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工程》第八-3章

合集下载

试验检测工程师-《道路工程》知识点汇总(精)

试验检测工程师-《道路工程》知识点汇总(精)

试验检测道路专业知识点汇总(最新版)【蓝色为新增,红色为变化,黑色为无变化】【第一章总论】1、道路按使用性质分为公路、城市道路、厂矿道路、林区道路;公路按行政等级分为国道、省道、县道、乡道和村道;公路按使用任务、功能和适应的交通量分为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和四级公路五个技术等级。

路基应具有足够的强度、稳定性和耐久性;路面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良好的水温稳定性和耐久性,表面平整度和表面抗滑性。

2、路基工作区指比值大于0.1 的范围;路床指路面结构层以下0.8~1.2m 范围内的路基部分,其中上路床厚度为0.3m,下路床在轻、中等及重交通公路为0.5m,在特种、极重交通公路为0.9m。

上路堤指路床以下0.7m 厚度范围的填方部分。

拦水带泄水口的间距一般为25~50m,截水沟与排水沟的断面形式一般采用梯形,沟底纵坡不小于0.3%。

3、路基坡面排水设施包括边沟、截水沟、排水沟、跌水与急流槽、蒸发池、油水分离池、排水泵站等;路基地下排水设施包括排水垫层、隔离层、暗沟(管)、渗沟、仰斜式排水孔、渗井、排水隧洞、检查井与疏通井等。

渗沟可分为填石渗沟、管式渗沟、洞式渗沟、无砂混凝土渗沟、边坡渗沟和支撑渗沟;目前多采用管式渗沟,渗沟材料应采用洁净的砂砾、粗砂、碎石、片石;渗水管可选用带孔的HPPE 管、PVC 管、PE 管、软式透水管、无砂混凝土管等。

4、坡面防护分为植物防护、骨架植物防护和工程防护;支挡结构包括挡土墙、抗滑桩和预应力锚索等支撑和锚固结构。

土的试验项目包括天然含水率、液限、塑限、标准击实试验、CBR 试验等,路堤填料必须满足承载比(BCR 值)和粒径要求,路堤每层压实厚度一般不超过0.3m。

5、路面结构按照层位功能的不同,可由面层、基层、底基层和必要的功能层组成;面层可由一层、两层或三层构成,依次是表面层或上面层,中面层和下面层。

采用路面按面层所用材料分为沥青路面、水泥混凝土路面和砂石路面。

道路工程各章知识点及标准答案

道路工程各章知识点及标准答案

一、复习要点:第一篇第1章绪论考核要求:1、了解道路运输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五种运输方式及特点。

2、了解我国道路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规划。

3、理解划分道路等级的依据及等级划分。

4、理解道路可行性研究、设计任务书、设计阶段及适用条件。

5、理解设计车辆、设计车速、交通量、通行能力等道路设计依据。

知识点:1.什么是道路?包括哪些实体?道路设计有哪两大方面?答:道路是带状的三维空间人工构造物,包括路基、路面、桥梁、涵洞、隧道等工程实体。

道路设计要从几何和结构两大方面进行研究。

2.道路的等级和规模取决于什么?道路几何设计的意义如何?答:道路的等级和规模不取决于构造物的结构如何,而是取决于几何构造尺寸,一是道路宽度的构成,二是线形的几何构成。

道路几何设计的意义在于:(1)几何构造尺寸是伴随道路全部设计和施工的基础;(2)几何构造尺寸决定了车辆行驶的安全性、舒适性及道路建设与运营的经济性;(3)几何构造尺寸决定了道路的等级与规模。

3.道路几何设计中要综合考虑哪些因素?答:道路几何设计中要综合考虑如下因素:(1)汽车在运动学及力学方面是否安全、舒适;(2)视觉及运动心理学方面是否良好;(3)与环境风景是否协调;(4)从地形方面看在经济上是否妥当。

4.道路的分级按技术标准公路是如何分级的?各有何特点?答:根据交通部2004—03—01实施的《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以后简称《标准》)将公路根据使用任务、功能和适应的交通量分为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四级公路五个等级。

(1)高速公路为专供汽车分向、分车道行驶并全部控制出入的多车道公路。

(2)一级公路为专供汽车分向、分车道行驶,并可根据需要控制出入的多车道公路。

(3)二级公路为供汽车行驶的双车道公路。

(4)三级公路为供汽车行驶的双车道公路。

(5)四级公路为供汽车行驶的双车道或单车道公路。

按行政管理体系公路是如何划分的?有和意义?答:按行政管理体制根据公路的位置以及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运输特点分为:国道、省道、县乡(镇)道、及专用公路。

道路工程识图(练习含答案)

道路工程识图(练习含答案)

《道路工程制图》题库一、选择题(每题1分)第一章制图基础1、丁字尺是用来与图板配合画水平线的,下面使用方法错误的是:()(C)A保持尺头与图板左边贴紧B水平线应由上向下逐条画出C可用丁字尺的下边画水平线D应防止受潮、曝晒、烘烤或弯曲2、据铅芯硬度不同用H或B标明,其中H表示()。

(A)A硬而淡B软而浓C软硬适中D硬而浓3、A1图幅的图纸外形尺寸是()。

(C)A841×1189B840×1189C594×841D594×8404、对图中比例下面表述正确的是()。

(D)A1:100<1:200B1:50<1:200C1:100>1:50D1:100>1:2005、图上所有尺寸数字是物体的()大小数值,与图形选用比例()。

(D)A缩小无关B扩大有关C实际有关D实际无关6、图纸幅面的()可以加长,加长时图幅A0、A2、A4应为()的整倍数,图幅A1、A3应为()的整倍数。

(A)A长边150mm210mm B短边150mm210mmC长边210mm150mm D短边210mm150mm7、工程图一般采用三种线宽,即粗、中、细的比例规定为()。

(B)A b:0.5b:0.35bB b:0.5b:0.25bC b:0.6b:0.25bD b:0.5b:0.30b8、标高、坡长和曲线要素均以()为单位。

(C)A kmB cmC mD mm9、标高的符号采用()绘制的()三角形表示。

(D)A中实线等边B细实线等边C中实线等腰直角D细实线等腰直角10、在画底稿时,应选用()铅笔轻轻画出。

(B)A B或HB H或2HC B或2B D2B或2H第二章投影的基本知识11、为了能在一张图纸上同时反映出三个投影图,即将三投影面体系展开,展开时规定()不动。

(D)A投影面B H面C W面D V面12、将三投影面体系展开后,Y轴分成两部分,其中随W面旋转的用()表示。

《道路工程》第3章 道路平面设计

《道路工程》第3章 道路平面设计

(1)确定最小半径的原则
圆曲线最小半径是以汽车在曲线部分能安全而又顺适 地行驶为必要条件的。确定圆曲线最小半径的实质是 汽车行驶在公路曲线部分时所产生的离心力等横向力 不超过轮胎与路面的附着力。即不产生横向滑移。
h
横向力2
ih
h
路拱横坡度,“+”时在曲线内侧车道上行驶,“-”时在外车 道 横向附着系数,为路面与轮胎之间的横向摩阻系数极限值
3、关于圆曲线的运用 曲线最小半径应符合表3.0.14的规定。直线与小 于不设超高的圆曲线最小半径相衔接处应设臵回 旋线,回旋线参数及其长度应根据线形设计以及 对安全视觉景观等的要求选用较大的数值。 四级公路的直线与小于不设超高的圆曲线最小半 径相衔接处可不设臵回旋线用超高加宽缓和段径 相连接。
4、关于城市道路 与公路不同,《城市道路设计规范》提供了设超 高最小半径,设超高推荐半径,不设超高最小半 径以及不设缓和曲线最小半径。当受地形条件限 制时,可采用设超高推荐半径值;当地形条件特 别困难时,可采用设超高最小半径值。
1、概述
缺点: ① 直线过长、景色单调,往往会出现过高的车 速或司机由于缺乏警觉易疲劳而发生事故。 ② 适应地形能力较差,在地形变化复杂地段, 工程费用高。
2、描述直线的指标
①最大直线长度: 德国和日本规定20V(单位为米,V为计算行车速度,用 公里/小时为单位); 美国为180s的行程; 我国对于设计速度大于或等于60km/h的公路最大直线 长度为以汽车按设计速度行驶70s 左右的距离控制,一 般直线路段的最大长度(以m计)应控制在设计速度(以 km/h 计)的20 倍为宜; 最大直线长度的量化是一个值得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E ( R p ) sec

2

道路工程材料-第3章沥青混合料

道路工程材料-第3章沥青混合料

试件尺寸:
(1)Ф101.6mm×63.5mm(±1.3mm,两侧高度差不大于
2mm)。适用于公称最大粒径<26.5mm的混合料,试件成型
击实次数根据公路等级、混合料类型、气候条件选择,一般
为75次或50次。试验中一组试件需平行试件通常为4个。
(2) Ф152.4mm×95.3mm(±2.5mm,两侧高度差不大于
1.6 沥青混合料的结构强度理论
影响φ 和 C 的因素
沥青性质对粘结力的影响: 沥青粘结性↑(粘度↑)→粘聚力C↑→抗剪强度τ↑ 沥青与矿料相互作用 矿粉对涂敷于周围的沥青分子有吸附作用→靠近界面处粘度↑
→ 扩散溶剂化膜(10um) 膜内—结构沥青:粘度高 → C大 膜外—自由沥青:粘度小 → C小
道路工程材料
第三章沥青混合料
全自动车辙试验机
道路工程材料
第三章沥青混合料
车辙试验试模及成型试件
道路工程材料
第三章沥青混合料
道路工程材料
第三章沥青混合料
道路工程材料
第三章沥青混合料
道路工程材料
第三章沥青混合料
道路工程材料
第三章沥青混合料
道路工程材料
第三章沥青混合料
2 沥青混合料的技术性能
摩阻角就愈高。
道路工程材料
第三章沥青混合料
1 沥青混合料的类型与组成结构
1.6 沥青混合料的结构强度理论 影响抗剪强度τ的因素
温度及形变速率对沥青混合料抗剪强度的影响 随温度升高,沥青的粘聚力 C 值减小,而变形能力增强。
温度降低,可使混合料粘聚力提高,强度增加,变形能力降 低。温度过低会使沥青混合料路面开裂。
1、库仑理论:在常温或较高温度下,粘结力不足引起的变 形,及抗剪强度不足引起的推挤波浪、拥包等破坏。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2016局部修订CJJ37-2012[4]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2016局部修订CJJ37-2012[4]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2016局部修订CJJ37-2012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前言本规范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道路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我国城市道路工程设计的实际情况,编制而成的。

本规范适用于城市道路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验收和维护管理。

本规范不适用于高速公路、国省道等干线公路在城市区域内的设计。

本规范是对原《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 37-2012)的局部修订,主要内容包括:增加了城市道路工程设计的基本原则、目标和要求;增加了城市道路工程设计的分类和等级;增加了城市道路工程设计的基础数据和参数;增加了城市道路工程设计的内容和程序;增加了城市道路工程设计的技术要求和标准;增加了城市道路工程设计的审查和评价;修改了部分术语和定义;删除了部分过时或重复的内容。

本规范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原《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 37-2012)同时废止。

第一章总则第一节城市道路工程设计的基本原则以人为本,满足城市居民出行需求,提高出行效率和安全性,保障出行便利性和舒适性;以科学为导向,符合城市发展战略和目标,体现城市特色和风貌,促进城市功能和空间优化;以绿色为基础,兼顾各种交通方式,推广低碳环保的出行方式,减少交通污染和能耗,保护生态环境和资源;以创新为动力,引入先进技术和理念,提高设计水平和质量,增强设计灵活性和适应性,满足不同场景和需求。

第二节城市道路工程设计的目标和要求服务于城市功能和发展,与城市总体规划、交通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相协调,支撑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适应于交通需求和变化,根据交通流量、流向、结构等进行合理布局、分级分类、优化组织、有效控制;保障交通安全和畅通,遵循交通运行规律、人行步行规律、非机动车运行规律等,采取有效措施预防交通事故、缓解交通拥堵;提升交通效率和服务水平,采用先进技术和设施,提高道路通行能力、交通运行速度、交通信号配时、交通信息服务等;优化交通环境和空间品质,采用绿色低碳的设计理念和材料,减少道路占地面积、噪声污染、废气排放、热岛效应等,增加绿化景观、人文景观、公共设施等。

道路工程测量课件第8章第4节 缓和曲线测设

道路工程测量课件第8章第4节 缓和曲线测设
二、缓和曲线方
的曲线,这种曲线称为缓和曲线,如图所示。

三、缓和曲线参

四、利用手机软
件进行道路中桩
坐标计算
五、利用计算机
计算缓和曲线
六、利用手机计
算缓和曲线
缓和曲线
新形态一体化
《道路工程测量》
第8章 道路中线测量
第4节 缓和曲线测设
根据《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 37-2012)中
6.2.4的规定,直线与圆曲线或大半径圆曲线与小半径圆曲线
=2527528.374+146.563×cos55°43′18″-12.023×sin55°43′18″
=2527600.986m
YQZ=YZH+ x ×sinαZH-JD1+ y ×cosαZH-JD1
=521645.357+146.563×sin55°43′18″+12.023×cos55°43′18″
第8章 道路中线测量
第4节 缓和曲线测设
(7)选择“程序”,点击“批量计算”,勾选“全线”,
输入“桩间距如20”,选择中桩“计算”,结果排序“左中
右隧或中左右”,如果要计算边桩,则左边桩选择“手动输
入”,输入“左偏距如20”,同理,输入“右偏距如20”(
如果不计算边桩,则不需要输入);勾选“整桩”、“主点
=2527528.374+79.949×cos55°43′18″-2.132×sin55°43′18″
=2527571.641m
YHY=YZH+ x ×sinαZH-JD1+ y ×cosαZH-JD1
=521645.357+79.949×sin55°43′18″+2.132×cos55°43′18″

测量学第八章道路工程测量PPT

测量学第八章道路工程测量PPT
第十二页,共二十一页。
四、转点ZD( turning point)的测设
1、定义:当相邻两交点互不通视时,需要在其连线 (lián xiàn)测设一些供放线、交点、测角、量距时照准 之用的点。
2、分为: ➢ 在两交点间测设转点。
➢ 在两交点延长线上测设转点。
第十三页,共二十一页。
〔1〕在两交点(jiāodiǎn)间测设转点: 方法: 在JD5、JD6的大致中间位置ZD’架仪。瞄准 JD5,定出JD’6。 测量(cèliáng)出a、b距离。 计算e值,实地量取e,得ZD点。有:e a f 在ZD点架仪,检查三点在一直线上。 a b
〔一〕定义:路线的转折点,即两个(liǎnɡ ɡè)方向 直线的交点,用JD来表示。
〔二〕方法: 1.等级较低公路:现场标定。 2.高等级公路:测地形图——图上定线——
实地放线。
第七页,共二十一页。
〔三〕实地(shídì)放线的方法分类
1、放点穿线法:放直线点——穿线——定交点 〔1〕放点
可采用支距法〔垂直于导线(dǎoxiàn)边的距离〕、导 线(dǎoxiàn)相交法或极坐标法。
第二十一页,共二十一页。
第八章:道路工程 测量 (gōngchéng) (road engineering survey)
§8.1 交点转点转角及里程桩的测设 一、道路(dàolù)工程测量概述 路线勘测设计测量(route reconnaissance
and design survey) 道路施工测量(road construction survey)。
同理定出CD 方向上c、d两点。〔骑马桩〕
将线段ab、cd相交得交点JD。
第十页,共二十一页。
2、拨角放线法——极坐标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甲用在重冰冻地区使用,地下水位深 80cm。使用多年,路面结构保持良好; 乙用在中冰冻地区使用地下水位深 2m,通车数月后面层出现大量较宽的网裂, 继而出现坎坷不平,最后全部松散。 原因是乙种路面结构组合不合理, 在碎石和石灰土之间夹一层整体性差的砂 砾,行车荷载作用下,导致碎石下陷,面层开裂破坏。可见层次多,厚度大,路 面使用效果不一定好。 路基路面是一个整体结构,各层有自己的特征和作用,且相互制约和影响, 组合不合理,靠增大厚度也取不到良好的效果。 路面结构组合应遵循的原则:
175
表 8-13 结构层类型 沥青混凝土 热拌沥青碎石 沥青石屑 沥青砂 沥青贯入式 沥青上拌下贯入式 沥青表面处置 水泥稳定类、石灰稳定类、石灰工业废渣 类 级配碎石(砾石) 、泥结碎石 填隙碎石 粗粒式 中粒式 细粒式 各类结构层的最小厚度和适宜厚度 施工最小厚度 (cm) 结构层适宜厚度(cm) 5.0(6.0) 4.0 2.5 1.5 1.0 4.0 6.0 1.0(1.5) 15.0(12.0) 8.0(12.0) 10.0 5~8 4~6 2.5~4 1.5~2.5 1~1.5 4~8 6~10 层铺(1~3) ,拌和(2~4) 16~20 10~15 10~12
图 8-25
应力应变随深度变化
8.5.4 考虑结构层之间相互影响
稳定土干缩和低温收缩,可采用增加过渡层等办法。
8.5.5 考虑水温状况影响
潮湿地区、中湿地区,路面下基层选择要控制细料含量。防止因水份过多发 软。季冻区,路面总厚度满足防冻层厚度的要求,厚度不足加垫层。见表 8-12。
174
表 8-12 路 基 类 型 中 湿
40~45 45~50 50~60 60~70 45~55 55~60 60~70 70~80
8.5.6 适当增加层数和层厚
层多适应轮载应力沿深度的要求,但过多施工复杂,层厚度大,分层碾压, 自上向下各层厚度由薄到厚。我国规范规定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推荐厚度: 面层: 高速公路 12cm~18cm;一级 10cm~15cm;二级 5cm~10cm;三级 2cm~4cm; 四级 1cm~2.5cm。 碎石类混合料面层、基层,一般单层厚度为 8cm~15cm;水泥或石灰稳定类 基层,其单层厚度为 15cm~20cm。垫层厚度不小于 15cm。 各结构层的最小厚度和适宜厚度见表 8-13。
8.5.1 一般考虑
1)路线、路基和路面要作总体设计 路线、路基和路面设计标准应一致。路线设计应考虑路基稳定性和强度,而 路基稳定性和强度又是路面结构和厚度设计的依据。 本着 “路基稳定, 基层坚实, 面层耐用”把路基(土基) 、垫层、基层和面层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路基路面结 合设计。பைடு நூலகம்
表 8-11 公路等级 高速、 一级 二级 路面等级 高级路面 高级路面 次高级路 面 次高级路 面 中级路面 低级路面 各种路面结构适应的累计当量轴次 面层类型 沥青混凝土 沥青混凝土 热拌沥青碎石混合料 沥青贯入式 乳化沥青碎石混合料 沥青表处 泥结碎石、级配碎石 半整齐石块 粒料改善土 设计年限 (年) 20~15 12 10 8 5 5 设计年限累计作用标 准轴次(万次/车道) >400 >200 100~200 10~100 10
8.5.2 根据各结构层功能选择结构层次
面层:坚强耐久,平整。选耐久,防水,平整,抗滑材料。 基层:强度、刚度和稳定性。采用稳定类材料,交通量大时采用双层。 路基:足够的稳定性,土基回弹模量:高速公路、一级公路要求E 0 30MPa, 其他公路E 0 25MPa,城市道路E 0 20MPa。提高路基稳定性加强排水,压实度达 到标准,水温不良时设垫层。
土质 基、垫层类型
路面最小防冻厚度(cm) 粉性土 砂石类 45~50 50~60 60~70 70~75 50~60 60~70 70~80 80~100 稳定土 类 40~45 45~50 50~60 60~70 45~55 55~65 65~70 70~90 工业废 渣类 30~40 40~45 45~50 50~65 40~50 50~60 60~65 65~80
粘性土、细压砂土 砂石类 稳定土 类 35~40 40~45 45~55 55~65 40~50 50~55 55~65 65~75 工业废 渣类 30~35 35~40 40~50 50~55 35~45 45~50 50~55 55~70
道路冻深(cm)
50~100 100~150 150~200 >200 60~100 潮 湿 100~150 150~200 >200
8.5.3 结构层模量和强度同轮载应力相适应
轮载作用下,竖向应力沿深度逐渐减少,因此各层材料的强度和模量也应随 温度减少,见图 8-25。采用强度和模量由上向下递减的方式组合。即能发挥材料 的能力又能降低造价,但两层之间模量不能相差过大,否则上层底面会产生大的 弯拉应力。 E基层 E面层 ≮0.3 E土基 0.08~0.40 E基层
三级
四级
2)因地制宜,合理选材 路面结构层中用的大量材料应充分利用当地天然材料、加工材料、工业副产 品、废渣等。 3)方便施工,便于养护 考虑施工技术力量和机械设备,提出结构层的组合方案及施工要求,还要考 虑今后的养护。
173
4)分期建设,逐步提高 利用基层一次铺筑,沥青面层分期修建,随交通量增加逐步提高。 5)注意与排水设计相结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