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日本经济的重建
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历史轨迹

从国内环境上看,二战以后日本与其他一些西方国家形成鲜明对照,国内几乎 没有发生“工潮”等政治动乱事件,国内环境异常稳定。特别是50年代中期以后, 日本政局十分稳定,1955年白民党上台执政达38年之久,1993年才组成战后第一 个多党联合政府,不久,门民党又重新独掌政权。这对于保持11本国内政策的连续 性、稳定性,使人们将精力集中于国内的经济建设上,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基本条件
战后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是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实现的。战后初期,世 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都较快。推动西方经济发展的基本因素,主要是在 生产力领域发生的科学技术革命,以及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新的科技革 命带动了西方国家劳动生产率的迅猛增长;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则在一定程 度上缓和了资本主义竞争和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某些环节得 到了部分改善。这两个基本因素虽然是指一般发达国家,但在战后日本的经济发展 过程中则表现得尤为明显。与此同时,日本之所以后来居上,迅速赶上和超过英国、 法国和联邦德国,还与以下几个具体条件有关:
从1947年开始,在麦克阿瑟的主持和美同政府的扶植下,日本开始进行战后经 济的重建工作。这种经济重建,是从实行“倾斜生产方式”开始的。所谓“倾斜生 产方式”,就是在资金和原料严重不足的情况下集中一切力量恢复和发展煤炭生产, 用生产出来的煤炭重点供应钢铁业,再用增产的钢铁加强煤炭业。目的是努力造成 煤和钢铁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并以此为杠杆,带动整个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根据这 个经济发展战略,日本政府专门设立了“复兴金融公库”。在1947-1948年中, 日 本即向煤炭业发放了475亿日元贷款,占据该公库全部贷款总额的36%。1946 年日 本产煤2274万吨,而1947年则达2932万吨,增长近30%;同期的钢产量也增长了21 %。到1948年,日本即出现了初步的经济好转迹象。与此同时,日本的经济恢复得 到美国的大力扶植。二战结束后,美国对日本实行了单独军事占领。之后,按照波 茨坦公告的精神,美国对日本推行了旨在铲除其军国主义社会经济基础的民主改革。 如在政治和军事上,修改了日本宪法,废除了“天皇制”,并规定日本不得保持陆、 海、空军及其它进攻性军事力量,军费开支不得超出国民生产总值的1%。 经济上 也施行了三大改革,即“农地改革”、解散财阀和劳动立法。同时,在朝鲜战争中, 美国还向日本提供了巨额的军需订货。因此到1955年,除“外贸”一项外,日本的 主要经济指标基本达到或超过了战前最高水平。这10年时间(即1945年-1955年), 是日本经济的改组和恢复阶段。
日本战后经济恢复

❖ 第二,1948年,增加化肥和粮食两个重点部 门。 农业生产很快恢复。
2、美国的援助
❖ 美国占领日本后,立即向日本提供了用以购 买食品、肥料和医药品的“占领救济资金”。
❖ 随后,受美苏冷战影响,美国开始积极对日 援助。 减缓战争赔款 提供“占领地经济复兴与援助金” ❖包括工业原料、机械和贸易便利
企业破产和工人失业迅速增加。截至1950年3月,1年间破 产企业多达11000家,被解雇人数多达51万人;其中,倾 斜生产方式重点支持的煤炭工业,也有17家煤矿破产,92 家停产。
4、朝鲜战争特需
❖ 由于道奇政策引发的通缩,日本经济陷入萧条,但1950年6 月爆发的朝鲜战争给日本经济带来重大转机。
3、劳动民主化
❖ 劳动三法:
《劳动组合法》
❖第一次承认工人建立工会组织的自由和 团结斗争的权利。
《劳动标准法》
❖取缔了封建式的劳动条件,禁止强制劳 动,规定八小时工作制和最低工资制等 劳动保护的原则和制度。
《劳动关系调整法》
❖规定了解决劳动争议的方法和程序,是 解决劳资纠纷的基本依据。
(二)经济的复兴与稳定
❖ 战后经济复兴可分为2阶段:
通货膨胀和倾斜生产方式时期(1945-1949)
❖代表性事件
经济民主化 道奇计划
朝鲜战争和反垄断法缓和期(1950-1955)
❖由于大量引进国外技术,进入了经济自由化时代
1、倾斜生产方式和生产的恢复
煤炭不足
钢铁不足
铁路运力不足
原材料供应不足
战后经济困境
倾斜生产方式
❖确立了日本市场经济 的基本竞争原则,促
历史背景分析:二战后的日本社会

历史背景分析:二战后的日本社会1. 引言二战结束后,日本经历了一系列重大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变革。
作为战败国,日本迫切需要重新建立自己的国家形象并适应新的国际秩序。
这篇文档将探讨二战后的日本社会所面临的主要挑战以及如何应对这些挑战。
2. 出现了哪些主要问题?2.1 战后经济重建在二战期间,日本几乎所有主要城市都遭到了破坏。
作为重建工作最迫切的任务之一,日本政府需要解决失业、供应短缺和食物不足等问题,以推动经济快速恢复。
2.2 军事占领与宪法改革根据波茨坦公告,盟军占领了日本,并推动了一系列改革。
其中最重要的是修改宪法,在其第9条中明确规定了放弃战争的权利。
这对于一个长期奉行军事扩张和侵略政策的国家来说是前所未有的变革。
2.3 战争罪犯审判与历史认知战后日本还面临着处理战争罪行的问题,特别是在审判和国际法庭上对战争罪犯的追究。
这引发了日本社会内部关于历史解释和认知的辩论。
3. 日本如何应对这些挑战?3.1 经济重建与民生保障为了推动经济复苏,战后的日本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政策,包括金融支持、重建基础设施、鼓励外国投资等。
此外,通过有效的土地改革和劳动力重组,日本成功地解决了失业问题,并增加了深层次的社会保护机制。
3.2 宪法改革与和平主义修改宪法成为一个重要目标,以确保日本永远摒弃军事扩张。
新宪法在禁止过多武力使用方面制定了明确规定,并设立了自卫队作为国家防卫的唯一军事机构。
这有助于推动日本向一个以和平与合作为核心价值观的社会转变。
3.3 历史犯罪审判与和解日本社会对于过去的战争罪行承担了一定的责任,包括对侵略战争的反思与道歉。
同时,国际法庭也处理了一些重要的战争罪犯审判案件。
这有助于促进日本社会对历史的认知和和解,并为建立正面的国际形象奠定基础。
4. 结论二战后的日本社会面临巨大挑战,但通过勇敢地面对问题和采取适当措施,日本成功实现了经济重建、宪法改革和历史认知等方面的转型。
这使得日本成为一个以和平、合作与发展为核心价值观的国家,在国际社会中扮演重要角色。
浅谈战后日本经济崛起的原因(一)

浅谈战后日本经济崛起的原因(一)论文关键词:日本经济崛起;经济重组;发展战略论文摘要:日本经济现代化的实现,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既有外部条件,也有日本政府和人民自身的努力。
为了加速我国经济发展的步伐,探索日本经济崛起的成功经验为我所用,文章对“战后日本经济崛起的原因”做了探讨。
一、战后日本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一)战后十年经济的重建战后,日本为医治战争的创伤,把战时工业改组为平时工业,大体上花了10年时间。
一般认为,1945~1955年是日本经济的“复兴期”,即国民经济恢复和改组的时期。
战后日本经济的重建是从1946年秋实行“倾斜生产方式”开始走上轨道的。
同时,也得到了美国的大力扶植。
二战结束以后,美国对日本实行军事占领,推行了旨在铲除军国主义社会经济基础的民主改革,并强制日本拆迁工业设备赔偿战胜国。
一再削减日本对美国的战争赔偿,向日本提供恢复生产急需的资金和物资,直接干预日本的经济结构的改组。
“道奇整顿”使政府的财政收入在1949年度则首次由赤字转为盈余,货币发行量趋于减少,物价水平开始下降,猖獗一时的通货膨胀得到了缓和,为尔后的经济恢复创造了必需的前提。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掀起了一股采购物资热,这又为日本商品进入世界市场敞开了大门。
整个经济生活空前活跃起来。
1951年,旧金山“和约”签订后,美国名义上结束了对日本的军事占领。
日本政府在实现“经济自立”的口号下,大力进行经济结构的改组和基础工业的建设,开始实施一系列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措施。
在政府的鼓励下,各企业竞相增加投资,更新设备。
1951年加入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利用外资,进口设备也逐渐增多。
这段时期,日本的农业也有所恢复和发展。
这一年,日本的人均国民收入超过了战前水平,从而标志着战后经济恢复的大体完成。
(二)日本经济的现代化和高速度增长从1956年起,日本以赶超先进工业国家为目标,开始了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的新时期。
1956~1973年,日本实际国民生产总值每年平均增长10%以上。
日本战后经济发展的历程

日本在国际经济舞台上非常重视合作,积极参与各种自由贸易协定和区域经济合 作组织。例如,日本是亚太经合组织的重要成员之一,积极参与推动区域经济一 体化进程。
竞争
日本与其他发达国家之间也存在着激烈的竞争。例如,在高科技领域,日本与美 国、欧洲等国家和地区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同时,新兴市场国家如中国和印度的 崛起也对日本经济形成了挑战。
日本面对老龄化社会和经济活力问题的挑战
老龄化社会的影响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日本社会面临着养老金、医疗保健和劳动力等方面 的挑战。为应对这些问题,日本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提高退休年龄、 改革医疗制度等。
经济活力问题的解决
为提高经济活力,日本政府积极推进结构性改革,促进创新和创业,鼓励企业进 行员工培训和技能提升。此外,加大对年轻一代的支持,为他们提供更好的职业 机会和发展空间,以激发经济活力。
贸易往来
日本与亚洲其他国家的贸易往来历史悠久,是这些国家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之 一。日本从这些国家进口原材料和食品,同时向这些国家出口工业制成品和 高科技产品。
投资合作
日本在亚洲其他国家也积极进行投资和合作。例如,日本在亚洲的直接投资 总额中占比很大,投资领域涉及制造业、金融、服务业等。
日本在国际经济舞台上的合作与竞争
对外经济合作和贸易自由化
加入国际经济体系
日本在战后加入了国际经济体系,参加了关贸总协定等国际组织,推进了贸 易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
对外直接投资和合作
日本企业开始对外直接投资和合作,推进了国际经济合作和区域经济一体化 ,加强了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联系。
04
经济泡沫和破灭
房地产和股票市场的过度繁荣
经济崩溃和国际金融危机
泡沫破裂
从“侏儒”到“巨人”——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历史轨迹

放 了 4 5亿 日元贷款 占据该 公库 全 7
部 贷 款 总 额 的 3 %。I 4 6 9 6年 日本 产 煤 2 7 万 吨 ,而 14 年 则 达 2 3 万 吨 24 97 92 增 长 近 3 %; 同 期 的 钢 产 量 也 增 长 了 0
战后 日本 经 济 高速 发 展 的 历 史轨 迹
0/ 炳 刘 峰
工厂 和生 产 设 施 ,所 到 14 年 8 95 月 二 战结 束 时 , 日本 国 民 财 富 的 4 % 以 5 上 部 被 耗 费 和 破 坏 掉 了 。战 后 第 一 年 即 14 年 ,开本 的 主 要 生 产 指 标 均 太 96
大 低 于 战 前 水 平 工 业 技 术 水 平 比 美
2 %。到 14 年 , L4 即 出 现 1初 步 1 98 1‘ r 的 经 济 好 转 迹 象 与 此 同 时 【本 的 |
均 蝌 长 l‰ 眦 O
¨ 增 I卓 叫 均 rk 之 q F
达 1 %。这 种 长 湖 、 持 续 n 高 速 6 3 长在 世 界 资 准 』 义绛 1 展 生 J足 - 并发 的 在 此 时 期 f 啦 I 生 产 埘 托 1 北 86 、计 外 贸 驺从 1 6 午 开 始 出 州 倍 95 顺 差 到 I7 8年 巾增 } 93 乏35储 。
H 本 一 跃 成 为 仅 次 于 美 目 的 痢 经 济 大罔,成功实现 1 ] 近 f r}本 t史 卜的 “ 第 次 远 航 。所
要 是 指 r本 这 ]
陆 、 海 、 空 军 及 其 它 进 攻 性 军 事 力
经 济奇迹 ” I
量 , 费开 史 不得超 出国 民生产 值 军
国落后 了 3 0年 劳 动 生 产 率 比 英 、法 等国也低得 多 。 从 14 年 开 始 r 麦 克 阿 瑟 的 主 97 存 持 和 美 国 政 府 的 扶 植 下 日本 开 始 进 行 战后 经 济 的 重 建 工 作 。这 种 经 济 重 建 是 从 实 行 “ 斜 生 产 方 式 开 始 倾 的 。所 谓 “ 斜 生 产 南 式 ,就 是 在 资 倾
日本经济发展过程--发展经济学课件

日本经济发展过程--发展经济学课件日本的经济发展可以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即1945年到现在。
在战后的初期,日本面临着经济崩溃、贫困和混乱等严重问题,但在政府和企业的积极努力下,日本经济快速发展并成为了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体之一。
1945年-1955年:重建时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10年间,日本进行了大规模的经济重建。
政府制定了各种政策,向企业提供了大量的贷款和补贴,并为他们提供了其他的支持措施,帮助企业迅速恢复生产和经营。
此时期的重点是恢复国内的基础设施,并将产业从轻工业向重工业转型。
这一时期的成功为日本未来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这个时期,日本的经济开始高速增长,也是国内农业、制造业快速发展的时期。
因为日本拥有许多独特的优势,引进了海外的技术和制造模式、实施工业化和城市化,同时扩大对内需的投资,进而提高生产和就业能力,因此日本的经济在这一时期飞速发展。
加上政府还实行了严格的外汇管制政策、出口刺激政策和贸易轮流赤字倒逼企业进行技术革新、改良管理,使得日本经济在这一时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1970年-1990年:泡沫经济时期这一时期是日本经济最繁荣的时期,被称为“泡沫经济时期”。
在这个时期,日本一直处于高速增长的状态,GDP占全球的比重也逐步提高。
此时期最为突出的是,优胜劣汰机制使得日本产业高度集中,企业之间形成了相互竞争、相互支持、相互融合的紧密关系,企业之间始终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的状态。
同时,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日本的投资成为了全球的热点,这也带来了资本上涨、股市繁荣的局面。
1990年-至今:失去增长动力的“失落之十年”这一时期也被称为“失落之十年”,虽然日本经济仍具有很强的综合竞争力,但在这10年间却处于低迷的状态,也是日本经济的一个转折点,由追求高速发展转向经营合理稳健。
因此,日本政府实施了许多对大企业、中小型企业和个人的税收、财政、汇率等方面的政策来刺激经济,但尚未取得足够的效果。
战后日本经济

停滞与低迷阶段:1991~2001
年度 名义GDP增长率 实际GDP增长率 1991 5.5 2.9 1992 1.8 0.3 1993 1.0 0.4 1994 0.4 0.6 1995 2.2 3 . 0 1996 2.9 4.4 1997 0.6 -0.0 1998 -2.0 -1.9 1999 -0.7 0.5 2000 -0.6 1.0
表1
1950
主要发达国家实际经济增长率的比较 (1950-1975年,单位:亿美元、%)
1955 1960 1965 1970 1971 1972 1973 1974 1975
日 美 西 德
GNP
110
240
430
891
2042
2313
3060
4170
4633
5013
增长率
GNP 国 增长率 GNP 增长率 英 GNP 国 增长率
随着91年日本经济泡沫的破灭,日本在整个90年代持续着低迷的经济发展 趋势,增长率不高,甚至出现长时期的负增长。 80年代以前,日本一直是世界经济的优等生。然而, 90年代以来,日 本经济却失去了往日的辉煌。1992-2000年,日本年均实际经济增长率只 为1.0%;其他有关指标是家庭和个人消费年均增长1.4%,个人住宅投资和 企业设备投资则分别为-3.1%和—0.2%。等于说国民的收入消费能力和企 业的生产能力没有什么变化。
高速发展阶段:1955~1972
日本经济在此期间经历了三次高潮,三次“景气”。 神武景气(1954年11月-1958年6月) 持续了31个月,实际经济增长率1956年度6.4%、 1957年度7.5%。 岩户景气〔1959年4月持续到1962年10月〕 持续42个月,1959、1960、1961年度的实际经济 增长率也分别达到了11.2%、12.2%和11.7%。 伊奘诺景气〔1965年11月-1970年7月〕。 持续期间为57个月,1966-1970年度,年均实际 经济增长率为11.8%,如此长时间的持续的高速经 济增长,不仅在日本历史上是罕见的,而且在发达 资本主义国家的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由于伊奘 诺景气的出现,日本经济高速增长就达到了光辉的 顶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战后日本经济的重建
1945年8月15日,日本战败投降。
此时日本国内经济,政治均陷入极度混乱状态。
由于旧时经济体制告废,新的经济体制又未建立,生产停顿,失业人员剧增,生活必需品缺乏,人民生活极端困苦,加之战争带来的巨额赔款及伤亡人员,日本濒临着绝境。
故有历史学家称这一时期的日本经济的特点是:“混乱和虚脱”。
在战争带来的无尽的灾难和战后的恶性通货膨胀的打击下,日本政府为了重建本国经济采取了以下一些措施:
—,为了解决无政府状态下的物资极度匮乏问题,日本政府公布了临时物资供应调整法,开始了非战争时期的国家直接经济统制。
主要内容:
1,物资统制。
1946年8月,在取得盟军总部的同意下,日本政府为实施统制经济成立了“经济安定本部”,同时制定了“临时物资供应调整法”,把250种生产资料的产品规定为统制物资。
2,资金统制。
当时资金的供应,主要是由政府出资的“复兴金融金库“提供的。
3,外贸统制。
战后初期到1949年的日本对外贸易,不准私人经营,实质上是在盟军管理下的“国营贸易”。
4,价格统制。
从1946年到1949年,日本实行价格统制。
二,战后初期通知经济的价格调整:
1,“金融紧急措施”,1946年3月的价格体系
“金融紧急措施”的内容大致有以下几点:(1)封锁存款。
(2)对封锁存款(现金)兑换。
(3)封锁事业资金的支付。
(4)日银劵的失效。
(5)新旧劵的兑换。
同时,日本在1946年3月,确立了“新物价体系”,其基本方针是:“合理地吃定大米及煤炭等的统制价格,采取降低生鲜食品及日用品等实际价格的措施,确立商品间的相互均衡的价格体系。
”
2.,1947年6月价格体系的形成
为了恢复生产,制止通货膨胀,日本政府于1946年12月开始实施对不同产业的“倾斜生产方式”。
1947年1月,由日本政府出资正式成立“复兴金融公库”。
同年3月,政府制定《产业资金贷方优先表》,对资金进行统一安排,以保证重点产业部门的需要。
这是战后初期日本最重要的一次价格体系调整。
它设立了以“安定带物资”为基軸的价格体系,采取积极政策,调整公定价格,使工业产品价格接近价值,以逐步取代黑市。
在流通领域里建立了大规模的公团机构,谋求进一步确立统制市场。
3,1948年6月的价格体系
1947年夏天以后,由于主食迟配的扩大,1947年11月提高了主食统制价格,使生活费很大的膨胀。
1948年5月,盟军总部决定价格补正方案,7月提出“经济稳定十原则”的指令。
三,对煤炭业实行“倾斜生产方式”的历史功绩
1,煤炭“倾斜生产方式”的出台
1946年5月以后,煤炭,钢铁,化学产品以及其他工业生产几乎陷入停顿状态。
日本的一份官方报告中指出:“生产不振最大原因,既不是设备不足,也不是劳动力不足,而是原料,煤炭,电力等不足造成的。
”因此,日本政府对煤炭的生产采取集中地倾斜政策,并以此为杠杆,作为错金生产水平提高的契机。
2,实施煤炭“倾斜生产方式”的政策措施
1,在贷款方面的优待。
2,大量增加价格补贴金。
3,在生产资料供应方面对煤炭业的优待。
4,优待煤炭工人。
四,在三次统制价格调整中的思想论争
1,石桥湛山的积极财政论
只要市场对产品的供应有需求,基本建设有必要,且能带来利润,银行就应大量投资,就不要怕财政有赤字。
2,在统制价格上的争论
在通知价格和自由市场的黑市价格并存时,黑市价格上涨时,统制价格要不要涨?
这个问题的讨论有利于国家统制价格和黑市价格的靠近,是消灭黑市价格的最重要的手段。
五,战后初期的经济民主改革
1,农地改革
(1)离村地主的全耕地与平均1公顷以上的在村地主的耕地,于两年间由政府强制购买,原则上卖给农户。
(2)政府收买农地的价格,按全国平均算,水田每10公亩760日元,旱地450日元。
2,劳动改革
盟军占领军总部认为,通过保证工人的权利,让工人得到待遇提高的实惠,便可以使工人转向军国主义。
而这时日本的终身雇佣在战后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中,是曾起过重要作用。
3,解散财阀与禁止垄断
(1)解散财阀总公司的核心——“持股公司”。
(2)排除财阀家族对企业的控制力。
(3)分散股票所有权。
4,排除集中。
六,从统制经济到市场经济过渡的经济措施
从1949年开始,日本政府逐步取消统制经济的措施,到1952年已完成向市场经济的过渡。
这一时期日本政府为了实现产业的“合理化”,采取了如下措施:
1,逐步取消物资统制。
2,取消价格补贴,废除公定价格。
3,放宽金融统制。
4,企业“合理化”的推进。
这样,日本在1952年最终完成了从统制经济到市场经济额转变,又经过上述产业“合理化”的浪潮,日本便开始为其经济的高速增长做准备。
这意味日本终于从战后的“混乱和虚脱”中走出来了,完成了战后的废墟重建。
(以上资料参考:孙执中的《荣衰论-战后日本经济史》)
战后日本的崛起除了日本政府采取的一些经济政策外,还得益于重视教育和重视人才的培养。
日本前文部大臣荒木万夫曾经指出:“从明治以来,一直到今天,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战后经济的发展非常惊人,为世界所重视,造成比情况的重要原因,可归结为教育的普及和发展。
”
我很深刻地记得我初中时看到的一则小文章,讲的是:日本战后初期,有两个留学生到英国留学。
其中一个人割腹自杀,唯一的遗愿是希望同伴能将英国的先进的科技资料藏在他的尸体中,带回日本。
不管他们做的对或错,他们热爱祖国,希望祖国能很快强大的心都是值得我们敬仰的。
他们是那么的努力,那么的执着,那么的赤诚,为着国家不惜一切。
日本有这麽多这样的人,又怎么会不崛起呢?
日本人追求至善,精益求精。
在日本,人们始终不懈地追求效率和生产率的提高,即使是对螺丝刀这样简单的工具也毫不例外。
从设计到加工,无不精心考虑,仔细研究。
这种态度使得日本人做什么事都能做的很好,使日本很快的度过战后的危机,更好的把各种产业的发展推向高峰,最终使日本成为经济大国。
从战后日本经济的重建,我们可以知道,要使经济迅速发展,首先政府要制定正确的经济政策,合理地引领国民进行经济发展。
其次要重视人才的培养,尤其是21世纪,就是人才竞争的世纪,人才是第一位。
只有在正确的领导下,并以人为本,坚持可持续发展,才能使本国经济很好的发展。
其实,大国的崛起靠的就是科技,国与国之间的较量说到底就是国民素质的较量,是人才的较量。
日本从明治就开始重视人才的培养,并不断向其他国家学习新的科学知识,引进先进技术,所以日本才能在很短的时间里在战争的废墟上重建了一个经济大国。
抛去那些民族仇恨,用公平的眼光去看,日本其实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去借鉴,去学习。
一个四面临海的岛国,一个资源极度贫乏的战败国,却是那么顽强不屈的屹立在世界经济的顶端。
那是多么伟大的倔强,又是那么坚持不懈的努力,执着的追求至善。
这些,似乎就是我们缺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