间距离较大,分子的运动较为自由,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流动,但仍存在一定的相互吸引力。
气态中,分子间距离很大,相互作用力很小,分子可以自由地向各个方向运动,充满整个容器。
五、分子与化学反应化学反应的本质是分子的破裂和原子的重新组合。
走进分子世界

较大
最大
分子间作用力 最大
较小
最小
分子运动
在某点附 在某一范 能自由地沿各 近振动 围内运动 个方向运动
猜想:
活动四
将两个表面光滑的铅块相互紧压。
活动五
用系有棉线的铁圈沾上肥皂液,用手戳 破一边的肥皂膜。
?
活动六
用注射器吸入一段液体,用手堵住开口 端,然后用力压活塞。
液体和固体很难压缩。
小结
用分子模型解释固体、液体、气体的性质
形状 体积
固体 固定
固定
液体 不固定
固定
气体 不固定 不固定
分子间距
最小
(瑞士)
电子 显微镜下 的金分子
扫描 隧道显微 镜下的苯 分子
电子 显微镜下 的碳化硅 分子
扫描隧道 显微镜下 的DNA分 子结构
分子有多大?
一般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为10-10 m ➢把水分子与乒乓球相比,就好比乒乓球与
地球相比!
➢2500万个水分子一个挨一个地排成一行, 长约1cm!
➢标准大气压下,1cm3空气里大约有2.7×1019 个分子,每秒钟数出100亿个要数80年!
布朗运动
小组合合作作二
根据已经证明的结论,你对分子间的相互 作用有哪些猜想?
猜想的依据是什么? 独立思考 组内圆桌会议——求优 组间交流
想一想
既然分子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中,那 么为什么分子不会飞散开,反而聚合在一 起构成我们看到的物体?
猜想: 如果分子间有引力,为什么没有聚成一 团,而彼此之间却有间隙?
——惠施(战国著名的 政治家、哲学家、辩客)
“至大无外,谓之大一; 至小无内,谓之小一。”
——《庄子·杂篇·天下》
2024-2025学年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第一节走进分子世界教学案

20242025学年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第一节走进分子世界教学案我设计这节《走进分子世界》的教学案,旨在让孩子们通过实践活动,了解分子的基本概念,感受分子的运动,并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一、教学目标:1. 让孩子们了解分子的概念,知道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
2. 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孩子们理解分子运动的原因。
3. 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子运动的原理。
2. 教学重点:分子的概念和分子运动的观察。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分子模型、显微镜、实验器材等。
2. 学具:实验记录表、画笔、彩纸等。
四、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魔法实验,让孩子们观察到分子运动的奇迹,激发他们的兴趣。
2. 讲解:介绍分子的概念,解释分子运动的原理。
3. 实验:让孩子们自己动手进行分子运动实验,观察分子的运动,并记录下来。
4. 讨论:让孩子们分享自己的实验观察,讨论分子运动的规律。
五、活动重难点:1. 活动重点:让孩子们通过实验观察,理解分子运动的原理。
2. 活动难点:让孩子们理解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通过孩子们的反馈,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进一步完善教学方案。
2. 拓展延伸:让孩子们回家后,与家人一起进行一次分子运动的观察实验,加深对分子运动的理解。
通过这节课,我希望孩子们能够理解分子的概念,认识到分子运动的重要性,并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走进分子世界》这节课中,有几个重点和难点是我需要特别关注的。
让孩子们理解分子的概念和分子运动的原理是本节课的两个主要重点。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而分子运动则是物质性质变化的基础。
分子运动的原理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让孩子们理解起来可能会有些困难,这就是本节课的主要难点。
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分子的概念,我设计了一个简单的魔法实验。
在这个实验中,我让孩子们观察到分子运动的奇迹,激发他们的兴趣。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一、走进分子世界_教案

教案: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走进分子世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走进分子世界》。
具体内容包括:1. 分子的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3. 分子的运动: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4. 分子的扩散:分子通过扩散现象表现出来。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分子的概念,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 让学生理解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包括引力和斥力。
3. 让学生掌握分子的运动规律,明白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4. 让学生通过扩散现象,理解分子的扩散过程。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分子的运动规律。
2. 教学重点:分子的概念,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分子模型。
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如香味四溢的饭菜,引出分子的概念。
2. 知识讲解:讲解分子的概念,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分子的运动规律。
3. 例题讲解:通过具体的例题,解释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分子的运动规律。
4. 随堂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题,巩固分子的概念,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六、板书设计1. 分子的概念2.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引力斥力3. 分子的运动规律无规则运动七、作业设计1. 题目:请解释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答案: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 题目:请描述分子的运动规律。
答案: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较为抽象,需要借助实例和模型进行讲解。
在课堂上,要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拓展延伸:分子动理论在现代科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相关知识,如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分子的运动轨迹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一、分子间引力的解释分子间引力是指分子之间的相互吸引作用。
7.1走进分子世界教案2024-2025学年学年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7.1走进分子世界教案 20242025学年学年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教案:走进分子世界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深入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和行为。
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分子的概念、性质和特点。
2. 掌握分子运动的基本规律。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子的概念、性质和特点,分子运动的基本规律。
难点:分子运动的微观机制,实际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分子模型、分子运动演示仪等)。
学具:笔记本、实验报告表格。
五、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香气四溢的饭菜,引发学生对分子的好奇。
2. 理论讲解:介绍分子的概念、性质和特点,解释分子运动的基本规律。
3. 实验观察:进行分子运动实验,如布朗运动实验,让学生观察分子运动的现象。
4. 分子模型制作:学生分组合作,利用教具制作分子模型,形象地展示分子的结构和运动。
5. 讨论与思考:引导学生思考分子运动的意义和实际应用,如扩散现象、制冷原理等。
6. 练习与巩固:发放实验报告表格,让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和理论知识,完成相关练习。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分子的概念、性质和特点,分子运动的基本规律。
难点:分子运动的微观机制,实际应用。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进一步研究分子运动的微观机制,探索分子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纳米技术、材料科学等。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希望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分子的世界,培养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提高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分子的概念、性质和特点1. 分子是物质的基本组成单位,由两个或多个原子通过化学键连接而成。
分子具有独立存在的能力,并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a. 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无法直接用肉眼观察到。
b. 分子在不断运动,具有热运动的能量。
走进分子世界(优质课)

塑料的制造与改性
纤维的制备与性能提升
通过改变高分子的化学结构和加工条 件,制造出具有不同性能的塑料,如 聚乙烯、聚丙烯等。
通过高分子合成和纺丝技术,制造出 具有高强度、高模量、耐磨损等性能 的合成纤维,如尼龙、涤纶等。
橡胶的合成与应用
合成橡胶具有优异的弹性、耐磨性和 耐候性,广泛应用于轮胎、密封件等 领域。
橡胶、塑料等非晶体材料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广泛应用,如轮胎、管道、 电线绝缘层等。此外,非晶体材料还在光学、电子学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如 非晶态半导体可用于制造太阳能电池等。
同素异形体和多晶现象
同素异形体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互称同素异形体。例如,碳元素可以形成金刚石、石 墨等多种同素异形体,它们具有不同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糖类的结构与功能
糖类是生物体内重要的生物大分子之一,其结构和功能对于细胞的能量代谢、信号传递等 过程具有重要作用。通过研究糖类的结构和功能,可以深入了解细胞代谢的调控机制和疾 病的发生发展。
纳米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
纳米材料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纳米材料具有优异的生物相容性和靶向性,可以用于制造 高效的药物载体和诊断试剂,提高疾病的诊疗效果。
卢瑟福核式结构模型
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提 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他 认为原子内部有一个带正电荷 的原子核,电子则围绕原子核 旋转。
波尔分层模型
波尔在卢瑟福模型的基础上, 引入了量子化的概念,提出了 电子在特定轨道上运动的分层 模型。
元素周期表与化学键类型
元素周期表
元素周期表是按照元素的原子序数( 即核电荷数)从小到大排列的表格。 它反映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 化学学科的重要工具。
分子晶体
走进分子世界(课件)-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课件

纳米材料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例如,含有20%纳 米钴颗粒的金属陶瓷,可作为火箭喷气口的耐高温材 料;将用纳米碳薄膜制成的极薄材料涂敷在飞机、导 弹、舰艇等的外表面,能有效吸收防空雷达射来的电 磁波,起到隐形作用;用纳米氧化铝陶瓷制造的汽车 发动机,可在更高温度下运行,因而燃料燃烧的效率 更高.
“暗剑"隐形无人机模型
分子很小,若把分子看 成一个球体,则分子直径 的数量级为10-10m.
例如,水分子的直径约为4×10-10m;氢气分子的直径约 为2.3×10-10m.
28g金可以拉伸为65km长的极细金丝,而金丝的直径仍 比金分子的直径大得多.
2500万个水分子一个挨一个地排成一行,长约1cm.
1、分子的概念
一、分子模型
看一看 你看到了什么现象?这一现象能否 证明分子之间存在吸引力?
现象:两块铅会结合起来, 在下面吊一个重物都不能 把它们拉开。
实验表明: 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1、分子间存在吸引力
三、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想一想
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也可以证明分子之间存在吸引力?
例如,一支粉笔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而不是“一盘散沙”; 用粉笔写字,黑板上留下字迹;把两滴水靠近后会溶在一起合成 一滴水,等等。充分说明了分子间存在着吸引力。
大量的事实和研究表明,分子间不仅存在吸引力,而且还存在 排斥力。
找一个注射器,桶内加入一些 水(或用空气),用手指封住 口,另一支手用力压缩活塞时, 体验所用力的大小。
现象:会发现用力压缩时,活塞内的水会产生“抵抗”。 说明:当分子间距离变小时,分子间相互排斥,存在斥力。
3、分子间的吸引力与排斥力
活 动 7.2 收集分子运动的证据
做一做 ③如图所示,将红墨水滴入水中,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