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日本经济腾飞的原因

合集下载

日本二战后崛起的原因

日本二战后崛起的原因

日本二战后崛起的原因日本二战后崛起的原因①日本进行了比较广泛的社会改革,进一步废除了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为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②美国对日本的扶植。

③实行国民经济非军事化,全力进行经济建设。

④制定了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引进最先进的科学技术,调整国内产业结构,促进出口。

例如,60年代末,日本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电视机生产国之一,并大量出口。

当时,日本生产的纤维和黑白电视机出口美国,超过美国该产品进口数的1/10,从而引起美日贸易摩擦。

课文中的插图《60年代末日本的电视机工厂》反映了60年代末日本大量生产电视机的情况,⑤积极发展教育,培养人才。

1950年,日本的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率就已经达到99%;1970年,高中学生考进大学的已达23.6%。

教育的发展,为经济现代化提供了高素质的人才。

⑥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期间,美军的大批军事及后勤物资订货,进一步刺激了日本经济的发展,使日本经济迅速活跃起来。

80年代以后,日本加大发展高科技产业的力度,推动经济稳步发展。

据统计,1960年~1970年间,日本的工业生产年均增长16%,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11.3%。

1968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超过联邦德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

1986年,日本的黄金储备达到421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二;1987年,日本的外汇储备超过联邦德国,居世界首位,1988年,日本的人均收入达1.9万美元,超过同期美国的1.8万美元。

1988年,根据权威的美国《商业周报》统计,世界排名前30名的大公司中,日本占了22家。

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日本开始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

战后日本经济的展大约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1、1945年—1955年是日本经济的恢复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在美的扶植下,日本经济全面启动,恢复迅速。

工业生产超过了战前和战时的最高水平,国民平均消费额也达到了战前的标准,生铁、粗钢、化纤、电子、汽车等产品出现了巨大的增长。

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日本真的强大吗?---读《战后日本经济史》(3)

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日本真的强大吗?---读《战后日本经济史》(3)

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日本真的强大吗?---读《战后日本经济史》(3)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1,后发优势一般认为,由于朝鲜战争的特殊需求,日本迎来了经济的大发展。

但作者认为,这仅仅是发展中国家赶超发达国家,从农业社会走向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后发优势”而已。

依照这个规律,20世纪80年代的亚洲四小龙(韩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新加坡)和90年代之后的中国也同样实现了高速增长。

除此之外,还有以下几个因素加速了日本工业化的发展进程。

2,重化工业适合1940年体制当时的前沿领域主要以钢铁、机电、造船、石油化学等重化工业为中心,非常利于大型企业利用垂直一体化的管理方法来提高生产效率,而非市场的力量。

此时,强调个人对集体的奉献更胜于追求个人利益的1940年体制恰恰能发挥它的最大效用。

钢铁产量是衡量工业化发展程度的标准之一,苏联的钢铁产量自20世纪60年代就已赶上了美国。

当时苏联的经济体制顺应了那个重工业时代的需要,连信奉市场经济的萨缪尔森都不得不承认苏联的成绩。

3,劳动力成本低当时日本在世界经济中属于中等发达的国家,工资比欧美发达国家更低廉。

因此,日本通过大量生产成本低的工业产品,占领了发达国家市场。

作者假设,如果劳动力成本更低的中国也在这个时期开始发展工业化,日本恐怕就没有机会实现高速增长了。

有人认为日本的高速增长是“出口导向型的依赖外需的增长”,但事实并非如此。

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日本出口贸易额在GDP中始终只占15%以下。

而当今亚洲新兴经济体的这个数字依次为韩国42.9%、泰国58.1%、马来西亚73.1%、中国香港167.5%、新加坡138.7%,都是非常高的数值。

这表明日本属于完全不同的经济结构。

依靠外需牵引经济增长的现象只是在21世纪以后,才真正在日本出现的。

在20世纪50年代之后的日本,个人消费与公共投资的增加导致国内市场迅速扩大,为了满足市场需求,设备投资增加,而设备投资增加则诱发新一轮设备投资增加。

战后时期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

战后时期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

战后时期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一、两次战争——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为日本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1950年6月发动了对朝鲜的侵略战争。

这场战争给日本的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日本立时成了美烟的后方军需物资供应基地和武器、军械的修理厂。

日本由此得到了大量的“特需”收入,高达36忆美元。

这些“特需”极大地刺激了日本经济的迅速恢复。

给日本经济注入活力,带来了国内的“消费景气”。

二、日本政府强有力的国家干预对战后时期经济发展起了很大作用。

1、制定经济发展计划日本在战后时期的战略目标是,将经济基础恢复到二战前的水准。

为此,日本制定了相应的规划以及相应的法律、法规和产业扶持政策。

例如1951年的《经济自立三年计划》等。

2、制定正确的产业政策为实现上述战略规划所确定的目标,日本采取了“倾斜生产方式”、“倾斜减税”、“倾斜金融”等对策,即在日本政府主导下,将有限的资源向煤炭、钢铁、电力等产业集中,优先发展能源和重工业。

这个时期制定的《外汇管理法》、《外资法》等,也都是为实现战略规划目标准备的法律,使战略规划法制化,在法律的保护下实现经济发展。

三、日本的管理方式1、终身雇佣制第一,日本企业普遍强调公司就是家、员工视企业为自己的家,与企业同命运共呼吸,对企业有强烈的归属感。

即使在经济萧条经营困难时期,企业也不会轻易解雇员工,员工和企业之间形成了一种信赖关系,这样便有利于确保企业员工队伍的稳定,降低雇佣成本。

第二,由于实行了年功序列工资制,使得员工的工资在进入企业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维持在较低的水平上,这就加速了企业的资本积累,为企业经营管理的现代化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第三,因工龄的积累直接影响从业人员的收入,所以有效地减少了从业人员跳槽、离职的现象。

同时,因终身雇佣制的实施,企业不随便解雇员工,使得失业率大大降低,人们安居乐业,有利于社会治安,减少社会中的不稳定因素。

2、全员质量管理日本的质量管理是一种全员管理,发动企业全体人员参加,并要求各部门之间的合作。

战后初期日本经济迅速恢复的原因

战后初期日本经济迅速恢复的原因

1.战后初期日本经济迅速恢复的原因1.美国队日扶持政策促进了日本的经济复兴2.1950年按战争的爆发刺激了日本经济的恢复3.战争结束前日本以具备一定能够的技术能力和生产管理经验。

2.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1.战后有利的国际环境为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时机(1.战后国际环境和平,军费开支你,有更多财力投资于经济建设中(2.美国队日本实行特殊的扶植政策(3.受国际经济旧秩序影响,战后国际市场上初级产品价格低廉,成品价格上涨,日本是加工贸易之国,赚取贸易剪刀差2.日本政治大国的目标1.基本含义包括:1.以美日同盟为轴心,以日美欧体制为基点,作为西方阵营的重要一员在国际上发挥作用。

2.立足于亚太,以亚太合作为刚刚,确立日本在亚太的主导地位。

3.以经济实力为后盾,积极扩大在国际社会尤其是第三世界的影响。

4.积极全面的参与国际事务,在国际机构总发挥作用,增加对国际事务的发言权.5.在综合安全保障的原则框架内,适度增强军事力量。

)3.向政治大国战略目标迈进的具体措施政治上提出战后政治总清算,意在消除战败国意识,扫除国内与政治大国目标相悖的各种障碍。

经济上努力保持国际领先地位,以增强国际事务的支配能力,走向政治大国的日本始终将经济放在重要地位,同时提出科技立国方针使诶本在世界高科技领域中出于领先地位。

进一步促进发展,达到现实政治大国的目的。

军事上,日本逐步调整了防卫战略思想,由专守防卫转向攻势防卫,从单独防卫转向集体防卫,由内地持久战转为海边歼敌,洋上歼敌,1981年的防卫白皮书改变了日本防卫战略,首次提出了前沿防御战略。

外交上,以日美关系为外交基轴,坚持西方一员的日常,加强日欧关系以平衡日美欧三角关系,确立日美欧三级体制。

继续稳定发展日中之间的成熟关系。

加强与东盟国家关系,促进与亚太地区国家的合作。

积极参与国际事务,重新树立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资料等等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战后日本经济腾飞中人的因素

战后日本经济腾飞中人的因素

战后日本经济腾飞中人的因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通过几十年的努力,经济迅速复原和进展,60 年代末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制造了世界经济进展史上的奇迹。

80 年代日本经济急剧进展,人均收入及工业技术水平已同欧美发达国家并驾齐驱,部分工业技术已走在欧美国家的前头,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号经济大国。

日本制造这些经济“奇迹”,除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外,在国内条件中,人的因素起了专门重要的作用。

一、劳动立法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日本的工人既无政治权益,又无较好的劳动条件,生活状况极为凄惨,工人和资本家的矛盾极为尖锐。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盟军总司令部和日本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劳动立法,为战后日本经济的腾飞提供了有利的重要条件。

1945 年12 月,日本政府制定了《工会法》,确立了工人的结社权和罢工权,促进了日本工会组织的迅速进展。

1946 年2 月,工会法正式实施前,全国已有3200 个工会,工会会员达150 万人。

1946 年3月底,工会数量增加了一倍,会员人数增加了100 万人。

该法的实施掀开了日本劳动改革的序幕。

1946 年9 月,日本政府通过了《劳动关系调整法》,确定了工人的差不多权益,实行男女同工同酬,规定了劳动合同、工资、劳动时刻等。

假如劳资双方自行解决纠纷时遇到困难,由劳动委员会进行斡旋、调停、仲裁,以求尽快地解决劳资纠纷。

1947 年4 月,日本政府制定了《劳动基准法》,将新宪法第27条规定的有关工资、劳动时刻、休息以及其它劳动条件的差不多标准具体化。

该法的实施使日本工人的劳动条件有了专门大的改善“, 清罢了工场法等战前爱护法的贫乏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对外倾销,纠正了日本资本主义在国际市场上不适当的竞争力, 在劳动方面有助于促进战后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

”1947 年,日本政府还先后制定了《补偿工人灾难保险法》、《职工稳固法》、《失业保险法》等稳固工人经济地位的有关法律和制度。

概述日本战后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

概述日本战后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

概述日本战后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下转第56页)二战后,日本作为一个战败国,在一片废墟之上经历了短短二三十年就实现了经济腾飞,到了七八十年代,日本制造的产品已经横扫英国摩托产业,超越了汽车大国美国,在钟表、摄像机、光学仪器上抢夺了钟表王国瑞士的市场。

总之,在很短时间内日本就爬上了国际社会金字塔的顶端。

发展如此迅速是得益于多种原因,这中间既有历史方面的原因,也有战后政治、教育、经济等多方面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条件,还受益于战后相对有利的国际环境。

一、深刻的历史原因日本明治维新(1868年)后,对外侵略扩张,实行殖民统治,靠战争和掠夺来积累资本,刺激本国的工业发展。

使得“二战”前的日本就已经是一个完成了工业化的经济大国。

日本重工业化时代较长,也较为先进,尚有相当的物质基础。

战前航空母舰、飞机制造的高科技技术为战后日本的造船、汽车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而造船、汽车工业的发展迅速扩大了钢铁等基础产业的生产能力。

其次,劳动力质量高,拥有大量的高技术管理人才。

这些都为日本二战后经济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

二、富庶的农村日中经济评论家西忠雄认为,富庶的农村是日本社会长期稳定,经济不断发展的最根本原因。

在实施农地改革后,农民有了土地,在城里人还没有找到稳定的生活的时候,日本农民先富了起来。

但是,一旦工业、城市发展起来了,无疑会迅速超过农业、农村。

日本政府主要采用高价收购大米等农产品的方式,实施对农民的补贴。

通过在农村建立农产品流通体制、在国家财政上长期拨巨款补助农业,维持了农村的稳定与富足。

富庶的农村,带来了日本社会的稳定,也带来了日本政治的稳定。

这也为日本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保证。

三、教育的特殊地位战后日本进行了一次全面教育改革,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家境困难的人,在日本可以享受免费接受教育的权利。

日本增加教育投资,国家是教育经费的主要承担者。

从东京都品川区的财政支出上能看到一个侧面:品川区只有22平方公里,2005年人口为33万,区政府支出中,教育费为116亿日元(约占11%),可以看出日本在培养人才方面是下了功夫的。

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剖析

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剖析

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剖析二战后日本百业崩盘,经济萧条。

战后通过美国的扶持和帮助,日本国民积极学习欧美地区引进的先进科学和技术,日本国民上下一心,使其国民经济有了迅速发展的趋势,在二战结束后迅速的短时间内就恢复至战前的经济水平,又在1968年,国民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二,远超前苏联。

日本在战后能够再短短的二三十年内以超凡的能力发展起来并重建国民经济,主要依托为日本优越的经济政策。

其高速发展的经济对我国经济发展是一个良好的启示。

本文将以二战后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腾飞的几个因素进行剖析与研究。

标签:日本;经济;教育前言:世界二次大战结束后,众所周知,日本国民经济一篇狼藉,国民生产几乎停滞,战争失败的阴影笼罩着国民,然而,就是在这一片废墟上创造了经济的奇迹发展,掀起了化工高潮,在其短短的二十多年的时间里经济的发展实现了腾飞。

今天,研究二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对我国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确实如此,二次大战结束后亚洲的两场局部战争也促进了日本国民经济的发展进度,还有日本经济飞速发展的另一因素是战后美国对其提供的帮助。

但是,使其战后经济真正实现腾飞的最重要因素还是日本政府所实施的一系列经济政策。

1、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实行贸易立国战略1955—1960年,美国的投资增长指数为100,而日本的投资增长指数却是美国的近4倍,投资规模的扩大主要来自本国的固定资产,近20年内日本投资的的固定资产增加了115倍。

固定资本的重点投资其中相当一部分为引进先进技术,包括对钢铁、电力、电气、汽车和械等相关基础工业等新兴工业大规模的设备投资。

以设备投资为主和固定资产的大幅度增长的投资结构,不仅仅我日本建立了一系列新兴的工业产业和以钢铁机械为中心的重工业产业体系,而且还提高了各个部门的固定资产更新,提高了日本企业现代化水准和技术设备等。

2、亚洲局部战争对经济的刺激除了日本政府对经济的直接扶持意外,由美国先后发起的两次侵略战争,同样对二战后日本经济的迅猛发展和恢复起到了很大程度上的刺激作用。

日本战后经济崛起的原因

日本战后经济崛起的原因

⽇本战后经济崛起的原因 ⼆战后的50年,⽇本由⼀个战败国,资源贫乏的岛国,迅速跃升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经济强国,不能不令⼈惊讶和深思。

下⾯就由店铺告诉⼤家⽇本战后经济迅速崛起的原因吧! ⽇本战后经济崛起的原因 ⽇本战后经济崛起的原因⼀、美国实施全⽅位的扶植的政策,是⽇本经济崛起的原因之⼀。

1、对⽇政策的全⾯调整: 为了遏制苏联和中国⾰命的胜利,1948年1⽉美国提出了⼀个占领⽇本的新⽅针——“建设⾃主国家”,这个所谓的“⾃主国家”,实际上只不过是美国在亚洲的“远东⼯⼚”的代名词。

为了建设“远东⼯⼚”,美国积极制定使⽇本早⽇⾃主的⽅案,主张解除对多数军需⼯⼚的指定赔偿,为了实现⽇本的复兴,美国⼒主缓和战争赔偿,允许⽇本保留赖以恢复⽣产特别是军⼯⽣产的资设备基础。

建设“远东⼯⼚”的重要⼀步就是使⽇本尽快摆脱战后的通货膨胀和粮⾷危机,美国于1948年12⽉,提出了“稳定经济九原则”,1949年2⽉还派底特银⾏董事长道奇到⽇本担任占领军当局的最⾼财政顾问,对⽇本经济进⾏整顿,制定了“道奇计划”把“稳定经济的九原则”加以具体化。

道奇的紧缩财政措施实⾏后,通货膨胀被抑制住了,⽇本经济也稳定下来。

开始向⾃由经济过渡。

2、侵朝战争的“特需”订货 战后美国为了争做世界霸主,1950年6⽉发动了对朝鲜的侵略战争。

这场战争给⽇本的经济带来了巨⼤的发展机遇,⽇本⽴时成了美烟的后⽅军需物资供应基地和武器、军械的修理⼚。

⽇本由此得到了⼤量的“特需”收⼊,⾼达36忆美元。

这些“特需”极⼤地刺激了⽇本经济的迅速恢复。

给⽇本经济注⼊活⼒,带来了国内的“消费景⽓”。

⽆怪乎⽇本垄断资本家称朝鲜战争为拯救⽇本经济的“及时⾬”,就连⽇本经济学家,不论学术观点如何,也不得不承认美国的侵朝战争是“救助⽇本经济之神”。

“以战争为契机⽽发展起来的⽇本资本主义体制⼜重新复活了”。

3、旧⾦⼭体制的构筑和建⽴ 为了积极有效的扶植⽇本,美国加紧策划对⽇本的媾和活动,以便把⽇本纳⼊它的远东战略计划之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目:战后日本经济腾飞的原因
战后日本经济腾飞的原因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日本的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可是,到1955年,这个资源贫乏的“弹丸”小国的经济就恢复到战前水平,并于1968年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第二经济大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强国。

战后日本经济的崛起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在内部和外部条件的双重作用下促成的。

本文试从这两个方面入手,来分析战后日本经济腾飞的主要原因。

从内部条件来看,第一,战后日本经济的崛起得益于战后日本的经济基础。

杨剑在《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客观原因》一文里认为,战后日本经济虽然遭受到了战争的严重破坏,但是并没有摧毁日本的经济基础。

日本自1868年明治维新以后,逐渐走上了侵略扩张的道路,并从国外掠夺了大量的财富。

这笔财富除用于进一步扩充军备外,还被用来兴办教育、扶植生产,从而在财政上奠定了日本经济发展的基础;随着日本在二战中的战败,虽然经受过广岛、长崎和名古屋那样惨烈的轰炸,但由于日本没有采取“本土作战”的方式,而是接受了无条件投降,这就使日本长期积累的骨干产业得以较完整地保存下来,加上日本的技术专家、管理人员在战争中伤亡较少,为日本的经济迅速运转和恢复提供了人才基础;此外,日本作为战败国,负有向各被侵略国赔偿的义务,但由于许多国家对索赔权的放弃和索赔实际费用的削减及延缓,为日本提供了难得的喘息机会。

第二,战后民主化改革铲除了封建残余的因素,为经济的腾飞扫清了障碍。

由吴于厪、齐世荣主编的《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里提及,战后,日本在美国占领当局的督促下进行了政治和经济民主化改革。

在政治方面,一是非军事化改革,要求日本“必须解除武装,并实行非军事化”,铲除日本军国主义武装力量,审判战犯和进行“整肃”,同时解散了大本营、陆军省、海军省、军需省等军事机构;二是“五大改革”,即赋予妇女参政权,保障工人团结权,教育制度的自由主义化,废除专制政治和促进经济民主化;三是制定新宪法,确立了比较纯粹和完整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体制,确定日本为议会制国家,实行三权分立原则,天皇对日本社会的实际事务的影响完全被废除。

在经济方面,解散财阀,禁止垄断,实行农村土地改革。

改革基本上消除了日本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及赖以孽蔓的军事、政治、经济、社会和思想的封建性基础,完成了明治维新以来日本近代化和资产阶级民主运动所要完成的历史任务。

第三,国防开支的减少和军事负担的减轻。

日本自明治维新以后,逐步走上了殖民扩张的道路,由此而引发了逐年加重的军事费用。

虽然日本依靠战争从海外得到了大量的财富,但是这笔巨额的军事开支对于日本的经济发展依然是一个沉重的包袱。

二战以后,日本处于美国的占领下,并于1952年双方缔结了《美日安保条约》,此后日本在军事上依赖美国。

虽然日本军费开支的绝对额在增加,但是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却不断下降,从而使日本可以再经济建设中投入更多的资金。

第四,日本传统文化和教育的积极影响。

李鹏军,吴建华《战后日本经济崛起的文化探源》认为,轻思辨重实用的文化心理与有效吸收消化外来先进文化成果,良好的国民素质,日本国民对国家的热爱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使他们投入了大量的热情去建设自己的国家;同时,冯文娟在《论教育对二战后日本经济崛起的促进作用》一文里提到,日本用不到30年的时间就成为经济大国,与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有着很大的关系。

二战后,日本政府把发展教育作为国策,在财政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仍然坚持实行小学和初中的义务教育。

第五,贸易立国的基本国策。

二战结束以后,重建日本,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但是,面对长期对外战争带来的国内经济的困窘局面,加上本国资源贫乏,人口众多以及国内市场狭小的客观现实,如何选择建设道路成为日本必须慎重选择的问题。

基于此,日本“特别调查委员会”在比较“开发主义”和“贸易主义”的优缺点之后,认识到必须把日本经济的自立与发展问题放在世界范围内进行解决,由此,必须大力发展工业,扩大出口,之后日本提出了“贸易立国”的策略。

李真贤《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认为,贸易立国策略的提出,明确了日本经济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使日本的产业界努力和国际市场接轨,极大地增强了日本商品的国际竞争力,使日本出口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从而带动了国民经济的起飞。

第六,富有活力的企业和企业制度。

战后日本国内的生产和资本的集中程度较低,企业规模不大,数量较多,各企业之间竞争激烈。

因此,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大力进行设备投资和技术改造,同时进行企业制度的引进和创新,开发新产品,降低成本。

张婷《二战后日本经济崛起原因探析》里提到,50年代,日本许多大企业推行“终身雇佣制”和“年功序列工资制”,使职工利益与企业
利益有机结合起来,职工感到有依靠,具有安全感;其次拉大职工报酬上的差距,使职工感到只有不断竞争和创新才能得到高报酬,企业重视对员工的“感情投资”,主动协调劳资关系,培养职工的敬业精神。

这种“日本公司”模式有助于日本培养强大的工业能力。

在外部因素方面,第一,美国的扶植与均需订货。

李之渤《战后日本经济与美国的远东政策》指出,二战结束以后,苏联比以前变得更加强大,在东欧成立了许多社会主义国家,西欧各国由于战争创伤而一蹶不振,各地的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在亚洲地区,许多国家取得了政治独立,所有这些都背看成是美国的威胁。

尤其是在1948年以后,中国局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国民党统治的崩溃已成定局,鉴于亚洲形势的巨变,美国重新研究了日本在其远东战略中的地位,决定采取扶植日本的策略。

于是,美国停止实行拆迁赔偿方针,向日本提供了23亿美元贷款以及大量廉价的原料、能源。

美国的这些援助,是日本能够在战后初期极端低下的经济水平上进行一定程度的资本积累,刺激了生产资料的扩大再生产,对日本经济的恢复起了很大的作用。

此外,《战后日本经济史》一书指出,对于战后初期的日本经济来说,朝鲜战争是在是一针适时的强心剂。

朝鲜战争给处于萧条中的日本带来一片生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极大地刺激了日本的出口贸易,外汇储备迅速增加;其次,使日本商业迅速摆脱积压滞销的艰难局面;最后,不仅使日本摆脱了危机,而且促进了垄断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

第二,国际市场上廉价的原料和燃料。

王妍《试述战后日本经济腾飞的原因》认为,随着中东石油的探明和开采,世界能源史上发生了著名的“石油革命”。

60年代,日本大量购进低价石油,又在澳大利亚及印度等地购买优质铁矿。

日本运用这些低价的原料和燃料,极大地推动了本国工业的发展与繁荣。

第三,战后科技革命的推动作用。

二战以后,发生了以美国为主要发源地,以电子计算机和原子能为主要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与前两次科技革命相比,这次新的科技革命表现出全球化、全面性、速度快、周期短和作用大的特点。

刘丽君《战后日本科技发展与经济腾飞》认为,科技革命带来的成果,为日本上世界50~70年代的大量技术引进和经济的高速增长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第四,有利的国际政治环境。

1950年以后,国际关系进入到冷战阶段,尽
管各国之间的摩擦从未中断,但大的冲突和战争则很少发生。

在这种缓和气氛高涨形势的推动下,许多国家舍弃前嫌,谋求与日本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

1956年,日本成为联合国的一员,与此同时,在继1952年加入IMF和IBRD之后,又于1954年和1955年分别加入了亚洲和远东经济委员会以及关税和贸易总协定,以上这些无疑为日本振兴本国经济提供了较好的外部条件。

综上所述,日本战后经济的腾飞正是在内部和外部双重作用下实现的,是日本在认识到本国的优点与缺陷后,结合自身的实际条件,充分利用好各方面的因素来推动本国经济的复苏与繁荣,其经验当代社会依然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

参考文献:
[1]杨剑.在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客观原因[J].经济问题,2004,06:71-73.
[2]吴于厪、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李鹏军,吴建华.战后日本经济崛起的文化探源[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28(01):117-122.
[4]冯文娟.论教育对二战后日本经济崛起的促进作用[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6,26(04):33-37.
[5]李真贤.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D].长春:吉林大学:2004.
[6]张婷.二战后日本经济崛起原因探析[J].价值工程,2012,09:324.
[7]李之渤.战后日本经济与美国的远东政策[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04:45-48.
[8](日)小林义雄.战后日本经济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9]王妍.试述战后日本经济腾飞的原因[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4:40-42.
[10]刘丽君.战后日本科技发展与经济腾飞[J].专门史研究,2003,07:82-8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