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劝学》名师教案(2课时)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孙权劝学》教学设计学科领域:语文年级段:八年级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孙权劝学》的文意,体会孙权的劝学精神。
2. 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 学习孙权的劝学态度,培养积极主动学习的习惯。
教学重点:1. 理解《孙权劝学》的文意。
2. 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
教学难点:1. 文言文实词、虚词的理解。
2. 体会孙权的劝学精神。
二、教学准备教材:《孙权劝学》课文教学辅助材料:1. 《孙权劝学》译文2. 文言文阅读技巧指导资料3. 相关历史背景资料教学设备:1. 投影仪2. 计算机3. 教学黑板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引导学生回顾《三国演义》中的孙权形象,激发学生对孙权的兴趣。
2. 提问:你们对孙权有什么了解?二、自主学习1. 让学生自主阅读《孙权劝学》课文,理解文意。
2. 学生分享阅读心得,教师点评并指导。
三、课堂讲解1. 讲解文言文阅读技巧,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2. 分析课文中的实词、虚词,解释难句。
四、小组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孙权的劝学精神。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孙权的劝学精神。
2. 提醒学生课后复习,预习下一课。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孙权劝学》课文,回顾孙权的劝学精神。
2. 提问:谁能概括一下孙权的劝学态度?二、课堂讲解1. 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2. 分析孙权的劝学态度,引导学生学习其积极主动学习的习惯。
三、案例分析1. 提供相关历史背景资料,让学生了解孙权的历史地位。
2. 分析孙权在历史中的贡献,引导学生学习其勤学好问的品质。
四、小组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践行孙权的劝学精神。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孙权的劝学精神及其对学习的启示。
2. 提醒学生课后复习,预习下一课。
孙权劝学 教案3篇

孙权劝学教案3篇孙权劝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1.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__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重点:(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__的内容和主旨。
教学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时间:两课时课前预习阅读课文,,看注释试翻译课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前三分钟(课外阅读读后感)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开卷有益"这个成语是说读书对人们大有益处。
__讲了一个有关读书的故事。
三国时,孙权手下的名将吕蒙大字不识几个。
孙权劝他,你现在当权,不可以不读书。
吕蒙听了孙权的劝告,开始学习,后来果然大有长进。
1.教师或请学生进行作家作品简介__选自《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来政治家,史学家。
三、正课1.朗读课文(老师范读或听录音后,学生朗读)2请学生翻译。
(一人译一句)3.课文注释补充。
谓……曰:对……说。
掌事:掌管国家大事。
但:只不过。
多务:事情多。
孰若:与……相比如何。
遂:于是4.再次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完成目标1)(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邓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目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享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
)(3)"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条的理由。
要重读强调。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要选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孙权劝学优秀教案(内含2课时)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孙权劝学优秀教案(内含2课时)《孙权劝学》第1课时教学设计教材册别及单元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课题4孙权劝学课时第1课时一、课标要求1、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二、教材分析本单元选取的文章都是有关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艺术家等为人类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的人物的生动感人、广为流传的事迹。
《孙权劝学》讲的是孙权劝说东吴大将吕蒙认真学习的故事,选自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文章简练生动,用语不多,但能在寥寥数语中描摹出人物说话时的口吻、情态和心理,人物个性鲜明,跃然纸上,堪称人物语言描写的精品之作。
同时文章宣扬了一种谦虚好学,重视阅读的积极向上的思想,具有极强的教育价值。
三、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在上学期学习了几篇文言文,对于文言文的学习有了初步的认识。
本课是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的课文,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到注重基础、品味探究、适当运用,关注学生文言文学习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通过扫清字词障碍,增强文言文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
四、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学习一些文言词语的用法,领会文章内容,品味文章中传神的人物对话。
过程和方法目标:体会人物各自说话时语气、神态和心理,研讨人物的性格特征。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懂得“开卷有益”的道理,理解刻苦学习对自己的成长重大意义;敦促学生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
五、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品味文章中人物对话,研讨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体会人物各自说话时语气、神态和心理,研讨人物的性格特征。
六、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读过《三国演义》吗?话说三国鼎立之时,孙权雄霸一方,其手下一员名将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曾随周瑜、程普大破曹操、大战赤壁,后又袭破关羽,占领荆州,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你可知道,他曾才疏学浅,后来却被鲁肃大加赞赏。
《孙权劝学》教学教案设计

《孙权劝学》优秀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孙权劝学》全文。
(2)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及孙权的生平事迹。
(3)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和表达技巧。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互相问答等方法,深入理解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思想内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孙权的领袖魅力,学习他的智慧和谋略。
(2)理解劝学的意义,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口头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孙权劝学》的文意及孙权的劝学思想。
(2)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口头表达能力。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中的一些特殊词汇和句式。
(2)孙权劝学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实际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及孙权的生平事迹。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孙权劝学》的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孙权劝学》,理解文意。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文言文中的一些特殊词汇和句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和表达技巧。
(2)每组挑选代表进行分享,总结讨论成果。
4. 课堂讲解:(1)讲解文言文中的一些特殊词汇和句式。
(2)详细讲解孙权的劝学思想及其在现代社会的实际运用。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相关的练习题。
(2)教师点评并给予解答。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
四、课后作业:1. 背诵《孙权劝学》。
2. 写一篇关于孙权劝学思想在现代社会实际运用的短文。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孙权劝学》的理解程度和背诵情况。
2.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团队合作精神。
3. 学生对孙权劝学思想在现代社会实际运用的掌握情况。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三国时期的历史画面,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对孙权劝学故事的理解。
语文《孙权劝学》公开课教案

语文《孙权劝学》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孙权劝学》。
(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及孙权的生平事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表达技巧。
(2)学会评价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孙权的智慧、胸怀和人格魅力。
(2)树立勤奋学习、不断进步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准确理解文中的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2. 分析孙权劝学的智慧和方法。
三、教学难点:1. 文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2. 体会孙权劝学的深刻内涵。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讲述孙权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对孙权劝学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字音、节奏和停顿,理解课文大意。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结构、表达技巧和孙权劝学的智慧。
4.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式和历史背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5. 情感体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谈谈对孙权劝学的感悟和启示。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孙权劝学的智慧和方法。
7. 布置作业:(1)熟读并背诵课文。
(2)总结孙权劝学的启示,写一篇短文。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孙权劝学的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孙权的劝学思想。
2. 小组讨论:分组让学生讨论孙权劝学的智慧和方法,促进学生思考。
3. 情景模拟:让学生模拟孙权劝学的场景,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4. 比较分析:将《孙权劝学》与其他文学作品进行比较,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4.2《孙权劝学》第2课时教学设计【统编七下语文精品教案课件】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孙权劝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者及《资治通鉴》,了解文中人物。
2.掌握文言词语,疏通文意,把握内容。
3.学习名人治学精神,从故事中获得启示。
过程与方法朗读法、讨论法、品味法、感悟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学习对健全人格的重要性,认识开卷有益的道理。
【教学重点】1、揣摩语言,读出语气语调,赏析人物。
2、从人物和故事中获得启示,感悟道理。
【教学难点】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详略得当,运用语言描写和侧面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会抓住文本信息来分析人物形象。
2、明白学习会改变人生的道理,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新课导入:齐读,同学们已经读得很流畅了,想要读好文章,最重要的就是理解人物情感,这节课我们进入第三个环节“品读”。
二、品读读出语气,赏析人物请你揣摩人物语言,选择一处你读得最好的,读一读,并说一说你读出了怎样的语气,读出了人物什么情感。
1、选择朗读,揣摩语气“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语气 )“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表否定,要重读强调。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要透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2、赏析人物,概括特点、完成表格(1)、注意文中人物对话时的口吻、神态、心理和情味。
(2)、说说这些对话描写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3)、你从人物刻画中得到了什么启示?人物情节个性特点语气特点孙权劝学关心下属,严格要求语重心长,善劝吕蒙就学虚心勤学,小有所成自豪坦然幽默鲁肃赞学性格爽朗,敬才爱才风趣幽默敬佩三、悟读感悟探究,获得启示经过初读,译读,品读,同学们把握了课文的情节,人物的情感,相信大家从这篇课文的学习中都有很大收获,学了课文,你从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中明白了什么道理或得到哪些启示?请你用下列句式说一说你的收获:我从孙权身上学到了(待人、治学、读书方法)我从吕蒙身上学到了我从鲁肃身上学到了我从这个故事中学到了从文章的写法中我学到了……课后请同学们整理在笔记本上,可以合作完成。
《孙权劝学》优秀教案三篇1

《孙权劝学》优秀教案三篇《孙权劝学》优秀教案三篇《孙权劝学》优秀教案篇1 内容预览:《孙权劝学》教案学习目的:1、熟读课文,揣摩想像人物当时的语气、神态和心理活动。
2、品味语言,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3、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进步自学才能。
学习重点、难点:1、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并能读出人物不同的语气语调。
2、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学习安排:二课时学习过程:自主学习㈠理解作品:㈡、读译课文,理解文意1、读一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停顿、节奏、表情,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根据提示,读出下面句子的正确的语气。
A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B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
强调学的目的,有责怪的语气。
〕C '卿言多务,孰假设孤?'〔反问句。
否认吕蒙托辞的理由。
要重读强调。
〕D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慨句,惊讶赞叹的语气〕E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感慨句,带有自豪的语气。
〕2、译一译:圈点勾画,粗通文意,尝试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①疑难词语探究: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文中理解有困难的词句或文言常用词语。
以提问形式在班内交流,老师适当提示、指导。
②理解以下句子的含义。
a蒙辞以军中多务。
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
b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应理解为: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
c刮目相待:用新的目光来对待。
也作“刮目相看”:刮:擦。
摩。
刮目:擦眼。
待:相对待。
3、议一议:①鲁肃为什么会对吕蒙“刮目相待”?②吕蒙学有所成,课文直接表现这一点没有?是怎样说明的?③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⑥ “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说明了什么?〔与吕蒙结友,说明鲁肃对吕蒙的赏识、认可。
〕二、导学过程㈠、小组展示㈡合作探究,互动释疑1、合作探究: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表现了鲁肃怎样的感情?②“士别三日,……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现了吕蒙怎样的心境?③“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说明了什么?2、互动释疑:四人小组提问释疑,全班交流解决。
《孙权劝学》的教案(精选)

《孙权劝学》的教案(精选)《孙权劝学》的教案如下:一、教学内容《孙权劝学》选自《三国志·吴书·孙权传》,主要内容是孙权劝学的故事。
故事讲述了孙权与张昭的对话,孙权劝张昭学习,张昭最终被孙权说服,开始学习。
二、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背诵《孙权劝学》的内容。
2. 能够分析并欣赏孙权劝学的智慧和方法。
3. 能够运用《孙权劝学》中的道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能够理解并背诵《孙权劝学》的内容。
难点:能够分析并欣赏孙权劝学的智慧和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PPT课件2. 《孙权劝学》文本3. 笔记本和笔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三国志》的封面,引导学生思考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对《孙权劝学》的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孙权劝学》文本,理解故事内容。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
3. 内容讲解:教师讲解《孙权劝学》的故事背景,解释孙权劝学的意义和目的。
4. 讨论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孙权劝学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孙权劝学》中的道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5. 例题讲解:教师给出实例,示范如何运用《孙权劝学》中的道理解决问题。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思考,共同解决问题。
6. 随堂练习:学生自主完成练习题,巩固对《孙权劝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7. 背诵:教师引导学生背诵《孙权劝学》的内容,检查学生的背诵效果。
六、板书设计1. 《孙权劝学》故事背景2. 孙权劝学的智慧和方法3. 如何运用《孙权劝学》中的道理解决实际问题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根据《孙权劝学》的内容,写一篇关于劝学的短文。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孙权劝学》的内容有了深入的理解和记忆,能够背诵并运用其中的道理解决实际问题。
但在讨论交流环节,部分学生对孙权劝学的智慧和方法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讲解。
拓展延伸:学生可以进一步阅读《三国志》其他篇章,了解孙权和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深入研究孙权的治国理念和智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孙权劝学》名师教案核心素养1.语言建构与运用读准字音,认识作者,了解有关文学常识,识记课文重点字词,培养文言文语感。
2.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文本内容,体会蕴含的道理。
3.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的神态、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4.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名人治学精神,从故事中获得启示。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作者、作品(2)积累文言词汇,理解课文内容。
能力目标:理解并运用成语“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刮目相看”情感目标: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1.品味人物对话时表现出来的人物形象特点。
2.联系实际,让学生真正领悟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方法:文献法、朗读法、圈点勾画法、合作交流法教学过程及内容: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作品(2)积累文言词汇,理解运用成语,朗读并尝试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难点:1.学习使用古文工具书;2.结合上下语境理解文言实词。
一、对联导入以前我们学过一篇关于为学的文章,便是王安石的《伤仲永》。
那如今,我们在这一课,依旧是关于为学的故事。
主人公是三国时的武将吕蒙。
来一次,时光穿越,当仲永遇见吕蒙,他们又会有怎样的对话呢?留一副对联的上联于此,希望同学们学完了这篇文章,能对上一对?看看诸位才子佳人是否能够应景!上联:才比天高,环谒休学仲永泯众人。
期待你的下联!让我们先走进《孙权劝学》这篇文章,深入解读后再来玩味之!先自我按古文三步法,一读这篇文言文!读出味道,读出疑问。
二、读文知事1.了解作者、作品学生读注释(1),勾划重点。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即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
2. 二读,读准字音、读出停顿师范读课文后,学生自由读,提示注意生字的读音强调重点字的读音卿 (qīng) 孰(shú) 涉猎(shè) 为博士(wéi) 遂(suì) 更( gēng) 邪(yé)再指名学生读,最后学生齐读。
以多样读的方式来找寻语感。
三、读懂文意(1)学生结合注释,边读边翻译,划出不懂的词句,小组讨论(2)学生推举代表翻译课文,师纠正学生翻译的不准确的地方。
(3)师强调重点文言字词:但.当涉猎:只,只是。
孰.若孤:谁,哪个。
乃.始就学:于是,就。
及.鲁肃过寻阳:到了……的时候。
即更..刮目相待:重新。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何:怎么;之:无意义(4)找出本课的成语。
吴下阿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吴国大将吕蒙。
后泛指缺少学识才干的人刮目相待:意思是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来看待。
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四、课时作业1. 《孙权劝学》选自《》,是()(朝代)()(人物)主持编纂的一部(),记载了从()1362年间史事。
其目的是“观古今之通变,明治乱之得失”。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掌握。
参考答案: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编年体通史战国到五代2.给本文用“/”画出节奏,便于更准确的朗读。
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3. 孙权劝吕蒙学习的原因和目的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参考答:①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②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4.请你尝试用你的方言来演绎一遍孙权劝学这个故事,说不定别有味道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将课下的注释,用挖坑法的方式来巩固一遍!(何为挖坑法?简单点就是需要你将注释里的原词抄下来,后面打一个括号。
待全部抄录后,再关着书,自己填上。
最后再翻书核对一遍,便于你掌握。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运用三字归纳法,把握本课文言知识。
2.品味人物对话时表现出来的人物形象特点。
3.联系实际,让学生真正领悟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1.学习用三字法总结归纳文言知识。
2.品析人物的形象。
一、竞赛释疑,随文就言本文是一篇奇文也,在老师的精心建构下,猛然发现可以组成一部浩浩汤汤的“三字经”。
让我们来找寻一下这万剑归“三”吧!以竞赛抢答的方式,来看看谁能眼疾手快!掌握更实在!1. 《孙权劝学》选自司马光主编的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卷六十六(中华书局1957年版),是根据《三国志·吴志·吕蒙传》及裴松之注引《江表传》的有关文字改写的。
2. 三个字音:当、为、更这几个都是多音字。
“当涂”意即“当道、当权”,应读作dāng;“但当涉猎”的“当”当“应当”讲,也应读作dāng。
“为博士”“自以为”中的“为”都作动词,读wéi才对。
“即更……”句中的“更”释为“重新”,具动词意味,读g ēng。
3.三个多义词:事、以、见“掌事”之“事”,可当“事务”讲,含有一定的“责任”;“往事”之“事”,即“事件,事情”。
“以”,在“以军中多务”中作介词“用”,在“自以为大有所益”中与“为”组成“认为”。
“见”在“见往事耳”和“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中分别为“知道”与“认清,识别”的意思。
4.三个古今异义词:治、博士、但“治”,研究,今为“治理”义;“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今为学位最高一级;“但”,只,今为转折连词。
5.三个句末语气词:邪、耳、乎“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句末的“邪”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吗”;“见往事耳”句末的“耳”表示限制语气,可译为“罢了”;“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句末的“乎”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
6.三个称谓:孤、卿、大兄古时王侯自称“孤”,孙权即是。
古代君王对臣子、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以及朋友之间表示亲切的第二人称为“卿”,前者如孙权称谓吕蒙,后者如鲁肃称谓吕蒙。
“大兄”即长兄,文中吕蒙对同辈年长者鲁肃的尊称。
7.三个成语: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刮目相待“吴下阿蒙”即当年在吴县时的阿蒙,或说是三国时吴国名将吕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
后泛指缺少学识和文才的人。
“士别三日”即读书人分别后三天,或说是有道德和才能的人相隔了一段时间,特指有了明显的长进,一般与“刮目相看”连用。
也可以单独使用,褒讲久违的友人有能耐或者本事等等。
“刮目相待”即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也作“刮目相看”。
8.三个古汉语句式:非复、何见事、遂拜蒙母“非复吴下阿蒙”译作“不再是原来那个吕蒙了”,是个判断句。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译作“老兄你看起事来怎么不能早一点看到它的发展情况呢”,“何见事”即“见何事”,疑问句宾语前置,是个倒装句。
“肃遂拜蒙母”译作“鲁肃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拜”后省略介词“于”,是个省略句。
9.三个人物:孙权、吕蒙、鲁肃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
从孙权的言语中可见其如何善于劝说,可感其怎样的对吕蒙亲近、关心、期望。
这里是国君对臣子的“教训”口吻。
鲁肃亲见吕蒙的变化之大竟然判若两人,情不自禁,说话用了“赞叹”口吻。
吕蒙的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态度坦然得当之无愧,话里不乏“责备”口吻。
孙权劝得认真,鲁肃与吕蒙调侃得多趣,二者情调不同,三人性格有异。
10.三个层次:劝、学、变短文剪裁讲究,详略得当。
第一层重点突出孙权善“劝”,命令未奏效时,孙权又用自身学习的体会再劝,并驳回吕蒙的借口。
第二层写吕蒙“就学”,吕蒙不得已开始学习,至于如何刻苦学习、如何日见长进,文章只字未提。
第三层写吕蒙学习后的变化,仅用一个“及”字,引出吕蒙学习的效果。
11. 三个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本文是记叙文,按时间的推移和事件的发展进行记叙,情节完整,重点突出。
对话描写、神情描写(“大惊”)、动作描写(“拜蒙母”)均能生动传神,使人物形象富于情味。
孙权的议论(论点:“不可不学”;论据:“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以及鲁肃与吕蒙的“论议”融汇于记叙间,顺应了展开情节和突出主题的需要。
二、总结课文,指导背诵1.四读,读出语气。
点拨揣摩人物说话时的神态心理,进而把握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孙权:(1)“不可不学!”——语气坚决、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不悦、责备。
(3)“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鲁肃:“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吃惊,赞叹。
吕蒙:“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深感自豪。
引导学生从对三个人物语言的分析中概括其性格特点孙权:关爱部下好学善劝联系“结友”一句,鲁肃和吕蒙的性格特点鲁肃:敬才爱才吕蒙:听劝好学2. 总结: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
先写孙权劝学,吕蒙就学;后写鲁肃“与蒙论议” ---赞学,“结友而别”。
3.启示:(可作参考)1)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
2)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事物。
3)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习,坚持读书是有益的。
4)要善于听取他人的建议或意见5)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广泛涉猎就会学有所成。
6) 不但自己要学好,还要催动附近的人也要学习,让社会也一起进步。
4.创意对联,扣文章内容和学生对对子。
结束本文教学。
三、课时作业1.以三字经的方式来总结概括《孙权劝学》了本文的知识点。
给你的同桌说说分别有哪些“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从以下的对话中,可以看出说话人怎样的口吻、神态和心理?①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孙权对吕蒙说话,表现出君主对臣子的关切之情,从自身的体会谈起,既亲切又中肯。
②(鲁肃)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表现出鲁肃的惊异之色,完全出乎他的意料,显出既敬佩又羡慕的神态。
③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表现出吕蒙学有大进步,非常坦率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