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讽刺
儒林外史中的讽刺艺术

儒林外史中的讽刺艺术在小说中,吴敬慈用笔触犀利的讽刺手法揭露了当时儒家世家的虚伪、贪婪和世俗。
比如,他讽刺了人们对功名利禄的狂热追逐,揭示了儒家世家为了升官发财不择手段的现象。
在小说中,魏家和曾家的一些人物将功名利禄看得比生命还重要,不惜牺牲真情、友谊和道德底线。
他们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地阿谀奉承、争权夺利,甚至为了财富背叛亲人、欺骗朋友。
吴敬慈通过这些人物的描写,暗讽了当时社会上的一些政治官员、学者和文人的虚伪和狭隘,揭示了功名利禄的盲目追求对人性的腐蚀和侵蚀。
此外,吴敬慈也借助讽刺的笔法揭示了当时封建社会中男尊女卑、婚姻买卖的丑恶现象。
在小说中,一些男性人物对女性的歧视和虐待是随处可见的,他们把女性视为附庸和玩物,不尊重女性的人格和权利。
而在婚姻方面,一些儒家世家把婚姻当成一种交易,用金钱和地位来换取婚姻,完全忽略了婚姻的纯真和真情。
吴敬慈通过这些人物的描写,讽刺了封建社会中的男尊女卑思想和婚姻买卖的弊端,展现了对人性的关怀和拯救。
除此之外,吴敬慈也通过描写一些儒家世家的教育观念和方式,讽刺了其独断专行、不重视学生个性和创造力的缺陷。
在小说中,一些儒家世家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惜欺瞒学生、扭曲真理,让学生只知书本知识,而缺乏实践和创新。
这种教育方式把学生们束缚在形式主义的牢笼里,剥夺了他们的独立思考和探索的能力,使他们变得愚昧和盲从。
吴敬慈通过这些人物的描写,讽刺了儒家世家对教育的狭隘和局限,揭示了封建社会中教育的问题和危害。
总的来说,《儒林外史》是一部反映封建社会风气的讽刺小说,通过对儒家世家的描写和讽刺,展现了作者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和关怀。
通过讽刺的手法,吴敬慈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一些弊端和问题,提出了对封建社会的改革和改进。
这部小说以其深刻的见解和独到的分析,充分展现了作者的讽刺艺术,为后人提供了反思和启示。
儒林外史中含讽刺意味的句子及出处

儒林外史中含讽刺意味的句子及出处讽刺科举制度的虚假与腐败"已任县令,才去补生员"(第六回)——揭示了科举制度与实际官职的不一致,讽刺了官场中的腐败和走后门。
"不读书亦可中,不中亦可读"(第六回)——进一步批判科举制度的荒谬性,读书并非中举的必要条件,中举也不代表有真才实学。
讽刺士大夫阶层的虚伪与贪婪"面孔像关老爷,肚子像弥勒佛"(第十七回)——以关公和弥勒佛的外貌特征,讽刺了士大夫阶层外表庄严、内心贪婪的矛盾形象。
"道貌岸然,却不是好东西"(第三回)——揭露了士大夫的虚伪本质,外表道貌岸然,实则内心险恶。
"逐臭之夫,见风使舵"(第四十八回)——讽刺了士大夫阶层的趋炎附势和见利忘义,他们追逐权力和利益,不惜出卖灵魂。
讽刺腐败官场的官僚作风和官商勾结"官油子,两面光"(第九回)——形容官员圆滑世故,左右逢源,巧妙地周旋于各方势力之间。
"州官放火,庶民点灯"(第三十回)——讽刺官场中下级官员违法乱纪,受到上级官员包庇袒护,导致民不聊生。
"贪赃枉法,包揽词讼"(第四十八回)——揭露了官商勾结的黑暗,官员利用手中的权力,为商人提供保护,牟取不法利益。
讽刺知识分子的迂腐与守旧"一团和气,四体不勤"(第四回)——嘲讽知识分子的脱离现实,沉迷于空谈,缺乏实际动手能力。
"迂腐之见,死守经书"(第十七回)——批评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僵化,只知死读书,而不肯接受新思想。
"不知变通,墨守成规"(第十九回)——讽刺知识分子的保守和教条,不肯随时代变化,固守陈规陋习。
讽刺社会风气的虚荣与浮夸"粉脂上阵,文章误国"(第十二回)——揭示了社会风气浮夸虚荣,以貌取人,导致真正有才华的人才受到忽视。
举例论述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举例论述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吴敬梓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儒士生活的描写,展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败。
该小说以讽刺为主题,通过对人物、事件、制度等的讽刺揭示了封建社会的种种荒谬和虚伪。
以下是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的十个例子:1. 讽刺科举制度小说中的主人公孙文台是一个怀才不遇的士子,他参加科举考试多次未中。
小说通过讽刺孙文台的遭遇,揭示了科举制度的不公和腐败,以及官员的不负责任。
2. 讽刺士人的功利心态小说中的士人们为了谋取官职,不择手段,甚至不惜与人合谋陷害他人。
他们的行为暴露了士人的功利心态和道德堕落。
3. 讽刺朝廷官员的贪污腐败小说中描写了许多朝廷官员贪污受贿、虐待百姓的情节。
通过对这些官员的描写,小说讽刺了朝廷官员的腐败和无能。
4. 讽刺封建礼教的虚伪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多被突出描写,其中有许多女性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不能自由发展,被迫嫁入豪门。
这种描写讽刺了封建礼教的虚伪和对女性的压制。
5. 讽刺士人的虚伪面孔小说中的士人们常常以仁义道德自居,但实际上他们却心机深重,为了自身利益可以不择手段。
这种描写讽刺了士人的虚伪面孔。
6. 讽刺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小说中描写了不少的官员、士人和底层百姓的生活,通过对他们的描写,小说讽刺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以及上层人物对下层人物的压迫和剥削。
7. 讽刺官员的官僚主义小说中描写了许多官员对百姓的任性和傲慢态度。
这种描写讽刺了官员的官僚主义,以及他们对百姓的不负责任。
8. 讽刺士人的虚荣心小说中的士人们都有很强的虚荣心,他们追求官职和名利,不顾道德和良心。
这种描写讽刺了士人的虚荣心和对名利的贪婪。
9. 讽刺封建社会的封闭性小说中的人物多生活在一个封闭的社会中,他们对外界的事物缺乏了解和认识。
这种描写讽刺了封建社会的封闭性,以及人们的愚昧和无知。
10. 讽刺封建社会的伦理底线小说中的人物往往追求个人利益,不择手段地违背了伦理底线。
这种描写讽刺了封建社会的伦理底线的低下和人们对伦理的漠视。
儒林外史中的对比讽刺例子

儒林外史中的对比讽刺例子
在《儒林外史》中,情节对比是最基础,也是最明显的讽刺方式。
比如范进中举前胡屠户嘴脸——行为:胡屠户又吩咐女婿道;屠户横披了衣服,挺著肚子去了;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被胡屠户知道,又骂了一顿……还有语言上的侮辱:“像你这尖嘴猴腮” “撒抛尿照照”“你那老不死的娘”……这些动作描写处处可以体现胡屠户的傲慢,居高临下;而他所用的语言更是充满市井小人的恶臭不堪。
而范进中举后的胡屠户简直成为了范进的一条温顺的狗——他前后点头哈腰,举手投足间体现着他对范进的过度的,别有用心的关切乃至于毫无客观地吹捧。
比如被要求给范进一耳光时“被众人拗不过,只得连斟两碗酒喝了,壮一壮胆”;“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著头替他扯了几十回。
千恩万谢,低著头笑眯眯的去了。
”……还有“贤婿老爷” “天上的星宿” “你老太太” “我的这个贤婿才学又高,品貌又好”
前后的反差之明显,讽刺之尖锐,令人拍案叫绝。
类似的桥段,还有周进作为童生时仅仅是秀才的梅玖对他爱理不理;而周进当了官后,梅玖甚至给他离了牌位,朝他磕头。
这些尖锐而又令人发笑的讽刺,在好笑之余,更是自然而然地将读者引向了思考。
从这些鲜明的对比中。
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八股取士制度对文人的残害之深和人们在这个可怕的社会下社会各个阶级附炎趋势的现象。
_儒林外史_的讽刺艺术及其意义

_儒林外史_的讽刺艺术及其意义《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吴敬梓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之一、以描写乡试、会试、殿试三级科举考试为背景,讽刺儒家文化的荒谬与封建社会的腐败。
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讽刺儒家文化。
小说通过主要人物秀才父子的遭遇揭示了封建社会中儒家文化的虚伪、假大空和虚无缥缈。
小说中,秀才父子追求功名利禄,拜师讲究官运,这种人云亦云、追求虚荣的行为体现了儒家文化中功名利禄的过分强调,暗示了虚伪的儒家精神。
同时,小说通过描写科举考试中的陈述文的空洞与虚妄,批判了官僚文化中所主张的空洞、形式主义的虚无缥缈,讽刺了科举制度对于真才实学的无视与削弱。
其次,讽刺官僚体制。
小说中以主人公秀才父子的遭遇为线索,描述了乡试、会试和殿试的全过程,揭示了官僚体制中的腐败、拜爷吃爷、狼狗相咬等现象。
秀才父子为了取得功名,不择手段地向上投降,屈从于权贵势力,暗示了官僚体制中的腐败与丑陋。
同时,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具有鲜明的特点,讽刺了官僚体制中相互攀附与利用的关系,通过让读者对这些人物的嘲讽与鄙视,间接地嘲讽了整个官僚体制。
再次,讽刺社会道德沦丧。
小说通过描述秀才父子追求功名利禄、追求虚荣和阿谀奉承等行为,表现了封建社会中道德沦丧的现象。
秀才父子不顾个人的道德底线和良知,为了自己的私利而不择手段,这种道德沦丧的行为在整个小说中得到了极大的讽刺。
通过对个人道德底线的突破,小说揭示了封建社会中道德观念的扭曲与腐化,也对当时社会的道德风气进行了深刻的揭露。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具有深远的意义。
首先,它揭示了儒家文化的假大空与虚伪,呼唤了新文化的崛起与发展。
其次,它对官僚体制和科举制度的讽刺,揭示了当时社会中权力寻租、腐败现象的丑恶,为后来的提供了借鉴。
再次,它对道德的讽刺与警示,提醒人们重视个人道德底线,促进社会的道德进步。
最后,它还对人生的无奈和社会运行机制进行了深刻思考,激发了人们对社会秩序的反思和探索。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吴承恩的《儒林外史》是一场关于对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刻薄讽刺。
书中描写
了上层政客奉行佛家思想和混沌乱象,下层平民受纳谏而采取偏私行为,文人探机多施报应,学者因求称职而图取利益,学校和官场的社会腐败,严重损害了传统教育的公正,让教育沦为以谋取私利为重的空虚形式。
《儒林外史》的讽刺之一是,传统的教育并不能充分达到教育改变社会的目的。
书中描写官场考试多走后门,背景问题成为考试的决定性成分,换句话说,只有凭借其家族背景才有可能考取位子,传统教育失去了意义。
另一方面,书中也指出了文人受封爵制的不合理性,削除了可能崛起的有才识的年轻人,如此一来,不论是人家子弟还是穷苦百姓,也未可得书本医理,高尚知识的传播也被捆绑,教育改变社会都成为一场空中楼阁。
综上所述,《儒林外史》的狠辣讽刺把实际生活中因家庭,利益等问题而造成
的教育腐败一一抨击了出来,通过不容恼火的語言以及负责任的文字,它指出了古代教育制度的种种弊端,诉说着中国古代教育的民主不要求。
把《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延伸至今,可以说,当今高等教育的发展,也暴露出许多不便与矛盾。
受本位货币的影响,受社会经济发展所限,大学教育成本持续攀升,让许多家庭沉重的负担,并且学历与学费成为经济资本的生产力和消费形式,给高等教育以系统性的公正性提出了挑战。
《儒林外史》讽刺了当时社会的哪些现象

《儒林外史》讽刺了当时社会的哪些现象《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深刻地批判了当时社会的种种丑恶现象。
其一,科举制度的腐朽。
在这部小说中,科举成为了束缚知识分子思想和灵魂的枷锁。
众多读书人将一生的精力都投入到科举考试中,妄图通过科举获取功名富贵。
然而,科举考试的内容僵化、形式呆板,只注重四书五经的死记硬背,完全不考察实际的才能和学问。
例如周进,六十多岁还是个童生,受尽了秀才和举人的冷眼和嘲笑。
他参观贡院时,触景生情,竟一头撞在号板上,差点昏死过去。
范进中举的故事更是将科举制度的荒诞展现得淋漓尽致。
范进考了二十多次才中了个举人,当得知自己中举的消息时,竟然欢喜得疯了。
这些情节深刻地揭示了科举制度对人性的扭曲和摧残,它让无数读书人陷入了疯狂和痴迷的状态,失去了自我和尊严。
其二,官场的黑暗与腐败。
书中描写了许多官员的丑态,他们贪污受贿、欺压百姓、结党营私。
比如南昌太守王惠,上任后不问民生疾苦,一心只想着如何搜刮钱财。
他到处打听“地方人情,可还有甚么出产?词讼里可也略有些甚么通融?”他的衙门里充满了“戥子声、算盘声、板子声”。
还有高要县的汤知县,为了显示自己的清正廉洁,竟然将送牛肉给回民师傅的百姓枷了起来,引起了回民的聚众闹事。
这些官员不仅没有为百姓谋福祉,反而成为了社会的蛀虫,破坏了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其三,社会的虚伪和势利。
在当时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再是基于真诚和善良,而是取决于金钱和地位。
一旦某人取得了功名或者发了财,周围的人就会立刻趋炎附势,阿谀奉承;而一旦失势,就会被人冷落和唾弃。
匡超人原本是个善良朴实的青年,但在功名利禄的诱惑下,逐渐变得虚伪狡诈、忘恩负义。
他中举后,为了攀附权贵,不惜抛弃自己的妻子和朋友。
严监生临死前还因为多点了一根灯芯而不肯咽气,这种吝啬和小气的行为反映了当时社会风气的堕落。
其四,道德的沦丧。
书中很多人物为了追求个人利益,不惜违背道德伦理。
儒林外史讽刺手法特点

儒林外史讽刺手法特点
1. 《儒林外史》的讽刺那可真是入木三分啊!就说范进中举那事儿,好家伙,一朝中举他居然疯了,这不是狠狠讽刺了那些一心追求功名的人吗?
2. 它的讽刺多巧妙啊!像严监生临死前还惦记着那点灯的两根灯草,哎呀呀,这把那些吝啬鬼刻画得太绝了,多形象啊!
3. 儒林外史的讽刺手法很隐蔽呀,周进在贡院里痛哭,这背后不就是在嘲笑科举制度的荒唐吗?
4. 书里的讽刺还特别广泛呢!从官员到儒生,各个阶层都没放过,就如同那胡屠户对范进前倨后恭的态度,把人性的丑恶展现得淋漓尽致,这讽刺牛不牛?
5. 它的讽刺还带着点黑色幽默呢,匡超人从一个单纯的青年变成一个虚伪的骗子,这变化让人唏嘘,不就是对社会不良风气的绝妙讽刺吗?
6. 儒林外史的讽刺有时候真让人咋舌!那个王惠一上任就想到敛财,这讽刺得多大胆呀,把官场的黑暗暴露无遗!
7. 瞧瞧,书中对那些所谓名士的描写,表面上夸他们,实际却满是讽刺,就像杜慎卿装模作样地搞所谓的“选美大赛”,真让人啼笑皆非啊!
我觉得《儒林外史》通过这些讽刺手法,生动地展现了封建社会的种种丑恶和荒唐,真不愧是经典之作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林外史》讽刺一、讽刺艺术的基础——真实社会环境的真实:鲁迅先生说:讽刺的生命是真实,不必是曾有其事,但必须是会有的实情(且介亭杂文)。
《儒林外史》写的是明成化末年至万历二十三年期间以儒林为主的人和事,但其所描写的社会环境其实取材自吴敬梓生活的朝代。
统治阶级为了支撑封建末世,维护自己的统治,采取了严厉的文化政策——愚民政策,沿用明朝八股科举制度。
八股禁锢了人的思想,使人的思想僵化。
并且,八股科举是当时入仕的唯一途径,所以知识分子大都致力于研究八股举业,轻视文行出处,成为德行败坏,智能低下的人。
吴敬梓一生经历了家庭的式微,从衣食无忧的优越生活到穷困潦倒、卖文为生使他看到了科举制度如何以功名利禄为诱饵,腐蚀和毒害读书人以至普通平民的心灵。
于是吴敬梓作《儒林外史》乃是如鲁迅所言,“秉承公心,指擿时弊”,当然,这不是一种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心态,因为作为吴敬梓本人在书中的投射,吴敬梓和杜少卿一样,宁愿说自己“生命难保”,也要拒绝廷试、任官。
作者所指摘的是罪恶的八股取士制度,而不是孤立存在的某个人、某些人的品质恶劣而且作者对于事实、世事的讽刺,也并非出于因个人遭遇而产生的对个别人物或对社会的愤激,更无哗众取宠、耸人听闻的用意,而是出于对社会的真切认识,本意是“善良的,他的讽刺在于希望他们改善,并非要捺这一群到水底里”(鲁迅),目的是在于疗救。
人物的真实:儒林外史》不仅描述的社会环境来源于现实,人物也大都在现实生活中有其原型。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说“《儒林外史》所传人物打都实有其人,而以象形谐声或庾词隐语寓其姓名,若参以雍乾间诸家文集,往往十得八九”,钱钟书也是一样,往往都是找身边的人下手,如庄征君的原型是程锦庄,马二的原型是冯粹中等(马、二取冯)。
但吴敬梓不是单纯地把现实生活中的人物照搬到小说中去,而是把一类人共同的特征提炼出来,加以挖掘扩大,概括到一个人物上,使之典型化。
比如像周进和范进一样想依靠科举这条荣身之路赚取功名富贵,却屡试不第,一直考到头发花白还是童生的穷书生比比皆是。
吴敬梓把这些比比皆是、与周进范进的命运遭遇类似的儒生集中起来,塑造了周进、范进这两个人物形象。
典型人物具有广泛性,因此《儒林外史》对典型人物的讽刺就不是针对个人,而是针对这类人,这样便具有更广泛、更深刻的社会教育意义。
二、讽刺视角:矛头对准儒林。
(但毕竟没有点到实处,将矛盾归结于八股取士制度,而没有触及封建国家机器,这里暂且不提)闲斋老人《儒林外史序》指出“其书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有心艳功名富贵而媚人下人者;有倚仗功名富贵而骄人傲人者;有假托无意功名富贵自以为高,被人看破耻笑者;终乃以辞却功名富贵,品第最上一层,为中流砒柱。
”而其中“心艳功名富贵”的典型就是周进和范进两人,周进和范进,到了五六十岁还是个童生,“苦读了十几年的书,秀才也不曾做得一个”,却从来没有对科举死过心,当周进踏入贡院的时候,“不觉眼镜里一阵酸酸的,长叹一声,一头撞死在号板上,直僵僵不省人事”,被救醒后放声大哭,一号间哭不够,还哭到了二号、三号,哭得满地打滚。
在这一哭一撞中饱含着一个老童生对再次进入科场的渴望,简直就是疯了一般痴迷科试。
后几个同行看客说“何不捐他一个监进场”,他立马就“哭的住了”到后来还将这些人认作“再生父母”,“爬到地下就磕了几个头”,对功名向往可见一斑。
“倚仗功名富贵骄人傲人乃至欺人者”的典型就是严贡生严大位(小气的严监生的哥哥),戴的是贡生的帽子,干的却不是人干的事,完全一副厚颜无耻、地痞的无赖嘴脸(邻居王小二一百多斤的猪不小心跑到他家去了,严家直接就把猪关了,王小二去讨猪,严贡生反倒说猪是他的,要王小二“照时值估价,拿几两银子来,领了猪去”,人家没钱,就被严贡生的几个儿子把腿给打折了;还有一个老人向严贡生借二十两银子,立了借据,却没拿到钱,反说要老人还几个月的利钱,还把老人的驴和米都给抢了。
)假托无意功名自以为高,被人看破耻笑者,当属个中名士,其中对牛浦郎的刻画最为典型。
牛浦郎从老和尚那里偷到了牛布衣的诗稿,看到上面写着“呈相国某大人”“怀督学周大人”等老爷称呼的字样,便自想:“这相国、督学、太史、通政以及太守、司马、明府,都是而今的现任老爷们的称呼。
可见只要会做两句诗,并不要进学、中举,就可以同这些老爷们往来,何等荣耀”到了这里,我们才明白,原来“名士”之“名”,不过是避开科举这座万人争过的独木桥,从另一个方向靠近权利的资本而己。
而牛浦郎此后便冒了牛布衣的名坑门拐骗,最后还闹出,牛布衣的老婆牛奶奶,跑到牛浦郎的家里寻夫这么一出闹剧。
三、讽刺手法1.继承夸张的讽刺手法。
《儒林外史》对于人物的某些性格、行为或心态,特别地给予强调,使之能冲击读者情感,增加内容情趣而加深印象。
夸张之笔若以现实生活的角度来衡量时,往往超过了“客观的真实”。
《儒林外史》很擅长使用夸张的讽刺手法扩大被讽刺对象的缺陷,使他们的可笑与荒谬更加突显,但夸张当中又带着适中。
周进撞号板、范进中举发、范母大喜而死(住到新房子里,看着那些“细磁碗盏和银镶的杯盘”说了一句“这都是我的了”,便向后一倒,死了)还有严监生临死前因点了两根灯草而迟迟不肯咽气的精彩描写,皆通过合理的夸张,收到了强烈的讽刺艺术效果。
试看严监生临死前的一段描写……晚间挤了一屋子的人,桌上点着一盏灯。
严监生喉呢里疾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能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几个侄儿和些家人都来江乱着问,有说为两个人的,有说为两件事的,有说为两处田地的,纷纷不一只管摇头不是。
赵氏分开众人,走上前道“爷,只有我能知道你的心事。
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
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
”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
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儒林外史》第五回、第六回)吴敬梓通过这段精彩的描写,将严监生深植在骨子里的吝啬本质加倍放大,一下子将他的形象深深印在我们脑海里,使我们像一记住葛郎台一样,记住了这个中国吝啬鬼。
2.继承对比:吴敬梓长于利用鲜明的对比实现讽刺意图。
一方面展示讽刺对象言论与行动、现象与本质之间的矛盾,造成强烈的反差,让人捧腹大笑。
例严贡生的出场。
他当着张静斋和范进的面说自己“为人率真,在乡里之间,从不晓得占人寸丝便宜,所以历来的父母官都相蒙爱”,后来家里人来报王小二来要猪,严贡生却说“这口猪原是舍下的”,到后来关人的猪、讹人的钱的事实败露,严贡生便“卷卷行李,一溜烟急走到省城去了”,而原来严贡生自说和自己交好的汤知县,听了王小二两人的诉状,说他是“一个做贡生的人,忝列衣冠,不在乡里间做些好事,只管如此骗人,其实可恶”。
不仅率真是假的,连他与知县交好的事也是他的自我吹嘘。
吴敬梓正是通过运用“以己之矛,攻己之盾”的战术,用人物的行动来揭示心口误差,从而撕掉他们的假面具。
另一方面利用不同人物之间性格、行为的对比或同一个人前后行为的对照比较,揭露事物本质,完成讽刺意图。
如范进打秋风,在知县饭桌上的一幕。
原来知县想着范进因“遵制”“居丧守孝尽礼”不用银镶杯箸、象箸磁杯,而用了白颜色的竹夹,却没想到范进一个“在燕窝碗里拣了个大虾元子送到嘴里”,就把他的尽礼的一面给撕扯下来。
还有范进的岳父胡屠夫,从原先的“我自倒运,把个女儿嫁与你这个现世宝穷鬼”“像你这尖嘴猴腮,也该撒泡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着天鹅屁吃”,到后来范进中举,变成了“我这个贤婿,才学又高,品貌又好”“见着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这种见高踩低的“识时务”行径在此对比之下自然流露。
3.白描式的皮里阳秋笔法(发展):在《儒林外史》之中,言语之间“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吴敬梓的讽刺,不像是泼妇式的张口就来,而是把作者自己给隐去了,在真实之上平淡表述、客观呈现,不露自己的主观评价,而让看官们自己评说个中滋味。
例:内中有一个少年幕客通景玉说道“老先生,这件事倒合了一件故事。
数年前,有一位老先生点了四川学差,在何景明先生寓处吃酒,景明先生醉后大声道`四川如苏轼的文章,是该考六等的了。
'这位老先生记在心里,到后典了三年学差回来,再会见何先生说`学生在四川三年,到处细查,并不见苏轼来考,想是临场规避。
”,……范学道是个老实人,也不晓得他说的是笑话,只愁着眉道“这苏轼既文章不好,查不着也罢了。
这荀玫是老师要提拔的人,查不着,不好意思的。
(《儒林外史》第七回)在这一段描写中,作家娓娓道来,未加一字断语,也无夸大增饰,却将范进的无知刻画得入木三分。
而由这个范学道的无知,我们更能推知科举八股取士制度对知识分子思想的钳制和扼杀。
作家正是借由这出色的白描手法给读者留下想象与联想的空间,让读者去寻求形象之外所蕴含的深层意味。
四、讽刺风格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第178页)中评价《儒林外史》“戚而能谐,婉而多讽”。
一个“戚而能谐”道出《儒林外史》的喜剧和悲剧意味相融的讽刺风格,喜中见悲,悲中见喜。
范进没有中举之前,家里没米只得把生蛋的母鸡拿到集市上去卖,老母亲更是“饿的两眼都看不见了”,而后范进“抱着鸡,手里插着个草标,一步一踱的,东张西望,在那里寻着人买”。
当考中的捷报传来时,他都不相信,在“看了一遍,又念了一遍”后,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便发了疯。
一方面表现范进的窘境,另一方面,又在这种窘境之下,表现对痴迷科举,无力养家的范进的讽刺,暗含喜剧性意味。
“婉而多讽”一句重点在婉,即“婉曲”。
作者在叙事描写过程中,不作主观的情绪流露,“直书其事,不加断语”,语言含蓄有味,对人对事,不加褒贬,而让读者自品。
(就是前面所说的白描手法)。
讽刺性意味越热烈,作者的笔致就越冷静,而在这种冷静的背后是作者企图对社会现实下的士人引起疗救的良苦用心。
例:匡超人道:“二位先生,这话我不该说,因是知己面前不妨。
潘三哥所做的那些事,便是我做地方官,我也是要访拿他的。
如今倒反走进监去看他,难道说朝廷处分的他不是?”(《儒林外史》第二十回)对这番话,作者只是悠悠道来,并无用力之处。
但实质上,读者在此之前已经了解到匡超人在没有当官之前,是潘三接济他,帮他找“谋生”的路子,其中潘三干的十几单罪状中有两项就是匡超人干的,而在潘三落难之后,匡超人说出这番话,表面上是既顾着朋友的情面,又维护了朝廷的正义,实际上是将他的虚伪无情的一面展现出来。
说这句话的语气越是冷静,在读者心目中激射起来的反差情绪就越强烈。
文章除了讽刺许多儒生的真实面目,还描写了许多作者所赞颂的对象。
王冕即是典型。
作者在第一回中借了王冕来表达对不事权贵、任性、追求个性自由的理想人生状态的追求。
道出“这个法却定的不好!将来读书人既有此一条容身之路,把那文行出路都看得轻了”,表现对八股取士制度的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