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的内容和作用
初三历史100题

初三历史百题集1.商鞅变法的内容、作用?内容: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建立县制,有国军直接派官吏治理。
作用: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为秦统一奠定了基础。
2.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1)政治上创立了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2)经济上:统一货币(3)文化上:统一文字(4)思想上:焚书坑儒(5)军事上北:北筑长城,反击匈奴南:南修灵渠,开发南疆3.张骞出使西域的作用?(1)加强中原与西域之间的经济交流(2)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4.西域都护的设置的时间及意义?公元前60年,意义: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5.丝绸之路的意义?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6.江南地区的开发的影响?为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7.开元盛世时期农业和手工业方面取得的成就?农业:曲辕犁(耕地工具)、筒车(新的灌溉工具)。
手工业:(1)丝织业:花色品种多,丝织技术高超。
8.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北宋,四川地区出现了交子。
9.元朝的行省制度的作用?作用: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元朝。
10.鉴真东渡是在哪个皇帝统治时期?唐玄宗时11.戚继光抗倭的意义?捍卫了中国的主权,保卫了我国沿海地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12.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边界条约签订的时间及名称?1689 年中俄双方代表在尼布楚进行谈判,经过平等协商签订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13.清朝时期只留广州一处作为通商口岸的地方?广州十三行14.鸦片战争签订的条约及影响?《南京条约》;鸦片战争的影响: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15.第二次鸦片战争列强的罪行?列强的罪行:1860 年10月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16.甲午中日战争签订的条约及影响?《马关条约》;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商鞅变法内容与作用

事)
个途径。
废除“世卿世禄”打击了旧贵族的特权,树立 制,鼓励贵族建 地主阶级优势。 立军功。
(三)加强集权
材料一 (商鞅)集小(都)乡邑聚(集合)为县, 置令、丞,凡三十县。
材料二 令(下令)民为什伍,而相(互相)牧司 (管理)连坐。不告(举报)奸(违法)者腰斩,告 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
——以上引自《史记•商君列传》
请根据材料并结合课本回答,为加强中央集权,商鞅 在政治、思想文化和法律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三)加强集权
政治
措
施
废分封,普遍推行县制
建立户籍制,实行连坐法
思想 焚烧诗书,制订秦律 法律
(三)加强集权
1、废除分封制,普遍推行县制。
国君
委派
加强中央集权
地方官吏 2、建立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
商鞅变法的效果 富国强兵
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 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
楚不用吴起而削乱 ,秦行商君而富强。
——《韩非子·问田》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 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食货志》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
D、始终以“富国强兵”为宗旨
3、秦惠文王发兵捕捉商鞅,商鞅出逃,在旅 馆投宿,店主称按照商鞅颁布的法令,必须验 明身份,否则他就要受罚,最终拒绝了商鞅的 投宿要求,所以后人称商鞅是“作法自毙”。
这一事件反映出商鞅变法的哪一特点。 D
A.是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中最彻底的 B.改革涉及各个领域,非常全面 C.重视农民的利益 D.法治,即重视用法令治理国家和推行改革
初一历史上册第八课商鞅变法知识点

初一历史上册第八课商鞅变法知识点
初一历史上册第八课商鞅变法知识点
8课商鞅变法
背景:①铁器和农耕的推广,促进了各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②秦孝公深感落后挨打,
决心改革商鞅变法。
时间: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内容:①改革土地制度。
废除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国家承认土地私有。
②重农抑商。
生产粮食
和布帛多的免除徭役,禁止弃农经商。
③奖励军功,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特权④迁都咸阳
,推行县制⑤严明法令。
推行县制:全国设31县,由国君派官吏治理
性质: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会改革。
作用:使秦国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
社会经济得到发展。
政法干警_文化综合历史知识商鞅变法的概念和作用

政法干警文化综合历史知识——商鞅变法的概念和作用今天,我们为大家总结了政法干警文化综合政治历史方面的知识,商鞅变法的概念和作用,大家要好好阅读,细致备考,争取在政法干警考试中取得高分。
商鞅变法的概念:
商鞅变法是在战国时期秦国的秦孝公即位以后,决心图强改革,便下令招贤。
商鞅自魏国入秦,并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衡和建立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他为左庶长。
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间,他先后两次实行以“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建立县制)为主要内容的变法。
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商鞅变法的目的和作用:
目的:富国强兵
作用:出现了“家给人足”的繁荣景象,全国百姓以私下斗殴为耻,以为国家立下战功为荣,国家战斗力不断增强,富国强兵的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国家。
废除了旧的制度,促进了农业生产,提高了军队战斗力,是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诸侯国,为以后兼并六国、统一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14年政法干警考试更多信息请关注:
更多相关信息请关注:政法干警考试交流群215616426。
简述商鞅变法主要内容

简述商鞅变法主要内容
商鞅变法是指公元前475-221年间的战国时期,诸侯国商鞅(西楚霸王鞅变)在统治西楚时,创立的一整套改革政策,也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改革思想之一。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有:
一、统一货币制度。
商鞅为了推行货币统一制度,把西楚23个国家的货币统一为西楚币,使各国货币在西楚国内具有同等价值,实行货币统一制度,起到了实现贸易经济交易的作用。
二、发展粮食种植。
商鞅重视农业发展,推行地租制,鼓励人们劳动种植,并出台了一系列法令,深刻影响了西楚国的农业发展。
三、强化国家权力。
商鞅在西楚国实行太师治国制度,把中央政权的权力集中到太师的手中,从而强化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力量,使各诸侯国服从中央政权,使中央统治拥有充分的法律支持。
四、改革税收制度。
商鞅把西楚各诸侯国税收改革成钱财、丝织、船马类别税,对西楚内外贸易有利,提高了国家的收入,有助于国家的经济发展。
五、推行新的宗法制度。
商鞅推行了父子婚姻的宗法制度,男女平等,妇女可以继承家产,起到了强化家庭联系的作用,促进了女性地位的提升。
总之,商鞅变法既保留了传统文化,又推行了新的改革政策,让西楚国发展得更加迅速,从而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改革者
之一。
一商鞅变法1.特点1核心内容是鼓励农战和实行

材料二 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 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 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摘自(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 材料三 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变替的 “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 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 的历史出口。 ——摘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统一度量衡
便于赋税征收,有利于经济交流,对秦国经济的发展和巩固中央集权制度都有一定的促 进作用
2.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加强集 权的政 治改革
内容
严格什伍户籍制 度,实行连坐法
普遍推行县制
意义 保证了社会统治秩序,强化了对基层民众的管理和统治 巩固了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
提高战斗 力的军事
改革
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废 除“世卿世禄制”,鼓励贵族建立军 功
二、孝文帝改革 3.历史作用: (1)经济方面: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2)政治方面:政权封建化的加速。 (3)民族关系:促进北方民族大融合,为结束长期 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公式化”学习历史(四):历史评价
历史评价=(积极因素+消极因素)史实+结论 (1)人物评价=属性+事迹+影响(进步+局限) +结论…… (2)事件、事态评价=概况+性质特点+影响(进 步/反动+正义/非义)+结论……
2.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内容
意义
废井田,开阡 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
陌
益,提高了他们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以农求 富的经 济改革
重农抑商,奖 励耕织
保护了小农经济,极大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封建经济发展,促进了秦国的经济 实力不断增强,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但也奠定了中国此后一千多年 对商业发展抑制的总体趋势,成为以后商品经济发展的阻力
一、商鞅变法1.特点(1)核心内容是鼓励农战和实行

二、孝文帝改革 3.历史作用: (1)经济方面: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2)政治方面:政权封建化的加速。 (3)民族关系:促进北方民族大融合,为结束长期 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公式化”学习历史(四):历史评价
历史评价=(积极因素+消极因素)史实+结论 (1)人物评价=属性+事迹+影响(进步+局限) +结论…… (2)事件、事态评价=概况+性质特点+影响(进 步/反动+正义/非义)+结论……
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为秦统一中国 奠定了军事基础,也扩大了统治基础
2.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加强思想 控制的文
化改革
改革旧俗
内容 “燔诗书而明法令”,制定秦律
意义
加强了思想控制,钳制了人民的思想,摧残了文化,加强了专制 统治。实质是文化专制
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强行推行一 夫一妻小家庭政策
1.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与变法
时间 春秋
国家 齐国
改革
管仲改 革
变法内容
军事:整顿和发展军备经济: 发展工商业、改革赋税制度 (“相地而衰征”,事实上承认
了土地私有)
实质
作用
实质上承认了土 地私有
增强了齐国实力, 使齐桓公成为春 秋第一个霸主
鲁国
初税亩
经济:初税亩,“履亩而税”, 即按亩收税
公开承认土地私 有
3.南北朝时期的北方民族大融合
(3)表现:①生活习惯的汉化。鲜卑族经济方式的 变化,使鲜卑族的劳动者变成农民,贵族转化为地主, 生活习惯也发生了变化,汉族风俗习惯成为整个封建 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
进一步发展了小家庭生产,有利于国家赋税征收、加强了秦国的 集权统治。依照中原地区的风俗、风尚进行改革,不仅促进了秦 国的发展,也有利于民族的融合
初一历史重点内容复习

七年级上册历史后期要点复习资料一. 商鞅变法的目的、时间、内容和作用?(1)目的:富国强兵,在吞并战争中获胜。
(2)时间: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公元前356 年商鞅变法开始。
(3)内容:①成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增强中央集权,对后代行政管理制度影响大②取销贵族的世袭特权伤害旧贵族利益,商鞅被处死的原由政治③改革户籍制度,增强对人民的管理④严正法度,严禁私斗经济除井田制,同意土地自由买卖本质是封建土地全部制,最能表现变法性质破环了奴隶制生产关系,促使封建经济的发展②奖赏耕织,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可免去徭役促使了农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富)③一致胸怀衡便于管理和经济流通,促使经济发展军事①奖赏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与爵位并恩赐土地提高军队战斗力(兵强)(4)作用: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获得发展,军队战斗力不停增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兴隆的封建国家,为此后秦一致全国确定基础。
(5)成功的原由:①变法适应了历史潮流,符合秦国国情,这是变法成功的根本所在.?②变法获得秦孝公的鼎力支持,变法举措履行果断,这也是变法成功的重要原由.?③商鞅不管个人安危,敢于同旧权力果断战争.?(6)商鞅遭受凄惨结局的原由:①冒犯了旧贵族的利益,受到了他们的激烈反对。
②秦孝公逝世,失掉了政治支持。
(7)启迪:①改革能够促使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强国家的实力,提高国家的地位。
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是强国之路。
②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甚至要付出血的代价。
③适应历史潮流的改革终归会取获成功。
④今日我们要加速建立社会主义和睦社会,离不开深入改革、勇于创新。
(8)商鞅是怎么样进行改革的?不畏强权,公正无私,严格执法。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① 439 年,北魏一致黄河流域;②鲜卑风俗治理国家困难重重。
(2)举措:①迁都洛阳;②规定官员在朝廷中一定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③以汉服取代鲜卑服;④改鲜卑姓为汉姓;⑤鼓舞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婚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废井田、开阡陌
商鞅在经济上推行的重大举措是“废井田、开阡陌”。
《史记》记载:商鞅“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战国策》说商鞅“决裂阡陌,教民耕战”。
所谓“阡陌”,指“井田”中间的灌溉渠道以及与之相应的纵横道路,纵者称“阡”,横者称“陌”。
“封疆”就是奴隶主贵族受封井田的界限。
“开阡陌封疆”就是把标志土地国有的阡陌封疆去掉,废除奴隶制土地国有制。
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度。
法令规定,允许人们开荒,土地可以自由买卖,赋税则按照各人所占土地的多少来平均负担。
这样就破坏了奴隶制的生产关系,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商鞅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规定,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可免除本人劳役和赋税,以农业为“本业”,以工商为“末业”。
因弃本求末,或游手好闲而贫穷者,全家罚为官奴。
还招徕无地农民到秦国开荒。
为鼓励小农经济,还规定凡一户有两个儿子,到成人年龄必须分家,独立谋生,否则要出双倍赋税。
3)统一度量衡
商鞅变法前,秦国各地度量衡不统一。
为了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制造标准的度量衡器,要求全国统一施行。
1标准尺约合今0.23公尺,1标准升约合今0.2公升。
统一斗、桶、权、衡、丈、尺等度量衡。
要求秦国人必须严格执行,不得违犯。
度量衡的统一的意义:第一、全国上下有了标准的度量准则,为人们从事经济文化交流活动提供了便利的条件;第二、对赋税制和俸禄制的统一产生了积极作用;第三、有利于消除割据势力的影响;第四、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奠定了基础。
2 “奖励军功、加强集权”
1)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
下令“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争,各以轻重被刑”,以奖励军功而禁止私斗。
规定爵位依军功授予,宗室非有军功不得列公族簿籍。
即“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荣华”。
据《汉书》记载:“商君为法于秦,战斩一首赐爵一级,欲为官者五十石”。
所谓私斗,并不是指一般人打架,而是指“邑斗”。
“邑”是指一般的城镇,被奴隶主所占有。
奴隶主之间为了争夺土地、财产,经常发生争斗。
新法规定不准私斗,目的在于削弱奴隶主的势力,加强封建中央集权。
由于推崇战功,秦国军队的战斗力大大增强。
秦国在对外战争中,国力进一步增强,从而扭转了长期以来被动落后的局面。
公元前355年,秦孝公与魏惠王在杜平相会,结束了秦长期不与中原诸侯会盟的被动局面,提高了秦国的地位。
秦国还用武力逐步占有了土地肥沃、农业发展水平较高的巴蜀地区和盛产牛马的西北地区,社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从而奠定了秦统一的物质基础。
2)除“世卿世禄制”,鼓励宗室贵族建立军功
《史记》记载,秦国规定“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
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即依军功大小定贵族身分之高低。
该规定沉重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因而,招致了他们的怨恨。
《史记》记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
历史上任何一次变法,不仅是一种治国方略的重新选择,而且是一种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这也是改革受阻的真正原因。
3)格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
为了加强封建专制统治,规定居民要登记户籍。
轻罪用重刑。
将李悝《法经》颁布实行,还增加了连坐法。
主要内容是:居民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按照编制,登记并编入户籍,责令互相监督。
一家有罪,九家必须连举告发,若不告发,则十家同罪连坐。
告发“奸人”的与斩敌同赏。
旅店不能收留没有官府凭证者住宿,否则店主连坐。
4)遍推行县制
商鞅在政治方面的重大改革是“集小都乡邑聚为县”,“凡三十一县”(也有史书认为是41县或36个县)。
县设县令、县丞、县尉等官吏。
商鞅通过县的设置,把领主对领邑内的政治特权收归中央。
该措施有力地配合了“废井田、开阡陌”政策,用政治手段保证了土地私有。
巩固了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削弱了豪门贵族在地方的权力。
5)定秦律,“燔诗书而明法令”
建议请学生阅读教材,全面理解该措施。
得出结论:商鞅的所作所为是为了排除复古思想的干扰。
然而,商鞅开创的“燔诗书”的高压政策,不仅极端压制了人民的思想,对于我国文化典籍也是一种摧残。
目的及作用:
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制的土地制度,开阡陌,肯定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合法性;
打破奴隶主世袭贵族的特权,确定封建的等级制度,发展和壮大地主阶级政治势力;
实行中央集权,巩固地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统治;
发展封建经济,壮大地主阶级经济力量;
方便税收和交换,加强集权制度;
在上层建筑领域实行封建统治阶级的专政。
商鞅变法是分两次进行的。
第一次开始于公元前359年,第二次开始于公元前350年。
变法涉及内容很多,归纳如下:
1. 政治方面枣商鞅对政治的改革是以彻底废除旧的“世卿世禄”制、建立斩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为重点。
他在这方面的贡献远远超过李悝和吴起。
主要内容有如下三点:
(1)制定二十级爵枣制定二十级爵的作法,意味着废除旧世卿世禄制,今后根据人们的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官吏从有军功爵的人中选用。
二十级爵:一级曰公士,二级曰上造,第十九级曰关内侯,二十级曰彻侯。
各级爵位均规定有占田宅、奴婢的数量标准和衣服等次。
又制定了“奖励军功,严惩私斗”的办法。
奖励军功的作法是:将卒在战争中斩敌首一个,授爵一级,可为五十石之官:斩敌首二个,授爵二级,可为百石之官。
宗室贵族无军功的,不得授爵位。
有功劳的,可享受荣华富贵;无功劳的,虽家富,不得铺张。
严惩私斗的作法是:为私斗的,各以情节轻重,处以刑罚。
(2)实行县制枣废除分封制,以县为地方政区单位。
分全国为四十一县,县设今以主县政,设丞以副县令,设尉以掌军事。
县下辖若干都乡邑聚。
后来秦在新占地区设郡,郡的范围较大,又有边防军管性质,因之郡的长官称守。
后来郡内形势稳定,转向以民政管理为主,于是郡下设若干县,形成秦的郡县制度。
(3)实行什伍制度枣秦之都乡邑聚原来都是自然形成的大小居民点。
至此时,均作为基层行政单位。
居民登记于户籍,分五家为一伍,两伍为什,同于后代的保甲制度。
为了加强管理和统治广大居民,规定什伍之内各家互相纠察,“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
”
2.经济方面枣商鞅对经济的改革是以废除“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制为重点。
这是战国时期各国中唯一用国家的政治和法令手段在全国范围内改变土地所有制的事例。
主要内容有如下三点:(1)废井田,开阡陌枣在全国范围废除井田制度,实行土地私有制度。
废止“田里不粥(鬻)”的原则,准许民间卖买田地。
此后秦政府虽仍拥有一些国有土地,如无主荒田、山林川泽及新占他国土地等,但后来又陆续转向私有。
3. 废井田,开阡陌图
(2)重农抑商政策枣奖励耕织,凡努力耕织、生产多的,免除徭役。
凡从事末业(工商)及因懒惰而贫穷的,全家没入官府,罚为官奴婢。
(3)统一度量衡枣统一斗、桶、权、衡、丈、尺,并颁行了标准度量衡器,全国都要严格执行,不得违犯。
如今传世之“商鞅量”,上有铭文记有秦孝公“十八年”“大良造鞅”监造,“爰积十六尊(寸)五分尊(寸)之一为升”。
知此量为“升”。
由这件量器及其铭文可知,当时统一度量衡一事是十分严肃认真的。
4.社会方面枣主要推行小家庭政策,以利于增殖人口、征发徭役和户口税等。
具体规定:凡一户有两个以上儿子到立户年龄而不分居的,加倍征收户口税。
禁止父子兄弟(成年者)同室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