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题集 第十三章

合集下载

昆明理工大学物理习题集(下)第十三章元答案

昆明理工大学物理习题集(下)第十三章元答案

u
u2
(C) y Acos[(t x )] (D) y Acos[(t x) ]
u
u
5、一平面简谐波以波速 u 沿 x 轴正方向传播, O 为坐标原点。已知 P 点的振动方程为
y Acost ,则:[ CC ]
(A) O 点的振动方程为 y Acos(t l / u)
(B)波的表达式为 y Acos[t (l / u) (x / u)]
(A)λ
(B)λ/2
(C)3λ/4
(D)λ/4
12、若在弦线上的驻波表达式是 y 0.20sin 2x cos20t 。则形成该驻波的两个反向进行
的行波为:[ CC ]
(A)
y1
0.10cos[2
(10t
x)
2
]
y2
0.10cos[2
(10t
x)
2
]
(B)
y1
0.10cos[2
(10t
x)
4
S2
C
N
引起的振动
均干涉相消,则 S 2 的初相应为2
2k
3 2
,k
0,1,2,。
8.如图所示,一平面简谐波沿 x 轴正方向传播,波长为 ,若 P1 点处质点的振动方程
为 y1 Acos(2vt ) , 则 P2 点 处 质 点 的 振 动 方 程 为
y2
A c os [2v
2
(L1
L2 )]
]
y2
0.10cos[2
(10t
x)
3 4
]
(C)
y1
0.10
cos[2
(10t
x)
2
]
y2
0.10cos[2

2010年《保险原理与实务》习题集 第十三章工程保险实务

2010年《保险原理与实务》习题集 第十三章工程保险实务

《保险原理与实务》单元练习题(2010年版吴定富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第十三章工程保险实务练习题(单项选择题)1.20世纪以后,逐渐形成的工程保险是( D )。

A.建筑工程保险 B.安装工程保险C.船舶工程保险 D.科技工程保险2.在工程保险中,具备对工程项目进行投保的资格的是( C )。

A.工程所有人B.工程承包人C.凡对于工程保险标的具有保险利益者D.各种技术顾问3.在建筑工程保险中,采用全部承包方式,则一般应由( B )作为投保人。

A.工程所有人B.工程承包人C.所有人和承包人双方协商推举一方D.所有人和承包人共同4.在实务中,应由工程所有人投保建筑工程保险的两种承包方式是( C )。

A.全部承包方式和部分承包方式B.部分承包方式和分段承包方式C.分段承包方式和施工单位只提供服务的承包方式D.全部承包方式和施工单位只提供服务的承包方式5.建筑工程保险单所附加的交叉责任条款是指( B )。

A.各个被保险人之间发生的相互责任事故造成的损失,均可由保险人负责赔偿,再根据各自的责任进行相互追偿B.各个被保险人之间发生的相互责任事故造成的损失,均可由保险人负责赔偿,无须根据各自的责任进行相互追偿c.,各个被保险人之间发生的相互责任事故造成的损失,应根据各自的责任进行赔偿D.各个被保险人之间发生的相互责任事故造成的损失,应由保险人和各个被保险人均额赔偿6.建筑工程保险的保障对象是指( D )。

A.建筑工程一B.物质损失C.第三者赔偿责任 D.物质损失和第三者赔偿责任7.建筑工程保险的主要保险项目是( A )。

A.建筑工程 B.业主提供的物料及项目C.工地内现成的建筑物 D.场地清理费用8.未包括在建筑工程合同之中,但可作为物质损失部分的承保项目是( C )。

A.建筑物内的装修设备B.配套的道路、桥梁、水电设施、供暖取暖等土木建筑项目c.业主提供的物料及负责建筑的项目D.存放在工地上的建筑材料、设备9.在建筑工程保险中,会造成保险财产的损失而被列为物质损失部分的保险责任的情形是( B )。

南京财经大学(南京大学第二专业)宏观经济学习题集答案十三章

南京财经大学(南京大学第二专业)宏观经济学习题集答案十三章

十三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一、名词解释1.均衡产出(收入)与总有效需求相等的产出。

2.自发消费和引致消费自发消费:与收入无关的消费,即收入为0时举债或动用过去的储蓄也必须要有的基本生活消费。

引致消费:由收入带来的消费。

3.边际消费倾向增加的消费与增加的收入的比率。

即增加1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的比率。

4.边际储蓄倾向储蓄增量对收入增量的比率。

即增加1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储蓄的比率。

5.平均消费倾向消费曲线上任一点与原点连线的斜率,表示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在收入中的比率。

6.平均储蓄倾向储蓄曲线上任一点与原点连线的斜率,表示任一收入水平上储蓄在收入中的比率。

7.投资乘数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

8.平衡预算乘数政府收入与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与政府收支变动的比率。

其值为1。

二、选择题1.在坐标图上,表示收入和消费关系的45°线意味着(C )。

A.直线上所有的点表示消费等于储蓄B.所有的点表示收入等于储蓄C.所有的点表示消费等于收入D.以上都不正确2.消费曲线位于45°线上方表明,储蓄是(C )。

A.正数B.零C.负数D. 是正数、负数或零不能确定3.边际消费倾向与边际储蓄倾向之和(C )。

A.是大于1的正数B.是小于1的正数C.等于1D.等于零4.在边际储蓄倾向等于20%的时候,边际消费倾向等于(B )A.20%B.80%C.30%D.120%5.居民的收支相抵点是消费曲线(C )。

A.与纵轴的交点B.与横轴的交点C.与45°线的交点D.在坐标原点上6.在同一个坐标平面上,总需求曲线位于消费曲线的(A)。

A.上方B.下方C.重合D.位置关系无法确定7.假定其他条件不变,储蓄曲线向下平行移动意味着总需求曲线(A )。

A.向上移动B.向下移动C.不会移动D. 没有影响8.国民收入均衡水平的提高往往被认为是下列何者的增加所引起的(B )。

机械设计习题集与作业题CH11_12_13

机械设计习题集与作业题CH11_12_13

第十三章滚动轴承13-1(1)N316/P6 51316(2)51316 N316/P6(3)6306/P5 51316(4)6306/P5(5)3030613-2 (1)13-9 答:一个30000或70000型轴承只能承受单向轴向力,所以该类型轴承只能成对使用。

正装指轴承的外圈窄边相对,轴承的支撑反力作用点的跨距较小,派生轴向力相对;反装指轴承的外圈宽边相对,轴承支撑反力作用点的跨距较大,派生轴向力相背。

面对面安装即正装,背对背即反装。

13-13 答:常见的失效形式为点蚀、磨损、胶合、断裂等,寿命公式是针对点蚀失效形式建立起来的,L是基本额定动载荷为C的轴承所受当量动载荷为P时的寿命。

作业题13-1答:N307/P4、6207、30207的内径为35mm,51301的内径为12mm。

N307/P4公差等级最高,6207允许的极限转速最高,N307/P4承受径向能力最强,51301不能承受径向载荷。

13-6解:圆锥滚子轴承反装,查手册知30207的基本额定动载荷为54200N ,e=0.37,Y=1.6。

(1)两轴承的径向载荷Fr1和Fr2Fr1=875.65N ,Fr2=1512.62N(2)两轴承的计算轴向力Fa1和Fa2N 2746.1265.8752r1d1=⨯==Y F F N 4736.1262.15122r2d2=⨯==Y F F 因为N F F F 274N 873004473=+d1ae d2=>=+所以1被压紧,2被放松。

73N 8=+ae d2a1F F F = ,N 473d2a2==F F(3)两轴承的当量动载荷因为e F F >==165.875873r1a1 ,e F F <==32.062.1512473r2a2所以X1=0.4,Y1=1.6; X2=1,Y2=0即有N2621)8736.165.8754.0(5.1)(a11r11p 1=⨯+⨯⨯=+=F Y F X f P N 226962.151215.1)(a22r22p 2=⨯⨯=+=F Y F X f P(4)验算轴承的寿命因为P1>P2,所以按轴承1的受力大小验算h h P C n L 150********)262154200(5206010)(60103/10616h >=⨯⨯==ε 故所选轴承满足寿命要求。

2016中药药剂学习题集与参考答案(选择):第13章 丸剂

2016中药药剂学习题集与参考答案(选择):第13章 丸剂

第十三章丸剂习题选择题【A型题】1.下列关于丸剂特点叙述错误的是A.适用于慢性病B.为重要的传统中药剂型C.溶散、释放药物快D.操作不当易影响溶散、崩解E.成品难符合药品卫生标准2.丸剂中疗效发挥最快的剂型是A.水丸 B.蜜丸 C.糊丸 D.蜡丸 E.滴丸3.下列关于水丸特点叙述不当的是A.可掩盖不良气味B.表面致密不易吸潮C.药物的均匀性及溶散时间不易控制D.成品质量容易控制E.溶散、显效慢4.下列不适宜作为水丸赋形剂的是A.蒸馏水 B.黄酒 C.淀粉浆 D.米醋 E.药汁5.下列水丸制备工艺流程正确的是A.起模→泛制成型→盖面→干燥→选丸→包衣→打光→质检→包装B.起模→泛制成型→干燥→盖面→选丸→包衣→打光→质检→包装C.泛制成型→干燥→选丸→盖面→包衣→打光→质检→包装D.起模→泛制成型→盖面→选丸→于燥→包衣→打光→质捡→包装E.泛制成型→盖面→于燥→选丸→包衣→打光→质检→包装6.制备防风通圣丸所用滑石粉的作用是A.起模 B.成型 C.盖面 D.包衣 E.选丸7.水丸起模的操作过程是A.将药粉加人逐渐泛制成成品B.加润湿剂逐渐泛制的过程C.将药粉制成直径0.5~1mm大小丸粒的过程D.使表面光洁的过程E.将成型的药丸进行筛选,除去大小不规则的丸粒的过程8.水丸盖面的目的是A.使丸粒增大B.使丸粒表面光洁、致密、色泽均匀C.使丸粒崩解时限延长D.使丸粒崩解时限缩短E.使丸粒含菌量降低9.下列关于蜜丸制备叙述错误的是A.药材经炮制粉碎成细粉后制丸B.药材经提取浓缩后制丸C.根据药粉性质选择适当的炼蜜程度D.根据药粉性质选择适当的合药蜜温E.炼蜜与药粉的比例一般是1:1~1:1.510.下列指标,哪个是“中蜜”的炼制标准A.蜜温105~115℃,含水量17%~20%,相对密度1.35 B.蜜温114~116℃,含水量18%,相对密度1.35C.蜜温116~118℃,含水量14%~16%,相对密度1.37 D.蜜温119~122℃,含水量10%,相对密度1.40E.蜜温126~128℃,含水量4%~6%,相对密度1.47 11.下列关于炼蜜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炼蜜时有嫩蜜、中蜜、老蜜三种规格B.中蜜炼蜜温度为116~118℃,并有“鱼眼泡”出现C.老蜜的相对密度为1.40D.嫩蜜的相对密度是1.37E.炼蜜的目的是杀灭微生物,破坏酶,除杂质和增加粘性12.制大蜜丸炼蜜时,老蜜含水量是A.<10% B.<12% C.10%~12% D.14%~16%E.<15%13.下列蜜丸的制备工艺流程正确的为A.物料准备→制丸条→分粒及搓圆→整丸→质检→包装B.物料准备→制丸块→搓丸→干燥→整丸→质检→包装C.物料准备→制丸块→分粒→干燥→整丸→质检→包装D.物料准备→制丸块→制丸条→分粒及搓圆→干燥→整丸→质检→包E.物料准备→制丸块→制丸条→分粒及搓圆→包装14.下列何物常作为手工制蜜丸的润滑剂A.软肥皂与甘油的融合物B.蜂蜡与芝麻油的融合物C.药用乙醇D.石蜡与芝麻油的融合物E.蜂蜡与液体石蜡的融合物15.塑制法制备水蜜丸,当药粉的粘性适中时,蜜与水的用量比例正确的是A.蜜:水=1:1 B.蜜:水=1:2 C.蜜:水=1:3 D.蜜:水=1:4 E.蜜:水=1:516.下列关于浓缩丸叙述中错误的是A.浓缩丸又称药膏丸B.体积和服用剂量减小C.与水丸比卫生学检查更难达标D.可以水、蜂蜜、蜜水为赋形剂制丸E.吸潮性较强,包装时必须注意密封防潮17.现行药典中规定,大蜜丸、小蜜丸含水量不得超过A.8.0% B.9.0% C.10.0% D.12.0% E.15.0%18.在下列制剂中疗效发挥最快的剂型是A.水丸 B.蜜丸 C.滴丸 D.浓缩丸 E.糊丸19.在下列制剂中疗效发挥最慢的剂型是A.水丸 B.蜜丸 C.滴丸 D.浓缩丸 E.糊丸20.制备蜡丸时用的辅料为A.蜂蜡 B.石蜡 C.液体石蜡 D.川白蜡 E.地蜡21.下列丸剂中不能用泛制法制备的是A.水丸 B.蜜丸 C.水蜜丸 D.浓缩丸 E.糊丸22.下列不需要检查溶散时限或崩解时限的丸剂是A.水丸 B.小蜜丸 C.大蜜丸 D.浓缩丸 E.糊丸23.下列不需要进行水分检测的丸剂是A.水丸 B.蜜丸 C.浓缩水蜜丸 D.糊丸 E.蜡丸24.下列关于滴丸叙述错误的是A.由滴制法制成的一种球状固体制剂B.难溶性药物以微细晶体存在于基质中C.基质有水溶性和脂溶性之分D.生物利用度高但剂量不准确E.量大的液体药物可形成固态乳剂存在于基质中25.滴丸制备中固体药物在基质中的状态为A.药物与基质形成络合物 B.形成固态凝胶 C.形成固态乳剂D.形成固体溶液 E.形成微囊26.下列哪项不是影响滴丸圆整度的因素A.药物的重量 B.液滴的大小 C.冷却剂的温度D.液滴与冷凝液的密度差 E.液滴与冷却剂的亲和力27.下列哪一项对滴丸圆整度无影响A.滴丸单粒重量 B.滴管的长短 C.液滴与冷却液的密度差D.液滴与冷却剂的亲和力 E.冷却方式28.下列物质一般不作为滴丸冷凝液的是A.液体石蜡 B.二甲基硅油 C.聚乙二醇 D.乙醇 E.水29.以水溶性强的基质制备滴丸时应选用下列哪一种冷却剂A.水 B.乙醇 C.液体石蜡与乙醇的混合物D.煤油与乙醇的混合物 E.甲基硅油30.下列滴丸冷却剂具备的条件不包括A.不与主药发生作用 B.对人体无害、不影响疗效C.有适宜的粘度 D.脂溶性强 E.有适宜的相对密度【B型题】[31~34]A.水 B.药汁 C.蜜水 D.醋 E.酒31.粘性较强的药粉泛丸宜选用32.粘性适中,无特殊要求的药粉泛丸宜用33.入肝经消癖止痛的处方泛丸宜用34.含有纤维性药材、新鲜药材的处方泛丸宜制成[35~38]A.泛制丸 B.塑制丸 C.滴制丸 D.浓缩丸E.压制丸35.药物细粉以适宜液体为粘合剂泛制成的小球形制剂36.药物提取物与基质用适宜方法混匀后,滴人不相混溶的冷却液中,收缩冷凝成的制剂37.药物细粉以适宜粘合剂混合制成的丸块,经制丸机制成的丸剂38.药材或部分药材提取的浸膏,与适宜辅料或药物细粉,以水,蜂蜜或蜜水为赋形剂制成的丸剂[39~42]A.水丸 B.蜜丸 C.滴丸 D.糊丸 E.蜡丸39.一般不含其他附加剂,实际含药量较高的剂型为40.溶散迟缓,可延缓药效的剂型为41.疗效迅速,生物利用度高的剂型为42.体内不溶散,仅缓缓释放药物的剂型为[43~46]A.嫩蜜,温蜜和药 B.中蜜,温蜜和药 C.中蜜,热蜜和药D.老蜜,温蜜和药 E.老蜜,热蜜和药43.处方中含较多粉性药材,粘性适中的药材,制蜜丸时宜用44.处方中树脂类、胶类药材所占比例较大,制蜜丸时宜用45.处方中矿物药、纤维性强的药物含量较大,制蜜丸时宜用46.处方中药粉粘性适中,但含有芳香挥发性药物,制蜜丸时宜用[47~50]A.9.0% B.10.0% C.12.0% D.15.0% E.16.0%47.现行药典中规定大蜜丸含水量不得超过48.现行药典中规定浓缩蜜丸含水量不得超过49.现行药典中规定,水丸含水量不得超过50.现行药典规定浓缩水蜜丸含水量不得超过[51~54]A.泛制法 B.塑制法 C.泛制法或塑制法 D.滴制法E.用蜂蜡塑制法51.制备滴丸可用52.制备水丸可用53.制备大蜜丸可用54.制备糊丸可用[55~58]A.嫩蜜 B.中蜜 C.老蜜 D.蜂蜜 E.炼制蜜55.在炼制过程中出现鱼眼泡可判断为56.两指分开指间拉出长白丝可判断为57.可用于富含纤维及质地疏松的药粉制丸58.可杀死微生物,破坏酶【X型题】59.丸剂的特点是A.溶散、释放药物缓慢B.多用于治疗慢性疾病C.多用于病后调和气血D.为重要的传统中药剂型E.品易达药品卫生标准60.丸剂按制备方法可分为A.泛制丸 B.塑制丸 C.蜜丸 D.糊丸 E.滴制丸61.水丸的特点是A.丸粒体积小便于吞服B.易溶散显效快C.生产设备简单,操作简单D.分层泛制E.可掩盖药物的不良气味62.水丸常用的赋形剂有A.水 B.药汁 C.糖浆 D.醋 E.酒63.制备水丸时用酒的目的是A.降低泛制操作时药物的粘性B.良好的有机溶剂有助于一些成分溶出C.引药上行增强活血散癖作用D.制成的丸剂易于干燥E.有助于成品的卫生达标64.制备水丸时常需制成药汁的药物有A.含淀粉量多的药物 B.纤维性强的药物 C.树脂类药物D.乳汁胆汁等 E.鲜药材65.水丸起模应注意的是A.起模用粉应选用粘性适宜的药粉B.起模常用乙醇作为润湿剂C.起模是将药粉制成0.5~1mm大小的丸粒D.起模常用水作为润湿剂E.起模用粉量应根据药粉的性质和丸粒的规格决定66.水丸成型操作中应注意的是A.加水量以丸粒表面润湿而不粘连为度B.加粉量以能被润湿的丸粒完全吸附为宜C.除在泛制过程中及时筛选外,在丸粒干燥后必需进一步选丸D.处方中若含芳香挥发性或刺激性较大的药粉,最好泛于丸粒中层E.含朱砂、硫黄等药物的丸剂不能用铜制锅泛丸67.制备蜜丸时炼蜜的目的为A.除去杂质 B.破坏酶类 C.杀死微生物D.适当减少水分 E.增加粘合力68.含下列成分的药物制蜜丸时,哪些需选择嫩蜜A.富含纤维 B.富含淀粉 C.富含糖类 D.富含脂肪E.富含粘液质69.下列药物含量较多时,制蜜丸不应选择热蜜和药的是A.淡竹叶 B.石决明 C.乳香 D.阿胶 E.冰片70.下列关于蜜丸制备的叙述正确的是A.药材粉碎成细粉,应过六号筛B.机制、手工制蜜丸常用润滑剂均为药用乙醇C.蜜与药粉比例为1:1~1:1.5D.夏季用蜜量多,冬季用蜜量少E.蜜丸不经干燥即可包装71.含毒剧药或刺激性药物宜制成A.水丸 B.浓缩丸 C.糊丸 D.蜡丸 E.滴丸72.制备蜜丸用蜂蜜的质量规定主要为A.半透明、带光泽、浓稠的液体B.气芳香、味极甜C.相对密度不得低于1.349(25℃)D.含还原糖不得低于64%E.进行酸度的检查73.下列丸剂中,可采用泛制法制备的是A.水丸 B.水蜜丸 C.糊丸 D.蜡丸 E.微丸74.除另有规定外,下列丸剂的含水量正确的是A.水丸不得超过12.0%B.水蜜丸不得超过12.0%C.小蜜丸不得超过15.0%D.浓缩水丸不得超过9.0%E.蜡丸不得超过9.0%75.滴丸的特点有A.生物利用度高 B.剂量准确 C.自动化程度高D.药物在基质中不易分散 E.生产周期短76.滴丸制备过程中影响滴丸圆整度的因素有A.液滴大小B.液滴与冷却液的密度差异大小C.液滴与冷却液之间的亲和力D.是否采用梯度冷却E.滴管口与液滴之间的距离77.下列关于滴丸基质的陈述,正确的是A.与主药不相混溶B.与主药不发生化学反应C.不影响主药的含量侧定D.对人体无不良反应E.熔化与凝固温度均较低78.对滴丸冷却剂的要求有A.熔点较低或加热60~100℃能熔化成液体B.不溶解主药与基质C.有适当的粘度D.不与主药与基质反应E.液滴相对密度差越大越好79.脂溶性基质的滴丸选用的冷却剂为A.液体石蜡 B.水 C.不同浓度乙醇D.液体石蜡与煤油的混合物 E.植物油80.常用的水丸盖面方法有A.干粉盖面 B.粗粉盖面 C.淀粉盖面 D.清水盖面E.清浆盖面选择题【A型题】1.C 2.E 3.D 4.C 5.A 6.D 7.C 8.B 9.B 10.C 11.D 12.A 13.D 14.B 15.C 16.C 17.E 18.C 19.E 20.A 21.B 22.C 23.E 24.D 25.D 26.A 27.B 28.C 29.E 30.D【B型题】31.E 32.A 33.D 34.B 35.A 36.C 37.B 38.D 39.A 40.D 41.C 42.E 43.C 44.A 45.E 46.B 47.D 48.D 49.A 50.C 51.D 52.A 53.B 54.C 55.B 56.C 57.C 58.E【X型题】59.ABCD 60.ABE 61.ABDE 62.ABDE 63.ABCDE 64.BCDE 65.ACDE 66.ABCDE 67.ABCDE 68.BCDE 69.CDE 70.AC 71.CD 72.ABCDE 73.CE 74.CBD 75.ABCD 76.ABCDE 77.BCDE 78.BCD 79.BC 80.ADE。

会计专业技术中级资格考试2021年《中级会计实务》第十三章所得税总论习题集(含答案)

会计专业技术中级资格考试2021年《中级会计实务》第十三章所得税总论习题集(含答案)

会计专业技术中级资格考试2021年《中级会计实务》第十三章所得税习题集(含答案)第十三章所得税第一节计税基础与暂时性差异所得税会计概述资产的计税基础负债的计税基础暂时性差异【单选题1】甲公司为研发某项新技术2×19年发生研究开发支出共计600万元,其中研究阶段支出160万元,开发阶段不符合资本化条件的支出40万元,开发阶段符合资本化条件的支出400万元,假定甲公司研发形成的无形资产在当期达到预定用途,并在当期摊销20万元。

会计摊销方法、摊销年限和净残值均符合税法规定,2×19年12月31日甲公司该项无形资产的计税基础为()万元。

()A.380B.570C.700D.665【答案】D【解析】2×19年12月31日甲公司该项无形资产的计税基础=(400-20)×175%=665(万元)。

【单选题2】甲公司于2×19年12月1日收到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1 000万元(采用总额法核算)。

至2×19年12月31日相关资产尚未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

假定该政府补助不属于免税项目,税法规定,该项政府补助在收到时应计入应纳税所得额。

甲公司2×19年12月31日递延收益的计税基础为()万元。

()A.100B.0C.1 000D.900【答案】B【解析】企业收到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先确认为递延收益,不影响利润总额,但是由于该项政府补助不免税,即税法认为在实际收到时就应该全额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所以要纳税调增;未来期间会计上分期确认损益,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可以纳税调减。

即递延收益的计税基础=账面价值1 000-未来期间可以税前扣除的金额(实际发生时允许扣除)1 000=0。

【多选题1】下列项目中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有()。

()A.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账面价值小于计税基础B.按税法规定可以结转以后年度的未弥补亏损C.因奖励积分确认的合同负债(税法已计入当期应纳税所得额)D.发生超标的业务招待费【答案】BC【解析】选项A,负债账面价值小于计税基础,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选项B,按税法规定可以结转以后年度的未弥补亏损,无资产账面价值,但有计税基础,未来可以抵扣,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选项C,奖励积分确认的合同负债已计入当期应纳税所得额,所以合同负债的计税基础为0,负债账面价值大于计税基础,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选项D,税法规定当期发生的超标的业务招待费不允许以后期间税前扣除,所以不产生暂时性差异。

DAMA-CDGA(数据治理工程师)-重点章节习题-第13章

DAMA-CDGA(数据治理工程师)-重点章节习题-第13章

数据治理工程师 CDGA 认证考试习题集第十三章数据质量(重点章节)1. 戴明环是一个数据质量改进常用的方法,以下内容不属于戴明环内容的是?A 计划B 执行C 检查D 运营2. 数据质量工作作为数据治理计划的组成部分时,其效果更好。

以下哪种方法不属于加快数据质量方案的工作内容()A 设定优先级B 制定和维护数据质量标准C 设定绩效指标D 解决变化和冲突,提供方向性指导3. 大多数组织都有大量的数据,但并非所有的数据都是同等重要。

以下不属于评估关键数据的内容是()A 监管报告B 财务报告C 商业战略1D 经营信息4. 数据质量管理改进工作的重点是防止错误,但可以通过数据处理来提升数据质量,以下不属于可以提升数据质量的方式是()A 数据治理B 数据挖掘C 数据解析和格式化D 数据转换与标准化5. 〃数据模型不准确"属于以下哪种过程引起的问题()A 数据输入过程B 数据处理功能C 系统设计D 解决问题6. 数据质量活动通过启动新的周期来实现持续改进,以下关于新周期开始的内容描述错误的是()A 现有测量值高于阈值B 新数据集正在调查中C 对现有数据集提出新的数据质量要求D 业务规则、标准或期望变更7. 以下内容不属于数据管理成熟度工具的是()A 数据管理成熟度框架B 沟通计划C 协作工具D 知识管理和参考数据存储库8. 以下不属于数据质量制度内容的是()A 制度的目的、范围和适用性B 术语定义C 数据质量团队的职责D 质量指标的完成约束9. 在数据质量值指标例子中,计算已被识别的重复记录的数量报告代表重复记录的百分比属于以下哪个特性()A 完备性B 独特性C 及时性D 有效性10. 以下内容不属于数据质量纠正措施中数据修正方法的是()A 自动检查修正B 自动修正C 人工检查修正D 人工修正11. 以下内容不属于数据质量业务规则中聚合检查的示例内容的是( )A 验证文件中记录数量的合理性B 验证从一组交易中计算出的平均金额的合理性C 验证指定时间段内交易数量的预期差异D 验证数值缺失的情况是否可接受12. 以下关于 SPC 描述错误的是 ( )A SPC 使用的主要工具是控制图B 控制图是一个事件序列图C 控制图包括平均值的中心线、以及描述测算的上下控制界限D 在一个稳定过程中,超出控制范围的度量结果表明了异常状况的存在13. 在信息收敛三角中,〃含业务语境数据或者功能数据" 属于以下哪项内容?A 数据B 信息C 知识D 洞察《DAMA 数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DAMA-DMBOK2)14. 要让员工生成更高质量的数据并以确保质量的方式管理数据,他们需要培训和强化训练,以下不属于培训应该重点关注的内容的是( )A 导致数据问题的常见原因B 组织数据生态系统中的关系以及为什么提高数据质量需要全局方法C 糟糕数据对个人绩效的影响D 持续改进的必要性15. 在进行成熟度评估之前,识别潜在风险及一些风险缓解策略是有帮助的,以下哪项内容不属于"缺乏组织认同"风险的缓解措施 ( )A 将于评估有关的概念社会化B 在进行评估之前,建立受益声明C 使用第三方资源或专家D 分享文章和成功案例16. 创建高质量的数据的最佳方法是防止低质量的数据进入组织。

第十三章 抗精神失常药

第十三章 抗精神失常药

第十三章 抗精神失常药一、单项选择题1.氯丙嗪不具有的药理作用是( )A.抗精神病作用B.镇静作用C.催吐作用D.退热降温作用E.加强中枢抑制药的作用2.关于氯丙嗪,哪项描述不正确( )A.可阻断α受体,引起血压下降压B.阻断M受体,引起视力模糊C.可用于晕动病之呕吐D.可用于治疗精神病E.配合物理降温方法,不但能降低发热者体温,也能降低正常体温3.氯丙嗪临床主要用于( )A.抗精神病、镇吐、人工冬眠B.镇吐、人工冬眠、抗抑郁C.退热、防晕、抗精神病D.退热、抗精神病及帕金森病E.低血压性休克、镇吐、抗精神病4.氯丙嗪引起的急性锥体外系运动障碍,其机制主要是( )A.阻断中脑-边缘系统通路的DA受体B.阻断中脑-皮层通路的DA受体C.阻断黑质-纹状体通路的DA受体D.阻断结节-漏斗通路的DA受体E.抑制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5.氯丙嗪抗精神分裂症的主要原因是( )A.阻断中脑-边缘系统通路的 D1RB.阻断黑质-级状体通路的 D2RC.阻断结节-漏斗通路的D1受体D.阻断中脑-皮质通路的D2受体E.阻断第四脑室底部后极区的DA受体6.锥体外系反应较轻的药物是( )A.氯丙嗪B.氟奋乃静C.三氟拉嗪D.奋乃静E.甲硫哒嗪7.氟奋乃静的特点是( )A.抗精神病作用强,锥体外系作用显著B.抗精神病作用强,锥体外系作用弱C.抗精神病作用与降压作用均强D.抗精神病作用与镇静作用均强E.抗精神病作用与锥体外系作用均较弱8.碳酸锂主要用于治疗( )A.焦虑症B.精神分裂症C.抑郁症D.躁狂症E.帕金森病9.阿米替林的主要适应症为( )A.精神分裂症B.抑郁症状C.神经官能症D.焦虑症E.躁狂症10.氯丙嗪引起的帕金森综合征,合理的处理措施是用( )A.多巴胺B.左旋多巴C.阿托品D.减量,用安坦E.毒扁豆碱11.长期应用氯丙嗪的病人停药后可持久存在下列哪种症状( )A.帕金森综合症B.静坐不能C.迟发性运动障碍D.急性肌张力障碍E.体位性低血压12.下列哪项描述是不正确的( )A.氯丙嗪可阻断中脑-边缘系统通路和中脑-皮质通路的多巴胺受体而发挥抗精神病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三章身体素质的生理学基础学习要求掌握:1、力量素质的生理学基础。

2、有氧耐力和无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

3、评价有氧耐力和无氧耐力的指标和方法。

4、动作速度、反应速度和位移速度的生理学基础。

熟悉:1、各种身体素质的分类。

2、肌肉力量的可训练因素。

3、影响力量训练效果的因素。

4、柔韧、灵敏素质和平衡能力的生理学基础。

了解:1、力量训练的原则和方法。

2、速度素质的训练方法。

3、有氧耐力和无氧耐力的训练方法。

4、最大摄氧量、无氧阈的测定方法。

内容精要身体素质是指人体在运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耐力、柔韧及灵敏等机能能力。

它是人体各器官、系统机能能力在肌肉活动中的综合反映。

第一节力量素质力量素质是指肌肉活动时对抗或克服阻力的能力。

人体的所有运动几乎都是对抗阻力而产生的,因此,力量素质是人体最重要的身体素质,是其它身体素质的基础。

一、力量素质的分类(一)按照肌肉收缩的形式可分为静力性力量和动力性力量。

(二)按照肌肉力量表现形式和构成特点划分为最大肌肉力量、快速肌肉力量和力量耐力。

(三)按照肌肉力量的表示方法不同可将其分为绝对力量、相对力量。

(四)根据力量与运动项目关系可分为一般力量、辅助性力量、专项力量。

二、决定力量素质的生理学基础(一)骨骼肌的形态及机能特点1.肌肉的生理横断面积:肌肉生理横断面积是指垂直通过某一块肌肉所有肌纤维的横断面积,它是影响肌肉力量的主要因素。

肌肉横断面积的大小取决于肌纤维的数量、肌纤维的直径和肌纤维的排列方向。

通常情况下,肌肉生理横断面积越大产生的力量也越大。

2.肌肉结缔组织:肌肉结缔组织是肌肉的弹性成分,主要包括肌纤维膜、韧带和肌腱三个部分。

结缔组织不仅能产生一定的弹力,而且具有传递肌肉收缩力量的作用。

3.肌肉长度:肌肉长度是指肌肉两端肌腱之间的长度。

在自然状态下肌肉的长度越长,所含的肌小节越多,故肌肉产生的力量越大。

此外,肌纤维的初长度也影响着肌肉的最大肌力。

通常肌肉在收缩前先做离心收缩而使其初长度增加,从而产生较大的肌肉收缩力量。

4.肌纤维类型:由于快肌纤维收缩力量明显大于慢肌纤维,因此,对于具有同样数量肌纤维的肌肉而言,肌肉中快肌纤维的横断面积和百分组成较高的个体,肌肉收缩力量也较大。

5.肌肉中毛细血管数量6.肌肉收缩的能量供应(二)神经系统的调节能力1.中枢神经系统的募集能力中枢神经系统通过改变发放神经冲动的强度和频率来影响肌肉的收缩力量。

当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提高时,支配肌肉活动的运动神经元同时兴奋的数目增加,因而参与收缩的运动单位增多,并使肌肉中每一运动单位发生较大紧张性收缩,所以肌肉产生的力量增大。

2. 神经系统的协调能力中枢神经系统良好的协调能力可改善主动肌、协同肌以及对抗肌之间的关系,减少无谓的能量消耗,有助于主动肌发挥更大的收缩效益,产生更大的收缩力量。

三、肌肉力量的可训练因素(一)肌肉的横断面积和收缩力量力量训练可引起肌纤维增粗、肌肉横断面积增加,从而导致肌肉力量增大。

(二)神经系统的调节能力系统的力量训练可使运动中枢同步兴奋能力提高,运动中枢之间的协调能力得到改善,从而使同时参与收缩的肌纤维数目增加,肌肉收缩力量增大。

(三)肌肉收缩的能量供应力量训练可引起肌肉中ATP、CP、ADP和肌酸的含量增加,代谢酶活性提高,肌肉收缩的能量供应改善,有助于肌肉力量的提高。

(四)肌纤维类型长期、系统运动训练或体育锻炼可引起肌纤维选择性肥大和肌纤维数目增多。

但能否引起肌纤维相互转化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四、力量训练的原则(一)超负荷原则超负荷是指力量练习时所采用的阻力负荷超过本人已经适应的负荷,或超过平时的一般负荷。

(二)渐增负荷原则渐增负荷原则是指力量练习过程中,随着训练水平的提高,肌肉克服的阻力逐渐增加的训练原则。

(三)专门性原则专门性原则是指力量训练手段和方法应尽量和专项力量的要求及专项技术结构相一致的训练原则。

(四)安排练习原则安排练习原则包括练习顺序原则及训练节奏原则。

练习顺序原则是指力量练习过程中先练习大肌群、后练习小肌群,前后相邻肌肉练习避免使用同一肌群的练习原则。

训练节奏原则是指力量训练的强度、运动量和训练频率应符合训练计划和比赛计划要求的原则。

(五)有效运动负荷原则有效运动负荷原则是指以足够大的运动负荷和足够长的运动时间进行力量练习的训练原则。

(六)系统性原则系统性原则是指力量练习应进行全年系统性安排的训练原则。

(七)区别对待原则区别对待原则是指对于不同专项、不同运动员或不同训练状态、不同的训练任务及不同的训练条件,都应有区别地组织安排各自相应的训练过程,选择相应的训练内容,给予相应的训练负荷的训练原则。

五、影响力量训练效果的因素(一)负荷强度负荷强度是指单位时间或单个动作过程中所完成的工作量或表现出的生理反应程度。

包括物理负荷强度和生理负荷强度。

物理负荷强度是指机体所承受的物理负荷量;生理负荷强度是指根据个体最大摄氧量百分数或最大心率百分数等生理指标所反映的负荷量对身体的刺激程度。

通常负荷越大,力量增长越快,力量增长的效果也越好。

(二)重复次数和练习节奏力量练习重复次数及练习节奏取决于负荷量的大小。

负荷量越大,重复次数越少,重复节奏也越慢。

(三)练习组数练习组数与练习负荷量、重复次数之间呈负相关。

一般认为一次练习可在3~6组之间。

(四)间歇时间和间歇方式发展最大力量的练习,其休息间歇应在2~5分钟之间为宜;竭尽全力的力量练习休息间歇应为5~10分钟之间;发展肌肉耐力练习的休息间歇时间为1~2分钟。

(五)负荷量负荷量是指在连续、连贯的身体活动时,机体所承受的外部刺激总量。

发展力量的运动训练总量与专项运动对力量的要求有关。

六、力量练习方法(一)等张练习等张练习是指肌肉以等张收缩的形式进行负重或不负重的动力性练习方法。

(二)等长练习等长练习是指肌肉以等长收缩的形式使人体保持某一特定姿势对抗外界负荷的练习。

(三)等动练习等动练习是一种利用专门的等速力量训练器进行的肌肉力量训练方法。

其特点是运动过程中器械产生的阻力始终和用力的大小相适应。

(四)超等长练习超等长练习是指肌肉进行离心收缩之后,紧接着迅速进行向心收缩的练习。

(五)离心练习离心练习是指肌肉收缩产生张力的同时被拉长的力量训练方法。

(六)电刺激法电刺激法是指利用脉冲电流代替大脑皮质发放神经冲动使肌肉产生收缩的力量练习方法。

电刺激练习法可作为某些运动员受伤恢复期发展力量的辅助练习手段,也可对某些利用常规练习方法难以达到效果的肌肉进行训练。

第二节速度素质速度素质是指人体进行快速运动的能力或人体在最短的时间完成一定运动的能力。

按照速度素质在运动中的表现形式可将其分为反应速度、动作速度和周期性运动的位移速度。

一、速度素质的生理学基础(一)反应速度反应速度的指标是反应时。

反应速度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兴奋通过反射弧所需的时间长短(影响因素包括感受器的敏感程度、中枢延搁和效应器的兴奋性)、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和灵活性以及条件反射的巩固程度。

其中,中枢延搁是影响反应速度(或反应时)的关键因素。

(二)动作速度动作速度的生理指标是动作时。

影响动作速度的生理因素有:1.肌纤维的百分组成及其面积;2.肌肉收缩力量;3.肌肉组织兴奋性;4.条件反射的巩固程度;5.神经系统的调节能力。

(三)位移速度周期性位移速度(以跑速为例)主要决定于步长和步频两个方面因素。

步长主要取决于肌力的大小、下肢的长度及髋关节的柔韧性等。

步频的快慢主要决定于:1.大脑皮质运动中枢的灵活性;2.肌肉中快肌纤维的百分组成及其肥大程度; 3.中枢神经系统各中枢间的协调性。

步长与步频之间的协调性:1.运动技能的巩固程度;2.肌肉放松能力。

二、速度素质的训练速度素质的训练主要在于发展和提高神经系统的灵活性,磷酸原系统的供能能力、肌肉的协调放松能力以及腿部力量和关节的柔韧性。

三、速度素质与磷酸原代谢能力磷酸原系统代谢供能是指由磷酸肌酸CP恢复再合成ATP的供能过程,是一切极量强度运动的主要供能方式。

磷酸原系统的代谢能力取决于肌肉内ATP、CP 储量和ATP酶、CP酶的活性。

因此,测定磷酸原系统的供能能力是评定其无氧能力(包括速度素质)的重要手段和方法。

磷酸原系统的评定方法包括:10S最大负荷测试法,30m跑测试法,玛加利亚(Margaria)跑楼梯(或跨登台阶)试验法等。

第三节耐力素质耐力是指人体进行长时间肌肉工作的能力;或者人体对抗疲劳的能力。

一、耐力素质的分类(一)按照运动时的外在表现,可将耐力分为速度耐力、力量耐力、静力耐力和一般耐力等。

(二)按照参与的主要器官,可分为呼吸循环耐力和肌肉耐力。

(三)按照参加主要工作所动员肌群的数量,可分为全身耐力和局部耐力。

(四)按照运动时能量代谢的特点,可分为有氧耐力和无氧耐力。

(五)按照耐力素质和专项运动的关系,可分为一般耐力和专项耐力。

(六)根据工作时所处的环境,将耐力分为高温工作耐力、低温工作耐力及低气压环境下工作的耐力等等。

二、有氧耐力及其训练有氧耐力是指人体长时间进行有氧工作(该工作依靠肌糖原、脂肪等有氧氧化分解供能)的能力。

(一)有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1.肺通气功能;2.肺换气功能;3.血液载氧能力;4.血液循环功能;5.组织换气能力;6.肌肉组织有氧代谢能力;7.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

(二)有氧耐力的指标1、最大摄氧量最大摄氧量是指人体运动时每分钟吸入并被身体利用的氧气的最大数量。

或人体进行有大量肌肉参加的长时间剧烈运动中,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氧气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所能摄取的氧气量。

最大摄氧量反映了人体所能摄取氧气的最大量,因此,最大摄氧量也称为“氧极限”。

它是反映人体最大有氧能力的指标。

最大摄氧量的表示方法有绝对值和相对值。

其中,绝对值的单位是L/min,相对值的单位是ml/kg·min。

最大摄氧量可在一定程度上预测耐力性项目的运动成绩;此外,最大摄氧量还可作为评价机体有氧能力、运动选材(遗传度为93.4%,进行系统的运动训练只能提高本人最大摄氧量的5%~25%)以及制定运动训练强度的指标和依据。

最大摄氧量的测定方法有间接测定法和直接测定法。

间接测定法是指受试者在进行亚极量负荷运动时,根据其心率、摄氧量和达到某一心率的做功量等数值推算或预测出最大摄氧量的方法。

间接测定法的理论依据是心率和功率在一定负荷范围内(120~180分/次)呈直线正比例关系。

间接测定法具有测试方法简便,间接推算法、Astrand-Ryhmin 易于接受及推广的特点,常用的间接测定法有PWC170列线图法、用台阶负荷时心率和体重推测最大摄氧量和12分钟跑推算最大摄氧量等。

直接测定法是指运动员在运动场或实验室借助功率自行车(或跑台)等负荷器械进行极限运动,利用气体代谢仪直接测定摄氧量的方法,该方法可获得多项气体代谢参数,因此,具有精确、可靠的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