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2 多点地震动输入

合集下载

地震反应谱的形成

地震反应谱的形成

地震反应谱的形成地震反应谱是描述地震动作用下结构反应的重要工具,它对于地震工程和结构工程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介绍地震反应谱的形成过程,包括地震动输入、结构动力学模型、地震动记录的选择与调整、反应谱的计算方法、谱曲线的归一化处理、反应谱的验证与应用以及地震动记录的质量控制等方面。

1. 地震动输入地震动输入是形成地震反应谱的第一步。

地震动是一种复杂的、随时间变化的动力学现象,包含多种频率成分和空间分布。

地震动的输入通常采用地震观测记录或人工地震动记录。

其中,地震观测记录是实地测量得到的地震动的记录,而人工地震动记录则是由地震工程模型试验或数值模拟得到的地震动。

2. 结构动力学模型结构动力学模型是用来描述结构在地震动作用下的动态响应的数学模型。

该模型通常由质量、刚度和阻尼等参数组成,可以用来模拟结构的振动行为。

在形成地震反应谱时,需要根据所研究结构的类型和特点,选择合适的结构动力学模型,并将其与地震动输入进行耦合。

3. 地震动记录的选择与调整在形成地震反应谱时,需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震动记录。

选择的地震动记录应该能够反映地震过程中不同频率成分的能量分布,并且与所研究结构的特点相匹配。

此外,还需要对选择的地震动记录进行调整,以适应不同的结构和场地条件。

4. 反应谱的计算方法反应谱是指结构在地震动作用下的最大反应值与地震动输入的函数关系。

反应谱的计算方法包括时间历程法和傅里叶变换法等。

其中,时间历程法是通过直接模拟结构在地震动作用下的时间历程响应来计算反应谱;而傅里叶变换法则是通过将地震动输入进行傅里叶变换,然后计算结构在不同频率下的响应值,再将其进行逆变换得到反应谱。

5. 谱曲线的归一化处理由于不同结构和场地条件下的反应谱具有不同的量纲和尺度,因此在比较和应用不同反应谱时需要对其进行归一化处理。

归一化处理通常采用最大值归一法,即将反应谱的最大值归一化为1,其他值按比例缩放。

此外,还可以采用其他归一化方法,如对数归一化、平均值归一化等。

多点地震激励下考虑地形变化输电塔线体系的响应分析

多点地震激励下考虑地形变化输电塔线体系的响应分析

输 电塔 - 线耦 联 体系属 于大 跨 度 空 间结 构 , 随 着输 电线 路 电压 等级 和输 电容 量 的提 高, 输 电塔 的高 度和线 路 的档距 也极 大增 加 , 达 到几 百 米 甚 至超 过 千 米 ; 由于地 震 动行 波
效应 、 部分 相干 效应 和局部 场地 效应 的影 响 , 各 基输 电塔处 的地 震 输入 不 相 同 , 而 现行
第2 l 卷 2期 2 0 1 3 年 4月
应用 基础 与工 程科 学学 报
J OU RNAL OF B AS I C S C I ENC E AND ENC I N EE RI NG
中图分类号 : T U 3 1 1 . 3 文献标识码 : A
Vo 1 . 21. No . 2
摘要 : 分 别建 立 了中塔 位 于谷地 和 峰顶 的输 电塔 线 耦 联体 系 三维 空 间有 限元模 型, 模 拟 生成 考 虑地 形 变化 场 地 上 的 多点地 震 动 , 运 用 非 线 性 动 力 时程分 析 方 法, 进行 多点地震 激励 下地 形 变化输 电塔 线体 系的地震 响 应数值 模 拟. 考 虑 多点 地 震 动 中的行波 效应 、 部分 相 干效 应和局 部场 地效 应. 分析 多 点地震 动 中行波 效 应 和局部 场地 效 应对 结构地 震 响应 的影 响 , 并将 计 算 结果 与 一致 激励 下 的结 果 进行 对 比. 研 究结果 表 明, 无论 输 电塔位 于 峰 顶 还是 谷 底 , 受行 波 波速 的影 响很
震 中已经观 测到 , 结构 物 的地震 响应 受地 形 的影 响较 大 , 特 别是 对 于需要 考虑 地震 地面运 动 空 间变化 影 响 的大 跨 度 结 构 , 如 长 的跨 谷 桥 和 大 坝 等 引, 地 震 动 有 地形 放 大效 应 , 不 容 忽视 . 1 9 7 1 年S a n F e r n a n d o地震 时 P a c o i ma 坝 的加 速度 记 录 及 1 9 8 7年 Wh i t t i e r N a r r o w s

地震波输入

地震波输入

地震波输入目前,地震波输入以加速度时程输入为主.在不考虑土-结构共同作用问题中,该加速度时程是固定基底的加速度-时间曲线;考虑土-结构共同作用问题中,这一加速度时程是基岩运动的加速度-时间关系.不同的地震波输入位置都可以称为地震波输入面.从实质上讲,在地震动力响应问题中,地震波的时程曲线是地震输入面的运动约束条件.从数理方程的角度看,这一条件是一个边界条件.结合目前我们常用的加速度时程,这一条件可以表述为:地震波输入面上各点运动的加速度等于\地震波加速度时程\对应时刻的值.当我们引入达朗贝尔原理后,我们可以在非惯性系上是用牛顿运动定理.同样,我们可以以地震输入面为参照系,这样就需要在结构上施加相应的惯性力,以保证牛顿定理的适用性.因此,实际上我们输入的惯性力是并不存在的.在数学上看,这一方法实质上是把运动边界条件换为固定边界.在ANSYS中,ACEL命令是给物体施加加速度场,那么通过这种命令输入地震波实际上是在求解结构相对于地震波输入面的位移.D命令是给结构施加边界条件的命令,在瞬态分析中,加速度可以作为有限元荷载施加在节点上,我们可以将地震的加速度时程施加于地震输入面,这一模型求解的就是结构的绝对反应.*SET,NT,500 ! 假如有500个地震波数据点*SET,DT,0.02 ! 每个地震波数据点之间的时间间隔是0.02*dim,AC1,,NT,1 !定义X方向加速波的数组!*dim,AC2,,NT,1 !定义Y、Z方向加速波的数组如果有的话 !*dim,AC3,,NT,1 *vread,AC1(1),elcentro_EW,txt,,JIK,1,NT !读入X方向地震波文件(elcentro_EW.txt)到数组 (F16.2)!*vread,AC2(1),elcentro_NS,txt,,JIK,1,NT !读入Y、Z方向地震波文件、如果有的话 !(F16.2)!*vread,AC3(1),elcentro_EW,txt,,JIK,1,NT !(F16.2)*DO,I,1,NT !加载求解 ACEL,AC1(I),AC2(I),AC3(I) TIME,I*DT SOLVE其实很简单您只需把地震波当做很多加速度输入就行下面是命令流NT=1000 !时程曲线有NT个点 DT=0.01 !时间间隔 *dim,ac,,NT/input,tianjin,txt !天津波 /SOLUANTYPE,TRANS !瞬态分析*do,i,1,NT ACEL,0,ac(i),0 TIME,i*DT solve *enddo对于地震波的数据有很多例如上述的天津波以下是其格式举例: ac(1)= -0.06334598 ac(2)= -0.04417088 ac(3)= -0.02188456 ac(4)= -0.00622243 ac(5)= 0.01599961 ac(6)= 0.03431334 ac(7)= 0.05332774 ac(8)= 0.07603510 ac(9)= 0.09322070 ac(10)= 0.11568701希望对您有帮助!对于博研波的输入,可以把荷载记录做成文件,利用apdl的读取功能读入倒数据库中。

第四讲-2 多点地震动输入

第四讲-2 多点地震动输入

t s d u u u u g u g 0
u s为由于基础位移u g的拟静力位移,显然随时间而变化; u d 为结构的动力位移; 当结构各基础经历一致地面运动时p g (t ) 0.
k k T g
2, 直接积分法(动力时程反应分析) 动力时程反应分析可以描述结构在动力荷载作用下的结构反应 情况,对大跨度结构来说主要分为结构建模和结构输入两大部分。 近年来,随着计算手段的完善和具有较强分析模拟能力软件的开发 与利用,结构特别是大跨度结构的地震反应分析有了深入、全面的 发展,较之20世纪80年代以前主要以SAP或ADINA软件为蓝本的分 析更推进了一步,出现了一些国内外通用的计算软件。 目前各国学者对结构动力时程反应分析,在结构建模方面多采用三 维动力分析模型,并着重对地震波输入模型的影响效果进行深入的 探讨。地震波在介质中传播对大跨度结构地震时程反应影响的有效 模拟是近年来在大跨度结构抗震研究的热点之一,其中尤以多点输 入模型的建立为主要研究领域,主要以分析空间两点地震波的变异 规律,如行波效应、传播衰减、频率变异、入射角度变化等为主。 直接积分法是在结构的各支点输入地震动,求出结构的反应时程。 鉴于多点输入的特殊性,结构反应计算公式必须重新推导。
t m g u g cu t cgu g kut k g u g 0 mu
ut u s u d
d cu d kud p eff (t ) mu s m g u g ) (cu s cgu g ) (kus k g u g ) p eff (t ) (mu
地震发生时,从震源释放出来的能量是以波的形式传至地表,引起地面振动。 对于平面尺寸较大的结构,各支点的地震动是不同的,产生变化的原因大致有三 点。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修订动态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修订动态
(1)场地土液化判别的深度范围为地面下20 m。 (2)判别公式:液化判别标准灌入锤击数临界值
原公式: N c r N 0 0 .9 0 .1 d s d w 3 /c
现公式: N c r N 0 0 .6 l n d s 0 .1 d w 0 .5 3 /c
完好,按非性能 基本完好, 性能2 设计相关规定 变形略大于弹性位移限值
罕遇地震
基本完好, 变形略大于弹性 位移限值
塑性变形不大于2 倍弹性位移限值
性能3
完好,按非性能 轻微损坏, 设计相关规定 变形不大于2倍弹性位移限

塑性变形约4~5倍 弹性位移限值
完好,按非性能 轻~中等破坏,
不严重破坏
性能4 设计相关规定 变形小于3倍弹性位移限值 变形不大于0.9倍
13
从抗震能力的等能量原理,当承载力提高一倍时,延性 要求减少一半,构造所对应的抗震等级大致可按降低一度的 规定采用。延性的细部构造,对混凝土构件主要指箍筋、边 缘构件和轴压比等构造,不包括影响正截面承载力的纵向受 力钢筋的构造要求;对钢结构构件主要指长细比、板件宽厚 比、加劲肋等构造。
R /FEk 5~6
—R U按材料最小极限强度值计算的承载力;钢材强度可取最小
极限值,钢筋强度可取屈服强度的1.25倍,混凝土强度可取立方 强度的0.88倍。
22
承载力设计方法
• 极限值复核,不计入作用分项系数、承载力抗震调 整系数和内力调整系数,材料强度取最小极限值。 其中,钢材强度 的最 小极限值fu约为钢材屈服强度 的1.35~1.5倍;钢筋强度 取钢筋 屈服强度fy的1.25倍; 混凝土强度取立方强度的0.88 倍 。
设计值复核,需计入作用分项系数、抗力的材料分项系数、 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 不计入不同抗震等级的内力调整系数.

地震作用等效节点荷载输入

地震作用等效节点荷载输入

• 将这三种波产生的等效节点荷载叠加,即可得出每个单元上 的等效节点力,在有限元模型中对其进行输入,可得到地震 波作用下模型的位移响应。 • 目前正在ABQUS软件上进行输入,还未输出结果。
• 后面 (-1,0,0)
F
−x bx ⋅ ⋅ h 2H − h h 2H − h = Ab { K BN [ u 0 ( t − ) + u 0 ( t − )] + C BN [ u 0 ( t − ) + u 0 ( t − )] cs cs cs cs
− Fby x = 0
F
−x bz
⋅ h 2H − h = Ab ρ c s [ u 0 ( t − ) − u 0 ( t − )] cs cs ⋅
⋅ ⋅ h 2H − h h 2H − h F = Ab {K BT [u0 (t − ) + u0 (t − )] + CBT [u 0 (t − ) + u 0 (t − )]} cs cs cs cs y bx y Fby = 0 y Fbz = 0
• 剪切波(yz面)作用下各个面上节点的等效荷载: • 底面 (0,0,-1)
F F
−y by
λ
−y bz
• 右面 (0,1,0)
y Fbx = 0 ⋅ h 2H − h F = − Ab [w0 (t − ) − w0 (t − )] cp cp cp y by ⋅ ⋅ ⋅ h 2H − h h 2H − h F = Ab{K BT [w0 (t − ) + w0 (t − )] + CBT [w0 (t − ) + w0 (t − )]} cp cp cp cp y bz
− Fby z = 0 − Fbz z = 0

大跨空间网架结构多点输入地震反应研究

大跨空间网架结构多点输入地震反应研究
J KvJt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度方 向约束地基 节点 ,这 时只 需要 为每 一荷 载步 指定 时 间 和相应的加速度 的方 向和大小即可。具体过程 为 : 建立有 限元模 型并 设置 支座 约束 一 选定求 解类 型 一确 定载荷步选项和分析选 项 一定 义第 一支 座所需 地震 波 文件
并输 人数据一根据各 支座 间时 差定 义并输 入其 他 支座需 要 的地震波文件一等待求解过 程一进行计算数据 的后 处理
摘 要 :本 文进行 了多点地 震动 输入 时 ,大跨 空 间网 架结构的动 力 有 限元 分析 ,介 绍 了求解 动 力方 程 的 方法 , 并且给 出了运用 大型有 限元 软件 实现 的过 程 ,通过 具体 算
例 的 分析 ,给 出 了 空 间 大跨 网 架 结 构 多 点 地 震 动 输 入 下 的
M x s+ C +K X xs s=一M Xh - I一/h —C} , q xh } X
钢 ,密度 780k 0 e ,弹性模 量 2 000 P ,泊松 比0 3 /m 1 0 G a .。 Ⅲ类场地 ,地震设 防烈度为 8度 ,采用真实强震 E 一C nr 1 et o
4 00 ) 300
M + C Yt Y t+K 。 = 一 M 一 C Y Yd s Y 一 M Xt一 C Xb .
() 6
动力性能规律 ,对工程具有一 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 词 :大 跨 空 间 ; 网 架 结 构 ;多 点 输入 ;地 震 反 应
中 图 分 类 号 :T 3 13 U 1. 文献 标 识 码 :B
0 前

式 中 =一K
称 为拟静 模态矩阵 ; 为结构 内部 =0 这样 ,

部分悬跨海底管道多点输入地震反应分析

部分悬跨海底管道多点输入地震反应分析

沿 管 道 长度 方 向 各 点 的地 面运 动 可 能 发 生 显 著 变 化 。这 种地 面运 动 的变化 性可 能使 管道 的地震反 应
大 于按 各点 地 面运动 相 同考虑 的情 况 。 在 本 次 研究 中 , 虑 了地震 动 的空 间 变化 特 性 考 对 海底 管道 地震 反应 的影 响 。建立 了部 分悬 跨 的长 距离 海底 埋 设管 道分 析模 型并 进行 了三 维 多点输 入 地震 反应 分 析 。 一步 研究 了地 震动 空 间变化 性 、 进 管 道参 数 、 床 参数 等 因素对 海 底 管 道 地 震反 应 的影 海 响 , 出了数 值结果 并 进行 了讨论 。 给
, N- 1 I
1 空 间相 关 多点 地 震 动 的模 拟
作 用下海 底 管道 与海 床之 间 的随机 接触 问题进 行 了 研 究E 。K rh n a m 等研 究 了非埋 设海底 管道 在 es e b u
各种断层作 用下 的蛇形 弯曲行为 L 。Z o 8 h u等分析 了 ] 海底悬 跨管道 的地震 响应并 提出 了振 动控制 方法L 。 9 ]
行 了实 验研究n Du n等 基于塑性 滑移理论研究 了 。 a 海底 管道与海床 土之间 的相互作 用 问题E] n。
在 以上 的研究 中 , 只有Dat t a和Mah l 虑 了 s ay考
随机 地 震 信号 相 干损 失 的影 响 , 他 研 究 均 假设 地 其 面运 动在 整个 海底 管道 基础 范 围 内相 同 。这种假 设 与实 际 的地震 动情 况不太 符合 。 实上 , 事 由于地球 介 质 构 造 的复杂 性 ( 向异 性 , 均 匀性 ) 一 次地 震时 各 不 ,
道 多 点 输 入 计 算 模 型 , 此 推 导 了 多 点 输 入 运 动 方 程 , 用 了一 种 改 进 的 多 点 地 震 动 模 拟 方 法 生 成 了空 间 相 关 多 据 采 点 地 震 动 时 程 并 对 海 底 管 道 进 行 了3维 多点 输入 地 震 反 应 时 程 分 析 。 比较 了海 底 管 道在 不 同 地震 输 入 模 型 ( 多点 输 入、 波输入 、 行 一致 输 入 ) 用 下 的地 震 响 应 。同 时 进 一 步 分 析 了地 震 动 空 间变 化特 性 、 型 计 算 长 度 、 跨 段 长 度 、 作 模 悬 管 道 外径 、 管 壁 厚 、 凝 土 配 重 层 厚 度 以 及 海 床 坡 度 对 海 底 管 道 多 点 输 入 反 应 的 影 响 。 析 结 果 显 示 地 震 动 的 空 钢 混 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力时程反应分析
初步分析
数值计算
几何非线性
三维线性
三维非线性 材料非线性
反应谱方法
地震波输入模 型
土-结相互作用
结构控制与健康诊断
1 , 反应谱法 反应谱法是现行结构工程抗震规范普遍采用的估算等效地震作用的 方法,这种方法能方便地给出结构较为合理的最大反应,在工程设 计中应用最为广泛。反应谱法的一个基本假定就是地震地面运动是 一致的,因此反应谱法原则上不能直接用于求解多支座结构具有不 同支座运动时的地震作用。其基本上适应于结构非线性反应不大, 地震输入变异性较小的结构的地震作用估算。由于大跨度结构具有 较强的空间振型耦合和结构的非线性效应,以及地震荷载输入在这 种情况下存在的空间与时间变异,因此对大跨度结构地震响应的估 计存在较大的误差,且无法给出结构的时域响应。20世纪80年代后, 采用反应谱分析大跨度结构的地震作用,已不多见。 但由于反应谱法很受设计人员欢迎,所以一些学者开始研究将反应 谱法推广到多点输入这一研究领域。小坪清真等利用反应谱法计算 行进地震波作用下的桥梁结构反应时,没有假定各支点的地震动为 一致,推导出了考虑地震波为行进波时的反应谱计算方法。用反应 谱法求解结构多点输入反应的一个关键问题是组合问题。
2, 直接积分法(动力时程反应分析) 动力时程反应分析可以描述结构在动力荷载作用下的结构反应 情况,对大跨度结构来说主要分为结构建模和结构输入两大部分。 近年来,随着计算手段的完善和具有较强分析模拟能力软件的开发 与利用,结构特别是大跨度结构的地震反应分析有了深入、全面的 发展,较之20世纪80年代以前主要以SAP或ADINA软件为蓝本的分 析更推进了一步,出现了一些国内外通用的计算软件。 目前各国学者对结构动力时程反应分析,在结构建模方面多采用三 维动力分析模型,并着重对地震波输入模型的影响效果进行深入的 探讨。地震波在介质中传播对大跨度结构地震时程反应影响的有效 模拟是近年来在大跨度结构抗震研究的热点之一,其中尤以多点输 入模型的建立为主要研究领域,主要以分析空间两点地震波的变异 规律,如行波效应、传播衰减、频率变异、入射角度变化等为主。 直接积分法是在结构的各支点输入地震动,求出结构的反应时程。 鉴于多点输入的特殊性,结构反应计算公式必须重新推导。
s k g u 0 s k gg u g p g (t )
第一行得到:kus k g u g 0 即:u s ru g , r k 1k g
刚度矩阵分块k可逆吗?
结构多点输入动力方程建立-3:
多自由度体系结构受多点激励的动力平衡方程可表示为:
结构多点输入动力方程建立-1:
多自由度体系结构受多点激励的动力平衡方程可表示为:
t t t c c k k u u u m m g 0 g g mT m cT c k T k p (t ) gg g u g g gg u g g gg u g g
地震发生时,从震源释放出来的能量是以波的形式传至地表,引起地面振动。 对于平面尺寸较大的结构,各支点的地震动是不同的,产生变化的原因大致有三 点。
(1)行波效应 (Wave passage effect),由在不同站点处地震波到达时间的差异所
产生;结构物的平面尺寸和地震动的波长相比可能在一个数量级上,甚至比地震 波的波长还要长,地震波到达各支点的时间不同,这就使得各支点的地震动产生 了时间滞后(相位差);例子:长桥(苏通大桥跨径1088米;杭州湾跨海大桥 全 长36公里)和地下管线。 (2)部分相干效应 (Incoherency effect):由于地球介质的不均匀性,地震波在介质 中的反射与折射,使地震波在其传播方向上的不同位置迭加方式不同,即部分相 干效应;
(3)局部场地效应((Local Site effect):各支点处的局部土壤结构不同,使由基岩
到地表的地震波中各种频率成分的含量不同,即局部场地效应; S
(1)行波效应 (Wave passage effect) ; (2)部分相干效应 (Incoherency effect); (3)局部场地效应((Local Site effect); 不管是哪种因素的影响,地震动的空间变化是客观存在的,这一点已被强震观测 结果所证实。多点输入的研究内容就是在结构抗震计算中如何计入地震动的空间 变化特征。因此,对于大型结构只考虑单维或一致激励是不够的,而应考虑多点 多维地震输入对其结构反应的影响。合理的地震波输入方法考虑地震动场点的振 动相关性(多点激励方式),同时考虑由于地震动的波传播特性使得其到达各桥墩
u t为上部结构的N个自由度的位移向量,其中t表示总位移。 u g 为基础的N g 个自由度的位移向量。 上式中: K , M, C结构参数为已知, u g (t )需要指定。 求u t,和基础支持力p g (t ).
结构多点输入动力方程建立-2:
将结构位移表示为由于基础位移而产生的静力部分和动力部分:
peff (t ) mru g
u uu
t
s
– 基础拟静位移法:
0 m1 p eff (t ) mru g u g 0 m2 m3 0 0
0 1 0 1 0 m3
1969年Dibaj和Penzien在用有限元法分析地震行波对土坝反应的影响 时推导了一套结构多点输入反应的计算方法,他们把结构的总位移 分为拟静态位移和动态位移两部分,拟静态位移可在振动方程中去 掉动力项,用静力法求得,将求得的拟静态位移代回到动力方程中, 可以求得结构的动态位移,将动态位移和拟静态位移相加,可得出 结构的总位移。这套方法后来被广泛用于结构的地震反应分析中。 后来又有很多学者在这方面作了研究。但目前真正的多点输入计算 结果并不多,基本上都是假定地震动为行波,得出的结论也都是在 这个前提下才成立。 但不管怎样有了一套的计算方法,一旦掌握了地震动的空间变化特 性,很容易求得多点输入的计算结果。所以多点输入的关键问题还 是地震动特性。 另外,土—结—桩相互作用,结构控制与健康诊断也是结构抗震研 究的热点之一,现代大规模程序还引入了土单元并建立了土体破坏 模型。已有人尝试将地震波对结构的输入以基岩为输入点,将土— 结—桩作为相互连接的结构整体来进行结构地震响应分析研究。
结构受一致地面激励的动力平衡方程 – 基础参照法?:
mu cu ku mu g
u u ug
t
结构受一致地面激励的动力平衡方程 – 基础参照法:
mu cu ku mu g
peff (t ) mu g
结构受一致地面激励的动力平衡方程 – 基础拟静位移法:
mu cu ku mru g
1,当阻尼矩阵与刚度矩阵成比例时,即
c a1k , c g a1k g
r k 1k g
(cr c g ) [a1k (k 1k g ) a1k g ] 0
2,即使阻尼矩阵不与刚度矩阵成比例,而为一般形式时,与惯性 项相比很小,可略去。 3,对于集中质量体系,质量矩阵是对角阵,所以:
t t t m m c c k k 0 g u g u g u mT m cT c k T k p (t ) gg g u g g gg u g g gg u g g
拟静力位移关系:kus k g u g 0
同时:u s ru g , r k 1k g
g (cr c g )u g ,皆为已知量 peff (t ) (mr m g )u
结构多点输入动力方程建立-4: 等效力的简化:
g (cr c g )u g peff (t ) (mr m g )u
基础有一定的时间差(行波效应) 的方式进行地震反应分析。
多点输入结构反应和单一输入一样,目前分为确定性分析方法和随机分析方法, 确定性分析方法又可以分为反应谱法、直接积分法和随机振动法。结构特别是大 跨度结构的地震响应分析应包括的主要研究内容见下图。现简要介绍目前多点结 构分析中的几种分析方法。
地震作用
t m g u g cu t cgu g kut k g u g 0 mu
ut u s u d
d cu d kud p eff (t ) mu s m g u g ) (cu s cgu g ) (kus k g u g ) p eff (t ) (mu
rk 为影响矩阵的第k列, 是与第k个基础位移u gk相关的影响向量, 是由于第k个基础位移u gk 1而在结构其他自由度处产生的静力位移。
Ng
g mrk u gk (t ) p eff (t ) mru
m diag (mi ), m g 0
g p eff (t ) mru
结构多点输入动力方程建立-5: 拟静力位移可以写成:
u s ru g [r1 r2 u g1 u Ng g2 rN g ] rk u gk (t ) k 1 u gNg
3, 随机振动法 多点输入的随机分析方法是已知各点地震动的自功率谱和互功率 谱(自相关和互相关),求出结构反应的统计特征。 山田善一等、Takemiya等用随机振动理论分析了行波作用下的高架 桥的地震反应; Luco 和 Wong 分析了放置在弹性半空间上的矩形刚性基础的随机反 应。 单一输入情况下,只需要地震动的自功率谱,只要合理地给出地震 动自功率谱模型(平稳或非平稳),结构计算并不困难。 多点输入除了需要各点的自功率谱外还需要测点间的互功率谱,如 果假定地震动为时间的平稳过程,结构计算也不困难,但要给出一 个合理的非平稳地震动的互功率谱模型还需要做较多的研究工作, 而且结构计算也复杂得多。如果再考虑结构的非线性特征,即非线 性结构的非平稳多点输入随机分析,问题变得极为复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