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读后感2000字

合集下载

楚辞读后感-《楚辞》读后感范文

楚辞读后感-《楚辞》读后感范文

楚辞读后感-《楚辞》读后感范文《楚辞》读后感。

《楚辞》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瑰宝,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情感表达,深深地打动了我。

读完《楚辞》,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古老的时代,感受到了楚国人民的激情和坚韧。

《楚辞》以其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楚国人民的悲欢离合、生死离别。

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离骚》这篇诗。

诗中作者屈原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表达了对楚国的忠诚和对自己命运的无奈。

他以独特的艺术手法,将自己的心声融入到诗中,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他内心的痛苦和无助。

这种真情实感让我为之动容,也让我对古代文学有了更深的理解。

《楚辞》中的诗歌表达方式独特而丰富,充满了音韵美和意境美。

作者巧妙地运用了象征、比喻等修辞手法,使诗歌更加生动有力,给人以美的享受。

每一首诗都像一幅画,让人沉浸其中,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美好情感。

读完《楚辞》,我对古代文学的艺术性和表现力有了更深的认识,也对中国古代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

《楚辞》中的诗歌内容丰富多样,涉及到了爱情、忠诚、乡愁等各个方面。

这些诗歌描绘了古代楚国人民的生活和情感,展现了他们对家园的深情厚意。

这些诗歌不仅是文学作品,更是历史的见证,它们记录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让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古代楚国的文化和风貌。

读完《楚辞》,我对古代文学有了更深的热爱和敬畏之心。

它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情感表达,打动了我的心灵,让我对古代文学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我相信,只有通过深入学习和阅读这些经典之作,我们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楚辞》读后感

《楚辞》读后感

《楚辞》读后感《<楚辞>读后感》说实话,初读《楚辞》,我是有点懵的。

那些古雅的文字,拗口的词句,仿佛隔着一层厚厚的纱,让我难以看清其真容。

但随着我一点点地深入其中,竟也咂摸出了一些别样的滋味。

就拿屈原的《离骚》来说吧,我仿佛能看到屈原那孤独而坚定的身影。

他满心的抱负,却不被楚怀王所理解,被那些奸佞小人所排挤。

他在楚国的朝堂上,大声疾呼,想要力挽狂澜,拯救国家于危难之中。

可他的声音,却被淹没在一片阿谀奉承和勾心斗角之中。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 这一句让我感触特别深。

屈原长长地叹息,泪水沾满了衣襟,他哀叹着百姓生活的艰难。

我仿佛看到他走在楚国的大街小巷,看到那些面黄肌瘦的百姓,看到那些破败的房屋,他的心都碎了。

他是真的关心百姓啊,不是嘴上说说而已。

他想要为百姓做些事情,想要让楚国变得强大,让百姓过上好日子。

可他的理想,却在残酷的现实面前碰得粉碎。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 屈原对于自己心中所追求的美好,那是坚定不移,哪怕是死上九次,也绝不后悔。

这得有多大的勇气和决心啊!想想我自己,有时候稍微遇到点困难,就想着退缩,跟屈原比起来,真是惭愧得很。

再说说《九歌》吧,这里面充满了浪漫的色彩和神秘的气息。

那些神话中的人物,在屈原的笔下变得栩栩如生。

像是湘君和湘夫人,他们的爱情故事让人心生向往。

我能想象到,在那波光粼粼的湘水边上,湘君焦急地等待着湘夫人的到来。

他精心准备了一切,心里满是期待和欢喜。

可湘夫人却迟迟未到,湘君的心里该有多失落啊。

他在江边徘徊,望着远方,那眼神里的期盼和忧伤,仿佛能穿透纸面,直直地戳进我的心里。

还有《天问》,屈原对天地万物发出了一连串的疑问。

从宇宙的起源到历史的兴衰,从神话传说到人间百态,他的问题一个接着一个,让我应接不暇。

我读着这些问题,感觉自己的脑子都要被搅成一团浆糊了。

但同时,我也佩服屈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他不满足于现有的答案,敢于对一切提出质疑,这种精神真的太了不起了。

屈原的《楚辞》读后感

屈原的《楚辞》读后感

《楚辞》读后感当我翻开《楚辞》这部古老的诗歌集,仿佛被时光带回了那个遥远的楚国,感受到了浓厚的文化气息和历史沉淀。

我深入其中,探寻每一首诗歌背后的故事和情感。

《楚辞》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重要诗歌集,它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邃的思想内涵,深深地吸引了我。

它不仅展现了屈原等人的卓越才华,更反映了楚国文化的繁荣和多彩。

在阅读过程中,我特别被屈原的作品所打动。

他的诗歌充满了对国家、人民和理想的深深忧虑和执著追求。

他的辞赋中,流露出一种高洁的情操和激昂的情感,使人深受感染。

屈原在《楚辞》中运用了丰富的文学手法和修辞技巧,如象征、隐喻、对比等,使得诗歌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同时,他善于运用楚地的方言声韵和风土物产等,使得诗歌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

在阅读过程中,我对屈原的创作理念和艺术风格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他的诗歌不仅仅是情感的抒发,更是对人生、社会和宇宙的思考和探索。

他的辞赋中,充满了对真理的追求和对美好的向往,这种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

同时,我也对楚国的文化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通过《楚辞》这部诗歌集,我了解到了楚国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社会制度等方面的情况,感受到了楚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在阅读《楚辞》的过程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了诗歌的力量和美感。

通过屈原等人的笔触,我看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感受到了人类情感和思想的深度和广度。

这部诗歌集教会了我如何去感受生活中的美好,如何去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总的来说,《楚辞》这部诗歌集给了我很多启示和感悟。

它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楚国文化和历史,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诗歌的魅力和力量。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继续探寻这部诗歌集的内涵和价值,让它成为我人生中的一笔宝贵财富。

读后感楚辞精选五篇

读后感楚辞精选五篇

读后感楚辞精选五篇楚辞是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创作的诗歌。

读了楚辞,大家懂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面有小编来给大家分享读后感楚辞,欢迎大家来参阅。

读后感楚辞1一部《楚辞》,凝结了一个文人的辛酸血泪;一部《楚辞》,映现了一个忠臣的风雨沧桑;一部《楚辞》,成就了一个伟人的辉煌璀璨。

——题记为了人民,屈子奔走驱驰,孜孜以求,他践行着一个读书人所应有的理想,“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为了国家,屈原呕心沥血,汨罗江畔,他完成了一段无愧生命的艰辛历程,"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寄《九歌》以安国,歌《离骚》以明志,凝《九歌》以绝世。

昔日的楚国重臣,为国家鞠躬尽瘁,为人民死而后已。

国为重,家为轻,民为重,个人为轻,这是三闾大夫一生至死不悔的信则。

奈何“世溷浊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

朝吾将济于白水兮,登阆风而緤马。

忽反顾以流涕兮,哀高丘之无女”,空有一腔报国热情,却是“乌虖哀哉兮,逢时不祥!鸾凤伏窜兮,鸱鸮翱翔。

阘茸尊显兮,谄谀得志”!坚守,誓言不灭,梦想不灭,人格不灭,这,就是屈原。

在世俗黑暗下,一腔热情终究被残酷现实浇灭,终究化作“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一腔愤懑与无奈。

屈原就是屈原,有着一份不被庸人所理解的傲骨,一切的一切,都倾注在一句“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的惊天壮语之中。

他的赤诚之心,炼就了他的坚贞之节,而他的坚贞之节,正铸创了屈子的永世不朽!静静的汨罗江畔,晓风残月,江阔云低,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三闾大夫一人独行至江滨,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与渔父之一番震世对答,虽非诗词绝唱,亦为旷世绝吟,浩浩之音,直入碧落,响遏行云,震地动天,穿越时空,凡四方之士无不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凡四方之民,无不愤然以怀。

心,已经碎成了一地,又让屈原如何重新拾起?于是屈原没有妥协,愤然纵江,惊起一江浪潮,惊醒一世俗子,屈原用自己的生命和血泪完成了自己生命中最为耀眼的最后一笔,不是败笔,而是绝笔。

《楚辞》读后感

《楚辞》读后感

《楚辞》读后感《<楚辞>读后感》在浩如烟海的文学典籍中,《楚辞》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当我第一次翻开《楚辞》,就仿佛走进了一个充满奇幻与浪漫的世界。

《楚辞》里的文字,带着一种神秘而迷人的魅力。

那些优美的词句,如同灵动的音符,在我的心间奏响。

我读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仿佛看到了屈原在漫长的道路上孤独而坚定地前行,心中怀着对真理和正义的不懈追求。

这种精神让我为之动容,也让我不禁反思自己在生活中的种种表现。

就说前段时间吧,我报名参加了一个绘画比赛。

一开始,我信心满满,觉得自己一定能画出令人惊艳的作品。

可当真正开始动笔的时候,我才发现困难重重。

我总是画不出自己想要的效果,线条不是太生硬就是太绵软,色彩的搭配也总是不协调。

看着那一张张不尽人意的草图,我开始感到沮丧,甚至想要放弃。

就在我几乎要打退堂鼓的时候,屈原的那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突然在我的脑海中浮现。

我想,屈原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遇到了那么多的艰难险阻都没有放弃,我怎么能因为这点小挫折就轻易认输呢?于是,我重新振作起来,开始更加努力地练习。

我每天都会抽出几个小时来画画,仔细研究优秀作品的构图和色彩运用,不断地修改自己的草图。

有时候,为了画好一个细节,我会反复琢磨上好几个小时。

那段时间,我的房间里到处都是画纸和颜料,整个人也变得有些不修边幅。

经过了无数次的尝试和失败,我终于画出了一幅让自己满意的作品。

当我把这幅作品交上去的时候,心中充满了期待。

虽然最后的结果并不是我想象中的那么完美,但我知道,在这个过程中,我已经收获了很多。

再读《楚辞》,“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又让我感慨万千。

屈原对于自己心中所追求的美好,哪怕经历多次生死考验,也绝不后悔。

这让我想起了我的爷爷。

爷爷年轻的时候,特别喜欢书法。

但那时候家里穷,根本没有条件让他去专门学习。

为了练字,爷爷就用树枝在地上写,用石头在墙上刻。

后来,生活条件好了一些,爷爷就省吃俭用买了笔墨纸砚,每天下班后都会坚持练上几个小时。

《楚辞》读后感5篇范文

《楚辞》读后感5篇范文

《楚辞》读后感5篇范文《楚辞》读后感篇1以前陆陆续续读过一些楚辞,但是总没有读过相对完善的全集,最近因为写论文要拓展阅读一些资料,便把楚辞放在了阅读计划中。

这本书注释有的相对繁杂,有的又失之简略,不算是最好的初级读物,作为研究级的初等读物倒是可以。

在阅读古代文学的时候,我不太喜欢学术式的读法,但又不能过分感性蜻蜓点水,总的来说介于感性与理性之间。

比如读《论语》,读杨伯峻先生的注译,感觉非常好,也有学术上的启示,也会刻意挑出一两个问题拓展研究一下,但不会针对大量问题找几十种资料来参考。

我也做过少量的专题学术研究,学习使用严谨的方法讨论问题,得出看似正确的结论,但这并不是我追求的方向。

还是希望自己能感性地与作品接近,但在叙述中不要出现知识性的硬伤。

文学研究可以大致划分为考证与解读,考证务求详实,解读则多自由,我什么时候才能成为一个有趣的解读者呢?且从平凡的阅读者开始吧。

《楚辞》在诗歌发展历程中是一种极其特别的文体,可以说“空前绝后”,集中取得了成绩(尤其集中在屈原身上),后代很难有大范围的发扬。

这种文体就像一个绝顶高手,发了一阵大招以后就成为了传说。

学习汉语的人从古到今当然都无法绕过楚辞,通行的语文教材也不可能忽略,但是一般的阅读者总与之隔阂较深。

以现行人教版高中必修教材为例,节选的《离骚》虽然是高考必考内容,学生却背诵困难理解更困难。

不仅楚辞,《诗经》也差不多。

真正喜爱《诗经》的读者如今并不普遍。

这种情形首先跟《诗经》与楚辞距离我们的时代过于遥远有关,尤其是现代文成为主要表达工具以后,许多词语都被束之高阁,成为了语言上的“文物”,缺少使用,自然不能普及。

然而,了解过去又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冲动,我们总会一再回望过去,接近那些优美的辞章,并且总会有人从中获取幸福。

谈论《离骚》当然不是件容易的事,它足够长,足够丰富,足够荡气回肠,说实在的,我这样的平庸读者配不上这样的作品——很难平视,不免仰视。

大学的时候在湖边背《离骚》,重庆的空气很少流动,因此全身呼吸不是特别顺畅,湖水也不是活水,现在想来都有些气闷。

楚辞读后感2000字

楚辞读后感2000字

楚辞读后感2000字《楚辞》是中国古代文学名著之一,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深受读者的喜爱。

作为一部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学作品,它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载着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的宝库。

在阅读《楚辞》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的深刻思想和丰富的情感,让我对中国古代文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楚辞》中的诗歌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著称。

其中的《离骚》、《九歌》等篇章,以其瑰丽的词藻和深刻的思想,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在阅读这些篇章时,我不仅仅被其中的优美的语言所吸引,更是被其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所震撼。

《离骚》中的“於穆清风”、“时维清且平”等句句都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追求,展现了中国古代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

而《九歌》中的“怀柔”、“怀厥嘉猷”等篇章更是展现了作者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对传统文化的敬仰,这些篇章都展现了中国古代诗歌的独特魅力和深刻内涵。

在阅读《楚辞》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的丰富的思想内涵。

《楚辞》中的诗歌不仅仅是对自然的赞美和对生活的追求,更是对人生、爱情、友情等方方面面的思考和感悟。

在《九歌》中,作者对爱情的讴歌和对友情的珍视,让人感受到了作者对人生的热爱和对情感的追求。

而在《离骚》中,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对命运的感慨,更是让人感受到了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命运的无奈。

这些思想都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让人深受启发和感动。

同时,《楚辞》中的诗歌也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独特魅力。

在《楚辞》中,作者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力和瑰丽的词藻,展现了中国古代诗歌的独特魅力。

在《离骚》中,作者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修辞手法,展现了中国古代诗歌的独特魅力。

在《九歌》中,作者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音韵,展现了中国古代诗歌的独特魅力。

这些诗歌不仅仅是对自然和生活的赞美,更是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独特魅力的展现,让人深受启发和感动。

在阅读《楚辞》的过程中,我对中国古代文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楚辞》读后感5篇范文

《楚辞》读后感5篇范文

《楚辞》读后感5篇范文《楚辞》读后感篇1在这个世界,有多少人,能心无杂念,宁静超然,不滞于物?有多少人,在平静的外表下,有太多的纠结与挣扎在内心深处暗流涌动?又有多少人,能把这些纠结与挣扎赤裸裸的展示在世人面前?没有赤子的情怀,没有博大的胸襟,如何能够?在《楚辞》诸文中,出现了许多许多人物,如女媭、灵氛、厉神、太卜郑詹尹、渔父和巫阳等。

而这些人,或者曾经存在,或者其实根本就不存在。

其实这些人的角色、话语、观点就是屈原内心深处复杂矛盾心情的展露,纠结挣扎内心的呈现,但到最后,他都做了明确的抉择。

一、欲立功业与弃世离寰“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老冉冉其将至,恐修名之不立”。

在此,屈原明确表达了作为一个已达知天明之年的有志之士的政治抱负与时不待我的紧迫感。

可是却一再从罢官到流放“九年而不复”,乃至再流放。

国君也从寄予重任到“不余听”到怒而迁之……一个具有高度自我认同感又有很强的政治预见性与参政能力的人来说,这种境遇是多么的郁闷啊,内心将是多么的纠结。

就是这样一个人,最后却一再吟咏“望三五以为像兮,指彭咸以为仪”、“独茕茕而南行兮,思彭咸之故也”、“凌大波而流风兮,托彭咸之所居”。

欲立功业而不立,“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竟至“呼号莫吾闻”,最后只能以自沉作为自己最后的一声呐喊!二、思君与怨君屈原对怀王是有着深深的眷恋与感激的,“惜往昔着曾信兮,受命诏以朝诗奉先功以照下兮,明法度之嫌疑……秘密事之载于心兮,虽过失犹弗治”。

可是后来,却被党人蒙蔽,“中途而改道”,“含怒而待”,最后还签下“黄棘之盟”,这与屈原提出的“联齐抗秦”的主张南辕北辙,且最后也使得自己命丧异国。

对于这样一位君主,屈原既有出于怀王最自己态度的幽怨,自然也有对楚王离贤君太远的无奈。

于是他又吟咏“闻百里之为虏兮,伊尹烹于庖厨。

吕望屠于朝歌兮,宁戚歌而饭牛。

不逢汤武与桓缪兮,世孰云而知之。

吴信谗而弗味兮,子胥死而后忧。

介子忠而里枯兮,有君寤而追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楚辞》读后感2000字
楚地,一个文化的烙印,其倜傥神秘,犹如含情脉脉的眸,时时抓住我的灵魂。

屈原,一个落魄的楚人,其美德修辞,犹如无处无形的风,时时拂过我的心尖。

那种忧郁,那种愤懑,那种千转百折解不开理还乱的惆怅,归根结底,都缘于那些溶入灵魂的深沉的爱。

一、对楚地的爱“陟升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

”就是这个句子让唤醒了久违的泪水,如此的不加设计,不加酝酿的流泪!能够想象,当屈原在吟到此处时,该是如何的百转千折,如何的泪雨滂沱!其实,凭着屈原的才能和见识,要在别的诸侯国谋一个可以展示才华的职位并不会是什么难事。

况且在东周时代分邦建国的体制下,离故土远赴他国并不是什么“叛国行径”,也不会有来自道德的谴责。

士的横行各国,诸侯、卿大夫的养士之风也非常的盛行。

在《离骚》一文中,借助灵氛口劝屈原离开楚地,远走他国:“勉远逝而无狐疑兮,孰求美而释女?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又有巫咸更为明确的指向——臣择君并用了一系列的史例:“汤、禹严而求合兮,挚、咎繇而能调。

......说操筑于傅岩兮,武丁用而不疑。

吕望之鼓刀兮,遭周文而得举;宁戚之讴歌兮,齐桓闻以该辅。

”在此屈原也表现出一种内心的极端矛盾之情,也考虑,甚至真的要“历吉日乎吾将行”。

可是就在那一刻,他还是以仆悲马怀的委婉表达来展示自己的选择。

真的,什么才能让一个极具才能的人人在即将远离故土时体会到仆悲马怀而不是壮志满怀,最终还是以自沉作为挽救楚地的悲壮的讽谏?而如果《招魂》确系屈原所作,则更借巫阳口吻明确“魂兮归来”的抉择。

而在《橘颂》中则借颂橘再申自己“受命不迁,生南国兮”的志向。

不同的口吻,不同的表达,最后都归结于对楚地深深的眷爱。

二、对楚君的爱对于怀王,屈原是怀着深深的知遇之情的。

虽然在血统上屈原也算是一个贵族,但要被重用,官至左徒,对与一个知识分子来说也已经是相当的不容易了。

在《九章.惜往日》中,屈原明确提到怀王对他的信任已经到了“秘密事之载心兮,虽过失犹弗治”的程度。

所谓“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如此的待遇让屈原如何能不感激涕零?可是后来的怀王,却是“羌中道而回畔兮”、“与余言而不信兮”。

最后,屈原被罢官甚至流放。

而流放的原因居然是屈原对“黄棘之盟”的强烈反对!而他的反对、抗争的所带来的反应却是:“荪佯聋不闻”,乃至流放,“九年而不复”!美人迟暮,人生几何啊?历史证明了屈原预见的准确性,盟约只是让秦国可以更好的实施远交近攻的战略,而其的虎狼之心更甚。

怀王果然被扣,最后客死他乡。

可以想象,当时的屈原应该是多么的无奈伤悲加愤懑。

可是即使这样,他也只是强调楚王是聪明但被党人遮蔽、欺骗。

当我们一篇篇看下去:《哀郢》、《抽思》、《思美人》、《悲回风》......我们怎能不被感动?在怀王被扣后,主张积极营救,可是对于顷襄王而言,难道不是乐观其势?为了王位,兄弟父子自相残杀都常见,更何况是借他人之手曲行己意!可怜的屈原,爱的如此的坚贞,如此的不识时务。

可是因时务而流变的所谓的爱,是真的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