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商鞅变法与社会革新教学设计1华东师大版
第6课商鞅变法与社会革新

课题名称
科目
历史
年级
七年级
教学时间
1课时
学习者分析
我教的是七年级的历史,学生对历史知识了解不多,阅读量很少,思维能力较差。但由于记忆的内容较多,因此在学习历史方面兴趣淡薄、不浓。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知道春秋争霸和资料、收集成语、讲故事,如卧薪尝胆、围魏救赵、朝秦暮楚等故事,归纳出争霸胜负的主要因素,学习商鞅变法。
2、春秋五霸:学生看图说出五霸的名称。
教学活动3
二、战国时代
1、学生简单介绍三家分晋的故事。多媒体出示战国七雄形势图,学生结合方位说出战国七雄的名称。
2、简介有关春秋战国的一些历史故事和成语
3、学生分组讨论战国初期各国变法的原因和目的。
教学活动4
三、商鞅变法
1、学生以小组讨论归纳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
①通过学习商鞅变法,培养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
②了解都江堰促进了四川成都地区的农业发展,成为历史上先进的农业经济之一。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商鞅变法
2.难点 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历史作用;
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1
教学活动2
一、春秋时代
1、一些强大的诸侯国为什么要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
2、评价变法的历史作用(意义)。
3、分析商鞅变法取得成功原因。
4、结合历史、现实理解改革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
教学活动5当堂作业
都江堰
多媒体展示经受汶川地震后的都江堰
提出问题学生自学
开凿时间、原因、主持人、功能、意义。
课后思考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在中考是占的比例不大,但是会以选择和填空的形式出现,望同学们认真学习,从经受地震后的都江堰这项水利工程上,我们学到古人的什么精神。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6课商鞅变法与社会革新学案(无答案) 华东师大版

第六课 商鞅变法与社会革新学习目标1.识记春秋战国的起讫年代和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的史实2.理解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如何评价商鞅变法。
3.认识商鞅变法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秦国统一大业的需要。
学习过程一. 情境导入二.自主学习(将重要知识点在书本上勾画出来)(一) 春秋时代1.东周分为( )和( )两个时期。
春秋时期从()年到( )年,这个时期的特点是( )战国时期从( )年到( )年,这个时期的特点是( )。
2.春秋时期一些较大的诸侯国大出的旗号是( )。
春秋五霸是指( )、( )、( )、( )、( ),春秋五霸中的首霸是指( )。
(二) 战国时代1.战国初年,晋国一分为三,变成( )、( )、( )三国,史称“三家分晋”。
2. 战国七雄指的是( )。
3.看31页战国七雄形势图,能够准确添出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
( 齐楚秦燕赵魏韩) (东南西北到中央)4.最先进行变法是( ),收效最大的是( )。
(三) 商鞅变法1.商鞅变法发生在( )国,( )即位以后。
2.商鞅变法的目的是什么?3.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4.商鞅变法的作用是什么?(四) 都江堰都江堰建立的原因: 时间:地点: 人物:功能: 意义:(五) 背诵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看谁背的多!三.合作探究(一)治世不一道,变国不法古。
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商鞅上述两句话分别反映了商鞅什么思想?您认为商鞅变法措施中哪一条最重要?为什么?(二)商鞅变法起到“改变秦国乃至整个中国历史进程”的作用吗?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请同学们发表看法, 简要说明原因。
四.展示讲解五. 系统总结(板书设计)巩固训练1 .四川成都平原有“天府之国”的美称,从历史原因看是( )。
2 .商鞅变法成功的根本原因是A使秦国富强起来、B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C得到了秦孝公的支持、D得到广大人民的支持3 .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
4.下列不属于商鞅变法内容A 奖励耕战B 承认土地自由买卖C 建立县制 D实行分封制5 .战国时期,瓜分晋国的三家是( )。
(秋)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 社会变革与商鞅变法教案 华东师大版

第7课社会变革与商鞅变法1教学目标课标要求:通过商鞅变法等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教学目的:识记和理解:记住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标志,商鞅开始变法的时间和变法的主要措施,理解商鞅变法的原因及意义。
能力和方法:通过分析商鞅变法原因,措施,影响以及变法成功的原因,培养和提高分析能力。
采用讨论的形式,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思考商鞅变法的必然性及意义。
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体会商鞅变法的过程和意义,使学生认识到任何观念、制度、政策都要随时代的发展而改革,正确对待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的改革。
树立与时俱进的观念,并适时对学生进行不畏困难、追求真理、进取创新等良好品格的教育。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商鞅变法的内容;商鞅的评价教学难点:改革派和保守派的观点分歧;商鞅变法的某些措施的含义及作用4教学过程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导入(3分钟):课前放音乐《幽灵盛典》点缀后面要放的《五马分尸》同学们好!很高兴能与大家共同完成今天的学习,和老师一起来比一比这个动作(V)找找默契,非常好!当我们翻开过去的历史,听闻酷刑,不寒而栗。
请同学们带着平常心态观看这触目惊心的一幕。
播放视频学生观看32秒钟,表情:摇头说,惨啊,真的是太惨了,血腥!这就是我们古代刑罚中常说的五马分尸,也就车裂,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有一位历史上鼎鼎大名的改革家曾遭此刑,他是谁呢?(生答,),那为什么他会受此刑呢?这就要追朔到他的那场变法,今天我们就共同来探讨一番,让我们一起回到两千多年前七雄纷争的战国时代吧!请同学们打开书44页我们共同学习第8课商鞅变法。
同学们,今天的学习我们以商鞅变法为核心,围绕以下3个问题展开:为什么“变”?怎么“变”?“变”的结果怎么样?快速解剖教材从44页至47页浏览一下,实际上这3个问题分别指的是哪一些?看哪一位同学表现最积极?学生:指出三个教材子目即给予大力鼓励。
七年级历史上册 2.6《商鞅变法与社会革新》学案(无答案) 华东师大版

第6课《商鞅变法与社会变革》一、新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1、知道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的史实。
2、通过商鞅变法等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二、本节课的重点、难点重点:商鞅变法难点:如何正确理解商鞅变法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秦国统一大业的需要。
三、学生学习方法自主探究法、讨论法、讲述法等四、自学提纲(一)阅读课文独立完成下列题目一、春秋时代1、东周分为和两个时期。
从到公元前476年为春秋时期。
2、春秋时期,一些强大的诸侯国打着的旗号,以避免、为理由,要求其他国家承认他们的霸主地位。
3、春秋时期、、、和先后称霸,史称“春秋五霸”。
二、战国时代1、公元前475年到秦灭六国这段时期,称为“战国时代”2、战国初年,晋国一分为三,变成、、三国,史称“三家分晋”。
连同春秋以来一直存在的、、、秦四国,是当时最强大的七个国家,历史上称为“战国七雄”。
3、战国时期,各国实行社会变革,最先进行变法的是,收效最大的是。
三、商鞅变法1、战国初年,秦国地处西北,国势不振,被东方各国轻视;即位后,下诏求贤,决心。
2、秦孝公死后,商鞅被诬陷“谋反”,惨遭而死。
商鞅虽死,但新法继续推行,秦国的国势日趋强盛,为奠定了基础四、都江堰3、战国时期,四川成都平原常遭水旱之灾。
秦国蜀郡守为治理岷江,修建一个的水利工程,后人称为“都江堰”。
4、它的建成,使成都平原约亩土地变成了肥沃的良田。
5、都江堰将岷江分为和两大支,内江蓄水用以,外江,调节水量。
既消除了,又灌溉了。
(二)小组合作讨论完成下列题目1.“数典忘祖”的典故说明了什么?2、宋襄公的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3、你能否用口诀的形式表述出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4、商鞅变法的内容你能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吗?试一下5、商鞅后来遭“车裂”而死说明了什么?6、你能说说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吗?五、自我检测题1、我国历史有一个成语叫“数典而忘祖”,你认为发生在什么时期()A西周B春秋C战国D夏2、“卧薪尝胆”的故事发生在A西周B春秋C战国D夏3、我国奴隶社会依次经历的四个时期是()A夏商西周春秋B夏西周商春秋C夏商西周战国D夏商东周春秋4、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是()A齐桓公B晋文公C楚庄王D秦穆公5、战国初年,被韩赵魏瓜分的国家是()A齐B晋C楚D燕6、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时期。
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7课《社会变革与商鞅变法》教学设计

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7课《社会变革与商鞅变法》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社会变革与商鞅变法》这一课主要讲述了我国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背景以及商鞅变法的具体内容和影响。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文并茂的形式,使学生了解战国时期的社会状况,掌握商鞅变法的内容和作用,培养学生的史实分析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六、七年级时已经学习过中国古代历史,对我国历史的发展脉络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以及商鞅变法的内容较为复杂,需要通过具体实例使学生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需要运用分析、综合等思维方式,探讨商鞅变法的成败原因,从而提高自己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背景,掌握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商鞅变法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其作用。
2.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原因及其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引入历史故事、图表等形式,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设置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练掌握教材内容,了解学生学情,设计好教学问题和活动。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了解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和商鞅变法的背景。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战国时期的社会图片,引导学生回顾战国时期的社会状况,引出本课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商鞅变法的背景,让学生了解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必要性。
然后详细讲解商鞅变法的内容,包括土地制度改革、行政区划改革、军事制度改革等。
3.操练(15分钟)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历史资料,分析商鞅变法的作用和影响。
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社会变革与商鞅变法教学设计华东师大版

第7课社会变革与商鞅变法教学目标:一、知识识记:要求学生了解春秋战国的起止年代和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商鞅变法等基础知识。
二、能力培育:讲述有关商鞅的故事,提高学生的学习爱好;分析商鞅变法成功仍是失败,培育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重要的变法,它是时期变法的需要,也是秦国统一大业的需要;都江堰是我国古代闻名的水利工程之一,他增进了四川成都地域的工业进展,成了历史上先进的农业经济区之一。
教学重点:商鞅变法教学难点:讲清楚商鞅变法是时期进展的需要,也是秦统一的需要。
教学方式与教具:多媒体图片展现法教学进程:温习第五课的内容一、“上古三代”指的是哪三代?二、我国得第一个王朝是哪个?3、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出土文字证明的王朝是哪个?出土文字指的是什么?4、宗法制的基础是什么?核心是什么?五、分封制的目的是什么?诸侯应履行什么义务?导入新课:问:大伙儿听过卧薪尝胆的故事吗?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打败并俘虏了越王勾践,勾践给夫差喂了三年的马,受尽折磨,回国以后立志要报仇复国,请范蠡帮忙训练军队,任用贤达的人,自己亲自参加劳动并坚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饭前都要尝一个苦胆,后来终于灭了吴国。
那个故事只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片段,那时还有许多如此的故事,今天就让咱们一路走进如此一个充满故事的年代,学习第六课商鞅变法与社会革新一、春秋战国时期上节课咱们已经讲过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以后致使了西周的衰亡,他的儿子周平王与公元前770年将首都向东迁到了洛邑,,咱们把这一事件作为了周朝的分界限,将周朝分为了西周和东周两部份,其中东周又分成了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引导学生在书上找出春秋和战国的起止时刻并当堂提问周朝分为那两个部份,其中的东周又分为那两个部份。
在西周时期,周天子拥有天下共主的地位,但到了东周,周天子的威望一落千丈,各国诸侯不在吧周天子放在眼里,慢慢再也不有诸侯向周天子进贡,链接襄王无钱下葬的故事。
各国诸侯各自为政,形成了“群龙无首”的局面。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6课 商鞅变法与社会革新学案 华东师大版

第6课商鞅变法与社会革新【自主学习】1.东周分两个时期,从公元前年到公元前476年为春秋时期,从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年为战国时期。
2.春秋五霸指的是、、、、。
3.为增强实力,各国都招揽、任用贤能,实行社会改革。
其中,最先进行变法的是;收效最大的是。
4.商鞅变法规定:鼓励农民。
努力种田和织布的可以免除徭役和赋税,弃农经商或因懒惰而贫穷的,连同家属罚作奴婢。
废除的世袭特权,奖励人。
建立,编定户口。
5.战国时期,国的蜀郡守修建,使约300多万亩的土地变成了肥沃的良田。
【要点破解】要点一: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的时期,这种社会变化主要从哪些方面分析?要点点拨: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思想观念方面:“宗周”思想逐渐淡化,东周的威望和地位大不如前,许多诸侯不再承担出兵勤王、交纳贡赋和定期朝见周王述职等义务。
②政治格局方面:由大国争霸到“春秋五霸”,再发展到“战国七雄”的格局;东周则日趋衰微,最后被诸侯所灭。
③政治制度方面:各国出于兼并战争的需要,纷纷招揽人才,实行社会改革,从而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社会性质的变化。
④经济方面:各国为加强自己经济实力以作为争霸战争的雄厚基础,纷纷采取兴修水利等发展经济的措施,其中以都江堰最为典型,既发展了各诸侯国的经济,又改变了各诸侯国之间经济力量的对比,为政治格局上的变化奠定了基础。
【例1】(2010江苏连云港中考,29)“对内整顿朝政,对外‘尊王攘夷’。
终于成就了春秋之首的伟业。
”材料中的这位历史人物就是()A.齐桓公 B.晋文公 C.宋襄公 D.楚庄王解析:此题考查历史分析能力和历史记忆能力。
抓住关键词“尊王攘夷”可知,该人物是齐桓公,故答案是A项。
要点二:商鞅变法为什么能够成功?要点点拨:(1)顺应当时的时代潮流;(2)得到了秦孝公的支持;(3)其颁布的措施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4)商鞅本人对变法的坚定信念和杰出的领导才能。
【例2】(2010贵州毕节地区中考,14)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动力。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 社会变革与商鞅变法教案 华东师大版

一、春秋与战国
1、东周分为和两个时期。从到公元前476年为春秋时期。
2、春秋时期,一些强大的诸侯国打着的旗号,以避免、
为理由,要求其他国家承认他们的霸主地位。
3、春秋时期、、、和先后称霸,史称“春秋五霸”。
4、公元前475年到秦灭六国这段时期,称为“战国时代”
5、战国初年,晋国一分为三,变成、、三国,史称“三家分晋”。连同春秋以来一直存在的、、、秦四国,是当时最强大的七个国家,历史上称为“战国七雄”。
(四)拔高思考题:
1、课本P41页思考与讨论
2、对于商鞅变法有两种观点:有人认为商鞅变法成功了,商鞅也成功了。有人认为商鞅变法成功了,但商鞅失败了。你选择一种观点,说明你的理由。
(五)谈谈本节课感受
板书设计
导学反思
A齐国B楚国C魏国D秦国
2、春秋时期,诸侯国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的目的( )
A为了拥有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B为了尊重周王
C为了国家统一D为了发展各国经济
3、战国七雄中,位于山东境内的国家是( )
A燕国B秦国C鲁国D齐国
4、下列各项不属于商鞅变法内容的是( )
A推行分封制B建立县制C奖励军功D编定户口
年级
七
学科
历史
课型
新授
主备教师
协作教师
设计时间
授课时间
总 课 时序 数
授课人
学习内容
第7课 社会变革与商鞅变法
学习
目标
1、知道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的史实。
2、通过商鞅变法等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学习重点
商鞅变法
学习难点
如何正确理解商鞅变法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秦国统一大业的需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商鞅变法与社会革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都江堰的修建;商鞅变法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作用,封建制度的确立和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通过角色扮演,及小组讨论指导学生分析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意义,培养学生初步理解、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讨论商鞅在历史上的贡献,使学生认识到变革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必要性、曲折性,从而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评价变革及历史人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应用多媒体与教师的提问相结合,使学生直观感受到铁器、牛耕的推广和水利工程的修建使开垦耕地面积扩大;通过角色扮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讨论,引导培养学生探究学习及合作学习的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冶铁技术的发明、农业技术的领先地位、闻名世界的都江堰,都说明我国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说明我国古代的经济、技术在当时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
通过学习商鞅变法,激励学生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勇于实践。
重点和难点重点: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历史作用。
难点:生产技术的进步、商鞅变法与大变革时代之间的关系。
教学资源图片:《自制生产工具图片》、《战国时期的铁制农具》、《战国时期牛耕图》、《自制都江堰平面图》、《都江堰现状全景图》、《商鞅舌战旧群臣》课前导学考虑到学生历史知识积累较少,若要掌握较抽象的历史概念,就必须运用浅化机制,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教学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才能逐渐培养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因此本课课前布置学生设计导入方案;师生共同搜集都江堰的有关资料、图片,分析其防洪灌溉原理;搜集商鞅及其变法的有关资料。
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查找相关资料,根据平面图分析都江堰的工程原理,了解商鞅变法的相关内容。
导入:先由学生根据自己的事先准备展示自己的导入设计方案:有的可能从复习上节课内容人手;有的可能会引用课前小故事;或从当前的改革开放入手等等。
老师根据情况进行评价打分。
教师小结导入: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制度发生巨大变化的“大变革的时代”,而生产力的发展是引发这场“大变革”的重要原因。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情况;(培养学生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同时培养归纳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一、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1、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
到战国时,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
2、投影:《北京人的石器》、《半坡人的石器》、《河姆渡人的骨耜》、《战国时期的铁农具》图片,提问:如果给你一块实验田,让你亲手耕种,你会选用哪种农具?为什么?接着提问:铁农具为什么能较快推广?3、铁农具的推广,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当时标志着生产力提高的另一个因素是牛耕。
那么我国大约在什么时期就开始使用牛耕了?用牛耕以前人们是怎样耕地的?请两组同学上台演示:一组演示用耒耜翻地(倒退)、另一组表演人拉犁翻地(前进),不久,拉犁者脚步变得吃力,并不断用手擦汗。
提问:看完表演你有什么体会?怎样解决人体力不足的问题好呢?总结: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提高了劳动效率,为精耕细作、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也为开山凿渠提供了便利,因此,阅读小字并适当补充铁器加工的资料学生通过回答,比较出铁农具的优越性。
从铁农具的优越性和冶铁业的发达两方面回答学生通过回答掌握知识点表演使学生直观、形象地体会出牛耕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
牛耕也表现出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由于经过准备,学生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兴修水利。
其中最著名的是秦国的都江堰。
二、著名的都江堰1、课前我们已经做了准备,哪位同学愿意展示一下你的成果,向大家介绍一下都江堰的工程原理?为什么李冰要在这个地方修建都江堰呢?大家根据课前准备的资料,小组讨论一下,然后进行回答。
(学生小组讨论后,指图讲解原因)所以治理岷江,人们早已望眼欲穿。
公元前3世纪,李冰被秦王任命为蜀郡郡守,成为这个地方的最高长官。
李冰有着远见卓识、又通晓天文地理知识,而且是一个关心百姓疾苦的官员。
为解除水患,造福百姓,他深入高山峡谷,观山势,察水情,寒来暑往,日夜操劳,制订治水方案。
假如这时你是李冰的参谋,你会给他怎样的参考方案?(学生小组讨论,并由各组代表说出各自治水方案。
)李冰的治水方针是“分洪以减灾,引水以灌田”,他精心设计,调动大量民工投入修建,终于完成了集防洪、灌溉,航运于一体的综合性水利工程。
由2-3名学生介绍2、总结:刚才通过几位同学的演示和讲解,我们了解了都江堰的工程原理,它根据防洪灌溉的需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科学而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来控制内江、外江的江水流量,使原来“旱涝多变”的成都平原变成“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
两千多年了,至今还在造福于人民,这样高超的设计和工程质量不能不令人赞叹!3、展示有关图片和视频资料同学们,赞叹之余你有何感想?请发表一下你的看法(出示彩图《都江堰现状全景图》)都江堰最为可贵的是,在历经2200多年后,仍在造福人民。
随着新中国的建立,它也焕发了青春,经修整,现在可灌田800万亩。
所以它被称为中国水利史上的一颗会踊跃举手、积极参与可能学生会结合文字资料对李冰进行评价、也可能联系大禹治水、三峡工程等说明兴修水利的重要性、或者谈到节约用水等。
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积极参与进一步让学生展示课前查找的资明珠,在世界水利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人们千秋万代颂扬着李冰的功业,请看61页李冰石像和石像旁的诗句:“始知秦太守,伯禹亦不如”(《石犀》唐·岑参)。
传说李冰为了治水废寝忘食,终于在一个漫天风雪的黄昏,他拄着黄荆拐杖,举步艰难,昏倒在雪地上,数日后与世长辞。
李冰的事迹光照史册,中国人永难忘怀。
从这里,我们也要知道:水对人类是很重要的,所以我们应该怎么做呢?(生:珍惜水资源,增强节水意识。
)三、商鞅变法1、春秋以来,由于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一些奴隶主将开垦出来的田地变成私产并出租。
回想一下,前面我们讲过,奴隶主本身拥有谁分给的田地呢?(生:国家分给的“公田”)“公田”有什么特点?(生:不可进行买卖,要向国家上缴一定劳动产品。
)这时,高效率的工作速度使大量荒田被奴隶们开垦出来,而新开垦出来的荒田就变成了部分奴隶主“私田”,和“公田”相比,“私田”的产品不缴纳给国君。
这时的奴隶主们拥有了更多田地。
大量的劳动压在了奴隶身上,奴隶生活更加悲惨。
而这一时期,各国之间的战争也相当频繁,奴隶们开始趁机逃亡。
想一想,奴隶的逃亡对奴隶主会产生什么影响?(生:没人劳动,大量田地开始荒废。
)面对这种部分奴隶出逃、而手中奴隶则无心劳动的情况,如果你是当时的奴隶主们该怎么办呢?小组讨论,教师引导(边讲边图示):这样看来,奴隶们的身份发生了变化,他们有了人身自由,以种田为生,所以这部分租种田地的奴隶和平民的身份也就转变为什么呢?(生:转变为封建农民。
)而私田的主人也就是奴隶主则转变为什么?(生:新兴料,并通过指图演示学生了解剥削方式取代旧剥削方式的过程。
通过一个接一个的问题引出下一项内容,使学生形成一条清晰的线索。
的封建地主。
)这就使旧的剥削方式被封建剥削方式所取代。
他们转化为封建地主。
租种地主土地的人,变成农民。
到了战国时期,新兴的地主阶级为了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先后在各国掀起变法运动。
其中,以秦国的商鞅变法效果最显著。
(板书:各国变法:)在大家列举的这些变法中,影响最大、效果最显著的是哪一个?(商鞅变法)为什么商鞅变法会有如此显著的效果呢?我们先来阅读一个关于商鞅的小故事。
(请学生表演“立木为信”的历史剧故事。
)这个故事说明商鞅为变法创造了什么样的条件呢?(取信于民。
),这就启示同学们,要想做个成功的人,必须具备什么品质?(言必信,行必果。
)2、课下同学们一定搜集了不少关于商鞅及其变法的资料,下面请同学们根据你所掌握的资料分别揣测一下:假如你是以商鞅为代表的新兴地主阶级,你将怎样推行改革?假如你是将要被废除世袭贵族特权的旧贵族,你对改革会是什么态度?假如你是秦孝公,面对国家外受强敌欺压,内有贵族专横的落后局面,你对改革又会是什么立场?3、分组讨论,把握角色心理和语言,然后分改革派、守旧派和国君三组,各组派4---5名代表上台,演绎一下“商鞅舌战守旧群臣”。
出示问题组,进一步理解和巩固商鞅变法的内容及意义:1.商鞅变法采取了哪些措施?2.这些措施有利于哪个阶级?3.对人民会产生什么影响?4.对整个国家又有什么影响?投影并掌握:表演实际上是改革派与守旧派的一场大辩论,通过这场现场争论,以及秦孝公的最终决策,可以帮学生进一步理解商鞅变法的目的及商鞅为变法而进行的斗争,从而体会到商鞅勇于改革、大胆创新、与时俱进的精神。
学生思考,分组讨论充分发挥分组的作用,通过小组讨论得出结论,体现出合作学习。
得出结论:商鞅变法使百姓生产积极性提高,秦国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秦国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练一练:你能不能说出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关于商鞅变法的内容,建议教师指导学生先看书,然后出示下列空白表格,由学生填写适当的内容内容有利于奴隶主贵族封建地主阶级活动与探究史海抒怀请看课本第39页“动脑筋”,讨论一下:商鞅变法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教师小结加以引导:一个历史事件的影响要从眼前和长远两个角度看,长远意义影响更大。
评价一个历史人物,一个历史事件要以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进程为标准。
培养学生复述能力。
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认为商鞅被处死了,那变法就是失败了;有的认为变法成功了,因为变法使秦国强大起来,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板书构思:附历史课本剧《商鞅变法》第一幕舌战群儒扮演者:商鞅、秦孝公、大臣甲、乙、丙,旁白。
场景:商鞅与秦孝公对坐于舞台右侧,作议事状。
旁白:秦孝公要决定启用商鞅进行变法,使秦国富强起来。
但有害怕反对的大臣多,感到为难,就把许多大臣召集过来,进行辩论。
(大臣甲、乙、丙边说边上)大臣甲:听说秦孝公要启用商鞅这个穷小子进行变法,这不是要乱了我们祖宗的规矩吗?大臣乙:是啊!祖宗传下来的规矩怎么能乱改呢?大臣丙:我们赶快去劝劝君王吧!大臣甲:现在的制度是祖宗传下来的,官吏做起来得心应手,老百姓也都习惯了,不能改,改了准会乱。
大臣乙:新法是胡来!是谬论!大臣丙:古法、古礼改不得。
商鞅:你们口口声声讲什么古法、古礼,请问这一套能使秦国富强起来吗?从古到今就没一成不变的法和礼!只要对国家有好处,改变古法、古礼有什么不对的?墨守成规只能使国家灭亡。
众大臣:这……这……秦孝公:先生说得对!新法非推行不可!本王封你为左庶长。
请赶快制定方案,推行变法图强。
(下场)第二幕南门立木地点:咸阳南门、北门。
表演者:商鞅、兵勇、围观群众、扛木壮汉。
场景:咸阳南门。
北门:商鞅坐立,兵乙手持赏金站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