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动机

合集下载

普通心理学t第八章动机

普通心理学t第八章动机
人类的行为主要是由习惯支配的,而不是 由生物驱力支配的。驱力为行为提供能量, 而习惯决定着行为的方向。
P=D×H-I(P,个体的有效行为潜能;D 驱力;H习惯强度;I抑制)
对驱力理论的评价:
支持:该理论得到许多行为主义者的赞同, 可以解释一些人类行为。
批评:但是它无法解释人类行为中的一些 现象,如急中生智、人可以通宵达旦地工 作等等。
需要的种类:
按起源:自然需要vs.社会文化需要
自然需要又称生物学需要,指个体对那些为 维护自己的生命及延续后代所必需的条件的 要求。
社会文化需要指人对劳动、娱乐、交往、求 知、成就和社会赞许的欲求,是人类特有的 需要。
我们害怕孤独
居住在拥挤而嘈杂的人群中的人们,常常 会希望自己能拥有一方安静的、属于他个人的 独有空间,不要受任何人的打搅。为此,人们 设计了可以随时开关的门窗、可以上锁的抽屉 或箱子。甚至有许多人还幻想着有一天能退隐 到深山幽谷中,过与世无争的“隐士”生活。问 题是,这样的生活真的能给我们带来快乐吗?
合理性。 对需要进行了分类。
心理性的
生 发展需要 社


性 享受需要 性
的 生存需要 的
生理性的
马克思的需要分类
3、需要理论
B、莫瑞的需要理论
需要是人的内驱力,在人格形成发展中处于 核心地位,渗透到活动的各个方面。
人的需要分为20种:支配、依从、自治、侵 犯、谦卑、成就、感知、表现、游玩、交往、 拒绝、援助、培养、避免羞愧、防守、对抗、 避免伤害、有秩序、理解和性。
本章概要:
什么是动机? 动机是如何产生的? 动机和行为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 人类不同于动物的社会动机有哪些? 意志行动的特征及过程如何? 我们应具备什么样的意志品质?

第八章 教育心理学学习动机

第八章  教育心理学学习动机

• (四)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 驱力(奥苏贝尔): • 认知内驱力,即一种学生渴望了解和理解,要 求掌握知识并解决问题的倾向。 • 自我提高内驱力,是个体要求凭自己胜任工作 的才能和工作成就而赢得相应地位的愿望。 • 附属内驱力,是学生为了保持家长和教师等的 赞许或认可而努力学习的一种需要。
一、学习动机的含义
• (一)定义:学习动机指个体发动、维持其
学习活动并使其指向一定目标的动力机制。表 现为推力、拉力和压力三种动力因素之间的相 互作用。 • 推力:学生发自内心对学习的愿望和追求,对 学习起推动作用 • 拉力:与学习的外在后果相关,对学习起引诱 作用 • 压力:与学习的外在环境有关,对学习起强制
第四章
学习动机
学习目标
掌握学习动机的概念、分类及动机强度与学习效 率的关系 了解并掌握有关的学习动机理论:强化论、需要 层次理论、动机归因理论、自我效能感理论、成就动 机理论 掌握学习需要的形成和培养 掌握学习动机的激发
第一节学习动机概述
一、学习动机的含义
二、学习动机的结构及作用 三、学习动机与效果
的理由:内容不错的,就指出表达上的问题;文字不错的,就指出立意上 的偏颇。渐渐地,我练就了一双“毒眼”,稍微翻阅一下,便能发现学生
习作里的毛病;养成了一种习惯,不给学生打高分。自以为这两点是“严
师”的必备条件,“严师出高徒”,既然我对学生要求如此严格,那么就 坐等收获,坐等高徒出现吧。
学习动机
但事与愿违,等来的不是令人拍案的佳作,而多是此语言刻板、内容空 洞的习作。更要命的是,不少学生在作文中表现了对写作的厌倦:字迹 潦草,错别字、病句连篇,还有些抄袭之作。我满腔热情,严格要求学 生,希望他们有长足的进步,换来的却是这样一种结果。这是为什么呢? 究竟那里错了呢? 一天,我无意中听到学生在议论作文。有的说最头痛作文,没材料可写。 有的干脆说,你头痛它干什么?随便找一篇“参考”一下,不就完事了 吗?我还没写就知道只能得几分,认真不认真一个样。后来,还有位几 同学在随笔中也表达了类似的看法。

第八章学习动机

第八章学习动机

[分析]内在动机是一种要求自己在困难的挑战面前感到有能力、能作
出决定的先天性需要。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本来会在内在动机的激励下进行某种活动,但 是当他们在有了为此而得到外部强化的经验之后就发生了变化,变得
没有外部奖赏就不再进行那一活动了。
Educational Psychology
四、学习动机的分类
高成就动机者的特征: 事业心强: 有进取心,也比较实际,敢于 冒一定的风险,但又不是盲目 地进行“赌博”; 精力充沛,探新求异,具有开 拓精神; 把个人的成就看得比金钱更重 要,从成功中得到乐趣胜似物 质的鼓励; 想要知道自己活动的结果如何; 选择有能力的人作为工作的同 僚,而不是选择亲近的人。
测验:成就动机
实验:假如你是被试,你前面有五个靶子,放 在远近不同的位置上。a b c d e逐渐远离你。 你的任务是用一粒豆子击中任何一个你选定的 目标。
作为奖励,射中a,奖励10元;b,50元;c, 100元;d,150元;e,200元 那么,你会选择哪个靶子呢?
请问:如果高成就者和低成就者都失败了,各自的心理状态是什么样 的?会采取什么样的行为?
第二节 学习动机理论
一、强化理论-行为主义观点
基本观点
①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是由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赫西等人 提出的,也称为行为修正理论或行为矫正理论。 ②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学习是刺激——反应的联结,而外部强化 是引起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所以。斯金纳认为人或动物为了 达到某种目的,会采取一定的行为作用于环境 ③斯金纳把强化定义为增大行为发生概率的事件。 ④现代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不仅用强化来解释操作学习的发生, 而且也用强化来解释学习动机的产生。 ⑤行为主义的强化理论过分强调引起学习行为的外部力量(外部 强化),忽视甚至否定了人的内在因素和主观能动性对学习动 机的作用,有较大的局限性。

第八章 动机

第八章  动机

第八章动机第一节动机的一般概念一、动机的内涵与功能(一)动机的内涵动机:指发动、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二)动机的功能1、激活功能动机是人的积极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它能推动有机体产生某种活动,如饥择食。

动机的性质与强度不同,激活作用的大小也不一样。

2、指向功能在动机的支配下,有机体的行为将指向一定的目标和对象。

动机不一样,有机体活动的方向以及所追求的目标也是不一样的。

3、维持和调整功能当活动产生以后,人们是否坚持进行这种活动,同样要受到动机的调节和支配。

活动的结果与个体原定目标的对照,是实现动机的维持和调整功能的重要条件。

二、动机与活动的关系动机与活动的关系十分复杂,不同的人,同一活动可能有不同的动机,即各种不同的动机通过同一活动表现出来;不同的活动也可能有同一或相似的动机。

同一个人,活动动机可能是多种多样的。

但有些动机占主导地位,称主导性动机,有些动机处于从属地位,称从属动机。

由于主导动机的性质不同,它和从属动机的关系不同,因而形成了不同的动机的体系。

个体的活动往往不是受单个动机的驱使,而是由它的动机体系所推动的。

在动机与效果的关系上,良好的动机产生良好的活动效果;反之,则会产生不良的社会效果,这就是动机与效果的统一。

第二节需要、诱因与动机一、需要及其种类(一)需要的内涵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它反映某种客观的要求和必要性,并成为个人活动的积极性的源泉。

苏联心理学家波哥斯洛夫斯基指出:需要是被人感受到的一定的生活和发展条件的必要性,它反映有机体、内部环境或外部生活条件的稳定的要求。

(二)对需要的解释1、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

2、需要是人对某种客观要求的反映。

这种要求可以来自有机体的内部(内环境),也可以来自个体周围的环境。

需要总是指向能满足需要的客体或事件,即追求某种客体,并从客体得到需要的满足。

3、需要是人的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体积极性的重要源泉。

第八章学习动机

第八章学习动机

三、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动机具有加强学习的作用
美国心理学家洛厄尔 实验发现:成就动机 较强的一组在完成学 习任务中能够不断取 得进步 ,学习效率相 对较高 ;而成就动机 弱的一组则没有取得 明显的进步 ,学习效 率相对较低。
学习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并不完全成正比 学习动机存在一个最佳水平,在一定范围内,学习效率随 着学习动机强度增强而提高,直至学习动机达到最佳水平 而获得最佳学习效率,之后则随着学习动机强度的进一步 增大而下降。
[启示] 教育最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对学习活
动本身的动机。 “你可以把马牵到河边去,
但你不能使他一定要喝水”。
第二节
学习动机理论
认 知 主 义
一、强化论 (行为主义) 二、需要层次说 (人本主义) 三、自我效能感理论 四、成就动机理论与动机的期望—价值理论 五、控制点理论 六、归因理论 七、成就目标理论 八、自我价值理论 九、自我决定理论


根据有关调查研究显示,我国中小学生的学习动机有以下各种:

羡慕学生的地位与外表(好奇心) 服从家长的决定,实现家庭的希望 希望得到奖励,回避责备 对学习活动或学科内容感到兴趣 争取良好成绩,得到好分数 保持个人在集体中的地位或声誉(自尊感) 争取入队或做个优秀生 维护集体荣誉(集体的责任心与义务感) 升学 选择职业、完成个人志愿 从利己主义出发,追求个人名利 为了祖国的建设,为人民服务,当好接班人
(一)动机与兴趣
兴趣是指趋向某一活动对象的内在倾向。
直接兴趣是对学习本身感到需要而产生的; 间接兴趣是因为对学习将取得的结果感到需要而产生的。 兴趣又可分为三种水平:
有趣是一种被新奇的事物所吸引而发生的直接兴趣。 有趣的定向和深入发展就形成乐趣。它表现为对某种事物的追求和 迷恋,常被人们称作为爱好。

心理学第八章第二节——动机

心理学第八章第二节——动机

差习励 ( 的负作 学担用 ) 生,, 竞 赛 常有反过 要 因损而于 适 竞学会频 量 赛生制繁 失身造的 败心紧竞 而健张赛 丧康气不 失。氛但 学学,会 习习加失 信成重去 心绩学激 。
2
1
返回
2、大力提倡合作学习
是在团队意识引导下的,集体学习方 式,个体中既有相互依存性又由个体 责任感。 通过分工让每个学生分别承担不同的 角色,把荣誉与同组所有成员联系在 一起。
3、运用好表扬与批评的方法 • 表扬的方法:
命名荣誉法 评价赞扬法 默许赞同法 背后赞美法 契机鼓励法 图文表扬法
• 批评的方法:
直截了当法 委婉说理法 表示惋惜法 含蓄影射法 先扬后抑法 戴罪立功法
结果表明: (1)对学习结果进行 评价,能强化学习动 机,对学习起促进作 用;
单纯从个人兴趣出发易忽 视对学习必要性和艰巨性 的认识。(偏废)
教学必须按照学生已有的认 知水平和接受能力,盲目跟 风不切合实际。(作秀)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返回
组织学生参加一定的活动,让他们自己在活动中产生问题
例1:大气压强-覆杯实验导入 将一只玻璃杯灌满水,用一张塑料卡片盖在杯口上,再按 住卡片把水杯倒过来。问,当把手移开后,会产生什么现象? 松手后学生惊讶不已。从而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学习动机的激发和培养
保持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新颖性 创设“问题情景”,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从内部动机入手,培养学习兴趣 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 正确运用表扬与批评 设立科学的学习目标,增强自我效能感 恰当地运用竞争与合作
一、保持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新颖性
1. 2. 3. 4. 教学内容:丰富、有趣、系统性和逻辑性强 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抓住学生注意点 教学方法为教学内容服务 要注意两种偏向:兴趣主义和形式主义

第八章动机(心理学)

第八章动机(心理学)

第⼋章动机(⼼理学)《⼼理学》郭德俊第⼋章动机⼀、什么是动机? P189动机是由⽬标或对象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内在⼼理过程或内部动⼒。

⼆、动机具有哪些功能?通过理解动机的五个特点,总结出动机有三个功能:激活功能、引导功能、维持和调整功能。

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P192通俗理解:假如⼀个⼈同时缺乏⾷物、安全、爱和尊重,通常对⾷物的需求量是最强烈的,其它需要则显得不那么重要。

此时⼈的意识⼏乎全被饥饿所占据,所有能量都被⽤来获取⾷物。

在这种极端情况下,⼈⽣的全部意义就是吃,其它什么都不重要。

只有当⼈从⽣理需要的控制下解放出来时,才可能出现更⾼级的、社会化程度更⾼的需要如安全的需要。

四、动机与⾏为的关系 P1931、同⼀种⾏为可能有不同的动机,即各种不同的动机通过同⼀种⾏为表现出来,不同的活动也可能有同⼀种或相似的动机。

2、良好的动机应产⽣良好的⾏为的⾏为效果,不良的动机则会产⽣不良的⾏为效果。

五、耶克斯道德森定律 P194动机强度与⼯作效率之间不是线性关系,⽽是呈倒 U形的线性关系。

具体体现在:动机处于适宜强度时,⼯作效率最佳;动机强度过低时,缺乏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作效率不可能提⾼;动机强度超过顶峰时,⼯作效率会随强度增加⽽不断下降,因为过强的动机会使机体处于过度焦虑和紧张的⼼理状态,⼲扰记忆、思维等⼼理过程的正常活动。

六、驱⼒理论和诱因理论各⾃的特点是什么? P200-2021、驱⼒理论:所谓驱⼒理论,指的是当有机体的需要得不到满⾜时,便会在有机体的内部产⽣所谓的内驱⼒刺激,这种内驱⼒的刺激引起反应,⽽反应的最终结果则使需要得到满⾜。

当有机体的⽣理需要得不到满⾜时,就会驱使有机体采取有意的⾏为去纠正这些⾝体的缺失或者障碍,所以,可以认为,使驱⼒降低是⾏为发⽣的主要原因 .2、诱因理论:吃饱了的动物在看到另⼀个动物在吃⾷,将会重新吃⾷物,这时的动机是由刺激引起的,⼈类经常追求刺激,⽽不是⼒图消除紧张使机体恢复平衡。

心理学动机

心理学动机
❖ 如“孤独”,是一种心理不平衡状态, 由于缺乏朋友引起,产生对朋友的需要, 这种不平衡状态推动个体去交友。
2、需要的种类
(1)按起源分为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 自然需要(生物需要):饮食、运动、休 息、睡眠、排泄等。反映了人类的生物自 然方面的要求。 社会需要:劳动需要,交往需要,成就需 要等。反映了人类社会的要求。
印刻实验
三、认知理论
(一)动机归因理论 20世纪60年代,心理学家用因果关系推 论的方法,从人们行为的结果来寻求行为 的内在因素,这称为归因。 海德和韦纳的归因理论
A.海德理论:
1.人们在成功和失败时喜欢对结果进行归因。归因分 为两种:内因和外因。
内因是个体本身的因素,如能力、努力、兴趣等。 外因是环境因素,如任务难度,外部的奖惩等。 2.把人分为内控型和外控型两种:内控的人常把成 败归为内因,外控的人把成败归为外因。
德西认为只有自我决定行为才是动机 行为;非自我行为受外在刺激控制,是 无动机的。
(三)班杜拉的自我功效论理论
1.人对行为的决策是主动的,人的认知期待是决定行 为的的先行因素。 2.期待分为结果期待和效能期待两种。前者指个体对 自己行为结果的估计;后者指个体对自己能否有能力 完成某一行为的推测和判断,即自我效能感。 3.自我效能感对个体做出行为非常重要,它直接决定 个体进行某种活动的动机水平。
第八章 动机
“在这个世界上,成功人的比例大概占百分之三, 一般人占了百分之九十七。到底为什么有人会成功、 成为这百分之三的人,有人会一辈子成为普通人, 他成为百分之九十七?这两者的差别到底是在什么 地方呢?”
“在过去十七年当中,我拜访了一百位世界第一 名,他们从奥运金牌,从世界首富,从畅销书作者, 到国家的元首、总理等等。从他们身上,我发现这 百分之三的人,他们有一个跟一般人最大最大的差 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活动动机。
• (二)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 奥苏贝尔把学校情境的成就动机分为认知内驱力
(cognitive drive)、自我提高的内驱力(egoenhancement drive)以及附属内驱力(affiliative drive)。 • 1.认知内驱力:认知内驱力是要求了解与理解知识、阐 述与解决问题而形成的学习动力。
• 成就动机理论 • 成就动机(achievement motivation)是人们在完成任
务时力求获得成功的内部动因。即一个人对自己认为重 要的、有价值的事情愿意去做,并努力达到完美地步的 一种内在推动力量。
• 而对学业成败的不同归因会影响学生的成就期待、情绪情 感反应、行为方式等,从而会影响其学业成就。
知觉及其能力信念。
• 2. 自我效能的形成 • 个体的自我效能,不论准确与否主要是建立在完成任务
的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劝说和情绪与生理状态这四 种信息根源之上。 • (1) 完成任务的经验 • (2)替代性经验 • (3) 言语劝说 • (4) 情绪与生理状态
• 3.自我效能对行为的动机作用 • (1) 影响行为取向与行为任务选择 • (2) 影响人们行为努力程度与坚持性 • (3) 影响个体思维方式和情绪反应 • (4) 影响个体的归因方式
如果把失败归因于可控制的原因,就会感到惋惜、后悔、 羞愧等情绪情感,而当归因于不可控制原因时,就会较少 地产生这种情绪体验。如果把成功归因于可控制的原因, 会更多地引起自豪等积极的情绪体验,如果归因于不可控 制的原因,很少有自豪的体验。
• (四)自我效能理论 • 1. 自我效能概念 • 班杜拉(A.Bandura)提出 • 自我效能是个体对组织和实施某种特定行为操作能力的
目标的预期或期待,或是人们寻求希望的事物或结果的发 生。 • 期望-价值理论中的价值是指主观价值,是指个体对行为 结果的意义或重要性的主观判断。
• 期望-价值理论认为学习动机也同样受到两种力量的作用: 学业成就期望和成就价值。
• 即学生认为学习越重要,越有意义与价值,成就期望越高, 实现学成就的可能性越大,学习的动力也就越大,越容 易取得学业成就。
• 三、学习动机的分类 • (一)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 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分内部动机(intrinsic
motivation)和外部动机(extrinsic motivation)。 • 内部动机是由个体内在需要如好奇心、求知欲、兴趣等引
起的活动动机。 • 外部动机是由外在诱因如奖励、表扬、分数、竞赛等引起
第八章 学习动机
第一节 学习动机概述
• 一、什么是学习动机
• 引发和维持学生进行学习活动,并将学习活动引向学习目标的 动力或心理倾向。
• 学习动机由学习需要和诱因组成。 • 学习需要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满足的心
理状态。满足学习需要的条件或刺激物既诱因。
• 二、学习动机的作用 • 1.学习行为的选择作用 • 2.学习行为和认知过程的维持和加强作用 • 3.学习过程的监控作用
为一般的动机(general motivation )和具体动机 (specific motivation ) 。 • 一般学习动机指在学习活动中努力掌握知识和技能的一种 稳定持久的和广泛的学习动机。 • 具体学习动机指在某一具体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学习动 机。
二、学习动机的主要理论
• (一)行为主义取向的动机理论 • 行为主义心理学不仅用强化来解释学习的发生,而且同
体都具有的一种基本需要,人天生具有自我价值保护的倾向。当个体 的自我价值受到威胁时,个体会极力维护。 • 学校中,学生学习动机的一个重要来源就是对自我价值的维护。研究 表明,大多数学生把自我价值感等同于取得成功的能力,他们把能力 看做是决定个人成败的主要因素,是体现自我价值最重要的方面。
• 三、人本主义取向的动机理论 •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学生生来就具有自我成长的潜力,
• 归因对成功期待与情绪情感的影响 • 如果将成功归因于能力、稳定的努力、任务的难度等稳
定性因素,就会预期在将来还会成功,对未来充满信心, 产生乐观的情绪体验。如果将成功归因于临时的努力、 运气、机遇等不稳定的因素,对随后的类似活动能否成 功就不敢肯定,产生担心等情绪。
• 在失败的情境下,如果将失败归因于能力、天资等稳定因 素,对未来类似活动的成功期望就会较低,会引起失望、 无助、忧郁等不良的情绪反应。如果将失败归因于临时的 努力和发挥不够、机遇不好等不稳定的原因时,不会导致 成功期望的降低,有助于保持乐观的情绪。
教师的任务不只是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为学生设置良 好的学习环境,包括良好的心理环境,无条件积极关注学 生,让学生自行学习并发展其潜力。
样用强化来解释行为产生的原因。 • 学习强化动机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行为受到强化如学
习成绩优异,得到家长、老师的表扬与奖励,同伴地位 提高等,学生将会产生进一步努力学习的动机;如果学 习行为没有得到强化,就不会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动机。
• 二、认知取向的动机理论 • 期望-价值理论(expectancy-value theory) • 期望(expectancy)是指一个人根据经验产生的对实现某种
• 2.自我提高的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指个体因自 己的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赢得相应地位而形成的学习动力。
• 3 .附属内驱力:附属内驱力是指学生为了保持 教师、 家长和同伴们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来的一种努力学习的 动力。
• (三)一般的和具体的学习动机 • 根据学习动机起作用的范围或动机的强弱,可以把动机分
• 4.学业自我效能对学业成就的影响 • 有关学业自我效能的研究表明,一方面学业自我效能会影
响学生学习专业的选择。另一方面,大量研究表明自我效 能与各种认知期望、动机因素、学生学业成就是相关的,
对学生学业任务的完成与学业成就有直接影响。
• (五)自我价值理论 • 科温顿(Covington)认为自我价值(self-worth)的需要是所有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